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_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减数分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从细胞水平上阐述生命的延续性。新课标增加了模型建构、观察细胞减数分裂的实验,新增内容旨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江西省教学要求中阐明本节课的重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以及主要特征的描述”。

模型建构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可帮助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如果让模型建构与科学发现史联系起来,学生相当于对减数分裂过程经历了一次再发现。减数分裂的发现历史是:科学家先显微观察到马蛔虫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即先发现了减数分裂的结果,然后经过多年后才从初生小兔的卵巢中观察到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一些特殊分裂相的。在此过程,科学家对减数分裂有过多种预想,我们的学生可做类似的模型预构,再根据显微观察结果进行纠错,从做中学,体味发现的乐趣。

2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有丝分裂的学习和模型建构,熟悉了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和行为。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经验性思维向理论性思维转换的关键时期,通过模拟建模,重现科学史,可激发学习生物的热情,帮助他们借助亲身体验进行一定的逻辑思维,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不断扩大认识领域,形成知识体系。新课标中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

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3.2 能力目标

通过分步建构模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训练学生综合、处理信息,解决问题

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合作、创新的能力。

3.3情感目标

认同生物科学的价值,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质疑、求实、创新、合作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的;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以及主要特征的描述

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以及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5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江西省教学要求中指出本节课教学应以演示、观察和模拟等活动为主,选择图片、动画、录像等辅助手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再通过学生自己尝试模型建构来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鉴于学生对有丝分裂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所以本节课首先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中的比较性组织者指出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异同,其目的在于比较减数分裂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有丝分裂,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并为这些新概念提供稳定的固定点。同时本节课将模型建构前移,以有丝分裂为知识背景让学生进行“减数分裂”的模型预构,并且循着科学研究的足迹,通过显微观察后进行纠错,在获得感性认识后再引导学生形成对减数分裂的理性概括,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中实证研究的思想引导。

6 媒体和实验器材

制作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展示减数分裂显微观察图和动画模拟。

每组一张大纸板,两张小纸板,两红两蓝的四张长卡纸条,两红两蓝的四张短卡纸条,回形针多个,备用的两红两蓝四张中等长度卡纸条。

7教学实施程序

B图是___________分裂的_____期, 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 _ ______。C图是___________分裂的_____期, 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 _ ______。

方法指导:让学生记住规律先“上看下看”,看赤道板两侧如是同源染色体分开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或有丝分裂;再“左看右看”,赤道板某一册有同源染色体的是有丝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

2、说一说下列各细胞分别属于何种分裂的什么时期。

甲、乙、丙图分别是___________分裂的________________期, 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甲、乙、丙中染色体的数目分别是______________,DNA的数目分别是___________。

8教学流程图

9、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立足于对减数分裂进行模型预构,显微观察后纠错,在不断探索中对减数分裂过程进行再发现。利用有趣的生活现象引入课题,在模型建构中,利用图解、动画、合作探究、逐步设疑、释疑等多种对难点进行了突破。将模型建构前移,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将被动接受知识变为科学再发现,学生不光获得知识,更锻炼了能力,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在课堂实践中发现有些同学有丝分裂基础不扎实,对材料用途不清楚,在第一次建模时可进行讲解。为了降低难度,我第一次只发了一对染色体的实验材料,第二次建模时才发第二对染色体,这样可避免开始染色体选择不当。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有丝分裂的学习和模型建构,熟悉了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和行为。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经验性思维向理论性思维转换的关键时期,

通过模拟建模,重现科学史,可激发学习生物的热情,帮助他们借助亲身体验进行一定的逻辑思维,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不断扩大认识领域,形成知识体系。新课标中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学效果

本节生物教学结合“启发引导”和“模型建构”两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较为成功的方面有以下几点:通过模型构建,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质疑,培养了表达能力,加深了理解;通过情境启发引导和归纳,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从细胞水平上阐述生命的延续性。新课标增加了模型建构、观察细胞减数分裂的实验,新增内容旨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江西省教学要求中阐明本节课的重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以及主要特征的描述”。

模型建构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可帮助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如果让模型建构与科学发现史联系起来,学生相当于对减数分裂过程经历了一次再发现。减数分裂的发现历史是:科学家先显微观察到马蛔虫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即先发现了减数分裂的结果,然后经过多年后才从初生小兔的卵巢中观察到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一些特殊分裂相的。在此过程,科学家对减数分裂有过多种预想,我们的学生可做类似的模型预构,再根据显微观察结果进行纠错,从做中学,体味发现的乐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反馈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情况,便于教师及时予以评价矫正,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也为教师下节课的复习式导入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