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文创作中的移就与拈连
拈连_百度百科
lián),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又叫“顺拈”。运用拈连,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
目录
词语解释
细说修辞格(一)拈连的种类
(二)运用拈连要注意的问题
拈连移就区别相同点
掰开大山夺乌金。 壮志在胸镐在手, 干劲万吨煤万吨。(李隆汉《采工》)
④大红花我心里早戴上喽,评功的时候我就说过:年轻人戴上青枝绿叶大红花分外的好看……(《不是蝉》) 2.略式拈连
甲事物省略,或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省略,乙事物必须出现,借助上下文,省略的内容还是清楚的。例如:
您目前的等级是1级
您目前的经验值是46点
您还需54点经验值即可升为2级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12162次
编辑次数:6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0-07-11
创建者:帅帅的老木匠
最新动态
周总理逝世35周年纪念日:
百科消息:
周总理逝世35周年,科友同缅怀
【参考资料】 《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下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编辑本段拈连移就区别
1.“拈连”是指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巧妙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用于乙事物,这种修辞方法叫拈连。例如:
他飘飘然地飞了大半天,飘进土谷祠,照例应该躺下便打鼾。(鲁迅《阿Q正传》)
例子(3):你别看我耳朵聋,我的心并不聋啊!......
编辑本段细说修辞格
甲事物一般都是具体的,多数在前;乙事物一般都是抽象的,多数在。这种辞格,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一)拈连的种类
第七、八节 辞格(四)及综合运用
2.一体两面对比
①
把同一事物两个对立的方面写在一起,使 它们显得更鲜明,更彻底。
蜜蜂是渺小的饿,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 ——杨朔《荔枝蜜》 ②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 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对比和对偶的区别
1.着眼点不同。对比以意义为特征,着眼在内容方面,要求两种事物或一 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在意义上相反相对;对偶以结构为特征,着眼点在形式 方面,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也就是说,对比的特点是对立, 对偶的特点是对称。 2.作用不同。对偶是利用均衡对称的语言形式、和谐优美的语言节奏,以 加强艺术感染力;对比是以内容上的对立,来加强语言的鲜明性。对偶中 的“反对”从内容上看是对比,从形式上看是对偶,这是辞格兼用的现象。
八、警策
使某些语句语简言奇,含意深刻并富有哲 理性的辞格叫警策,也叫“精警”或“警 句”。 修辞学就是修辞学。 主宾重复判断
他的世界 又小又宽广, 他的路径 又短又漫长,
表意相反相成
方敬《图书管理员》
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
有的说:“可是朱桂棠,杀人做大户,咱们滴的血,他做 聚宝盆,咱们的骨头,他做摇钱树。 田间《赶车
拈连PPT课件
段落拈连
总结词
段落拈连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段落进行巧妙的衔接,使 文章更加连贯流畅。
详细描述
段落拈连通过将两个或多个段落进行巧妙的衔接,创造 出连贯、流畅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加连贯流畅,能够 让读者感受到文章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例如,“他是一 颗璀璨的明星,在黑暗中熠熠生辉。他的光芒照亮了整 个世界,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和未来。他的故事激励着无 数人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梦想。”通过将三个段落进 行衔接,形成了一个连贯、流畅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感 受到了文章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句子拈连
总结词
句子拈连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句子进行巧妙的组合,使 语言更加流畅自然。
详细描述
句子拈连通过将两个或多个句子进行巧妙的组合,创 造出流畅、自然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流畅自然, 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感。例如,“他 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在黑暗中熠熠生辉。他的光芒照 亮了整个世界,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和未来。”通过将 两个句子进行组合,形成了一个流畅、自然的表达方 式,让读者感受到了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感。
巧妙拈连
总结词
指在特定的语境下,巧妙地利用两个或 多个词语的音、形、义等方面的相似之 处,进行巧妙的搭配,以达到幽默、生 动的效果。
VS
详细描述
巧妙拈连通常需要较高的语言技巧和创意 ,能够给听众或读者带来惊喜和愉悦。例 如,在句子“他每天早上都‘闻鸡起舞’ ,锻炼身体”中,“闻鸡起舞”原本是指 听到鸡叫就起来练武,但在这里与“锻炼 身体”搭配,表达了他每天早上早起锻炼 的习惯,这种巧妙搭配既幽默又生动。
果不佳。
缺乏个性
PPT课件的模板和风格较为单 一,缺乏个性化和创意,容易
让学生感到枯燥。
难以保存和分享
一些老旧的PPT课件可能无法 在新版本的软件中打开,影响
移就与比拟、拈连的区分——公式化角度的新考察
( ) 寞富眷 水 , 气方在 斯 。 ( 宗元 《 连 3寂 英 柳 哭 州凌 员 司马》 例 ( ) 关 联 的 两 个 事 物—— “ 卒 ” “ ” 2相 兵 和 床 都 出现 了 , ( ) 出 现 了 一 个 : 春 水 。这 样 看 例 3 只 富 来, 如果单 就相 关联 的两 个事 物是 否都 出现来 看 , 移
移 就也 可 以看 作 比拟 , 区分不开 。 ( ) 二 移就 与拈 连
有 的学 者 认 为移 就 与拈 连 的 区别 在 于 : 相关 联
是移 就 。 ( ) 着他 们 那双 懒 洋 洋的 筷子 , 的 心 就 像 4看 我 翻倒 了五味 瓶 … …( 洁《 荠菜 》 张 挖 ) 例 ( ) 的“ 洋 洋 ” “ 子 ” 限 定 和 被 限 4中 懒 和 筷 是 定 关 系 , 以是 移就 而不是 比拟 。 所 ( ) 二 相关 联 的两 个事 物 ,移 就 既 可 以都 出现 , 语文 学刊 来自20 0 9年 第 5期
移 就 与 比拟 、 连 的 区 分 拈
— —
公式化 角度的新考察
。 张 明友
( 头大 学 文学院 , 汕 广东 汕头
556 ) 10 3
[ 摘 要 ] 本文主要探讨传统辞格分类中移就与比拟、 拈连之间纠缠不清的原因, 进而从一个新的角度来
对 它们 进行 区分一 公 式化。
就与 拈连 就 区分不开 。
二、 公式 化角 度的新 考 察
、
传统 辞格分 类 的缺 陷
( ) 一 移就 与 比拟
移 就 , 的教材定 义 为 :把 描 写 甲事 物性 质 状 有 “ 态 的词 , 移来修 饰 和描 写 乙 事物 的修 辞 方式 ” … 。 比拟 , 的教材定 义 为 “ 于 想象 , 描 写 彼类 事 物 有 基 用 动作 形态 的词描 写此类 事物 的修 辞方式 ” 盯。 …
拈连和移就的区别
拈连和移就的区别一、拈连。
在两类事物连说的时候,把适用于前事物(一般是具体的)的词语顺势用于后事物(一般是抽象的),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拈连。
例如:1、锁得住自由的身,锁不住革命精神。
2、母亲为儿缝军衣,情意缝在儿心里。
3、织鱼网啊,织鱼网,织出一片好风光。
4、当年毛主席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那肩上挑的哪里是粮食?挑的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从以上例子可见,由于前一事物的出现,将本不适用于后一事物的词顺势借用,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了,这就是拈连的妙处。
拈连也有省略形式,例如:5、我们的肩上扛着中华民族的尊严。
“尊严”是抽象的,本不能“扛着”,这种直接的借用可算是拈连的省略形式。
二、移就又叫移用,是有意将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用于乙事物,从而简练而深刻地揭示事物本质的一种修辞方法。
例如:1、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那艰难的钱。
2、鲁迅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立起来的头发。
3、那悲惨的皱纹已渐渐爬上了额头。
4、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
5、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着个这样苍白的日子。
从以上例子可见,加点的词本来都是不能修饰它后边的中心语的,但这里却用了,而且还有言简意赅的效果。
这就是移就的魅力所在。
三、区别比较拈连同移就,不难看出二者的相同点:都是将用于甲事物的词用在本不适用的乙事物身上。
二者的不同点是:①拈连的甲事物要在前面出现,而移就则不需要出现甲事物。
②拈连所用的词一般是动词,做谓语,而移就所用的词一般是形容词,做定语。
③作用不一样:前者的作用是形象生动,后者的作用是简练而深刻。
浅析“拈连”与“移就”的区别
浅析“拈连”与“移就”的区别作者:刘丹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8期摘要:本文所讨论的是“拈连”与“移就”,有时我们可能会混淆这两种修辞格,历来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本方面的研究,本文我重在列举大量例子区分“拈连”与“移就”。
关键词:拈连;移就;区别[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1本文主要从三方面来区分“拈连”与“移就”:从句子与上下文的联系来看,“拈连”和“移就”虽然说都是词语的移用,但是在移用的时候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拈连”在移用的时候,必须要联系上下文,下文所用的词语,上文必须是要出现的。
上文的句子是一种正常搭配,下文是比较抽象的词。
如果毫无根据的就移用一个词语,那样十分荒谬。
例如:①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闻一多《红烛》(拈连)从例①中我们可以思考,如果诗歌的题目不是《红烛》,而是《暴风雨》,开头这样写“暴风雨啊!既然来临了,便呼啸着!呼啸罢!呼啸罢!”然后接着再写道“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这样是不是就显得很荒谬了,只是因为上文并没有出现“烧”,直接在下文出现“烧”显得十分突兀,不符合逻辑。
又例如:②用小烟锅在羊皮烟包里挖着,挖着,仿佛要挖出悲惨生活的原因,挖出抗拒“命运”的法子……(杜鹏程《飞跃》)③从小就会推车,可那时是赤壁滚钉板,推的腰弓背弯,推不完的冤深仇重,推不完的苦难;如今推的是啥?推的是胜利,推的是希望,越推腰背越直,越推心越甜。
(王颖《车轮滚滚》)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下文所用的词语并不是毫无根据的错误搭配,而是从上文趁势拈下来的。
所以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移就”就可以不用联系上下文,可以直接移用。
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直接用在乙事物上,例如:④她们被幽闭在宫闱里,戴了花冠,穿着美丽的服装,可是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
作文写作方法技巧:修辞手法的运用(附例句)
作文写作方法技巧:修辞手法的运用(附例句)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活而生动有力。
了解并准确使用好汉语的修辞手法,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有很用。
比喻是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
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
比喻是一种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方法。
例子:①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荷花》②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
——《观潮》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例子:①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金色的草地》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桥》③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小桥流水人家》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
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子:①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十里长街送总理》②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
——《放风筝》③他开始教化“星期五”。
“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
——《鲁滨孙飘流记》夸张是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
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
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移就”“拈连”“仿词”的异同
浅析“移就”“拈连”“仿词”的异同【摘要】移就、拈连、仿词是我们实际应用中经常接触到的三种修辞格,对它们的正确理解与使用是我们达到最佳表达效果的重要前提,从而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表达者感情更加鲜明。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这三种修辞格往往会被混淆或误用,从而影响了表达效果。
本文从表现形式、表达效果两方面系统地阐释了移就、拈连、仿词三种修辞格的异同。
【关键词】移就;拈连;仿词;异同修辞格,简单地说,就是修辞时使用的格式。
移就、拈连、仿词是比较常见的修辞格,但在实际运用中这三种修辞格常会被混淆。
因此对移就、拈连、仿词的区分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主要从表现形式和表达效果两个角度来辨析移就、拈连、仿词的异同。
一、移就、拈连、仿词在表现形式上的异同1、表现形式的相同点1.1词语的迁用一些诸如对偶、排比等的修辞格,由于它们有各自统一的形式标志,因此单从它们的外部形式我们就能轻而易举的观察并区别开来。
而移就、拈连、仿词都是对词语的临时迁用所造成的,都有词语迁移的情况。
即通过整体或更换部分要素将词语从原来的正常位置迁移到当下临时的超常位置,来表达特定语义。
下面是修辞格辞典或修辞学专著中常用的范例:(1)我的车子缓缓地驶过快乐的绿林翠木,驶过那阳光下奇花盛开的山谷。
(海涅《诗歌集·抒情插曲》)(2)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杨朔《荔枝蜜》)(3)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要读经。
(鲁迅《这个与那个》)如例(1)中的“快乐的绿林翠木”,形容词“快乐”表示人的一种感情,但在例句中却迁移到本来没有感情的“绿林翠木”前,在此用了移就修辞格,赋予了绿林翠木一种特殊的韵味。
例(2)中把“酿蜜”的“酿”顺势拈来用于“酿造生活”,就是典型的拈连格。
“酿造”一词的搭配对象一般为蜂蜜、酒等等,但句中的“酿造生活”则是顺势移用构成的超常搭配。
例如(3)中的“狭人”即依据现有词“阔人”临时创造出来的。
浅析“拈连”与“移就”的联系
220浅析“拈连”与“移就”的联系刘丹丹 李寄平 喀什大学摘要:修辞格是人们为了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创造出来的,他的生命在于提高表达效果。
本文讨论的是“拈连”和“移就”这对貌似兄弟的修辞格。
这两种修辞格确实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本文就这两种修辞格之间的相似之处展开论述,也可以为研究这两种修辞格的学者提供一定的线索。
关键词:拈连;移就;相似;联系一、修辞格概述修辞格又叫“辞格”、“语格”、“修辞方式”、“修辞方法”、“修辞手段”等。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修辞格”的释义是“各种修辞方式,如比喻、对偶、排比等”。
修辞格这个术语最早是唐钺在《修辞格》中提出来的,他说“凡语文中因为要增大或者确定词句所有的效力不用通常语气而用变格的语法,这种地方叫做修辞格(又叫语格)。
”这个定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达效果,二是“变格的语法”这里的语法指的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还包括语言运用的常规而我们把修辞格定义为:“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的偏离语言和语用常规之后,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
”从古至今,各种修辞格都在被广泛的运用,修辞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不但被各大文人所使用,而且民间的群众也都在使用,文人使用修辞格是有意而为之,为了使文章内容以最生动、最活泼、读者最容易理解的形式表达出来,而民众使用修辞时,往往是无意的,有时候不识字也能说出带修辞的话语,所以修辞无处不在。
二、“拈连”与“移就”的联系“拈连”与“移就”之所以经常被混淆,是因为他们之间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存在大量的相似之处,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一)从定义来看,“拈连”是指接连叙述甲乙两种事物的时候,巧妙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用到乙事物上,也叫“趁势连用”。
“移就”是指把适用于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描写乙事物。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运用于乙事物上,都是属于词语的移用。
例如:①天寒热泪冻成冰,冻不住心头的爱和憎。
拈连与移用的辨识
“拈连”和“移就”的辨识利用上下文语义的关联,把上文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手拈来,巧妙地用于下文本来不相干的乙事物身上,这种修辞方法叫“拈连”。
拈连中的两件事物,甲事物一般比较具体,多数在前;乙事物一般都是抽象的,多数在后。
这种修辞方式,能赋予抽象事物以具体形象,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艺术美。
拈连最大的特点是同一个动词用在前后两个分句中,但它们的搭配是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
如果是同类别或同性质,就不能算是拈连。
请看例子:(1)雨不像是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上。
“雨”只能落在“地上”,不能落在“心上”,但这里却利用了上下文的联系,巧妙地把“落”拈连到心里,极为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雨愁”。
(2)蜜蜂是在酿蜜,也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蜜”和“生活”分别是甲、乙两件事物,“酿”是用于甲事物的词,作者草药顺手拈来,用于乙事物。
“酿造生活”,构成一种超常搭配。
(3)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进跳起来了。
上句中适用于甲事物“烛火”的“跳”,与下句中乙事物“思想”构成拈连,在超语言常规的用法下,让两个本不相同的事物自然巧妙地拈连在一起,把“思想活跃”这个意思说得生动有趣。
(4)缝啊缝,春风绕着长线荡漾,暖流跟着针眼流淌。
这破洞曾收进了多少风寒,此刻又缝进了多少温暖!“缝”出现了三次,前两次指缝衣的动作,第三次缝的对象是“温暖”,“暖”与“缝”一般很难联系起来,但在此语境中却巧妙地结合起来了。
“移就”,也叫“移用”。
移就也是将用于甲事物的词借过来用于乙事物,用一种移花接木的手法,但是用于甲事物的词的句子在文中是不出现的,也就是说移用的词语只出现一次,它是借过来后直接用在乙事物上的。
移就是一种超乎常格的语言现象,也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
通过词语的移用,将人的情绪、状态同事物联系起来,不需要耗费更多的笔墨,极简练地把人的情绪、思想、性格鲜明地表达出来,或将事物的形状、本质突出出来,而且使语言出奇制胜,富于变化,饶有情趣。
浅析“拈连”与“移就”的区别
文化长廊浅析“拈连”与“移就”的区别刘丹丹 喀什大学摘 要:本文所讨论的是“拈连”与“移就”,有时我们可能会混淆这两种修辞格,历来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本方面的研究,本文我重在列举大量例子区分“拈连”与“移就”。
关键词:拈连;移就;区别[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183-01本文主要从三方面来区分“拈连”与“移就”:从句子与上下文的联系来看,“拈连”和“移就”虽然说都是词语的移用,但是在移用的时候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拈连”在移用的时候,必须要联系上下文,下文所用的词语,上文必须是要出现的。
上文的句子是一种正常搭配,下文是比较抽象的词。
如果毫无根据的就移用一个词语,那样十分荒谬。
例如:①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闻一多《红烛》(拈连)从例①中我们可以思考,如果诗歌的题目不是《红烛》,而是《暴风雨》,开头这样写“暴风雨啊!既然来临了,便呼啸着!呼啸罢!呼啸罢!”然后接着再写道“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这样是不是就显得很荒谬了,只是因为上文并没有出现“烧”,直接在下文出现“烧”显得十分突兀,不符合逻辑。
又例如:②用小烟锅在羊皮烟包里挖着,挖着,仿佛要挖出悲惨生活的原因,挖出抗拒“命运”的法子……(杜鹏程《飞跃》)③从小就会推车,可那时是赤壁滚钉板,推的腰弓背弯,推不完的冤深仇重,推不完的苦难;如今推的是啥?推的是胜利,推的是希望,越推腰背越直,越推心越甜。
(王颖《车轮滚滚》)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下文所用的词语并不是毫无根据的错误搭配,而是从上文趁势拈下来的。
所以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移就”就可以不用联系上下文,可以直接移用。
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直接用在乙事物上,例如:④她们被幽闭在宫闱里,戴了花冠,穿着美丽的服装,可是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
浅析“拈连”与“移就”的联系
浅析“拈连”与“移就”的联系作者:刘丹丹李寄平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1期摘要:修辞格是人们为了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创造出来的,他的生命在于提高表达效果。
本文讨论的是“拈连”和“移就”这对貌似兄弟的修辞格。
这两种修辞格确实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本文就这两种修辞格之间的相似之处展开论述,也可以为研究这两种修辞格的学者提供一定的线索。
关键词:拈连;移就;相似;联系一、修辞格概述修辞格又叫“辞格”、“语格”、“修辞方式”、“修辞方法”、“修辞手段”等。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修辞格”的释义是“各种修辞方式,如比喻、对偶、排比等”。
修辞格这个术语最早是唐钺在《修辞格》中提出来的,他说“凡语文中因为要增大或者确定词句所有的效力不用通常语气而用变格的语法,这种地方叫做修辞格(又叫语格)。
”这个定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达效果,二是“变格的语法”这里的语法指的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还包括语言运用的常规而我们把修辞格定义为:“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的偏离语言和语用常规之后,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
”从古至今,各种修辞格都在被广泛的运用,修辞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不但被各大文人所使用,而且民间的群众也都在使用,文人使用修辞格是有意而为之,为了使文章内容以最生动、最活泼、读者最容易理解的形式表达出来,而民众使用修辞时,往往是无意的,有时候不识字也能说出带修辞的话语,所以修辞无处不在。
二、“拈连”与“移就”的联系“拈连”与“移就”之所以经常被混淆,是因为他们之间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存在大量的相似之处,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一)从定义来看,“拈连”是指接连叙述甲乙两种事物的时候,巧妙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用到乙事物上,也叫“趁势连用”。
“移就”是指把适用于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描写乙事物。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运用于乙事物上,都是属于词语的移用。
例如:①天寒热泪冻成冰,冻不住心头的爱和憎。
《漫谈修辞格:移就与拈连》[山西张兴贵]
《漫谈修辞格:移就与拈连》[山西张兴贵]漫谈修辞格:移就与拈连文\张兴贵移就,是为了强化语言表达效果,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来用到乙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手法。
移就修辞大量运用于口头语言与散文中,对联中也经常遇到,比如毕阮题岳阳楼联:湘灵瑟、吕仙杯,坐揽云涛人宛在;子美诗、希文笔,笑题雪壁我重来。
其中的“揽”本来是指:用手把某种东西拥到自己怀里。
按照常理,云涛是比喻如波涛一样的云彩,人是揽不到怀里的,但这里却说“揽云涛”,这就是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它就属于移就修辞在对联中的运用;再比如,倪国琏题北京古藤书屋联:一庭芳草围新绿;十亩藤花落古香。
落,是指有形的物体从高处掉到低处的意思,香,是一种无形的事物,按照常理,香不能用“落”,但这里用了,而且用的很有韵味,这也是移就修辞的运用。
以上的例子是一副对联中,其中上联或下联用了移就修辞,还有的对联上下联都用了移就修辞,比如,严保庸题登州府署联:愿他十邑诸公,清风扇野;容我一年四季,明月锄花。
按照常理,清风是不会“扇(动词)”的,明月也不会“锄”的,但是这里作者这样说了,这就是上下联都用移就修辞的。
再比如当代联家何沁学的在稷山板枣征联中获得的一等奖联:一颗映红中国梦;千畴堆富稷王山。
按照常理,梦不能被映,富也不能被堆,但是作者这样说了,这也是上下联都用移就修辞了。
运用移就修辞,一定要注意句子的内部逻辑,有助于让读者展开联想,而不是无原则去乱搭配词语。
比如何沁学的上联,因为稷山板枣,成熟后是红色的,红的色彩能“映”别的东西,而中国梦是一种美好的梦想,红色又是吉祥的一种色彩,中国梦被“映”成红色的,岂不吉祥?这就是内部的逻辑,有助于读者放飞想象。
同样,富裕本来不能说“堆积”,但因为该联写的是稷山板枣,板枣可以堆积起来,板枣堆积起来,可以使农民富裕,因此,作者说“堆富”就在具体语境中一点也不牵强了,反倒觉得很有意韵。
这就是内部逻辑。
现代汉语语法与修辞答案之欧阳学创编
“他主张赶快去”中的“赶快去”是()。
时间:2021.03.03 创作:欧阳学.副词性宾语.受事宾语.谓词性宾语.施事宾语2、a.村子里回来了一批转业军人。
b.村子里有一批转业军人回来了。
以上两个句子()。
. D. 都是兼语句.是存现句和兼语句.都是存现句.是兼语句和存现句3、“我去还是不去?”是()。
. C. 特指问句.正反问句.选择问句.是非问句4、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最小语言单位是( )。
.句子.语素.短语.词5、“不”和“没”都属于()。
.程度副词.否定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6、“彻底解决”是()。
.偏正短语.中补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7、“小张写了一篇文章”中的“小张”是()。
.施事主语.受事主语.谓词性主语.中性主语8、“明代医药家李时珍”是()。
.联合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同位短语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运用了()。
.串对.正对.反衬.反对10、大理花多,多得园艺家定不出名字来称呼。
大理花艳,艳得美术家调不出颜色来点染。
大理花矫,娇得文学家想不出词句来描绘。
大理花香,香得外来人一到这苍山下.洱海边,顿觉飘飘然不酒而醉。
以上句子对辞格的使用是()。
.兼用加套用.辞格套用.辞格连用.辞格兼用11、“今天冷极了。
”是()。
. F. 动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12、下面短语中属于偏正关系的是( )。
. E. 抬进去.悄悄进来.看小说.门开了13、下列诗句中,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B.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14、“跑跑有益健康”中的“跑跑”是()。
.受事主语.施事主语.谓词性主语.名词性主语1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是运用了()。
.反对.反衬.正对.串对16、从修辞角度看,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苦瓜苗就像一个①一样,自生自长,蔫蔫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
拟人拈连移就的区别
移就、拟人和拈连的区别现行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第三册选录了南宋词人姜夔的《扬州慢》,人教社编写的教参认为其中的“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对此,有人认为教参说得正确,有人则认为这里是拟人或拈连。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移就、比拟、拈连这三种修辞格的特点和区别。
何为“移就”?辞海注:“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来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乙事物,叫移就。
”唐铖《修辞格》说:“两个观念联系在一起时,一个的形容词常常移用于他一个上头。
”移就是一种超乎常格的语言现象,也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
移就主要分为两类:移人于物和移物于物。
1、移人于物,就是把原来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
如:①我女人经过的悲哀的足迹,现在有我一步步的践踏过去!(郁达夫《还乡记》)“悲哀”原是表现人的心情悲凉、哀伤,这里用来修饰“足迹”。
②明日重寻石头路,醉鞍谁与共联翩。
(陆游《过采石有感》)“醉”的本是放翁,表现其情态,这里却移用于“鞍”。
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朱自清《荷塘月色》)“脉脉”是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形容人含情的样子,有“脉脉含情”“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词句,这里却用来修饰“流水”。
2、移物于物,把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用于乙事物。
如:①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鲁迅《纪念刘和珍君》)②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藏着这样苍白的日子。
(李瑛《一月的哀思》)“浓黑”、“苍白”都是描摹颜色的,这里分别用来修饰“悲凉”和“日子”,表现“悲凉”的沉重浓烈,“日子”让人伤恸。
③西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峻青《海滨仲夏夜》)“晚霞”原不会“燃烧”,这里却把此词移用来形容“晚霞”的形态和色彩。
移就修辞格在作品中经常出现,无论是借物写人,还是借物状物,托物抒情,都能收到以少胜多、含蕴深远的表达效果。
通过词语的移用,将人的情绪、状态同事物联系起来,不需要耗费更多的笔墨,极简练地把人的情绪、思想、性格鲜明地表达出来,或将事物的形状、本质突出出来,而且使语言出奇制胜,富于变化,饶有情趣。
正确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唐)
刚、李向群等。 • 否,表示列举
• 6、你带着这么重的包袱上课,注意力能集中吗? • 否,“包袱”指思想上的负担,是比喻义 • 7、这种想法太机械了。 • 否,“机械”指拘泥死板的方式,是比喻义。
反问
反问的特点是“答在问中”, 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 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 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 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 1、古老的神州是一沉睡未醒的睡狮,一旦觉醒,定会 横空出世。
• 2、桥下的睡莲正沉睡未醒。 • 3、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 4、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 5、有了成绩不要翘尾巴。 • 6、深绿色山坡安闲地躺在河岸上。
• 比喻1、4,比拟2、3、5、6
(03高职高考)比拟手法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例题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1、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 • 例题2、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
奔流着。
• 2、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 例题3、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 3、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 ③借喻。
• 直接把甲(被比喻的事物)说成乙(作比 方的事物),不用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 志)。
拈连和移就
拈连和移就一、拈连人教版初语第三册有一篇人物通讯,标题为《种树“种到”联合国》.这是个颇具特色和情味的标题。
难道真的是文中的主人公王果香到联合国“种”树去了吗?细读课文,发现并非如此,而是说王果香带领家乡人民发展果园经济,改造沙漠,改变了家乡的面貌,使家乡沙地面积曾占80%的环境有了很大改观,因此,王果香被邀请参加联合国在日内瓦举行的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八次政府间谈判会议,王果香在会上介绍了她的治沙经验.这就是王果香种树“种到”联合国的具体内容。
在这里,课文标题运用了一个独特的修辞格-—拈连,从而使文章标题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那么,什么是拈连修辞呢?甲乙两件事物连起来叙述的时候,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顺势拈用于乙事物,这种修辞就叫拈连。
如上例课文标题“种树‘种到’联合国”,“种树”是一件事,到联合国开会是另外一回事,这两件事原本风马牛不相及,作者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巧妙地把适用于“甲事物”(树)的词语“种"顺势拈用于“乙事物”(联合国)上,使两个不同的概念互相联系和映衬,生动活泼,明快别致。
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加深对拈连辞格的理解,我们再举出几例加以分析:①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诗选•植树歌》)②惊心动魄的一九七六年,新中国经受了最严峻的考验。
新年中刚撕下了几页日历,竟撕裂了八亿人民的肝胆!(光未然《惊心动魄的一九七六年》)③我们人穷志不穷.例①中的“种下一株株树秧",动宾相配,符合语法的一般规律,下文巧妙地把“种”这一动词移用到“希望”这一对象上,说成“种下了一下美好的希望",这就是依靠上文而作的变通,使平常不能相配的现象不但能站得住,而且具有引人联想的深义。
例②是用拈连辞格真切而深刻地描绘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逝世产生的悲痛心情.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周总理与世长辞,人民悲痛万分.用“竟撕裂了八亿人民的肝胆”连接上文“新年中刚撕下了几页日历",显得十分自然.例③中“人穷”主谓搭配,这是通俗的说法,“志不穷”就是变通的说法了.“志”一般用“大”或“坚"等形容词来搭配,现在顺势拈用“不穷”搭配,显得生动而深刻。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语法自学18 拈连 仿词
修辞(18):修辞方法•拈连和仿词修辞方法•拈连和仿词拈连把本来只适用于上句事物的词语拈来,用于下句事物。
(一)拈连的特点1.拈连包括引体、拈体和拈词三个部分。
上句事物是引体,下句事物是拈体,只适用于上句事物而拈来用于下句事物的那个词语就是拈词。
在高原上种下一棵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
2.有时说引体事物时,拈词可以省略。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流过。
(宗璞《紫藤萝瀑布》)3.有时引体和拈体的次序可以颠倒。
大红花我心里早戴上喽,评功的时候我就说过:年轻人在胸前戴上青枝绿叶大红花分外好看。
(二)拈连与移就的区别(移就在上一讲里讲过)拈连与移就都是词语的移用,都是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用在本不适用的乙事物上。
不同的是,拈连中的引体事物要在句子中出现,而移就中不出现移来的那个事物。
她搂起茅草,搂起豆茬,搂起少吃缺烧的日子。
(拈连)悠闲的岁月(移就)此外,用来拈连的词语一般是谓语动词,而移就所移的一般是修饰语。
(三)拈连的表达效果把本适用于某事物的词语,信手拈来,用于另一个事物,使句子的内容从事物的表面引到事物的实质,使语言显得新颖活泼,生动形象。
1.古华《芙蓉镇》:当镇上人们还在做着梦,睡着宝贵的“天光觉”时,他们已经挥动竹枝扫把,在默默地扫着,默默地扫着了。
好像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都是在他们的竹枝扫帚下,一个接一个的被扫走了,又被扫来了。
2.史铁生《我与地坛》:那轮椅我用了很多年,摇着它去街道工厂干活,去地坛里读书,去“知青办”申请正式工作,在大街小巷里风驰或鼠窜,到城郊的旷野上看日落星出……摇进过深夜,也摇进过黎明,以及摇进过爱情但很快又摇出来。
(四)拈连的运用运用拈连,不能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联系,而应该从语义出发,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
只有内容相符,才能“拈”得自然,“连”得贴切。
仿词仿照某个词语,更换部分语素或词,临时造出新词语。
(一)仿词的类型1.相类仿词更换的语素或词与被仿的语素或词意义相近或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踵 而至。”
—— 季羡林《 清塘荷韵》
例5 : “ 冯三 的希望是 土灰 色的, 像 黄粱沙地一样。”
— —
句 中“ 勇敢” 一般用来形容人 , 现在被作者移用来表 现荷 叶, 这 就表达 出了作 者对荷叶求生 力量 的惊 叹 , 赞 颂 了那无
例6 : “ 你是 一把 闪亮的镰 刀 , 割刈 着欢笑的花果 ; 你是一 根 晃悠悠的扁担 , 挑起 了彩 色的明天!” —— 郑莹《 家乡的桥》
例7 : “ 于是桨声汩一汩 ,我们开始领略 那晃荡着蔷薇 色 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 了。”
— —
少事值得 它响呢?”
—— 宗璞《 三松 堂断忆》
作者们信手拈来 , 艺术地加以运用 , 收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
散文创作 中运用的移 就主要有 以下几种类型 : 1 . 以人就物。 就是将本来只用 于形容人性格 、 情态 的词用 在物体之上 。
例3 : “ 顺 风 的 云 像 是 写 好 的 一 首 流浪 的歌 曲 .而 迷 路 的
语连带用于乙事物上 的修辞手法 。这个词语用 于甲事物时是 用 的它的基本义 和其他 固有 意义 , 是常规 的用 法 , 而用 于乙
事物时则是一种超常规 的用法 。 例2 : “ 邻院 中还有通红的 串红和 美人 蕉,记得 我曾说 串 红像是鞭 炮 , 似 乎马上会劈劈 啪啪响起 来 , 而生活里 又有 多
移就 的方式很简单 , 就是 “ 甲” 的“ 乙” , 其 中“ 甲” 是表示 人 的情 感或心理 的词语 , 乙是表示 非人事物 的词 语 , 二者 构
成一个修辞性的偏正短语 。
例1 : “ 自从 几 个 勇 敢 的 叶 子 跃 出水 面 以后 ,许 多叶 片接
例4 中的“ 笑” 本 是写人 的词语 , 将它移用 于物 , 不仅从 侧
散文 是一种侧 重于 表达 内心体验 和 内心 情感 的文学样 式 ,它往往 以作者 内心深处进发 出来 的真情 实感打动读 者 ,
而移就恰恰适应了散文的这种表达需要 。它强调 以创作 主体 的审美视角融入主体情感 , 借物抒怀 , 转 物于类 。它是 由人们 心理的特殊感受而产生的一种特殊 的变格修饰方式 。
—
—
林清玄《 迷路 的云》
例4 : “ 是 否我 想的事情—— 一个人 头脑 中的奇怪 想法让 草 觉得好笑 , 在微风 中笑得前仰后合。”
— —
刘亮程《 一个人 的村庄》
怨、 欢乐 移接在物上 , 以达 到沟通人和非人 事物情 感或心理
的目的。
例3 中, 用“ 深深孤独 ” 这形 容人的感觉 的词 与事物发 展 的结果——错误 连用在一起 。这就 既写 出主人公 “ 他” 的孤 独、 无助, 又道出了人生无奈和无常的哲理 。
的旋律 , 带进 一种 深深孤独 的错误里。”
瓣 荡漾着金 色的幸福 , 一 阵手风琴来 自围墙 院里。”
语 文 学 刊
— —
刘 白羽《 新世界 的歌》
句 中用色彩词语 “ 金黄 ” 来修饰抽象 的“ 幸福 ” , 其要表达
的丰 收的喜悦 之情跃然纸上 , 让读者感受到 一份沉甸甸 的幸 福, 对新 世界的赞 美之情表露无余 。
河” , 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六朝金粉 的繁 华 , 表 现出秦淮河历
史 的悠 长 。
在散文创作 中, 作家有时也会把具有事 物色彩的色彩词 语移作没有事物色彩的事物 的修饰语 。
例8 : “ 太阳刚刚升起 , 向 日葵朝 它扬起脸 来, 向 日葵 的花
那 朵 就 像 滑 得 太 高 或 落得 太低 的 一 个 音 符 , 把 整 首 稳 定 优 美
皇 苎
散文创作 中的移就与拈连
。孙 际垠
( 湖南科技大 学 人文学院 , 湖 南 湘潭 4 1 1 2 0 1 )
[ 摘 要】 移就和拈连是词语 的一种超 常搭 配, 是语 言的一种变异现象 。在散 文创作 中, 恰 当运 用移就和
拈连 , 能 够 创 造 出一 种 独 特 的 文 学 意境 。
移就说到底就是一种超乎 常格的语言现象 , 是词 语搭配 的一种创造性 的运 用。从形 式看 , 它 总是修饰语 同中心词之
间的关系。这种超 常关 系的搭配使人感到含蓄 、 别致 、 富有美
感, 可以收到出人意料 的艺术效果 。它或通过故 意设 置理解 障碍 突显 其位 ,或通过 构成语言逻 辑矛 盾增加其 内在 的魅
朱 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句 中先将鲜花 串红 比喻成鞭炮 , 进而又将鞭炮 的响拈连 到生活 中发生的事情 上 , 过渡 自然亲切 。 作为两种很容易混淆 的修辞手法 , 在散文创作 中往往被
例6 用“ 欢笑 ” 形容 “ 花果 ” 这一具 体事物 , 用“ 彩色 ” 形 容
“ 明天” 这一抽象事物 , 将作者对家乡 的热爱 与对 明天的希冀 之情寄寓在文字之中 , 增强了语 言的抒情色彩。 例7 中将用 于描写其他 事物 的“ 蔷薇色 ” 用来修饰 “ 秦淮
刘亮程《 一个人 的村庄》
句 中的“ 土灰色” 本是用来修饰物 的词语 , 现在用来修 饰 人 的希望 , 表现 出希望的渺茫 。 3 . 以物就物 。就是把修饰 甲事物的词语 有意识地移用于
修饰 乙事物。
法抵御 的生命力量。
拈连是指在 同时叙述两件事时 ; 拈连 中图分 类号 : 1 0 5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3) 9 - 0 0 6 8 — 0 2
陈望道 先生在其《 修辞学发 凡》 一书 中给“ 移就” 下 的定
义是 : “ 遇到 甲乙两个 印象连在一起 时, 作者就把原属于 甲印 象 的性状移属于乙印象 的, 名 叫移就辞 。” 这是一种 由人们的 特殊心理感受而产生 的修辞手法 ,它把人 的喜爱 、怨恨 、 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