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占胃食管反流病研究进展
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探讨
计学意义 ( 1 .8 , 0 0 ) G R x = 0 88 P< .5 ; E D组与无症 状组 H p感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4 , x = 69 8 P< .5 , 00 ) 结果见图 l 。
作者单 位 :1 5 00 0呼和浩特 , 0 内蒙古 医学 院附属 医院 消化 内科
( 李艳梅 、 苏秉忠 ) 保健病房 ( , 程文俊)
维普资讯
中国医师讲修 杂志 2 0 0 7年 4月 5日第 3 0糟第 4期 内科版
C i 嵋t dMe . Di5h20 V .0 No4 hnJP 肼I d A r t 0 7, a 3 , . A l 1
维普资讯
・
48 ・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 0 0 7年 4月 5日第 3 O卷第 4期 内科版
C i Ps r hnJ ot a g dMe . pi5h20 V I 0. o4 d A r t 0 7, o. N .A l 3
・
临床 论 著
・
为阴性 。取材部位为 胃窦小弯侧距幽门 3c 以内。 m 快速尿激酶试验及¨ U T同时 阳性为 H 感染。 C— B p 3 统计学方法 : . 应用 SS 15软件进行分析 , P Sl . 组间 比较采用 x 检验 , 00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 P< .5
义。
诊于我院的有烧心、 反酸 、 胸痛等反流症状的门诊及 住院患者 50例 ( E D组) 排除有影响食管动力 0 GR , 性疾病的患者 、 周 内服用抗 酸药物治疗 的患者 、 4 孕 妇及哺乳期妇女 、 心绞痛患者 、 有霉菌性食管炎等其 他食管疾病患者 , 对于不愿意加入和有 胃、 食管手术 史者均除外。其 中男 39例 , 11 0 女 9 例。年龄 l 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研究
目录
研究二
目录
研究二
选取自2007年1月至6月行胃镜检查证实的反流 性食管炎(RE)患者178例,按洛杉矶标准进行 分级后分为 A、B、C、D 4组,并取胃粘膜组织 行病理检查,对比各组H.pylori感染率、感染部 位、感染程度的差异以及胃炎的类型及活动度的 差异。
目录
研究二
结果显示:(1)反流程度越重, 患者年龄越大; (2)反流程度越重, 胃窦H.pylori感染率及感染程 度越轻(分别为P=0.002及P=0.002), 胃窦的炎症 越轻(P=0.003);0.003);在反流程度不同的各 组中, 胃体的H.pylori感染率(P=0.106)、感染程 度(P=0.071)以及胃体的炎症程度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427)。
目录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目录目录研究一
目录
研究一
选取自2007年1月至3月行胃镜检查证实的反流 性食管炎(RE)患者与89例,按性别、年龄进 行配对的方式随机抽取无反流对照组89例,对比 两组H.pylori感染率、感染部位、感染程度的差 异,并比较RE组中H.pylori阳性与阴性患者食管 炎症的严重程度。
目录
研究一
目录
研究目的
北医三院消化科周丽雅教授等进行了一系列随 机对照研究,探讨了GERD的主要分型之一——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与 H.pylori感染的关系,旨在揭示在RE发病过程 中H.pylori感染所起的作用。
目录
研究结果
1.
2.
3.
初步证实了: H.pylori的感染与RE的形成有一定负相关性; 胃体炎症越重, 胃酸分泌量下降越明显, 酸反流 就越不容易出现; 反流程度越重,胃窦的炎症越轻。
幽门螺杆菌感染占胃食管反流病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感染占胃食管反流病研究进展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组织损伤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受到重视。
临床表现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外组织的损伤为主[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已证实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Hp 的感染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LES)的压力、局部胃酸分泌以及胃排空功能。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Hp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并明确为胃癌的危险因素[2-3]。
有学者观察到[4],在成功根除Hp后,随着Hp感染率下降,胃食管反流病和食管腺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研究者[5]推测Hp与GERD的发病有关。
本文就幽门螺杆菌(HP)感染占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研究进展做以总结分析报道。
1 Hp概述1.1 Hp研究现状 Hp是幽门螺杆菌的简称。
被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二人发现,二人也因此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6]。
他们认为Hp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
长2.5~4.0μm,宽0.5~1.0μm。
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
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除典型的形态外,有时可出现杆状或圆球状。
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
幽门螺杆菌检测试剂为目前国内使用最广泛的幽门螺杆菌检测工具。
目前有学者已经确认Hp与上胃肠道疾病中的4种疾病密切相关:①慢性胃炎;②消化性溃疡病;③胃癌;④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恶性淋巴瘤。
1.2 Hp感染后涉及疾病的范围近年来有关Hp与上消化道疾病之间关系已受到胃肠病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及毒理学等领域的学者或专家的极大关注。
研究发现Hp感染不仅与消化道系统中的胃肠道疾病相关,而且还涉及到许多胃肠道外如心脑血管、血液、内分泌、免疫、皮肤等多系统疾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研究
洁牙 机 将 六 龄 牙 窝 沟 清 洁干 净 并 沿 窝 沟 向外 清 洗 1m 尤 其 m,
应注意颊沟 、 沟及点隙的情况 , 后用棉卷隔湿 , 干后 , 舌 然 吹 用
3 % 釉 质 型 酸 蚀剂 酸蚀 左 侧 上 、 胎 六 龄 牙 窝 沟 , 用 无 油 水 5 下 后
公 司 生 产 的 , 操 作 过 程 中 不 需 要 将 牙 齿 完 全 吹 干 , T中 含 在 N 有溶于有机溶剂( 酮 ) 丙 的亲 水 性 单 体 , 机 溶 剂 可 以 置 换 釉 有
质 表 面 多 余 水 分 , 一 方 面 粘 接 剂 比窝 沟 封 闭剂 黏 度 低 , 动 另 流 性 好 , 能充 分地 渗 入 釉 质 的 微 孔 中 , 增 加 封 闭 剂 与 釉质 的 更 它
隙
。 本实验取用的 N T粘接 剂 是 登 士 柏 ( 津 ) 际 贸 易 有 限 天 国
住 舌 侧 棉 卷 , 气 枪 轻 吹 , 多 余 水 分 吹 走 , 不 吹 成 白垩 色 , 用 将 但
用小刷子将 N T粘 接 剂 刷 在 窝 沟 表 面 , 1 , 光 固化 机 光 刷 0s 用
料 与 牙 齿 表 面 的 结 合 , 时 还 可 以 封 闭 深 层 更 为 细 小 的 裂 同
气 加 压 冲洗 1 , 时 由 护 士将 冲洗 水 用 吸 唾 器 吸 干 净 , 操 5s同 此 作 过 程 患 儿 不 能 闭 嘴 , 止 唾 液 污 染 , 用 棉 卷 隔 湿 , 士 压 防 再 护
毛刷 涂 封 闭剂 ( 注意 一 定 要 将 封 闭 剂 内 的 气 泡 赶 出 ) 用 光 固 ,
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以T
分 类 法 作 为 G RD的 内 镜 诊 断 和 分 级 标 准 : E I级 : 食管 鳞 状 、 状 柱
上皮连接处轻度模糊, 片状或较弥漫的红斑 ; 斑 Ⅱ级 : 见 一 处 或 可
本 研 究 表 明 , 除 HP G RD的 发 生 无 关 。 根 与 E 由于 长 期 抑 酸 与
河 南新 乡
4 3O ) 5 1 0
【 要 】目的 观 察 幽 门 螺杆 茵( P 感染 与 胃食 管反 流 病( E D 的 相 关 性 。 法 经 胃镜 、4 食 道p 监 测 、4 -尿 素呼 气试验 , 摘 H) GR ) 方 2h H 1C 快速尿 素酶 试验 、 ati- t r染 色检 查, 0 p W r n s ry h a 将5 名H 阳性不 伴G R 的消化 性溃 疡(u 患者 分 为2 , 组( ED P) 组 A 治疗组 ; 除H 组)B 对 照 根 p l组( 组; 单纯抑 酸 治 疗)疗程结 束 后 , 察H 根 除及 G R 发 生情 况 。 果 治疗 组幽 门螺 杆 菌根 除率 为9 % 疗程结 束 1 月后 , 疗组 中 。 观 p ED 结 2。 个 治 G R 发 生率 为8 7 , 照组G R 发生率 为83 ,组 间 胃食 管反流 病 发生率 无显 著 差别 。 论 P 患 者根除 H 后和 G E 的发生 无 明 ED .% 对 ED .% 2 结 u P RD
12 入 选标 准 . 1 2 1 所 有病 例 均 经 胃镜 检 查确 诊 为 良性 消化 性 溃 疡 , . . 包 括 胃溃 疡 及 十 _ 指 肠 溃 疡 。 道 粘 膜 光 滑 无 异 常 。 无 明 显 胸 骨 二 食 且
后疼痛 、 心 、 酸症状 。 烧 反
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结论 Hp 染与 G R 感 E D相关 , G RD的发生可 能起 到了一定 的保 护作 用。 对 E
【 键 词 】 RD ; ; 关 性 关 GE Hp 相 [ 图分类号 】 5 1 中 R 7 [ 献标 识码 】 文 B 【 章编号 】 0 5 0 1 ( 0 2)6 16 O 文 29— 66 2 1 O —5 一2 22 G RD各级 患 者 间Hp 染率 比较 . E 感
具有可 比性。
12 Hp 测 . 检
H p自发现 以来 , 被认 为与 消化性 溃疡 、 胃黏膜相 关性 淋 巴
全部 患者 均采用快 速尿 素酶试 验和 c 一尿 素呼气试 验两 种 H p检测 方法 , 胃镜检查 时取距 幽 门 2c m处小弯侧 的 胃窦粘 膜 进 行快 速 尿素 酶检 测 , 采用 H Y 0 1 p测 试 仪进 行 C 并 T 10 H 一 尿素呼气试验 。
1 Hp 染 的 阳 性标 准 . 3 感
瘤、 慢性 胃炎的发病 有关 l 4 l GR 。但 E D是否 与 H p感染 有关 , 日
前 尚无 统一定 论 , 各学 者研 究报 道不 一致 。本研究 结果 显示 , G R E D患 者 H + 率 为 3 . 较 慢 性 胃 炎 患 者 H +) p( ) 78 %, p( 率 6 .% 明显降低( 2 2 P< 00 . o表明 G R 5 E D与 H p感染相关 , 这与 李榕 萍等 I I - 研究结果相 一致 , 可能是 H - 这 p感染后 可抑制 胃酸 分泌, 降低食管黏膜对 胃酸的敏感度 , 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 的张 力 , 而起 到 阻碍 胃液反 流 的作用 。但 H +) 从 p( 率在 G R E D各 级患 者间(I级 3 .%、I 4 . 1级 3 . I级 4 . V 3 3 1级 00 1 %、 I 7 %、 5 V 29 %、 级 4. ) 00 则无 显著性差异 , 可能是由于 G R % 这 E D病变程度 可能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
e a s e ( G R E D) w a s 5 8 . 3 p e r c e n t . T h e H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i n f e c t i o n r a t e o f 6 3 c a s e s o f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w s a 8 2 . 5 er p c e n t . he T H e l i c o b a c t e r
・
4 3 6・
安 徽 医 药 A n h u i Me d i c a l a n d 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J o u r n a l 2 0 1 3 Ma r ; 1 7 ( 3 )
幽门螺杆菌感染 与 胃食管反 流的关 系
周 政, 刘 有理 , 王光 明 , 黄 志 刚
2 4 2 0 0 0 ) ( 安徽省 宣城 市人 民医院消化 内科 , 安徽 宣城
摘要 : 目的 探讨 胃食管反流病 ( G R E D ) 与幽 门螺杆菌( H p ) 的关 系。方法
确诊 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6 O例及浅表糜烂性 胃炎
患者 6 3 例( 对照组 ) , 均行幽 门螺杆菌检测 , 再将 6 0例 G E R D患者分为 2 组, 2 5 例常规三联 抗 H P治疗 , 为H P 根 除组 , 另外 3 5 例作为 H p持续感染组 。随访 1年。结果 6 0例 G E R D患者 H p感染率为 5 8 . 3 %, 对照组 H p感染率 8 2 . 5 %, G E R D患者 H p感 染率低于对照组 , 差 异有统 计学 意 义 ( P<0 . 0 5 ) 。H p根 除组 G E R D复 发率 高 于 H p持续 感染 组 , 差 异 有统 计 学意 义 ( P< 0 . 0 5 ) 。对照组 H p根除后 G E R D的发病率 为 2 5 . 5 % 。结论 H p感染可能在 G E R D的发病过程 中起保护作用 。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研究
【 关键词 】 胃 管反流病 ;幽门螺杆菌 ;感染率 食 【 中图分类号 】R 5 33 【 7 .4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0 5 7 2 1 )1 19 0 0 8— 9 1(0 0 0— 42— 1
胃食 管 反 流 病 ( at e0hga r u i ae E D) 是 gs ospae1e xd es,G R r f l s 临床 常 见 的 胃 肠 动 力 障 碍 性 疾 病 ,主 要 表 现 包 括 胃灼 热 和 ( ) 反 酸 ,胸 骨 后 疼 痛 以及 咽 喉 气 道 等 食 管 外 组 织 的 损 伤 , 或 常见 于餐后 。幽 门螺杆 菌 ( ei bc r y r,H ) 的感染 可 hl oat l i p c ep o 能 影 响 食 管 下括 约肌 的压 力 、局 部 胃酸 分 泌 以及 胃排 空 功 能 。 有学者观察到 ,在成 功根 除 H p后 ,随着 H p感染率 下降 ,胃 食管反流病 和食 管腺 癌 的发 病率 有上升趋 势。因此本 研究 对 5 0例 G R 患 者 和 5 轻 度 慢 性 胃炎 患 者 进 行 H ED 0例 p检 测 ,探 讨 H p与 G R E D的 相 关性 。 t 资料 与 方 法 1 1 一 般 资 料 选 取 2 0 . 0 7年 2月— 2 1 O 0年 3月 在 我 科 就 诊 的5 0例 G R E D患 者 为 研 究 对 象 。其 中 男 2 8例 ,女 2 2例 ,平 均 年 龄 ( 8 6-1. ) 岁 。 均 具 有 烧 心 、 反 酸 、胸 骨 后 灼 烧 3 . 4 64 - 痛 等 胃食管 反流 症 状 ,并 经 内镜 检 查 符 合 20 0 3年 《 流 性 食 反
1 492 ・
P C P O tb r2 0, V l 1 N 1 J C VD co e 01 o。 8 0 O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探讨
[ ] 王新舜 , 3 郭佳鹤 , 刘少 田 .幽门螺杆菌感染 与反流性 食
3 讨 论
管炎的关系[ ] J .中国实用 医药 ,0 93 4 :1 20 ,( )4 . [ 收稿 日期 :0 0— 7—1 编校 : 21 0 9 杨宇 ]
反 流 性食 管炎 是~ 个 与 胃酸 相 关 的疾 病 , 与 H 感 染 关 其 p
[ ] S am , a . ei rc : e ebee yo n 1 h r aP V il R ve a ie H lo atr lra d N w tl i p i
rf xi ae J . l et hr ao T e,0 3 1 ( ) 27 e uds s[] Ai n am cl hr20 ,7 2 :9 . l e m P
观察 组幽门螺杆菌感染 阳性者 1 (6 0 , 8例 3 . %) 对照组幽 门螺杆菌 阳性 者 2 例 ( 4 4 ) 9 6 .% 。观察组明显低 于对照组 ( P
< .5 ,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见 表 1 00 )差 。
4 参考文献
表 1 两组 幽门螺杆菌感染 比较( ) 例
[ ] Ga hm D . h hn i p e ioyo E D:eg 2 rm a Y T ecag gei mo g fG R go- n d l
r h d ec ae pliJ. mJGso to20 , ( ) a y H lo c r y r ]A a r n r, 39 5 : p n i b t 0 [ te e 0 8
病 理 切 片 及 尿 素 酶试 验 二项 均 阳性 。 13 统 计 学 处理 : 问 比较 采 用 卡 方 检 验 , P< .5为 差 . 组 以 00
胃食管反流病的分类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因素有关 ,胃十二指肠 内容 物反 流入食管 引起 反酸 、烧 心 等症状 ,可引起 反流性食管 炎 (e u sp ais E) 以 r xeohgt ,R l f i 及咽喉 、气道等食管 以外 的组织损 伤 ,严 重影响 患者 的生 活质量 。近年,G R E D的发病率 有所 增加 。因此 ,研 究 其 分类 与发病机制有重 要意义 。现就近年 来有关 G R E D的 分类 、发病 机制的进 展作一综 述。
学证据 。
3 13 食 管黏 膜屏 障 受损 食管 黏膜 屏 障 由上 皮 前 、上 . . 皮 、上皮后 3个部分组 成 。首 先 ,上皮 前屏 障包 括表 面黏 液层 、静水层和上皮 细胞表 面的碳 酸氢盐 ,它们 可防止 氢 离子与食管鳞状 上皮细胞 直接接 触。第二 ,上皮保 护屏 障
维普资讯
48 1
新医学 20 0 7年 6月第 3 8卷第 6期
胃食 管反 流 病 的分 类 和 发 病机 制研 究进 展
羊 ¥ 羊
新疆石河子大学 医学院第一 附属 医院老干一科 ( 30 2 李 军杰 郑 勇 820 ) [ 摘
一
要 ] 胃食管反流病是 常见 的上 消化 道动 力障碍 性疾病 。其 发病 与抗反 流防御机 制下 降、反
流物攻击作 用增 强、遗传 因素 、幽 门螺杆 菌感染等有 关。现就 胃食 管反流病的分类和发病机制研 究进展 作
综 述 , 以期 提 高临 床 工 作 者 对 其 的认 识 。
[ 关键词 ] 胃食管反流病
幽 门螺 杆 菌
反流性食管 炎
非糜烂性反 流病
食管下端括约肌
消化道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
胃食管反流病%&’()*是酸相关性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目前尚无定论/01。
为此,本研究观察了根除,-治疗&’()患者的疗效,旨在从治疗学角度阐明,-感染与&’()的关系。
1对象及方法1.1一般资料:!""2年0月~!""$年#月间因反酸、烧心、反胃等症状在我院进行胃镜检查的病人。
应用3456789电子胃镜与肝纤维化程度无明显关系。
郭西萍等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血清,;<)=>水平呈中、高量分布,明显高于低水平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张凯军等亦认为:,;患者肝损害程度与,;<)=>含量有关,以慢性乙肝重度患者为高,其次为中度和轻度患者,认为,;<复制增加在启动慢性乙型肝炎病程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于桂琴等对!!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发现大多数+?@.0%.患者血清,;<)=>含量在病情发作前或者发作中达峰值,提示,;<复制活跃是乙肝相关肝硬化病情急性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复制激发机体免疫反应是肝炎后肝硬化肝脏损伤的重要原因。
导致上述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与病例选择及各实验室检测血清,;<)=>具体方法的差异有关。
3小结血清,;<)=>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肝内,;<复制的活跃程度,故常将其作为抗病毒治疗适应证选择及疗效判断的依据,但其与肝内,;<复制程度并非平行变化,有时不能真实反映肝组织内,;<感染及复制情况,尤其在血清,;<)=>低至检测水平以下时。
血清,;<)=>定量不能说明慢性,;<感染者肝组织损害的严重程度,,;<复制水平可能是肝脏慢性炎症活动的条件,但是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状态,而不是体内病毒负荷,在关注血清,;<)=>水平的同时,尚需考虑到宿主对病毒的免疫反应、宿主基因的异质性及病毒变异等因素。
17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查
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 ] 中国民康医学 ,0 8 2 ( 6 : J. 20 ,O 1 ) 9 8—
1 o o .
[ 王谦 , 4] 陈文亮 . 战争 军事行 动卫勤 应急管 理 [ . 非 M] 北京 : 人
民 军 医 出 版社 ,09:6 20 1 .
通 过 对 驻 训 前 后 官 兵 的 症 状 量 表 各 因 子 得 分 比 较 可 以 看 出 , 部 官 兵 驻 训后 除 焦 虑 、 怖 、 执 分 外 , 余 各 因 子 该 恐 偏 其 分 均 高 于驻 训 前 的 得 分 , 两 组 在 躯 体 化 、 迫 、 际 敏 感 、 且 强 人 敌 对 和 总 均 分 之 间 的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0 0 ) S L一 P .1强度 的军事训练作业 以及恶
劣 的 野 外 驻 训 和 生 活 环 境 , 官 兵 无 论 是 在生 理方 面 还 是 心 使
理方面都造成 了极大 的压力和不适应 , 对周 围恶劣的环境 会
产 生 不 满 情 绪 , 而 导致 驻 训 后 生 活 质量 水平 明 显 低 于 驻 训 从
[ 韦林 山 , 增 桓 , 成 全 . 水 面 舰 艇 官 兵 应 对 方 式 与 生 活 质 8] 周 朱 某 量 的关 系研 究 【 ] 西 南 国 防 医 药 ,0 12 ( )2 5— 6 . J. 2 1 ,1 3 :6 2 7 [ Bo K we , № RyRM, m GE, 1Pyhsc l 9] ot h— el s 毋 Ⅱ一 y o I e a.scooi t a pe ios f itr mso dc 【 ] JN w M n i,0 0 18 r c ro mla i n ut J . e e t s2 1 ,9 dt iy c D
临床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临床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进展近年来,消化系统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临床医学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以寻求更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临床医学中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医学领域中的专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食管疾病的研究进展食管疾病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包括食管炎、食管溃疡等。
其中,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目前最为常见的食管疾病,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
针对GERD的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涉及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异常、食管黏膜损伤以及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
在诊断方面,内镜检查被广泛应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研究人员试图开发出更为准确、无创的诊断方法,如食管24小时内pH监测、食管内电阻测定等。
在治疗方面,药物疗法仍然是主要方法,但手术干预也逐渐得到重视,如经食管底反流术等。
二、胃肠道溃疡的研究进展胃肠道溃疡是消化系统中的常见病,主要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研究发现,胃肠道溃疡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感染、非甾体抗炎药物使用、应激等。
近年来,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中的作用被广泛研究,相关临床试验证实了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有效性。
此外,胃肠道溃疡的治疗中,抗酸药物的应用广泛,但长期使用存在副作用。
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益生菌的应用、螺旋桿菌抑制剂的研发等。
三、肝胆疾病的研究进展肝胆疾病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据重要地位,包括肝炎、肝硬化、胆结石等。
在肝炎的研究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随着抗病毒药物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成功地开发出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显著提高了丙型肝炎的治愈率。
在肝硬化的研究中,肝移植术被广泛应用,但术后并发症仍然是限制其应用的重要因素。
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的肝硬化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
此外,胆结石的研究中,体外震波碎石术、内镜下胆道镜治疗等技术的发展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选择。
Hp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
改善 不理想 , 对照组症状改善程度较 治疗
组 大 ( 00 ) P< .5 。见 表 2 。
胃黏膜 组 织进 行 Hp检 测 。其 中治疗 组
16例 , 8 5 男 7例 , 6 女 9例。对 照 组 10 6 例, 为经 胃镜诊断 为轻度慢性 浅表性 胃炎 患者 , 两者之 间在 年龄 、 性别 方 面差异 无
摘
要 目 的 : 讨 幽 门螺 杆 茵 ( p 与 探 H )
胃食 管反 流病 ( E D) 关 系及根 除 H GR 的 p
在 G R 治 疗 中 的 作 用 。 方 法 : 5 例 ED 16 G R 患 者 及 10例 慢 性 浅 表 性 胃炎 患 ED 6 者, 别 进 行 H 分 p检 测 , 对 H 阳 性 的 并 p
在 H 感染。 p
讨 论
sp ae e u i ae( E D)ade d oh ga rfxds s G R l l e n r — a
ia in o Hp n he r am e t f c to f i t te t n o GERD. M eh ds: 5 paint t GERD n 1 0 to 16 te s wi h ad 6 p te t t h o c s p riilg s rts r — ai n swi c r ni u e fca a tii e h s c iey we e t t ci n f Hp.An h pe tv l r o dee to o d te Hp — o iie p te t t —p stv a in swi GERD r o - h we ec n- t lg o p. mp rs n s mp o e o e a d o r r u Co a io y t ms b f r n atr r ame t we e p ro me a tr sx fe te t n r e r d fe i f we k o nt Hp bewe n t e t r u . e sf ra i— t e h wog o ps Re ut Hp n e to f1 6 GERD s lw— s ls: if ci n o 5 wa o e ha c n rl g o p,te e wa sg fc n r t n o to r u h r s ini a t i dfe e c . 0 a e ft e r am e n 8 i r n e 3 e s s o h te t nta d 2 c s s f o r l ro wiI a e o c nto g up tl Hp — p stv oi e i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食管反流患者夜间酸突破的相关性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食管反流患者夜间酸突破的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夜间酸突破(NAB)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使用活检胃窦组织快速尿素酶法及14C呼气试验法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监测,对监测确诊为Hp阳性的90例GERSD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
观察组进行根除Hp治疗,对照组服用泮托拉唑钠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反流诊断问卷评分(RDQ)、NAB发生率以及夜间22 h 至次日8 h内pH0.05),治疗后,观察组RDQ评分为(12.43±3.7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21±2.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Hp感染与NAB 呈正相关(r=0.812,P<0.05)。
结论Hp感染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NAB的发生,且Hp感染对GERD的发生和发展有着较大的保护作用。
标签:幽门螺杆菌;胃食管反流病;夜间酸突破对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出现的夜间酸突破(NAB)症状,是指患者在使用标准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之后,在夜间22时到第2天8时有过持续1h 胃内pH值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首先对患者是否为阳性Hp感染进行相关的检测,检测标准为对GERD患者行胃镜检查时于距离幽门口大约2 cm的弯侧部位取活检性快速尿素酶法检测或者对所有的患者行14C呼气试验,根据试验数据确定Hp感染患者。
之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Hp根除治疗方案。
观察组患者服用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和其他各类药物按照相应的配对的混合药剂,对照组患者则单独服用相应剂量的泮托拉唑钠肠溶片[2]。
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长均为7 d。
治疗后于当天上午9时到次日9时将pH检测仪探头放置在患者的食管下段括约肌以下大约9 cm的部位,同时保证所有患者睡前不再进食,对患者胃pH进行监测。
记录从夜间22时到次日8时这段时间内患者pH值0.05),治疗后观察组RDQ评分为(12.43±3.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21±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关系
患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术眼流泪和异物感, 角膜上皮多在2 日修复 , _3 角膜表面光滑平 , 荧光索染色阴性。天后复诊拆线 , 7 术区结膜充血在拆线
后4 天 消退 。 —8 4 讨 论
【】 刘风阁、 3 郭向欣, 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 自 眼外
伤职业眼病杂志, 0 ,7 )13 2 5 2( , . 0 2 5
1 研究方法 两组在检查前2 . 2 周内均未使用过抑酸剂及抗生素。 空腹8 h 以上行内镜检查, E D患者进行内镜分级 , 对G R 分为三组, 每组各为2 例, l l 9 例 .5 全部病例均距幽 N2c 1例。 m处小弯侧取活检行快速尿素酶检测 , 并
逆转, 胃酸分泌增加口 这可能是 H 根除后G R 发生率增加的重要原因 】 , p ED
综上所述, 翼状胬肉相邻干细胞 自 体结膜移植术是一种易于掌握、 操 作安全、 . 简便 并能有效防止术后复发的治疗方法, 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 划祖国. I 眼表疾病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0 333 20 .6 .
【 王惠云, 6 】 陆勤康, 童奇湖. 翼状胬肉 不同术式效果观察. 中国实用眼科
闭合 复位联合外 固定架治疗桡 骨远端 粉碎性骨折 的I 分析 临床
苑青和
( 民市人 民医院 辽宁省 新 新 民市 io o ) 3 o t
【 摘要 】 目的: 观察 闭 合复位联合外围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 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 例行闭合复位联合外固定支架 治疗患 5 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2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 5 全部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外固定架治疗, 功能恢复良好。 临床优 良率为8 . %。 8 0 结论 : 闭合复位联 合外固定架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较好方法。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返流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发 病率 增 加 , 是 H 产 生 的 尿 素酶 分解 尿 素 生 成 氨 , 中 和 胃 但 p 氨 酸 , 高 胃内 p 升 H值 , 减 少 胃蛋 白 酶 原 的 激 活 , 而 减 轻 反 流 可 进 的 胃内 容 物 对 食 管 的 腐 蚀 。根 除 H 后 , 的 中 和 作 用 消 失 , p 氨 胃 食管 反 流 的几 率 增 加 。 动 物 实 验 证 实 氨 也 可 阻 止 反 流 性 食 管 炎 的进 展 , 除 H 后 氨浓 度 的 下 降 可 能 与 G R 根 p E D发 生 相 关 。
幽 门螺 杆 菌 与 胃食 管返 流病 的关 系研 究进 展
滕 小春
( 钢 总 医 院 老年 科 , 庆 4 0 8 ) 重 重 0 0 1
【 键 词 】 幽 门螺 杆 茵 ; 关 胃食 管返 流 ; 究进 展 研 【 图 分 类 号 】 R5 中 7 【 献标识码 】 A 文 【 文章 编 号 】 17 —13 20 )200 2 6 279 (08 0-170
维普资讯
西南军医
20 0 8年 3 第 l 第 2 月 0卷 期
Junl f la ugo o t et hn a .2 0 ;0 2 o ra o Mi r S reni S u w s C i M r ,0 8 J ( ) i y t n h a
人 8 治 愈 率 为 9 .% , 周 64 阴性 者 为 9 .% ( 18 P<004 , 且 , p . )而 0 H 阳 性病 人 症 状 缓 解 率 也 高 于 阴 性 病 人 ( P<00 ) a ̄ _ .5 。C l aI l 等
应 用 泮 妥 拉 唑 4 gq 0 m d对 2 7例 内镜 下 诊 断 为 反 流 性 食 管 炎 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关系的研究现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关系的研究现状何亚非;郭红【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3(023)005【总页数】3页(P574-576)【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幽门螺杆菌;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质子泵抑制剂【作者】何亚非;郭红【作者单位】400039,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消化内科、全军Pentax内镜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9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及咽喉、气道等食管旁组织损伤的疾病,常见于餐后。
GERD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目前认为主要是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如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功能减退,食管清除能力下降,胃排空延迟等]以及胃酸、胃蛋白酶、胆汁中的非结合胆盐和胰酶等主要反流物对食管粘膜的攻击作用〔1〕。
在所有原因中,最为突出的是LES的功能减退。
迄今为止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ler pylori,Hp)感染与GERD关系的认识还不统一。
国内外大部分研究提示Hp感染可能对GERD的发生、发展起保护作用;另有研究显示Hp感染对GERD的发生、发展可能不起作用;最后一种观点认为Hp感染可能促进GERD的发生、发展。
本文将从这3个方面对二者的关系作一综述。
1.1 消化性溃疡等发病率下降,GERD发病率上升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西方发达国家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等疾病的发病率与同期检查人群的Hp感染率都在下降,而GERD、Barrett食管以及食管腺癌发生率却不断增加;在消化性溃疡与胃癌高发的东方国家进行广泛抗Hp治疗的地区,其GERD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
因而近年来人们对Hp研究的兴趣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腺癌和淋巴组织淋巴瘤等消化道疾病,扩展到其在食管疾病中的作用。
1.2 Hp感染率在GERD患者中较低很多研究显示,GERD患者中有更低的Hp感染率。
有上消化道症状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
有上消化道症状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罗国燕袁永林云南省安宁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云南安宁 650300[摘要] 目的探讨有上消化道症状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并发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
方法该次共选择453例有腹痛、反酸、腹胀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于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集于安宁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调查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情况,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结果,分析二者相关性。
结果选择病例中,Hp阳性289例,感染率为63.7%;男189例,女264例,其中男性Hp感染123例,感染率为65.07%;女性Hp阳性166例,感染率62.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6~40岁组Hp感染率最高,≥61岁组最低,但感染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中吸烟饮酒组与非吸烟饮酒组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p阳性组和Hp 阴性组共453例,Hp阳性组中共289例,其中有GERD例数42例,患病率为14.53%,Hp阴性组中共164例,其中有GERD例数56例,患病率为3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人群中有较高的Hp感染率,且可能在胃食管反流病中起保护作用,但尚存有争议,故需加强Hp检测的研究,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上消化道症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中图分类号] R5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a)-0043-02[作者简介] 罗国燕(1973-),女,云南大姚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胃肠病学。
临床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类型中,胃食管反流病(GERD)占较高发生比例,是指胃内容物向食管反流至呼吸道、喉、咽等处,诱导局部出现炎症性病理损害,进而产生呛咳、烧心、声音嘶哑、反酸、吞咽困难、胸痛等症状的疾病,属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范围,目前尚未明确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1]。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胡伏莲;高文
【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年(卷),期】2004(003)003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指食管黏膜
异常地暴露于胃内容物所导致的疾病,包括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及其他并发症。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在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目前针对Hp 的治疗方案已有明确指南,根除成功率也明显提高。
但有研究报道,随Hp感染率的逐渐下降,GERD和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却明显上升。
Hp与GERD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而对于合并Hp感染的GERD患者是否进行根除治疗仍然是目前争
议的论题。
【总页数】3页(P170-172)
【作者】胡伏莲;高文
【作者单位】100034,北京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100034,北京市,北京大
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幽门螺杆菌相关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根除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 [J], 王金梁;席朝阳
2.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分析 [J], 李菁
3.根除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疗效间的关系研究 [J], 邹素娟;林捷;林晓玲;徐文飞;石润海
4.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J], 徐思佳;王淑娴;王孝通;蔡凌宇;孔桂美
5.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J], 王丽姣;周国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幽门螺杆菌感染占胃食管反流病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3-05-20T15:21:46.1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唐莉吴昆[导读] Hp感染已经证实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唐莉吴昆(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014010) 【中图分类号】R82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2-0401-02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HP)胃食管反流病(GERD)感染研究分析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组织损伤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受到重视。
临床表现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外组织的损伤为主[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已证实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Hp的感染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LES)的压力、局部胃酸分泌以及胃排空功能。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Hp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并明确为胃癌的危险因素[2-3]。
有学者观察到[4],在成功根除Hp后,随着Hp感染率下降,胃食管反流病和食管腺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研究者[5]推测Hp与GERD的发病有关。
本文就幽门螺杆菌(HP)感染占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研究进展做以总结分析报道。
1 Hp概述
1.1 Hp研究现状 Hp是幽门螺杆菌的简称。
被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二人发现,二人也因此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6]。
他们认为Hp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
长
2.5~4.0μm,宽0.5~1.0μm。
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
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除典型的形态外,有时可出现杆状或圆球状。
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
幽门螺杆菌检测试剂为目前国内使用最广泛的幽门螺杆菌检测工具。
目前有学者已经确认Hp与上胃肠道疾病中的4种疾病密切相关:①慢性胃炎;②消化性溃疡病;③胃癌;④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恶性淋巴瘤。
1.2 Hp感染后涉及疾病的范围
近年来有关Hp与上消化道疾病之间关系已受到胃肠病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及毒理学等领域的学者或专家的极大关注。
研究发现Hp感染不仅与消化道系统中的胃肠道疾病相关,而且还涉及到许多胃肠道外如心脑血管、血液、内分泌、免疫、皮肤等多系统疾病。
因此Hp感染的研究则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带来新思路和新途径[7]。
但其它疾病与Hp感染是否存在相关性还需要更多的符合循证医学要求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来证实。
2 GERD概述
2.1 GERD临床症状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食管黏膜异常地暴露于胃内容物所致的疾病,包括非糜烂性反流性疾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及其他并发症。
主要临床症状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组织损伤所致,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具体表现有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外组织的损伤。
GERD与心绞痛患者具有临床鉴别意义,即前者多呈慢性病程,反复发作,病程常与体位有关,在卧位时为甚,坐位或活动、或使用制酸剂可以获得缓解。心绞痛则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疼痛多有诱因,常在激动活动时诱发,持续时间较短,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且发作时常有心电图的ST段的异常。
2.2GERD治疗与转归
2.2.1内科保守治疗正确认识GERD的发病原因对于后期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也降低患者心理负担和不适当的过度治疗措施。在具体治疗时应分析诊断GERD是否准确、患者是否存在碱性反流或有狭窄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影响药物的因素,如患者是否遵医嘱服药或复诊时选用其他药物。
大部分患者经4~8周的初期治疗效果很好,症状缓解,但有很多人在半年内复发,疾病复发率约57%~90%,因此,维持治疗防止复发尤为重要[8]。
在持续治疗和非连续治疗措施中,前者是在反流症状控制后使用常规剂量的抑酸剂每日1片口服连续服用6个月以上。
非连续治疗可以是间歇给药,一般是1~2周按需治疗是由患者决定用药,没有固定的疗程,出现症状时用药,症状控制后停药。非连续治疗可节省治疗费用,并减少长期连续治疗后酸分泌反弹。按需治疗失败者改用维持服药,仍可获得较好疗效。
2.2.2手术治疗 GERD患者中一部分患者经过规范的抑酸和抗反流治疗,可达到较好的预期治疗效果,但有少部分药物治疗效果差,维持治疗不满意的患者需要采取内镜或外科介入术治疗。
内镜治疗由于创作性小,尤其在胃镜下微量射频治疗、胃镜下缝合技术、胃镜下注射术等,均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但是手术治疗只是治疗GERD的一种措施。
因此,在手术治疗后部分患者也需要继续维持药物治疗,而且部分患者症状仍有复发性。
3 Hp与GERD研究进展
Hp感染已经证实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Hp的感染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LES)的压力、局部胃酸分泌以及胃排空功能。
进而出现感染GERD,加重临床表现。
但有学者[9]对GERD的影响存在的争议较大,且对合并Hp感染的GRED患者是否进行Hp根除仍存在认识争议。
他们认为在成功根除Hp后,随着Hp感染率下降,胃食管反流病和食管腺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因此,研究者推测Hp与GERD的发病有关。
幽门螺杆菌进入胃后,借助菌体一侧的鞭毛提供动力穿过黏液层。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在粘稠的环境下具有极强的运动能力,强动力性是幽门螺杆菌致病的重要因素。
幽门螺杆菌到达上皮表面后,通过粘附素,牢牢地与上皮细胞连接在一起,避免随食物一起被胃排空。
并分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以保护其不受中性粒细胞的杀伤作用。
幽门螺杆菌富含尿素酶,通过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以抵抗胃酸的杀灭作用。
GERD患者中Hp的感染率明显低于正常人群,提示GERD的发病可能与Hp的感染机理有关,具有保护作用,但未发现Hp感染与GER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尤其是目前Hp的感染对GERD发生机制的影响尚不清楚,存在多种不同观点和争论。
综上所述笔者,Hp感染与GERD发生机理和影响。
HP感染后影响到LES的张力,导致食管下端括约肌的抗反流屏障功能紊乱,尤其是胃窦部Hp感染引起胃底、贲门的触发迷走神经介导受体反应效能变差,导致食管下端括约肌收缩功能异常;胃内酸度受Hp感染而改变:由于受Hp感染导致胃炎,结果胃酸分泌减少。
有学者认为根除Hp后胃腺体炎症减轻或萎缩功能逆转,胃酸分泌增多,增加GERD发生率。
所以有学者[10]认为Hp的感染对GERD的发生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是,目前对Hp感染与GERD发病研究仍具有争议性。
因此,对Hp与GERD相关性的证实将有待遇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06.
[2]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年).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4):221-222.
[3]Kim BC,Yoon YH,Jyung HS,et a1.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s and association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J].Korean J Gastroenterol,2006,47(5):363.
[4]Hunt RH. Will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fluence the risk of gastric cancer [J].Am J Med,2004,117(Suppl 5A):86S-91S.
[5]张亚历.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进展[J].广东医学.2002;23 (9):901-903.
[6]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年).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4):221-222.
[7]周丽丽.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食管反流病保护机制的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2011,17(4):583-585.
[8]廖爱军,石巍,彭安帮.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研究.中华内镜杂志,2002,8(1):76.
[9]王木生,李玉芳,项文坤,等.根除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8,17(11):788.
[10]殷笑影,徐镐鸽.根除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