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与20世纪中国文化——陈寅恪及学衡派诸子眼里的杜威
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
杜威以其实用主义哲学等为基础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的基本原则等教育理论问题进行了论述。
他的实用主义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标签: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现代价值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他是一位具有世界性声誉的教育家。
杜威一生中,曾反复地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他说:“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他的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其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过程。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杜威为核心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入中国。
这些新型的教育思想,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1实用主义的来源及其内涵实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流派之一。
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学说,产生于十九世纪后半期,本世纪的前三十年达到鼎盛时期。
“实用主义”一词来自希腊文,是行为的意思,然后引申为“实践”的含义。
实用主义的奠基人皮尔士最先用此词来表证实用主义。
其基本精神上反对理论思辩,崇尚行为,注重效果。
这种精神可以归结为八个字:探索,实践,求实,进取。
实用主义代表人物很多,其主要学说可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从个人、个人的活动和境遇出发,研究和解决与人有关的哲学问题。
第二,多元论和相对主义,强调偶然性。
第三,强调人的生活的意义,强调信仰的重要性。
第四,注重行为,认为人的本质是活动,人以自己的事业和达到自己的目的行动为中心,效果有用性是检验人的思想和行动有无意义的标准。
概括起来说,实用主义是以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和非理性主义为特征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它由美国逻辑学家皮尔士在19世纪70年代创立,后经詹姆斯、杜威等人加以补充和发展,至20世纪20、30年代,成为风靡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时髦”思想之一。
实用主义把个人的行为效果归结为对自己“是否有利”,“有用”当作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回避哲学的基本问题。
2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杜威以其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的教育观。
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1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19世纪以来由于当时的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美国社会局势的变动,赫尔巴特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教育受到冲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死板单一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由此“催生”,这一思想针对关注民主和教育、生活与教育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五四”运动以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广泛流传。
由于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民国时期的实业发展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这一时期贴近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需要培养适应民族工业发展的人才,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教育界的留学生,如陶行知、胡适等人,他们促进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1919年杜威来华讲学,在此之前中国对于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已经大肆宣传,杜威的到来掀起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播的热潮。
尽管在此之后由于中国社会局势的变化,杜威的影响力在中国不如从前,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未消失在大众眼前,仍持续不断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
我们学习、借鉴国外的教育思想时,要注重结合本国的国情和教育背景,国内教育学家不断将思想演变修正,使其更加科学地指导我国的教育事业。
2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2.1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什么?首先,“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对教育是什么的首要的回答。
在杜威的观点中教育要具有生活意义,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形式;第二,教育是一种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其次,“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是指教育的目的是不断生长,教育作为一种方法来促进个体生长和发展,教育为人的生长提供指引方向。
生活与生长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杜威的解释是这样的:生活是发展,而不断发展即生长就是生活,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
“教育即生长”这一观点是从心理学来对教育进行他的阐述。
最后,“教育即经验改造”。
上述两个观点表明在杜威的观点中,教育是生长生活的过程,那在这一观点之中,它实际上也是对经验不断改造的过程,这对教育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1919—1921哲学大师杜威的中国之行
Culture ▁文化|哲思1919-1921:哲学大师杜威的中国之行杜威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1919年到1921年,杜威应中国几所学术机构的联合邀请,来华访问和讲学。
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正风起云涌,他恰好见证了这片东方土地上发生的变革。
同时,他的思想也给渴望“启蒙”的中国人带来新奇和激动,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杜威的中国之行就此展开1919年初,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利用哥伦比亚大学提供的学术休假机会,开始了他的日本游历,主要目的是文化考察,感受与西方文化迥异的东方文化。
当得知杜威在日本游历、并在东京帝国大学讲演的消息后,他的中国学生胡适、陶行知、郭秉文、蒋梦麟等人,想请他过来做个短期访问。
2月,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胡适,即致函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主任的陶行知,商讨邀请杜威访华的办法。
陶行知在3月12日致胡适的回函中,形容获悉杜威到日本讲学时是“又惊又喜”,建议“南北统一起来”,联合邀请杜威来华。
一方面,蔡元培以北京大学校长的身份,积极与杜威所在单位哥伦比亚大学校方沟通,允许杜威居留中国一年且不影响其在原校的聘任;而胡适也立即致函正在日本讲学的杜威,邀他来华讲学。
另一方面,适逢南京高师郭秉文赴欧考察教育而取道日本的机会,陶行知及时将邀请杜威来华一事商告郭秉文,并决定由郭秉文途经日本时,当面向杜文/裘伟廷威提出邀请。
于是,郭秉文在抵达东京后的次日(3月14日)专程拜访了杜威,盛邀其访华,住上一年,作教育讲演。
后来,就由北京大学牵头,与教育部、南京高师、江苏省教育会、浙江省教育会等单位联合正式发出邀请。
对中国之行十分感兴趣的杜威,欣然接受胡适、郭秉文等人的邀请。
他在给胡适的复信中说:“我接到你的信非常欢喜。
我每日总想写信把我们想到中国来游玩的事告诉你……你问我能否在中国讲演,这是很荣誉的事,又可借此遇着一些有趣的人物,我想我可以讲演几次,也许不至于对我的游历行程有大妨碍。
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
实⽤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实⽤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平与经历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主义哲学的创始⼈之⼀,功能⼼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近代美国教育思想家、实⽤主义哲学家,恐怕没有⼀个能够⽐得上杜威对美国及世界教育思想与实施,有其深远的影响及⽆与伦⽐的贡献。
杜威不仅是⼆⼗世纪中的⼀位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家,⽽且在美国国内,也是⼀位积极推动社会改⾰,倡⾔民主政治理想的所谓⾃由主义派⼈⼠,同时也是⼀位致⼒于民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者。
他的思想,不仅形成了美国继实⽤主义之后⽽起的实验主义(Experimentalism)哲学体系,⽽且也是间接影响到新教育──所谓进步主义教育──实施与理论的⼀位教育哲学家。
由于他毕⽣从事著作、教学,受业学⽣分居世界各地,故其影响是他⼈所不能匹敌的。
他的门徒胡适,是中国⼆⼗世纪上半叶的著名学者和新⽂化运动的⼀员健将。
杜威(John Dewey)出⽣于⼀⼋五九年的⼗⽉⼆⼗⽇。
这⼀年也是英国进化论的提倡者达尔⽂(Charles Darwin 1809-1882)发表其《物种起源》(Origin of Species)巨著的⼀年。
杜威诞⽣在⼀个中产社会阶级的杂货商家中。
由于杜威的家乡,是新英格兰(New England)的维蒙特(Vermont)州的贝林顿(Burlington),⼈民⽣活习惯,娴习于⾃治,崇尚⾃由,笃信民主制度,这些可以说是新英格兰殖民区的传统精神。
杜威⼩时候,就显得有点害羞,天资并不聪慧,但是,却好学深思,⼿不释卷,喜爱阅读,是⼤家所共认的⼀位书⾍。
他⼗五岁从贝林顿当地的中学毕业,因为居家离维蒙特⼤学很近,加以⽗母的⿎励,就进⼊维蒙特⼤学就读,在⼀⼋七九年完成学业。
当时的维蒙特⼤学规模很⼩,那年跟杜威⼀起毕业的学⽣仅仅⼗⼋⼈。
凡是在维蒙特⼤学就读的学⽣,都得研修古典语⽂。
杜威来华与中国现代学术交流制度之滥觞
杜威来华与中国现代学术交流制度之滥觞
杜威(John Dewey)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也是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他在20世纪20年代来到中国,与中国的教育家、学者交流,并深受中国教育界的重视。
杜威来华与中国现代学术交流制度的滥觞,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改革和学术交流的新阶段的开始。
杜威的到来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参与、重视实践和经验的教学方式。
这些理念对当时的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杜威在中国的讲学和交流活动,对当时的中国学术界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提出的实用主义哲学和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对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杜威的到来,为中国的现代学术交流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杜威来华与中国现代学术交流制度的滥觞,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学术交流制度的开始。
在杜威的影响下,中国开始了对外学术交流的探索和尝试,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学术交流制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学术交流制度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了中国与世界学术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杜威的到来,为中国的现代教育改革和学术交流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契合了当时中国的现实需求,也给中国的教育界和学术界带来了新的启迪和动力。
杜威来华与中国现代学术交流制度的滥觞,为中国的教育和学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也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和国际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杜威的中国之行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中国之行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实用主义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20世纪世界范围内屈指可数的教育家。
他继承了皮尔斯和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哲学,将他们的思想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并将实用主义哲学推广到教育、宗教、政治、道德等多个领域,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各国兴起的教育革新运动(“新教育”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于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以杜威来、访华讲学为契机,该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达到了高潮,在众多西方教育思想思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五四”之后在中国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教育思潮。
一、杜威访华行程及主要讲演1919年4月30日,杜威偕夫人艾丽丝(Alice) 、女儿露茜(Lucy)一起来到中国,在此后两年零两个月的时光里,杜威在中国各地巡回讲学,曾到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北京、上海等13个省市,一共作了200多次的讲演,内容基本上均涉及教育,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的欢迎,所作讲演场场座无虚席,这些演讲经过中文口译、记录、整理并校正后,随即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上,有的则汇编出版。
1921年8月2日,杜威离开中国返美,而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整个二十世纪20年代乃至三四十年代都影响着中国的教育。
浙江大学教育学系博士王剑依据北京《晨报》、上海《申报》、上海《民国日报》、长沙《大公报》等近代报刊,以及蔡元培、胡适、陶行知、蒋梦麟等相关历史人物的年谱、传记等的记载,并加以细致的辨析考证,整理出杜威的中国行程以及主要讲演概况表。
①杜威的中国行程以及主要讲演概况表①王剑.“杜威中国之行”若干史实考释[J].教育史研究,2002,9(3):34-36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1915年后中国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和继之而起的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中国急需理论的武装和思想的指导,因此在这个时期,西方各种思潮繁荣兴起。
简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简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摘要:文章通过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对中国20-30年代的教育影响的一些原因分析,进而得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第一,对1922年“壬戌学制”的制订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二,对教育理论的影响,第三,对课程、教材、教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与杜威(John Dewey)同时代的世界著名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对杜威的工具主义真理观并不予以足够的认同,但却对他予以极高的评价:“约翰·杜威生于1859年,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
对此评价,我完全赞同。
他不仅在哲学家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深深影响了教育、美学与政治领域里的学者。
”我国西方哲学史研究权威对杜威的地位也以高度肯定:“他关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不少论著被西方各该领域的专家视为经典之作。
”在中国有传播其思想学说的弟子,“五四”时期,他来中国讲学长达两年多,教育界泰斗蔡元培尊称他为“孔子第二”。
他的教育理论无疑促进“民主”与“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教育改革运动。
一、杜威对中国20世纪20、30年代教育影响的一些原因分析首先,来看杜威的实用主义学说。
就其经验论来说,他把经验看做人的遭遇和行动的过程,在认识和行动的关系上,以行动为中心,同时强调人是行动的主体,突出经验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这种重视行动和人的创造性的哲学,显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其真理观尽管在其本质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他从强调概念学说的工具作用出发,把实践放在实现真理和检验真理的重要位置上,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颇有相近之处。
且其以效用为中心的哲学,对于反对形式主义及重名轻实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大有裨益。
而其思维五步法的方法论,强调了科学的怀疑精神,强调了假设在人的认识过程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作用。
其教育学说,则是针砭传统教育而建立的现代教育理论新体系,强调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包含了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诸多内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杜威来华与中国现代学术交流制度之滥觞
杜威来华与中国现代学术交流制度之滥觞杜威(John Dewey)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的思想对20世纪中国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术交流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威对中国的影响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他通过书信、讲座和研究交流等方式,与中国学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杜威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也为中国的现代学术交流制度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杜威与中国的关系始于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时期,社会上充满了变革的气息。
杜威通过《教育与民主》等著作,向中国传递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民主思想,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和社会变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杜威还曾多次到访中国,与中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讲授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教育家和学者。
他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
杜威的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学术交流制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倡导学者们必须亲自参与实践,深入社会,了解人民的需求,才能在学术研究中找到真正有意义的课题。
这一思想为中国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在中国现代学术交流制度的滥觞阶段,杜威的思想对中国的学者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他们关注社会现实,把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努力发掘中国社会的问题和需要,为中国的现代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杜威的实验教育理念也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术交流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主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来增进理解和知识的掌握。
这一理念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这一思想也为中国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和路径,启发学者们积极开展实证研究,深入社会实践,促进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杜威来华与中国现代学术交流制度之滥觞,不仅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法论,而且为中国的现代学术交流制度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
杜威来华与中国现代学术交流制度之滥觞
杜威来华与中国现代学术交流制度之滥觞杜威(John Dewey)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思维与行为的互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哲学家之一。
杜威的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提出的“体验主义”教育理念,成为了20世纪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
1906年,杜威来到了中国上海,担任清华大学的哲学系主任。
这标志着杜威与中国的学术交流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中国的这段时间,杜威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开启了中美学术交流的新篇章,促进了中国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杜威的学术思想与中国教育的接触,为中国现代学术交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杜威倡导的“体验主义”教育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体系。
他主张以学生的体验和实践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主动性,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思考、解决问题,这一理念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教育界在杜威的影响下开始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使得中国教育逐渐朝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对学术交流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威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积极推动了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
他倡导的学术交流理念,促进了中国教育界与美国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
杜威本人也通过多种方式促进了中美教育界的交流,包括邀请美国教育家来华讲学、参与中国各类教育改革会议等,推动了中美两国教育交流的深入。
杜威来华与中国现代学术交流制度之滥觞,也推动了中国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透过杜威,中国教育界开始向世界学术界开放,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做法和制度,促进了中国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他的教育思想以及通过他引进的国外先进教育理念都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丰富了中国教育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批判吸收他人的思想,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创立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知道今天仍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杜威是美国继皮尔士、詹姆斯之后的第三位实用主义大师,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
“有用即真理”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经典表述。
以往哲学由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部分组成,分别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有何用”三个问题。
杜威认为“是什么”属于科学的范畴,“为什么”和“有何用”应该结合起来。
认识事物的目的是为我所用,因此,实用主义否定客观的规律性,只相信人的经验。
有用的便是真理,没用的便是谬误。
强调事物的多面性而非共同性,强调事物的多变性而非永恒性,强调事物的价值形态而非实体形态,杜威认为哲学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而当时人民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教育问题,因此,他把哲学和教育等同起来,既然哲学是价值哲学,那么哲学也就是教育价值哲学了,其教育哲学便是为解决教育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的。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从做中学”是贯穿杜威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主张“教育即生活”,批判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杜威认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教育是不断地改造经验、重新组织经验的过程。
根据这一思想,他主张“教育即生活,不是生活的预备”,并由此提出“学校即社会”,要把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些东西组织到教育过程中去,使学校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
杜威提出这样的教育概念,是针对“传统教育”的。
他认为“传统教育”远离生活,不适应美国现实的需要。
他指出“传统教育”有三个弊病:第一,“传统教育”传授过时的死知识,这种知识以固定的教材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第二,“传统教育”按照“过去传下来的道德规范”去训练学生;第三,“传统教育”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理人”。
杜威来华与中国现代学术交流制度之滥觞
杜威来华与中国现代学术交流制度之滥觞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国际上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
20世纪初,杜威先生接受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邀请,并于1919年来到中国讲学,这次讲学之行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学术交流制度的滥觞。
杜威来华之前,中国教育、科技落后,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1911年辛亥革命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都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
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推进中国革命的同事们也认为,通过引入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知识,能够有助于中国吸收和应用先进的西方文明和科技,甚至跨越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短路”。
因此,孙中山先生特地邀请了杜威等国际知名人士来华,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
杜威来华,除了学术交流外,还关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为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认真研究,提倡“民主社会主义教育”,提倡促进学术交流和文化融合。
在此后的20年里,杜威多次回到中国,直到1949年离开中国,返回美国。
杜威在中国的讲学和交流活动推动了中国现代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他推广了“经验主义”教育理论,呼吁将学生作为以经验为中心的教育传授对象,强调自主學習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了中国教育思想的创新。
杜威也介绍了欧美文化的基础知识、西方政治和法律制度、哲学和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等方面的知识,开拓了中国青年的视野和文化素养。
对比而言,杜威推广的经验主义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传承和规范的思想体系,存在一定的冲突。
但也正是杜威的理论与中国文化传统的交融,使得对于科学实践的探究,并注重自主探究有了崭新的开始。
此外,在中国学术界推广了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的观念,前往欧美的中国学者逐渐增多,也创造了更多的学术合作机会和平台。
总之,杜威的到来促进了中美两国学术文化的交流,并且为中国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评价
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评价
实用主义教育是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
主张儿童中心,师生民主平等,这一思想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师生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时教育理论界的大多数人都主张批判师道尊严,强调要解放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向学生学习,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实施启发教育。
实用主义教育(名词解释)
代表人物: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基本观点: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为个体经验的不断蜕变
从做中学
学校即为社会
儿童为中心
课程非政府应当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蜕变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实用主义教育学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忽略了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约翰杜威与中国传统水墨画
约翰杜威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20世纪著名的美国教育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秉持着实用主义的哲学观点,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并将教育视为社会进步和个体成长的关键。
而中国传统水墨画则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探讨约翰杜威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理解和影响。
约翰杜威对于艺术的观点与中国传统水墨画具有一定的契合点。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个体经验和情感的媒介,通过观察和体验艺术作品,人们可以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和体验。
对于中国传统水墨画来说,它并不追求逼真的物质形态,而是通过墨色、线条和空白的组合,以及笔墨的运用,表现出画家的情感、内心世界和对自然之美的领悟。
这与约翰杜威强调的个体经验、表达和理解艺术作品的观点相契合。
约翰杜威对于教育与艺术的关系也对中国传统水墨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强调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为目标,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认为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传统水墨画注重的是画家的个性表达,强调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严格的技巧和规范。
中国传统水墨画所强调的个性与创造力的培养与约翰杜威的教育观点相一致。
约翰杜威还强调了艺术与社会、文化的联系。
他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都受到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中国传统水墨画源自中国古代文化,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哲学、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国传统水墨画,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思想、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约翰杜威的社会文化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水墨画,并将其放在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来进行研究和评价。
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也为研究中国传统水墨画提供了一种方法论。
他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通过实际经验和实践来验证理论。
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水墨画来说,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深奥的理论分析和抽象的概念中,而应该通过实际观摩、绘画和实践来体验和理解这种艺术形式。
约翰杜威与中国传统水墨画
约翰杜威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哲学家之一。
他在哲学、教育和美学等领域的思想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西方文化。
然而,在他早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曾经研究过中国传统水墨画,并深受其影响。
本文将探讨约翰杜威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关系。
首先,约翰杜威研究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起因是因为他与来自日本的艺术家芥川龙之介(Ryunosuke Akutagawa)的友谊。
芥川是一位热爱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人,他经常向杜威介绍中国的水墨画和文化。
杜威对此非常感兴趣,开始深入研究和理解中国传统水墨画。
其次,对于杜威来说,中国传统水墨画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内涵。
他认为,中国传统水墨画不是一种精细的绘画技巧,而是一种表现自然和生命的方式。
这种表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西方绘画的传统,在一些方面更为现代和前卫。
此外,杜威还认为,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方式与其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这种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和体现。
通过水墨画,艺术家可以表现出自然界的无限变化和生命的复杂性,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崇尚的自然主义和道家哲学。
最后,约翰杜威的研究和理解对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传播和推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成立了一家名为“中国工艺社”(The China Institute)的机构,旨在推广中国文化和艺术。
这家机构收集了很多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作品,并组织了一些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总之,约翰杜威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哲学家,在其职业生涯中不仅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中国传统水墨画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研究和理解促进了中国文化和艺术在西方的传播和推广,为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约翰杜威与中国传统水墨画
约翰杜威与中国传统水墨画
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之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理解。
在他的著作《经验与教育》中,他提出了“经验主义教育”的理念,这个理念与中国传统水墨画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约翰杜威强调经验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基于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兴趣,而不
是仅仅通过传授知识来完成。
这与中国传统水墨画有着相似的特点。
在水墨画中,艺术家
需要通过亲身的观察和体验来感受自然界的美,并将其通过画笔表现出来。
这种亲身经历
和感受的过程使得水墨画作品更加生动和真实。
约翰杜威强调教育的社会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更是社会的
责任和使命。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公民。
这一观点与
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水墨画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不仅仅
关注个体的表现,更注重个体与社会、与人文的关系。
艺术家需要通过自己的创作,来传
承和发展中国的文化传统,并通过作品与观者共同分享和感受美的力量。
约翰杜威的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水墨画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他们都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学习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学习的情感、伦理和美的维度,以及教育的社会性。
通过对约翰
杜威的研究和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并深入体
验艺术的魅力和哲理。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作者:黄润榕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31期黄润榕(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杜威,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是一位具有世界性声誉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20世纪以来的美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逐渐波及到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然而其最大影响在中国。
本文通过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旨内容的再认识,结合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史为基础,以论为关键,重点阐述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及原因,深入探讨了其主要代表人物对其思想传承和创造的动态过程,并在比较与分析的基础上,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教育影响进行了浅要的探究与总结。
关键词: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播与影响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1-0197-02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旨内容首先,教育即生活。
“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成长,就是生活。
”教育即生活,即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
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教育就是现在的、儿童的生活,而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其次,学校即社会。
学校应该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应该让学生在它之内能够获得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有关经验。
一方面,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其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另一方面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要连接起来,其不仅是学习功课的场所,也是生动社会民主生活的形式。
再次,教育即生长。
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地增长,不仅包括身体,而且包括智力、道德等多方面的不断生长。
最后,经验为中心,儿童为中心,活动为中心。
学校生活组织应以儿童为中心,一切必要的教育措施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的生长。
教育是儿童不断获得经验且经验不断地被改组或改造的过程。
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应重视儿童的经验、兴趣和需要,并关注以儿童为主体的教学实践,强调儿童自身独立的发现与体验,即“做中学”。
杜威:曾被误解的“实用主义”者
杜威:曾被误解的“实用主义”者作者:复旦大学哲学系刘放桐由复旦大学杜威与美国哲学研究中心牵头,华东师大出版社从南伊利诺伊大学购得37卷本《杜威全集》及最后1卷索引的版权,共38卷,目前中文版《杜威全集》已翻译整理出版前五卷。
在现代西方哲学家中,杜威是中国学界最熟悉的人物,又是被误解得最多的人物,也是最值得我们重新解读和反思的人物。
全集的出版,为我们呈现了杜威思想的整体性。
在中国杜威被严重误解约翰·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是美国实用主义的最大代表。
他进一步阐释并发展了由皮尔士创立、詹姆士系统化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将其与教育、心理、政治、社会、逻辑、科学方法、艺术、道德、宗教等众多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并在众多领域提出了重要创见。
它们不仅在这些领域的理论研究中起过重要作用,也促进了这些领域的实践。
杜威由此被认为是美国思想史上最具影响的学者。
实用主义的基本思想早在美国立国初期即已发韧,到杜威已发展为美国最有代表性的哲学。
尽管美国从来没有法定的国家哲学,实用主义由于贯彻于美国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它们的指导思想,因而实际上起了准国家哲学的作用。
杜威由此被许多人视为美国精神的象征。
杜威等人的实用主义早在上世纪初即已传入中国,“五四”时期杜威成了在中国最具影响的西方思想家。
当时已是中国著名学者的胡适、蒋梦麟、陶行知等杜威的学生对他的学说作了广泛的介绍。
杜威本人这时也被邀请来华讲学,遍访了中国东西南北十多个城市。
这使他的思想为中国广大知识界所熟知。
更重要的原因是:杜威理论中所包含的科学和民主精神,正好与“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科学和民主的潮流相一致,并由此而受到他们广泛的欢迎。
在这方面,没有马克思主义者以外的其他西方思想家可与他相比。
尽管杜威的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原则区别,“五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杜威却采取欢迎态度。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的分歧是在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的分歧。
教育学知识点:关于杜威你了解多少?
教育学知识点:关于杜威你了解多少?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他于1859年生于福蒙特州一个商人家庭,1875年进福蒙特大学读书。
后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于1884年获博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他的大学教授生涯,并逐渐成为世界著名的教育家。
1919-1921年曾到中国讲学。
杜威从美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出发,谋求学校的改造和进步,成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代表。
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杜威的理论体系一直被当作美国资产阶级思想方式的象征,实质上成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
我国正当五四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道德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对民主、平等、自由及个性等资产阶级思想做了深层的呼唤。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大致从1915年开始,中国教育舍弃日本模式,转而向美国学习。
以反传统面目出现的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颇能迎合中国教育界的需要,为批判封建传统教育提供了理论武器。
在杜威弟子胡适、陶行知、郭秉文等人的提倡下,中国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教育思潮。
杜威从多方面论述过教育目的的问题,而最重要的是他关于“教育无目的论”的论述。
杜威从生物进化的观点出发,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促使个人经验的不断生长,生长就是“向着一个后来的结果,逐渐向前发展的运动”。
从“生长”含义引申出另一个概念“发展”——给儿童以适当的生长方式即提供适当的环境,引起适当的刺激与经验并得到发展。
因此,“教育即生长”“教育即发展”,教育就是一个经验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除这一过程自身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或者说只有“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而无“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
“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即指由儿童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杜威把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作“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出这是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
“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 威 实 用主 义 哲 学 与 2 0世 纪 中 国文 化
陈寅 恪及 学衡 派诸 子 眼里 的杜 威
刘 克 敌 , 振 伟 程
( 州师范大学 人文学 院, 江 杭州 303 ) 杭 浙 10 6
摘
要 : 为 杜 威 学 说 在 中 国 的 最 佳 代 言 人 , 适 的 文 化 理 论 和文 学 实 践 都 证 明他 不愧 为 杜威 最 好 的 中 国 学 生 。 相 反 , 样 留 作 胡 同
学 美 国 的 吴 宓 、 光 迪 和 陈 寅 恪 等 学 衡 派 诸 人 , 拒 绝 了 杜 威 , 而 以 自 壁 德 为 精 神 导 师 。 同 为 谋 求 振 兴 中 国 文 化 的 精 神 救 梅 却 转 药 , 何 他 们 的 选 择 产 生 巨 大 差 异 ? 通 过 对 学 衡 派 有 关 论 著 中对 杜威 学 说 的评 述 ( 括 他 们 私 人 记 录 中 的 相 关 议 论 文 字 ) 可 为 包 , 以 读 出 他 们 做 出 上 述 文 化 抉 择 的 原 因 , 及 当时 的 中 国社 会 为 何 没 有 接 受 白壁 德 学 说 的原 因 。 以
学 院研 究 生 。
① 笔 者 对 这 种 “ 对 话 ” 成 的 原 因 和 表 现 方 式 等 有 过 详 细 的分 析 , 看 拙 著 《 寅 恪 与 中 国文 化 》 的 相 关 论 述 ,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9 9年 。 潜 形 参 陈 中 上 19
研究 中 国古 代 小 说所 间 接 发 表 的 不 同 意 见 等 。 ② 而“ 学衡派 ” 的另 一个 代表 人 物 吴宓 , 有 很 多对 则 杜威 思想 不 满 的直 接 表 述 , 见之 于他 的 文 章 , 既
虽 然 没有 直接 评 价 杜威 , 其倾 向性 意 见却 可 以 但
从 他 对 胡 适 及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评 价 中 间 接 看 出。 鉴 于 陈寅恪 常 以 “ 对 话 ” 潜 的方 式 回应 新 文化 运 动 及其 领 导 者 胡 适 的 意 见 , 此 他 在 1 1 因 9 9年 l 2 运 动 的不 满 , 实 就 是 对 胡 适 等 人 的批 判 性 意 其 见 。此 外 , 其某 些 文 章 中 的说 法 实 际上 也 可 以认 为 是对 胡适 学 术思 想 及 其 文 化 观 的批 判 , 为 冯 如 友 兰 《 国哲学 史 》 中 所写 的评 审 意 见 、 清华 人 学 对 考 试 为何 出对 对 子 的 解 释 以及 对 胡 适 和 鲁 迅 等
们 那 一代 知 识 分 子 的客 观 要 求 以及 他 们 自身 的
个 性 和交 往 等 主 观 因 素 两 方 面 来 确 定 。陈 寅 恪
壁德 学说 在 中国 的鼓 吹者 , 其 中 的缘 由值 得 探 这
讨 。本文试 图 以 陈 寅 恪 和 吴 宓 等 学 衡 派 人 物 对
杜 威 以 及 胡 适 的 直 接 或 间 接 的 评 价 为 视 角 , 过 通
白壁 德学 说 的理 由 , 如 梅 光 迪 留学 美 国的 时 间 例 仅 比胡适 晚 一年 而 已。 笔 者 以 为 , 致 他 们 与胡 导 适 在 获取 西 方 精 神 资 源 方 面 出 现 分 歧 的 原 因可 能 有很 多 , 基本 可 从 时 代 和 中国社 会 变革 对 他 但
陈 寅恪 及 学衡 派诸 子拒 绝 杜 威 和接 受 白壁 德的 原 因
虽 然 陈 寅 恪 和 吴 宓 等 人 留 学 美 国 的 时 间 晚 于胡适 , 这不 能成 为他 们 拒 绝 杜 威 理 论 和接 受 但
收 稿 日期 :0 9—1 0 20 2— 9
作 者 简 介 : 克 敌 (9 6一) 男 , 东 郓 城 人 , 学 博 士 , 州 师 范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教 授 ; 振 伟 ( 9 9一) 男 , 徽 六 安 人 , 州 师范 大 学 人 文 刘 15 , 山 文 杭 程 17 , 安 杭
对 这 些评 价 的分析 , 胡适 及 其 精 神 导师 杜威 在 对
试 性 的新 的界定 。
一
寻 和 国响 敌程 伟 尝 子 里 杜 世 的 威● _ 。 谈 H 。n 表ne Dgo 新 0 n e nr时 h {露 m 的 。 3著 E∽h 箔n 毫 h 话● n : 宝 对 _ 文 i0 『 c 宓 c e D出 r 四 呈 化 U m o e u f h j 2 0世 纪 中 国文 化 史 上 的 地l 纪 影文 刘, ,振 学 派 用 义 学 日与I f fz N = { 、{五 。y n盂 l l 毒en 位 中 化 克陈 某 及 衡 实 主月 1 , 予 恪 : 威 眼 哲 与重 L K nnE●所j【。 口a n 亏 。。n 呈 f × h 给 寅 种 杜诸 4 吴 士 y
更 见 于 他 的 日记 。 至 于 对 杜 威 学 说 在 中 国 展 现 代 中 国文 化 有 极 大
兴 趣 。 他 们 差 不 多 同 时 接 触 到 杜 威 的 实 用 主 义
哲 学 和 白壁 德 的新 人 文 主 义 学 说 , 而 , 适 成 然 胡 为杜 威 的信 徒 , 陈 、 等 学 衡 派 成 员 却 成 为 白 而 吴
关 键 词 : 威 ; 适 ; 寅 恪 ; 学 衡 》; 用 主 义 杜 胡 陈 《 实
中 图 分 类 号 :0 G4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2 3 ( 0 0 0 17 3 8 2 1 ) 4—0 5 0 0 3— 4
同为 2 0世 纪 中 国的 文化 大师 , 寅恪及 吴 宓 陈 等学 衡派 诸 子 和 胡 适 一 样 , 曾 留学 美 国 , 对 都 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