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_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_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在这节课中,教师将教学目标分解成不同层次的任务,将教学内容设置成环环相扣的问题,并且提供相关的知识背景,创设出良好的探究氛围,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通过精子的减数分裂复习的导入到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习路线的设计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主动获得知识的快乐和骄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教学方法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这节课让学生通过图片动画结合回顾减数分裂精子的形成过程,突破卵细胞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不仅增加了感性认识,更获得了知识,加深了对减数分裂的理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明卵细胞形成过程及图解2、归纳、总结卵细胞和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异同点3、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及染色单体数目的规律性变化(二)能力目标:1、通过比较法叙述卵细胞形成过程和精子形成过程不同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2、通过对卵细胞的存在位置、卵细胞形成过程以及减数分裂图解等图的观察和学习,培养学生识图和分析图的能力3、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以及染色单体的数目和行为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与有丝分裂图像的区别。

(三)情感目标: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四、学法指导设疑导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减数分裂过程中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协作,自主学习的习惯;点拨导议,启发学生观察减数分裂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学会从知识的发生过程入手,从已掌握的知识出发去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基本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学情分析》1.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根据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采用“启发与探究”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即:目标→观察→思考→总结→应用,根据教学目标设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归纳和总结来解决问题并形成知识体系。

然后加以应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人教版生物高二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人教版生物高二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

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必修二)一、考纲要求:1、减数分裂过程的概念、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2、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特征、配子的形成与生物个体发育的联系3、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作用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受精作用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3、解释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2、解释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三、专家建议:1、让学生逐步画图,构建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变化图,以增强理解、记忆;2、注重突破易混淆的问题,如: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质以及同源染色体的理解,注意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能够分析染色体、DNA含量等在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画图法五、教学用具教学课件六、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人体总共有46条染色体,其中23条来自父亲,23条来自母亲,那么父亲和母亲是怎样为后代提供染色体呢?请推测:成熟的生殖细胞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的细胞的减少一半。

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减数分裂:特殊的有丝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细胞(二)、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特点1、精子的形成: 精巢 (哺乳动物称睾丸)1个精原细胞1个初级精母细胞 2个次级精母细胞4个精细胞 4个精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了四个精细胞,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每个精细胞都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

减数第一次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 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教案-1_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_教学设计_教案_5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教案-1_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_教学设计_教案_5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高等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概念;②理解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与精子形成过程的区别;③能够指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并通过图解加以识别。

(2)能力培养①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提高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探究能力;②通过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特点,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③通过对比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并认识事物实质的思维能力。

(3)情感培养①通过对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原理、科学态度的教育,使之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正确对待自然界。

②通过演示多媒体动画,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受,激发学生对生物“奥妙”的探索品质。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减数分裂的概念及配子的形成过程②染色体的动态行为变化,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分。

教学难点①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变化特点; ②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分;③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主动探索的能力;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学原理、方法、态度的培养。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课题导入在必修一中,我们学习了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蛙红细胞的减数分裂,那么,同学们还记得还有一种细胞分裂方式是什么吗?(学生:减数分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减数分裂的过程。

(板书:减数分裂)科学家在研究受精作用时观察到,精子和卵细胞中含有数目相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通过受精作用传给子代。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许多科学家相继观察,无论动物还是植物的生殖细胞,在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都减少一半,并将这个过程命名为减数分裂。

(目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使他们认识到任何科学发现都需要艰难的不断探索过程,知识获取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并引出减数分裂的概念)【讲授】减数分裂概念减数分裂概念: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染色体减半的分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教学内容分析:“减数分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本节课主要讲述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

由于内容较抽象,可通过模型构建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有丝分裂的概念及其分裂过程。

且对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本节学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设计思想: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考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我们可以采用模型构建的方法,让学生边演示边模拟边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够指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并通过图像加以识别(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模型构建的方法来对比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知识与技能: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型构建的方法来对比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合作能力的培养2、教学难点:(1)知识与技能: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像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型构建的方法来对比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合作、创新及成功的喜悦六、教学过程:1、课时安排:1课时2、课时准备:课前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制作有丝分裂及减数分裂模型【例题】1、细胞分裂的方式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共有的特点是()①DNA复制②纺锤体出现③联会2、中期3、后期【教师】利用多媒体总结【例题】2.假定某动物细胞染色体数目2N=4,据图指出②③④⑤⑥各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正确的是().③图的下一个时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②③④⑤均含同源染色体.②③④分别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期.⑥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中共有4条染色体三、总结关于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我们仅仅从常规和图像来。

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公开课教案

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公开课教案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一、教材分析《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类型知识为基础。

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

(2)举例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4)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

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四、学情分析高一级学生,生物基础较薄弱,课文阅读和读图分析能力较低,减数分裂是有丝分裂的延续,学生对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已有一定知识基础以此作为新知识的桥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抓住减数分裂的本质,通过图像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

五、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1个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

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六、教学方法设计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

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

上课时间年月日第课时总课时2.卵细胞的减数分裂注意: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即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有时会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这种现象称为交叉互换(此属于交叉互换),容易引起生物的变异。

*交叉互换:(发生在减一前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3.减数分裂的意义以及特点(1)范围: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无性生殖的生物不进行减数分裂)(2)特点: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结果:新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半。

(4)意义:通过减数分裂使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经过受精过程产生合子,及其随之发育的后代又恢复了亲代的染色体数目,从而使不同生物类型的染色体数目和遗传性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与此同时,通过联会后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遗传物质交换和重组,将要导致变异的发生,这便为生物界的遗传和进化准备了条件4.精子和卵子的形成过程的区别:(1)相同点:染色体复制一次,都有联会和四分体时期,经过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有着丝点的分裂,最后形成的卵细胞,它的染色体数目也比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2)不同点:卵原细胞每次分裂都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细胞,小的叫极体,极体以后都要退化,只剩一个卵细胞,卵细胞形成后,不需要经过变形,一个精原细胞是形成4个精子,而精子要经过变形才能形成。

二、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1.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2.判断细胞分裂类型以及时期三、受精作用提问:生物的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精子和卵细胞。

那么,这些成熟的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生物的体细胞是怎样形成的?答:通过受精作用形成。

提问:什么是受精作用?答:卵细胞与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提问:通过受精作用,染色体的数目出现什么变化?答: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一半来自精子(父方),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减数分裂教学设计

减数分裂教学设计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教学设计------(一)减数分裂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高中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第一课时减数分裂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以精子形成过程为例学习减数分裂过程,由此总结减数分裂的基本概念。

《减数分裂》这一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以必修一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和初中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

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是对为有丝分裂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知识的基础,也为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基本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及特点;掌握同源染色体的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特征,特别是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明确有性生殖在生物的生殖方式上有着更高级的进化地位。

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四)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内容我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

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学情分析1.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由于本节知识抽象难懂,教师应采用“启发与探究”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即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根据教学目标设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归纳和总结来解决问题并形成知识体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生物_受精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受精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受精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加强对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以及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的理解。

2.能力目标:(1)生物绘图、识图能力(2)形象思维能力(3)比较推理能力3.情感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3)通过同学合作进行模拟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已经学习了减数分裂的过程,学会了分析减数分裂各期的图像,课前练习模拟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为本节课构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打下了基础。

学生对生物体从何而来充满了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减数分裂模拟材料易得,准备方便。

以上都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2)受精作用的意义。

2.教学难点:(1)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2)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四、教学方法1.模型构建法2.多媒体动画演示法3.讲授法五.教学过程《受精作用》导学案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利用模型建构来解释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2.阐明受精作用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学习重点】1.解释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2.受精作用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学习难点】解释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学习探究】一、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活动探究一]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1.用红、黄橡皮泥及白色卡纸,依照“模型建构”构建一个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

2.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让长度相同、颜色不同的两条染色体配对代表什么?(2)完成精原细胞形成精子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活动探究二]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非同源染色体有几种组合形式?请借助染色体模型动手将所有的组合情况展现出来。

高中生物_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减数分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独霸课堂45分钟,学生只能充当“留声机”,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的过程,而应该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过程。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环境,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具体做法是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讨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

并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动手,合作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反馈信息来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大家来找“差”提出问题“减数分裂”——头脑风暴活动引导学生提出假说——减数分裂动态视频验证假说——图片排序环节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小组合作、师生共析减数分裂帮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构建模型加深认识,这种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知、情、意、行”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

《减数分裂》第一课时学情分析1.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根据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采用“启发与探究”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即:目标→观察→思考→总结→应用,根据教学目标设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归纳和总结来解决问题并形成知识体系。

然后加以应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尽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受精作用》教案.pdf

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受精作用》教案.pdf

第二章第1节《受精作用》(3)一、教材分析由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给准确认知带来困难,因此成为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应考虑在学生已有知识(如有丝分裂)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将微观变为宏观的教学活动。

为此将本节“模拟建构”的部分活动前移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设想。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开展学习。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2.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目变化四、学情分析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局限性,特别是教学内容本身的抽象性,都给学生学习减数分裂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通过教师的设疑,从计算机动画入手,以“探究式”教学过程为思路,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观察、分析、设疑、推理、对比,引导自己探索减数分裂过程的有关知识,形成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思维空间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解法、实验法。

六、课前准备课件、图片、实验用品。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的体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人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从人的精子、卵细胞到人的体细胞之间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人的体细胞是怎样形成的?父亲的所有精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并无差别,母亲体内的卵原细胞也是如此。

可是“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同样的精(卵)原细胞会产生不同的配子吗?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模型建构]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教师按教材P23-24要求指导学生完成模型建构。

同时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拿出红、黄橡皮泥(或染色的木棍、植物枝条等替代品)及白纸,依照“模型建构”的“活动准备”进行准备。

高中生物_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减数分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减数分裂从细胞水平上阐述生命的延续性。

新课标增加了模型建构、观察细胞减数分裂的实验,新增内容旨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江西省教学要求中阐明本节课的重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以及主要特征的描述”。

模型建构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可帮助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

如果让模型建构与科学发现史联系起来,学生相当于对减数分裂过程经历了一次再发现。

减数分裂的发现历史是:科学家先显微观察到马蛔虫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即先发现了减数分裂的结果,然后经过多年后才从初生小兔的卵巢中观察到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一些特殊分裂相的。

在此过程,科学家对减数分裂有过多种预想,我们的学生可做类似的模型预构,再根据显微观察结果进行纠错,从做中学,体味发现的乐趣。

2 学生学情分析学生经过有丝分裂的学习和模型建构,熟悉了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和行为。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经验性思维向理论性思维转换的关键时期,通过模拟建模,重现科学史,可激发学习生物的热情,帮助他们借助亲身体验进行一定的逻辑思维,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不断扩大认识领域,形成知识体系。

新课标中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教学目标3.1知识目标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3.2 能力目标通过分步建构模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训练学生综合、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合作、创新的能力。

3.3情感目标认同生物科学的价值,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质疑、求实、创新、合作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以及主要特征的描述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以及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高中生物_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生命起源于一场激烈的角逐,优秀的精子自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诞生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多媒体播放受精作用视频】一、概念辨析1、基本概念教师布置自主活动的要求(阅读课本P16-18,说出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说出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区别与联系。

)【多媒体播放标准卷,教师点拨,学生订正】为后面的复习扫清障碍。

2、比较交叉互换与易位【探究活动一】据图回答问题:1、图甲所示的变异类型为,发生时期,是发生在(同源/非同源)染色体的之间。

2、交叉互换属于哪种变异类型?3、图乙所示的变异类型为,发生在(同源/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引领学生以问题串的形式理解二者的区别巩固练习【真题领悟】 (2018北京平谷区期中考试,14)如图所示动物精原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这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结果形成了①~④所示的四个精细胞。

这四个精细胞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甲乙A. ②与③B. ①与③C. ①与②D. ②与④二、过程构建1、构建基本过程模型阅读课本P16-19,构建减数分裂流程图,说明减数分裂精子的形成过程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过程,比较分析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时间:10min回顾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和DNA的行为与数量变化,熟悉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的辨析2、交叉互换与自由【探究活动二】1、如图甲所示的一个精原细胞,在不发生交层层递进,引领学生明确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真题感悟】(2017全国卷Ⅱ,1)已知某种细胞有4条染色体,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某同学用示意图表示这种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胞。

其中表示错误的是( )学生回顾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和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规律,画出DNA、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

【多媒体播放标准卷,教师点拨,学生订正】忆。

巩固练习【真题感悟】(2018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南月考,7)下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①a阶段为有丝分裂、b阶段为减数分裂②L→M所示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③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④MN段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检测学生对本小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高中生物_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卵细胞形成过程及图解2、归纳、总结卵细胞和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异同点3、掌握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区别。

能力目标:1、通过比较法叙述卵细胞形成过程和精子形成过程不同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2、通过对卵细胞的存在位置、卵细胞形成过程以及减数分裂图解等图的观察和学习,培养学生识图和分析图的能力情感目标: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1、卵细胞和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异同2、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图像的比较【教学难点】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图像的比较【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观察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精子形成过程二、自主学习一、卵细胞的形成过程1.场所:卵巢2.过程:1个卵原细胞(染色体数:2n)间期:细胞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1个初级卵母细胞(染色体数:2n)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形成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第一极体1个次级卵母细胞(大)+1个第一极体(小)(染色体数:n)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1个卵细胞(大)+3个第二极体(染色体数:n)三、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区别展示各时期图像,并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图像进行比较 最后教师总结概括如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像的判断 首先判断时期:若染色体无规律分布为前期, 染色体排列在中央为中期, 染色体移向两极为后期; 其次判断分裂方式:一数染色体数目(奇偶性)、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三判断有无同源染色体的行为(联会、四分体、分离)四、检测反馈, 详见课件检测反馈试题 【课堂小结】2.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形成部位:卵巢。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1个卵原细胞11个极体2个极体1个极体个卵细胞消失染色体复制第二次}3、精子形成与卵细胞形成的比较。

4、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完了《分子与细胞》模块,具备了比较强的生物学习的能力,学习过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对于细胞分裂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附件12019年南宁市第三十三中学第二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申报表教师姓名刘丹学科生物年级高二课题减数分裂指导老师王荣礼课程简介(简要介绍教学设计意图、课堂模式、校园文化渗透点等,不少于500字)设计意图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较难的一节课,又是遗传学得基础,所以掌握减数分裂显得尤为重要。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手画图,能够更好的理解记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大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

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借助电脑,展示减数分裂的动态变化过程,将抽象的减数分裂直观化,将大量的文字图像化。

学生的自主观察、归纳总结、讨论分析、使学生理解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并从实质上认识了减数分裂实际上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课堂模式导入,自学,展示,集体讨论校园文化水润善育,水到渠成附件2《第一节细胞增殖》教学设计关键:理解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引起的染色体数目变化以及染色体组合方式变化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式教学六、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讨论七、教学手段遵循媒体教学设计整体优化的规律,围绕教学目标努力构建知识的能力,本科使用的多媒体、技术安吉动画软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教师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减数分裂的概念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是哪三种?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精子是在哪里形成的?精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四分体?‘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对曲细精管有直观的认识和感知精原细胞是通过那种方式产生的?如何判断?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学习动机有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史学生产上一种急需探究的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2、精子形成过程请学生观察减数第一次分裂染的动画。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2.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3.理解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图解。

4.理解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

2.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特点,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3.通过列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精子的形成(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解决办法](1)讲清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弄清减数分裂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变化。

(2)讲清减数分裂过程在图解上的特点及染色体、DNA的规律性变化。

(3)利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表现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目变化[解决办法]在弄清教材图中所画的染色体、DNA数量及变化的基础上,再总结减数分裂过程中它们的变化规律。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1)染色体在精原细胞时就复制了,为什么在联会时,图上的染色体形状仍和精原细胞时一样,没有把染色单体表示出来?(2)为什么说经过第一次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就减少了一半?[解决办法](1)讲清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一个逐渐螺旋化变粗的过程,联会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有染色单体,四分体时期,螺旋化程度高,染色体变粗了,才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染色体有两条单体。

(2)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来看,染色体数目没增加,却平均分到两个细胞中。

从教材P103图上看,第一次分裂中,每个细胞有4条染色体,分裂完成时,每个细胞就只有两个染色体了。

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减数分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从细胞水平上阐述生命的延续性。

新课标增加了模型建构、观察细胞减数分裂的实验,新增内容旨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江西省教学要求中阐明本节课的重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以及主要特征的描述”。

模型建构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可帮助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

如果让模型建构与科学发现史联系起来,学生相当于对减数分裂过程经历了一次再发现。

减数分裂的发现历史是:科学家先显微观察到马蛔虫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即先发现了减数分裂的结果,然后经过多年后才从初生小兔的卵巢中观察到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一些特殊分裂相的。

在此过程,科学家对减数分裂有过多种预想,我们的学生可做类似的模型预构,再根据显微观察结果进行纠错,从做中学,体味发现的乐趣。

2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有丝分裂的学习和模型建构,熟悉了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和行为。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经验性思维向理论性思维转换的关键时期,通过模拟建模,重现科学史,可激发学习生物的热情,帮助他们借助亲身体验进行一定的逻辑思维,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不断扩大认识领域,形成知识体系。

新课标中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
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3.2 能力目标
通过分步建构模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训练学生综合、处理信息,解决问题
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合作、创新的能力。

3.3情感目标
认同生物科学的价值,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质疑、求实、创新、合作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的;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以及主要特征的描述
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以及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5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江西省教学要求中指出本节课教学应以演示、观察和模拟等活动为主,选择图片、动画、录像等辅助手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再通过学生自己尝试模型建构来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

鉴于学生对有丝分裂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所以本节课首先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中的比较性组织者指出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异同,其目的在于比较减数分裂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有丝分裂,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并为这些新概念提供稳定的固定点。

同时本节课将模型建构前移,以有丝分裂为知识背景让学生进行“减数分裂”的模型预构,并且循着科学研究的足迹,通过显微观察后进行纠错,在获得感性认识后再引导学生形成对减数分裂的理性概括,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中实证研究的思想引导。

6 媒体和实验器材
制作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展示减数分裂显微观察图和动画模拟。

每组一张大纸板,两张小纸板,两红两蓝的四张长卡纸条,两红两蓝的四张短卡纸条,回形针多个,备用的两红两蓝四张中等长度卡纸条。

7教学实施程序
B图是___________分裂的_____期, 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 _ ______。

C图是___________分裂的_____期, 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 _ ______。

方法指导:让学生记住规律先“上看下看”,看赤道板两侧如是同源染色体分开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或有丝分裂;再“左看右看”,赤道板某一册有同源染色体的是有丝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

2、说一说下列各细胞分别属于何种分裂的什么时期。

甲、乙、丙图分别是___________分裂的________________期, 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

甲、乙、丙中染色体的数目分别是______________,DNA的数目分别是___________。

8教学流程图
9、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立足于对减数分裂进行模型预构,显微观察后纠错,在不断探索中对减数分裂过程进行再发现。

利用有趣的生活现象引入课题,在模型建构中,利用图解、动画、合作探究、逐步设疑、释疑等多种对难点进行了突破。

将模型建构前移,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将被动接受知识变为科学再发现,学生不光获得知识,更锻炼了能力,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在课堂实践中发现有些同学有丝分裂基础不扎实,对材料用途不清楚,在第一次建模时可进行讲解。

为了降低难度,我第一次只发了一对染色体的实验材料,第二次建模时才发第二对染色体,这样可避免开始染色体选择不当。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有丝分裂的学习和模型建构,熟悉了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和行为。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经验性思维向理论性思维转换的关键时期,
通过模拟建模,重现科学史,可激发学习生物的热情,帮助他们借助亲身体验进行一定的逻辑思维,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不断扩大认识领域,形成知识体系。

新课标中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学效果
本节生物教学结合“启发引导”和“模型建构”两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较为成功的方面有以下几点:通过模型构建,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质疑,培养了表达能力,加深了理解;通过情境启发引导和归纳,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从细胞水平上阐述生命的延续性。

新课标增加了模型建构、观察细胞减数分裂的实验,新增内容旨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江西省教学要求中阐明本节课的重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以及主要特征的描述”。

模型建构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可帮助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

如果让模型建构与科学发现史联系起来,学生相当于对减数分裂过程经历了一次再发现。

减数分裂的发现历史是:科学家先显微观察到马蛔虫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即先发现了减数分裂的结果,然后经过多年后才从初生小兔的卵巢中观察到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一些特殊分裂相的。

在此过程,科学家对减数分裂有过多种预想,我们的学生可做类似的模型预构,再根据显微观察结果进行纠错,从做中学,体味发现的乐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反馈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情况,便于教师及时予以评价矫正,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也为教师下节课的复习式导入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