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鉴赏
诗歌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答案及鉴赏
参考答案
【例1】(1)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词句注释]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唐民谣:“将士长歌入汉关。”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月:一作“雪”。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⑶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⑷莫遣:不要让。沙场:战场。
[白话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作品鉴赏]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显示了严武作为镇守一方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边塞诗鉴赏要点
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
九、设题角度
(一)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 、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 思亲、同情批驳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凉州词(其一)张籍
•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注释]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雪山:指祁连山。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 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③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 近。
• ①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 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1分)"百战"极言战事之频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四)、表达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 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园》李贺
•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梅花落》、《关山月》等。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古诗赏析之边塞征战诗
古诗赏析之边塞征战诗
古诗赏析之边塞征战诗
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
请看显示作者铁板钢牙、激昂斗志的一首七绝: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
诗起句峻急,次句犹悬流飞瀑,从高处跌下,气势磅礴。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联系现实,我们可读出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的复杂感情。“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沉郁已久的愤懑情怀。
三、四两句诗人不禁要问: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不用陈述句,而用祈使句和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
边塞诗鉴赏-边塞征战诗
万里黄河绕黑山。
(二)戍边将士思乡怀人之愁:抒写戍边将士久戍边 关的乡愁(思念家乡和亲人)和家中妻子的离愁 别恨。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 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 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 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 《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 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 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 征人思乡的愁苦。
• 三、常见典故 1. 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 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 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 “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 边州。” 2. 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 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 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 ,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 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 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边塞征战诗歌鉴赏
边塞诗的产生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 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 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 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 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 葩。 盛唐以前,国势强盛,边塞诗大多豪迈 爽朗昂 扬向上;中晚唐,国势衰微,诗中悲壮 惋伤成分多; 南宋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边塞征战诗”的特点与鉴赏】
意象:塞下、边城、烽火、羌笛、关山、 月、 大漠、朔风、雪山、长城、征马、鼓角、沙场 情感: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 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 长年征战的艰辛和对家人思念, 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抨击。 独具风格的塞外风光和塞外的风土人情。 技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乐景哀情,对比衬 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风格:慷慨雄奇、悲凉伤感、豪放旷达、雄奇壮 美、豪壮悲慨。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的这首诗前后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表现 了怎样的感情?
一、二句写实景,描写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的牧马 的季节。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苍茫而又清澄的夜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 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 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 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 之落,虚实结合,写出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唐诗宋词分类鉴赏之边塞诗
2.初唐边塞诗:题材开阔,格调高亢。
主要诗人有骆宾王、杨炯、陈子昂 诗人向往边塞的军旅生活,希望立功边塞、报效国家。
3、盛唐边塞诗:气势磅礴、雄奇高亢、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充满爱国激情 代表作家则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翰、王之涣、王维、李颀 。
4、中晚唐边塞诗:有昂扬向上的精神,却也带上了凄凉哀惋的色 彩。主要诗人有卢纶、李益 5、宋朝边塞诗:以沉郁悲凉为基调,诗人有陆游等。 他们直面冷酷的现实,表达拯救国家和沦陷区人民于水火的强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 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 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尽),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 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
都护行营太白(星)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岑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联合,屡次刺杀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傅介子奉命前往, 用计刺杀楼兰王)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系列之划分类别(四)——边塞征战诗
诗歌鉴赏系列之划分类别(四)——边塞征战诗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掌握边塞征战诗的鉴赏步骤。
2、熟练运用边塞征战诗的解题步骤。
重点:掌握边塞征战诗的鉴赏步骤。
难点:熟练运用边塞征战诗的解题步骤。
一、边塞征战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边塞诗的内容大体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
(一)首先要对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二)在边塞征战诗的大题材下,每首诗都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
要注意体会跃起于边塞征战诗的种种矛盾:慷慨从军和久戍思乡的矛盾,痛恨庸将(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和献身精神的矛盾……都回旋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三)边塞征战诗体现出来的风格不同: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奇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四)注意与战争有关的词语:如“烽火”、“烽烟”、“狼烟”、“干戈”、“天狼”。
又如一些曲子,如“关山月(多写征戍离别之苦)”(如“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杨柳曲”等。
关于边塞征战诗的鉴赏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
关于边塞征战诗的鉴赏
一、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卢纶的《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王维的.《老将行》、《陇头行》贝反映了将军有功不赏的不平。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
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边塞征战诗素材
古代诗歌鉴赏——边塞征战诗
顾名思义,边塞战争诗就是以边塞战争生活或边塞风光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边塞战争诗的题目中多带有“塞”“军”“征”等字眼,或常直接以《从军行》《关山月》《凉州词》等乐府旧题为题目。边塞战争诗的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唐代之际,疆域广阔,边事增加,而边塞战争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初唐时文人多怀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杨炯在《从军行》中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书生投笔从戎、忠贞卫国的壮志豪情。盛唐时的边塞战争诗大都壮丽豪迈,如王维在《少年行》中写道,“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志士的万丈豪气跃然纸上。相较之下,中晚唐时期的边塞战争诗虽也不乏“誓扫匈奴不顾身”的昂扬激情,但大都夹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的悲壮之意。宋代时边塞战争诗歌则更多的带有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如陆游在《书愤》中发出“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感慨。
边塞征战诗主要情感归纳
边塞战争诗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但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遭遇不同,他们笔下的诗歌也表现出不同的主题。
一.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建功立业的渴望。
二.用粗犷的笔触、奇特的想象等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展现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有时还寄予了对征战之士的赞美。
三.表达久居边疆的愁苦之意,流露思乡思亲之情或抒发归家无望的万分悲痛之感。
四.描写连年征战的惨烈场面,展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控诉战争带来的苦难,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五.书法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古诗题材鉴赏:边塞征战诗
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 军情景。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 斗气志。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盛唐)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如,《从军行》《使至塞上》《 燕歌行》《兵车行》等
(一)标志·典型意象:
人物:单于、都护、将军、征人(少妇)、胡儿 景物:秋月、落日、雪山、冰雪、大漠、孤城、 边关、黄河、长云、黄云、雨雪、风沙、碎石; 器物: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刁斗、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 碛西、轮台、龟兹、 夜郎;天山、阴山、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 楼兰等。 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号角、战鼓等 音乐:《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 这些意象的特点:荒凉、单调、旷远、开阔。
(一)标志·典型意象:
(5)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5边塞诗含解析
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5 边塞诗
边塞征战诗歌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一、边塞诗类型
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
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2、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3、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
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边塞征战类
常用技法
• 4、用典。如李益的《塞下曲》(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 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中第一 句咏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的故事;第二句用班 超投笔从戎,封定远侯的故事;第三句引用古代晋人与姜 戎败秦的故事;第四句引用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 全诗用典,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 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用于牺牲的精神。 • 第二,要立足于整体,有侧重地来分析其技法。边塞征战 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征战场面的描写,日常生活的 撷取。其侧重点又有不同,有的侧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有的着力于意境的营造,有的立足于情感的抒发。 • 1、侧重于表现人物形象的,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 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 2、着力于意境营造的,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内容情感
• 1、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或表现“宁 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从军热情;或抒写将 军出塞,驰骋疆场的丰功伟绩;或讴歌功业理想, 不惜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这类思想情感主要表 现在初唐时期。 • 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或描写战争 的激烈,表现将士勇敢顽强的英雄气魄;或描写 豪迈从征,表现将士视死如归的勇气与大无畏的 精神;或描写边塞环境的恶劣,表现将士不畏艰 险的牺牲精神。 • 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如大漠戈壁、 玉塞萧关、冰川雪峰、火山热海等,这些边塞风 景,常常充满一种昂扬雄壮的情感基调。
2边塞征战诗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 (3)意境的营造方
沉痛的反战思考。
面:常用景物烘
托、虚实结合等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
手法。 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单于等)。
把握时代
鉴赏边塞诗
关注意象
推敲感情
体会手法
盛 唐 、 雄 奇 高 亢
中 晚 唐 、 凄 凉 哀 惋
南 宋 、 沉 郁 悲 凉
地乐时
名曲间
、 景 物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 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 调。 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具体 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 ”“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 孤寂、惆怅之情。
古诗词题材 分类鉴赏
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 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 汉魏六朝时代,隋唐时开始兴 盛,到唐代,一批诗人十分擅 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 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 所谓的“边塞诗派”。今天所 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 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 为这一类。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古诗鉴赏之边塞征战诗
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 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
行走,激起作者的思 乡之情。
《逢病军人》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
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 下,不堪秋色入金疮。
借 — 个 饥 、 寒 、 疲 、
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 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 带来的痛苦。
高适的《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6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 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 种。 “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 象?
Fra Baidu bibliotek
一群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
叮咚的驼铃声缓缓前进。
(2)诗的后两句表现
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答案:第三句写部署军队奋力
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 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 胜的信心。诗的后两句表现了 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 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怨”,通篇虽无“怨” 字,但句句有“怨情”, 请作简要赏析。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
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 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 调。
方法总结: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古诗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鉴赏
古诗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鉴赏
一、定义
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
二、鉴赏指导
1边塞诗的产生与发展
(1)、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
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2)、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
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女口: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鉴赏
一、定义
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二、鉴赏指导
1.边塞诗的产生与发展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3.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2)表现与亲友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4.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5.边塞诗的常用手法
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6.边塞诗的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7、一般鉴赏方法。
第一、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
第二、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第三、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等。
8、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思想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
(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三、赏析示例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上听吹笛》鉴赏
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今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现在读者还可看到诗中写景亦有“虚景”与“实景”之分,如高适这首诗就表现得十分突出。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
从军行(其一)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一)赏析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的心情。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出,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能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
四、高考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