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后训练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自我小测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自我小测人民版必修2一、选择题1下列服饰既能体现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都市时尚,又堪称“中华服饰文化代表”之美誉的是( )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中指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A.西装一定会风行全国B.中西服饰各有其特点C.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D.传统服饰的生命力强大3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欧风美雨”的影响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4 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的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
这是因为( )A.沿海地区通商口岸的开放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西方殖民者实行同化政策D.西餐比中餐更具有吸引力5下列图片所示居室建筑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近代中国同时并存。
其中,具有典型的中西合璧特征的是( )6(2010江苏高考,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7(2010山东淄博高三一模,11)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
其开创风气的表现是( )A.婚礼简约 B.自主择偶C.自由恋爱 D.夫妻平等8下图是《民国初年的西式婚礼》。
我们从中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西装已在近代中国出现B.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C.传统婚礼已被彻底摒弃D.国人开始效仿新式婚礼9观察下表,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的原因有( )①西方文化的传入②辛亥革命的影响③妇女地位的提高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0 20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参考学案1 人民版必修2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掌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情况的比较,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分析与综合能力【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及原因【难点】分析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自主学习】知识点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向美观、适体、方便、转变。
2.近代服饰的变化男子服饰①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②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成立后流行;③辛亥革命后,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饰。
女子服饰①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的方向发展;②20世纪20年代后,经过改革和创新的,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3.现在服饰的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连衣裙为特征的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民众服饰趋于,军装和盛行。
(3)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
知识点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传统菜系:、、、四大菜系。
2.西方饮食(1)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2)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陆续出现由经营的西餐馆。
3.中西区别:烹饪方式、就餐环境、都存在区别。
4.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和调味品开始进入百姓饭桌。
(2)经营西式食品的开始大量出现,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民居: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1)出现①鸦片战争后,在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②20世纪30年代后,京、津地区开始出现完全的新式住房。
③西式的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沙发、茶几等。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的特点,成为典型的特征。
知识点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等的影响。
2、表现丧葬习俗①近代:丧礼趋于。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互动课堂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互动课堂人民版必修2疏导引导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概况1.衣饰的转变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衣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并流行开来。
③中山装是在普遍吸收欧美衣饰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尔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④清朝一般女子的着装,满人为长袍,汉人则以上衣下裙为主。
⑤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⑥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苏式服装受到青睐,中苏关系恶化后趋于过时。
⑦“文革”时期,国防绿军装受到普遍欢迎;以后,中国衣饰从封锁走向开放。
2.饮食的转变①四大菜系的长足进展和最终形成,是近百年的情形。
②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③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阻碍。
3.住宅的转变①四合院是北方地域的典型民居,石库门是上海近代民居的代表。
②外国人来华后,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显现西化的趋向。
③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显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4.风俗适应的转变①婚姻风俗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②丧葬礼俗转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化改革。
③其他风俗转变: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颔首鞠躬取代了膜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取得受教育的权利,开始步入社会。
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缘故1.从全然上说,这是西方的工业文明第一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然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转变一起阻碍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结果。
具体来讲,是西方先进的科技与西方列强关于中国近代政府的壮大阻碍和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合力阻碍的结果。
2.西式服装在辛亥革命后迅速流行的缘故从穿着的角度讲,清朝的服装,男子以袍、褂、袄、衫、裤为主,女子以旗袍、袄、褂、裙和披风为主,都长过膝盖,没有腰身,没有曲线;而西装“窄袖革履”,穿着适体、潇洒。
高中历史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活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必修2
运危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西方的先进;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无论衣食住行、风俗习惯,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无一不体现出近代社会以来的巨大变化,而中 国近代的变化又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②新中国成立后:土葬改为______。
(3)其他习俗。
剪辫易服
2.表现:
(1)婚姻风俗。
①古代:缔结婚姻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清末民初 恋爱自由
②近代:__________,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③现代:__________、__________世纪末20世纪初:传统丧礼和带有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并存,传统丧礼趋于 ______。 火葬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__________成为典型特征。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辛亥革命
大影响。
思维拓展: 2.导致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改革开放
1.变革原因:__________、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__________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
①西方礼仪的传入。②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的推动。③教育的普及,人们思 想的解放。
新式 服饰
点拨提示:西式服式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中山装 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变化。
3.现代服饰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政治生活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③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①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②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①式样、颜色趋于单调。
②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3)改革开放后:①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和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误区警示]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传统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得以在近代发展和最终形成。
2.西方饮食(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
(2)西式饭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3)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
3.中西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都存在明显区别。
4.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1)出现: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
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3.欧化住宅(1)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京、津等地开始出现。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近代新式礼仪在中国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
据历史资料记载:四川涪陵地区,“民国成立改为脱帽鞠躬……唯于公会行之……乡人则循旧跪拜,即不跪亦必长揖”。
清末中外官员握手致意想一想:上述材料和上图反映了哪些礼仪?这些礼仪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新式礼仪的流行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1)礼仪:鞠躬、跪拜、作揖、握手。
(2)发展趋势:鞠躬、握手等新式礼仪逐渐流行。
(3)说明: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逐渐淡化,社会生活习俗日益近代化。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演变趋向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________,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______转变。
2.近代男子服饰(1)________是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2)西装在________后传入中国,________后流行开来。
(3)辛亥革命后,______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________。
3.近代女子服饰(1)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________的方向发展,____成为这方面的典范。
(2)20世纪20年代后,____历经多次改革与创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________。
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变化。
4.现代男女服饰(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______和________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___________,军装和“_____________”盛行。
(3)_____________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__________过渡。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到了清朝末年,鲁菜、__________、川菜、______四大菜系的特色愈加鲜明。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必修2
史料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③“国防绿”“海军蓝” 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 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 年代,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 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 史料三 为政者对社会风气起着率先垂范的引领作用, 通过涵养崇清尚俭、不慕虚荣的党风政风来带动社会风 才是政府形塑社会风气的合理方式。
——人民时评:政府该如何
[史料解读] 史料一划线部分表明从传统婚姻到现代婚姻,婚姻的基 了重大变化。 史料二、三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作息方式、生 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党风政风的变化对社会风气转向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
时空坐标
主要线索
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 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 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 活中的影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迁 史料一 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史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②四 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 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 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
史论总结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 (1)原因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不 略的同时,客观上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 ②政府政策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清政府、民 各种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 ③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 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④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 设施逐步建立,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记一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结构填一填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答题术语1.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2.中山装与改良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
3.吃西餐在近代中国成为一种时尚。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删繁就简、婚姻自主是婚俗变迁中的主要特征。
辨一辨1.(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
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其生产、生活方式也传入我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2)政府政策的影响。
中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发生变化。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也促进了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
(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
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国外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潮流。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有哪些?(1)从地域看: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逐渐发展到内地。
(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经历了一个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3)从程度看:总体进展缓慢,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沿海地区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变化较慢、较小。
(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有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
(5)从实质看: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交融,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影响有哪些?(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变革,日趋科学合理。
辨析体会研一研1.史料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导航人民版必修2word版本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梳理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中国服饰文化的特点: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近代中国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3.近代中国女子服饰(1)女子服饰由宽松肥大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可以说是这一方面的典范。
(2)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4.现代中国的男女服饰(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被称作“干部服”的中山装成了流行时尚。
(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国的饮食文化十分发达,俗称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为四大菜系。
2.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1)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地区最早出现了西式住房,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3.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大城市出现了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婚姻风俗的变迁(1)在古代社会,婚姻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近代以后,青年男女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3)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3.丧葬礼俗的变迁(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右图所示服装样式开始流行是在( )A.洋务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后C.新中国成立后D.改革开放后解析:图中所示服装样式是中山装,开始流行于辛亥革命后,故选B项。
答案:B2.服饰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下列有关鸦片战争后我国服饰变化的情况,正确的是( ) A.西服传入使中国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B.长袍马褂和中山装是传统的中国服装C.旗袍是民国十年后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D.西方服饰的传入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解析:西服传入后,中国传统服饰,如长袍马褂等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土洋并存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故A项错误;中山装不属于传统服装,故B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使旗袍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故C项正确;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故D项错误。
答案:C3.张德彝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这说明当时( ) 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B.西餐馆主要分布在各沿海通商口岸C.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时间“1866年”“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说明当时西餐馆主要分布在各沿海通商口岸,故选B项。
A项“成为主流”说法错误;C、D两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B4.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
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这主要是因为(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解析: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餐传入中国并发展起来,故选B项。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人民版必修2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国近代以来服饰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及原因。
教学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法与学法1.教法:讲授法、问答法、任务驱动法等2.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观察法等教学资源教材、教参、导学案、PPT、动画、史料等教学活动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批注一、新课导入播放旗袍秀的视频资料,设疑:旗袍什么时候在中国出现的?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生活还有那些变化呢?学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教师小结:鸦片战后的一百多年来,许多西方国家的物质文化和社会习俗纷纷传入中国,也不断地改变着中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出示课题和课标,并解读课标〕二、新授〔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学生自学,梳理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完成表格。
教师巡视后检查自学结果。
视频激趣,设置悬疑,提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学习,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2.〔2021·四川文综·7〕下列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
据此可知(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成效的宣传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3、(2021课标Ⅱ,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2021江苏单科,6,3分)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说明,当时社会上一局部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作业布置本课练习册板书设计。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细微地描写了贾府的洋货使用情况。
第40、59回有凤姐用以包裹银箸、黛玉用以包裹匙箸的洋巾,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第105回有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哔叽、姑绒、天鹅绒等呢料。
材料反映了清朝中期( )A.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B.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C.进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D.外国商品丰富了中国民众的生活解析:仔细阅读材料,可以看出官宦人家——贾府用上了从外国进口的奢侈商品。
要注意“贾府”和D项中“民众”的区别。
答案:B2.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守旧势力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派重视易服的原因。
改制往往会涉及方方面面,但很难说易服更易推行,故A项错误。
题干并没有提及易服是为了满足外交的需要,或改变中国的对外形象,因此C 项错误。
身着长袍马褂的人不一定就是守旧势力,故D项表述错误。
从材料可看出,维新派主张“易服”是为了“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因此是为了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3.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传统服装,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的服装的产生。
这种现象说明了( )A.以服饰为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在中国传播困难B.小农经济的存在使人们的生活方式难以发生剧烈变动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的不同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解析: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传统服装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小农经济的存在。
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的解体是需要长时间的过程的。
答案:B4.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70年代、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C.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通过识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后训练人民版必修2
【关键字】历史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后训练人民版必修2一、选择题1.1871年12月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某记者在广州的一篇游记,描写广州“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店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
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
下列关于当时广州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广州是唯一的对外开放城市B.广州保守的商品经济已经瓦解C.广州是中西合璧的对外开放城市D.西方文化的传播导致保守文化已消失2.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外来文化的影响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C.人们的思想解放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3.《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4.“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
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5.下组图片的建筑风格并存于20世纪30年代。
其中具有中西合璧特征的是()6.下图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趋势主要说明()A.中国粮食生产呈下降趋势B.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粮食越来越少C.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D.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能力不断下降7.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①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8.近代中国农村的风俗习惯变化较小,主要是因为()A.农村封闭落后,难以受到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B.自然灾害频繁,没有经济能力来改变自身的生活状况C.未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所以变化不大D.农村的封建保守思想浓厚,难以接受西方的新事物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2021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1)概况: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旗袍。
(2)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1)概况: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列宁装、连衣裙。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军装、“干部装〞。
(2)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新式新款层出不穷。
(1)概况: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场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
(2)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4.变化的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传统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得以在近代开展和最终形成。
2.西方饮食(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
(2)西式饭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3)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送。
3.中西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都存在明显区别。
4.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场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局部。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流行于北方乡村或城市,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1)出现: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宅开场出现。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场出现受城市居民欢送的西化居室建筑。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同时,西式的家具陈设也受到人们的欢送。
四、习俗风气的变革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表现(1)婚姻风俗:①近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 人民版必修2-人民版高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下图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某某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 )A.欧风美雨B.西学东渐C.洋为中用 D.中西合璧解析: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不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征,故选D项;“欧风美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主要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领域,无法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D2.维新派主X“断发”是为了与“万国同风”,便于操作机器和武器、讲究卫生等。
1905年,端方、戴鸿慈等出洋考查宪政的“五大臣”也发出了“断发”的声音,“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不得不下达谕旨,准许人们自由剪辫,被迫承认了“断发”的合法性。
以上变化主要说明了()A.断发体现革命色彩B.断发触动清朝国体C.政府主导社会生活D.政治时局影响习俗解析:材料反映出近代“断发”受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政治事件的影响,体现出政治时局影响习俗,故D项正确。
答案:D3.19世纪末,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
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说明() A.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开始于19世纪末B.某些城市有崇洋媚外的倾向C.西方生活方式已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D.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解析: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开始于19世纪初,故A项错误;“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反映了近代一些城市的“媚外”现象,故B项正确;C项中“占据主导”和D项中“根本性变化”说法有误。
答案:B4.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字:“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训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选择题
1.(2011·浙江杭州萧山高三月考)下列关于下图中我国第一代中央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误的是()。
A.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期B.由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
C.曾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D.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2.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欧风美雨”的影响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下列历史现象反映了近代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A.洋葱进入老百姓的饭桌B.粤菜等四大菜系的形成
C.中国人开始经营西餐馆D.中餐与西餐并行于中国
4.下列图片所示居室建筑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近代中国同时并存。
其中,具有典型的中西合璧特征的是()。
5.(2011·江苏东台中学高三月考)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
”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A.妇女地位逐渐提高B.家庭观念丧失殆尽
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
6.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下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
我们从中可以发现()。
①时人已经穿着西装礼服②中国已经出现西式婚礼③传统婚礼已经销声匿迹④高官显贵都不愿穿长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2011·浙江文综)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8.(2009·广东单科)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二、非选择题
9.(2011·豫南九校高三联考)妇女地位的变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的折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末民初,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女界钟》,将婚姻自由与追求自由平等的革命要求结合起来,认为“曾是区区婚姻之自由而不能夺,而乃对万象以言革命,吾知其必无成”。
所以,在清末,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高涨,婚姻变革的浪潮汹涌而起。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女学的兴起和女子受教育权利的确立,救亡图存的需要和女性自身的初步觉醒,使得女子将自身的解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响亮地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的口号。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妇女解放不断地向前推进。
——安徽人文讲坛《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初我国妇女地位发生的变化。
(2)结合材料一、二,归纳说明我国近代前期妇女解放的社会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指出妇女地位变化所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
10.识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
为了“与欧美同俗”,他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
材料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1);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图2)。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提炼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2)结合材料二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服饰演变的基本趋势及其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我国近现代社会习俗变化的认识。
参考答案
1. 答案:A 由图中毛泽东等人的穿着,可判断该服装属于中山装,而中山装在我国最早出现是在辛亥革命后,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中山装的有关史实相符。
2. 答案:C ①与中国女子服饰日趋现代化直接相关,但属于原料和样式方面的因素,不符合题干中“社会原因”的限制条件。
3. 答案:A 洋葱、卷心菜等进入百姓餐桌是西方饮食文化对我国传统食俗产生影响的表现,故A项符合题意。
4. 答案:B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上海等沿海城市出现了以中西合璧为典型特征的居室建筑,上海石库门里弄就是其中之一,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5. 答案:A 题干材料中“男女之请离婚”等信息,说明妇女逐渐摆脱了“三从四德”传统观念的束缚,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
6. 答案:A 由蒋介石的上身服装可判断①正确,由宋美龄身穿婚纱可说明②正确,故A项符合题意;③和④均与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其基本内涵不符,故排除B、C、D三项。
7. 答案:A 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式婚姻因强调仿效西方、删繁就简而更为流行,故A项符合题意。
8. 答案:C “辫线斜拖三尺短”是留辫的典型表现,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体现了婚姻和服饰的近代化,D项反映了女性放足的结果,均与民国初年的社会习俗直接相关。
9. 参考答案:(1)变化:反对包办婚姻,追求婚姻自由;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2)社会原因:自由平等思想观念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近代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需要。
(3)发展趋势: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社会日益趋向开放;人性日益获得解放;政治民主不断加强。
解析:第(1)问可结合材料一中“区区婚姻之自由而不能夺”等信息,从婚姻变革、接受教育、步入社会等方面进行回答;第(2)问中的“社会原因”可依据材料二中“救亡图存的需要”等信息,从思想观念、政治状况、教育事业等方面进行概括;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联系妇女地位变化的相关史实,从社会发展、人性解放、政治民主等方面进行思考。
10. 参考答案:(1)主张:放足、剪辫、易服。
目的:革除固有陋习;启发民众智慧;学习西方文明;推行变法新政。
(答出其中3点即可)
(2)基本趋势:由单一性到多样化;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颜色单调到五彩缤纷。
主要原因: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日益解放;审美水平进一步提高。
(言之有理即可)
(3)社会习俗的变化与时代要求、政治革命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问中的“基本主张”可依据材料一中“请禁妇女裹足折”等信息进行归
纳,“目的”需要结合“易人心、成风俗”等信息进行思考;第(2)问中的“趋势”应结合材料二中“‘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等信息进行概括,“原因”需要从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应围绕“近现代社会习俗变化”的限制条件展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