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2005版)与原著的比较
傲慢与偏见原著与电影(改后)
![傲慢与偏见原著与电影(改后)](https://img.taocdn.com/s3/m/73e2b7c458f5f61fb736660e.png)
《傲慢与偏见》原著与电影(05版)比较G070816蔺瑛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原著电影艺术形式摘要:傲慢与偏见作为奥斯丁的代表作,在近一百多年来文学史上多次革命后仍广受人们喜爱和好评。
对于2005年版的傲慢与偏见电影,许多观众给予的评价并不是很高,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认为有许多地方与原著不符。
我个人原著和电影都非常喜欢,所以就将这两部不同形式的作品加以比较,简要地分析一下文字和影视不同的艺术价值。
正文:一、写论文的原因《傲慢与偏见》是最受欢迎的改编题材,自小说于1817年诞生以来,曾分别在1938、1952、1967、1980和1995被搬上电视银幕。
2005年的《傲慢与偏见》电影版由乔·怀特导演,80后演员凯拉·奈特利主演,画面给人唯美,温暖的感觉,但清亮的画面和优秀的演员并没赢得所有人的喜爱,一小部分的人几乎完全否决了这部电影的成就,原因竟然是因为电影中有许多细节与原著不完全一致!其实除了《傲慢与偏见》,许多小说在成功之后都会被翻拍成电影,而在电影上映后人们都会根将其与原著比较,看孰优孰劣。
我个人认为,电影和小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即使情节相同,表达的形式不同也会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艺术享受。
原著和电影我都非常喜欢,所以就将这两部不同形式的作品加以比较,简要地分析一下文字和影视不同的艺术价值。
二、我的看法——原著与电影不同之处的比较1 财产:书中的班纳特一家年收入2000英镑,也算是乡绅,而电影中所表现的稍微穷了点。
2开场:书中在班纳特太太告诉班纳特先生他们有新邻居前班纳特先生还没有拜访过宾格莱,但电影中已经拜访过了。
班纳特先生拜访宾格莱后并没立刻告诉大家,不论是书还是电影都表现了他喜欢卖关子,变幻莫测的古怪性格。
但电影中班纳特先生的先行一步美化了这个怪老头,让他有些神奇,使电影更快的进入情节。
3(第一次)表白:书中达西是突然出现在柯林斯家里(当时柯林斯夫妇出去了),沉默几分钟后直接向伊丽莎白告白。
《傲慢与偏见》小说与电影的对比
![《傲慢与偏见》小说与电影的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e417300459eef8c75fbfb389.png)
《傲慢与偏见》小说与电影的对比《傲慢与偏见》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简·奥斯汀的一部经典之作,该小说因其独特的观察角度以及丰富的思想内涵在社会上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也成为人们广泛改编的题材。
电影版的《傲慢与偏见》是在经过一定电视改变之后一个全新形式。
由于小说被改编的电影版本过多,下面我说一下2005年电影版电影版的《傲慢与偏见》与小说有何区别:一、内容上的区别:小说《傲慢与偏见》是以男女青年之间的恋爱和婚姻为主要题材,其中共描述了四段姻缘,分别是:男主角达西和女主角伊丽莎白的爱情纠葛,夏洛特和柯林斯之间的权利纷争,简和宾利之间的一见钟情,莉迪亚和威克姆之间的见色起意,在上述基础姻缘的紧张过程中,男主角达西和女主角伊丽莎白通过不断的消除隔阂和偏见,并纠正了彼此之间存在的错误,最终走到了最后。
从这部经典的著作当中,作者通过奠定幽默的基调,运用带有讽刺的手法对小说当中的各种人物进行描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各种世态。
在电影版当中,小说当中的宾利夫妇在电影当中没有出现,伊丽莎白对婚后的夏洛特进行拜访时也是一个人去的,整部电影的重点被放在了达西和伊丽莎白二人在感情方面的发展变化上,因此,在这部电影电影当中,对伊丽莎白错爱威克姆、莉迪亚和威克姆私奔离家出走后,达西为其私奔出谋划策以及柯林斯对班内特一家的陷害时的情绪波动的描写,这些方面在电影中表现的较为简略。
这样的改动虽然能让故事的主线变得更加生动,在对观众的调动方面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也相对消弱了原著当中对小人物三分刻画的人物表现形式,在2005年版的电影当中,在夏洛特和柯林斯在订婚的事情上,就仅凭一句“我今年二十七岁了,不仅没有钱而且还没有前途,并且还成为了父母的负担”的台词,这样的台词解释在电影当中与原著相比就会显得十分的单薄。
在电影当中进行这样的改编,夏洛特在电影中的作用已经完全成为了男女主角感情发展的催化剂,推动男女主角感情下一阶段的发展,这个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也很难得到观众的注意和重视。
十四个版本的傲慢与偏见比对
![十四个版本的傲慢与偏见比对](https://img.taocdn.com/s3/m/f6fe9bb065ce05087632138b.png)
1、张玲,张扬,1993。
《傲慢与偏见》。
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1页饶有家资的单身男子必定想要娶妻室,这是举世公认的真情实理。
2、罗良功,2007年。
《傲慢与偏见》。
武汉市:长江文艺出版社。
第1页单身男人一旦有了钱财,必定想要寻妻觅偶,这是一个举世公认的真理。
3、段鸿欣,2010年。
《傲慢与偏见》。
北京市: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第3页世界上的人普遍认为,家资丰厚的单身汉都想娶位妻子。
4、王科一,1955年。
《傲慢与偏见》。
上海市:文艺联合出版社。
第3页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5、孙致礼,1991。
《傲慢与偏见》,南京: 译林出版社。
第一页。
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6、赵琪,1996。
《傲慢与偏见》,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第一页。
单身汉如果手中拥有一笔丰厚的财富,必定会考虑去房妻室,这已成为众所公认的真理。
7、2000年,《傲慢与偏见》,王晋华译,北岳文艺出版社一个富有的单身汉所缺少的一定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太太,这已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8、1994年,《傲慢与偏见》,义海译,海峡文艺出版社举世公认,一个拥有一大笔财产的单身男人,必定想娶一个女人做太太,这已成为一条真理。
9、1995年,《傲慢与偏见》,赵琪译,青海人民出版社单身汉如果手中拥有一笔丰厚的财富,必定要考虑娶房妻室,这已成为众所公认的真理。
10、2008年,《傲慢与偏见》刘慧菊译,内蒙古人们出版社每一个有钱的单身汉,都得娶一个有钱的太太,这就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11、2003年,《傲慢与偏见》雷立美译,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个家财万贯的单身汉,必定需要一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12、2011年,《傲慢与偏见》,李博译,接力出版社一个富有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举世公认的真理。
译文5: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举世公认的真理。
(译林本)译文4: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傲慢与偏见电影与小说对比
![傲慢与偏见电影与小说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08d385fc9e314332396893a8.png)
Number: 2010051614Word count: 1061Style Comparison between Book and Movie on Pride and Prejudice Most people hold the view that a film based on a famous novel should be the same as the original work. However, the film, another form of new literature creating, just as translation, must have some differences from the book. A French writer Marcel states that the film version is not restricted by loyalty to the original story, nor the simple repeat of the content as a literature creating activity (2005, p.22).This thesis aims at comparing the style between the well-known novel pride and prejudice by Jane Austen with the 2005 film adaptation by Joe Wright to discover that the movie adaptation has its own profound meaning and understanding as a new work creation without entire copy of original work.The original work takes on an irony and realistic style. Jane Austen lived her life among the landed gentry. Her realism, biting irony and social commentary have gained her historical importance among scholars and critics. The novel Pride and prejudice deals with Mr. Darcy’s pride leads to Elizabeth’s prejudice, and how the prejudice and misunderstanding are removed as they learn more about each other. As we know, Austen’s work s have little narrative or scenic description and contain much more dialogues.Take the marriage of William Collins and charlotte Lucas to analyze the irony style. The reasons why Mr. Collins wants to marry are: firs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Austen, 2001, p.3).Second, he thought that it is a right thing to set the example for matrimony in his parish. Third, he gets advice and recommendation from his patroness. This is a humorous and piercing description. Obviously, there is not love in this married couple. Charlotte clear knows that she is at the age of 27, without a good fortune. She clearly knows that she has no other way to improve her social position except to marry a husband with a good fortune. In her eye, marriage has been her object, without considering either man or matrimony. It is clear that they get married for duty, for consideration of life guarantee, not for love. Through the descriptions of Mr. Collins and Charlotte’s marriage, the novel perfectly shows an irony style.Furthermore, we can find the realistic style in the book, because money is an unavoidable topic to the theme of marriage in it. At that time, Britain is at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Capitalism to Capitalist Industrialization. Money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people’s mind about social value. A western literature critic shows that “even David Ricardo had an unlikely cleare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function of money in daily life as Jane Austen.”(Zhu, 1985, p.178) Women have to rely on marrying a rich man to improve their social status. Mrs. Bennett’s eager to get her daughters married is a good example to support this idea. Her daughters cannot guarantee their life, when Mr. Bonnet passes away. And also in the novel, there are many times mentioned about one’s property, such as “four or five thousand a year”“ten thousand a year”, which implies people will judge others not by quality but by money. In short, the novel reflexes how great the money affects on people’s life, people’s marriage, people’s value. Through it, the novel successfully creates a realisticstyle.The film creates its own profound meaning and romantic style with grand scenes and beautiful music. Director Joe Wright’s 2005 version film is exquisite and delicate with cinematic techniques and setting stages. The film successfully makes the style change from “subdued”to “passionate”, from seldom sceneries to beautiful sceneries in the movie.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as a film, catching the audience’s eyes is the main purpose. So director devotes to choose right setting and make beautiful pictures. There are three examples to support this idea.First, the first proposal from Darcy is changed into another way in the movie. Elizabeth runs to a quaint building under heavy rain, and Darcy suddenly shows up and confesses to her. The environment is largely consistent with mood. Elizabeth is very angry about Mr. Darcy’s separating of Jane and Bingley and Wickham’s shameless slander. In comparison, in the book the place happening is at Collins’ home, which can reflex Darcy’s mood and his agony decision, while in the movie the scene is more romantic and vivid. Then analyze Elizabeth’s rejection, in the book her tone is more polite and it matches the scene of living room, but in the movie she is very excited and angry, and rejects him in stern words. Performance echoes the atmosphere of the pouring rain.Second, when her sister was ill at Nether field, Elizabeth walked alone to see her. The film gives a whole sight, like a very impressive picture. She passes a big tree on the left of the picture and she strides to the right. The tree is big, but Elizabeth is small. Besides, the road should be muddy and full of setbacks, but the picture shows the road is plain, long but smooth. It indicates Elizabeth is alone but brave, strong and independent.Third, the sites Elizabeth travelled with Gardeners are fabulous, which is like appearing in fairy tale. Elizabeth sits on the old tree over eating apple like a fairy maiden. What’s more, this picture is not only beautiful, but also very meaningful. Elizabeth stands in the great mountain with her dresses flying in the air, which suggests that her eyes are open now, her thought is free, and she is seeing things as a whole. It indicates prejudice will be removed at last. Director makes full use of imagination to design many beautiful scenic idyllic pictures so that the film can gain a romantic and fantastic style to be enjoyed by audience.From what have discussed,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film gains its success without a copy from the book. Under director’s guide, the film is so popular and attracts audience by perfect actors, idyllic pictures and elegant music. The film has obtained its own profound meaning, romantic style without copying the original work. Director successfully hooks viewers by building the romantic feeling and the artistic beauty. Therefore, the movie adaptation, a literature creating form, has its unique charm and characteristic without being the same as the novel.References list:Austen, J. (2001). Pride and Prejudice. A Yi Li person’s publishing press.Marcel, k. (2005).Film and Literature AdaptationWright, J. (Director). (2005).Pride and Prejudice. [Film].Zhu, H. (1985). Study of Jane Austen.。
从语言角度评《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
![从语言角度评《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https://img.taocdn.com/s3/m/079232dcb9d528ea80c77937.png)
从语言角度评《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作者:刘慧玲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5期摘要:本文就《傲慢与偏见》的两个汉译本进行了比较,从选词、篇章连贯性及语言风格等方面阐述两个译本各自的特点,比较其中的得失。
关键词:选词篇章连贯语言风格差异《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她所创作的六部完整小说里最优秀的一部。
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认为:最近一百多年以来,“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傲慢与偏见》,译林出版社,2007)。
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将其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
作者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这些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韦克汉姆、柯林斯这类遭到挖苦讽刺的人物,作者都写得真实动人。
同时,奥斯丁凝练的语言和幽默讽刺的对话艺术,烘托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其作品具有鲜明的特色。
这部小说的中译本,市面上见到的有王科一、孙致礼、王晋华、罗良功、谢红等人的译本。
其中相对较早并有较大影响力的是王科一(以下简称王)和孙致礼(以下简称孙)的中译本。
笔者在研读这两个译本时,发现它们在选词、篇章连贯性、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一、选词方面译者在翻译时,词汇的选择非常重要。
选词不仅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而且应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1)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王: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孙致礼: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此句为Jane Austen《傲慢与偏见》里最为经典的一句话,作者运用反讽和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婚姻观,同时也为文章的喜剧性埋下伏笔。
《傲慢与偏见》各版本浅析
![《傲慢与偏见》各版本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705f2a01f69e31433294d6.png)
《傲慢与偏见》各版本浅析傲慢与偏见,真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永恒不变的主题。
无论哪个版本,无论演员何如。
最近突发奇想,把目前尚有流传的四个版本都翻出来重温了一遍,不论哪个版本,看起来都十分有意思,并不会因为是同样的剧情而感到腻烦。
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故事,配上优秀的演绎,优秀的改编,即便拍上无数次,也始终能为人津津乐道。
那么,就来逐一分析优秀的演员,和优秀的改编。
如果从演员聊起的话,打开话题的钥匙,自然是Elizabeth和Mr.Darcy。
对于傲慢与偏见的版本,在我心里没有那么多的先来后到。
我看的第一个版本,是1940年劳伦斯奥利弗版。
奥利弗的确很俊美,在影史上留下了相当浓墨重彩的一笔,可我不得不说,尽管他是英国人,但也许是因为整部电影的基调,浓浓的美式风格,使得他与我心中的Mr.Darcy相去甚远。
剧本和人设的改编,让奥利弗并没有太多的发挥余地,他的Mr.Darcy身上并没有英伦贵族的沉淀,反而更靠近黄金时期好莱坞的味道。
这是比较讽刺的一点,因为Olivier说过他讨厌好莱坞的一切,然而他的Mr.Darcy ,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好莱坞的烙印。
他不够傲慢,甚至可以说这位Mr.Darcy 除了美貌,没有太多能让人记住的个人特质。
葛利亚嘉逊是美的,但是再次强调“好莱坞腔调”好像有些不必要的重复,她总是挂着一丝略带嘲讽的笑意,这点和1995版有些相似。
大概那个年代电影明星和话剧演员高度重叠,人们在电影镜头前的表演模式实在逃不开话剧or舞台剧风格。
它始终是我判断“黄金时期好莱坞”的一个标准,所以毫无英伦风情的葛利亚嘉逊由于太过美丽和太过“典型”的表演方式在我这里无法拿到高分。
而且嘉逊不够少女,当她端坐在什么地方时,或者优雅地提着裙摆飘然而过时,总让我误认为是位贵妇人。
最让我诟病的一点,恐怕就是在这一版里似乎看不出Lizzy前期对Wickham的动心,似乎一开始她就和Mr.Darcy是一对欢喜冤家,几乎没有体现出Elizabeth对Darcy的情感转变。
《傲慢与偏见》两译本的比较研究
![《傲慢与偏见》两译本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fee0458336c1eb91a375dbd.png)
通 过 比 较 发 现 雷立 美 作为 女 性译 者 对 翻 译产 生 了 巨大 的影响 能更准 确 地 表 达 作 者 所 要 表 达 的 意 思 而 孙 致 礼
,
t D 二h o y n w … … 雷立 美 版翻译 他 打开这卷 k 了一 书 时 莉迪 亚打 个 呵 欠 待他 非 常 音 调 乏 味 一 本书 正 : 经地 读 了还 不 到三 页 莉迪 亚便打 断他 说 妈妈 你 知 道
i m h
u
, ,
、
“
。
,
“
,
尽 管女 性 与 翻译 的融 合 是 一 种 偶
, , , 。
意 识 不 受重 视 的 情 况 下 不 贴切
,
,
译文 中对 女 性 的形容 非 常 的主 观
,
。
、
有 时甚 至 出现错译 原 文 的想 象
。
而 且 对女 性 的形容
,
词 常 常带 有 贬低 的意 思
关 键词
:
译文 比 较
: :
;
女性 主 义
.
[ 中图 分 类 号 ] [ 文章 编 号 ]
,
。
他一 本正 经
单 调 乏 味地还 没 念 完 三 页
”
妈 你知 不 知 道 … …
而 孙致 礼 则译 为
3
.
P 雷立 美将 a
g
e
她便打断 了他 妈 译 为 打 了一 个 哈欠 气
“
: “
:
“
目 瞪 口 呆地 盯 着
”
。
很 显 然后 者 不 如 前 者
。
更 能体现 莉迪 亚 对 权 势 的不 屑 的态 度 结语
更能体现 女 性 主 义 意 识 而 孙 礼 致 版 的译文 中语 气更加铿 锵有力 这 与 女 性 的 自身 气 质 不
05版傲慢与偏见影评(5篇范文)
![05版傲慢与偏见影评(5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fd9b52d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e9.png)
05版傲慢与偏见影评(5篇范文)第一篇:05版傲慢与偏见影评05版傲慢与偏见影评2005版《傲慢与偏见》这是一部根据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改编,由Joe Wright导演的影片,影片主要讲述了美丽的伊丽莎白因为达西先生傲慢的态度而对他产生了偏见。
经过种种波折,终于冰释前嫌,走到一起的故事。
影片是围绕贝内特一家人展开的,展示了在当时那个以金钱为婚姻的主要参考的社会下,女主人公独到的爱情观。
同时,在影片中,还有伊丽莎白姐妹以及朋友的婚姻,作为陪衬,更加突出了影片主旨。
“唯有爱情才能让我走进婚姻的殿堂”这是影片中伊丽莎白的一句至理名言。
达西和伊丽莎白山穷水复的爱情故事,作为英国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浪漫符号,却永远纯洁的不染尘埃。
我极喜欢伊丽莎白伫立湖畔的身影伶俐,有所思而又无所待,“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的那种对待爱情的勇气,一旦明白了自己的心意,再无所畏惧,在达西的姨妈的蛮横无礼对比下,更加突出了的伊丽莎白的坚持,她让我感动。
[取景] 个人认为这部戏的取景导演可谓煞费苦心,影片在英国郊外取景,山色青翠,风光旖旎,可以说湖光山色美不胜收,配合浪漫的爱情故事,和优雅的古典衣裙,那真是唯美浪漫的极致。
影片的开头,未见画面耳边就响起鸟儿欢快的啾啾声,然后是一幅太阳初升时候山林村庄静谧美好的画面,然后画面开始明亮,左上角橙色如蛋黄般的太阳缓缓升起,片刻间,小山村就被笼罩在一片温和的金色之中——无需过多的言语,也没有琐碎的镜头剪接,短短几秒就让屏幕前的观众心情平静下来,妨若身临其境。
接着我们的女主人公出现,美丽的姑娘手捧着书边看边走在这清晨的小路上,金色的太阳衬在她身后,金色的柔光打在她身上——又是短短几秒钟,就把她的清新美丽、优雅知性体现了出来。
跟着她的步伐,镜头里出现了结队而过的猪、嘎嘎的大白鹅和鸡鸭、晾晒于庭院的白色衣物、弹奏钢琴的少女……这是一组很自然的长镜头画面,成功地塑造了这个地方的生趣和乡下轻快的生活形态,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傲慢与偏见》原著与影视作品差异分析
![《傲慢与偏见》原著与影视作品差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8bc8d75fbfc77da269b170.png)
1 . 简・ 奥斯, 3 / J  ̄ 说《 傲慢 与偏见》 原著内容及意义
印刷 媒 介 的 诞 生 促 进 了 书籍 出版 与 阅读 的普 及 ,文 学
以给女方提供物质上的保证而结合 ,因此双方完全尤法享 受爱情的美好 ; 二是像莉迪亚与威克姆 , 彼此 因为外貌带来
不管是男女主角第一次见面的达西说伊丽莎白的外表还可以忍受还是伊丽莎白随着夏洛特父母前去探望夏洛特时被达西告白二人在室内争吵甚至到最后在田间小道两人吐露心声互相倾诉衷肠1995年年版长达五小时的迷你剧几乎完全还原了书中的场景对话和时间节奏
20l 4 No.6
文
学 研
究
S e r i a l
的一 时 情 欲 冲 动 便 随 心所 欲 ,毫不 顾 忌 因此 给 家 庭 和 他 人
阅读 由此也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一种 审美方式 。但是在现 代1 二 业文 明催生下诞生的影视艺 术却改变 了这一文字传播 阅读与接受的景观 , 经过一百多年 的发展 , 电影从最初人们 眼中的杂耍变成 了一门成熟的影像叙事艺术 ,而 电视艺术
了 四起 娴 缘 :男 主 角 达 西 与 女 主 角伊 丽 莎 白彼 此 的爱 情 纠
葛, 简与宾利 的一见钟情 , 夏洛特 与柯林 斯的权衡利 弊 , 莉
迪 哑 与威 克 姆 的见 色起 意 。 在 上 述 j段 婚 姻 的进 展 中 。 男 主
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 的当时社会 , 简・ 奥 斯汀用 清新明快 的手法 批评 了社会等 级带来 的世俗偏 见 ,
No . 73
《 傲慢 与偏见》 原著与影视作品差异分析
梁 檩 吕 乐 ( 上海 理工 大 学外语 学 院 ,上海 2 0 0 0 9 3 )
傲慢与偏见影评
![傲慢与偏见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52b436f7f705cc1755270968.png)
摘要:2005年版的《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同名小说第二次被搬上电影银幕,同1940年版的《傲慢与偏见》相比较,该电影比较忠实于原著,也运用了许多电影拍摄技巧,象征主义就是一种。
本文从形象塑造、自然风光的运用、演员表演、等方面, 读解《傲慢与偏见》翻拍影片与原小说的异曲同工之处, 并结合作品的婚姻爱情主题, 挖掘其在当今时代的启示。
关键词:人物形象、自然风景、象征主义、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于1813年创作的小说《傲慢与偏见》被多次搬上银幕。
最著名的改编有1940版和1995年版。
1940年版年由Greer Garson 和Laurence Olivier主演,首次将《傲慢与偏见》搬上银幕;1995年版由Jennifer Ehle和Colin Firth扮演,时长300分钟。
2005年这部名著被再次搬上银幕,由乔·怀特导演,凯拉·奈特利扮演伊丽莎白·班内特,马修·麦克菲迪恩扮演达西。
这部时隔65年后出现的电影版不再单纯讲究剧情,而是更注重艺术氛围。
同时,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中也包括了奥斯丁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其中睿智的对话。
本文将从形象塑造、自然风光的运用、演员表演、等方面, 读解《傲慢与偏见》翻拍影片成功之处。
一、人物形象丰满百态,以及演员对形象塑造的精湛把握其实这部影片的故事很简单平淡,就是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唯美爱情故事。
但可喜的是在这部影片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
影片中描写的人物尽管很多,但是安排得很巧妙,显得有主有次。
虽然这里面的人除了简和伊丽莎白以及宾利先生和达西先生外,其他的人几乎都存在很多缺点。
但正因为对这些小人物的刻画,更让我们觉得它的真实,觉得她很亲切,和我们的生活很近。
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其实或多或少地也在扮演着这些并不光彩的角色,不是吗?扪心自问,无论是班纳特太太的自私、势力;魏克翰的恩将仇报;柯林斯的虚伪愚蠢、奴颜婢膝还是凯瑟琳夫人的独断专行、自私自利;以及其他......我们是不是都能从自己或周围人的身上找些原型来?是不是能得到一些关于生活、关于人性的启示呢?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是各不相同的, 当观众面对银幕上唯一的伊丽莎白和达西, 以及各个配角, 仍会有各自不同的评价,饰演伊丽莎白的演员凯拉·奈特丽有着较为现代的外型, 英伦天鹅的标准体态以及与生俱来的明媚与清纯, 再加上玲珑洁净的气质, 饰演古典年代叛逆大胆的个性少女最恰当不过了。
_傲慢与偏见_两个译本比较
![_傲慢与偏见_两个译本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0e5e0e8998fcc22bcd10dcc.png)
WATCH YOUR STEP ( 上/下楼梯要小心) WATCH YOUR HEAD( 小心碰头) 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 汉语标示语的英译就是跨文化 交际, 而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就是一种文化 中的语言表现形式与另一种文化中的语言表现形式的 转换, 在这过程中, 有一些词语的歧义本来并不是歧 义, 但因受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差异或不同的 地域等因素影响而形成了歧义。因此, 汉语标语文本的 英译时, 需要注意中英两种不同文化中语言形式和语 用功能的差异以及不同文化对言语行为策略的选择差 异, 恰当地套用英语标示语的常用词语和句式, 对于涉 及文化背景的标示语作适当的补充说明, 使其尽可能 地符合译入语的语用习惯, 让外国朋友读懂并乐于接 受, 这样才能使对外宣传工作取得成功。
关键词: 忠实 通顺 风格再现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18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女 作 家简·奥斯汀( 1775—1817) 的代表作。它是一部雅俗共 赏, 脍炙人口, 百代不衰的长篇佳作。小说成于1796年, 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为主线, 讲述了伊丽莎白与 达 西 、简 与 宾 利 、莉 迪 亚 与 威 克 姆 、夏 洛 蒂 与 柯 林 斯 这 四桩婚姻, 深刻揭露了物质 因素在婚姻关系、人际关系 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小说情节错综复杂, 引人入胜; 人物刻画惟妙惟肖, 形象逼真。在这部富于喜剧色彩的 现实主义世态小说中, 奥斯汀的嘲讽渗透于字里行间, 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成为通篇的灵魂。
王 译 : 他 才 收 回 自 己 的 目 光 , 冷 冷 的 说 : ”她 还 可 以, 但还没有漂亮到打动我的心, 眼前我可没有兴趣去 抬举那些受到别人冷眼看待的小姐。
孙译: ……冷落…… slight 本 意 为 to treat as of small importance; make light of; to treat with discourteous reserve or inattention. 伊 丽莎白小姐虽然不及大小姐漂亮, 但是她聪明机灵, 活
傲慢与偏见影评
![傲慢与偏见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e6999528915f804d2b16c159.png)
80版
个人感觉,该版是所有版本中最符合原著本质精神情趣的。
该版的演员遴选值得赞赏,与《傲慢与偏见》最初版本书中的插图画非常接近,几乎是完全按照插画进行挑选的。尤其是达西、柯林斯、班内特太太、卡苔琳夫人、德包儿小姐(美丽、文雅但病态)的形象;班家姐妹也不错,夏绿蒂温柔理性,达到几乎说得上美丽的地步。卡苔琳夫人和达西这对姨甥在表情严厉的时候还真的很象。
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这个电影不能说是失败,只能说融入了很多导演、制片、编剧的个人感觉,表现得有些“另类”,诠释得有些“古怪”,不能为部分观众接受。
首先,其服装、道具、人物外貌的粗陋感觉是特意造成的,因为80、95版本珠玉在前,要借鉴其实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第二,电影开头跳舞的场面可谓壮观,人头济济,简直让人惊心动魄,简和伊丽莎白想在这芸芸众生中突显并为人所爱,实在是太难,太难了。这部电影的很多处理的确给人以不确定感和飘忽感。
还有05版宾利,也不是一无是处吧!虽然在内瑟菲尔德的沙发上确实笑得很傻,但在最后一次舞会上眼巴巴看着与他人共舞的简时的那付可怜样和离开内瑟菲尔德马车里恋恋不舍的眼神,也可以了。
2006-2-15 20:31 回复
我认为05的配乐简直是太棒了!应该可以拿奥斯卡了,楼主说得挺在理的,不过有一个地方我不太认同,“尤其值得商榷的是初到彭伯里时的那个傻笑,除了显得有点粗俗之外,几乎还让人怀疑其人格的势利。”我认为这只是莉齐对于自己居然有一天能来到了彭伯里感到难以置信,是自嘲式的一笑,这里处理得很好,充分显示了她俏皮的一面。
但是2005版的电影中,班家看起来绝对称不上“上流”,言谈举止也很难用“高尚”形容,一家人整体印象给人比较“野”,班内特先生由一个老呆在书房里自得其乐、脾气略怪的世家乡绅转型为好脾气的开明富农。
《傲慢与偏见》电影与小说的叙事策略比较研究
![《傲慢与偏见》电影与小说的叙事策略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967322910a6f524ccbf85bb.png)
《傲慢与偏见》电影与小说的叙事策略比较研究作者:许岚来源:《电影评介》2015年第19期18世纪70年代,英国文坛中包括斯摩莱特、理查斯等现实主义小说大师相继过世,而感伤派小说与哥特传奇小说内容略显苍白,因此,在18世界70年代至19世纪初,英国文坛中甚至没有产生一部重要的小说作品。
简·奥斯丁及其六部作品的出现,让英国文坛走出了这段青黄不接的过渡时期。
在简·奥斯丁的文学作品中,《傲慢与偏见》具有巧妙的故事结构和优雅的艺术风格,被毛姆称作为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
自从这部作品诞生之后,不同时期的人都会用具有时代特征的方式来对《傲慢与偏见》作新的阐释。
直到20世纪30年代,电影工业的崛起终于让《傲慢与偏见》走进了影视殿堂。
在简·奥斯丁的作品中,《傲慢与偏见》具有最多的电影改编记录,其中,2005年由乔·怀特完成的改编版本得到了电影观众广泛的好评,主要是因为乔·怀特改编的《傲慢与偏见》在所有版本中距今时间最短,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且与小说作品在叙事策略方面的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以这一版本为代表,能够更加直观的发现现代电影艺术与英国传统文学在叙事策略方面所具有的不同。
一、在叙事主体方面的差异无论是电影作品还是小说作品,它们都是在向受众讲述一个故事,而故事的讲述离不开叙述故事的主体,并且叙述故事的主体也往往就处在故事之中,并协助电影作者或者小说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传达。
由此可见,在电影和小说的叙事中,叙事主体具有着重要地位,一旦叙事主体缺失,那么电影和小说所讲述的故事也会消失或者不被人所相信。
从《傲慢与偏见》电影作品与小说作品叙事主体的差异来看,虽然电影作品和小说作品在呈现故事的过程中都具有叙事者,但是在语言交流意义方面,电影作品中的叙事者是镜头与画面,而小说作品中的叙述者则是人。
因此,电影作品的叙事者具有机制化特点,而小说作品中的叙事者却具有人格化的特征。
《傲慢与偏见》原著及影视版本随便说说(2):各版本达西之比较
![《傲慢与偏见》原著及影视版本随便说说(2):各版本达西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b0dd4e9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6a.png)
《傲慢与偏见》原著及影视版本随便说说(2):各版本达西之⽐较接下来说说⼏部关于《P&P》的改编影视作品中的达西吧。
以前,我也是⼀位忠实的原著维护者,坚信任何的改编最终都会曲解了原作者的本意,甚⾄会强奸了我对于原著的理解,我⼀度因为电影《乱世佳⼈》把玛格丽特的⼩说简化⽽愤愤拒绝接受这部经典之作达数年之久……现在,我不会再这样想。
诚然,⼀部⼩说承载着作者的⼈⽣感悟,很难被作为读者的我们完全领悟。
⽽我们的领悟,⼜因为各⾃经历的不同,⽽各有区别。
⼀百个⼈⼼中有⼀百个奥菲丽娅,所以,⼀百个⼈⼼中⼜何尝不是有⼀百对达西和丽萃呢?⽽影视改编作品是编导者⾃⼰对于原著的领悟,甚⾄是为了艺术或者市场⽽作出种种背离原著的调整或者妥协,所以也许距我们的领悟差距更⼤。
换作以前,我是难以接受这种改变的,但是现在,我逐渐意识到,当平⾯的⼈物突然幻化成化成形神俱备的⽴体影像时,⼜何尝不是给了书中⼈物另⼀次⽣命?⽣活中,我们常常会按着⾃⼰的喜好,把某⼈的某⼀个特点放⼤来看,⽽忽略他的其他特点。
演员们对于书中⼈物的塑造,往往也是这样。
他(她)完全演绎出了你⼼⽬中的经典形象,固然可遇不可求,但是,把原著⾓⾊的或者为我们所欣赏或者被我们所忽略的特征很充分地表现出来,⼜何尝不是令我们对⾓⾊的⼀次重新认识?也许是基于这个原因,我爱我所看过的每⼀版的改编版中的达西和伊丽莎⽩,甚⾄包括那部印度宝莱坞的后现代演绎版《新娘与偏见》,以及另⼀版借⽤了P&P灵魂的《BJ单⾝⽇记》。
这幅图,上中与左下的便是另两个版本.右下的出⾃04年印度宝莱坞歌舞剧<新娘与偏见>,是⼀个改编甚⼤的演绎版本(Bride&Prejudice)1980版Mr.达西:⾼贵傲慢的古典贵族(David Rintoul)戴维德饰演的达西之于我,是有⼀点点P&P的初恋情结在⾥⾯的,因为80版是我看过的第⼀个PP影视版本,更早于我读奥斯丁的原著⼩说。
傲慢与偏见(2005版)与原著的比较
![傲慢与偏见(2005版)与原著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b436993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3d.png)
傲慢与偏见(2005版)与原著的比较第一篇:傲慢与偏见(2005版)与原著的比较傲慢与偏见(2005版)与原著的比较作者: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原著电影对比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作品。
小说从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的视角出发,描述了她在处理关于礼仪,养育,道德,教育和婚姻的问题。
虽然这个故事发生在19世纪初,它依旧吸引了一大批现代的读者,而且它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受人欢迎的小说之一。
傲慢与偏见曾多次被翻拍成电影。
然而,有些有些翻拍并不被观众认可。
关于05年翻拍的《傲慢与偏见》,有些人觉改编得很完美,而有些人则觉得不尊重原著。
Summary:Pride and Prejudice is a novel by Jane Austen.The story follows the main character Elizabeth Bennet as she deals with issues of manners, upbringing, morality, education, and marriage.Though the story is set at the turn of the 19th century, it still attracts many modern readers and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novels in English literature.Pride and Prejudice has been made into movies for many times.However, some adaption failed to impress viewers.As for the adaption by Deborah Moggach, some people think it’s perfect but some people don’t like it.论文正文:《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
《傲慢与偏见》新解
![《傲慢与偏见》新解](https://img.taocdn.com/s3/m/4de3906e6c85ec3a86c2c530.png)
252《傲慢与偏见》新解文/冯旭摘要:2005版电影《傲慢与偏见》在很大程度上对原著进行了新的解读和诠释。
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主导地位有所下降,大众开始关注一些在原著中不太起眼的人和事,夏洛特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这种新的解读和诠释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是新时代各种理念和价值观共生共存的表现。
关键词:影视改编;文学文本;婚姻观;女性主义简·奥斯丁一生写过六部小说,每一部都曾经被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奥斯丁是一位深受世人喜爱的女作家。
发表于1813年的《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代表作,曾先后十次被英国BBC 、美国好莱坞和印度宝莱坞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和电影,无不成为当年最卖座的影视作品之一。
一方面,影视改编使得文学经典的传播途径由原来的文本传播拓宽至影像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文学经典的受众人群,使得文学经典为更多的人所熟悉和接受。
另一方面,改编后的文学经典或多或少已经融入了影视工作者(包括编剧、导演、演员等)对原著的解读和诠释,因此,影视改编不仅是对文学经典的传承,更是一种更新。
2005年由美国好莱坞拍摄的电影版《傲慢与偏见》就是典型代表。
该片颠覆了英国BBC 忠实于原著的理念,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经典形象遭到质疑,而一些长期被诟病的人物形象则被赋予了更多的关注,比如伊丽莎白的好友夏洛特。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长期以来被文学评论界视为敢于冲破社会桎梏、勇于追求爱情的新女性,奥斯丁也因此被算作具有女性主义思想(至少是女性主义萌芽思想)的女作家。
然而在2005版《傲慢与偏见》中,那个风趣幽默、聪明美丽的伊丽莎白,却被演绎成偏见有余、理性不足的形象。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原著中伊丽莎白的好友,那个知书达理却以婚姻换取生活保障的夏洛特,在导演的成功塑造下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博得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影片中,夏洛特被赋予了更多的话语权,导演让她对好友阐述了婚姻选择的理由,却没让伊丽莎白开口反驳,从而将评判的权利交给观众。
《傲慢与偏见》 2005版电影改编得失-8页文档资料
![《傲慢与偏见》 2005版电影改编得失-8页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54229fcdd3383c4bb4cd276.png)
《傲慢与偏见》 2005版电影改编得失一、引言小说《傲慢与偏见》原名《第一印象》,是英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
小说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为背景,以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偏见和男主人公达西的傲慢为主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描绘出当时英国乡绅阶层对于婚姻、爱情的不同看法。
小说风格质朴自然、贴近生活,笔调辛辣反讽,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独特的女性意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完全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充满神秘色彩的“哥特式”小说。
小说在1813年一经出版便令简?奥斯汀这位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女作家声名鹊起,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21世纪的今天。
小说里精彩的人物对白、富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以及动感十足的场景描写使其非常适合影视、戏剧的改编。
从20世纪初开始,就不断有以小说《傲慢与偏见》为创作蓝本的舞台剧、电视剧以及电影问世,改编热潮到现在都丝毫没有减弱的势头。
其中引起较大轰动的有1940年米高梅出品的黑白版电影《傲慢与偏见》,1995年BBC制作的六集系列电视剧《傲慢与偏见》以及2005年英国Working Title Films制作的最新版电影《傲慢与偏见》。
这三个影视版本无论是剧本改编、演员表演还是影视制作都各有特色,本文则选择2005版电影为研究目标,拟从多个角度探讨电影成功的奥妙以及电影改编和原著小说之间相互影响、彼此成就的密切关系。
二、《傲慢与偏见》:从小说到电影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可以说是随着电影的发明应运而生的。
1895年,世界上第一部电影诞生于法国,而仅仅20年之后,一部改编自小说《同族人》(The Clansman)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就在美国上映了,实现了小说与电影的首次结合。
之后不断有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小说被搬上银幕,如《飘》《安娜?卡列尼娜》《简?爱》《教父》等,不胜枚举。
在众多的成功改编范例中,小说《傲慢与偏见》的2005年电影版丝毫不显逊色。
十四个版本的傲慢与偏见比对
![十四个版本的傲慢与偏见比对](https://img.taocdn.com/s3/m/6e17f9b6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df.png)
1、张玲,张扬,1993。
《傲慢与偏见》。
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1页饶有家资的单身男子必定想要娶妻室,这是举世公认的真情实理。
2、罗良功,2007年。
《傲慢与偏见》。
武汉市:长江文艺出版社。
第1页单身男人一旦有了钱财,必定想要寻妻觅偶,这是一个举世公认的真理。
3、段鸿欣,2010年。
《傲慢与偏见》。
北京市: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第3页世界上的人普遍认为,家资丰厚的单身汉都想娶位妻子。
4、王科一,1955年。
《傲慢与偏见》。
上海市:文艺联合出版社。
第3页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5、孙致礼,1991。
《傲慢与偏见》,南京: 译林出版社。
第一页。
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6、赵琪,1996。
《傲慢与偏见》,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第一页。
单身汉如果手中拥有一笔丰厚的财富,必定会考虑去房妻室,这已成为众所公认的真理。
7、2000年,《傲慢与偏见》,王晋华译,北岳文艺出版社一个富有的单身汉所缺少的一定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太太,这已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8、1994年,《傲慢与偏见》,义海译,海峡文艺出版社举世公认,一个拥有一大笔财产的单身男人,必定想娶一个女人做太太,这已成为一条真理。
9、1995年,《傲慢与偏见》,赵琪译,青海人民出版社单身汉如果手中拥有一笔丰厚的财富,必定要考虑娶房妻室,这已成为众所公认的真理。
10、2008年,《傲慢与偏见》刘慧菊译,内蒙古人们出版社每一个有钱的单身汉,都得娶一个有钱的太太,这就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11、2003年,《傲慢与偏见》雷立美译,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个家财万贯的单身汉,必定需要一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12、2011年,《傲慢与偏见》,李博译,接力出版社一个富有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举世公认的真理。
译文5: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举世公认的真理。
(译林本)译文4: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傲慢与偏见(2005版)与原著的比较
作者: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原著电影对比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作品。
小说从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的视角出发,描述了她在处理关于礼仪,养育,道德,教育和婚姻的问题。
虽然这个故事发生在19世纪初,它依旧吸引了一大批现代的读者,而且它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受人欢迎的小说之一。
傲慢与偏见曾多次被翻拍成电影。
然而,有些有些翻拍并不被观众认可。
关于05年翻拍的《傲慢与偏见》,有些人觉改编得很完美,而有些人则觉得不尊重原著。
Summary:Pride and Prejudice is a novel by Jane Austen. The story follows the main character Elizabeth Bennet as she deals with issues of manners, upbringing, morality, education, and marriage. Though the story is set at the turn of the 19th century, it still attracts many modern readers and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novels in English literature. Pride and Prejudice has been made into movies for many times. However, some adaption failed to impress viewers. As for the adaption by Deborah Moggach, some peo ple think it’s perfect but some people don’t like it.
论文正文:《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
它描写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保守的英国的城镇生活。
小说通过班内特一家五个女儿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婚姻爱情观,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爱情观。
简奥斯汀认为男女双方的感情是婚姻的基础。
婚姻不是因为地位,金钱或者权利产生的,而是为爱情而生。
这部小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因此也多次被搬上荧幕。
然而,电影和小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所呈现出来的东西也是截然不同的。
小说不受篇幅地点等条件的约束,有广大的发展空间。
而电影的时间有限,2个小时并不能把小说想表达的东西都表现出来。
所以电影只能选取主要的情节,加以改编。
而2005年版的《傲慢与偏见》可以说是进行了较大的改编,在不断推翻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电影里比较明显的改动有以下几处:
1.因为时间的关系,电影里只出现了两次舞会的场景。
对电影里达西对伊丽莎白产生好感的时
间是有争议的,有些人认为达西在第一次舞会的时候就对伊丽莎白有好感,而有些人则认为是伊丽莎白徒步走到宾利家里,达西看到一身狼狈的她产生了好感。
不管是哪一次,都是不准确的。
实际上在原著里,达西是在第二次舞会的时候发现伊丽莎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从而开始对她有了好感。
而电影里,在第一次舞会的时候达西就开始躲着和伊丽莎白进行眼神交流,一开始似乎就有爱意,致使观众不能感受到伊丽莎白所说的达西的傲慢,同时也减少了后来对达西的改变的惊喜。
这一点,小说就能够充分的表现出来,刚开始的时候,读者和伊丽莎白一样不喜欢甚至讨厌达西,后来才会发现他只是一个不善交际的绅士。
2.05版最大的改动应该是表白的场地。
原著中,达西在夏洛蒂家中向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
05版的电影把表白的场景设置在雨中。
而在这之前,05版的电影还新增了一次达西的无言造访。
马修精湛的演技讲突然来访的达西的紧张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想表白却不知如何开口,最终被夏洛蒂的归来打断匆匆离去。
短短两分钟,就能看到达西的内心的挣扎这个场景算得上是成功的改编。
而在雨中表白的片段,有些人觉得太背离原著,而我反而觉得也是一次好的改编。
相比原著中较为平淡的在室内表白的场景,导演设计的狂风暴雨使这一场表白
更加浪漫也更加具有表现力。
那一段经典的争吵的台词在风雨中似乎也更有感染力。
3.第三处较大的改编是达西和伊丽莎白再次相遇的场景。
原著里伊丽莎白和舅舅舅妈一起在树
林里散步时偶遇达西,而且达西的改变——很随和地和舅舅交谈让伊丽莎白觉得很惊讶。
而电影中他们是在达西妹妹的琴房里相遇的,伊丽莎白显得很尴尬。
我个人比较喜欢原著的安排。
达西因事赶回家中,心血来潮从湖里游过森林,在发梢还留有水珠的时候遇到了伊丽莎白和她的舅舅舅妈。
这样的情况下他依旧非常绅士地同伊丽莎白及她舅舅问好,不似从前冷漠,更能表现出达西为伊丽莎白做出的改变,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不是真正的傲慢。
4.最后一点想谈的改编是伊丽莎白因为莉迪亚说漏了嘴才知道是达西为她妹妹挽回了声誉。
而
原著中是伊丽莎白自己察觉不对,写信向舅妈询问而得知的。
因为时间的关系,莉迪亚私奔的事情在电影里处理地比较仓促,“写信向舅妈询问”这样的情节更是难以展开,而莉迪亚说漏了嘴似乎也是符合她的性格特征的。
但是伊丽莎白对达西态度的转变总给人一种“一切来得太突然”的感觉。
以上是关于改编的部分。
另外,电影还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地方。
比如取景。
实际上,简奥斯汀的小说里并没有太多的景色描写,她更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
而这部影片在英国郊外取景,风光旖旎,美不胜收,配合浪漫的爱情故事,和优雅的古典衣裙,那真是唯美浪漫的极致。
总结:05版电影对原著进行了较多的改编,着重展现了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
电影里场景的选择和原著中出入较大,更具观赏性,给人浪漫的感觉。
而原著的描写更加具体和丰富,更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故事脉络也更加清晰。
电影和小说这两种艺术形式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05版的《傲慢与偏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是一次不错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