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研之窗】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方法及策略
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方法及策略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方法及策略分享是社交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有助于增强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友谊、合作和同理心等品质。
因此,教育者和家长需要采取一些方法来帮助幼儿学会分享。
一、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在教育幼儿分享之前,需要了解他们的发展特点。
在2岁左右,孩子通常会表现出自私和独立的行为。
这是因为他们正在学习如何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
到3岁时,孩子开始意识到其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并开始与他人互动。
到4岁时,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合作和协作。
二、创建一个支持分享的环境创建一个支持分享的环境可以帮助孩子更容易地学会分享。
例如,在家庭或学校中放置足够数量的玩具或物品可以减少孩子之间争夺资源而导致不必要的冲突。
此外,在教育场所中设置共享区域或角落也是非常有用的。
三、示范分享行为成年人在孩子面前示范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例如,当孩子看到成年人分享食物或玩具时,他们会更容易模仿这种行为。
此外,成年人还可以与孩子共同玩耍和学习,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分享和合作的重要性。
四、鼓励积极的行为鼓励幼儿积极的行为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幼儿园或家庭中,教育者和家长可以赞扬孩子在分享方面所做出的积极尝试。
此外,教育者和家长还可以在幼儿园或家庭中组织一些共享活动,如组织一个小型聚会或游戏日等。
五、提供指导和支持提供指导和支持是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在教育场所中,教育者可以向孩子展示如何与他人分享资源,并解释为什么这种行为对于建立友谊和促进合作非常重要。
此外,在家庭中,家长也可以通过与孩子交流并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分享的概念。
六、教育孩子如何处理冲突在教育幼儿分享之前,需要考虑到孩子可能会遇到冲突的情况。
因此,教育者和家长需要教育孩子如何处理这些冲突。
例如,在幼儿园或家庭中,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通过模拟场景来让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协商和解决问题。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分享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能够让人心灵得到满足的行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学会照顾他人、懂得互助互爱。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一、培养孩子分享的理念培养孩子分享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和老师应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让他们明白分享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能够让自己和他人都感到快乐的行为。
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向孩子传递分享的理念,让他们懂得分享是一种快乐和幸福的来源。
家庭和学校应该为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从身边的人身上学到分享的行为。
家长可以在生活中主动分享自己的东西,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和幸福;老师可以在学校里组织一些分享的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学到分享的意义。
只有家长和老师身体力行,孩子才会更容易接受并理解分享的意义,从而主动去进行分享行为。
二、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除了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外,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孩子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和社会意识,才会更容易实现分享行为。
在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方面,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体验活动,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权利;在培养社会意识方面,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带孩子外出参观、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孩子认识到社会的多样性和不平等,从而更容易明白分享的意义和重要性。
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孩子懂得合作和互相帮助,才会更容易实现分享行为。
在学校,老师可以组织孩子进行各种合作活动,在家庭,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团队活动,让孩子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和愉快的感受。
当孩子懂得了合作,也就更容易懂得分享,让他们愿意和他人一起分享快乐和成果。
在培养孩子分享行为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分享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分享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让人感到温暖和幸福的行为。
而在幼儿阶段,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理心。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呢?一、树立榜样,引导孩子学会分享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来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模仿成人的行为,所以我们要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在孩子面前积极分享,让孩子看到自己愿意帮助他人,愿意与人分享。
这样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享,积极帮助他人。
我们还可以在家庭和学校的日常教育中,给孩子一些分享的机会和任务,比如鼓励孩子与兄弟姐妹分享玩具,一起合作做家务;在学校里,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孩子学会与别人合作,分享自己的东西。
通过这些方式,孩子会逐渐明白:分享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
二、培养孩子的“大我意识”,树立学会分享的观念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大我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培养孩子的共同体意识和爱心。
只有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才会有愿意为他人服务的观念和行为。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和示例来培养孩子的“大我意识”。
比如在幼儿园里,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鼓励孩子们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在家庭中,可以组织一些家庭活动,父母和孩子一起完成一些小任务,共同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故事和绘本来培养孩子的“大我意识”,让孩子在故事中感受到合作和分享的力量。
比如《阿凡提的故事》、《小熊和他的朋友们》,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总是愿意帮助别人,愿意与他人分享,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开拓孩子的思维,还可以让孩子明白分享的重要性。
三、及时表扬和鼓励孩子的分享行为孩子在分享行为上面有所进步时,我们必须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因为孩子们在分享行为上的积极性是不断变化的,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可以让孩子保持分享的热情和动力。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首先,创设积极的班级文化。
教师应该营造一个相互信任、友善互助的班级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赞扬和鼓励幼儿的分享行为来树立正向的班级价值观,并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让幼儿意识到分享是受到认可和鼓励的。
其次,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分享机会。
教师可以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幼儿报告会、小组合作等,让幼儿有机会分享自己的见解、经历和技能。
同时,在班级日程中留出专门的时间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喜悦、疑惑和困难,让他们感到分享是一件乐事而不是一种义务。
第三,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幼儿在分享时应该受到其他幼儿的倾听和尊重,而不是被打断或忽视。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引导来教会幼儿如何倾听他人的分享,并通过反馈和讨论来加深幼儿的理解和体验。
第四,引导幼儿学会分享的技巧。
幼儿需要学习如何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如何正确使用语言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可以通过模仿和分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幼儿学会如何分享,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第五,利用教具和故事书来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教具和故事书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话题和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欲望分享。
教师可以选择具有鲜明主题和生动情节的教具和故事书,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对故事情节和角色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家园合作也是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与家长建立积极的沟通互动关系,与家长一起分享幼儿的成长经历和学习成果,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分享家庭的故事和美好时刻。
家长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鼓励幼儿分享,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总之,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家园的共同努力。
通过创设积极的班级文化、提供充分的分享机会、培养倾听能力、引导分享技巧以及利用教具和故事书来激发兴趣,可以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的培养和发展。
同时,与家长的积极合作也是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环节。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教研(3篇)
第1篇一、引言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幼儿道德水平的重要指标。
小班幼儿正处于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分享行为对于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研活动旨在通过探讨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教育策略,提升教师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认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二、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1. 分享意愿较低:小班幼儿的分享意愿普遍较低,他们更倾向于将物品保留给自己。
2. 分享行为不主动:幼儿在分享时,往往需要成人的引导和提醒。
3. 分享范围有限:幼儿的分享行为主要限于同伴之间,与成人的分享较少。
4. 分享内容单一:幼儿分享的物品多为玩具、零食等实物,情感分享较少。
三、影响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主要因素1. 家庭教育: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一个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有重要影响。
2. 同伴关系:同伴之间的互动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有直接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3. 教师引导:教师的教育策略和引导方式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有重要作用。
4.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背景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谦让”、“礼让”等价值观。
四、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1. 创设分享情境: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幼儿参与集体活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创设分享情境,引导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
2. 引导幼儿表达: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我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我很高兴和大家分享我的玩具”等,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3. 培养幼儿的同情心:通过讲述故事、观看动画片等方式,让幼儿了解分享的意义,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4.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互助,共同完成任务,增进同伴之间的友谊,促进分享行为的发生。
5. 家园共育: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分享行为,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6. 评价与激励:对幼儿的分享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如何培养幼儿分享行为
一、树立榜样。
老师及父母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
他们的日常行为,言行举止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说,教师与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行为,抓住一切有利机会作好良好榜样,在园时,教师可利用玩玩具、分发物品等的时候,有意识的将它们以分享的形式进行。
如:对幼儿说:“可以和你换个玩具玩吗?”、“可以和你一起玩吗?”、“可以把你手里的玩具给我玩一下吗?”……让幼儿体验到分享的乐趣。
在家里,让孩子请爷爷、奶奶等一起分享,逐步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意识。
除了老师及父母应树立好榜样,同伴之间也是学习的榜样。
当幼儿愿意与同伴一起分享物品时,老师应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既树立了好榜样给幼儿学习,又激发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
二、多创造分享机会,举行与人分享的活动。
如举办“生日会”,唱完生日歌请小朋友给“小寿星”说祝福语,再请“小寿星”为大家分发生日蛋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与人分享。
在吃蛋糕及其他饮料等食物时,幼儿就会体会到生日的快乐以及与人分享带来的乐趣。
除此之外,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专门为幼儿开展分享活动,请幼儿把自己会唱的歌、会跳的舞、会念的诗歌、会说的故事等等分享给其他幼儿。
这样不仅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同时也提高幼儿大胆表现自我的能力。
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宽松、愉悦的自我展示空间,增强幼儿的自信。
还可根据主题的开展,请父母来园和幼儿一起参与,分享“亲子同乐”的快乐。
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
如在“蔬菜宝宝”的主题活动当中,请家长来园同孩子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孩子感到非常快乐。
三、日常生活中正确地引导幼儿。
现在小朋友之间经常有这样的对话:“你不给我玩具玩,我以后再也不和你玩了。
”“那好吧,给你玩一下下,马上就还给我。
”教师应抓住这一机会,进一步引导并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因为你分给了同伴玩具,所以你们在一起玩得很开心,”年龄小的班级,所以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幼儿向同伴借玩具,可同伴玩得正起劲,不论怎样都不给,这时,老师应走过去对不借玩具的孩子说:“你看,//为什么不高兴?”当他说出原因后,进一步强化:“同伴之间要团结友爱,如果你和他一起玩这个玩具,一定会玩得更开心的,而且他会很感谢你的。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分享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行为之一,在幼儿园阶段,分享行为的培养对幼儿成长和社交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幼儿分享行为的定义、原因、方式以及如何培养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定义分享行为是指幼儿将自己的物品、时间、精力等与他人分享的行为。
包括将自己的玩具、食物等与别人共享,主动帮助别人,分享自己的故事、经验等。
原因1.社交情感需要:幼儿在生活中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分享行为有助于增强幼儿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2.学习社会规范的需要:幼儿通过模仿他人分享行为,逐渐学会社会规范,比如道德、礼貌等。
3.自我调适的需要:分享行为有益于幼儿自我调适和情绪管理,减轻焦虑和孤独感。
方式分享行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分享物品:比如将自己的玩具、食物等与别人分享,让别人参与自己的活动。
2.分享经验:幼儿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故事,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困难、成功和玩乐等。
3.分享时间与精力:参加志愿者活动、做家务等都是培养分享行为的方式。
如何培养1.提供机会:幼儿需要有机会分享行为,幼儿园可以提供许多机会,如举办分享会、组织志愿者活动等。
2.鼓励和赞赏:班级老师需要及时发现幼儿的分享行为,并及时肯定、赞赏,让幼儿感受到分享行为所带来的积极反馈。
3.角色模型:教师、家长等成人都是幼儿最好的角色模型,他们可以在生活中积极展示自己的分享行为,引导幼儿学习并模仿。
结论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交和情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提供机会、鼓励幼儿和提供角色模型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有利于幼儿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幼儿时期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和教师需要制定明确的培养策略。
以下是一些可以用来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1. 以身作则:成人是幼儿最重要的榜样,幼儿会模仿成人的行为。
家长和教师应该自己具备分享的行为习惯,例如与他人分享食物、玩具等物品,以及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时间和关爱。
2. 褒奖鼓励:当幼儿表现出积极的分享行为时,家长和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赞扬和奖励,比如通过称赞、拥抱或小礼物来表达他们的肯定。
这样可以增强幼儿的分享行为,并使他们意识到分享是一种值得赞扬和重视的行为。
3. 合作游戏:幼儿喜欢参与与他人一起玩的游戏。
通过设计一些合作性的游戏活动,鼓励幼儿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协作,比如一起搭积木、玩捉迷藏等。
这样做能够增加幼儿分享的机会,培养他们与他人分享的意识和习惯。
4. 分享经验故事: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幼儿传递有关分享的积极经验和价值观。
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是具有分享精神的人物,通过他们的经历和故事,激发幼儿的共情和分享意识。
5. 分享活动:定期组织分享活动,让幼儿有机会积极参与并体验到分享的乐趣。
比如组织义卖活动,让幼儿将自己的玩具或手工制品售卖,再将所得善款用于帮助有需要的人。
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能够理解分享的意义,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6. 分享的规则:幼儿需要明确分享的规则和约束,例如要讲究公平,不能抢夺他人的东西,可以按照时间或轮流的方式分享玩具等。
家长和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幼儿不良的分享行为,如携带别人的物品不还等。
7. 实践中学习:幼儿需要通过实践来学习分享的技巧和经验。
家长和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机会,在日常生活中模拟和引导他们进行分享行为的练习,例如与他人一起做家务、分配任务等。
8. 善意沟通:分享行为也需要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
家长和教师可以教导幼儿如何主动与他人交流,并表达分享的意愿,例如说“我来给你一些玩具”等。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
1. 以身作则幼儿会模仿他们周围的人的行为和习惯。
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展示良好的分享行为。
我们可以与孩子分享我们自己的玩具、食物和时间,以此教育他们如何分享。
2. 给予正面激励当幼儿分享他们的玩具或食物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激励。
可以夸奖他们的慷慨和善良,并提醒他们分享的好处,如与朋友一起玩耍更有趣。
3. 设置共享时刻为了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我们可以设置共享时刻。
每天定期组织共享食物和玩具的时间,在这个时候孩子可以和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的东西。
这样的活动有助于锻炼幼儿的分享意识和技巧。
4. 引导合理分享在幼儿分享时,我们可以适当地引导他们做出合理的分享。
当幼儿有很多糖果时,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将其中一部分糖果分享给其他孩子,同时保留一些糖果给自己。
这样的引导有助于教育他们分享的平衡。
5. 教育分享的理由为了让幼儿理解分享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教育他们分享的理由。
我们可以告诉他们分享会让他们和其他人更加快乐,并帮助建立友谊和合作。
通过理解分享的意义,幼儿会更愿意分享自己的东西。
6. 制定共享规则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制定一些共享规则。
在幼儿园或家庭中,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大家可以轮流玩同一件玩具,每个人都有机会分享。
这样的规则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分享和等待。
7. 培养友善和合作分享行为常常与友善和合作紧密相关。
我们可以培养幼儿的友善和合作意识,通过一起做游戏、合作解决问题等活动。
这样的经历可以增强他们意识到分享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分享。
8. 避免强制分享虽然我们要鼓励和引导幼儿分享,但我们也要避免强制他们分享。
如果幼儿不愿意分享,我们可以尊重他们的意愿,但可以找到其他方式来教育他们分享的意义和乐趣。
过度强制分享可能导致幼儿反感和不愿与他人分享。
9. 与家长合作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与家长的合作对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至关重要。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策略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策略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和培养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幼儿的分享行为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非常有益。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呢?今天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要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孩子榜样。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给孩子一些正能量的榜样,让孩子在观察和模仿中学会分享。
比如家长可以多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收获,让孩子知道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而老师则可以在课堂上给孩子们一些分享的机会,让孩子们学会分享自己的喜悦和成就。
通过这样的榜样引导,孩子们会慢慢形成分享的习惯。
要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分享的机会。
在幼儿园或者家庭中,家长和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创造一些分享的机会。
比如在吃零食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们一起分享,让他们学会分享食物的快乐;在玩具上可以让孩子们学会分享玩具的快乐;在学习上可以让孩子们学会分享成就的快乐。
这些都可以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分享的意识和习惯。
要注重对孩子分享行为的及时肯定和鼓励。
当孩子有了分享的行为时,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可以适当地表扬孩子,让孩子知道分享是一件受到认可和赞赏的行为。
这样可以增强孩子分享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未来更愿意去分享。
要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分享行为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所以在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的也要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可以通过一些故事或者游戏来教育孩子,让他们懂得分享对别人的帮助和快乐。
还可以带着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亲身体会分享的快乐和意义。
通过这样的教育,可以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
通过给予孩子榜样、创造分享机会、及时肯定鼓励和培养社会责任感这些策略,可以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极的分享行为。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老师需要教导孩子学会分享,这不仅是一种善良和有爱心的行为,也是培养孩子待人接物、与人相处的基础。
下面就是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孩子的善良和爱心分享是一种善良和爱心的表现,这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善良和爱心。
家长和老师需要在日常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善良和爱心,教导他们为他人着想,帮助他人,关爱他人。
可以通过讲故事、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善良和爱心,让他们懂得分享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做好榜样孩子是模仿的动物,他们更愿意学习和模仿身边的成年人。
家长和老师首先要做好榜样,展示出积极的分享行为,主动帮助他人,并且在孩子面前表扬和肯定他人的分享行为,让孩子学会模仿。
三、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分享是一种合作意识的表现,家长和老师需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可以通过团队游戏、集体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让他们懂得在共同的活动中与他人分享,学会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四、合理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合理引导来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
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案例来告诉孩子什么是分享,为什么要分享,分享的好处等,让他们懂得分享的重要性。
也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或者活动来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分享,比如让孩子分享他们的玩具、食物等,让他们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和乐趣。
五、及时肯定和鼓励在孩子表现出分享行为的时候,家长和老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形成内在的动力,持续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
也要及时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正确的分享,什么是不正确的分享。
六、注意言传身教言传身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在培养孩子分享行为的过程中更是如此。
家长和老师不仅要通过语言表达分享的重要性,更要通过自身行动来展示。
要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家长和老师乐于分享,乐于帮助他人,这样孩子才能更深入的理解和接受分享的观念。
怎样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怎样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一、开场语首先感谢直播间的爸爸妈妈们能来到直播间视听,在这里我们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学习!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里收获快乐!望宝贝们能快乐健康的发展!同时感谢直播间的年轻的帅气的未来的爸爸妈妈们能来到本直播间,谢谢你们的视听,分享的同时希望能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帮助!谢谢!二、主题名称今天我们分享的主题是“怎样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一)个人想法小朋友们在上幼儿园之前有的孩子有分享的行为,有的孩子不太分享,没关系,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们到了幼儿园里,孩子们的分享行为都会得到一定的水平提高。
在幼儿园有一些集体、分组的活动,孩子们可以通过主题活动,一起分享糖果,个别分享,老师都会进行集体性的表扬,孩子们的行为在一次一次的分享行为中得到一定的升华。
家庭成员的经常互动也有助于孩子们的分享行为。
(二)书上分享“自我中心化思维”是幼小儿童特有得思维方式,即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己得感觉、观点出发,而不知道别人观点得存在及不同,更不能主动、自觉地从别人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因此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和快乐,而不能想到或理解别人得渴望或痛苦得心情,这也就必然导致独立行为得发生。
这不是“自私自利”行为,前者是无意识得、不自觉的,在2-4岁儿童身上尤为明显;自私自利行为是自觉的、有意识地只考虑自己。
幼儿常发生得争抢现象,是由于他们还不具备分享行为,没有建立良好得分享规则所致,需要成人加以培养。
以下是四个行之有效得培养方法。
(1)树立榜样在家庭中成人要为儿童树立分享榜样,先长者、先他人、后自己应成为家庭中相处关系得行为信条,并不时伴随语言像儿童述说,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响。
还可以用故事中得分享榜样,给儿童提供楷模。
(2)创造分享机会在榜样得影响下,给儿童创造众多得分享机会,使儿童得以模仿与练习。
如吃东西时多让儿童做分发者,一方面满足儿童爱做活动得心理,一方面给儿童以如何分享得实践机会,对儿童先他人、后自己得分享行为给以肯定和鼓励。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交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也是培养幼儿团体意识、互助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关键要素。
下面将介绍一些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
1.榜样引导幼儿非常容易模仿他人的行为,通过榜样引导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爱分享、乐于助人的孩子作为榜样,让他们在班级中展示分享行为。
教师也需要成为幼儿的榜样,积极分享和帮助别人。
通过榜样引导,幼儿会潜移默化地学会分享行为。
2.鼓励和赞赏在幼儿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和赞赏幼儿的分享行为。
当幼儿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或者其他资源时,教师可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比如称赞幼儿是一个慷慨的孩子,一个好朋友等等。
通过正面的反馈,可以增强幼儿分享行为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多次进行分享。
3.合作游戏合作游戏是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合作游戏中,每个孩子都需要参与并分享自己的力量和资源。
通过这样的游戏,可以让幼儿深刻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地学会分享。
可以开展一些团队建设的项目,如搭建积木,制作手工艺品等。
4.情感教育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也需要情感教育的支持。
教师可以讲述和阅读一些关于分享和互助的故事书,引导幼儿对分享感兴趣并理解其重要性。
教师需要倾听幼儿的感受和情感需求,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从而增进幼儿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共鸣。
5.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幼儿模拟和体验分享行为,并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角色扮演的情境,如仿真市场、家庭消费等,让幼儿在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共同分享和合作。
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分享,并意识到分享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
6.家庭合作幼儿在家庭中的经历和环境对于分享行为的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成员可以积极参与到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中,比如父母可以分享自己的食物、玩具或心情,并对幼儿的分享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
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参与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到分享的乐趣和意义。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幼儿时期是孩子形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们成长发展的基石。
为了培养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和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
下面将介绍一些有效的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1. 树立榜样:幼儿是模仿的动物,他们会模仿身边的大人和同伴的行为。
家长和教师应该成为幼儿习得分享行为的榜样。
在幼儿面前展示出与他人分享的行为,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养成分享的习惯。
2. 培养同理心:通过讲故事、阅读绘本等方式,引导幼儿体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让幼儿懂得分享可以带来他人的快乐和满足感,培养他们的同理心,从而主动愿意分享自己的东西。
3. 奖励和表扬:当幼儿主动分享时,家长和教师应立即给予积极的奖励和表扬,让他们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这种正向的反馈会增强幼儿分享行为的频率和持续性。
4. 制定规则和奖惩措施:向幼儿明确传达关于分享的规则和期望,例如轮流玩具、分享小食物等。
明确制定奖励和惩罚机制,奖励表现良好的分享行为,惩罚不分享或不合理地分享的行为。
这样的规定和措施有助于约束幼儿的行为,促进他们的分享行为的形成。
5.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鼓励幼儿与他人进行合作活动,例如共同游戏、合作制作手工等。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会认识到分享和合作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乐于分享的意识。
6. 组织分享活动:家长和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专门的分享活动,例如幼儿间的玩具交流、小组间的物品互换等。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让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快乐,还能够加强他们对分享行为的认同和意识。
7. 引导正确解决冲突:在幼儿分享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冲突和摩擦。
这时,家长和教师应该及时介入,引导幼儿正确解决冲突,妥善处理分享中的矛盾和困难。
通过这样的引导,幼儿能够学会妥善处理分享问题,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分享行为的形成。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教师的耐心引导和指导。
通过树立榜样、培养同理心、奖励和表扬、制定规则和奖惩措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组织分享活动以及引导正确解决冲突等策略的有效运用,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分享行为习惯,为他们的成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来聊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分享吧。
分享就是把自己的东西或者经验告诉别人,让别人也能感受到快乐。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呢?因为分享不仅能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分享意识,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变得更加善良、友善和有爱心。
二、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及原因分析1.1 现状现在的孩子普遍比较自私,不太愿意与人分享。
有时候,老师分发零食或者玩具,有些孩子会抢着拿,而不是主动给其他小朋友。
这种现象在小班尤为明显,因为小班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1.2 原因(1)家庭教育的影响。
现在的家长都很忙,很多都是双职工家庭,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很容易变得自私,不愿意与人分享。
(2)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大,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往往会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忽略了培养孩子的品德教育。
三、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2.1 从日常生活中入手我们可以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着手,让他们在生活中逐渐养成分享的习惯。
比如,当孩子们在幼儿园吃饭时,可以让他们先把自己的饭菜分给旁边的小朋友尝尝;当他们玩玩具时,可以鼓励他们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共同分享玩具带来的快乐。
2.2 以榜样示范作为老师,我们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们学习分享的榜样。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适时地表扬那些乐于分享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分享的快乐;也要对那些不愿意分享的孩子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引导。
2.3 创设合适的情境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创设合适的情境来培养孩子们的分享意识。
比如,组织一次“小小志愿者”活动,让孩子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学会分享;或者开展一次“亲子手工制作”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作品,共同分享劳动的成果。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幼儿的分享行为的培养对于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
1. 榜样示范:老师和家长要成为良好的榜样,积极分享和帮助他人。
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分享的行为。
2. 培养合作精神:组织幼儿参与一些合作活动,鼓励他们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通过合作,幼儿体会到分享的重要性,并获得分享的愉悦感。
3. 情感教育: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情感。
通过故事、游戏和讨论,让幼儿认识到分享可以带来快乐,并培养他们乐于分享的情感。
4. 赞赏鼓励:对于幼儿的每一个分享行为都要给予积极的赞赏和鼓励。
这样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让他们更愿意分享和帮助他人。
5. 引导合理分享:教导幼儿如何合理地分享,避免浪费和占用他人资源。
告诉他们分享应该是自愿的,并且应该尊重他人的意愿。
6. 分享活动:组织幼儿参与一些分享活动,如分享自己的玩具、书籍或食物等。
通过实践,让幼儿亲身体验分享的乐趣和好处。
7. 规则教育:制定一些关于分享行为的规则,如轮流使用玩具、公平分配食物等。
教导幼儿遵守规则,并鼓励他们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8. 培养感恩心:教育幼儿感恩他人的分享和帮助。
通过感谢信、感恩日等活动,让幼儿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并激励他们更加愿意分享和帮助他人。
9. 实践分享:在家庭和学校中,创造分享的机会和环境。
家庭聚餐时,每个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食物和想法。
通过实践,让幼儿积累分享的经验和习惯。
10. 家校合作:家长和教师要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分享行为。
在家庭和学校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培养策略,共同为幼儿的分享行为提供支持和指导。
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分享的习惯
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分享的习惯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分享的习惯导言:幼儿期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其中分享的习惯尤为重要。
分享不仅能促进幼儿社交交往,还能培养他们的慷慨、友爱和合作精神。
本文将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习惯。
一、家庭篇1. 父母身教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榜样,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教育孩子。
家长应该主动分享自己的物品、精力和时间,与孩子产生情感共鸣,让孩子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
2. 家庭活动引导孩子参与家庭活动,如共同准备餐桌、整理玩具等。
在活动中,给孩子创造分享的机会,让他们将自己的成果与家人分享,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乐于与他人分享的欲望。
3. 鼓励表扬当孩子有分享行为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可以通过称赞孩子慷慨大方、善于与他人分享,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他们形成持续的分享习惯。
二、幼儿园篇1. 游戏角色扮演在幼儿园里,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游戏角色扮演,让孩子扮演分享者的角色。
通过模拟场景,让孩子体验到分享给他人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
2. 分享游戏和玩具幼儿园可以设置一些分享游戏和玩具的活动,鼓励孩子与他人合作、分享。
通过与他人共同玩耍,幼儿可以学会倾听、让人、包容和分享,培养出良好的分享习惯。
3. 情感教育幼儿园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的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分享习惯。
例如,组织孩子一起制作贺卡送给他人,让他们体验到分享给他人的喜悦和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树立和巩固分享行为。
三、社会篇1. 社会互助活动将幼儿参与社区互助活动,如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孩子可以感受到分享对别人的帮助和意义,培养他们的善良品质和分享习惯。
2. 公益讲座和演出鼓励幼儿参加公益讲座和演出,让他们了解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性。
通过亲身参与公益活动,孩子可以感受到分享帮助他人的价值和快乐,进一步巩固他们的分享习惯。
3. 人情世故教育进一步加强幼儿的道德教育,让幼儿了解到分享是一种美德。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
我在多年的幼教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我曾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调查:在25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占57%;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或告状)的幼儿有32%;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40%;想玩但没达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的幼儿有12%。
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
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
挖掘机本文拟对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办法,供幼教同行们参考。
1.树立榜样。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
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
如在分发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
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作出良好的榜样。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
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幼儿有某种物质分享行为时,老师要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2.正面强化。
常用的正面强化有两种: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语言强化。
口头语言强化是指老师用适当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
例如:在日常游戏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辆新型玩具车,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那我以后不跟你好了。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策略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策略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培养幼儿分享的行为,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还能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合作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下面我来谈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要从家庭环境入手,培养幼儿分享的习惯。
家庭是孩子最初接触社会的地方,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主动与孩子分享自己的东西,如食物、玩具等,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在家庭中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鼓励孩子与兄弟姐妹、朋友共同玩耍,分享乐趣和快乐。
幼儿园也是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场所。
在幼儿园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合作游戏,让他们感受到分享的乐趣和重要性。
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强调分享的重要性,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幼儿明白分享的好处,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
还可以利用绘本故事来培养幼儿分享行为。
绘本故事往往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揭示分享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关于分享的绘本故事,与幼儿一起朗读和讨论。
通过故事的分享,幼儿能够理解分享的内涵,也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培养起分享的行为和习惯。
应该注重奖励和表扬。
当幼儿展现出分享行为时,教师和家长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幼儿感受到分享行为的价值和重要性。
可以给予奖励,如表扬信、小礼物等,同时也要给予实质性的奖励,如亲子活动、游乐场等。
这不仅能够鼓励孩子继续分享,还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培养幼儿分享行为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长和教师要给予关注和引导,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互动氛围。
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培养策略,幼儿可以逐渐形成良好的分享习惯,发展出积极合作和互助的品质,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分享是指将自己的物品、经历或思想与他人分享。
幼儿阶段的儿童由于自我意识和道德素质的限制,常常抑制或忽视分享行为,这对于他们的社交技能和个人成长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能力尤为重要。
一、培养孩子分享的认知基础1. 学习与他人共处:幼儿应该尝试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书籍等,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一部分。
2. 学习为别人着想:幼儿应该学会考虑他人的情况,了解别人的需求和喜好,为别人着想,从而形成分享的自觉。
3. 学习感恩回报:幼儿应该学会感恩别人的关爱和帮助,并学会回报别人。
分享是一种感恩行为,通过分享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二、培养孩子分享的兴趣和习惯1. 倡导家庭分享文化:家长应该带头分享自己的物品、经历和感受,鼓励孩子积极分享。
可以通过玩具交换、小礼物赠予等方式培养孩子的分享兴趣。
2. 利用游戏培养分享能力:在游戏中,孩子可以通过分享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同时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需求,从而培养自己的分享能力。
3. 培养分享的自觉:家长可以通过赞扬孩子的分享行为,鼓励他们积极分享,同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责任心。
三、思考如何应对孩子不分享的问题1. 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不分享的行为可能是因为害怕失去或者受到伤害,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安全感,让他们放心分享。
2. 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对于不愿意分享的孩子,家长应该耐心地引导孩子学习分享,不要施加过多的压力或惩罚。
综上所述,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能力既需要认知基础的学习,也需要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应该理解并尊重幼儿的需求和观点,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培养他们的分享意愿和习惯,让孩子在快乐分享中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陈丽君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
我在多年的幼教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我曾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调查:在25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占57%;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或告状)的幼儿有32%;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40%;想玩但没达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的幼儿有12%。
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
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
本文拟对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办法,供幼教同行们参考。
1.树立榜样。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
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
如在分发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
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
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作出良好的榜样。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
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幼儿有某种物质分享行为时,老师要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2.正面强化。
常用的正面强化有两种: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语言强化。
口头语言强化是指老师用适当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
例如:在日常游戏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辆新型玩具车,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那我以后不跟你好了。
”这时,带玩具者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
这时,老师要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他:“和XX一起玩高兴吗?”并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发生后,如果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
但老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语气、语调,强化时要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本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
肢体语言强化是指教师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变化来
表达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肯定。
如当发现幼儿有分享行为时,老师可采取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或用手轻轻抚拍其肩、头等方式,使幼儿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从而在今后更愿发生类似的行为。
以上做法,不仅能使幼儿得到正确、适当、长效、深刻的行为强化,同时还有助于幼儿学会注意、体会别人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幼儿社会情感认知的培养。
3.创造分享机会。
①设立“分享日”:是指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周中设立一个专门的分享日。
比如,“玩具分享日”是让幼儿在这一天将自己喜爱的玩具、宠物带来与别人分享。
再如,“经验分享日”是幼儿在这一天,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和近期完成的作品向他人展示,幼儿在展示和讲述的过程中,既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又会产生一种因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还可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②举办“生日会”:当某个幼儿有办“生日会”的需求时,我们可以与家长配合把“生日会”办成一个“分享会”。
在“生日会”上,蛋糕、饮料、糖果等将成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
老师在主持“生日会”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
如老师在请大家唱完生日歌、说完祝词之后,就可请“小寿星”简要谈一谈成长中值得分享的故事。
然后,请“小寿星”为大家分发生日蛋糕,这是小朋友共同期待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大家分享食物,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
③“一分钟”分享:就是每天为幼儿提供短暂的几分钟专门开展分享活动。
在这一时间段,幼儿尽可能地把自己拿手的歌曲、舞蹈、诗歌、谜语、故事、笑话等分享给其他幼儿。
这样的分享活动可给每个幼儿更多精神上的分享机会,让他们尽展才华。
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幼儿大胆表现自我的能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④创设宠物“分享角”:就是在教室中开辟出一个小小的角落来摆放幼儿从家中带来的宠物玩具。
在自选游戏时,幼儿可以随时到这个角区来与小伙伴共同分享自己或他人带来的分享物。
4.建立分享规划。
为使幼儿的分享行为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建立一定的分享规则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所建立的分享规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平等分享。
要做到这一点不太容易,因为这一时期的幼儿交友更多地由利益来决定,所以在分享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
如常听到“XX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把带来的汽车给他玩”“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给你玩”之类的话。
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师可和幼儿一起讨论:是不是带来的分享物只给自己的好朋友?别人想要怎么办?当别人把自己的玩具给你玩时。
你是不是很高兴?如果别人不给你玩,你是不是很难过?让幼儿通过情感的换位(如想想自己没有玩具时的痉体验)来体会,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规则。
二是共同分享。
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自愿地
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融洽地进行分享(玩具、食物或其他),最终使彼此的情感都获得满足。
如在搭积木时,大家应商量,分工使用;自己带来的玩具让大家一起玩,带来了好吃的东西应具有足够的数量,这样才能达到你快乐,我快乐,大家都快乐的目的。
在刚实施此规则时,我们要先教给幼儿协商的技巧。
如在与别人一起分享玩具前,要先同别人商量:“我也想玩这个玩具,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我参加这个游戏可以吗?”在分享过程中,老师要协调关系,引导幼儿去与他人使用,在分享后老师要强化幼儿共同分享的行为以及在共同分享基础上达到的全作行为,这样,共同分享的制度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来。
共同分享制度的建立,为幼儿今后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轮流分享。
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内,大家将分享物轮换使用。
刚开始实施此规则时,由于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会发生一些争执。
这时,我们可教给幼儿学会先拿到玩具谁先玩,后来的人想玩可以说:“我也想玩这个玩具,你玩一会儿可以轮给我玩吗?”渐渐地,幼儿学会了协商,也了解到尊重别人及等待轮换的重要性。
轮流分享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幼儿解决一些分享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在玩具数量少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实现分享,同时为幼儿将来成为守秩序的公民打下了基础。
四是先宾后主的分享。
是指幼儿将自己带来的玩具先让别人玩。
当然这种制度开始实施时会使幼儿觉得很委屈,为什么自己家里的玩具要先让别人玩呢?这时老师可采取换位的方法引导幼儿去思考。
如可对
幼儿说:“你是否也希望别人先把玩具给你呢?”这样,幼儿就容易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分享他的玩具了。
而老师则要对幼儿表现出的先他人后自己的行为给予肯定,以强化幼儿在今后再发出类似的行为。
先宾后主的分享制度可培养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学会忍耐的美德。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曾指出:我们无法将“忍耐”的美德教给三岁的幼儿,但是靠幼儿本身在现实环境中体会却是可能的。
应该说明的是,上述方法虽然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它们总是结合在一起,互相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
实践证明:我们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在客观上建立合理的分享规则,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规范、有序、才能让幼儿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