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替灌溉下不同水氮模式对大豆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不同水量交替灌溉对小桐子生长调控与水分利用的影响_杨启良

不同水量交替灌溉对小桐子生长调控与水分利用的影响_杨启良

第28卷第18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28 No.182012年9月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Sep. 2012 121 不同水量交替灌溉对小桐子生长调控与水分利用的影响杨启良,孙英杰,齐亚峰,刘艳伟,王成武,刘小刚,戈振扬(昆明理工大学现代农业工程学院,昆明 650500)摘要:为研究不同水量交替灌溉对小桐子生长调控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采用4种水分处理模式(灌水定额分别为T1处理:10 mm;T2处理:20 mm;T3处理:30 mm;T4处理:10和30 mm,均不断的对2种灌水定额进行轮回交替)。

结果表明:T1处理能在灌水定额为10 mm,灌水周期为7 d的环境下存活,表现出极强的抗干旱胁迫能力,其原因不仅是通过停止生长和叶片脱落适应干旱环境,而且最主要的原因是通过木质部有类似海绵状的物质能储存较多的乳白色的液体而继续存活。

在节水21.6%前提下,与T3处理相比,T4处理的平均外皮层厚度显著增加了24%,叶片、叶柄、主杆、冠层和整株的单位干物质质量的贮存水能力分别显著增加28.3%、28.8%、13.7%、17%和12.3%,平均蒸散量和蒸腾量分别显著降低36.8%和20.4%,而根系和总干物质质量分别增加21.3%和1.3%,因此,总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30.2%。

可见,采用灌水定额为10和30 mm交替灌溉的T4处理增强了贮存水调节能力,提高了小桐子的根系和总干物质质量,而降低了蒸腾量和蒸散量,从而使得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关键词:灌溉,蒸散,生长,小桐子,不同水量交替,调控,水分利用效率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2.18.018中图分类号:S27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2)-18-0121-06杨启良,孙英杰,齐亚峰,等. 不同水量交替灌溉对小桐子生长调控与水分利用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8):121-126.Yang Qiliang, Sun Yingjie, Qi Yafeng, et al. Effects of alternated different irrigation amount modes on growth regulation and water use of Jatropha curcas L.[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2, 28(18): 121-12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0 引 言全球正面临着水土资源日趋紧缺、能源危机和土地退化不断加剧等问题。

调亏灌溉下春玉米水氮耦合效应试验研究

调亏灌溉下春玉米水氮耦合效应试验研究
黑 龙 江农 业科 学 2 0 1 4 ( 1 ) : 1 1 ~1 6 He i l o n g j i a n g A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调 亏灌 溉 下 春 玉 米 水 氮 耦 合 效 应试 验研 究
彭 国明 。 范永 国 , 丁丽 丽。 , 张 明哲 , 王
1 5 1 4 0 5 ; 3 . 黑龙 江省 水利 科 学研 究 院, 黑 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0 8 0 )
摘要: 为探 讨 寒 地 黑 土 区 节 水 型 高 产 玉 米 生 产 技 术 , 以玉米品种九龙 1 2为试 验 材 料 , 采 用 正 交试 验 方 法 , 通过 春 玉米筒测试验 , 在 3种 施 氮 水 平 条件 下 , 研 究 了苗期 、 拔 节期 、 抽 雄 期 3个 水 分 亏 缺 水 平 对 玉 米 生 长发 育 指
柏。
( 1 . 安 达 市水务局 , 黑龙 江 安达 1 5 1 4 0 0 ; 2 . 安 达 市 万 宝 山镇 农 牧 业 综 合 服 务 中 心 , 黑 龙 江 安 达
标 和 产 量 影 响 的 耦 合 效 应 。结 果 表 明 : 在 不 同调 亏 时期 , 植 株 经 复 水 灌 溉 后 有 不 同程 度 的 补 偿 性 生 长 。 施 氯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一 O 8 — 2 3 基金项 目: 水 利部 科 技推 广计 划资 助 项 目 ( T G1 2 0 1 ) ; 国 家 “ 十二五”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资 助 项 目( 2 0 1 1 B AD 2 5 B 0 6 ) 第一作者简介 : 彭 国 明( 1 9 8 5 一 ) , 男, 大庆 市肇 源县 人 , 硕士, 助理】 : 程师 , 从 事农 业节 水技 术 、 水资 源可 持续 利 用研 究 。

分根交替灌溉

分根交替灌溉

分根交替灌溉
分根交替灌溉是一种种植作物的方法,它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将水分分配到
不同的根系中,以保证每个根系都能得到足够的水分。

在分根交替灌溉中,种植区域被分成若干个小块,每个小块都有自己
的灌溉系统。

每次灌溉时,只有一部分小块被灌溉,其他小块则不被
灌溉。

这样,每个小块的根系都可以得到充足的水分,而不会因为其
他小块的根系竞争水分而受到影响。

分根交替灌溉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由于每个小
块都能得到充足的水分,作物的生长速度会加快,产量也会增加。

此外,由于水分的分配更加均匀,作物的品质也会得到提高。

另外,分根交替灌溉还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在传统的灌溉方法中,往往会出现水资源浪费的情况。

而采用分根交替灌溉的方法,可以将
水资源分配得更加合理,减少浪费。

当然,分根交替灌溉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这种方法需要更加复杂
的灌溉系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

其次,分根交替灌溉需要
更加精细的管理,如果管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某些小块的根系得不到
足够的水分,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

总的来说,分根交替灌溉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种植作物的方法。

它可以
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当然,采用
这种方法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并需要更加精细的管理。

但是,如果能够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分根交替灌溉将会是一种非常有前途
的种植作物的方法。

瓜类与豆类轮作的原理

瓜类与豆类轮作的原理

瓜类与豆类轮作的原理瓜类与豆类是农作物中比较常见的两种植物,它们的轮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瓜类植物包括西瓜、黄瓜、冬瓜等,而豆类植物则包括豌豆、菜豆、芸豆等。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瓜类与豆类轮作的原理。

一、瓜类植物与豆类植物的生长特点瓜类植物与豆类植物生长的特点不同,这也是它们可以进行轮作的原因之一。

瓜类植物的根系浅而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较多,生长发育期比较长,而豆类植物的根系深而细,可以吸收大量的氮、磷、钾等养分,生长发育期相对较短。

二、瓜类植物与豆类植物对土壤的影响瓜类植物和豆类植物对土壤的需求也不同。

瓜类植物生长期间需要大量的水分和养分,一些瓜类植物如西瓜、黄瓜等还需要较高的气温和光照。

豆类植物生长期间需要大量的氮、磷、钾等养分,对土壤的改良作用较好,可以固定大量的氮肥,提高土壤的肥力。

三、瓜类与豆类轮作的原理瓜类植物和豆类植物的生长特点和对土壤的需求不同,因此它们可以进行轮作。

在轮作中,瓜类植物生长期间需要大量的水分和养分,这些养分在豆类植物生长期间可以得到有效地回收和利用。

豆类植物可以通过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可利用的氮肥,提高土壤肥力,为下一轮瓜类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同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

四、瓜类与豆类轮作的注意事项在进行瓜类与豆类轮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适合的瓜类植物和豆类植物进行轮作,避免同一类作物连续种植。

2.轮作的间隔期要充足,一般建议为1-2年。

3.在豆类植物生长期间,可以适当施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4.在瓜类植物生长期间,可以适当喷洒杀虫剂和杀菌剂,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5.瓜类植物和豆类植物的种植密度和施肥量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瓜类与豆类轮作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为农业生产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农民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轮作,同时注重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大豆生产技术—大豆中耕及水分管理

大豆生产技术—大豆中耕及水分管理

大豆中耕及水分管理
防旱防涝
在防旱的同时,还要注意大雨后及时排涝,防止大 豆田间长期积水。浇好鼓粒水,促进养分向子粒中 转移,促粒饱增粒重,以水攻粒。
若缺水会使秕荚、秕粒增多,百粒重下降。了解大 豆的需水,对于制定合理的灌排措施,提高大豆产 量有重要意义。
大豆中耕及水分管理
大豆合理灌溉
根据苗情定灌水
依据墒情决定挨沟灌或者隔沟灌。每次灌水后 要及时中耕,防止土壤板结。
喷灌是先进的节水灌溉方法,不受地形限制, 减少渠道占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大豆中耕及水分管理
大豆合理灌溉
根据雨情合理灌水
结合天气预报,及时安排灌水。久晴无雨或者气 温高,蒸发量大,土壤水分不足时,要及早灌水。 降水偏多的年度,加强排涝,预防涝灾。
大豆中耕及水分管理
大豆合理灌溉
根据地形和土质定灌水定额
沙壤土蓄水保肥性差,大豆易受早害,应勤灌轻灌; 土质粘重,蓄水性强,蒸发量大,应多灌,减少灌
植株生长缓慢,叶色老绿,中午叶片萎蔫,表现缺水, 应及时灌水。大豆植株正常含水量为80%~90%,叶 片含水量低于70%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受到严重 影响;植株含水量65%~67%时,呈萎蔫状态,所以 叶片含水量降到70%以前就应灌水。
大豆中耕及水分管理
大豆合理灌溉
根据墒情定灌水定额
当土壤含水量低于最适含水量时,要及时灌 水,使之恢复到最适含水量。地表有明水要 及时排水。
水次数。
大豆中耕及水分管理
黑龙江大豆 主要灌溉时间
01
开花期
02
结荚期
03
鼓粒期
大豆中耕及水分管理
灌溉技术
灌水时期与定额。早熟、中早熟大豆生育期短,比 较干旱时,分枝期应灌溉,促进生长,提高植株繁 茂程度。

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的原理

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的原理

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的原理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或称为节水浇灌技术)是一种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的农业灌溉方法,通过交替灌溉多个作物的根系区域,以减少水分浪费和提高灌溉效率。

其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 植物生理特性: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

例如,在播种和发芽阶段,植物对水分需求较高,而在生长和成熟阶段,植物对水分需求相对较低。

2. 根系分布:植物的根系通常会在土壤中分布,吸收水分和养分。

根系的分布范围取决于土壤的类型和水分输送情况。

通过合理分析根系分布范围,可以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水资源。

3. 多水源供给: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利用多个水源灌溉不同作物的根系区域。

例如,可以使用雨水、灌溉水、地下水等不同的水源进行灌溉,以满足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量。

基于以上原理,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的步骤如下:1. 确定作物的生长周期和需水量:通过研究作物的生理特性和不同生长阶段的水分需求,确定各作物的生长周期和需水量。

这将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

2. 划分根系区域:根据不同作物的根系分布情况,将农田划分为不同的根系区域。

每个根系区域内的土壤类型和水分输送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因此灌溉方式和灌溉量也应相应调整。

3. 灌溉时间安排: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需水量,制定合理的灌溉时间安排。

在每个灌溉时段内,通过合理时间间隔,轮流灌溉不同根系区域,以保持植物的水分供应。

4. 灌溉方法选择: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阶段和灌溉需求,选择相应的灌溉方法。

例如,可以使用滴灌、喷灌或雨淋等不同方式进行灌溉,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水分的浪费。

5. 灌溉系统管理:对灌溉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保持管道畅通、阀门灵活、喷头均匀喷水,以提高灌溉效率和减少水分的浪费。

通过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效果:1. 提高灌溉效率:通过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可以使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获得合适的水分供应,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灌溉效率。

大豆轮作高效栽培技术

大豆轮作高效栽培技术

大豆轮作高效栽培技术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农作物之一。

为了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研究人员不断努力寻找高效栽培技术。

其中,大豆轮作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栽培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大豆的产量,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大豆轮作的定义、原理、实施方法以及其在大豆栽培中的应用。

一、大豆轮作的定义大豆轮作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将大豆与其他作物轮流种植在同一块土地上的一种栽培方式。

通过不同作物的交替种植,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养分,减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二、大豆轮作的原理大豆轮作的原理是基于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和对土壤的影响来设计的。

不同作物有不同的根系特点和对养分的利用方式,在种植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养分的平衡,减轻土壤生态环境的压力,从而提高大豆的生长状况和产量。

三、大豆轮作的实施方法1. 选择合适的轮作作物选择合适的轮作作物是大豆轮作的关键。

轮作作物应具有与大豆生长相适应的特性,如作物的根系深度、生长周期和对土壤养分的需求等。

常见的轮作作物包括玉米、小麦、油菜等。

2. 合理制定轮作周期轮作周期是指两次大豆种植之间的时间间隔。

合理制定轮作周期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状况,减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

通常情况下,轮作周期一般为2-3年。

3. 种植前的准备工作在种植前,应对土壤进行必要的处理,如翻耕、施肥、除草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并减少杂草的竞争。

4. 轮作期间的管理在轮作期间,要注意合理管理土壤和作物。

及时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保持土壤的湿度和养分平衡,为大豆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大豆轮作在大豆栽培中的应用大豆轮作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与玉米的轮作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大豆与玉米相互作用,能够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减轻土壤生态环境的压力,从而实现高效的栽培。

间作对土壤水热·温室气体排放及作物的影响综述

间作对土壤水热·温室气体排放及作物的影响综述

间作对土壤水热㊃温室气体排放及作物的影响综述杨沛文,柴红敏,刘小梦,李昱儒,张又天,张镇企,陈可莹,李陆生∗㊀(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郑州450046)摘要㊀为了因地制宜地选择种植模式,充分利用水土资源㊁保护粮食安全㊁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我国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归纳了国内外关于间作系统的耗水量㊁土壤蒸发㊁土壤温度㊁温室气体排放㊁间作种间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作物的影响㊂结果表明,间作模式的耗水量主要受环境因素与作物类型的影响,并且可以通过整合单作常用的水分调节措施减少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间作具有双向调节土壤温度的功能;合理的间作模式可以改变田间小气候和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降低CO 2㊁N 2O 的排放,增加CH 4的吸收量;间作可以使水㊁肥在时空尺度上得到充分吸收,达到增加产量㊁改善品质的目的㊂关键词㊀间作;土壤水热;温室气体;种间关系;生长发育中图分类号㊀S 344.2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0517-6611(2023)13-0008-06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3.13.002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Review on the Effects of Intercropping on Soil Moisture and Hea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CropsYANG Pei-wen ,CHAI Hong-min ,LIU Xiao-meng et al㊀(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Henan 450046)Abstract ㊀The aims of this study are to select planting mode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make full use of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protect food security,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farmland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een agriculture in China.The effects of intercropping on water consumption,soil evaporation,soil temperature,greenhouse gas emissions,factors affecting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of intercropping system and their effects on crops were reviewe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consumption of inter-cropping mode is mainly affect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crop types.Water consumption can be reduce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can be improved by referring to common water regulation measures in monoculture.Intercropping has the function of bidirectional regulation of soil temperature ,and can change the field microclimate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microorganisms in the soil,thus reducing the emission of CO 2,N 2O and CH 4.Intercropping can make water and fertilizer be fully absorbed in space-time scale to increase yield and improve quality.Key words ㊀Intercropping;Soil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Greenhouse gas;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Growth and development作者简介㊀杨沛文(1998 ),男,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㊂∗通信作者,讲师,博士,从事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研究㊂收稿日期㊀2022-12-23㊀㊀当前,水资源短缺情况加剧㊁耕地面积日益缩减,使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并且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对饲料㊁纤维和生物燃料的需求增加,预计到2050年粮食需求量会翻一番[1],供需关系不平衡使粮食安全问题更突出㊂温室效应也是当今重大的环境问题,会造成粮食减产和极端天气频繁等自然灾害,农业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在近十年增加了10.1%[2],并占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14.0%[3]㊂因此,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多重挑战,需要选择一种高产高效且生态友好的农业发展方式来挖掘农业生产潜力,保障粮食安全,带动我国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㊂间作是提高农田生产能力㊁降低农业生产环境成本㊁推动我国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㊂其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在‘祀胜之书“中出现了有关瓜豆间作的记载㊂20世纪60年代,间作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有粮饲间作㊁农林间作㊁林果间作㊁粮菜间作等多种类型,尤其玉米和豆科植物间作最为普遍[4]㊂间作的主要优势包括可以充分吸收利用土壤中的多余水分与养分[5],可以通过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因子来减少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6],可以充分利用光能㊁时间和空间资源来提高生产力[7]㊂所以发展间作对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㊁社会效益㊁环境效益㊁节约土地资源和保障粮食生产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㊂虽然国内外学者对间作条件下的土壤㊁作物与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做了较多研究,但缺乏系统的归纳应用于指导实践㊂因此,该研究综述间作系统的土壤水热㊁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以及作物生长发育特点,旨在为农业生产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耕作方式,充分利用水土资源㊁降低温室气体排放㊁增加作物产量和改善作物品质,为我国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㊂1㊀间作系统的土壤水热状况1.1㊀间作系统的耗水量㊀间作系统的耗水量主要受环境条件和作物类型的影响[8]㊂间作条带之间由于水分竞争,会存在大量水分运移[9],为了满足间作系统的高产,就需要足够的水分支撑,所以在水资源充足地区发展间作具有巨大潜力㊂了解间作系统耗水规律,将供水与作物耗水规律相结合可以有效降低间作群体耗水量,从而使水资源短缺地区的间作得以发展㊂当前对间作耗水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布局㊁灌溉制度㊁施肥制度㊁耕作方式和覆盖措施等方面[10]㊂减少耗水量的基础是合理的作物搭配与适当的灌溉施肥㊂从空间布局上看,徐鹏等[11]指出,间作耗水量随着棉花行数的增加和株距的减少显著增大,因为间作棉花可以充分利用土壤贮水,间作系统的耗水量比单作加权平均高9.5%㊂Wang 等[12]认为在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中,耗水量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并指出玉米根长密度的增加,地下相互作用的增强,使得土壤蒸发降低,减少了无效耗水量;从灌溉制度上看,牛伊宁等[13]研究指出,玉米/豌豆间作系统降低10%灌水水平并没有对耗水量产生显著影响,适当降低灌水水平可以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减少无效耗水量;从施肥制度上看,李倩倩等[14]通过小麦/玉米间作试验发现,氮肥的使用会显著增加作物的耗水量,李含婷等[15]指出减氮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J.Anhui Agric.Sci.2023,51(13):8-1325.0%施肥可以减少玉米/绿肥间作系统的整体耗水,这些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施肥调节间作耗水量㊂也有研究认为间作系统的耗水量受氮肥影响不显著[16]㊂通过优化耕作方法和覆盖也可以减少耗水量㊂例如,在小麦/玉米间作中,小麦留茬收割并压倒覆盖与不留茬相比,耗水量减少了0.8%~6.3%[17]㊂垄作交替灌溉可使高㊁低灌溉水平的耗水量分别比传统灌溉降低5.3%㊁3.0%[18]㊂研究表明,通过整合单作中常用的水分调节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间作的耗水量㊂1.2㊀间作系统的土壤蒸发㊀土壤蒸发作为无效耗水量在农田总耗水中所占的比重较大㊂间作模式对土壤蒸发的影响较为复杂,其可以通过种间竞争和互补对土壤蒸发和土壤水分消耗的空间梯度产生影响㊂间作系统的土壤蒸发与单作相比,受到配对作物㊁种植空间与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明确影响间作土壤蒸发的关键因子,对减少无效耗水有重要的指导作用㊂柴强等[19]研究表明,间套作生育期较长,对于整个生育期土壤的总蒸发量大于单作,但是间作系统的日平均土壤蒸发量较低㊂刘浩等[20]指出,棵间土壤蒸发主要受表层土壤含水率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在返青前小麦/玉米间作和单作土壤蒸发差距不大,而返青后间作的土壤蒸发显著高于单作,因为单作小麦冠层覆盖率高,而间作的预留行裸漏导致无效的水分消耗㊂高阳等[21]通过玉米/大豆间作试验指出玉米条带对地面的覆盖度小于大豆,玉米ʒ大豆2ʒ3带型的土壤蒸发量大于1ʒ3带型㊂多年来,研究者提出了各种减少间作无效农田用水量的策略,通过优化灌溉水平㊁施肥方式㊁覆盖和耕作措施来减少土壤蒸发㊂交替灌溉可通过减少地表土壤含水率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18],氮肥后移有利于间作玉米在豌豆收获后的生长发育,增加地表覆盖度可使间作系统的土壤蒸发减少15%~30%[16],免耕和铺设地膜增加了土壤与大气之间水热交换的物理阻隔,阻断了交换途径从而降低土壤蒸发[22]㊂1.3㊀间作系统的土壤温度㊀土壤温度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也是评估间作功能的重要参数㊂适宜的土壤温度有助于土壤和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增强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根系的活性,并且可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23]㊂土壤温度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大气温度的波动,还受到种植制度的影响㊂间作系统复杂的边界条件会影响其土壤温度的变化㊂间作可以抑制土壤温度的升高,在一些炎热的月份,间作叶面积指数较大的作物可以有效缓解高温胁迫对作物造成的损害㊂Ai等[24]进行了3年枣/棉间作试验,结果表明,与单作枣树相比,间作使枣树与棉花6月以后的土壤温度均下降㊂Nyawade等[25]研究认为,间作增加了地表覆盖率和土壤水分含量,提高了植物拦截辐射的能力,并显著降低了0~ 30cm土层的土壤温度㊂紫云英/油菜间作[26]和核桃/小麦间作[27]等也得到了间作在高温时段可以降低土壤温度的结论㊂间作也可以抑制土壤温度的降低,起到保温作用㊂Olasantan[28]研究得出,在间作系统中,低位作物阻碍了夜间土壤温度向高水平作物的消散㊂王来等[27]研究得出,核桃与小麦间作模式推迟了11月份土壤温度的下降,并指出是由于落叶覆盖地面起到了保温的作用,这种情况对冬小麦的生长有利㊂间作具有双向动态调节土壤温度的功能,因此间作的土壤温度稳定性显著高于单作㊂采取不同的间作模式,可以通过改变作物的冠层结构与生长情况使作物根系处于适宜的温度,促进作物生长㊂2㊀间作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2.1㊀间作对CO2排放的影响㊀部分研究表明,间作可以降低CO2排放㊂从排放量上看,章莹等[29]指出,减量施氮处理下,甘蔗ʒ大豆1ʒ2间作CO2排放量较甘蔗单作显著降低35.58%㊂Wu等[30]通过小麦/板蓝根间作试验发现,间作处理的小麦生育期总CO2排放通量与小麦单作相比降低了29.3%㊂Qin等[31]通过3年的小麦/玉米间作和豌豆/玉米间作试验表明,2种间作模式的平均碳排放量分别比玉米单作降低32.0%和38.0%㊂从排放速率上看,曹永庆等[32]同时对3块试验田进行山稻/油茶间作试验发现,间作山稻使土壤呼吸速率比单作油茶分别降低54.6%㊁20.5%和13.8%,土壤呼吸受到抑制的关键原因是土壤含水率的下降㊂赵财等[33]测算对比了河西绿洲灌区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呼吸速率,指出不同间作模式下的土壤呼吸速率均小于单作玉米,其中小麦/玉米间作系统的土壤呼吸速率比玉米单作和小麦单作分别降低20.9%和26.3%㊂也有研究表明,间作并不会降低CO2的排放㊂常规施氮处理下甘蔗ʒ大豆1ʒ1间作模式与1ʒ2间作模式CO2排放总量较甘蔗单作CO2排放量均显著增加[29]㊂简忠领等[34]研究不同行距条件下玉米与白三叶草间作,认为土壤呼吸速率主要受行距的影响,受间作影响不显著㊂孟平等[35]对石榴/玉米间作试验发现,间作系统整个生育期的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为3.0μmol/(m2㊃s),高于绿豆单作系统的平均值2.8μmol/(m2㊃s)㊂玉米/豇豆间作试验[36]和玉米/蚕豆间作试验[37]也得到了间作使CO2排放量增加的结论㊂综上,间作对土壤CO2的调控作用受作物种类㊁种植间距㊁施肥方式和试验时长的差异影响较大㊂对于间作是否具有减少CO2排放效果还存在争议㊂由于农业系统的稳定需要较长的时间,对农田CO2排放监控超过10年才能得出准确结论㊂2.2㊀间作对N2O排放的影响㊀农田土壤N2O排放量约占大气N2O排放总量的70.0%~90.0%[38]㊂氮肥的使用为土壤提供了充足的氮源,使N2O的排放量显著增加[39]㊂间作系统中,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可以为植物提供氮元素,所以研究者多研究包含豆科植物的间作系统对N2O排放的影响㊂间作豆科植物可以降低N2O的排放㊂Huang等[40]通过2年的间作试验得出,玉米与豆类间作可以有效降低N2O的排放量,其中玉米与大豆间作的减排幅度最大,2010与2011951卷1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杨沛文等㊀间作对土壤水热·温室气体排放及作物的影响综述年玉米/大豆间作的N2O排放量与玉米单作相比分别减少了25.5%与48.8%,并指出是由于间作使土壤含水量降低进而抑制了土壤N2O的排放㊂陈津赛等[41]研究发现,间作系统提高了土壤中的氮素吸收量,降低了土壤中微生物可利用的无机氮的含量,玉米/大豆间作的N2O排放量分别比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降低了36.7%和49.0%㊂但也有研究表明,间作并不会降低N2O的排放㊂Vachon[42]研究表明,玉米ʒ大豆1ʒ2和2ʒ3间作与单作系统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差异不显著㊂刘辉娟[43]指出,在整个生育期玉米/大豆间作的N2O排放量始终高于玉米单作,并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N2O排放量随之增大㊂甘蔗/大豆间作[29]和玉米/蚕豆间作试验[37]也得到了间作使N2O排放速率加快的结论,对比分析后发现,产生此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取样方式方法㊁施肥方式㊁土壤性质㊁种植品种㊁种植比例以及不同地区气候不同有关㊂由此可见,N2O减排的主要原因是间作引起环境因子发生变化或者氮肥使用量的减少;增排的主要原因是间作环境在短时间内加快了土壤氮矿化速率㊂从长远来看,间作是否具有N2O增排效应还需对农田土壤长期监控㊂2.3㊀间作对CH4排放的影响㊀CH4的增温效果比CO2高28倍,在过去200年间,CH4的浓度持续增加[44]㊂甲烷的产生需要厌氧环境,因此旱作农田的CH4通常表现为吸收,研究表明每年旱地透气土壤可以吸收30t CH4[45]㊂增加旱作农田的吸收量,对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㊂间作可以促进土壤对CH4的吸收㊂尚小厦等[45]通过冬小麦/板蓝根间作试验得出,同等施肥条件下板蓝根/冬小麦间作比冬小麦单作CH4吸收量高34.0%,并推测是由于板蓝根的根系释放出的物质改变了土壤环境,对CH4的吸收产生影响㊂冬小麦与大蒜间作试验也得出了间作使土壤CH4吸收量增加的结论,并推测是由于间作模式改变了土壤中有关CH4菌群的活性[46]㊂也有研究表明,间作不利于CH4的吸收,沈亚文[6]进行了3年的玉米/大豆间作试验,发现间作CH4吸收速率均低于玉米和大豆单作㊂施肥可以对间作系统CH4的排放起调控作用㊂施肥不利于土壤对CH4的吸收,一方面是因为产CH4基质增加从而生产出更多的CH4,另一方面土壤中氮素的增加抑制土壤对CH4的氧化[45],可以在不影响总产量的前提下通过减少施肥量,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29]㊂也有研究表明施肥对CH4吸收没有明显影响[6]㊂合理的间作模式和施肥制度可以通过调节土壤环境,影响微生物的活性,增加CH4的吸收量㊂3㊀间作种间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作物的影响3.1㊀间作种间关系的影响因素㊀间作条件下,种间促进和竞争同时对作物生长产生影响㊂物种间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酶的活性等来体现[47];竞争作用是由于有限资源的非比例共享或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使作物的生长受到抑制[48]㊂间作种间关系的影响因素包括作物组合㊁空间布局与环境因素㊂配对作物的选择是影响间作种间关系的首要因素㊂不同的作物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充分利用作物的特征以使间作系统的互补效应大于竞争㊂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间作是一种典型的种植模式,豆科作物根系的固氮作用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同时禾本科作物根系分泌物可以促进豆科作物根系有关结瘤固氮基因的表达,提升豆科作物固氮作用[49]㊂深根系与浅根系作物搭配可以使土壤中的水分㊁养分得到高效利用,高秆作物与矮秆作物搭配可以在空间上使光能得到充分利用,生育期不同的作物搭配可以在时间上达到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㊂配对作物的选择有时可能与资源本身并不相关,麦/棉间作系统中小麦带为棉花提供了类似 防风带的屏障,很大程度地保障了棉农的收益[50]㊂所以,应在充分了解不同作物生长特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间作模式,灵活利用不同形式的互补作用,以充分发挥间作的优势㊂适宜的空间布局是使间作模式的产量达到稳产㊁高产的基础㊂间作作物的空间布局包括配对作物的种植比例㊁株行距和共生期的长短㊂因间作的资源利用率高于单作,所以相同条件下间作的适宜的种植密度通常大于单作[51]㊂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配对作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也会随之改变[52]㊂过高的种植密度会加剧种内竞争,不利于作物生长;过低的种植密度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达不到间作的目的㊂种间竞争的对象通常为水分㊁养分和光照等环境因子㊂作物所需资源是否充足往往影响着种间竞争的强弱[53],在竞争条件下其会优先发育获取限制性资源的器官,如玉米与其他作物间作会使玉米的根长㊁根体积㊁根表面积增加,以显著提高玉米吸收水分㊁养分的能力[54]㊂对限制性资源的竞争可以通过外部资源投入的方式来减弱,补充灌溉㊁氮肥后移等措施均已得到验证[16,18]㊂滴灌与其他灌溉措施相比具有高度可控性,精确控制不同作物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水分来调控作物生长,把滴灌引入间作模式可以达到调节种间关系的目的㊂3.2㊀间作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㊀植株高度㊁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动态可以直观反映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㊂玉米与大豆间作时,玉米的植株高度㊁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会得到增加,大豆的生长遭到抑制,增加大豆和玉米行距或者带距有利于促进这两种作物的生长发育[55]㊂艾鹏睿等[56]通过枣/棉间作试验发现,盆栽和大田间作条件下棉花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在不同生育期均大于单作棉花㊂作物生长速度也是生长发育的一项重要指标,柏文恋等[57]通过对小麦/蚕豆间作研究发现,在小麦生长中后期,间作降低了小麦种内竞争压力,显著提高了小麦的生长速度㊂玉米与大豆间作时增加行距或带距可以使作物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获取更多的光热资源,有利于缩短作物的生育期[58]㊂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要考虑地上和地下两部分㊂刘丽娟等[59]对玉米/木薯间作研究发现,木薯地上部分会由于受到遮阴而长高长细,地下部分木薯的根系不仅会促进玉米根系的生长,还使木薯根系氮磷钾的含量间作高于单作,可能0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是玉米根系呈上窄下宽分布,木薯根系呈上宽下窄分布使玉米和木薯根系构型形成互补,提高了养分利用效率,也可能是玉米与木薯根系之间的酶或微生物促进了养分的吸收㊂Jiao等[60]对玉米和花生间作研究发现,根系隔离开之后间作的产量和生物量优势分别降低了82.0%和67.0%,这表明玉米/花生间作系统的地下相互作用比地上相互作用更有利于间作作物的生长发育㊂在其他间作系统中也观察到相同的结果[61-62]㊂然而,在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地上相互作用比地下相互作用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更大[63]㊂可能是花生/玉米间作比玉米/大豆间作有更长的共存期,根系形态和时空分布不同㊂也可能是限制作物生长的主导因素不同,水肥充足时,地上竞争会占主导地位㊂综上,作物生长发育因作物种类组合而异,并进一步受到土壤养分㊁种植间距等的影响㊂对间作系统进行优化,就必须充分了解地上和地下的相互作用在作物生长发育中的影响㊂3.3㊀间作对作物品质的影响㊀合理的间作模式可以提高作物的品质㊂方旭飞等[64]通过不同耕作模式下的玉米/大豆间作试验发现,间作可以提高玉米的粗蛋白和粗淀粉的含量,降低玉米的含水量和粗灰分含量,从而使玉米品质得到提高,其中地膜覆盖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提高玉米品质的作用最明显㊂张向前等[65]通过对玉米与大豆㊁花生豆科植物间作研究发现,间作可以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酶的活性,无论施肥与不施肥间作均可以提高玉米籽粒蛋白质㊁赖氨酸和淀粉的含量㊂李美等[66]对不同比例玉米花生间作研究认为,间作时玉米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高于单作;花生由于受到遮阴作用影响其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导致蛋白质含量高于单作,脂肪含量低于单作,调整间作比例可以使花生受到的不利影响减少㊂巩雪峰等[67]对茶树和松树间作发现,间作改善了茶园小气候,提高了土壤养分,茶叶的品质与单作茶园茶叶相比有明显提高㊂陈映彤等[68]指出辣椒/紫苏间作改变了群体结构的水㊁热㊁光以及土壤环境,从而显著提高了辣椒果实中的可溶性蛋白质㊁糖和V C的含量㊂刘天学等[69]对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研究发现,不同的基因型玉米组合间作可以改善群体结构和利用杂交优势,达到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的目的㊂综上,通过调控耕作方式㊁作物品种㊁种植间距和水肥等因素,可以改变系统内环境和土壤环境,提高作物品质㊂3.4㊀间作对作物产量的影响㊀间作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已被大量研究证实㊂例如,Li等[62]在玉米/豌豆间作研究中发现,玉米和豌豆的产量与相应单作相比均增加㊂间作模式下蚕豆是优势竞争者,具有产量优势,蚕豆收获后玉米获得了较长的恢复生长时间,并且蚕豆的根留在土壤中会使土壤中氮含量增加,使玉米增产㊂蔡倩等[7]对不同种植比例的玉米/大豆间作研究认为,玉米与大豆间作比例为2ʒ2㊁4ʒ4和6ʒ6时,间作系统中玉米均表现出产量优势,大豆均表现出产量劣势,玉米与豆科植物间作时,豆科植物产量降低主要是由于玉米对大豆产生遮光效应,可以通过选择耐阴的大豆品种,或者调节玉米/大豆条带间作系统中的冠层结构和茎秆特性来减少产量损失[70]㊂玉米/紫花苜蓿间作[71]和玉米/花生间作[72]也得到了间作会牺牲部分弱势作物的产量,来获得总产量优势的结论㊂也有研究发现,间作并没有明显产量优势㊂杨欢等[73]对玉米/花生间作研究得出土地当量比(LER)为0.89~ 1.13,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不平衡,并且共生期较长,花生长期处于荫蔽状态下,虽然间作增加了养分吸收量但降低了利用效率㊂综上,间作产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对配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不一致,在大部分情况下间作仍具有总产量优势㊂可以通过施肥㊁改变种植比例和间距和优化灌溉制度等使间作产量优势更加明显㊂3.5㊀间作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㊀间作系统中,当其中一种作物处在生长旺期时,可以从另一条带吸收水分,利用两种作物的生态位的差异,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74]㊂刘斌等[75]指出,甜瓜/向日葵间作系统的水分效率比甜瓜单作和向日葵单作都有明显提高,高频少量灌水有利于提高间作系统的水分利用效率㊂李倩倩等[14]指出,小麦/玉米间作种植水分利用效率大于小麦和玉米单作,并且氮肥的使用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优势,一方面氮肥可以影响作物生长,增加地表覆盖面积,减少无效水分的消耗;另一方面合理添加氮肥可以通过增加产量,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㊂施肥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与施用时期也有较大关系,滕园园等[16]对玉米和豌豆间作研究指出,氮肥后移可以使玉米在豌豆收获后迅速生长,提高间作系统冠层覆盖度,降低无效的水分消耗,提高水分利用率㊂水肥量要控制在合理范围,施肥量过高会造成徒长,籽粒灌浆减少[76];水肥量过低,会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71],降低水分利用效率㊂种植比例和间距直接影响水分的分布与利用㊂王照霞等[77]对4种带型结构的玉米豌豆间作研究发现,3ʒ3带型间作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且高于玉米和碗豆单作,是因为3ʒ3带型和2ʒ2带型中玉米所占比例高于3ʒ6带型和2ʒ4带型,玉米的高产量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3ʒ3带型与2ʒ2带型相比具有较少的共生区,降低了豌豆与玉米的竞争㊂Rahman等[78]指出,不同带宽和不同宽窄行间距,可以影响间作系统的冠层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从而影响土壤蒸发㊁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㊂间作系统作物根系生长发育会对水分利用效率产生影响㊂张恩和等[79]对小麦/蚕豆间作研究表明,小麦与蚕豆根系生长的峰值时间不同,可以通过作物需水关键期的错位,使水肥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㊂刘丽娟等[59]对玉米/木薯间作根系构型研究指出,玉米上窄下宽与木薯上宽下窄的根系形成互补,土壤上层的水分交替形成水分亏空带,再由土壤水势和根系提水作用使水分得到及时补充,使得间作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单作㊂综上,间作有利于调配土壤中的水分,满足不同作物各1151卷1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杨沛文等㊀间作对土壤水热·温室气体排放及作物的影响综述。

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3年5月刊23科 研 试 验项目:黑龙江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2021ZXJ05B02-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22YFD1500802-4);农业基础型长期性科技工作《国家土壤质量爱辉观测实验站》(项目编号:NAES031SQ16)作者简介:米刚(1982-),男,黑龙江双城,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资源利用工作。

通信作者:李馨宇(1994-),女,研究实习员,从事土壤与肥料研究。

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米 刚,李馨宇*(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国家土壤质量爱辉观测实验站,黑龙江 黑河 164300)摘要:为了明确氮、磷、钾肥对大豆生长的影响,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的试验基地开展了施肥试验。

施肥试验结果表明,缺氮、缺磷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产量下降显著;缺钾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产量有所下降,但不存在明显差异。

各种养分利用率由高到低分别为钾、氮、磷,磷施利用率最低。

综合可知,大豆种植中,氮肥、磷肥缺失对大豆产量影响相对较大,钾肥缺失对产量影响较小。

关键词:施肥;大豆;产量;利用率;影响;田间试验米 刚,李馨宇. 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 农业工程技术,2023,43(13):23~24.黑龙江省是大豆的主要生产基地,根据党中央1号文件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的指示精神,需科学使用N、P、K 等肥料,是大豆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重要途径。

冯丽娟等研究表明,高油豆的产量随肥料用量的提高而提高[1]。

长期不合理施肥,会导致土壤中氮、磷、钾养分比例失衡[2],导致肥料利用率下降。

本试验以黑河43作为供试材料,探讨不同施肥处理模式对大豆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为科学施肥提供数据参考。

1 试验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本次试验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试验基地进行,土壤类型是暗棕壤,有效耕作层25 cm 以上,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分别为36.43、1.85、171.73 g/kg,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13、18.44、235.12、29.03 mg/kg,土壤pH 值5.89。

交替灌溉条件下水氮供给对番茄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交替灌溉条件下水氮供给对番茄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第 3 1 卷第 1 期 2 0 1 3年 1 月
干 旱 地 区 农 业 研 究
Ag r i c ul t ur a l Re s e a r c h i n t h e Ar i d A
J a n. 2 0 1 3
交 替 灌 溉 条 件 下 水 氮 供 给 对 番 茄 生 长 及 水 分 利 用 的 影 响
张 彦 , 刘小 刚 , 张 富仓2 , 李志军2 , 戈振扬 , 杨启 良
( 1 . 昆明理工大学现代农业工 程学 院,云南 昆明 6 5 0 5 0 0 ;
2 . 西 北 农 林 科 技 大 学 旱 区农 业 水 土 工程 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陕西 杨 凌 7 1 2 1 0 0 )
关键 词 :交替 灌溉 ; 水氮供给 ; 番茄 ; 生长特性 ; 产 量; 水分利用
中图分类号 : S 2 7 5 . 3 ;¥ 6 4 1 .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0 7 6 0 1 ( 2 0 1 3 ) 0 1 — 0 0 7 1 — 0 5

要 :为探讨控制性分 根 区交替灌溉条件 下不 同水氮供 给对作物 生长特 性 的影 响, 采用番 茄盆栽试 验 , 研
究 了交 替 灌 溉 和 水 氮处 理 对 番 茄 生长 、 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 明: 交替 灌 溉 方 式 下 , 低 氮处 理 的番 茄 株 高
较大 ; 高水低 氮和低水 中氮处理 的茎粗较大 ; 中氮处理 的干物质累积 总量分别是高 氮和低氮 的 1 . 2 5倍和 1 . 0 1 倍。 交替灌溉高水处理 的水分利用效率均值分别是 交替灌溉低水处理和 常规充分灌水处理 的 1 . 0 5倍和 1 . 1 2倍 。交替 灌溉增加根冠 比 7 . 8 9 % ~3 1 . 6 1 %。常规充分 灌水处理的产量均值 最大 , 分 别是交替高水 和交替低水 的 1 . 0 5倍和 1 . 3 9倍。在交替灌水条件下 , 中氮处理 的耗水量分别是低 氮和 高氮的 1 . 0 4 倍和 1 . 1 6 倍。

水分调控技术在大豆栽培中的应用与效果调查

水分调控技术在大豆栽培中的应用与效果调查

水分调控技术在大豆栽培中的应用与效果调查水分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确合理地进行水分调控,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大豆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受到水分状况的影响较大。

本文旨在调查水分调控技术在大豆栽培中的应用与效果,以期为大豆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灌溉技术的应用灌溉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水分调控手段之一,对于大豆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的灌溉方式包括表面灌溉、滴灌和喷灌等。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新型灌溉技术也逐渐被应用于大豆栽培中。

1. 集雨灌溉技术集雨灌溉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或自然方式将降雨水集中收集,然后通过灌溉系统供给农田。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利用降雨水资源,减少灌溉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在大豆栽培中应用集雨灌溉技术,可以降低灌溉成本,同时保证作物在生长季节内获得足够的水分。

2. 科学灌溉技术科学灌溉技术是指根据大豆生长的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合理安排灌溉频次和水量。

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水分情况,结合气象数据和植物生理特性,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方案。

这种技术可以避免过量灌溉或干旱灌溉,提高灌溉水分利用率,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

二、覆膜技术的应用覆膜技术是在大豆种植区域覆盖一层特殊的塑料薄膜,以减少蒸发、保持土壤湿度和增加土壤温度。

覆膜可以有效减少水分蒸发量,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为大豆生长提供一个湿润的环境。

1. 黑色覆膜技术黑色覆膜是一种常见的覆膜技术,其特点是能够吸收太阳光的热量,从而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大豆的生长发育。

同时,黑色覆膜还可以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湿度,提供较好的生长条件。

2. 透明覆膜技术透明覆膜是另一种常用的覆膜技术,它可以增加土壤温度,促进种子早熟和发芽。

透明覆膜还可以增加土壤中CO2浓度,改善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从而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三、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指将灌溉和施肥过程进行整合,将水肥充分配合,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

不同氮水平下根区局部灌溉对烤烟产量、水分利用与氮钾含量的影响

不同氮水平下根区局部灌溉对烤烟产量、水分利用与氮钾含量的影响
关 键 词 :根 区 局 部 灌 溉 ; 烤 烟 ; 氮素 ;钾 素 ;水 分 利用 ;产 量
中 图分 类 号 :¥ 7 25 文 献 标 识 码 :A
Ef e t f pa ta o tz n r i a i n o i l f c s o r i lr o — o e ir g to n y e d, wa e s t r u e, N nd K a c nt nt f fu - u e o a c nd r d f e e t N e es o e s o e c r d t b c o u e i f r n l v l l
对 烤 烟 产 量 、水 分 利 用 和 烟 叶 氮钾 含 量 的影 响 。结 果 表 明 ,在 不 同 施 N 水 平 下 ,与 常 规 灌 溉 相 比,部 分 根
干 燥 灌 溉 ( R ) 和 分 根 区交 替 灌 溉 ( R ) 的 烤 烟 耗 水 量 下 降 ,产 量 有 所 减 少 , 而 水 分 利 用 效 率 提 高 PD AP I 7 5 和 1. % ;施 用 N 0 2 / g 时 ,P .% 12 . 0g k 土 RD和 A R 中 部 叶 N 含 量 分 别 提 高 2 . % 和 2 . %, K 含 量 P I 31 52 分 别 提 高 3 . 和 5 . %。 在施 用 适 量 N 肥条 件 下 ,根 区局 部 灌 溉 生 产 的 烟 叶 达 到 了 优 质 烟 叶 N 和 K 含 36 98 量 的要 求 。分 根 区 交 替 灌 溉 和部 分 根 干燥 均 是 有效 的节 水 优 质 适 产 的灌 溉 方 式 ,但 分 根 区交 替 灌 溉 的 优 势 比部 分 根 干 燥 的 更 为 突 出 。
S e— ,LIFu s e g HIM i i l —h n ,W EI in y a - u,L -i J IYeq ,QIYo g h a n — u

轮耕与隔畦灌溉对麦玉两熟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轮耕与隔畦灌溉对麦玉两熟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 0 1 3 . 6
作 物 杂志
C r o p s
轮耕与隔畦灌溉对麦玉两熟作物 生长和水分利用效 率的影响
张盼峰 汪江涛 焦念元 尹 飞 付 国占 李友 军
( 河南科技 大学农学院 , 4 7 1 0 0 3 , 河南洛 阳)
摘 要
针 对 黄 淮 海 麦 玉 两 熟 区 连 年 旋 耕 造
壤, 0— 2 0 c m 耕 层 土壤 容 重 为 1 . 4 g / c m , 速 效 氮 8 0 . 1 m g / k g , 速效磷 5 . 3 a r g / k g , 有机质 1 4 . 5 g / k g ,
p H值 7 . 2 。 1 . 2 试 验 设计 2 0 1 0年 1 0月 ~2 0 1 1年 1 0月 , 以小麦 ‘ 中 育
少免耕保 护性耕 作具 有保 土、 增肥 、 节水、 增 产 和增 效 的效 果 ¨ J , 但 这 种 多 年 单 一 耕 作 方 式 引
起耕层变浅 、 容重 增加 , 造成作 物根 系下扎 难 , 利 用 深层 土 壤水 分 效 率 低 , 降水或灌溉水下渗难 , 易 涝 易旱 和 水 分 利 用 效 率 低 等 问题 , 成 为 黄 淮 海 小 麦 玉 米 两 熟 区 进 一 步 高 产 的 瓶 颈 。 已 有 研 究 表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7— 2 8; 修 回 日期 : 2 0 1 3—1 0—1 5
1 0 号’ 、 玉米 ‘ 豫禾 9 8 8 ’ 为试验材料。以连续 5年 小麦季旋耕 玉米 季贴茬播 种 的 田块为试 验地 , 设 旋耕 一 旋耕 和旋 耕 一深耕 2种轮 耕处 理 , 3次重
于2 0 1 0—2 0 1 2年 在 河 南 科 技 大 学 农 场 ( 3 4 。

不同灌水量对滴灌复播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灌水量对滴灌复播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灌水量对滴灌复播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葛宇;何新林;王振华;宋常吉【摘要】Under drip irrigation in the field,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irrigation water on soybean growth and yield was studied. In the case of the same irrigation frequency,test was set 4 irrigation treatment,irrigation quota were 30 mm、37. 5 mm、45 mm、52. 5 mm.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soybean plant height stem diameter and leaf area index were observed,and the value of theoretical yield and component of yield were also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plant height,stem diameter and leaf area index increase as irrigation water. Under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by considering the yield and WUE,irrigation quota in the 300 - 360mm is more appropriate between the whole growth period.%在大田滴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复播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灌水次数相同的情况下,试验设置了4个灌水处理,灌水定额分别为30mm、37.5mm、45mm、52.5mm;观测了复播大豆不同生育阶段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测量了复播大豆的理论产量及构成因素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复播大豆株高、叶面积系数、茎粗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复播大豆生育期内灌溉定额在300-360mm较为适宜.【期刊名称】《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29)003【总页数】4页(P357-360)【关键词】滴灌;灌水量;复播大豆【作者】葛宇;何新林;王振华;宋常吉【作者单位】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石河子832003;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石河子832003;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石河子832003;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石河子832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75.6近2年在新疆北疆区域出现了以滴灌小麦及复播大豆、青贮玉米、油葵等作物“一年两作”种植模式,并获得了成功。

不同水氮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水氮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响 仅次 于水 , 氮 肥 占水 稻生 产投 入 总成 本 的 3 5 %。中 两 因 素裂 区试 验设 计 , 水分管理为主区, 氮 素水 平 为 国稻 田单 位 面 积 氮肥 施 用 量 .比世 界 稻 田单 位 面 积 裂 区 。试验 设 置 2个 水分 处 理 和 3 个 氮 水平 , 4次重
3 5 %的 比例 , 分 基肥 , 分 蘖肥 , 穗 肥 三次施 入 ; 磷肥 、 钾
1 0 0 k g / h m 2 K 1 0 0 k g / h m 2 和 试验于 2 0 1 1年 在 宜 昌市 农 科 院枝 江 四 岗试 验 肥 和锌 肥 用 量 分 别 为 P
N一 0 ( 不施 ) 、 N一 1 5 0 ( N 1 5 0 k g / h m ) 和 N一 2 0 0 ( N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 1 试验 材 料
2 0 0 k g / h m ) 。氮肥 以尿 素 的形 式 .按 照 4 0 %: 2 5 %:
植为主, 水 资 源浪 费严 重 。研究 表 明水 稻 生态 生理 需 K 2 O) 。 水 具 有很 大 的可 调性 . 水 稻 节 水 栽 培 的潜 力 巨 大 ( 王 1 . 2 试 验设 计 与方 法
绍 华等 , 2 0 0 4 ; K a t o e t a 1 . , 2 0 0 7 ) 。氮对 水 稻 生产 的影 1 . 2 . 1 试 验设 计 试验 采 用水 分 管理 和 氮 素水 平 的
2 0 0 9 ) 。针 对灌 水施 用 氮肥 对水 稻 生长 发育 和产 量 的 前 的大 田准备 与 淹灌 处 理相 同 ,移 栽 后 7 d保 持 4
影响, 我 们 进 行 了相 关 试 验 , 以期 获 得 有 关 数 据 , 以 6 c m浅 水层 , 之 后 开始 水分 处理 。3个氮 水平 分别 为 便 指 导 生产 。

施氮对土壤和大豆植株养分含量影响

施氮对土壤和大豆植株养分含量影响

decreased.In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available nitrogen content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tent of soil with N0 treatment and N100 treatment were the highest.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 with NR5 treatment was the lowest.The change of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 in soil was little at different growth period.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 with NR3 treatment was higher than other nitrogen treatments. The change trend of soil nutrient content were contrary to it of nutrient content in plant. The appropriate nitrogen application could increase the absorption of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The gradation of protein content of different soybean varieties manifested as NR1 treatment >N50 treatment >N100 treatment >N0 treatment. Nitrogen fertilizer was able to increase soybean yield and protein content. Nitrogen fertilizer at initial bloom stage was able to increase protein content. The protein content of Heinong48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Heinong44 and Dongnong4400.At the soybean early growth stag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was less.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began to increase from flowering stage.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ratio from bearing pod stage to seed filling stage was higher, and reached the peak at seed filling later stage. The change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became steady at the mature period. The gradation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yield manifested as Heinong 48 >Dongnong 4400 >Heinong 44. The high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could increase the yield. Nitrogen topdre ssing could accelerate dry matter to accumulate at initial bloom stage and initial pod-setting stage. Nitrogen topdressing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yield by increasing pods and seeds number per plant. The yield with fertilization are higher than it without fertilization.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t later stag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yield formation. Soybean yield with N50 treatment was higher than it with N0 treatment and N100 treatment. Soybean yield with N0 was lowest. Nitrogen topdressing fertilizer at initial bloom stage and initial pods stage was able to increase the yield of Heinong 44. Nitrogen fertilizer at initial pods stage and initial seed filling stage was able to increase the yield of Dongnong 4400. Condign nitrogenous fertilization can ensure soybean high quality and high yield .Keywords: Nitrogen;Phosphorus; Potassium;Content changeCandidate: Guan YuSpeciality: Crop Cultivatiom and Farming SystemSupervisor: Prof. Sun Congshu ii独创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不同氮肥施用量大豆根瘤菌拌种试验总结

不同氮肥施用量大豆根瘤菌拌种试验总结

Z i x u n t a i 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是自然界中最强的生物固氮体系。

大豆从根瘤菌中得到的氮素营养可占其一生氮素营养的30%~70%。

大豆根瘤菌肥增产机理明确,在大豆播种前接种根瘤菌是国际公认的生物固氮技术。

推广大豆根瘤菌是促进大豆增产、提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技术,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由于重迎茬面积大,大豆表现为根瘤少、病害多,产量一直徘徊不前。

因此在我县推广使用该技术意义重大。

大豆根瘤菌接种是一项增产节肥、投资少、收益大、简而易行的措施。

是降低大豆生产成本。

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措施。

它对于大豆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通过将空气中丰富的氮素资源转化为大豆可以直接利用的铵态氮,解决大豆的氮肥供应;二是根瘤菌分泌的酶,促进大豆的生长发育。

一、试验目的通过试验,检验大豆根瘤菌在不同地区的固氮效果,及其对大豆的增产效果的作用。

二、试验方法。

采用小区试验和生产田对比试验同步进行。

1、基本情况试验在呼玛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院内和福利院南地,生育期期间降雨量为461毫米。

生育期100天,有效积温2000℃。

土壤均为暗棕壤土。

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上等,土壤养分含量为有机质,速效氮162mg/kg,速效磷30mg/kg,速效钾129mg/kg。

前茬为大豆,60cm垄上双行精量点播。

采用品种昊江166、北豆23。

2、试验材料根瘤菌包衣剂:由哈尔滨华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用菌量225ml/垧供试材料:大豆:昊江166、北豆23号,公顷保苗40万株;播种量为100kg/垧。

化肥:尿素(含量46%),重过磷酸钙(含量46%),硫酸钾(含量50%)3、试验设计试验设3个处理,常规施肥无根瘤菌剂作对照,试验无重复。

小区顺序排列,每个处理6行,行长30米,行距65cm,垄上播双行,5月10日播种施肥,播前精细整地,机械精量播种。

其它田间管理按垄三栽培技术规程操作。

处理1、施肥量为:尿素30kg/公顷、磷酸二铵100kg/公顷,硫酸钾50kg/公顷。

不同灌溉模式下农业水能消耗及碳排放研究

不同灌溉模式下农业水能消耗及碳排放研究

2021年12月灌溉排水学报第40卷第12期Dec.2021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No.12Vol.40119文章编号:1672-3317(2021)12-0119-08不同灌溉模式下农业水能消耗及碳排放研究张慧芳,赵荣钦*,肖连刚,魏义长,朱瑞明,冯梦雨,罗慧丽,李汭诗(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郑州450046)摘要:【目的】从“水-能”关联的视角揭示不同灌溉模式下水能消耗和碳排放的差异。

【方法】通过收集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原阳)节水农业试验场不同灌溉模式下的面积、产量、水资源及能源消耗等数据,分析了不同灌溉模式下农业生产碳排放强度的差异,并探讨了水能消耗及碳排放的关联关系。

【结果】灌溉碳排放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碳排放源。

传统漫灌模式下水能消耗及碳排放强度均较高,滴灌模式下水能消耗及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其中水资源、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强度较漫灌模式分别减少60.00%、19.47%和33.21%;在漫灌模式下,冬小麦全生长期内的碳排放强度高于夏玉米19.67%;而在微喷灌与滴灌模式下,夏玉米灌溉碳排放强度比冬小麦高43.75%和40.81%;夏玉米在滴灌模式下的产量略高于微喷灌,明显高于漫灌模式(12.05%),远高于雨养模式(43.13%);不同灌溉模式下耕作方式和水能消耗强度是导致碳排放差异的主要原因。

【结论】不同灌溉模式下农业水能消耗及碳排放强度差异明显,在考虑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土壤条件的基础上,规模化采用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措施可以降低农业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强度,推动农业生产的低碳发展。

关键词:农业;灌溉模式;碳排放;水能消耗中图分类号:S274;X24文献标志码:Adoi :10.13522/ki.ggps.2020680OSID张慧芳,赵荣钦,肖连刚,等.不同灌溉模式下农业水能消耗及碳排放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21,40(12):119-126.ZHANG Huifang,ZHAO Rongqin,XIAO Liangang,et al.The Effects of Irrigation Methods on Carbon Emission and Water-energy Consumption of Crop Production [J].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2021,40(12):119-126.0引言【研究意义】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能源和物资投入导致的碳排放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0%~35%[1-2]。

粮豆轮作的概念

粮豆轮作的概念

粮豆轮作的概念
粮豆轮作是一种农业种植技术,指的是在同一片田地上轮换种植粮食作物和豆类作物。

粮豆轮作的概念是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营养需求和害虫病害发生特点,结合土壤肥力的维持与改善,以及农作物间的关联作用,使不同作物在不同的生长季节内进行种植,以实现充分利用土壤养分、提高产量、防治病虫害和土壤保护的目的。

粮豆轮作主要包括粮食作物和豆类作物的轮换种植。

在一片田地上先种植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稻谷等),然后在下一个生长季节种植豆类作物(如大豆、绿豆、扁豆等)。

粮食作物能够通过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增加土壤肥力的稳定性和可用性,提高后续作物的生长质量;而豆类作物能够通过根瘤菌固氮的作用,富集土壤中的氮素,改善土壤肥力,降低氮素的流失。

此外,豆类作物还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因为它们与粮食作物生长季节有所错开,病虫害很难在连续的两个季节内持续侵扰。

粮豆轮作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侵蚀和土壤病虫害防治的需求,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粮豆轮作还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农产品供应,满足人们对不同种类农产品的需求。

不同水氮耦合条件下农田氮平衡的开题报告

不同水氮耦合条件下农田氮平衡的开题报告

不同水氮耦合条件下农田氮平衡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化肥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农田氮肥的利用效率逐渐降低,导致农田中氮素的积累和流失问题越来越突出。

氮平衡是反映农田氮素利用效率和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探究不同水氮耦合条件下农田氮平衡的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1. 水氮耦合条件的文献综述分析:对水氮耦合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综述,以此为基础,针对氮平衡进行分析和归纳,建立研究框架。

2. 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氮素的积累和流失量分析:在设定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的试验田地中,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对氮素积累和流失量进行监测和分析。

3. 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氮平衡方程分析:根据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氮素积累和流失量等数据,构建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的氮平衡方程,分析不同管理模式下氮平衡情况的差异。

4. 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氮平衡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合理的水氮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三、研究意义1. 为制定农田水氮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优化氮肥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为揭示水氮耦合条件下农田氮素平衡的成因和作用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3. 探究不同水氮耦合条件下农田氮素利用规律,为相关农业科学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四、研究方法1. 田间试验法:设计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的试验田地,对氮素积累和流失量等指标进行数据监测和分析。

2. 数理统计方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构建氮平衡方程和回归模型。

3. 计算机模拟法:运用模拟软件对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氮平衡方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

五、预期结果1. 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氮素积累和流失规律的揭示。

2. 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氮平衡方程建立和分析,为范围更广泛的农田氮平衡评价提供依据。

3. 揭示农田氮素利用规律和影响因素,为水氮管理策略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四、研究进度安排第一年:文献综述分析,田间试验开展及数据收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结 果 与 分 析
2.1 不 同 水 氮 模 式 对 大 豆 株 高 和 叶 面 积 指 数 (LAI)的 影 响
由表1可看出,大豆整个生育过程中,W2N0处理下大豆 生 长 最 好。 高 肥 下 株 高 有 所 降 低 外,各 生 育 期
株高均表现为 W2N0处理> W1N0 处理,W2N1处理> W1N1处理;极差分析可知,灌水量对株高的影响明 显大于施肥,这与已 有 研 究 结 果 一 [4-5] 致。 经 方 差 分 析 可 知,追 肥 后 结 荚 期,W1N0 处 理 下 株 高 与 W1N1、
W1N1 处 理 -16.70 -19.63 -19.83 -17.83 -16.25 -7.00
W2N0 处 理 -18.97 -19.23 -20.00 -16.50 -13.50 -9.83
W2N1 处 理 -16.65 -18.23 -19.60 -16.75 -18.17 -7.00
高灌水(W2)下,处理间叶水 势 差 异 显 著,W2N2、W2N1 处 理 叶 水 势 出 现 2 个 低 谷,W2N0 处 理 叶 水 势 变化幅度低于 W2N1、W2N2处理,这说明低氮下水势调节恢 复 和 抗 旱 能 力 强 于 中 氮 和 高 氮,能 更 好 地 维 持 相对稳定的内环境。低 灌 水 (W1)下,2 种 施 肥 处 理 叶 水 势 的 日 变 化 规 律 基 本 一 致;与 W1N0 处 理 相 比, W1N1处理叶水势日均值明显较低,特别是在10:00—14:00 差 值 最 大,叶 水 势 越 小,吸 收 养 分 的 能 力 越 大, 说明 W1N1处理更有利于氮肥的吸收。 各 处 理 下,叶 水 势 日 均 值 表 现 为 W1N0 处 理 > W2N0 处 理,W1N1 处 理 < W2N1 处 理 。
收 稿 日 期 :2013-07-04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51079147);公 益 性 行 业 (农 业 )科 研 专 项 (201303125) 作 者 简 介 :夏 桂 敏 (1973-),女 ,辽 宁 大 连 人 。 副 教 授 ,硕 士 生 导 师 ,博 士 ,主 要 从 事 农 业 与 生 态 节 水 理 论 及 技 术 研 究 。
1 材 料 与 方 法
试 验 于2012 年5—10 月 在 沈 阳 农 业 大 学 试 验 场 (41°44′N,123°27′E,海 拔44.7 m)防 雨 棚 下 进 行 。 测 坑 面积为2m×1.5m,共20个测坑。测坑土壤质地为潮棕壤土,土壤密度为 1.38g/m3,田 间 持 水率(FC)为 0.342cm3/cm3,有机质质量分数为1.68g/kg,全氮质量 分 数 为 0.33g/kg,全 磷 质 量 分 数 为 0.23g/kg,全 钾 质 量 分 数 为 0.17g/kg,碱 解 氮 质 量 分 数 为 58.82 mg/kg,速 效 磷 质 量 分 数 为 48.32 mg/kg,速 效 钾 质 量 分 数为142.98mg/kg,pH 值为7.95。
灌 水 量 下 差 异 不 显 著 ,说 明 节 水 灌 溉 没 有 抑 制 大 豆 的 生 长 。
表 1 不 同 处 理 下 各 生 育 期 大 豆 的 株 高 和 叶 面 积 指 数
处理
苗期
分枝期
株 高/cm 开花期 结荚期
鼓粒期
成熟期
苗期
叶面积指数 分枝期 开花期 结荚期
鼓粒期
成熟期
W1N0 8.8 39.0 53.6 87.6 90.6 82.9
W2N0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W1N0处 理 下 株 高 比 W1N1、W2N0 处 理 分 别 降 低 了 7.3%、10.4%,其
他 生 育 期 处 理 间 株 高 无 明 显 差 异 ,表 明 结 荚 期 是 大 豆 生 长 的 关 键 时 期 。 同 时 ,高 灌 水 量 下 大 豆 平 均 株 高 与 低
E-mail:xiagm1229@126.com
49
重复;采用游标卡尺测定标记植株每一片绿色叶片的长和宽求得叶面积指数(LAI);每生育期结束时取 3 株 具有代表性的植株测干物质量;收获时 实 收 计 产,并 计 算 水 分 利 用 效 率;大 豆 种 植 前 和 收 获 后,采 用 直 径 为 3.5cm 土钻于各测坑0~20、20~40、40~60cm 深度取样,采用流动分析仪测定硝态氮,烘干法测定土 壤质 量含水率。
0.048 2.420 3.070 4.700 4.330 3.380
由表1可知,不同处理下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相似。营养生长期,各处理 下 叶 面 积 指 数 均 较 小;随 生 育
进程的推进,作物群体叶面积迅速生长,叶面积指数 于 结 荚 期 达 到 峰 值(各 处 理 LAI 达 在 4.3 以 上)之 后 开
50
2.3 不 同 水 氮 模 式 对 大 豆 植 株 干 物 质 量 和 水 分 利 用 效 率 的 影 响 由表3可知,不同施肥水平对地上部干物质的影响不同。低灌水量(W1)下,N0、N1 处理间地上部 干物 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高灌水量(W2)下,W2N0、W2N2处理地上部干物质量比 W2N1处理分别降低 47.36%、40.67%。低氮(N0)下,随着灌水量 的 增 加,根 系 生 物 量 减 小;中 氮 (N1)下,根 系 生 物 量 呈 增 大 趋 势,这表明 N1处理供水能够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除 W2N2处理外,N1处理根系生物量均显著高于 N0
2.2 不 同 水 氮 模 式 对 叶 片 水 势 的 影 响
表2表明,鼓粒期大豆叶片水势日变化 趋 势 相 同。 早 晨 08:00 处 理 间 叶 水 势 差 异 显 著,W1N0、W2N0、
W1N1、W2N1处理下叶水势分别比 W2N2 处理显著低 20.68%、28.61%、13.22% 和 30.85%,施 肥处理 表
摘 要 :为 优 化 交 替 灌 溉 下 大 豆 水 氮 供 给 模 式 ,通 过 田 间 防 雨 棚 试 验 ,研 究 了 灌 水 量 和 施 氮 量 对 大 豆 生 长 及 水 分 利 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氮耦合对大豆株高、叶面积指数的影响是水分效应 大 于 氮 肥 效 应,而 对 干 物 质 量 和 叶 水势的影响则是氮肥效应大于水分效应,高水中氮 处 理 下 产 量 最 高,是 高 水 高 氮、高 水 低 氮 处 理 的 1.11、1.17 倍, 是 该 区 域 最 佳 的 水 肥 组 合 。 高 水 中 氮 下 ,水 分 利 用 效 率 达 最 高 (1.75kg/m3),硝 态 氮 对 环 境 污 染 最 小 。 关 键 词 :分 根 交 替 灌 溉 ;水 氮 模 式 ;大 豆 ;水 分 利 用 效 率 ;硝 态 氮 累 积 量 中图分类号:S274.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522/j.cnki.ggps.2015.02.012 夏桂敏,褚凤英,陶洋,等.交替灌溉下不同水 氮 模 式 对 大 豆 生 长 及 水 分 利 用 效 率 的 影 响 [J].灌 溉 排 水 学 报,2015, 34(2):49-52.
2015 年 2 月
灌溉排水学报 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文 章 编 号 :1672-3317(2015)02-0049-04
第 34 卷 第 2 期
交替灌溉下不同水氮模式对大豆生长及 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夏桂敏,褚凤英,陶 洋,郑丽丽
(沈阳农业大学 水利学院,沈阳 110866)
灌 溉水源为井水,灌水量由水表控制,根据公式 M=667 H(θ上限 -θ下限 )计算0~60cm 土层灌水量。灌 水土壤含水率上、下限分别为,苗期70%FC、60%FC,分枝期 75%FC、65%FC,开花期 80%FC、70%FC,结 荚期85%FC、75%FC,鼓粒期85%FC、75%FC,成 熟 期 75%FC、65%FC。 灌 水 方 式 采 用 分 根 区 交 替 灌 溉 (APRI)。试验设灌水量和 施 氮 量 2 个 因 素,其 中 灌 水 设 2 个 水 分 水 平:轻 度 缺 水 (苗 期、成 熟 期 灌 水 量 为 1/2 M,其他生育期灌水量为2/3 M,W1)和正常灌水(各生育期灌水量均为 2/3 M,W2);施氮设3 个 水 平:低 氮(不追施氮肥,N0)、中氮(开花期、结荚期和鼓粒 期 均 追 施 氮 肥 15kg/hm2,N1)和 高 氮(开 花 期、结 荚 期 和 鼓粒期均追施氮肥30kg/hm2,N2);共 5 个 处 理,即 W1N0、W1N1、W2N0、W2N1、W2N2 处 理,重 复 3 次, 随 机 区 组 排 列 。 播 种 时 各 处 理 均 施 基 肥 ,其 中 尿 素 35kg/hm2,过 磷 酸 钙 90kg/hm2,硫 酸 钾 75kg/hm2。 采 用 开 沟 条 施 法 追 肥 ,施 肥 后 用 土 覆 盖 ,追 肥 时 尿 素 提 前 7d 施 入 。 田 间 管 理 同 大 田 生 产 。 于每小区非边行处定点3株长势中等、一致的植株挂牌,每生育期结束时采用米 尺 测 定 株 高(子 叶 节 至 主茎顶芽的高度);选取主茎最上位第三、四片展开叶,采用英国产 Model615型植物压力室测定叶水势,3 次
0.032 1.660 2.410 4.310 4.030 2.700
W2N2 9.7 40.9 55.0 91.3 92.4 86.9
0.035 2.060 2.890 4.590 4.240 3.300
W1N1 9.7 43.2 57.8 94.0 95.7 87.4
蒸 腾 耗 水 少 ,叶 水 势 最 高 。
表 2 不 同 处 理 下 鼓 粒 期 叶 水 势
MPa
时间 0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W1N0 处 理 -17.80 -18.43 -18.00 -14.50 -12.67 -9.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