徐志摩和他的“康桥情结”──《再别康桥》的延展美读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研究性学习》一、徐志摩和他生命中的康桥1920年9月24日,徐志摩带着激情与梦想登上了赴英的航船,漂洋过海去寻求自己的信仰。
罗素的诱惑,使他大胆地也是自然而地迈出了到英国求学的脚步,此后的人生便骤然耳目一新。
1922年,一心要见罗素的徐志摩到了伦敦才知道事情发生了变化。
罗素19l6年被剑桥大学除名。
于是,他便进入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还是学习政治学。
后经英国著名作家狄更生介绍,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康桥(剑桥)大学。
进人康桥大学以后,徐志摩被熏陶成为一名彻底的浪漫主义诗人。
康桥有其严谨的学风与校风,但徐志摩所受到的熏陶却是浪漫主义的。
也许是因为他是“特别生”,没有任何压力,康桥就成了他自由的天地一“散步划船,骑自行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
”徐志摩在康桥创作的新诗大部分收人《志摩的诗》这部集子。
有关康桥的诗文有《康桥西野暮色》、〈康河晚照即景〉、《康桥再会吧》、《云游》,等等。
当然,最著名的要数《再别康桥》了。
这首诗感情真挚,艺术感染力极强。
但据各种资料证实,徐志摩重回康桥是1928年8月,这首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
按伦敦的季节,这个时候已是秋季了,而并不是诗中所写的春夏之交的康桥。
徐志摩也曾说过:“尤其是它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是寸寸黄金。
”原来诗人心中最难忘的,正是这春夏之交的康桥。
也就是说,诗人触景伤情,很自然地回忆起昔日的时光,可谓“往事历历在心头”。
诗中的康桥,是他梦想破灭的愁情,是他对现实失望的暗淡心绪,也是他心中一直眷恋和思念的精神故乡。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对康桥产生了如此强烈的情感呢?我们将在第二部分作详细的分析。
二、徐志摩康桥情结形成的原因胡适在说到徐志摩时,提到“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
再别康桥读后感(15篇)
再别康桥读后感再别康桥读后感(1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读后感1《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
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
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
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
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
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再别康桥读后感2徐志摩的一生都生活在诗歌里,他谈话是诗,举动是诗,就连毕生追求的爱情也如诗歌一样浪漫!我一直被徐志摩勇敢追求爱、自由与美的情操所吸引,他的诗作《再别康桥》更是经典到极致,浪漫的情愫令人神之所往,仿佛自己也来到了康桥,游于星辉斑斓的湖中!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足以让人感受到康桥的静谧和安宁,念到这里,仿佛自己也如诗人一样,轻轻的迈动着双脚,轻轻地走在康桥上,生怕吵醒了熟睡的虫子和鸟儿,破坏了康桥的静谧和宁静。
太阳就快落山,我站在康桥上,可以看到西边天上的五彩云霞,余辉反射四周,河畔的柳树仿佛穿上了金色的嫁衣,就像一位夕阳下的新娘一样,美丽婀娜,风儿吹起她的衣角,她就这样在微风中向我走来,我陶醉着不自觉伸开双臂,朝她走近,走近,甚至就连她倒映在水中的影子也是如此迷人,一直在我的心头荡漾、荡漾,陶醉了我的心智。
再别康桥诗歌评论
《再别康桥》是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唯美的语言描绘了徐志摩在留学英国期间离开康桥的感受和离别的伤感。
这首诗曾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广为传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首先,从语言和形式上来看,《再别康桥》运用了优美的语言和朴素的形式,通过抒发离别的伤感和留恋之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诗一共七节,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其次,从感情表达上来看,诗中蕴含着作者对英国康桥的怀恋和留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感情的真挚、深刻和具有共鸣力,是《再别康桥》得以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说,此诗是徐志摩因物而发抒写了再别康桥时的依恋之情。
全诗一共七节,总的说来,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此外,《再别康桥》既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感情,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同时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文学现实。
例如,“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句诗,正是25岁的徐志摩在离开康桥时的真实心情写照。
总的来说,《再别康桥》是一首充满深情厚意的诗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和喜爱。
再别康桥解析与赏析
再别康桥解析与赏析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作品。
这首诗是徐志摩在离别康桥的那一刻所写的,他在这里回味过
往的美好时光,对康桥深深眷恋。
通过这首诗,徐志摩表达了对故乡
和过去的眷念之情,并在别离的瞬间流露出一种失落和悲伤的情感。
诗中,徐志摩以康桥作为背景,展现了自己与康桥的不舍之情。
他描绘了康桥的美景,将其与故乡的风光相比,使读者感受到他对故
乡的怀念。
首句“轻轻的我走了”,表达出他离开的决心与悲伤。
接着,他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描写了康桥的景色和回忆,以及在离别时带
给他的伤感。
通过反复使用“再别”这个词语,徐志摩将离别的痛苦
加深,将自己的离开与康桥的离开相对应。
诗的结尾部分,徐志摩描绘了康桥河上的添船景象,表现出自己
的离去不会改变康桥的美丽。
最后一句“康桥,我只是在你身后走过”不仅表达了徐志摩对康桥的告别,也表现出他的幽默和对未来的乐观。
整首诗通过诗人对康桥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出徐志摩对故
乡和过去的眷恋之情。
他通过对离别的描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痛苦
和不舍,同时也透露出对未来的期待和乐观。
《再别康桥》以其浓郁
的离愁别绪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徐志摩《再别康桥》朗诵及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朗诵及赏析徐志摩《再别康桥》朗诵及赏析再别康桥作者: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
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3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3徐志摩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
他的诗,流动着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情感真挚充沛。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可谓是“三美”的范本,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是一首委婉柔美的抒情诗,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无不感动着每一个赏诗者。
徐志摩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于婚外爱恋林徽音。
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旧地重游,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看到这康桥美丽的景色和从前一样,而自己苦苦追寻的恋人,却不能相伴在一起,这种“桃花依旧,伊人不见”的缕缕情思,顷刻间融汇在康河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康桥,不仅是诗人求学的场所,更是诗人冲破封建婚姻的束缚,追求真正爱情的地方,他在这里和林徽因相恋,渡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而康桥时期正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河在徐志摩的心中,永远是不能忘怀的爱河,与其说康桥给了他诗的源泉,不如说是爱情打开了他诗的闸门。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起笔就用了一句倒装句,“轻轻的”放在句首,看似淡淡地起笔,却蕴藏了诗人深深的“康桥情结”,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昔日爱情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眼前无奈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给人以及其深刻的影响。
诗人再次面对康桥美丽的景色,林徽音那纯净优雅、婷婷玉立的形象,久久地在心头荡漾,就像眼前“那河畔的金柳”,也是他梦中的新娘。
有情人终究未成眷属,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隐喻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真挚爱情的渴望,想象着诗人携恋人一同泛舟康河,柔情似水的情景,萌生甘愿做一条水草,静静地享受在爱的柔波里。
从《再别康桥》看徐志摩的“寻梦”情结
从《再别康桥》看徐志摩的“寻梦”情结作者:罗荣显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4年第03期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不同的年龄阶段产生不同的欲望和梦想,并努力地去追逐着、实现着、满足着。
青年学生到国外留学,学习外国文化,创造先进文明,最大可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回报祖国和人民,当是有志之士的非凡选择。
徐志摩,这位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在22岁至26岁几年间先后留学美国、英国,学习银行学、政治经济学,并获硕士学位,学有所成。
1921年春天至1922年10月他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又于1925年、1928年两次重访故地,并于1928年11月他第三次游欧的归国途中写下了著名诗歌《再别康桥》,表达了对康桥的敬重、热爱之情。
康桥即剑桥,是剑桥大学的名胜,景色幽雅优美。
诗人把它视为“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源泉”、“精神依恋之乡”,认为“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可以说他来这里留学就是为了探寻自己的理想之梦。
探寻事物得谨慎小心,因为通向理想之路并非都是光明的平坦大道,有很多可能是坎坷曲折的。
所以诗人到剑桥大学来学习是抱着崇敬的态度来的,自己是很谦虚礼貌的。
故诗的一开头就定了情感的基调,“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连用三个“轻轻的”表明诗人的姿态,他是那样地敬重游地,一个优雅潇洒、彬彬有礼的华人形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动作轻盈而眼光高调,天高地阔,神清气爽,西天的云彩该是如何的绚烂多姿、美妙动人,景象在人、天之间恢宏拉大,是那样地飘逸。
开篇即引人入胜,有谦谦君子之风。
接下来诗人把目光收回,投向康河的河畔,那河畔夕阳中的柳条被镀上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里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
诗人在这里以人喻物,把人性美与物性美完美地融合起来,由物想到了人。
论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论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发表时间:2009-10-27T11:07:05.250Z 来源:《华夏教育》第9期供稿作者:万薇张波关鸣明[导读] 康桥对徐志摩的影响至深,他从一个封闭的国度奔入一个全新的自由的领域,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湖北省孝感市西城综合高中万薇张波关鸣明 432000 【摘要】:“康桥情结”是徐志摩一生中重要的情结,且贯穿于他一生的文学创作当中,那里有他的单纯的信仰“爱、自由、平等”。
本文主要从对“康桥情结”的理解,“康桥情结”的表现和其产生根源三方面作简单阐述。
【关键词】:徐志摩 “康桥情结” 研究一、什么是“康桥情结”康桥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的所在地,也是英国文化、学术的孕育地。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
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这段英伦求学生涯成为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康桥秀丽的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徐志摩印下了美好的回忆。
诗人把康桥评价为“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对徐志摩的影响至深,他从一个封闭的国度奔入一个全新的自由的领域,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正是因为康桥,徐志摩的生命经受了甜蜜的洗礼。
用徐志摩自己的话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的殿堂,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他的灵性,唤醒了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徐志摩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康桥才得以成就的;徐志摩诗人的称号,也是与康桥息息相关的......康桥是徐志摩一生的情结。
二、徐志摩“康桥情结”的表现文人的情结都体现在文人的作品中,徐志摩也是如此。
“康桥情结”几乎贯穿在徐志摩的一生的诗文中。
除了两篇怀念母校的诗——《康桥再会吧》《再别康桥》外,徐志摩还有一篇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这三篇诗文就组成了徐志摩的“康桥系列”。
其中,《再别康桥》是典型的“康桥情结”的体现。
徐志摩《再别康桥》读后感
《再别康桥》读后感
在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仿佛被诗人带到了一个美丽而宁静的世界。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语言和情感,让我感受到了康桥的美丽与神秘。
首先,我被这首诗的语言所吸引。
徐志摩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康桥的美丽景色。
每一个词语都恰到好处,仿佛每一个音节都在跳动着诗人的情感。
这种语言的美感让我陶醉其中,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康桥之上,感受着那份宁静与美好。
其次,这首诗的情感真挚而浓郁。
徐志摩通过离别的主题,表达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和怀念。
他的情感如同康河的水一样深沉而流动不息。
在诗中,他表达了自己对康桥的留恋和不舍,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感慨。
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浓郁让我深感感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最后,这首诗的意境美妙而深远。
徐志摩以康桥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美丽而神秘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康桥是诗人的精神寄托和灵魂归宿。
通过康桥,诗人找到了自己与自然、与世界的联系。
这种联系是如此的微妙和深远,让人不禁想要探寻其中的奥秘。
总的来说,《再别康桥》是一首充满美感和情感的诗歌。
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不仅感受到了康桥的美丽与神秘,也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
这首诗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也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
我相信这首诗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追求美好与真理。
再别康桥徐志摩读后感
再别康桥徐志摩读后感【再别康桥徐志摩读后感一】《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
语言柔美,含蓄,感情饱满。
而蕴藏在这首情意绵绵的诗后的情感更值得人品味。
诗的开始便塑造了诗人温柔,翩翩的风度。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诗人的身影是悄悄地,是翩然的,是满怀了一种还未知的神情的。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作别的不是别的,却是云彩。
这便是一种十分感性的行为。
诗的二、三两节开始描写康桥上看到的美景。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夕阳将柳树染成了金色,比作新娘,柳树似乎是有了新娘的羞涩,那样动人。
波光的影子,层层荡荡,直印在诗人的心里。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描写青荇水草的自由和悠闲,那样的怡然自得的情形让他心生嫉羡。
这一切,都激起了诗人浪漫的回忆和感情。
从第一层来看,是写景渲染,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另一个藏在深处的感情世界。
即写景抒情,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过去的回忆和缅怀。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联系到上面提到的夕阳的景象,那一潭原本青绿的潭水,的确像虹一般艳丽多彩。
而那梦,应是指昔日的梦,却“揉碎在浮躁间”,说明昔日的梦已永远停留在过往,往者不可追了。
它虽已在时间中揉碎,但还没有消失。
它沉淀了下来。
而且犹如彩虹般美丽。
在诗人看来,他当年在剑桥的生活是值得留恋的。
而他此次来剑桥便是来找寻昔日的梦的。
“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希望潇洒地重温康桥的旧梦。
他是如此渴望重新找回原来的美好,在星辉下放歌的那种豪情。
诗人的感情在此刻是饱满的,充满激情和希望的。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的感情从高潮瞬时下跌,他发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他在同样的景色和地方做同样的事,却再也回不去了,找寻不到旧情,找不到他所谓的“梦”,诗人的感情由此压抑深沉,这使我们感到,在读第一节诗时的那种潇洒飘逸感全无,取而代之的是苦涩、惆怅和难言的苦衷,透露出诗人更加内在的,难以摆脱的苦恼。
《再别康桥》读后感(三篇)
《再别康桥》读后感《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诗,读完这首诗我感到十分震撼和感动。
这首诗是徐志摩在离别英国准备回国的时候写下的,他描绘了自己与康桥的别离场景,以及他对这座城市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一个人的内心独白的方式呈现,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示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深切感情。
徐志摩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抒情手法,他用诗人的笔触描绘了康桥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他将自己与康桥相比,形容自己是一只翱翔的鸟,而康桥则是一座雕塑在天空中的桥。
这种对比表达了徐志摩内心深处对康桥的崇敬和赞美。
除了对康桥的描绘,徐志摩还描绘了自己离别康桥时的悲伤和无助感。
他写道:“一别家国,难舍难分。
”这句话表达了他离别康桥的痛苦和无奈之情。
他知道无论如何他都要离开这座美丽的城市,但他无法割舍自己对康桥的眷恋。
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他的离别更加心痛和无奈。
整首诗以一种深沉的语气表达了徐志摩对康桥的告别和思念之情,也反映了他内心的无奈和痛苦。
这首诗通过对康桥的描绘和自身情感的表达,展现了徐志摩作为诗人的才华和独特的文学触感。
通过诗人的笔触,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康桥的深情厚意和对离别的无奈和伤痛。
读完《再别康桥》,我被诗中的情感所打动。
徐志摩通过文字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读者,让人感到他的真挚和温暖。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康桥的无尽思念和无奈,也表达了他在面对离别时的痛苦和心情。
通过阅读《再别康桥》,不仅可以感受到徐志摩的才华和对康桥的热爱,更可以从诗中感受到作者自身的情感和内心的痛苦。
这首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离别和思念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它也让我更加欣赏徐志摩这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再别康桥》读后感(二)《再别康桥》是一首由徐志摩创作的诗歌,以华丽的词藻和深情的诗意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和爱情的思念之情。
我读完这首诗后,深深感受到了诗人的深情与离愁,也对诗词的美妙之处有了更深的理解。
《再别康桥》读后感
《再别康桥》读后感《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每次读来都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诗意与离愁的康桥。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康桥美景的赞美,更是对青春、爱情与离别的深深感慨。
开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便奠定了全诗离别的基调。
诗人似乎不愿打扰康桥的宁静,他的离别是那样的轻盈,仿佛怕惊扰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他对康桥的眷恋与不舍,都在这轻轻的步伐中流露出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里,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康桥的美景,那金柳在夕阳的映照下,如同新娘般美丽动人。
而波光中的艳影,更是让诗人的内心无法平静,仿佛那艳影就在他的心头荡漾,无法忘怀。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里的““沉默”二字,深深地打动了我。
诗人想要放声歌唱,但他知道,离别是如此的沉重,他的歌声只会增添更多的离愁。
于是,他选择了沉默,让夏虫也为他沉默,让康桥也为他沉默。
这种沉默,是对离别的深深哀愁,也是对康桥的最后告别。
最后,“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人再次用“悄悄”二字,表达了他对康桥的留恋与不舍。
他轻轻地走了,没有带走任何东西,甚至连一片云彩也没有带走。
因为他知道,康桥是他心中永远的梦,是他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感。
他愿意让康桥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来,让他的梦、他的情感都完好无缺地留在那里。
读完《再别康桥》,我深深地被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与不舍所打动。
他用自己的笔,描绘出了康桥的美景,也表达了自己对青春、爱情与离别的感慨。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康桥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对情感的深深思考。
它告诉我们,有些东西,即使我们离开了,但那份情感、那份记忆,却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部分。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与评价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与评价
《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与评价,仅供参考。
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在诗人的心中康桥已经被理想化、诗化了,诗人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包含着深情厚意。
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星光斑斓的夜色,沉默的夏虫,无一不被理想化、诗化、人格化。
康河边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阳染成灿烂的金色,宛如戴着红盖头的美丽动人的新娘,夕阳又把她的艳影投入微波荡漾的康河。
徐志摩《再别康桥》读后感
徐志摩《再别康桥》读后感徐志摩写的《再别康桥》中的康桥,就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
徐志摩在第一节写他离开母校的心情十分悲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读后感,分享给大家!再别康桥读后感有一首诗,独特美妙,有一首诗,世人赞颂;它就是《再别康桥》。
读完这首诗,我有了很大的感触。
相信有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句话很美,这首诗也是徐志摩的经典之作。
徐志摩为了康桥写下了这首诗每一句诗都包含着他对康桥的爱,如果你闭上双眼,这首诗的景象就浮现在脑海之中,如画一般。
康桥的一草一木都在向他招手,彩虹似的梦在他心中,他遐想着在康桥的生活。
他几乎忘记了自己要离开康桥,他希望自己可以放声歌唱。
但他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只能在心中唱响那首离别的笙箫曲。
他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打扰康桥。
他对康桥依依不舍,挥之不去的伤感一直绕在心头。
作者喜爱康桥的生活,迟迟不愿离去。
我很喜爱这首诗。
喜欢诗的优美,喜欢这首诗的深厚情感,更是为了我心中,那属于我的彩虹似的梦。
《再别康桥》读后感母校微笑着拥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着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母校永远年轻。
今天,我挥着激动的心情阅读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徐志摩作于1928年11月第三次欧洲之行的归国途中。
当年7月底,作者重游康桥,往日在那里度过的幸福时光又重新回到心头,但是因为当时要急于见一个英国朋友,没有时间记录自己的感受。
直到11月他从法国马赛归国,才记下了这段精神之旅。
全诗以优美绝伦的意境,清新华丽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再现了剑桥的柔美,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对母校的深深爱恋。
其中的诗句更是让人深有感触。
《再别康桥》开头的几句,它就把我的三魂六魄都摄了去。
感怀着它给我的清幽的美和伤感的情绪。
诗人的才情,诗人的多愁善感就如徐徐飘来的杨絮,平素中夹着深蕴,浑然天成。
在你随心所欲中体味它的空灵、轻快。
徐志摩诗文中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诗文中的康桥情结徐志摩诗文中的康桥情结徐志摩的康桥情结,深藏在他的心灵深处,对其文学创作和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徐志摩诗文中的康桥情结,欢迎大家阅读!一、引言徐志摩(1897-1931)是我国的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字槱森,曾用过的笔名有:云中鹤、仙鹤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也是新月诗社成员。
徐志摩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他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然后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徐志摩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他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徐志摩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康桥秀丽的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徐志摩印下了美好的回忆。
诗人把康桥评价为“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对徐志摩的影响至深,他从一个封闭的国度奔入一个全新的自由的领域,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读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读《再别康桥》这首诗将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化作缕缕情思,融会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形成了独特的意境美。
《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边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诗中的意象独具特色。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
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美学鉴赏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美学鉴赏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美学鉴赏《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品,全诗的艺术手法非常美,值得一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美学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英国剑桥留学的徐志摩,受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他西洋文学的的熏陶,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有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诗情真有些像山洪爆发,不分方向的乱冲”(《猛虎集序》)。
在他的思想上更是接受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执着追求“爱”、“自由”、“美”,以及强烈要求个性解放,这些思想因素又使得诗人具备了与蓬勃向上的时代潮流相适应的气质,再加上诗人本身富有的活泼好动,潇洒空灵的贡献以及不受羁绊的才华等方面的和谐统一,形成了徐志摩诗歌独有的特点:飞动飘逸。
朱自清称其诗“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的水”。
直到1931年这十年的时间里,徐志摩的创作数量颇丰,这些创作反映了徐志摩作为新月诗派盟主的成就,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从而奠定了徐志摩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而最能体现徐志摩“飞动飘逸”风格的作品就是《再别康桥》,尽管说对徐志摩的评价历来是众说纷纭,但是徐志摩的这首诗的美是大家公认的,徐志摩将离别时对母校的深情厚爱融进了悄然离别时康桥那美丽的景色之中,从而这首诗也成为徐志摩在中国诗坛的奠基之作。
而这首诗的美更是与众不同,它有中国古典诗词的音律美,又有着与古典诗词相似的意境美。
音乐美这首诗的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作为新诗中的格律诗,就自然的体现出格律诗的特点,这样在读诗的时候才会体会到音节之美,音韵之美,才会有“大珠小珠落玉盘”效果体现。
先看押韵,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一三句以六字为主,二四句以七个字为主,每节独立押韵,各节韵脚为:来,彩;酿,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这是律诗特点的具体呈现,读来有韵律之感时时回荡,造成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让韵律在字里行间流淌,悠远而绵长。
体现出这首诗和谐的音节之美和时时存在的节奏,同时将诗人的情感描述的更为飘逸轻灵,在唇齿之间我们体会到了音韵的美,在心灵上飘散开去的是诗人那清浅的吟唱。
徐志摩诗作《再别康桥》读后感500字
徐志摩诗作《再别康桥》读后感500字不知大家有没有读过诗歌《再别康桥》,如果读过,读懂了吗?我虽然刚开始没怎么读懂,但后来,我渐渐理解了其中的含义。
《再别康桥》是一首十分优美的抒情诗,它是诗人徐志摩在1920年秋天,再次到访英国,旧地重游诗兴大发时,写下的一首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康桥的美丽景象描写的真实细腻,因此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深深地烙印。
徐志摩在第一节中连用三个“轻轻的”,表达了他离开母校剑桥大学的悲痛心情,让我们感到他轻轻的来临,又轻轻的离开。
最后一节有以几个“悄悄的”来和第一段的“轻轻的”作为首尾呼应。
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其实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因为康桥的美丽,才会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放下!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
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
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几回读,总愿追随诗人,去往他曾经的寻梦地,究竟是旁观,还是亲临?那样怅然不舍、时空颠倒、梦境穿插,都因为,那即将的别离。
——题记最美的康桥……近了,眼中的我,衣衫、脚步、面容、思索、还有那近乎割断脐带的婴儿般的不舍……轻轻地,又走上曾经轻飘过多次的草坪,像往常一样小心、比往常更小心。
对不起,不忍打搅那熟睡的心灵,不忍打搅那可爱的梦境,更不忍打搅梦境中的自己。
亲爱的,你不舍的梦中真有不舍的我吗?哦,还有你,可爱的青荇,我的小东西!在这熟睡的一刻、在这熟睡的季节里,只有你强忍睡意,不愿别离而为我送行?油油悠悠的你,在水底;轻轻的我,在你的爱意里。
因为你,做一棵水草,我甘心!在我们的爱河——康河里,柔情蜜意!吻别,我最爱的你!来到那曾经到来过的树荫下,傍着悠悠康河,蓦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心跳、脸红,做了少妇的你更加丰腴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志摩和他的“康桥情结”──《再别康桥》的延展美读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散文集4部,小说集1部,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这个锐意追求“诗美”、追求“诗化生活”、这个“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人”(徐志摩),这个老“想飞”如天马行空的诗人,1931年11月19日,坐飞机飞至济南城南州里党家庄,因大雾误触开山山顶去逝后,他的梦永远成了一个梦,可他的诗却留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读者吟颂不衰,他的追求、他的奋斗、他的精神却是人们永远也谈论不完的话题。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黄炎培的诗则长歌当哭:天纵奇才死亦奇,/云车风马想威仪。
/卅年哀乐春婆梦,/留与人间一卷诗。
/白门哀柳锁斜烟,/黑水寒鼙动九边。
/料得神州无死所,/故飞吟蜕入寥天。
/新月娟娟笔一支,/是清非薄不凡姿。
/光华十里联秋骂,/哭到交情意已私。
然而,“康桥”则是他短短一生的亮点,辉煌一生的转折点,更是徐志摩成为徐志摩的奠基。
正是这两年的康桥生活凝结成了徐志摩生活中那非凡响的“康桥情结”。
1、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
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
1921年,认识了狄更生,并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
1922年10月从英国返回中国。
“康桥”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时光,而这两年,却是那么魂牵梦萦的两年。
“那何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摘自(《再别康桥》第二节、第三节)这岸边柳树倒影康河,浸透了诗人的欢喜,更蕴含了诗人的眷恋,而康河的水草,则更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
”(《我所知道的康桥》)没有康桥的美景,写不出这样优美的诗。
“说实话,我连我的本乡都没有什么了解。
康桥我要算是有相当交情的。
”2、康桥遗梦:出身于浙江硖石镇一个铜臭熏人而附庸风雅,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生活倾向明显的富裕商人家庭的徐志摩,既禀赋着极高的文才,又加之矫矫出尘的外表:颀长身躯,长长脸蛋,宽阔额角,炯炯目光,大大鼻子,白皙肌肤。
不知是多少女郎的偶像,不知是多少北平少女的“梦中情人”。
可父母之命,媒说之言,张幼仪成了他的元配夫人。
徐志摩是那么的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他嘴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1920年夫妻分居数年,当时情势,不可能不让张幼仪出国。
出国后,他们就在“离康桥六英里的乡下叫沙士顿的地方租了几间小屋住下”。
那么,感情生活应该是充实的吧!可是一心想往自由生活的他,怎么能就束缚在这样环境里呢?或者,倒不如说这样的环境束缚了他?他多么想有自己诗化生活啊!“&lsqu o;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
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见的第一个条件。
”“你要发见你自己的真,你得给自己一个单独的机会。
你要发见一个地方(地方一样有灵性),你也得有单独玩的机会。
”“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
啊!我那时蜜甜的单独,那时蜜甜的闲暇。
一晚又一晚的,只见我出神似的倚在桥阑上向西天凝望。
”──摘自(《我所知道的康桥》)你看,这就是当年和张幼仪一起生活在康桥上的徐志摩先生的自白。
他就这样敝下妻子,一个人去“单独”去了。
去到他“蜜甜的单独”的康河上过他属于自己的“真愉快”的时光去了,甚至整宿整宿在康河边上做他自己的梦:“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摘自(《再别康桥》第四节、第五节)这里诗人的留恋已经全部融入康桥的风光之中了,挥篙泛舟,去寻他自己个性的梦,而且情不自禁的要高歌,快乐到了极点,感情到了极点。
可这都是康桥生活的积淀:“你站在桥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费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姿态,捻起一根竟象没有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桥影,翠条余似的向前滑了去。
”——摘自(《我所知道的康桥》)这是多美的一幅画呀!是女郎在撑,撑出寻找理想的长篙!更是徐志摩在撑,他多想撑出自己的长篙呀!女郎撑船是风景,徐志摩是在观赏风景,殊不知,徐志摩本身就是风景,今天我们不是又在观赏这一幅风景吗?可是他怎么能够放歌,又怎么能够找到美梦呢?3、康桥情结: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游学于康桥。
正值风华正茂,青春唤发的他,在这里接受了文学洗礼。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因为,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
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娓娓的康河波光潋滟神思恍惚中沉淀了多少文学孕思。
他说:在康桥之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1922年8月,他离开康桥返国时写下了《康桥,再会吧!》一诗:康桥,再会吧任地中海疾风东指,我亦必纡道西回,瞻顾颜色“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上市时节,盼我会笑归来,再见吧,我爱的康桥!而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是其“康桥情结”表现极致之作,虽然一生诗文中少不了这段刻骨铭心的“康桥情结”。
正如储安平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固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
”(《悼志摩先生》)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浪漫才子。
《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呤的俗套,显出了飘逸之美,这是一种多么美丽的离别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摘自(《再别康桥》第一节、第六节、第七节)这是第一、第六、第七节。
第一节: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的情景,抒写难舍难分的离情。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
第七节,跟开头呼应,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开的哀愁。
《再别康桥》是典型的“康桥情结”的体现。
感情主线是惆怅的哀惋的离情。
第一节奠定了难舍难分的基调,第二、三、四、五节是对康桥美好的回忆,进而由此产生“寻梦”的幻想,第六、七节,又从美丽幻想中回到现实,呼应开头,抒发别离的惆怅与哀思。
因此主线是离别之情的“愁──乐──愁”。
然而感情副线则是对康桥的追忆、思念、爱恋,而且爱恋之深之重是可以从以后多篇文章中读到的。
他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就把康桥写成了一方圣土。
因此,表面上看此时是一首离别诗,但说是一篇忆念诗又何尝不可。
只是,我们完全可以来深思一下为什么对康桥挚爱之深。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这正是其鼓舞人们上进的一个方面,也正体现了“五四”精神。
他在康桥的自然风景中大彻大悟:“不满意的生活大都是由于自取的。
”“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离一天。
”“为医治我们当前生活的枯窘,只要不完全遗忘自然,我们的‘病根’就有缓和的希望。
”因此是因为康桥的自然之美以及作者失落在这里的梦幻,对自然、生命、生活的热爱,而使之对康桥难舍难分。
在康桥这里充满了浪漫诗人所需要的古老、宁静、恍惚的氛围,更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怎能不凝固为诗人解不开的“康桥情结”呢?更何况离开康桥后生活情感决非如康桥的宁静,而整日奔波乃竟为了生计,更增加诗人对康桥幻梦的不断追寻。
这也许就是“康桥情结”永伴始终之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