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细胞生物学[第四章细胞质膜]课程预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细胞质膜
细胞膜(cell membrane)又称质膜(plasma membrane),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生物膜。细胞膜不仅是细胞结构上的边界,使细胞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同时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及信息传递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生物膜(biomembrane):真核细胞内部存在着由膜围绕构建的各种细胞器,细胞内的膜系统与细胞膜统称为生物膜。
一、细胞质膜的结构模型
(一)生物膜的结构模型
目前对生物膜结构的认识可归纳如下:
(1)膜脂主要由磷脂分子构成,磷脂分子具有极性头部和非极性尾部。在水相中以疏水性非极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相自发形成磷脂双分子层的封闭的膜系统。
(2)蛋白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脂双层分子中或结合在其表面,蛋白的类型、分布的不对称性及其与脂分子的协同作用赋予生物膜具有各自的特性与功能。
(3)在膜蛋白与膜脂之间、膜蛋白与膜蛋白之间以及膜蛋白与膜两侧其他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膜蛋白和膜脂的流动性。
(二)膜脂
膜脂是生物膜的基本组成成分,每个动物细胞膜上约有109个脂分子,即每平方微米的质膜上约有5×106个脂分子。
1.成分
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
(1)磷脂。
磷脂是膜脂的基本成分,占膜脂的50%以上。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主要特征是:①具有一个极性头和两个非极性的尾(脂肪酸链),但存在于线粒体内膜和某些细菌质膜上的心磷脂具有4个非极性尾部;②脂肪酸碳链为偶数,多数碳链由16、18或20个碳原子组成;③除饱和脂肪酸根外,还常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不饱和脂肪酸多为顺式,顺式双键在烃链中产生约30。弯曲。
(2)糖脂。
在原核和真核细胞的膜上,糖脂含量约占膜脂总量的5%以下,在神经细胞膜上糖脂含量较高,约占5%~10%。已发现40余种糖脂,不同细胞中的糖脂种类不同。如神经细胞的神经节苷脂,红细胞表面的ABO血型糖脂。
在糖脂中,一个或多个糖残基连接于鞘氨醇上。最简单的糖脂是脑苷脂类,只有一个葡萄糖或半乳糖残基(半乳糖脑苷脂),较复杂的神经节苷脂可含多达7个糖残基,其中含有不同数目的唾液酸。糖酯均位于膜的非胞质面单层(即在质膜上位于细胞外侧,在各种细胞器的细胞内膜上),并将糖基暴露在细胞表面,其作用可能作为某些大分子的受体,与细胞识别及信息传导有关。
(3)胆固醇。
胆固醇存在于真核细胞膜上,其含量一般不超过膜脂的1/3。胆固醇分子散布在磷脂分子之间,其极性的羟基头部紧靠磷脂的极性头部,将固醇环固定在近磷脂头部的碳氢链上,使之不易活动。这种排列方式对膜的稳定性十分重要。胆固醇在调节膜的流动性,增加膜的稳定性以及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细菌质膜中不含有胆固醇成分,但某些细菌的膜脂中含有甘油脂等中性脂质。
2.膜脂的运动方式
膜脂分子热运动方式有:
(1)沿膜平面的侧向扩散(lateral diffusion)。其扩散系数为10-8cm2/s,相当于每秒移动2μm的距离。由于侧向运动产生分子间的换位,其交换频率在106次/s以上。侧向运动是膜脂分子的基本运动方式,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2)脂分子围绕轴心的自旋运动(rotation)。
(3)脂分子尾部的摆动(flexion)。脂肪酸链靠近极性头部的摆动较小,尾部摆动较大。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在距头部第9个碳原子以后的脂肪酸链已由较为有序变成无序状态,有些可能折叠形成“小结”,这有助于解释极性的水分子比较容易通过细胞膜的现象。
(4)双层脂分子之间的翻转运动(nip-flop)。一般情况下翻转运动极少发生,其发生频率还不到脂分子侧向交换频率的10-10。但在细胞某些膜系统中发生的频率很高,特别是在内质网膜上,新合成的磷脂分子经几分钟后,将有半数从双层脂分子的一侧通过翻转运动转向另一侧。
脂分子的运动不仅与脂分子的类型有关,也与脂分子同膜蛋白及膜周围的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温度等环境条件有关。
3.脂质体
脂质体(1iposome)是根据磷脂分子在水相中形成稳定脂双层膜的特性而制备的人工膜。单层脂分子铺展在水面上时,其极性端插入水相而非极性尾部面向空气界面。搅动后形成乳浊液,即形成极性端向外而非极性端在内部的脂分子团或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
球形脂质体直径为25~1000nm不等,控制形成条件可获得大小均一的脂质体,同样的原理还可以制备平面的脂质体膜。
脂质体可用不同的膜脂来制备,同时还可以嵌入不同的膜蛋白,因此脂质体是研究膜脂与膜蛋白及其生物学性质的极好实验材料。脂质体中裹入DNA可用于基因转移。
(三)膜蛋白
1.膜蛋白的类型
根据膜蛋白分离的难易及其与脂分子的结合方式,膜蛋白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型:
膜周边蛋白(peripheral proteins)或称外在膜蛋白(extrinsic proteins):膜周边蛋白为水溶性蛋白,靠离子键或其他较弱的键与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或脂分子结合,因此只要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甚至提高温度就可以从膜上分离下来,膜结构并不被破坏。
膜内在蛋白(integral proteins)或称整合膜蛋白:膜内在蛋白与膜结合非常紧密,只有用去垢剂使膜崩解后才可分离出来,且多数为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s),也有些插入脂双层中。
2.膜内在蛋白与膜脂结合的方式
膜蛋白的跨膜结构域与脂双层分子的疏水部分相互作用。
膜蛋白跨膜结构域两端携带正电荷氨基酸残基(如精氨酸、赖氨酸等)与磷脂分子带负电的极性头形成离子键,或带负电的氨基酸残基通过Ca2+、Mg2+等阳离子与带负电的磷脂极性头相互作用。
膜内在蛋白跨膜结构域是与膜脂结合的主要部位,具体作用方式如下:
(1)跨膜结构域形成α螺旋,其外部疏水侧链通过范德华力与脂双层分子脂肪酸链相互作用。
(2)某些α螺旋既具有极性侧链又具有非极性侧链,α螺旋的外侧是非极性链,内侧是极性链,形成特异极性分子的跨膜通道。如人红细胞BandⅢ蛋白,它介导Cl/HCO3-的跨膜运输。
(3)某些跨膜蛋白(如大肠杆菌外膜上的孔蛋白(porins)和线粒体内膜上的孔蛋白),其跨膜结构域常常仅有10~12个氨基酸残基,形成β折叠片结构。α螺旋中相邻二个氨基酸残基的轴向距离为0.15Hi,而在β折叠片中为O.35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