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GPS基线向量解算地面形变
GPS基线向量解算及平差处理技巧
G P S基线向量解算及平差处理技巧-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基线向量解算及平差软件特点与问题一、基本方法:1、基线清理数据量大的时候,基线解算比较耗时。
GPS观测接收机数量较多时,会因为自然同步产生许多长基线,即许多相距较远的点连接而成的基线。
这些长基线往往同步观测时间不长,属于不必要的基线,对于控制网质量也无多大益处,所以为了节省计算时间,应在基线解算前将其清理删除。
删除时可在图上选择,也可以在基线表中根据距离选择删除。
2、处理超限闭合环基线解算完成后,首先要检查环闭合差(同步或异步环),对于闭合差大的环,应该进行处理。
一般按相对精度≤1/20000估算,相对闭合差应小于50ppm。
所以大于50 ppm的环应进行处理。
闭合环超限处理是一项繁琐、耗时的工作,也是GPS控制网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主要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归纳为:(1)、超限基线处理过程中一些基线要重新解算,解算后会影响到相关环闭合差,所以处理需要反复进行。
作为一般的原则,首先处理相对闭合差较大的环,然后处理环闭合差较小的环。
(2)、整理归纳超限闭合环,分析是否涉及到一条共同基线,例如几组超限闭合环(J012,J015,J016)、(J013,J015,J102)、…,(J012,J020,J015)就涉及到共同基线J012→J015,这条基线有问题的可能性就较大。
(3)、处理时首先分析可能有问题的基线是否必要,如果是连接两个不相邻的点,并且涉及到环甚多,则可以直接将其删除。
井研算例网形复杂回路众多,一般可直接删除不合格基线。
(4)、如果一个闭合差超限的环,相关基线均不能简单删除(删除后影响图形结构,减少了重要环路),应该改变基线解算参数,重新计算相关基线。
方法是在网图上选中重解基线,重新设置高度角,历元间隔、参考星等设置,点击“基线解算”→“解算选择基线”。
(5)、基线解算的精度指标rms和ratio是基线解算质量的参考指标,前者是中误差,后者是方差比(,rms越小,表明基线解算质量越高,ratio越大,表明整周未知数解算越可靠,所以重解基线,要关注这两项指标,但是这两项指标只作参考,最重要的指标还是闭合差。
GPS测量基线解算
第六章 GPS 基线解算第1节 GPS 基线解算的基本原理一较为常用的差分观测值为双差观测值双差观测值可以表示为下面的形式(...)dd 为双差分算子j和卫星mf v 为频率f 的双差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残差ion ρ为电离层延迟f λ为频率f 的载波相位的波长若在某一历元中则可以得到k -1个双差观测值在进行基线解算时而是通过某些方法将它们消除1»ùÏß½âËãʱһ°ãÖ»ÓÐÁ½Àà²ÎÊý数量为32m 为同步观测的卫星数数量为1−m 基线解算基线解算的过程实际上主要是一个平差的过程在基线解算时第一阶段进行初始平差浮动解在第二阶段在第三阶段仅将待定的测站坐标作为未知参数解求出基线向量的最终解-整数解2在基线解算时将基线的一个端点的坐标作为已知值固定固定的点称为起点3此时所解求出的整周未知数为实数1. 初始平差根据双差观测值的观测方程然后组成法方程后其结果为=N C X X X )))待定参数的协因数阵单位权中误差通过初始平差但由于观测值误差使得其结果为实数此时与实数的整周未知数参数对应的基线解被称作基线向量的实数解或浮动解必须准确地确定出整周未知数的整数值目前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以下面将要介绍的搜索法为基础的1. 根据初始平差的结果N X )和NNX XD ))1ÒÔÓëËüÃÇÖÐÎó²îµÄÈô¸É±¶2为搜索半径2. 从上面所确定出的每一个整周未知数的备选整数值中一次选取一个并分别以它们作为已知值确定出相应的基线解[]iCiC X Xi Q Q ))=⋅ ∈♠⋅√∏∝⊗®⊄©〈≠≈∫≥∅≠⊂∂♦ ®[]iC i X X ))=i 0ˆσ不过当出现以下情况时而无法求出该基线向量的整数解其自由度为f 和f2可根据一定的置信水平来加以确定其中i 0ˆσ也被称为RMS3. 确定基线向量的固定解当确定了整周未知数的整数值后第2节 GPS 基线解算的分类一每两台接收机之间就可以形成基线向量其中最多可以选出相互独立的1−m 条同步观测基线只要保证所选的1−m 条独立基线不构成闭和环就可以了凡是构成了闭和环的同步基线是函数相关的但它们却是误差相关的所谓单基线解算对每条基线单独进行解算但由于其解算结果无法反映同步基线间的误差相关的特性一般只用在普通等级GPS 网的测设中多基线解1. 定义与单基线解算不同的是在基线解算时对所有同步观测的独立基线一并解算2. 特点多基线解由于在基线解算时顾及了同步观测基线间的误差相关特性在理论上是严密的质量控制指标及其应用1. 质量控制指标n 单位权方差因子0ˆσn 定义fPVV T =0ˆσ其中P 为观测值的权n 实质单位权方差因子又称为参考因子如果观测值的改正数大于某一个阈值时则需要将其删除就是所谓的数据删除率数据删除率越高n RATIOn 定义RATIO RMS RMS =次最小最小显然这一指标取决于多种因素测值的质量有关n RDOPn 定义所谓RDOP 值指的是在基线解算时待定参数的协因数阵的迹的平方根即观测条件当基线位置确定后而观测条件又是时间的函数实际上对与某条基线向量来讲n 实质RDOP 表明了GPS 卫星的状态对相对定位的影响它不受观测值质量好坏的影响Root Mean Square 即V 为观测值的残差n 为观测值的总数观测值质量越好反之则RMS 越大观测期间卫星分布图形依照数理统计的理论观测值误差落在1.96倍RMS 的范围内的概率是95%n 特点及作用由于同步观测基线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果同步环闭合差超限但反过来还不能说明组成同步环的所有基线在质量上均合格2所谓环的闭和差有以下几类∑∆=∆XX ε∑∆=∆ZZ ε∆∆∆++=Sz y x 1222)(εεεε∑S 为环长n 异步环闭合差n 定义不是完全由同步观测基线所组成的闭合环称为异步环n 特点及作用当异步环闭合差满足限差要求时当异步环闭合差不满足限差要求时要确定出哪些基线向量的质量不合格n 重复基线较差n 定义不同观测时段就是所谓重复基线就是重复基线较差应用RATIOËüÃÇÊýÖµµÄ¸ßµÍ²»Äܾø¶ÔµÄ˵Ã÷»ùÏßÖÊÁ¿µÄ¸ßµÍÔò˵Ã÷¹Û²âÖµÖÊÁ¿½Ï²î1Ôò˵Ã÷¹Û²âÌõ¼þ½Ï²î影响GPS 基线解算结果的几个因素影响基线解算结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条会导致基线出现尺度和方向上的偏差导致这些卫星的整周未知数无法准确确定当卫星的观测时间太短时而对与基线解算来讲如果与其相关的整周未知数没有准确确定的话有个别时间段里周跳太多多路径效应比较严重周跳修复是否完全以及多路径效应是否严重等因素二有些是较容易判别的周跳太多对流层或电离层折射影响过大等如起点坐标不准确目前还没有较容易的方法来加生别在实际工作中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只要查看观测数据的记录文件中有与每个卫星的观测数据的数量就可以了这就更直观了示例可以从基线解算后所获得的观测值残差上来大部分的基线处理软件一般采用的双差观测值与此相关的所有双差观测值的残差都会出现显著的整数倍的n 多路径效应严重对流层或电离层折射影响的判别不过与整周跳变不同的是对流层或电离层折射影响过大时而只是出现非整数倍的增大但却又明显地大于正常观测值的残差可以在进行基线解算时较为准确的起点坐标可以通过进行较长时间的单点定位或通过与WGS-84坐标较准确的点联测得到所有基线起点的坐标均由一个点坐标衍生而来然后引入系统参数的方法加以解决则可以删除该卫星的观测数据这样可以保证基线解算结果的质量则可采用删除周跳严重的时间段的方法若只是个别卫星经常发生周跳来尝试改善基线解算结果的质量因此另外n 对流层或电离层折射影响过大的应对方法对于对流层或电离层折射影响过大的问题1. 提高截止高度角但这种方法因为不一定受对流层或电离层的影响就大3. 如果观测值是双频观测值3. 基线精化处理的有力工具-残差图在基线解算时经常要判断影响基线解算结果质量的因素残差图对于完成这些工作非常有用0.000.100.10图9 残差图上图是一种常见双差分观测值残差图的形式纵轴表示观测值的残差SV12-SV15Õý³£µÄ²Ð²îͼһ°ãΪ²Ð²îÈÆ×ÅÁãÖáÉÏÏ°ڶ¯下面三个图表明SV12号卫星的观测值中含有周跳周1图11 SV12含有周跳的残差图 0.100.10图12 SV12含有周跳的残差图下面三个残差图表明SV25在21~T T 时间段内受不名因素对流层折射影响严重1.000.001.00图13 SV25受不明因素影响的残差图 残差1.000.001.00图14 SV25受不明因素影响的残差图 0.100.000.10图15 SV25受不明因素影响的残差图 第5节GPS基线解算的过程每一个厂商所生产的接收机都会配备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但是它们在使用步骤上却是大体相同的1. 原始观测数据的读入在进行基线解算时一般说来而由第三方所开发的数据处理软件则不一定能对各接收机的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处理首先需要进行格式转换最常用的格式是RINEX格式大部分的数据处理软件都能直接处理就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必要的检查测站名测站坐标对这些项目进行检查的目的3. 设定基线解算的控制参数基线解算的控制参数用以确定数据处理软件采用何种处理方法来进行基线解算通过控制参数的设定4. 基线解算基线解算的过程一般是自动进行的5. 基线质量的检验基线解算完毕后还必须对基线的质量进行检验如果不合格基线的质量检验需要通过RATIO RMSÒì²½»·±ÕºÍ²îºÍÖظ´»ùÏ߽ϲîÀ´½øÐÐ。
GPS测量原理及应用:10 GPS基线解算
10
基线解算模式
单基线解/基线模式 多基线解/时段模式 整体解/战役模式
11
单基线解算模式
单基线解/基线模式
解算方法
一次仅同时提取两台GPS接收机的同步观测数据进行基线解算。
特点
模型简单,参数较少,计算量小 解算结果无法反映同步观测基线间的统计相关性 无法充分利用观测数据之间的关联性
19
基线解算流程图
•GPS观测数据 •GPS广播星历 •精密星历(可选) •测站坐标(可选)
•星历类型 •截止高度角 •周跳修复方法 •对流层折射处理方法 •电离层折射处理方法 •参与处理的卫星和观测值 •……
•Ratio •RDOP •RMS •同步环闭合差 •异步环闭合差 •重复基线较差 •GPS网无约束平差基线向量 改正数
24
基线解算的基本流程⑦
确定基线向量的最终解
若模糊度能固定成为整数值,则在数学模型中将模糊度 固定,重新解算基线,得到基线向量固定解
若模糊度无法固定成为整数值,则给出基线向量浮动解
25
基线解的输出结果
一般情况下,基线解算结果包括如下以文字或图形方式给出的内容: ➢ 数据记录情况(起止时刻、历元间隔、观测卫星、历元数); ➢ 测站信息:位置(经度、纬度、高度)、所采用接收机的序列号、所采用
解算方法
一次提取一个观测时段中所有进行同步观测的n台接收机所采 集的同步观测数据,在一个单一解算过程中共同解求出所有n - 1条相互函数独立的基线。
特点
数学模型严密,能反映出同步观测基线间的统计相关性 数学模型和解算过程比较复杂,计算量较大
适用范围
对质量要求严格的应用
14
多基线解算模式
天线的序列号、测站编号、天线高; ➢ 每一测站在测量期间的卫星跟踪状况; ➢ 气象数据(气压、温度、湿度);基线解算控制参数设置(星历类型,截
GPS基线的解算模式
GPS基线的解算模式GPS基线向量是利用2台或2台以上GPS接收机所采集的同步观测数据形成的差分观测值,通过参数估计得方法所计算出的两两接收机间的三维坐标差。
与常规地面测量中所测定的基线边长不同,基线向量是既具有长度特性又具有方向特性的矢量,而基线边长则是仅具有长度特性的标量。
基线向量主要采用空间直角坐标的坐标差的形式。
在一个基线解算结果中,可能包含很多项内容,但其中最主要的只有两项,即基线向量估值及其验后方差—协方差阵。
对于一组具有一个共同端点的同步观测基线来说,由于在进行基线解算时用到了一部分相同的观测数据(如3条同步观测基线AB、AC、AD均用到了A点的数据),数据中的误差将同时影响这些基线向量,因此,这些同步观测基线之间存在固有的统计相关性。
在进行基线解算时,应考虑这种相关性,并通过基线向量估值的方差-协方差阵加以体现,从而能最终应用于后续的网平差。
但实际上,在经常采用的各种不同基线解算模式中,并非都能满足这一要求。
另外,由于不同模式的基线解算方法在数学模型上存在一定差异,因而基线解算结果及其质量也不完全相同。
基线解算模式主要有单基线解模式、多基线解模式和整体解模式三种。
在上述三种基线解算模式中,单基线解模式(Single-Baseline Mode)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一种。
在该模式中,基线逐条进行解算,也就是说,在进行基线解算时,一次仅同时提取2台GPS接收机的同步观测数据来解求它们之间的基线向量,当在该时段中有多台接收机进行了同步观测而需要解求多条基线时,这些基线时逐条在独立的解算过程中解求出来的。
例如,在某一时段中,共有4台GPS接收机进行了同步观测,可确定6条同步观测基线,要得到它们的解,则需要6个独立的解算过程。
在每一个完整的单基线解中,仅包含一条基线向量的结果。
由于这种基线解算模式是以基线为单位进行解算的,因而也被称为基线模式(Baseline Mode)。
单基线解模式的优点是:模型简单,一次解求的参数较少,计算量小。
城市GPS控制网基准选择及椭球参数和基线向量归算到椭球面方法研究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h
n2
1 建立 城市G S 制 网的基 准选择 P控
GP S网 纳 入 城 市 原 有 坐 标 系 统 采 用 的 各 种 方 法 其 基 本 原 理 都 是 利 用 重 合 点 原 坐 标 中 包 含 的 基 准 信 息 实 现 基 准 转 换 , 所 采 用 的 方 法 不 同 , 果 也 有 所 不 但 结
墼 意义 。
关键 词 : P 控 制网 平差 基 线测量 GS 中 图分 类 号 : 2 P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6 3 9 ( 0 0 0 () 0 2 -0 1 - 7 1 2 1 ) 3c- 0 9 1 7 2
近 年 来 , 着 G S 用 的迅 速 发 展 , 随 P 应 作 2 P控制 网采用 的椭球参 数及基 线向量 球 长 半 轴 , 为 第 一偏 心 率 。 h 椭球 参数 GS e 对 求 为 新 一 代 测 量 技 术 , 其 高 精 度 、 效 率 , 归算 到椭球 面的方法 以 高 a,2 微 分 得 : e的 在 测 量 界 获 得 广 泛 应 用 , 在 建 立 城 市 控 2. 现 1参考 椭 球 的选择 d h- 一 d a 制 网 几乎 会 ~ 致 选 择 G S 因此 对 G S 研 一 P , P 的 G S 立 城 市 控 制 网一 般 对 方 向观 测 P 建 究 也 就 成 了 测 绘 行 业 的 热 门 话 题 , 面 谈 值 不 作 归 算 , 平 距 离 D归算 到椭 球 面 上 曲 下 水 d: e … () 6 下对几个问题 的看法 。 线长S 。 为
都 是 采 用 三 角测 量 的方 法 建 立 起 来 的 , 其精 度远低于 G S , P 网 因此 这 种 方 法 将 会 引起 G S 扭 曲变 形 。 进 行 平 差 参 数 设 P 网 在 置 时 大 多 无 法 进 行 已 知 点 与 坐 标 系 匹 配 检 查 , 则 绝 大 多 数 GP 网平 差 将 无 法 进 否 S 行 下 去 , 也 从 一 个 侧 面 证 实 了 原 城 市 这 控 制 网 与 新 建 GP 控 制 网 在 精 度 上 存 在 S 较 大 差 异 , 此 采 用 这 种 方 法 将 产 生 非 因 观 测误差 。 1 2 自 由网平差 法 . 自 由 网 平 差 法 与 约 束 平 差 法 的 区 别 在 于 引入 必要 的 基 准信 息 进 行 转 换 , 这 种 平 差 方 法 的 优 点 是 既 保 持 了GP S网 的
GPS实验三GPS基线解算
数据格式转换
02
将原始数据格式转换为基线解算软件可识别的格式。
数据筛选与预处理
03
剔除异常数据,进行必要的坐标转换和时间对齐等预处理操作。
基线解算设置与执行
1 2
参数设置
设置基线解算所需的参数,如卫星轨道、地球模 型、时间系统等。
执行基线解算
利用基线解算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求解基线向量。
3
输出结果
将基线解算结果输出为所需的格式,如RINEX格 式。
实验结论与讨论
结论
通过本次GPS基线解算实验,我们成功得到了基线的长度和坐标差值,测量精度较高, 验证了GPS技术在测量领域的应用价值。
讨论
为了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可以考虑采用更高精度的GPS接收器,优化数据处理算法, 以及加强信号传播过程中的干扰抑制措施。此外,还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
减小误差。
GpsDataPro软件应用实例
某城市高精度地形测量项目
利用GpsDataPro软件对大量GPS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高精度的地形图。
某桥梁施工监测项目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利用GpsDataPro软件对桥梁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施工安全。
04
GPS基线解算实验步骤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数据收集
01
收集相关GPS数据,包括卫星观测数据、接收机位置数据等。
高精度数据处理
随着数据获取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需要更加高 效和高精度的数据处理方法,以满足更高精度的 测量和定位需求。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应用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数据处理和分析中具 有巨大的潜力,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其在GPS基线 解算中的应用,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精度。
THANKS
利用GPS资料求解中国大陆应变场的新方法
段 维 波 吴 云 陈慧 杰
( 国地 震 局 地 震 研 究 所 , 汉 中 武 40 7 ) 3 0 1
摘 要 探讨利用边 K 变化方法解算区域应变场 , 并用该方法对 1 9 20 年中国大陆及周边区域J P 测站 9 - 01 9 G S
D a io WuY na dC e ie unWeb , u n hnHu i j
(I tu e fS i o g ,E W h n 4 0 7 ) n i d e m l y C A, u a 3 0 1  ̄t o s o
Ab t a t An wme o r a u t g t is ae ns el g hn e rpsd B s fhs e l1 s r c e t df l l i r n sdo d n t c a gs s o (e . y e。 i m t) h oc c an sa b i e h ip ) u t tr (
g s ta n r t sa ef u d i hea e sa n u o k. a h hef utz n n e ta n a a d t e v !a in e tsr i ae r n n t r a sKu l n blc Xins ui a l o e a d e n r lYu n n. n h a・ t o i o
GPS基线解算的理论与预算法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GPS基线解算的理论与预算法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GPS技术的出现为我国导航、测量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好的技术,对于GPS技术来说,其所具有的高自动化、速度快等特点广泛的应用于我国不同形势的变形监测工作中。
在本文中,将就GPS基线解算的理论与预算法及其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研究。
标签:GPS基线解算变形监测应用研究1 概述GPS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空间定位技术,其在出现之后在很多的领域中对以往的电子测量仪器以及常规光学仪器进行了取代。
而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通过GPS技术同我国目前计算机的结合应用,在空间定位方面也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高度,其所具有的全天候、高速以及高精度定位等特点非常适合应用在变形监测工作之中。
2 GPS基线解算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2.1 变形监测基本概念变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指变形体在各种荷载作用下,其形状、大小及位置在时间域和空间域中的变化。
变形体的变形在一定范围内被认为是允许的,如果超出允许值,则可能引发灾害。
自然界的变形危害现象很普遍,如地层、滑坡、岩崩、地表沉陷、火山爆发、溃坝、桥梁与建筑物的倒塌等。
所谓变形监测,就是利用测量仪器及其他专用仪器和方法对变形体进行监视、观测的工作。
变形监测又称变形测量或变形观测,其任务是确定在各种荷载和外力作用下,变形体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
变形监测工作是人们通过变形现象获得科学认识、检验理论和假设的必要手段,是工程测量学的重要内容。
2.2 GPS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基于GPS技术的变形监测理论与方法,是当前广泛采用的变形监测新方法、新技术之一。
GPS卫星定位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测绘作业方法与模式有着显著的特点和优越性,其优越的性能及广泛的适用性,是常规测量作业难以比拟的。
GPS 以其全天候、高精度、高效率、实时动态等优点,成为当今极为重要的监测手段之一。
2.3 GPS基线解算技术原理对于该技术而言,其所具有的基线向量代表着不同观测站所具有的位置关系,即对于不同的测站都具有的不同的坐标增量。
GPS实验三 GPS基线解算
一 目的
GPS基线解算
1.掌握利用GPS数据后处理软件进行GPS基线向量 的解算方法。
二 要求
1 熟练掌握GPS基线解算的处理方法; 2 每人解算出3条基线,并记录基线解算结果。
三 仪器及工具
每人提供计算机机位一个。
四 实验方法与步骤
1. 打开主程序(合众思壮后处理软件2.0)
2. 建立一个新项目(或打开一个项目) 3. 添加数据(导入数据)
选择数据格式——选择数据——确定
4. 数据编辑
查看观测数据文件、测站点号、天线高等;
5.基线解算
静态基线处理设置——确定
6. 查看基线结果及精度信息
用GPS和VLBI数据检测固体地球的体积和形状变化
用GPS和VLBI数据检测固体地球的体积和形状变化第49卷第4期2006年7月地球物理CHINESEJOURNALOFGEOPHYSICSV o1.49.No.4JLt1.,2006孙付平,朱新慧,王刃等.用GPS和VLBI数据检测固体地球的体积和形状变化.地球物理,2OO6,49(4):1015—1021SunFP,ZhuXH,WangR,eta1.DetectionofchangesoftheEarth'svolumeandgeometrybyusi ngGPSandVLBIdata.ChineseJ叩.(inCHne~),2006,49(4):1015—1021用GPS和VLBI数据检测固体地球的体积和形状变化孙付平,朱新慧,王刃,李建涛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郑州450052摘要本文利用2003年GPS和VLBI组合的站坐标,站速度及它们的误差估计,采用Delaunay算法生成的三角形来逼近地形表面,研究了地球的表面积,体积及它们的变化趋势,并利用板块运动模型插值方法得到的全球分布均匀的台站对检测方法进行了检核.结果表明,实测的和插值后的数据给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即若以赤道为界,北半球在压缩,南半球在膨胀;若以0.一180.经线为界,东半球处于挤压变形中,西半球处于扩张变形中;若以90.一270.经线为界,包含太平洋的半球处于压缩状态,而包含大西洋的半球则处于扩张变形中.这种变形证明地球仍处于非对称变形中.根据GPS和VLBI组合的数据解算的体积变化率达到一1.5937×10m3?a~,相当于地球半径每年大约缩短3—4mm,表明地球整体上处于压缩变形中.关键词地球,Delaunay三角网,板块运动模型插值,非对称性变化文章编号0301—5733I2006)o4—1015—07中图分类号P228收稿日期2005—09—26,2OO6—03—13收修定稿DetectionofchangesoftheEarth'Svolumeandgeometrybyush~gGPSandVLBIdataSUNFu?Ping,ZHUXin?Hui,W ANGRen,LIJian?Tao SurveyingandMappingInstituteofInformationEngineeringUmvemi~y,Z~ngzhou45005 2,Ch/naAbstractBasedonthecoordinates,velocitiesandtheirerrorestimationsofGPSandVLBIstat ionsin2003, weuseDelaunayarithmetictoformseriesoftrianglestoapproachthesurfaceareaandvolume oftheEarthandstudytheirchanges.Andusingstationsfromplatemotionmodelinterpolationweverifythefe asibilityofthisdetectionmethod.Theresultsshowthatgeodeticandinterpolateddatagiveaconsistentconcl usion:Takingtheequatorastheboundary,thenorthernhemisphereoftheEarthisundergoingcompressivedefo rmation,andthe southernhemisphereisundergoingextensionaldeformation;Takingthelongitudelineof0.~180.astheboundary,theeasternhemisphereisundergoingcompressivedeformation,whilethewestern hemisphereisextended;Takingthelongitudelineof90.~270.astheboundary,thePacifichemisphereisundergoing compressivedeformation,andtheAtlantichemisphereisundergoingextensionaldeformati on.Thedeformation patternsindicatethattheEarthisstillundergoingasymmetricaldeformation.BasedonthecombineddataofGPSandVLBI,tIlecalculatedrateofvolumechangingisupto一 1.5937×10m3'a 一,equivalenttotheEarth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74001)和武汉大学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020914)资助.作者简介孙付平,男,1964年生,教授,研究方向为空间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和惯性导航.E-marl:************通讯作者朱新慧,女,1979年生,2005年于郑州信息工程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主要从事卫星导航定位与地球动力学研究E-mail:*************1O16地球物理(ChineseJ.Geophys.)49卷radiusdecreasingby3—4ralneveryyear,whichindicatesthattheEarthisundergoingcompressivedeformation asawhole.KeywordsEarth,Delaunaytrianglegridding,Platemotionmodelinterpolation,Asymmetri caldeformation1引言在板块构造学研究中,一个沿用至今的基本假设是"地球岩石圈的扩张增生与压缩消亡相互补偿抵消,从而使固体地球的体积(或半径)保持不变"….这些假设是否成立,在什么时间尺度上成立,至今尚未被严格证明过,但固体地球的形状及其变化一直是地球科学家关注的一个基本科学问题.近几年,根据地学研究结果,马宗晋等"指出:现今固体地球的体积和形状很可能存在着变化,例如,北半球可能处于压缩状态,南半球可能处于膨胀状态;岩石圈可能存在总体西向漂移;南北半球可能存在相对扭转等.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迅猛发展,其中VLBI,SLR,GPS等测站在全球布网,并已取得10年左右可用于描述地球表壳整体运动态势的数据.黄立人等利用2001年国际地球自转服务局(IERS)公布的GPS,VLBI,SLR的站坐标和站速度数据,计算了地球分区的体积变化,证明了地球的双重非对称性,并得出地球体积在缩小的结论. 孙付平等把分布于南北半球中纬度带内GPS, VLBI,SLR等3种测站连成南,北两个纬向环带,并分别计算它们纬向环线长度变化,证明北半球中纬度带环线在缩短,而南半球中纬度带环线在伸长.这些都为分析地球的形状及其变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和测量精度的提高,我们已经可以获得更多更高精度的GPS,VLBI等观测站的观测结果,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描述地球表壳的运动和形变.为此,我们近似地计算了地球的表面积,体积及其相应的变化趋势和幅度,进一步证明了地球的非对称性变化,并得出与黄立人等相同的结论,即固体地球体积在缩小.2数据本文采用的VLBI站坐标及站速度数据来自美国宇航局哥达德空间飞行中心(GSFC)2003年提交给国际地球自转服务局的SSC(GSFC)03R01解.共有140多个测站的地心坐标和实测站速度,其中近半数测站的站速度误差优于3舢?a~.GPS站坐标及站速度数据来自美国加州技术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JPL)20o3年提交给IERS的SSC (JPL)03Po1解,共有680多个测站的地心坐标和实测站速度,站速度误差大都小于3mill?a~.由于VLBI,GPS站速度是由不同国际空间数据分析中心解算的,其各自运动学参考架的约定会有所不同.要组合利用这两种数据,必须使其统一在同一个特定的运动学参考架中.我们以1997.0作为参考历元,将GPS所在参考架转换到VLBI的参考架, 组合这两种技术的数据作为研究的基础.对总共800多个测站的资料进行分析后,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精度和结论的客观性,我们只作了很少的删除,即删除了站速度误差较大的台站(通常是观测历史较短,或只经过短期观测因某种原因停测或搬迁了的站,站速度误差大于10mill?a),同时需要将GPS和VLBI的并置站归并为一个站(实际上这些站经过参考架统一后站速度就是相同的). 在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板块交界处的观测台站过于密集,为了满足下文研究的条件,我们以两两台站之间相差0.1.的原则删除过于密集的点.最终可用的测站为536个.这些台站的分布如图1.3方法对于分布在一个球面上的Ⅳ个点,总是可以构成以这Ⅳ个点为顶点的内接多面体.只要这些顶点坐标一经确定,就可以计算出这个多面体的体积.如果顶点坐标变化,那么多面体的体积也随之变化.基于这个思想,我们采用地球表面的3个台站与地心构成四面体,用一系列四面体的体积和逼近地球的总体积.那么地球表面应当由一系列三角形网格包围,这些三角形网格必须满足既不重叠又无裂隙的条件.3.1Delaunay算法在数字地形建模中,不规则三角网(TIN,TriangulatedIrregularNetwork)通过从不规则分布的数据点生成的连续三角网面来逼近地形表面.TIN模型的基本要求有三点:(1)TIN是惟一的;(2)力求最佳的三角形几何形状,每个三角形尽量接近等边形4期孙付平等:用GPS和VLBI数据检测固体地球的体积和形状变化NOAM:北美板块;EURA:欧洲板块;PCFC:太平洋板块;SOAM:南美板块;AFRC:非洲板块;INDI:印度板块;AUST:澳大利亚板块;NAZC:纳兹卡板块;ANTA:南极洲板块;PHIL:菲律宾板块;JUFU:胡安?德夫卡板块;COCO:可可斯板块;CARB:加勒比板块;ARAB:阿拉伯板块图lGPs和VLBI台站的分布Fig.1DistributionsofGPSandVLBIstations状;(3)保证最邻近的点构成三角形,即三角形的边长之和最小.在所有可能的三角网中,狄洛尼(Delaunay)三角网在地形拟合方面表现最为出色,因此常用于TIN的生成.Delaunay三角网为相互邻接且互不重叠的三角形的集合,每一个三角形的外接圆内不包含其他点,这就是从一系列不重合的平面点建立狄洛尼三角网的基本法则,即狄洛尼法则'引.Delaunay算法符合我们在地球表面构建三角网的要求,由于Delaunay算法是用分布在平面的不重合的点来生成三角网的,所以还需要将分布在地球表面的空间三维测站投影到平面上.利用垂直投影,可以将测站分别投影到,或搿面上:即以赤道为界,南,北半球上的测站投影到州面上;以0.~180o经线为界,东,西半球上的测站投影到猫面上; 以90o~270.经线为界,包含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两个半球上的测站投影到面上.用Delaunay算法将各个半球投影到相应平面上的点组网,再将构成的三角网反射到球面上检验是否符合"既不重叠又无裂隙"的条件.将半球投影到3个面上的原理是一样的,构成三角网之后都可以求出地球的表面积,体积及它们的变化率.我们将计算三种投影方式的结果, 并对之进行比较分析.3.2地球的表面积,体积及其变化率由立体几何知,四面锥体的体积¨训为=÷s^.(1)对于h的确定,采取点到面的距离u训的方法来解算,即地心O到球面上的三点确定的曲面的距离. 由于四面体的底面分布在地球表面上,因此考虑用球面三角形的面积当作四面体的底面积.对于分布在球面上的任意三点A,B,c,如图2,球面角A,,c对应边分别用口,b,c表示,在三角学中,球面三角形的面积¨训为S=(A+口+C一7c)R,(2)其中为球的半径.设地心为O,由于地球不是一个规则的球体,所以在计算球面三角的面积时,采用OA,OB,OC的平均值作为半径.由点A,,c的空间坐标,利用球面三角的一些性质和定理来确定球面角A,,C.图2球面三角ABCFig.2SpheficaltriangleABC将(1)式和(2)式分别对时间t求微分,可以得到体积,面积的变化率:dV=了1(dS+sdh),(3)dS=2(A++G一7c)dR地球物理(ChineseJ.Geophys.)49卷+R(++),(4)式中dR/dt即地球半径的变化率,用组成球面三角的3个台站的平均垂向站速度来代替H:(1II.=(++)/3.(5)利用误差传播定律及站速度的误差估计,可以得到四面体的体积变化及面积变化的精度估计.对组成全球的所有四面体求体积及相应的变化率,对它们求和即可得到全球的体积及体积变化率,由误差传播得到体积变化的精度估计.由于测站的分布不均匀,那么用上述方法对地球的体积和形状变化进行检测是否合理?我们考虑另外一种理想的情况,即全球台站分布均匀,再利用上述的方法对地球的体积和形状变化进行检测,以检核上述方法的可行性.3.3板块运动模型插值方法由于观测技术,仪器及其他原因所限,有些地区嚣0的观测台站不多,导致台站在全球的分布不均匀.按照垂直投影的方式,如果半球是规则的,那么投影到平面上的图形应当近似为一个椭圆;以南,北半球为例,如果赤道周围的测站分布密度足够,那么投影到面上的图形也应当逼近一个椭圆,而实际的观测站不能满足这个条件,所以我们考虑对台站间距较大的区域进行插值处理,增加部分虚拟台站,算出这些新增台站的运动速率.在板块构造学中,如果板块是稳定的,那么板块上台站的运动速度应符合一定的规律…,即由该板块的欧拉矢量可以求得任意点的运动速度.基于这个思路,我们对比较稳定的板块进行插值,由板块运动模型求得插值点的运动速度,这些插值点将不会影响整个板块的运动趋势.由实测站速度建立稳定板块的运动模型H,如式(6),解算出板块的欧拉参数,再由(6)式反求插值点的运动速度:Rsin~一Rcoscosf其中,(n,n,n:)为该板块的欧拉矢量.这种插值称为板块运动模型插值方法.由上述方法共得到123个插值点.全部点的分(6)布见图3,其中黑点表示GPS和VLBI的实际台站,空心圆表示利用板块运动模型作插值处理后得到的新增虚拟台站.NOAM:北美板块;EURA:欧洲板块;PcFc:太平洋板块;SOAM:南美板块;AFRC:非洲板块;INDI:印度板块;AUST:澳大利亚板块;NAZC:纳兹卡板块;ANTA:南极洲板块;PHIL:菲律宾板块;JUFU:胡安?德夫卡板块;COCO:可可斯板块;CARB:加勒比板块;ARAB:阿拉伯板块图3插值处理后全球台站的分布Fig.3Distributionofstadonsafterinterpolation.4期孙付平等:用GPS和VLBI数据检测固体地球的体积和形状变化4结果及分析计算结果见表1和表2,图4和图5.表1是原始台站投影到不同平面上解算的各半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率,共用到536个测站,构建了1000多个三角形;表2是插值后的所有台站投影到各个平面上解算的地球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率,共用到659个测站,生成了1200多个Delaunay三角形.以南,北半球为例,图4a和图4b分别是北半球表1由实际台站解算的地球表面积和地球体积及其变化率Table1Earth's~lll-facea瑚andvolume,andtheirdmngingratesealeulateclbngdata0forigi~sltatiolls面积面积变化率面积变化率体积体积变化率体积变化率名称测站数三D角el网aunay数(1O9kⅢ2)(kⅢ2?a一.)误差(km2?a一.)(10.)(1O3?a一.)误差(103?a一.:北半球4809390.1919一1.13330.25580.3924—2.54280.5369南半球569l0.20860.48700.00470.40290.66410.O110全球(NS)53610300.4012—0.64630.25590.7953一1.87870.537l东半球145264O.208l一0.70830.14190.4248一1.56370.300l西半球3917600.2l660.34850.396o0.42390.12740.7469全球(Ew)53610240.4247—0.35980.42070.8487一1.43630.8O49太平洋半球3446620.2148—0.86090.22:0.4222一1.83730.4666大西洋半球1923500.21010.2o4l0.41900.42070.27130.8373全球(AP)53610120.4249—0.65680.47440.8429一1.466O0.9586表2插值后的地球表面积和地球体积及其变化率Table2Earth's~lllt'facea瑚andvolume.andtheirdmngingratescalculatedb耻唱interl~lateddata名称测站数三D角el网aun格ay数面积面积变化率面积变化率体积体积变化率体积变化率(to9k)(kin2?8-)误差(k?a一.)(1O)(to3?a)误差(to3?a北半球52710270.2362一1.23940.25050.4869—2.79740.5294南半球1322360.23690.71080.005l0.48640.91350.O1ll全球(NS)65912630.473l一0.52860.25050.9733一1.88390.5295东半球1913490.2319—0.89350.14190.4772一1.97240.30o2西半球4688990.24560.53000.39600.50270.625l0.7467全球(EW)65912480.4775—0.34350.42060.9799一1.24730.8048太平洋半球4O77770.2370—0.63790.2l660.4860一1.59740.4575 大西洋半球2524650.243l0.1O5l0.41900.49740.103l0.8374全球(AP)65912420.4801—0.53280.47170.9834一1.49430.9542 原始台站和插值后的台站生成的Delaunay三角网格图,图5a和图5b分别是南半球原始台站和插值后的台站生成的Delaunay三角网格图.从表1和表2给出的结果可以看出,实测的地球体积的变化率约为一1.5937X103km3?a~,由板块运动模型插值方法得到的台站计算的地球体积的变化率约为一1.5418X10km3?a一;实测的地球表面积的变化率约为一0.5543km2?a~,经插值后的台站解算的地球表面积的变化率约为一0.4683km2?a~.上述结果表明,利用Delaunay算法构建的一系列的四面体的变化代表地球的体积和形状变化的方法是可行的.如果将地球当作一个规则的球来看待,将地球的平均曲率半径6366.740km当作规则球的半径,此时,地球的表面积为S.=4丌=0.5094X10'km2;地球的总体积为V o=4丌/3=1.O1X10km,;当地球半径缩小1lnnl时,地球体积变化:dV=一0.510X103km3.而实测的体积变化率是一1.5937Xlo3kIIl3?a~,相当于地球半径每年缩短3—4mm;由(5)式,利用组成球面三角的3个台站的平均垂向站lO2O地球物理(CHne~J.Geophys.)49卷107m图4北半球原始台站(a)和插值后(b)生成的三角网格图Fig.4Delaunay~ngleddiIIgmapsbyofional(a)andinterpoht~dam(b)oftllenorthernhe~sph erelO7m图5南半球原始台站(a)和插值后(b)生成的三角网格图Fig.5Delau~y扛ianglegridSngmapsbyofi~nal(a)andinterpo~dam(b)oftlles0uthemhemisphe~速度来代替地球半径的变化率,那么所有的球面三角形的3个顶点的垂向站速度的变化就代表了地球半径的平均变化率.利用所有的实测数据的垂向站速度计算得到地球半径的平均变化率为一4.1438mm?a~.可见这两种方式得到的地球半径的平均变化率基本一致.无论从地球的面积变化,体积变化看,还是从不同方式分割的半球看,地球都呈现出非对称性的变化.从半球的面积变化率,体积变化率均呈现负值可以看出,我们得到了与文献[3]同样的结论,即地球的体积在缩小;从地球半径的变化率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5结论(1)从面积变化,体积变化可以看出,若以赤道为界,北半球在压缩,南半球在膨胀;若以0.~180.经线为界,东半球处于挤压变形中,西半球处于扩张变形中;若以90o~270o经线为界,包含太平洋的半球处于压缩状态,包含大西洋的半球则处于扩张变形中.这种变形证明地球仍处于非对称变形中.面积变化率和体积变化率以及半径变化率都呈现负值,表面地球处于压缩变形中.(2)对插值后的与插值前的面积变化,体积变化的比较发现,两者差别不大,这说明利用Delaunay算法构建的一系列四面体的变化代表地球的体积和形状变化的方法是可行的.(3)综上所述,解算的地球面积变化约为一0.5543km2?a~,体积变化约为一1593.7km3?a~,相当于地球半径大约每年缩短3~4nMn.参考文献(Re~nces)[1]马宗晋,陈强.全球地震构造系统与地球的非对称性.中国科学(B辑),1988,(10):1092—1099MaZJ,ClamQ.~obal~mhquak~detectionsystemandtheEarth4期孙付平等:用GPS和VLBI数据检测固体地球的体积和形状变化l02l asymmetr/ca].&/ence/nChina(SeriesB)(inChinese),1988,(1o):1092—1099[2]马宗晋,高祥林,任金卫.现今全球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解释.第四纪研究,1992,(4):293—305MaZJ,GaoXL,RenJW.GlobaldetectionqualanddyIlamicalexplanation.S,l(inChinese),1992,(4):293~3O5[3]黄立人,马宗晋,朱建新.地球非对称变形的最新观测证据.地震,2002,24(2):196~199HuangLR,MaZJ,ZhuJX.ThentYw~stobservationalevidenceon asymmetricaldeformationoftheEarth.Acta&/smo/og/caS/n/ca(inChine8e),2002,24(2):196—199[4]孙付平,赵铭,宁津生等.用空间大地测量实测数据检测地球的非对称性全球构造变化.科学通报,1999,44(2o):2225~2229SunFP,ZhaoM,NingJS,eta1.Detectionofumymmetrlcalglobal tectomcc~ngebyusingspacegeodeticdata.ChineseScienceBulletin (inChinese),1999,44(2o):2225~2229[5]李志林,朱庆.数字高程模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O3 LiZL,ZhuQ.DigitalElevationModel(inChinese).Wuhan: WuhanUnivemityPress,2003[6]徐青.地形三维可视化技术.北京:测绘出版社,2OO0[7][8][9][10]XuQ.Tlu'ee-dimensionalVisualizationTechniqueofTerrain(in Chinese).Beijing:SurveyingandMappingPress,2OO0陈希孺,王松桂.近代回归分析一原理方法及应用.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ChenXR,Rer-dayRegressionAnalysis-Principle. MethodandApplication(inChinese).Anhui:AnhuiEducation Press,1987朱长青.计算方法及其在测绘中的应用.北京:测绘出版社. 1997ZhuCQ.CalculationMethodandApplicationinSurv~ngand Mapping(inChinese).Beijing:Su~ngandMappingPress,1997朱华统,黄继文.椭球大地计算.北京:八一出版社.1993 ZhuHT,HuangJW.EllipsoidalGeodeticCalculating(in Chinese).Beijing:BayiPublishingHouse,1993沈永欢,梁在中.实用数学手册.安徽:科学出版社,2003 ShenYH,LiangZZ.PracticalMathematicsHandbook(in Chinese).Anhui:SciencePress,2003孙付平.基于空间技术的现代地壳运动研究[博士论文].上海: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1994SunFP.Rescawhofcurrentcrustalmotionsbaseduponspace geodetictechniques[Ph.D.thesis](inChinese).sh喇: ShanghaiObservator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1994 (本文编辑何燕)。
如何进行地面形变测量与分析
如何进行地面形变测量与分析地面形变是指地壳、岩石、土壤等地质物质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形态变化。
地面形变的测量与分析是地质学、地震学、土壤力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地面形变的测量与分析,并探讨其在地质灾害预测和地壳运动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面形变测量技术地面形变的测量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常见的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地面测量、太空测量等。
1. 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通过卫星信号进行测量的技术。
利用GPS接收器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并计算位置坐标,可以实现对地质物质的垂直和水平位移测量。
这种技术具有高精度、远程测量和实时监测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预测和地壳运动研究中。
2. 地面测量地面测量是利用传统的测量仪器和工具进行地面形变测量的方法。
常见的地面测量仪器有水准仪、测距仪、经纬仪等。
通过在地面上设置测点,利用测量仪器对测点的坐标、高程等进行测量,可以得到地面物质的变形信息。
地面测量技术适用于小范围地面形变测量,精度相对较低,但在一些特定场景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3. 太空测量太空测量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地面的形变进行测量的方法。
通过卫星搭载的雷达、激光等遥感传感器,可以获取地面物质的高程、形状等信息,进而进行形变分析。
这种技术具有广覆盖、大范围和长时间连续观测等优势,可用于大尺度地面形变的测量和分析。
二、地面形变分析方法地面形变的分析主要包括形变量计算、形变特征提取和形变机制解释等方面。
1. 形变量计算形变量是指地面物质发生形变的量化指标,常见的形变量包括垂直位移、水平位移、形变速率等。
通过测量数据,可以计算出形变量,并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空间插值等方法得到形变量的时空分布图。
这些形变量的计算对于地面形变的测量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2. 形变特征提取形变特征提取是指从形变数据中提取出具有地质意义的特征,用于灾害预测和地壳运动研究。
常见的形变特征包括最大形变区域、形变梯度、形变异常等。
第4章 GPS网基线向量解算
– 适用范围
• 高精度定位、定轨
第四章
4.2
GPS网基线向量解算
基线解算的基本原理
1 基线解算的处理流程
– 数据预处理 – 建立数学模型 – 确定基线向量的浮动解 – 确定整周未知数 – 确定基线向量的固定解
第四章
1) 数据预处理 – 目的
GPS网基线向量解算
• 获得干净的观测值
– 过程
• 数据传输和解码 • 数据标准化 • 数据筛选和编辑 • 接收机钟差估算 • 差分观测值或线性组合观测值形成 • 基线向量近似解估算 • 周跳探测、修复或标记
– 影响方式:导致整周未知数固定困难 – 影响程度:严重影响基线向量的质量
4)多路径效应严重,改正数普遍较大
– 影响方式:导致基线向量质量下降,严重时导致整周未知 数固定困难 – 影响程度 • 随多路径效应的严重程度,对基线质量的影响将有所不同 • 多路径效应量解算
2 同步观测基线间的误差相关性
B C
A
提示:由于在计算AB、AC两 条基线向量时,均用到了A点 的观测数据,因而A点观测数 据中的误差将同时对这些基 线产生影响。
第四章
3 基线解算模式
•
GPS网基线向量解算
单基线解/基线模式
• 多基线解/时段模式 • 整体解/战役模式
• 算法
– 周跳探测和修复或处理能力的高低 – 模糊度确定算法效能的高低 – 解的稳定性
第四章
GPS网基线向量解算
基线解算函数模型需顾及的问题
• 几何关系
– 定义:接收机天线与卫星天线的相位中心在地心 地固系下的几何关系 – 特点:影响函数模型
• 观测值偏差
– 定义:观测值中所含偏差 – 特点:影响观测值本身
基于GPS数据的几种地壳形变分析方法
基于GPS数据的几种地壳形变分析方法张永奇长安大学地质工程和测绘学院,西安(710054)摘要:主要介绍了几种在地壳形变分析中的方法,介绍了他们的原理,以及在地壳形变监测分析中的应用,同时也说明了几种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字:DDA;位错模型;刚体旋转加均匀应变模型;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模型;数值流形法引言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在本质上是地壳内部的应变能逐渐积累并突然释放的结果。
伴随着大震孕育或应变能的显著积累, 岩石圈表层必然会表现出某种形式和量级的地壳形变。
基于这样的认识, 地壳形变监测一向是地震监测或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最重要手段之一[1]。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VLBI、GPS、SL R 等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精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其观测结果已被应用于板块运动、冰后期反弹、火山、地震、地球自转和地球系统内部物质再分布等地球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尤其是GPS 观测技术,由于GPS 接收机价格不是特别昂贵,观测比较容易实施,在地壳形变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我国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在青藏高原、南北地震带、川滇和华北首都圈等地壳运动活跃区和地震监测重点区布设了一系列GPS 观测网,用于研究这些区域的地壳形变和地震以及判断板块内部块体构造运动模型。
这些GPS 区域网中的部分站点已经并入国家连续GPS 观测网或定期复测GPS 观测网,列入长期观测计划。
随着连续和分期GPS 网观测的持续,积累的地表运动观测数据越来越多。
这是一类观测精度非常高(上百km 范围内可以测量1mm/ a 的水平方向变化) 、分布在监测区域地表上的站点坐标时间序列。
利用这类时空观测数据提取精确可靠的地壳形变信息,反演地球动力学机制是现代大地形变测量数据处理的科学目标,为此,很多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也取得了不少应用成果[3]。
进一步的基于GPS观测数据的地壳运动和形变的分析方法,尚处于研究阶段。
目前初步的应用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两类:1.纯数学方法,包括多面函数拟合法,多项式拟合法,双三次样条函数法,协方差经验函数法等;2.以物理力学为基础的方法,如欧拉矢量法,非连续形变分析法(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 ,DDA)等。
GPS基线解算
第六章GPS 基线解算第1节 G PS 基线解算的基本原理GPS 基线向量表示了各测站间的一种位置关系,即测站与测站间的坐标增量。
GPS 基线向量与常规测量中的基线是有区别的,常规测量中的基线只有长度属性,而GPS 基线向量则具有长度、水平方位和垂直方位等三项属性。
GPS 基线向量是GPS 同步观测的直接结果,也是进行GPS 网平差,获取最终点位的观测值。
一、 观测值基线解算一般采用差分观测值,较为常用的差分观测值为双差观测值,即由两个测站的原始观测值分别在测站和卫星间求差后所得到的观测值。
双差观测值可以表示为下面的形式:n mf f trop ion f f N dd dd dd v dd ,)()()()(⋅+++=+λρρρφ其中:(...)dd 为双差分算子(在测站i ,j 和卫星m ,n 间求差);)(f dd φ为频率f 的双差载波相位观测值;f v 为频率f 的双差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残差(改正数);ρ为观测历元t 时的站星距离;ion ρ为电离层延迟;trop ρ为对流层延迟;f λ为频率f 的载波相位的波长;n m fN ,为整周未知数。
若在某一历元中,对k 颗卫星数进行了同步观测,则可以得到k -1个双差观测值;若在整个同步观测时段内同步观测卫星的总数为l 则整周未知数的数量为l -1。
在进行基线解算时,ion ρ和trop ρ一般并不作为未知参数,而是通过某些方法将它们消除1。
因此,基线解算时一般只有两类参数,一类是测站的坐标参数1,3C X ,数量为32;另一1如用模型改正或双频改正。
2 在基线解算时将基线的一个端点的坐标作为已知值固定,解求另一个点。
固定的点称为起点,待求的点类是整周未知数参数1,1-m N X (m 为同步观测的卫星数),数量为1-m 。
二、 基线解算(平差)基线解算的过程实际上主要是一个平差的过程,平差所采用的观测值主要是双差观测值。
在基线解算时,平差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初始平差,解算出整周未知数参数3的和基线向量的实数解(浮动解);在第二阶段,将整周未知数固定成整数;在第三阶段,将确定了的整周未知数作为已知值,仅将待定的测站坐标作为未知参数,再次进行平差解算,解求出基线向量的最终解-整数解(固定解)。
利用GPS位移数据校正2011日本Tohoku地震的InSAR形变场
利用GPS位移数据校正2011日本Tohoku地震的InSAR形变场卢娟;伍吉仓;陈艳玲【摘要】Orbital state vectors are important parameters that play crucial roles in the processing of InSAR,from the original offset of coarse registration to the accurate generation of the ultimate DEM or deformation measurements.Errors in the baseline are caused by errors in the orbital state vectors,which present as phase errors in the interferogram.We map the coseimic deformation of the 2011 Tohoku earthquake with data from four ascending ALOS/PALSAR tracks and GPS coseimic displacements that cover most of northeastern Japan.The quadratic polynomial approximation is proposed to eliminate orbital errors from the interferogram,and we analyze the effects of incidence angle.The precision of corrected coseimic deformation measured by InSAR is verified by analyzing the residual deformation in the interferogram.%轨道误差是InSAR数据处理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从最初的图像配准到最后的高程值或形变值图像的生成都有着重要影响.含有误差的轨道参数造成基线误差以残差条纹的形式存在于干涉图中.本文利用4个条带的61景PALSAR升轨数据,通过InSAR干涉测量得到覆盖2011日本Tohoku地震的雷达视线向的地表同震位移场.通过联合GPS同震位移数据,采用二次多项式曲面拟合的方法去除InSAR同震形变数据中的卫星轨道误差,并分析雷达入射角变化对轨道误差去除的影响.对干涉图中拟合残差进行分析,改正后的InSAR同震形变场精度得到较大提高.【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年(卷),期】2017(037)007【总页数】6页(P726-731)【关键词】Tohoku地震;InSAR;GPS;轨道误差;雷达入射角【作者】卢娟;伍吉仓;陈艳玲【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200092;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市南丹路80号,200030;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200092;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市南丹路80号,20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监测地球物理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地面沉降等)所引发的地表形变场,对于准确认识地球物理现象的发生机制、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数据支撑作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04-29作者简介:王解先(1963-),男,江苏常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E 2mail :jiexian @由GPS 基线向量解算地面形变王解先1,2(1.同济大学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上海 200092;2.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摘要:通常采用比较各期坐标变化的方法来分析全球定位系统(G PS )形变网的数据.提出一种整体平差模型,将各期G PS 基线向量放在一起平差,定义各点在任意时刻的坐标为其在参考时刻的坐标和形变速度与形变时间的乘积之和.为了更具直观性、更容易加上先验已知信息,将空间坐标参数转换为平面坐标和大地高参数,将空间坐标形变速度转换为水平位移和沉降速度参数.整体平差同时计算出参考时刻的站坐标和形变速度,还推导了相应的协方差矩阵,算例表明模型正确.关键词:全球定位系统;沉降;形变;整体平差中图分类号:P 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374X (2005)07-0967-04Application of GPS Technique on Surface Deformation MonitoringWANG Jie 2xian1,2(1.Depantment of Surveying and G eoin formatics ,T 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China ;2.K ey Laboratory ofM odern Engineering Surveying ,S tete Bureau of Surveying M apping ,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Usually the deformation velocities are determined by the com paris on of coordinate changes am ong different epochs.In this paper ,a whole adjustment m odel is introduced in processing G PS deformation m onitor 2ing netw ork.Baselines of all epochs are adjusted together.The coordinates of each point are divided to coordi 2nates at reference time and multiplication of deformation velocity and duration interval.T o be m ore clearly the space coordinate parameters are replaced by plan coordinate and ellips oid height ,and the space deformation ve 2locities are replaced by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eformation velocities.The coordinates of each station at refer 2ence epoch are calculated simultaneously with deformation velocities.The variance and co 2variance matrix is deduced als o.The exam ple shows the m odel w orks well.K ey word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 PS );subsidence ;deformation ;whole adjustment m odel 通常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来精确测定地面沉降,但水准测量工作量大,对于大型城市,1mm ・km -1的精密水准观测误差,其累积仍然较大.目前G 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测量精度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且G PS 观测简单,有很多国际G PS 服务组织(International G PS Service ,IG S )站的资料可以随时取用,与观测数据一起解算,并可以直接得到三维形变数据.因此G PS 越来越多地用在城市形变观测中.通常做法是,在监测区域内布设一个G PS 网,每隔一段时间观测一期,每期数据独立平差第33卷第7期2005年7月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 L OF T ONG J I UNI VERSITY (NAT URA L SCIE NCE )V ol.33N o.7 Jul.2005得到各点的三维坐标,比较各点各期坐标的变化,得到水平位移和沉降量.笔者试图将各期G PS基线结果采用统一模型,以参考某时刻的三维坐标和形变速度为参数,整体平差直接得到各点的三维坐标和三维形变速度.1 数据处理模型1.1 误差方程以ΔR ij=(ΔX ij ΔY ij ΔZ ij)T表示点i至j在t时刻测得的基线k,t以儒略日为单位,误差方程为εk+ΔR ij=R j-R i(1)式中:R i,R j是t时刻i和j点的空间坐标;εk是基线残差.若以R im表示i点在整个网观测中间时刻t m时的坐标,v XYZi表示i点的三维位移速度:v XYZi=v Xi v Yiv Zi 则,R i=R im+v XYZi d tR j=R jm+v XYZj d t(2)式中:d t=t-t mΔ,t m=t l+t f2,Δ=t l-t f2,t f,t l是该网最早观测和最后观测的时间,以儒略日为单位. v XYZi的单位是m・(Δd)-1,d t的取值范围为[-1, 1],有利于法方程的性能.将式(2)代入式(1),误差方程变为εk+ΔR ij=R jm+v j d t-R im-v i d t(3) 对各点在t m时刻的坐标取近似值R0im,将速度取近似值v0i,误差方程写为εk =-EδXiδYiδZi+EδXjδYjδZj-E d tδVXiδVYiδVZi+E d tδVXjδVYjδVZj-l k(4)式中:E为三维单位阵;(δX i δY i δZ i)T是参考时刻坐标的改正数;(δv Xi δv Yi δv Zi)T是形变速度参数的改正数,常数项为l k=ΔR ij+R0im-R0jm+v0i d t-v0j d t(5)式(5)的权取为G PS基线向量解算得到的协方差阵的逆阵p k.形变速度通常表示为上下(沉降)、东向和北向的值v UE N i=(v U i v E i v N i)T,它与空间直角坐标速度v XYZi的关系为v Xiv Yiv Zi=R3(-L i)R2(Bi)v U iv E iv N i=R iv U iv E iv N i式中:B i,L i为该点的经纬度;R3(-L i)与R2(B i)是旋转矩阵.R3(-L)=cos(-L)sin(-L)0-sin(-L)cos(-L)0001,R2(B)=cos B0-sin B010sin B0cos B(6) 测站坐标表示为平面坐标和大地高更为直观,更容易利用平面已知坐标等信息,按文献[1]δXδYδZ=9(X Y Z)9(X g Y g h)δXgδYgδh=DδXgδYgδh(7)式中:(X g Y g h)T是平面坐标和大地高,由空间坐标化为大地坐标,再由高斯投影求得;D是由数值导数方法求出的9(X Y Z)9(X g Y g h)矩阵[1].误差方程(4)变为εk=-D iδXg iδYg iδhi+D jδXg jδYg jδhj- d t R iδvU iδvE iδvN i+d t R jδvU jδvE jδvN j-l k(8) 基线k对法方程的贡献为869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3卷 N k =0000000000D Ti p k D i0-D Ti p k D j0d t D T i p k R i0-d t D Ti p k R j00000000000-D Tj p k D i0D Tj p k D j0-d t D Tj p k R i0d t D T j p k R j000000000d t R T i p k D i0-d t R Ti p k D j0d t 2R T i p k R i0-d t 2R Ti p k R j0000000000-d t R Tj p k D i0d t R T j p k D j0-d t 2R Tj p k R i0d t 2R T j p k R j00C k =-D T i p k l kD Tj p k l k-d t R T i p k l k0d t R T j p k l k 总法方程写为:N k δx =C k1.2 起算条件若将k 点在t R 时刻(儒略日)的坐标固定为R k ,相当于加上条件:R 0km+δX kδY k δZ k+(t R -t m )Δv X k v Y k v Z k=Rk即R 0km +D k δX g kδY g k δh k+(tR -t m )ΔR k v 0U k v 0E k v 0N k +(t R -t m )ΔR k δv U kδv E kδv N k=R k(9) (1)固定i点的沉降速度值,相当于不解δv U i .(2)固定i 点的水平位移速度值,相当于不解δv E i 和δvN i .(3)固定i 点平面位置相当于不解δX g i 与δY g i .(4)固定i 点的高程相当于不解δh i .在实际使用中,这些基准条件往往不能准确已知,如已知的坐标或速度值存在误差,处理中,可以采用拟稳平差或对条件方程加权等方法处理[2].1.3 协因数阵按式(8)组成法方程求解,迭代至收敛,得到各点在t m 时刻的站坐标(X g i Y g i h i )T 和单位为Δd 的站漂移速度v Δi =(v U i v E i v N i )T ,及其协因数阵Q ′=Q 11Q 12Q T12Q 22(10)式中:Q 11与Q 22分别对应于求解的站坐标和速度;Q 12为协方差.各站t m 时刻平面坐标与大地高(X g i Y g i h i )T 很容易换算成t m 时刻的空间坐标R im =(X i Y i Z i )T ,R im 与V Δi 的协因数为Q RRQ Rv Q vRQ vv=PQ ′P T(11)其中P =D -11ωD -1n EωE式中:n 为总点数.若站坐标参考时刻改为t 0,速度单位改为m ・年-1,分别以R 0和v 表示,则R 0v=E t 0-t mΔE365ΔER m v Δ(12)其协因数阵Q 为969 第7期王解先:由G PS 基线向量解算地面形变Q =Et 0-t mΔE365ΔEQ RR QRv Q RvTQvvE 0t 0-t mΔE365ΔE=Q RR +t 0-t mΔQ TRv +t 0-t mΔQ TRv +t 0-t mΔ2Q vv365ΔQ Rv +365Δt 0-t mΔQvv365ΔQ I Rv +365Δt 0-t m ΔQ vv365Δ2Q vv(13)1.4 基线残差与验后方差i 至j 在t 时刻的基线向量估值ΔR ^ij 为ΔR ^ij =R ^jm +R j v ^j d t -R ^im -R i v ^i d t(14) 基线残差为εk =-ΔR ij +ΔR ^ij(15)验后误差协因数阵为Q ij =AQAT(16)式中:系数A 的行数为3,列数为总点数乘6,在对应于i 和j 的坐标处为三维单位阵,在对应于i 和j 的速度处为三维单位阵乘d t.A =(-E E -d t R i d t R j )(17) 基线长度的中误差为σ2k =σ2X j -X iρij Y j -Y iρijZ j -Z iρijQ ij ・X j -X i ρijY j -Y i ρij Z j -Z iρijT(18)式中:ρij 为用点i 和j 的坐标计算得到的距离.式(17),(18)可以用于基线剔除.2 算例某大城市采用G PS 技术监测城市形变,全网共有50个点,观测了4期,8台双频G PS 接收机同时观测,数据采样间隔为30s ,观测时段长度为8h ,每期约观测7d.计算时,引入IG S 的佘山(SH AO )站数据一起处理,采用IG S 精密星历,基线处理软件为G AMIT.G AMIT 的基线结果采用以上模型处理,计算时,将其中一个IG S 点的平面坐标固定,将其中一个基岩点的沉降速度固定为零,另外将几个有水准沉降资料的点的沉降速度固定.平差后基线残差的均值为(0.0001 -0.0001 0.0000)m ,水平位移与沉降速度结果也很合理,说明模型正确.3 结论G PS 已经在城市形变方面得到较广泛的应用,笔者提出的整体平差模型,将各期G PS 基线放在一起平差,平差参数为平面坐标、大地高和沉降速度,使得已知条件很容易加,先将坐标参考时刻定在观测中间时刻,将形变速度的单位定为m ・(Δd )-1,使得法方程性能良好,然后将坐标参考时刻从中间时刻改化为任意时刻,并将速度单位改化为惯用的m ・年-1,并推导了方差协方差阵,实际数据计算结果表明,模型正确.参考文献:[1] W ang J ,Iz H B.A practical G PS netw ork adjustment method[J ].Sur 2vey Review ,1999,35(272):127-133.[2] 樊功瑜.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FAN G ong 2yu.Error theory and surveying adjustment [M].Shanghai :T ongji University Press ,1998.(编辑:张 弘)79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3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