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质教案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设计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设计
1 / 3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编制: 温瑞瑞 呼利平 审核:
【使用说明】
1、请同学们20分钟内完成导学案预习任务, A 层B 层全部完成并梳理知识结构,标“★”题目要求C 层选做题。
2、课前根据自主学习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并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并完成导学案中知识网络。将预习 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出,并填写的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组合作探究、突破。
3、小组长职责,指导引领小组各层成员按时完成任务,人人达标。
【学习目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
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学习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学习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基础掌握】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中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大西方大危机时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材料二 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富兰克林·罗斯福
材料三 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 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事业。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高中历史]
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历史必修2第4单元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公开课优质课件
1.[ 2019•山东聊城高一检测 ]2017年7月8日,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会议上,中国世界
文化遗产提名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列与鼓浪屿
的开发开放直接相关的是( A )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D.上海浦东开放
2. [ 2019•河南郑州高一检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对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走向高考考场
1.(2018·天津高考)京津塘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并部分利用世界 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高速公路,1987年12月动工。这条高速公路的修建 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 B )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将天津设为沿海开放城市 C.恢复世界银行席位 D.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问题探究
一、经济特区的特殊性及意义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据统计,从1979年建立深圳市到1984年底止,深圳市与外商签订的各种协议、合同 共达3382项,协议投资总额193亿港元,实际投入使用的外资46.8亿港元。其中特区内所占 的比重都在80%左右。 史料二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考点同步解读
1.经济特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区别
(1)在管理体制上,前者是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后者则是在所在市面上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和具体管辖下的一块实行某些特殊政策的开放区域。
(2)在经济结构上,前者是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主要依托所在城市面上,必要时,也可在区内设立外贸、金融、商业、仓储、运输、生活设施,但这主要是为本区域生产、经营、生活提供服务。
(3)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上,前者的外商投资企业不论生产性或非生产性的,均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后者,只有生产、科技型企业才能享受这一待遇。
(4)在减免关税上,前者在管理线内进口的生活消费品和市场物资多数是免征或减征关税;后者则一律照章征收关税。此外,后者在人口构成上,以国内人员、原有城市市域范围内的人口为主体,境外人员很少。
(5)在地理特征上,后者既是相对独立、有明显地理界限的用地,又是所在城市用地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城市一般的“建成区”。从1988年至2002年,全国共设立了哈尔滨、大连、皇岛、烟台、威海、上海闵行、福州、福清、东山、惠州、重庆等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东部27个,中部10个,西部12个)。
2.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同为“开放”,何以不同?中国近代被迫的“门户开放”与今天的对外开放有本质区别。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11: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目标】
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走出去”战略;浦东开发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教学方法】
1.通过谈话、提问、归纳分析、比较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对外开放的全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利用历史资料、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春天的故事》导入
讲述新课: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概念:
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2.经济特区的特点
(1)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2)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经济所有制形式
(4)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设立
4.影响: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对外开放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
深圳
汕头厦门珠海海南
秦皇岛天津
大连烟台连云港青岛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篇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学习重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学习难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
知识梳理
一、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
国际:1.政治: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缓和。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2.经济:①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②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腾飞国内:1.十年文革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2.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过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的概念: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
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经济特区的优越发展条件:
A.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B.地处沿海,交通便利;
C.是
著名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利于吸引侨资 D.依托广阔经济腹地,资源丰富
(3)经济特区建立过程:
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将其设为_海南_经济特区。
(4)经济特区的意义: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概况: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扥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_环渤海经济圈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区。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教案
3、设立:(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分析国家在设立经济特区时,为什么首选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
(1)靠近港澳,华侨多,有利于引进外资。(2)靠近沿海,交通便利。(3)两省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资源丰富。(4)靠近国际市场。(6)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7)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
的经济管理体制。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有何区别?(练习上)
(1)区域范围:经济特区限于内地;特别行政区限于统一后的港澳台地区;
(2)政策范围:经济特区只在经济上享有特殊政策,在别的方面与其他地区相同;特别行政区除了外交权和国防权外,按照基本法规定可以行使其他权力;
2、内容——引进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学习外国先进的经济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3、经营方式——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
4、原则——平等互利
5、目的——引进资技、学习知管,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特别提醒]对外开放的内容主要是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和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引进人才等。途径主要是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设立经济开放区、开放内地城市等。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学生大多十六、七岁,出生于20世纪末,他们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对改革开放前的生活状况只是有所耳闻。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成熟性,对事物想自己做出判断,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生活中和社会上的种种变化常常会引起他们的快速反应,所以他们对对外开放有所了解且有切身体会。但是对于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却不甚了解。
教学目标:
①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外向型经济”战略;
②了解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③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④通过对对外开放进行评价,学会一分为二辩证看待问题的历史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难点:对对外开放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海花岛视频]
视频里出现的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地方——海花岛,从海花岛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略窥海南发展的过程。我们知道,海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蛮荒之地,是什么因素促使海南出现了这些发展呢?除了海南之外,还有那些地方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讲授新课:
我们国家的对外开放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经济特区的创办、沿海城市的
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浦东的开放和开放。现在我们按照座位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对应对外开放的四个过程。大家现在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学案中对应的部分,之后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把他的自主学习成果给大家展示出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新人教版
必修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
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
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
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4、掌握“走出去”战略,理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
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
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
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
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
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重点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
1、国际方面:
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
了正常化;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2教案
课题: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 2 课时
知识目标
教
学
能力目标目
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手段对外经济开放区的建立的概况及影响;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
和特点;了解上海
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主要成就及历史意义。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掌握好根
底知识,养成独立思考
问题的好习惯,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
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时代自豪感、责
任感。教育学生珍惜生活、
发奋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3、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1、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2、难点: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步骤、内容、教学活动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984、5〕
〔1〕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请同学们在P59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并思考:这些城市开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
条件?
1〕沿海城市具有较雄厚的工业根底,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口岸。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放: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高中历史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中学联盟]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必修2第13课对
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概述我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
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浦东的史实,了解对外开
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其特点;理解对外开放对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图片、彩图等资料中获取有效
信息的能力,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对外开放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的,国家政策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树立对外开放意识,
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
教
方
学
法
对图文材料
解析,概念阐
释,历史对比
等。
教材分析重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难点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具地图册、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有条件播放歌曲)“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画了一个圈”——哪些地区?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这个圈后来不断扩展,初步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开放的突破口是什么?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创办
阅读P58教材第一段正文,创办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有哪些?1988年又增设哪一经济特区?
阅读“学思之窗”,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解决第一问。答案略(详见金榜)。再由第二问引出——
2、意义
分析意义,必须首先了解“经济特区的特点”(概念),参见P58教材最后一段正文。主要“特”在经济方面,如管理权限、经济结构(所有制形式)、经济体制、优惠政策等。
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5)结果不同:近代开放,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工业。今天对外开放有利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使中国走向富强繁荣。
3.对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理解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
(1)所谓全方位开放,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2)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地区的辅射和带动作用。现在,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由四个层次组成的。第一个层次是经济特区,现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省等五个经济特区。第二个层次是开放沿海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
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第三个层次是沿海经济开放区。第四个层次是内地。
(3)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核心素养聚焦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设计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阐释了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其主要成就,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目“经济特区的创办”,介绍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此后特区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指出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并在内地开放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目“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主要介绍了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和浦东发展所依靠的有利条件,取得的重大成就。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性地学过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这方面的知识,而且本课概念较多,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复印相关资料给学生,供学生自主学习时使用。另外,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经济特区的设立情况,
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情况和意义;记忆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的含义,从而使学生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目标】
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走出去”战略;浦东开发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教学方法】
1.通过谈话、提问、归纳分析、比较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对外开放的全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利用历史资料、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春天的故事》导入
讲述新课: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概念:
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经济特区的特点
(1)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2)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经济所有制形式
(4)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设立 4.影响: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对外开放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
3.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城市
深圳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说课教案
课题: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方面: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能力、识图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究法,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纳和探究,充分利用地图来学习;运用录相资料、调查、交流等形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之路的不容易,培养学生树立改革开放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问题
1.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过程和地图的学习。
2.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背景及深圳的开放和浦东的开放。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胡锦涛同志党的十七大指出的“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背景
[阅读思考]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国际和国内背景是什么?
[分析]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一22课和24课从多角度归纳背景,突破难点。
⑴国际
政治: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缓和。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经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⑵国内
①十年文革乱了经济。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转折
[过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文明成果在“文革”十年浩劫中备受摧残。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动乱的历史结束后,党和人民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加强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从此,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了新的历程,揭开了新的篇章。
(二) 过程
[阅读思考]
2)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特区“特”在哪里?
精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含解析
【教案】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学会归纳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趋势和特征等相关问题。
2. 让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以及中国当今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 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
【教学时间】
1课时
【重难点“精讲”】
一、整体感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本课首先要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然后要整体把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最后要深刻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
本课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能力。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特区、浦东等的的巨大变化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结构图
三、“一、二、三、四”归纳我国的对外开放
一个特征:渐进性。
两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三个特点(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四个步骤:“打开窗口”(建立经济特区)→“连点成线”→(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外向型开发区)→“全面开放”(开放内地城市)→“融入世界”(加入WTO)。
四、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与意义
(1)原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
(2)意义:深圳等经济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教材主要阐释了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其主要成就,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目“经济特区的创办”,介绍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此后特区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指出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并在内地开放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目“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主要介绍了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和浦东发展所依靠的有利条件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本课概念较多,教师可以在课前复印相关资料给学生,供学生自主学习时使用。另外,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意义。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推进新课
(板百度文库)经济特区的创办
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问题情境1:邓小平是从哪一角度强调对外开放的重要性的?
多媒体展示材料:
我到新加坡去,了解他们利用外资的一些情况。外国人在新加坡设厂,新加坡得到几个好处:一是外国企业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五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个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些都是收入……我认为现在研究财经问题有一个立足点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不利用太可惜了。
(3)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可以发扬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
(4)有广阔的经济腹地作依托,又有发展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和港口。
问题情境5:经济特区“特”在何处?
多媒体展示材料:
授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属于中央统一管理的外事、边防、公安、海关、金融、外汇等方面的业务,由国务院主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专项管理办法,报国务院核准后实施。
(2)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教材图片:深圳的今与昔。
我国古代曾经流传过“点石成金”的故事,是什么“金手指”让深圳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变成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呢?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
本课涉及内容比较繁杂,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把历史课上成政治课或地理课,要注意引导学生多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
——邓小平
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
自主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以促进本国技术发展的成功经验。
问题情境2:你能否从经济学角度谈谈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工业革命以来,生产社会化趋势日益加强,使国际分工日益加强,国际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这使各国的对外开放具有必然性,同时也为其创造了可能性。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重大方针政策,但是如何对外开放却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国家大力支持特区建设。特区建设所需的资金由国家给予财政和信贷支持。允许特区银行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作贷款。深圳、珠海两市的财政收入1985年以前不上缴,厦门、汕头两市上缴的财政收入,由两省人民政府核减。特区的外汇收入单列,超过1978年基数的增收部分5年内不上缴,用于特区建设,特区的对外贸易在国家统一政策指导下,自主经营,特区可接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委托,代理国家外贸主管部门不统一经营的出口业务,等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和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
除投资规模在一亿元以上项目要报国务院审批外,轻工业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重工业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项目要报国家计委审批外,其余项目不需国家综合平衡,特区可以自己审批。——《五十年国事纪要•经济卷》
在经济特区和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公司税率仅为15%o而在中国其他地方国内企业税率高达55%(将逐渐减少至33%)。内地外资企业税率也高达33%,外资企业在赢利后头两年享受免税待遇,在随后两年中减税50%。
问题情境3:邓小平同志和中央文件提出的设想,后来形成了怎样的结果?
自主学习:国家分别于1980年和1988年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问题情境4: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自主学习:(1)与港、澳、台相邻近,便于联结国际市场。
(2)这一地区具有发展海外贸易的历史传统。
——(英)D.英尔,艾景学译《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历程:经济特区的作用》
教师总结:经济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所有制结构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问题情境6:经济特区除了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外,还有什么重大意义?
多媒体展示材料:
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证券市场、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社会保障……
自主学习: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同时也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改革和开放共同推动着经济特区的飞速发展。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经济特区的设立情况,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情况和意义。
(3)记忆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