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件的应力

合集下载

机械基础——第三章第三节 杆件的应力及强度计算

机械基础——第三章第三节 杆件的应力及强度计算

2、挤压强度条件
挤压应力:由挤压力产生的应力。 设挤压力为Fjy,挤压面积为Ajy,则挤压应力为:
式中:σiy——平均挤应力,单位MPa;
Fjy——受压处的挤压力,单位N;
Ajy——挤压面积,单位mm2。 为了保证联接件具有足够的挤压强度而正常工作,其强度条件为 :
例:如图所示,拖车挂钩靠销钉连接。已知挂钩部分的钢板厚度 δ=8 mm,销钉材料的许用剪切应力[τ]=60 MPa,许用挤压 应力[σiy]=100 MPa, 拖力F=15 KN。试设计销钉的直径d。
(2)强度条件校核:
FN 4 A

p( D 2 d 2 )

4 32.7(MPa)
d2
p( D 2 d 2 ) 2 (752 182 ) 2 d 182
32.7MPa
所以,活塞杆的强度足够。
思 考 题 P.76
3
(二)剪切与挤压强度计算 1、剪切强度
2 2 FN pA D d ) 1 p( 4 4
例3-4 某铣床工作台进给油缸如图所示,缸内工作油压p= 2MPa,油缸内径D=75mm,活塞杆直径d=18mm,已知活 塞杆材料的许用应力[σ]=50MPa,试求校核活塞杆的强度。 解:(1)活塞的轴力:
2 2 FN pA D d ) 1 p( 4 4
复习提问
1、轴向拉压时的内力是轴力,轴力的正负是如何规定的?
FN F
轴力离开截面为正,反之为负。计算时先以正向假设。
复习提问
2、轴扭转时的内力是什么?内力的正负号如何确定? 扭转轴的内力称为扭矩,用T表示。 正负用右手螺旋定则确定。
T
_
指向截面
计算时先以正向假设。

建筑力学大纲 知识点第六章 杆件的应力与强度计算

建筑力学大纲 知识点第六章 杆件的应力与强度计算

第6章 杆件的应力与强度计算6.1 轴向拉压杆的应力与强度计算6.1.1 应力的概念为了分析内力在截面上的分布情况,从而对杆件的强度进行计算,必须引入应力的概念。

图6-1(a )所示的受力体代表任一受力构件。

pc)F图6-1由于截面上内力的分布一般不是均匀的,所以平均应力m p 与所取小面积A ∆的大小有关。

令A ∆趋于零,取极限0limA Fp A∆→∆=∆ (b)6.1.2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内力为轴力N F ,与轴力N F 对应的应力为正应力σ。

NF Aσ=(6-1) 式(6-1)就是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公式。

6.1.3轴向拉压杆的强度条件 1.强度条件材料所能承受的应力值有限,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称为该材料的极限应力,用u σ表示。

材料在拉压时的极限应力由试验确定。

为了使材料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将极限应力除以大于1的系数n ,作为材料允许承受的最大应力值,称为材料的许用应力,以符号[]σ表示,即u []nσσ=(6-2)式中n 称为安全系数。

为了确保拉压杆不致因强度不足而破坏,应使其最大工作应力max σ不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即Nmax F Aσ=≤[]σ (6-3) 2.强度条件的三方面应用(1) 强度校核:杆件的最大工作应力不应超过许用应力,即Nmax F Aσ=≤[]σ (2) 选择截面尺寸 : 由强度条件式(6-3),可得A ≥N[]F σ 式中A 为实际选用的横截面积,(3) 确定许用荷载: 由强度条件可知,杆件允许承受的最大轴力N []F 的范围为N F ≤[]A σ6.2材料在轴向拉压时的力学性质在计算拉压杆的强度与变形时,要涉及材料的极限应力u σ和弹性模量E 等,这些反映材料在受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有关性质,统称为材料的力学性质。

6.2.1低碳钢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质1.拉伸图与应力-应变曲线将试件装入试验机的夹头后启动机器,使试件受到从零开始缓慢增加的拉力F 作用,试件在标距l 长度内产生相应的变形l ∆。

杆件应力比

杆件应力比

杆件应力比
杆件应力比是一种计算杆件受力情况的方法。

它是指在某一截面上的应力与材料允许的最大应力之比。

杆件应力比的计算公式如下:
应力比 = 杆件受力 / 杆件的允许最大应力
其中,杆件受力是指杆件所受的外力,可以是拉力、压力或弯矩等;杆件的允许最大应力是指杆件所选用的材料在受力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通过计算杆件应力比,我们可以评估杆件是否安全:如果应力比小于1,说明杆件受力情况在允许范围内,是安全的;如果应力比大于1,说明杆件受力超过了材料的承载能力,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在设计和使用杆件时,需要对杆件的受力情况进行计算和分析,确保杆件应力比在安全范围内。

这可以有效预防杆件的断裂和事故的发生,保障工程的正常运行。

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课件

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课件
分类
根据作用力的方向与截面法线的 关系,应力可分为正应力与剪应 力。正应力是指垂直于截面的力 ,剪应力是指与截面相切的力。
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
均匀分布
在均匀受力的杆件横截面上,应力分 布是均匀的。
不均匀分布
在非均匀受力的杆件横截面上,应力 分布是不均匀的,可能存在应力集中 现象。
应力对杆件性能的影响
当杆件横截面上的拉压应力达到最大 拉压应力值时,杆件发生拉压破坏。
最大弯曲应力准则
当杆件横截面上的弯曲应力达到最大 弯曲应力值时,杆件发生弯曲破坏。
校核方法与步骤
静力校核
根据杆件承受的静力荷载,计算 出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和应变, 并与许用应力和安全系数进行比
较,判断是否满足强度要求。
动力校核
根据杆件承受的动力荷载,计算 出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和应变, 并与许用应力和安全系数进行比
扭转变形引起的应力分析
扭转变形
当杆件受到垂直于其轴线的扭矩作用时 ,会在其横截面上产生扭转变形。扭转 变形的大小与扭矩和横截面面积有关, 计算公式为θ=T/GIP,其中T为扭矩, GIP为截面对主轴z的抗扭截面模量。
VS
扭转变形引起的切应力
在扭转变形过程中,除了扭转变形外,还 会在横截面上产生扭转变形引起的切应力 。扭转变形引起的切应力的大小与扭矩和 杆件截面的转动惯量有关,计算公式为 τ=T/It,其中It为截面对主轴t的抗扭截面 模量。
计算分析
根据建立的模型,进行计算和 分析,得出杆件横截面上的应 力分布和大小。
结果评估
将计算结果与设计规范和标准 进行对比,评估结构的应力和
安全性能。
案例分析结论与建议
结论
通过对实际工程中的杆件横截面应力问题进 行案例分析,可以得出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 分布和大小,评估结构的应力和安全性能。

工程力学杆件的应力

工程力学杆件的应力
30
1.变形几何关系
观察到下列现象:
(1)各圆周线的形状、大小以及两圆周线间的距离没有 变化
(2)纵向线仍近似为直线, 但都倾斜了同一角度γ
(3)表面方格变为菱形。
31
• 平面假设: • 变形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为平面,它
像刚性平面一样绕轴线旋转了一个角度。
g
32
g
g
d

g dx rd
• 梁的平面假设:
梁的各个横截面在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并 仍垂直于变形后的轴线,只是横截面绕某一 轴旋转了一个角度。
46
• 单向受力假设:假设各纵向纤维之间互不挤 压。于是各纵向纤维均处于单向受拉或受压 的状态。
由平面假设得到的推论:
梁在弯曲变形时,上面部分纵向纤维缩短,下 面部分纵向纤维伸长,必有一层纵向纤维既 不伸长也不缩短,保持原来的长度,这一纵向 纤维层称为中性层。
86.6 MPa
17
二 圣维南原理
当作用在杆端的轴向外力,沿横截面 非均匀分布时,外力作用点附近各截面的 应力,也是非均匀分布的。但圣维南原理 指出,力作用于杆端的分布方式,只影响 杆端局部范围的应力分布,影响区的轴向 范围约离杆端1~2个杆的横向尺寸。
此原理已为大量试验与计算所证实。
用与外力系静力等效的合力代替原力系, 除在原力系作用区域内有明显差别外,在 离外力作用区域稍远处,上述代替影响非 常微小,可以略而不计。
所以,在梁的横截面上一般既有 正应力,又有 剪应力
43
弯曲切应力:梁弯曲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 弯曲正应力:梁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基本变形:拉压;扭转;弯曲 组合变形:
对称弯曲:梁至少有一个纵向对称面,且外力作用在对称面 内,此时变形对称于纵向对称面,在这种情况下的变形形式 称为对称弯曲。

第四章 杆件的应力与应力计算

第四章 杆件的应力与应力计算

(25 103 ) N 10102 2
m2
0.80MPa
(拉应力)
2.2 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正应
力计算
如图所示,做轴力图并求各个截面应力。
3 f30 E A B1 f20 C 2 f10 D
4kN
6kN
2kN
3kN
1
2
3 5kN
FN 1kN
+

1kN
2kN
+
X
|FN|max=5kN
10
3

2

m
2
15.92MPa
2

2

(压应力) (拉应力) CD

FNCD A1

(110 3 ) N



10
10
3

2
m2
2

12.74MPa
DE

FNDE A3

(2 10 3 ) N

A 1B
F1
1 F2
2 C 3D
2 F3 3 F4
解:计算各段的轴力。 AB段
F1
FN1
BC段
FN2
F1
F2
FN3
CD段
F4
2.1 轴向拉压杆拉伸时横截面上 的正应力特点
F
F
平面
F
F
横向线缩短
纵向线伸长
2.1 轴向拉压杆拉伸时横截面上 的正应力特点
F

FN
如果杆的横截面积为:A
FN
A
轴向拉压杆横 截面上的内力
FN1 = 50kN FN2 = - 30kN FN3 = 10kN FN4 = - 20kN ② 绘制轴力图

杆件的应力与强度—杆件拉压时应力与强度(建筑力学)

杆件的应力与强度—杆件拉压时应力与强度(建筑力学)

轴向拉(压)杆的强度
2 强度计算
1. 校核强度 2. 设计截面
3. 确定许用载荷
轴向拉(压)杆的强度
【例2】
一直杆AB的受力情况如图(a)所示。直杆的横截面面积A=10 cm2,C点 的拉力为40 kN,D 点拉力为130 kN,材料的许用应力[σ]=160 MPa, 试校核杆的强度。
轴向拉(压)杆的强度
1.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计算; 2.轴向拉(压)杆的强度计算。
难点内容
1.轴向拉(压)杆件的强度计算; 2.根据已知条件判别轴向拉(压)杆的危险截面。
轴向拉(压)杆截面上的应力
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应力的分布
轴向拉(压)杆截面上的应力
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应力的分布特点
轴向拉(压)杆截面上的应力
【例2】 【解】 首先作出直杆AB的轴力图,如图5-27(b)所示。由于是等直杆, CD段的截面是产生最大内力的危险截面,因此由强度条件得:
故满足强度条件。
【例3】
轴向拉(压)杆的强度
图(a)所示为正方形截面阶梯形柱。 已知:材料的许用压应力[σ]=1.05 MPa,弹性模 量 E=3 GPa,荷载FP=60 kN,柱自重不计。试校核 该柱的强度。
轴向拉(压)杆的强度
1 极限应力
2 许应用力 3 安全因数
式中:
—— 许用应力 —— 极限应力 —— 安全因数
对塑性材料一般取:ns=1.4~1.7, 对脆性材料一般取:nb=2.5~5.0。
轴向拉(压)杆的强度
1 强度条件
对于等截面杆件:
式中,Fnmax 和 A 分别为危险截面上的轴力及其横截面面积。
杆件拉压时应力与强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杆件的应力及强度条

杆件的应力及强度条

1、公式是在拉伸时导出的,同样可以应用于压缩。
2、外力合力的作用线必须与杆的轴线重合。
3、公式只在杆件距力作用点较远部分才成立。
圣维南(Saint-Venant)原理
力作用于杆端的方式不同,只会使作用点附近不大的
范围内受到影响。
4、杆件必须是等截面直杆。若杆
P
截面变化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将 不再是均匀的。如果截面变化比
作业:P572;P586; 思考:P571 提示:下周一交作业
2021/3/11
21
22
§ 8-2 拉压杆的强度条件、连接件的适用计算
在图示结构中,BC和BD杆的材料相同,且抗拉、压 许用应力相等,已知 F,l 和许用应力 [,] 为使结构的用
料最省,试求 的合理值。
D
C
B
l
F
用料最省:体积最小
方 面
应变假设:变形时纵向线和横向线都没有角度的 改变,说明只有线应变而无角应变。
结论: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没有切应力。
a
d
P
a1
d1
P
b1
c1
2021/3/11
b
c
3
4
物 理 方 面
§ 8-1 拉压杆的应力、拉压材料的力学性能
设想杆件是由无数根纵向纤维组成的。由于材料 是均匀的,那么它们的变形和力学性能相同,可以推 想各纵向纤维的受力也应该是一样的。
29
30
§ 8-3 圆轴扭转切应力及强度条件
§8-3 圆轴扭转切应力及强度计算
一、横截面上的切应力 1.通过试验、观察变形、
m
m 作出假设(平面假设)
1.92857 104 m2
解得:d 1.567 102 m d 16mm

第五章 杆件应力

第五章 杆件应力
轴向拉(压)杆件斜截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
cos
2
2

sin 2
最大剪应力出现在45°斜截面上,其值等于横截面上正 应力的一半。
任意两个相互垂直截面上的剪应力在数值上相等,方向相反。
第五章 杆件应力
二、纯弯曲梁正应力公式
纯弯曲梁:剪力为零,而弯矩保持常数的梁。 • 纯弯曲梁截面某点正应力计算公式 :
第七章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八、杆件的强度计算 1、基本变形的强度条件
⑴轴向拉(压)杆件


max
[ ]
Fn A
max
max
⑵圆轴扭转
max [ ]
max (
T Wp ) max
第七章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⑶梁的弯曲
拉应力 max [ l ]
压应力 [ c ] max

My Iz
M—弯矩, y—该点距中性轴距离, Iz—截面对z轴的惯性矩 最大正应力为:

max

M Wz
最大正应力出现在梁横截面的上下边缘。 Wz—抗弯模量
Wz Iz y max
第五章 杆件应力
常用截面的截面惯性矩和抗弯模量
矩形截面:
圆截面
Iz
bh 12
3
Wz
bh 6
2
b:梁的宽度, h:梁的宽度
3 ) ( 3 1 ) ] [ ]
2 2
第七章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强度理论的适用范围: 对于脆性材料,应采用最大拉应力理论。 对于塑性材料,应采用最大剪应力理论或形状改变比能理 论。 在三向拉伸应力状态下,不管脆性材料还是塑性材料,应 采用最大拉应力理论。 在三向压缩应力状态下,不管脆性材料还是塑性材料,应 采用最大剪应力理论或形状改变比能理论。

第五章杆件的应力与强度计算

第五章杆件的应力与强度计算

FN ,m a x A
例5.3.1
一钢制阶梯杆如图6-3a所示。各段杆的横截面 面积为:A1=1600 mm2,A2=625 mm2, A3=900 mm2,试画出轴力图,并求出此杆的 最大工作应力。
解: (1)求各段轴力
FN1=F1=120 kN FN2=F1-F2=120 kN-220 kN = -100 kN FN3=F4=160 kN (2)作轴力图 由各横截面上的轴力值,作出 轴力图(图6-3b)。
(1)弹性阶段(图5-2-2中ob段)
b点相对应的应力–应变的弹性极限,以 表示。
e
在弹性阶段,拉伸的初始阶段oa为直线, 表明与成正比。
a点对应的应力–应变的比例极限,用 P
表示。
根据虎克定律可知,图中直线oa与横坐标ε 的夹角正切就是材料的弹性模量,即
E tg
弹性极限与比例极限二者意义不同,但由
5-3-2斜截面上的应力
图5-3-2a表示一等截面直杆,受轴向拉力F的作
用 显然。,由截横面截法面知的F正N应=F力,若为杆的横截面面积 为 AFN,
A
由图5-3-2(b)求得斜截面m-m上的内力(图 6-5b)为
FN=FN
(b)
由几何关系可知,斜截面m-m的面积为
A A / cos ,可得斜截面上各点的应力为
p dp p lim
A0 A dA
上式p定义为C点处内力的分布集度,称为该 点处的总应力。其方向一般既不与截面垂直, 也不与截面相切。通常,将它分解成与截面垂 直的法向分量和与截面相切的切向分量(图5-
1b),法向分量称为正应力,用 表示;切向 分量称为切应力,用表示。
5-1-2、关于应力注意的几点
(3)求最大应力

第四章 杆件的应力与应力计算

第四章 杆件的应力与应力计算

2
FN 2 A2
75 MPa
压应力
160~170
松木(顺纹) n2=1.33
5~7
8~12
石砌体
n3=1.15
<0.3
0.5~4.0
第二节 轴向拉压杆横截面 上的正应力计算
授课人:陈靖晖
复习:截面法求轴力
例:如左图所示已知F1=10kN;F2=20kN; F3=35kN;F4=25kN;
试计算图示杆件的轴力。
A 1B
F1
1 F2
2.4 巩固练习 一阶梯形直杆受力如图所示,已知横截面面积为
A1=400mm2, A2=300mm2, A3=200mm2,试求各横截面上的应力。
解:(1)轴力:FN1=50kN,FN2=-30kN,FN3=10kN,FN4=-20kN
(2)计算各段的正应力
AB段:
AB
FN1 A1
50103 400
mpadadf13应力的两个分量应力p正应力或法向应力切应力拉应力为正压应力为负14应力的分类极限应力杆件破坏或丧失承载能力的最大应力保障杆件和结构安全工作的的最大应力安全因数16练习试计算以下三种材料在拉伸或压缩情况下的极限应力范围
第四章 杆件的应力与应力计算
授课人:陈靖晖
第一节 杆件的应力
授课人:陈靖晖
2 C 3D
2 F3 3 F4
解:计算各段的轴力。 AB段
F1
FN1
BC段
FN2
F1
F2
FN3
CD段
F4
2.1 轴向拉压杆拉伸时横截面上 的正应力特点
F
F
平面
F
F
横向线缩短
纵向线伸长
2.1 轴向拉压杆拉伸时横截面上 的正应力特点

理论力学中的杆件受力分析与扭矩计算

理论力学中的杆件受力分析与扭矩计算

理论力学中的杆件受力分析与扭矩计算理论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受力的经典物理学分支。

在理论力学中,对于杆件受力分析和扭矩计算有着重要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从理论力学的角度,探讨杆件受力分析以及扭矩的计算方法。

一、杆件受力分析在理论力学中,杆件是常见的力学结构,主要用于支撑和传递力的作用。

杆件受力分析是研究杆件内部受力情况的过程,其中包括了杆件的静力学平衡和杆件的应力分析。

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1.1 杆件的静力学平衡在进行杆件受力分析时,首先需要保证杆件的静力学平衡。

静力学平衡是指杆件内外的力和扭矩之间的平衡关系。

对于一个静止的杆件而言,其受力平衡方程可以表示为:ΣF_x=0 (1)ΣF_y=0 (2)ΣM=0 (3)其中,ΣF_x和ΣF_y分别表示杆件上的水平力和垂直力之和,ΣM表示杆件上的扭矩之和。

通过这些平衡方程,可以求解得到杆件上各个点的受力情况。

1.2 杆件的应力分析在静力学平衡的基础上,需要对杆件的应力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应力是指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可分为正应力和剪切应力两种类型。

在杆件受力分析中,常常关注的是杆件上的正应力情况。

根据杆件受力分析的结果,可以利用材料力学的知识,计算出杆件上各个点的正应力大小。

常用的应力计算公式包括弯曲应力、拉压应力和剪切应力等。

二、扭矩的计算方法扭矩是指力对物体产生旋转效应的力矩,是杆件受力分析中重要的参数。

在理论力学中,扭矩的计算常常以杆件的转动为基础。

2.1 扭矩的定义杆件的扭矩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M = F × d (4)其中,M表示扭矩大小,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d表示力作用点到转轴的距离。

扭矩的单位通常为牛顿·米(N·m)或者千克·米(kg·m)。

2.2 扭矩的计算方法杆件的扭矩计算涉及到受力分析和力矩的计算。

在进行扭矩计算时,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转轴位置:正确选择与杆件转动有关的转轴位置,转轴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扭矩的计算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σ
B A
D
C
E
O
ε
1. 弹性阶段 OAB:这一阶段可分为:斜直线 和微弯曲 :这一阶段可分为:斜直线OA和微弯曲
线AB,该段范围内,试件变形是弹性的,卸载后变形可完全恢复。 ,该段范围内,试件变形是弹性的,卸载后变形可完全恢复。 去外力后变形完全消失的性质称为弹性
σ
D
B A
C
E
O
ε
1.OB段:弹性阶段 段
一、薄壁圆筒的扭转 等厚度的薄壁圆筒,平均半径为 壁厚为 等厚度的薄壁圆筒 平均半径为 r,壁厚为 t
壁厚t<<r
m 薄壁圆筒扭转试验
m
预先在圆筒的表面画上等间距 的纵向线和圆周线, 的纵向线和圆周线,从而形成 一系列的正方格子。 一系列的正方格子。 观察到的现象 圆周线保持不变; 圆周线保持不变;纵向线发生倾斜 设想 薄壁圆筒扭转后,横截面保持为大小均无改变的平面, 薄壁圆筒扭转后,横截面保持为大小均无改变的平面,相邻 两横截面绕圆筒轴线发生相对转动。 两横截面绕圆筒轴线发生相对转动。
标准试件 标距 l,通常取 l
= 5d
或l
= 10 d
夹头
夹头
液压式万能试验机 活塞
油管
活动试台
底座
低碳钢——含碳量在0.3%以下的碳素钢。 (I)低碳钢Q235(A3钢)试件的拉伸图:
(P— ∆L) 曲线——拉伸图 P
D B A
C
E
O
∆l
P
σ
P A
∆l
ε ∆l
l
(Ⅱ)低碳钢 Q 235 的应力—应变图( σ−ε )曲线
二、剪应力互等定理
纯剪切:单元体上只有 剪应力而无正应力。
τ′
dy
τ
t
微元体 单元体
(τ ⋅ t d y )dx = (τ ′ ⋅ t d x )dy dx
τ =τ′
在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上, 剪应力互等定理 : 在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上 剪应力一定成对出现,其数值相等, 剪应力一定成对出现,其数值相等,方向同 时指向或背离两平面的交线。 时指向或背离两平面的交线。
6.2材料在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质
Ⅰ. 材料力学性质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的力学(机械)性质——指材料在 材料的力学(机械)性质 指材料在 外力作用下表现出的变形、 外力作用下表现出的变形、破坏方面的特性 二、实验条件:常温、缓慢平稳加载(静 实验条件:常温、缓慢平稳加载( 载)
Ⅱ. 材料的拉伸实验 一、低碳钢的拉伸实验
B
γ
C
D
'
C
'
剪应力在截面上均匀分布, 剪应力在截面上均匀分布,方向垂直于半径 与周线相切
m
m
T
T
τ ⋅ dA
r
dA
r ⋅ τ ⋅ dA = T ∫ r ⋅ τ ∫ dA = T
A A
r ⋅ τ ⋅ 2π rt = T
T τ= 2 2π r t
根据精确的理论分析,当 根据精确的理论分析 当t≤r/10时,上式 时 上式 的误差不超过4.52%,是足够精确的。 是足够精确的。 的误差不超过 是足够精确的
Ip
ρ max
抗扭截面模量
Tρ τρ = Ip
τ max
τ max
τ max
T = Wt
下面求极惯性矩I p 和抗扭截面模量Wt
d /2
I p = ∫ ρ dA =
2 A
∫ρ
0
2
2 π ρ dρ = 2π
d /2
∫ρ
0
3

d 4 2 πd = 2π = 4 32
4
Wt =
Ip
6.3应力集中的概念 应力集中的概念
• 在局部区域应力突然增大的现象,称 为应力集中。
横截面上的最大应力σ 与平均应力σ 横截面上的最大应力σmax与平均应力σn 的比值称为应力集中系数, 表示。 的比值称为应力集中系数,以K表示。 应力集中系数 表示
σ max K= σn
§6.4圆轴扭转切应力 圆轴扭转切应力
h = 15~ 3.0 . d
低碳钢压缩时的σ-ε曲线 低碳钢压缩时的 曲线
σ
b
测不出
压缩
σ
拉伸
两条曲线的主要部分基本重合, 两条曲线的主要部分基本重合,因此 低碳钢压缩时的弹性模量、 低碳钢压缩时的弹性模量、屈服点等 都与拉伸试验的结果基本相同。 都与拉伸试验的结果基本相同。
ε
与塑性材料相反,脆性材料压缩的性质与拉伸时有较大区别。 与塑性材料相反,脆性材料压缩的性质与拉伸时有较大区别。 铸铁压缩时的应力 铸铁压缩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与拉伸时的应力-应变曲线相比,其抗压 应变曲线相比, 强度远比抗拉强度高, 强度远比抗拉强度高,约为抗拉强度的2~5倍。 铸铁压缩时也有较大的塑性变形, 铸铁压缩时也有较大的塑性变形,其破坏形式为沿55~60º 左右的斜 面断裂。 面断裂。
三、剪切胡克定律
γ
在纯剪状态下,单元体 相对两侧面将发生微小 的相对错动,原来互相 垂直的两个棱边的夹角 改变了一个微量γ。
γ
两正交线段的直角 改变量——剪应变 改变量 剪应变
τ
薄壁圆筒的实验, 薄壁圆筒的实验 证实了剪应力与剪应变之间 存在着象拉压胡克定律类似的关系, 存在着象拉压胡克定律类似的关系 即当剪应力 不超过材料的剪切比例极限τ 不超过材料的剪切比例极限 p时,剪应力与剪应 剪应力与剪应 变成正比 即:当τ≤τp时
n
A − A1 × 100% 截面收缩率 :ψ = A
ψ = 60%
卸载定律: 卸载定律:材料在卸载时应力与应变成直线关系
σ
C
D
F
ε
P
残余应变(塑性 应变)
冷作硬化常温下把材料予拉到塑性变形阶段,然 常温下把材料予拉到塑性变形阶段,
后卸载,再次加载时,材料的线弹性范围将增大, 后卸载,再次加载时,材料的线弹性范围将增大,使材 料屈服极限提高,而塑性降低。 料屈服极限提高,而塑性降低。
ρ max
Ip πd = = d 16 2
3
o
ρ

对于空心圆,外径为D,内径为d
D/2
I p = ∫ ρ dA =
2 A
∫ρ
2
2 π ρ dρ =
π (D − d )
4 4
=
π D (1 − α )
4
d /2 4
32
32
Wt =
Ip
ρ max
πD
16
3
Ip = D 2
(1 − α )
4
=
极惯性矩: 实心圆: I p =
τ = Gγ
G称为材料的剪切弹性模量。上式关系称为剪切 称为材料的剪切弹性模量。上式关系称为剪切 称为材料的剪切弹性模量 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
τ = Gγ
其中, 称为切变模量。常用单位GPa 其中,比例常数G 称为切变模量。常用单位GPa
剪切弹性模量G 剪切弹性模量 材料常数:拉压弹性模量E 材料常数:拉压弹性模量 泊松比µ 泊松比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可以证明 、 、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 可以证明:E、G、µ 三个弹 可以证明 性常数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铸铁压缩时的σ-ε曲线 铸铁压缩时的 曲线
σ b压
σ
压缩
O
ε
比较塑性材料与脆性材料的机械性质有以 区别: 下区别: 1. 塑性材料在断裂前有很大的塑性变形, 塑性材料在断裂前有很大的塑性变形 在断裂前有很大的塑性变形, 脆性材料断裂前的变形则很小 断裂前的变形则很小。 脆性材料断裂前的变形则很小。 2. 塑性材料抗压与抗拉的能力相近,适 塑性材料抗压与抗拉的能力相近 抗压与抗拉的能力相近, 用于受拉构件。脆性材料的抗压能力远比抗 用于受拉构件。脆性材料的抗压能力远比抗 拉能力强,且其价格便宜, 拉能力强,且其价格便宜,适用于受压的构 件而不适用于受拉的构件。 件而不适用于受拉的构件。
dϕ 2 G ∫ ρ dA = T dx A
令 I p = ∫ ρ dA
2 A 2
I p = ∫ ρ dA 极惯性矩
dϕ T 则 = dx G I p
A
dϕ T = dx G I p
τρ
dϕ = Gρ T = T ρ = Gρ G Ip Ip dx
τ max
T ρ max T = = Ip Wt
Wt =
E G= 2(1 + µ )
§6-4 圆轴扭转切应力
一、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
变形几何关系 从三方面考虑: 从三方面考虑:物理关系 静力学关系
1.变形几何关系 变形几何关系
观察到下列现象: 观察到下列现象 (1)各圆周线的形状、大小以及两圆周线间的距 各圆周线的形状、 各圆周线的形状 离没有变化 (2)纵向线仍为直线 但都倾斜了同一角度 纵向线仍为直线, 但都倾斜了同一角度γ 纵向线仍为直线 (3)表面方格变为平行四边形。 )表面方格变为平行四边形。
OA段:变形是线弹性的,应力与应变成正 段 变形是线弹性的, 直线OA为线弹性区,其应力与应变之 为线弹性区, 比。直线 为线弹性区 σ =E σ 比称材料的弹性模量(杨氏模量)E, = 比称材料的弹性模量(杨氏模量)ε ,几tgα D 何意义为应力--应变曲线上直线段的斜率 应变曲线上直线段的斜率。 何意义为应力 应变曲线上直线段的斜率。 弹性极限 σ
εp ε
εe
ε
冷作硬化现象经 过退火后可消除
二、其它材料的拉伸实验 σ 对于在拉伸过程 σ 0.2
中没有明显屈服阶段 的材料, 的材料,通常规定以
产生0.2%的塑性应变 所对应的应力作为屈
服极限, 服极限,并称为名义
屈服极限,用σ0.2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