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这一章节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续学习三角形分类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线段的长度等知识,对于图形的特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边的关系,他们可能还缺乏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利用教具和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和掌握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和掌握三角形边的关系。

同时,我还会运用教具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角形边的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我会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导入本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我会向学生介绍三角形边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3.例题讲解:我会通过讲解一些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边的关系。

4.巩固练习: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5.小结:我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北师大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在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进一步探究。

三角形三边关系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起课来真有有点令人头痛。

主要是放手探究的度不好把握,完全放手,一节课下来可能也探究不出规律;一步步引领,给以学生的空间又不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为此,经过我们教研组的集体研讨,我们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如何把握“操作与想象”的度,以操作积累活动经验,以活动经验支撑想象,最终实现探究规律、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教材分析,本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编号红色小棒(cm)黄色小棒(cm)蓝色小棒(cm)能否围成三角形1 82 83 84 8的能力。

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推理能力。

二、教学过程: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引入新课、合作探究、巩固运用、回顾总结。

(一)在比较中产生认知冲突,引入新课。

本环节设计本课第一次围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你会用三根小棒围成三角形1吗?给学生提供两组小棒,第一组能围成,第二组围不成。

在展示交流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两点:一是什么叫围成三角形,要注意首尾相连,即不能断开,也不能交错,这既是对三角形定义的进一步体验,也是为后面围三角形积累活动经验;二是产生认知冲突,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三根小棒能否转成三角形,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二)合作探究:这个环节设计了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在比较中,探寻“不能”的原因。

本环节设计本课第二次围三角形的操作活动。

摆一摆:5根小棒(红色8cm,蓝色4cm、5cm各一根,黄色3cm、7cm各一根)。

以红色小棒为三角形的一边,其余两边再取黄、蓝小棒各一根。

试试看有几种取法,每种取法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了解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定义及特点;2.能够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及证明三角形边关系的几何性质;3.能够运用三角形边关系推导一些常用的几何定理。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探究和发现的兴趣;2.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勇气;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良好习惯。

二、活动设计1.引入让学生看一下教室中的三角形有哪些,然后学习三角形的定义和特点。

之后,让学生讨论三角形边之间是否有什么关系,并引出探讨三角形边的关系的问题。

2.探究与发现教师通过图形展示四个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尝试观察这些三角形之间有哪些共同点和规律。

学生根据观察,尝试发现两条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条边,以及等腰三角形的两条底边是否相等。

3.实验操作教师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剪下来,让学生根据勾股定理拼成一个三角形,并由此推出勾股定理。

之后,让学生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结合图形验证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4.证明与应用教师让学生发现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通过推导的方式证明三角形的一些定理,如角平分线定理、垂直平分线定理和等角定理等。

同时,让学生实际应用这些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系统了解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定义及特点;2.发现、总结和证明三角形边关系的几何性质;3.运用三角形边关系推导一些常用的几何定理。

2.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发现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2.帮助学生结合图形,理解并证明三角形定理。

四、教学评价1.中途评价: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和相互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能初步发现规律。

2.结束评价:学生掌握了三角形边关系的特点和性质,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并能够运用三角形边关系推导几何定理。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北流市永丰小学黄楚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是一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的课题是《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

以下是我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探索与发现(二)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实在学生已学习了三角形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分类及三角形内角和基础上进行的,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也为初中实验几何“基本图形”知识的获得做好铺垫。

这节课的学习,是三角形的内容形成了一个教完善的知识体现,为今后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学特点与学生实际,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动手实验中,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及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验证“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1)重点: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难点: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学生已初经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的分类,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但是对于“任意的三条线段不一定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知识却似懂非懂。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知起点展开的,并通过大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归纳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最后是让学生用发现的规律解释边身的一些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既巩固了新学知识,又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法学法1、教法: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探——导——验——总”的教法。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说课稿)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说课稿)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程背景在四年级下册数学学习中,我们将学习关于三角形的一些概念和性质。

而其中,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是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次课程将围绕三角形边的关系展开,通过探索和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边的性质,以便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

二、课程目标1.理解三角形边的定义;2.探究三角形中各边之间的关系;3.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在课堂开始时,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来导入本次课程:•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边是如何定义的?•三角形有哪些分类方法?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们可以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作为本次课程的重点,我们将通过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1)三角形边的定义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即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

然后,请学生拿出尺子,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尺子测量并记录下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通过测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三角形的边是如何定义的。

(2)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根据上述测量结果,观察并比较三角形的三个边长。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提出以下问题:•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相等?•三角形的两条边是否相等?•三角形的两条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条边?让学生分别进行实验和探究,通过手工制作模型等方式,来验证或证明上述问题的正确性。

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动手实践,探索并发现各种现象和问题。

探究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大小相等吗?•三角形的边长对三角形的种类有影响吗?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三角形的各种性质和规律。

(3)三角形的分类方法让学生根据上述探究结果,发现三角形的一些分类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将三角形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一般三角形等不同种类。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边的关系》,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等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来说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的教学内容,它包括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以及部分练习。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等知识,为今天探究三角形新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迁移基础。

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打下坚实基础,还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将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

基于四年级学生刚刚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探究过程,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强烈的探究愿望。

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过程,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会判定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2、结合动手实验、交流讨论等探索活动,提高学生观察、操作、独立思考,推理、概括的能力。

3、经历实验中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的的科学精神,获得探索、发现的成功体验。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的难点是: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指的是“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学生往往会以偏概全。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附反思、板书)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附反思、板书)

【设计意图:在问题引导的设计上我花了一些心思,力图扣住要 害,抓准本质,用两个简洁的提问帮助学生搭建最终解决问题的 “脚手架”。】
通过以上三次实验,学生在操作、猜测、计算和思考中,对于用 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的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该到教学总结提 升的时候了。这时我对学生说:在用小棒摆成的三角形里,小棒 被看成了三角形的边,如果直接画出三角形,你知道三角形的边 有怎样的关系吗?能从上面的探究中得到启发吗?
也可能这样汇报:(配动画演示) 老师,我刚才之所以没有摆成三角形,是因为较短两根小棒合起 来刚好和第三根小棒一样长,这样中间都顶不起来了,这时只要 把最长的这根换成较短一些的,就能摆成三角形。通过上述实验 ,学生可能会初步得到一个结论: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 就能摆成三角形。 为了引导学生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我安排下面第三个实验。
3.想一想:李叔叔买回一根12米长的木料,准备截成三段,做成 三角架,如果三角架的每条边正好是整米数,那么他做成的三角 架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形式? 【这道题目有一定难度,能够综合培养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灵活 运用知识、学会有序思考、发展逻辑思维等多方面作用】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一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实验2:摆一摆,算一算 本次实验,我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和周密思考,促 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和结论。 问题1:是不是只要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就一定能摆成 三角形? 问题出来后,学生可能陷入了认知矛盾冲突,不置可否。
此时,我及时从表中选出一组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数据(1、7、10) 反问学生:10厘米的小棒和1厘米的小棒相加长度大于第三根7厘米 的小棒,怎么还是摆不成三角形?这里面还隐藏着什么我们没有发 现的秘密?然我们继续动手合作去发现吧!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边的关系,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三角形边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三角板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让学生用三角板拼组三角形,观察并总结三角形边的关系。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和方法。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4.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和交流情况,讲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5.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灞桥区东城第一小学:王娟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边的关系》。

这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0到 31页“探索与发现(二)”的教学内容。

下面,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的特征,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上,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为以后学习三角形其它知识打下基础。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概括——运用的过程,在活动中亲自感知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小组验证,体验探索的过程,培养猜测意识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态度与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乐于合作探究的精神,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难点:理解结论中“任意两边”所表达的意思。

关键: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手段,在直观的演示中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各种长度的小棒等学生准备:6根同样长的小棒二、说教法与学法:本节课是探究课,突出一个“探”字。

因此,我以“猜测——验证——概括——应用”为探究和发现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索法”和“动手操作法”。

引导学生观察、猜测、操作、实验,让学生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完成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要素;2.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方法;3.掌握三角形边的关系,包括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4.能够通过观察图形,判断并描述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的分类与定义;2.三角形边的关系,特别是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呈现图片,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并询问学生对“三角形”这个概念的理解。

2. 讲解三角形的定义根据课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介绍三角形要素包括边和顶点等。

3. 介绍三角形的分类方法介绍三角形的分类方法,如通过边长、角度等不同属性来进行分类。

涉及到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等分类方式。

4. 介绍三角形边的关系介绍三角形边的关系,重点介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三个内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个底角相等;•直角三角形:有一个直角,其余两角之和为90度。

5. 练习通过幻灯片呈现出多个三角形,让学生通过观察边的长短和角度,判断其类型,并进一步描述各边之间的关系。

6. 总结评价通过问答形式,总结本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点,深化对三角形的概念和边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动态课件;•学生练习册;•思维导图。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和边的关系,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三角形的理解和边的关系的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多媒体资源,通过图片呈现和互动问答,增加了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其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判断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和描述不同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对三角形的概念和定义掌握不充分,对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分类标准理解出现困难。

因此,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基础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说课稿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说课稿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P33-34内容。

教材出示了4组长短不同的三根小棒,通过摆三角形,引出研究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数学问题。

通过在小组内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认识了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有一些浅显的生活经验,但并不真正理解其具体含义。

《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在学生经历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探究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次探究发现活动,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强烈的探究愿望。

三、说教法学法1、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经历“操作体验——观察猜想——实践验证——发现规律——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探究出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2、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研讨,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33—34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

四、说程序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将整节课分为六个大环节,教学程序是:(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用两根小棒摆三角形,引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形。

接着请学生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顺势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二)动手实验,探究发现1、学生小组合作活动活动工具:四组小棒,其长度分别如下:① 3、4、5 ② 3、3、5③ 3、2、5 ④ 3、1、5 (单位:厘米)活动要求:(课件出示)①每次实验选出一组小棒来围三角形,实验完毕后放回原处,以便下次实验。

②4人为一组,组长负责组织成员合作完成实验,并指派一名同学为记录员,填写实验报告。

③全部实验完毕后,小组内同学说一说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第____组实验报告组长: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并给予适当指导。

2、汇报交流,提出猜想:三角形的三条边,一定要有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比第三条边长,否则不能围成三角形。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特性。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几何图形的操作,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边长关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能够识别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但是,对于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发现并理解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这些关系判断三角形的存在与否。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判断三角形的存在与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操作,发现并总结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3.讲解与示范: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讲解和示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郑惠敏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属于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中关于图形认识的学习内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结论,再通过练习来落实知识与技能;也可以引导学生看书自学理解,培养自学能力。

但北师大版教材单独把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用整整一课时,作为探索与发现的活动来进行学习。

那么,学生需要经历怎样的探索过程?教师如何来组织探索过程?怎样凸显探索过程的价值?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结合以上的思考,我打算从问题出发,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归纳、验证的过程,达成本课“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主要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复习铺垫,激发冲突,提出问题1、复习。

在摆一摆三角形中,对于三角形的判断,我做了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对三角形的知识还差点火候,于是通过展示学生出现的问题,再次强调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应是一个封闭的图形。

扫清了障碍。

2、(首先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那是不是给你三根小棒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1、检测自主学习课前我设计了能否围成三角形的表格,学生通过自制的四组小棒(3,5,6;3,4,6;3,3,6;3,2,6)探索是不是给你三根小棒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设计意图:高效课堂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先学,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摆一摆,这样既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又可以达到预习新知的目的)2、展示在学生充分的预习之后,分别选3位同学上台展示围三角形的情况。

(1)3厘米5厘米6厘米顺利围成。

(2)3厘米4厘米6厘米顺利围成。

(3)3厘米3厘米6厘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具的“粗度”容易引起操作的误差,还可能有学生由于操作的不当造成影响,对于3厘米、3厘米、6厘米这组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学生难免会有较大争议,这是操作活动的难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为后续学习四边形和多边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图形的特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三角形边的关系还没有系统的认识,通过生活实例和操作活动,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并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发现并总结三角形边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操作活动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角形边的关系。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采用总结归纳法,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边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模型、直尺、铅笔等学具。

2.制作课件,展示三角形的相关图片和动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角形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特征。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模型,观察并操作,尝试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三角形边的关系,并板书。

4.巩固(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不符合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并改正。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永吉小学李霞一、说教材《三角形边的关系》被安排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

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初步认识、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基础上学习它,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也是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完善三角形知识体系,也为初中学习几何的基本图形做好铺垫。

从教材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编者力图通过几组小棒让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记录单,进而发现规律。

新课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归纳和分析中,去提出问题、形成概念、获得结论。

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最终获得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其中,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是教学重点,而理解规律中的“任意”就成了解决本节课重难点的关键。

四、说教法和学法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与发展,把探究数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在课堂中“做数学”。

因此我采用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力争实现“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实验操作、合作交流过程中,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实现“内化”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联系生活、设疑引题。

设疑任意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出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并板书课题)。

(板书三角形边的关系)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这个环节学生在自由的探索空间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北师大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省实验 梁建(完整资料).doc

北师大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省实验 梁建(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辽宁省实验学校鲅鱼圈合作校梁建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第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内容。

我今天将从说教材(目标及重难点)、说教学策略、说学习策略、说教学设计及规律总结、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首先说说教材(目标及重难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包括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分类等。

但这些知识基本都与本节课关系不大,加之三角形边的关系本来孩子们理解起来就比较吃力,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由比较得出关系比较抽象。

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在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基础上,对比了三个版本的教材,最终确定用“真探究”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1)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过程,知道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结合操作提高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3)经历活动中问题提出与解决的过程,渗透探索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探索中,理解并会运用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依然采用了“横向+纵向”的备课方式,在横向备课的过程中,我分别对比了人教版、北师大版和北京版的教材。

在对比的过程中,我发现人教版的情境设置更适合孩子,背景板教材的内容更加开放。

于是我利用了人教版教材的情境和北京版教材的开放的探究过程。

横向分析:人教版教材和北师版教材都是按照三根小棒一组提供的学习材料,人教版教材提供了“大于、小于、等于”关系各一组;北师版教材多提供了一组“大于”关系的小棒,且为探究活动设计了学习记录单,安排细腻;北京版教材提供了9根小棒,2厘米的3根、4厘米、6厘米、8厘米的小棒各两根,让学生任选其中的三根摆三角形。

对比3个版本的教材发现京版教材最开放,学生探索的空间相对较大,其它两个版本的教材虽然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实验探究的过程,也可以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且在向学生渗透科学探究方法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会这样想:为什么要我用这几组小棒试着围三角形?为什么每次实验都要在表中的圆圈内填上“<、>、= ”?虽然在活动之后学生可以明白,但是学生的探究活动没有从头思考,很有可能成为机械地执行教师指令的过程。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一、说教材《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

教材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导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接着介绍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原理。

教材篇幅简短,但思路清晰,要点突出,教法学法寓于其中,方便教师教学。

分析教材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探索过程,自己发现和得出结论。

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深的感受和体会,我遵循编写意图,对教材还做了适当的扩充处理,增加了一些环节,让教学过程更显层次性和动态性。

这一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另一个重要特性,丰富三角形的知识。

同时,也为以后继续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它多边形的关系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发现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究能力3.加深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理解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增强数学学习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记住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难点:是自主发现并总结得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这种关系。

四、说教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原则。

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将实践性原则摆在重要位置,将教学过程设置为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

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发现法等。

教学中我将把这些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期望实现最佳效果。

五、说学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遵循这一理念,考虑与上述教法相适应,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本节课我引领学生立足“三自”,主动学习,即:自由探究,自我总结,自主运用。

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XX老师,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

我希望通过我的说课,能够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一、教材分析《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

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他们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概念。

在生活实际中,学生缺乏相关的实例和经验,因此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能会感到与生活实践相割裂。

此外,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其含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学生指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

3. 引导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边的关系》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部分。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特性,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四年级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归纳能力。

但同时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适当的教学策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特性,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操作、归纳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特性,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归纳,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个有趣的三角形拼图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操作、归纳三角形的特性,教师巡回指导。

3.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教师总结。

4.深化理解:教师提出一些有关三角形边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材先安排了一幅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情景图,导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接着介绍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原理。

这一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和知道三角形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另一个重要特性,丰富三角形的知识。

同时,也为以后继续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它多边形的关系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自学能力和摆弄图形的动手能力。

他们对三角形确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会画三角形,也会摆三角形,也能根据教师的具体安排去进行动手操作。

但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经认真研讨教材和课程标准,本节课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加深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理解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增强数学学习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记住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自主发现并总结得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这种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原则。

所以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发现法等。

学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遵循这一理念,考虑与上述教法相适应,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本节课我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自由探索,自我总结,
自我运用。

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六、教学环境与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资源准备:课件、彩色木条、小棒等。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自探。

上课开始,复习提问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再用课件演示三角形的画法,使学生回忆起构成三角形必须要满足的条件。

接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做拼三角形的游戏。

这一环节在黑板上进行,这时有的老师如愿以偿地摆成了三角形,学生却抓耳挠腮,左顾右盼,怎么也不能摆成三角形。

换个学生和老师比,他就会提出和老师换小棒的条件来,这样学生就胜了。

通过这样的比试,学生就会发现用三根小棒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长短有关。

【设计意图:在这个游戏,小棒的长度没有规定,教学既无刻意“安排”,也未设置“陷阱”,力图真实自然,让学生积极主动。

自然生成的结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再思考。


(二)认真思考,解疑合探。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本环节为学生搭建实验探究的平台。

实验1:摆一摆,想一想这次实验以4人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要求从2—14厘米长的若干根小棒中任选两根,与固定一根10厘米长的小棒摆三角形,看能否摆成。

并边摆边填表记录结果,想一想,三根小棒存在怎样的长度关系能够摆成三角形。

这次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学生通过实验1对三角形边长的特点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粗浅的认识,加之猜想和合作讨论,可能在表中填写如下数据(见课件)。

此时,我着重请在实验1中用3根小棒没有摆成三角形的同学来谈一谈,这一次是依据怎样的想法来摆三角形的。

学生可能会这样汇报:(配动画演示)
老师,上次我没有摆成三角形,是因为较短两根小棒合起来比第三根短,所以中间连不起来。

这次我把较短的一根换成稍长一些的一根,使得较短的两根合起来比第三根小棒长的时候,就可以摆成三角形了。

也可能这样汇报:(配动画演示)
老师,我刚才之所以没有摆成三角形,是因为较短两根小棒合起来刚好和第三根小棒一样长,这样中间都顶不起来了,这时只要把最长的这根换成较短一些的,就能摆成三角形。

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可能会初步得到一个结论: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就能摆成三角形。

为了引导学生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我安排下面第三个实验。

实验2:摆一摆,算一算
本次实验,我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和周密思考,促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和结论。

问题1:是不是只要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问题出来后,学生可能陷入了认知矛盾冲突,不置可否。

此时,我及时从表中选出一组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数据(1、7、10)反问学生:10厘米的小棒和1厘米的小棒相加长度大于第三根7厘米的小棒,怎么还是摆不成三角形?这里面还隐藏着什么我们没有发现的秘密?然我们继续动手合作去发现吧!
问题2:将你表中每组的3个数据,分别两两相加,再与第三个比较,看看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比较,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好奇心可能再次被激发。

我用课件举例一组数据的算法,如3+8>10, 3+10>8, 8+10>3。

让学生照着做。

最终学生在比较分析计算的数据和电脑课件的直观演示下,可能完整地得到结论: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小棒,这三根小棒就能摆成三角形。


学至此,难点得以突破,获得完整的认识。

【设计意图:在问题引导的设计上我花了一些心思,力图扣住要害,抓准本质,用两个简洁的提问帮助学生搭建最终解决问题的“脚手架”。

】通过以上三次实验,学生在操作、猜测、计算和思考中,对于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的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该到教学总结提升的时候了。

这时我对学生说:在用小棒摆成的三角形里,小棒被看成了三角形的边,如果直接画出三角形,你知道三角形的边有怎样的关系吗?能从上面的探究中得到启发吗?
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总结并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继续谈话: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探究的知识——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三)自主运用,巩固深化。

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我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运用中达到熟练。

1.辨一辨:哪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教材练习十四第4题)。

2.写一写:自己写3组数,每组数有3个,构成三角形三边的长。

3.想一想:李叔叔买回一根12米长的木料,准备截成三段,做成三角架,如果三角架的每条边正好是整米数,那么他做成的三角架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形式?
【这道题目有一定难度,能够综合培养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学会有序思考、发展逻辑思维等多方面作用】
八、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a+b>c a+c>b b+c>a
这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此板书把图形、文字和算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直观性和逻辑性强,能够显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有助于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九、评价与反思
本节的教学主线是: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我围绕着这一主线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可以围
成三角形,而有的围不成。

接着让学生探究在什么情况时不能为成三角形,为什么?初步让学生感知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然后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从直观观察得出“较短的两条边的和大于最长的那边”,经过讨论验证后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

创设情景,课件辅助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使学生始终满怀兴趣,而且还积累了大量的操作经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不在于会说出什么是三角形,重要的是理解围成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把概念教学有机的结合在学生操作活动并形成相应的操作能力的过程中,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