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汊道分流分沙变化及特性分析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以来荆江水位流量关系变化分析
7 2 ,4 2 ,7 0 ,7 6 ,6 6 ,2 3 及 4. % 8 . % 7 . % 9 . % 8 . % 9 . %
位 下 降 幅 度 较 大 , 中在 流 量 为5 0 m / 时 水 位 其 00 s
收 稿 日期 :O O 0 -3 2 L 一5 1 基 金项 目 : 利 部 水 利前 期项 目 ( Q 8 1HL 5 ; 水 Q o 7 / 1 ) 水利 部 公 益 性 行业 专项 ( 07 H 1 ) 20 S Z —3 作 者简 介 : 小 虎 ( 9 1) 男 , 北 荆 门 人 , 士 , 要 从 事 水 力 学 及 河 流 动 力 学 方 面 的 研 究 , 电 话 ) 4 3 17 8 2 电 子 信 箱 ) i — 郭 18 - , 湖 博 主 ( 8 2 87 .20 1 1年 7 月
长江荆江河道演变与崩岸关系分析
文章 编 号 :l 0 — 8 2 2 1 ) 6 0 2 — 3 0 0 0 5 (0 0 0 — 0 9 0
1 荆 江概 况
荆 江 河 段 上 起 枝 城 . 下 迄 洞 庭 湖 出 口城 陵 矶 。荆 江 全 长 3 72 m. 4. k 以藕 池 口为 界 . 为 上 、 分 下荆 江 。 上荆 江 为 微 弯 分 汉 河
第 3 卷第 6 O 期
2 0 1 月 01 年 2
水
文
Vo _0 No. l 3 6 De . 01 c。2 0
J 0URNAL OF CHI NA HYDROL OGY
长江 荆 江 河 道 演 变 与崩 岸关 系分 析
彭 玉 明 , 熊 超 ,杨 朝 云
( 江 委水 文局 荆 江水 文水 资源 勘 测局 ,湖 北 荆州 长
摘
4 42 ) 3 0 0
要 : 江位 于长 江 中游 的 上 段 , 荆 因其 流 经荆 州 而得 名 。新 中 国成 立后 , 岸 工程 的 实施 , 强 了荆 江 河 岸 抗 冲 能 力 , 护 增 抑
制 了近 岸 河床 的 横 向发 展 。 局 部 河 势 出现 了一 定 程 度 的 调 整 , 的 河段 河 势 变化 剧 烈 , 江 河道 崩 岸 仍 然 十分 频 繁 。本 但 有 荆 文 分 析 总 结 了荆 江近 期 河道 演 变 的特 点 ; 析 研 究 了河 道 演 变过 程 中主 流 线 的 变化 、 道 冲 刷 对 崩 岸 模 式 的 影 响 。 从 而 分 河
得 出 : 流 线 的 变化 、 主 河道 的 冲刷 变化 可 能诱 发 崩 岸 产 生, 岸如 果得 不 到有 效控 制 将 会 影 响 河 势 的 发展 。 崩
东荆河水文特性变化分析研究
摘要:东荆河是汉江下游分泄汉江洪水入长江的重要分洪 河 道,其 分 流 分 沙 的 变 化 不 仅 影 响 东 荆 河 流 域 防 洪
安 全 、水 资 源 利 用 、航 运 等 ,还 影 响 汉 江 、长 江 的 防 洪 安 全 。 应 用 大 量 实 测 水 文 资 料 ,系 统 地 分 析 研 究 了 东 荆 河
河 床 冲 刷 作 用 明 显 ,断 流 水 位 下 降 。 研 究 结 果 对 东 荆 河 及 汉 江 中 下 游 河 道 治 理 、水 资 源 利 用 、防 洪 等 有 一 定 的
参考价值。
关 键 词 :水 沙 特 性 变 化 ;分 流 分 沙 ;洪 峰 分 流 比 ;丹 江 口 水 库 ;东 荆 河 ;汉 江
2 0.1 10.0 1.0 0.5 20.2 2.5
3 0.3 16.0 1.9 0.6 22.9 2.6
4 2.3 33.9 6.8 0.7 24.7 2.8
5 5.7 53.6 10.6 1.5 33.6 4.5
建 库 前 (1951~1967年 )
建 库 后 (1968~2015年 )
月份 潜江径流量 /沙洋径流量 /潜江分流比 / 潜江径流量 /沙洋径流量 /潜江分流比 /
(亿 m3) (亿 m3)
%
(亿 m3) (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
%
1 0.1 11.7 0.9 0.7 23.1 3.0
41
中,丹江口水库建库前东荆河多 年 平 均 年 径 流 量 72.4 亿 m3,分流比为 13.1%,建库后为 31.9亿 m3,分 流 比
为 7.2%;建库后 1,2,3,12月 份 的 分 流 比 较 建 库 前 要
大,其他月份则相反,详见表 1。其 原 因 主 要 是 建 库 后
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不同河型河道演变分析
荆 江 上 起 枝 城 下 至 洞 庭 湖 口城 陵 矶 , 全 长 约
3 4 7 . 2 k m。 以藕 池 口 为 界 分 为 上 下 荆 江 。 上 荆 江 全 长 约
道 战 大幅减少 , 局部河道 河型发生一定 程度 的调整 , 对 荆江河
1 7 3 k m, 为微弯分汊型河道 ; 下荆 江长约1 7 4 . 2 k m, 为典 型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7—1 2 [ 基金项 目] 西部交通科技项 目( 2 0 1 1 —3 2 8—5 4 8—5 0 ) ; 十二 五国家科技支撑项 目( 2 0 1 2 B A B 0 4 B 0 3 ) [ 作者简介 ] 张卫军 ( 1 9 7 2一) , 男, 湖北潜江人 , 高级工程师 , 硕士, 从事 河道堤 防建 设与管理 工作 ; 魏立鹏 ( 1 9 6 6一) , 男, 湖北松滋人 , 高级工程师 , 学士 , 从事河道堤 防建设 与管理工 作 ; 渠 庚( 1 9 8 0一) , 男, 江苏 徐州人 , 工
年稳定 的右汊岸线也 发生崩 退。因此对 于荆江 分汊型河 道, 近期 凸岸支汊发展 已成 较普遍 现象 , 分汊河 型也有建
库 前 稳 定 的 主支 汊 分 流态 势 , 向主 ( 凹岸 主 汉 ) 消 支( 凸岸 支汉 ) 长的分 流 格局 转 化 , 在 一 定 条 件 下 存 在 主 支 汊 易
三 峡 工 程 运 用 后 荆 江 不 同
河 型 河 道 演 变 分 析
张 卫 军 , 魏 立 鹏 , 渠
( 1 . 荆州市长江河 道 管理 局 江 陵 分局 , 湖北 荆 州 4 3 4 0 0 0 ;3 .长 江 科 学 院 水 利 部 江湖 治 理 与 防洪 重 点 试 验 室 , 武汉
荆州水文化——荆江
荆州水文化--荆江(巍巍荆江)(文白超美图许宏雷)“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长江浩浩西来,汇细流,纳巨川,逶迤万里,亘古不息。
其三峡以上河段,激涌奔腾之势为诸山所束而敛;出峡口,决荆门,破虎门,雄视沃野,进入江流壮阔、平野无边的两湖平原。
诗仙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诗句即是对此景此状壮美的描述。
“水之为德大矣哉”(北魏郦道元《水经》)。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滋润着神州大地,养育了世代炎黄子孙,书写了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史。
长江又是水患频繁的河流。
相传早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尧舜时,即发生过全流域大洪水,孟子曰:“当尧之时洪水泛滥于天下……”。
禹曾受命平治水土,疏导江河。
长江出峡口从枝城进入荆江河段,汪洋恣肆,桀骜不驯。
荆江河段上起湖北枝城,下迄湖南城陵矶,全长337公里。
其间以藕池口为界,按河型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称上荆江,长167公里;下段称下荆江,长170公里。
旧时以其流经地属荆州,故该江段通称荆江。
其北岸有沮漳河、玛瑙河入汇;南岸有松滋、虎渡、藕池、调弦(已封堵)四口分泄荆江洪水南注洞庭湖,与湘、资、沅、澧四水汇合后于城陵矶复注长江。
上荆江为微弯形河段,河道自上而下由江口、沙市、郝穴三个北向河湾段和洋溪、涴市、阧湖堤三个南向河湾段组成。
下荆江为典型的蜿蜒型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由碾子湾、调关、中洲子、荆江门等弯曲段组成。
荆江河道浅滩变化复杂,董市、太平口、碾子湾、监利等处浅滩每年枯水季节有20-88天不能保证标准航深2.9米,是长江中游航运条件较差的河段。
荆江径流主要来自宜昌以上长江干流。
宜昌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480亿立方米;下泄途中有清江(年均径流量132亿立方米)、沮漳河(年均径流量16.4亿立方米)入汇。
南岸四口分泄入洞庭湖的年径流量因泥沙淤积等因素影响逐年递减,至1994年减至697亿立方米。
宜昌年均输沙量5.19亿吨,清江和沮漳河年均输沙量为0.089亿吨和0.021亿吨。
三峡工程蓄水后荆江河势变化及整治方案研究
数 学模 型 计 算结 果 , 估 了荆 江 河段 的 河 道 变 化趋 势 , 出 了 荆 江 河 段 河 势控 制 的 初 步 方 案 , 沙 市 河 弯 、 预 提 对 公
安 河段 、 首 河 弯 及监 利 河 弯提 出 了阶段 性 的初 步 治理 设 想 , 为 荆 江 河 势 演 变研 究 和 工程 治理 提 供 参 考 。 石 可
三 峡 工 程 蓄 水 后 荆 江 河 势 变 化 及 整 治 方 案 研 究
汪 红 英 , 广 水 , 作 涛 何 谢
( . 江 勘 测 规 划 设 计 研 究院 规 划 处 , 北 武 汉 4 0 1 ; 2 长 江 科 学 院 河 流所 , 北 武 汉 4 0 1 ) 1长 湖 30 0 . 湖 3 00
过历 年建设 和加 固 , 能有 效地 稳定全 河段 的总 体河势 。
作者简介 : 汪红 英 , , 女 高级 工程 师 , 主要 从 事 河道 整 治 方 面 工作 。E—m i w nh ny g ewj.O .n a :ag ogi @ js Cr c l n y n
关 键 词 : 势 演 变 ;河势 控 制 ;整 治 方 案 ;荆 江 河 段 ;三峡 工程 河
中 图法 分 类 号 :T 5 V8 文 献 标 志码 :A
1 荆 江 河 段 河 道 概 况
荆 江河段 上起 湖北 枝城 下迄 湖南 洞庭 湖 口的城 陵 矶, 以藕 池 口为界 分上 、 下荆 江 。上荆 江河段 为微 弯分 汊 河段 , 由江 口、 市 、 穴 3个 北 向河 弯 和 洋 溪 、 沙 郝 沈 市、 公安 3个 南 向河 弯 以及 弯道 间的顺 直过 渡段组 成 ; 下 荆江 河段 为蜿蜒 性 河 段 , 由石 首 河 段 、 沙滩 子 弯 段 、 调关 弯道 、 中洲子 弯道 、 监利 弯道 、 车湾 弯道 、 江 门 上 荆 弯道 、 熊家洲 弯道 、 弓岭 弯 道及 观 音 洲 弯道 等 l 七 0个 弯 曲段 组成 。荆 江河 段 北 岸 为荆 江 大 堤 , 岸 为荆 南 南 长江 干堤及 岳 阳长江 干 堤 , 接保 护 江汉 平 原及 洞 庭 直 湖平原 的 防洪安全 。河 段南 岸有 松滋 口、 平 口、 太 藕池
荆江河段水沙条件与主流线特征关系研究
关 键
词: 河床演变 ; 水沙条件; 水流动力轴线; 荆江河段
中 图分类 号 : V17 T 4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0960 2 1)2 ) -7 10 -4X(010 ̄1 7- 7 0
河 道 主流线 是 天然 河道 水流 运动 的一 个重 要 特征 , 河 床演 变 密 切相 关 , 决 定河 势 、 型 变 化 的重 要 与 是 河 因素. 于 冲积平 原来 说 , 流顶 冲部 位往 往 出现严 重 坍岸 , 对 主 涉及 堤 防 安全 , 特 别 重视 . 江 荆 江 河段 洲 滩 应 长 发育 , 流摆 动频 繁 , 主 航槽 位 置多 变. 于荆 江 河 段 的演 变 研 究 数 量众 多 , 多 是 河道 演 变 现 象 的 描 述 , 关 但 1 ]
401 ) 3 0 1 4 0 7 ; .长 江 航 道 规 划 设 计 研 究 院 ,湖 北 武 汉 30 2 2
摘要: 荆江河段的主流变化主要表现为弯曲分汉段的主支汊交替及单一弯道段深泓半径的变化, 综合考虑两
者关系 , 出了能描述荆江分汉段及单一 弯道段 主流 线特点 的无量 纲常数—— 弯 曲特 征数 r并针对 同一河 段 提 , 分 析了汛期平均流量 、 洪峰变差系数 、 年输 沙量及输 沙指数 等水 沙条 件变化 与主 流线变化 的对应 关系. 结果 表 明: 汛期 平均流量 较小 、 水流 相对饱 和度 低 、 来水来 沙过程较 为均匀使 得滩槽 高差较小 , 横断 面向宽浅 发展 , 从 而减弱河道对水流 的约束 , 曲特征数较 小 , 弯 主流顺直 ; 反之主流 向弯 曲发展 .
且局限于一些重点碍航水道 , 局部河段 的主流线变化作为河道演变现象之一穿插 于岸线 、 洲滩演变中也 做 了相关 说 明 , 乏 对整个 河 段 主流 变 化 特点 的系 统 研究 . 缺 张植 堂 _ 、 笃敬 l 着 眼 于单 个 弯 道 , 河 床 6 张 J 等 在
河床演变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河床演变的基本规律在河流动力学中,河床演变的研究对象,一般系针对近代冲积平原河流而言。
平原河流的河型,按其平面形式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顺直型,蜿蜒型,分汊型及游荡型。
不同类型的河段,其形态特点与演变规律不同。
一、顺直型河段这种河型的特点是:河身较顺直;犬牙交错状边滩分布于河道两侧,并在洪水期向下游缓缓移动;深槽与边滩相对;上、下深槽之间存在沙脊,在通航河段称之为浅滩,浅滩洪水淤积,枯水冲刷,深槽则相反,洪水冲刷,枯水淤积(图5-15)。
图5-15 顺直型河道(第聶伯河)二、蜿蜒型河段蜿蜒型河段是冲积平原河流中最常见的一种河型,在我国分布甚广,如“九曲回肠”的长江下荆江河段(图5-16)、渭河下游(图5-17)和汉江下游河段等,都是典型的蜿蜒型河段。
图5-16 下荆江蜿蜒型河段图5-17 渭河下游蜿蜒型河段蜿蜒型河段的平面形态,由一系列正反相间的弯道和介乎其间的过渡段连接而成。
图5-18为一弯曲河段示意图。
图中弯曲部分称为弯道段,上下两弯道段间的连接段称为过渡段。
岸线凹进一侧的河岸称为凹岸,凸出一侧的河岸称为凸岸。
弯道段靠凹岸一侧为深槽,凸出一侧为边滩。
过渡段中部河床隆起,在通航河道常因碍航而被称为浅滩。
蜿蜒型河段的河床纵剖面形态呈上下起伏状态,深槽处水深最大,浅滩处水深最小。
蜿蜒型河段的横向变形,主要表现为凹岸冲刷崩退和凸岸淤积增长。
由图5-19可见,凹岸迎流顶冲,河岸因冲刷而崩坍后退,凸岸边滩则因淤积而不断淤高长大。
天然实测资料表明,蜿蜒型河段在横向变化过程中,不仅横断面形态相似,而且冲淤的横断面面积也接近相等,如图5-20 所示。
图5-18 蜿蜒型河段的平面及剖面形态图5-19 蜿蜒型河段凹岸冲刷和凸岸淤长现象图5-20 下荆江来家铺弯顶断面冲淤变化图蜿蜒型河段的纵向变形,弯道段洪水期冲刷,枯水期淤积;过渡段则相反,洪水期淤积,枯水期冲刷。
但在一个水文年内,冲淤变化基本平衡。
蜿蜒型河段从整体看处在不断演变之中。
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河段河床冲淤及水位变化特点分析
摘要:根据三峡水库蓄水以来荆江河段实测水沙、河道冲淤等实测资料,统计并分析了蓄水以来荆江河段河床冲淤变化及水位变化特点。
分析指出,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荆江河段来沙量大幅减少,总体冲刷量较蓄水前有所增大,且主要集中在枯水河槽,与航道条件密切相关的枯水河槽以上的滩地部分冲刷也有所增大;同流量下沿程水位均有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砂卵石河床段、临近城陵矶的荆江河段尾端,水位下降幅度较小,而紧邻砂卵石河床段的沙市附近水位下降幅度较大。
关键词:三峡工程荆江河床冲淤水位变化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
但是,三峡水库的蓄水将改变坝下游河段的来水来沙条件,引起长距离的河床冲刷及水位下降,航道条件与河床冲刷关系密切。
荆江河段为长江干流重点浅滩水道密集的河段,自身演变较为复杂,且受三峡影响最早最直接。
因此,研究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河段河床冲淤及水位变化特点显得尤为重要。
概况荆江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起枝城,下迄洞庭湖出口处的城陵矶,全长约347.2km,以藕池口为界,分上、下荆江。
荆江北岸有支流沮漳河入汇,南岸沿程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和调弦口(已于1959年建闸控制)分流入洞庭湖,洞庭湖又集湘、资、沅、澧四水于城陵矶处汇入长江,构成非常复杂的江湖关系,见图1。
上荆江为微弯河段,多弯曲分汊,长约171.5km。
枝城至江口段为低山丘陵区向冲积平原区过渡的河段,两岸多为低山丘陵控制,河岸稳定。
下荆江上起藕池口,下迄洞庭湖出口处的城陵矶,全长约175.7km。
历史上,下荆江蜿蜒曲折,易发生自然裁弯,河道摆动幅度大,为典型的蜿蜒型河道。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下荆江经历了中洲子(1967年)、上车湾(1969年)两处人工裁弯以及沙滩子(1972年)自然裁弯,使其河长缩短了约78km。
裁弯工程实施后,因下荆江不断实施河势控制工程与护岸工程,河道摆动幅度明显减小,岸线稳定性得到了增强。
长江荆江河段沙市三八滩演变机理分析
长江荆江河段沙市三八滩演变机理分析
彭严波;段光磊
【期刊名称】《人民长江》
【年(卷),期】2006(037)009
【摘要】三八滩位于长江上荆江沙市河弯,所在荆州市是长江中下游重点防洪城市.近年来,特别是1998年大水后,三八滩滩体及主支汊演变剧烈,对下游河势产生了较大影响,引起泥沙专家广泛关注.依据沙市河段近40 a水沙资料和地形成果分析,表明三八滩汊道段断面过流面积、三八滩特征值与河段来水来沙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三八滩的演变主要受河段中高水出现时间和来沙影响.分析表明,连续丰水多沙年三八滩淤积,连续枯水少沙年冲刷,且含沙量的变化是主要因素.下荆江系统裁弯、葛洲坝水利枢纽运用、沮漳河改道及荆州长江大桥建设对三八滩演变也有一定影响.三峡水库蓄水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若上游过渡段河势不出现很大变化,三八滩在目前基础上将难以大幅淤长.
【总页数】2页(P82-83)
【作者】彭严波;段光磊
【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北,荆州,434000;长江水利委员会,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北,荆州,4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7
【相关文献】
1.长江荆江河段典型洲滩演变机理初探 [J], 段光磊;彭严波;肖虎程;赵兵
2.长江中游沙市河段河床演变分析及趋势预测 [J], 李旺生;朱玉德
3.长江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分析 [J], 黄勇;袁晶;高宇;吴国君
4.长江口南汇边滩冲淤演变的多因子分析 [J], 付桂;严超
5.长江上游东溪口河段河床及滩险演变特性分析 [J], 李洪奇;林双;钟志强;王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四章 历史时期湖泊水系变迁(荆江河床)
《长江图说》下荆江河曲图
自宋代以后,迅速向河曲型转化。清朝时期,下荆 江继续在人工筑堤围垸的支配下,又受到松滋分流之 水沙涌入洞庭湖的顶托作用,终于发育成典型的九曲 回肠式河床。
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水系的变迁(洞庭湖)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洞庭湖简介
洞庭湖面积2740平方千米,为全国第二 大淡水湖。它不仅承受湘、资、沅、澧四水 的全部径流量,还能分蓄长江自四口(即松 滋、太平、藕池、调弦,调弦口已于1958 年堵塞)的来水,对长江洪水起着重要的调 蓄作用。但是长江带来的泥沙,每年达2.62 亿吨,而从城陵矶排出的仅0.73亿吨,即每 年有近2亿吨的泥沙淤积湖底,使湖床每年 约抬升4厘米。有专家称洞庭湖不久将消亡。
2、魏晋至北魏
江沱分流量平衡,故东晋南朝之后,江 又称外江,沱又称内江。内江流量逐渐增大 的结果,使沮水东折的流路被江水袭夺,于 是江水逼近江陵城下,威胁江陵的安全。东 晋开始沿江北岸创筑金堤,同时逼沮水南下, 原来江、沮之间滩地被流水冲断,形成了许 多沙洲。于是,江陵城南的北江这个分汊河 道出现。沮水遂改在今江陵西南李家埠 (BU)附近入江,后又逐渐西摆,至万历以 前西移今枝江县江口一带入江。
荆江大堤
矶:突出江边的岩头或小石滩。
(一)上荆江河床的演变
江陵以上的荆 江河段,发育在长 江出峡后的冲积扇 上,河道呈分汊河 床形式,随着江心 洲的南北摆动,主 汊河床交替演变。 近千年来,分汊河 床逐渐演变成分流 水系。
1、先秦两汉
长江出三峡后,至枝江、松滋两县进入 冲积扇平原地区,由于摆脱两岸山地的约束, 河流比降陡减,河床中沉积一系列的沙洲, 长江开始形成分汊河道,南支为主泓道称江, 北支为汊道称沱。江沱之间有许多沙洲,其 中以百里洲为大。江、沱约在今松滋涴市会 和后,又东流至江陵南,接纳了自北而南、 折而东流的沮水(今沮漳水)。沮水东流, 接纳了阳水。可见这时江陵县南的北江尚未 形成。
江湖流量分配变化导致长江中游新的洪水形势
江湖流量分配变化导致长江中游新的洪水形势发表日期:2004-11-18 浏览人数:106 作者: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来源:水利工程网评论0条1 江湖流量分配的巨大变化长江枝城至城陵矶段称为荆江。
其中枝城到藕池口为上荆江,藕池口至城陵矶段为下荆江。
在荆江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等四口通过分流河道(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华容河)分泄江水入洞庭湖,与四水来量汇合,然后通过城陵矶再汇入长江。
由于19 59年调弦口建闸控制,此后实际只有三口入湖。
由于洞庭湖特别是分流河道淤积,减缓了坡降,使口门段淤积,流速减缓,从而减小了其进口流量。
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是荆江三个裁弯(1967年至1972年先后施实了中洲子、上车弯人工裁弯及发生了沙滩子自然裁弯)导致干流河床发生大量冲刷,吸走了部分原本进入三口的流量。
两者结合起来,自50年代以来使三口入湖径流量大幅度减少,使荆江特别是下荆江径流量出现了相应的大幅度增加。
导致了江湖关系发生了大幅度变化。
有关各站平均年径流量变化经消除水文系列波动和平差处理后的结果[1],如表1。
从表中看出如下几点:第一,1981~1994年进入三口的年径流量已由1951~1958年的1460亿m3,减少至697亿m3,即减少了763 亿m3,合减少52.6%。
第二,其中藕池河则由1951~1958年的746亿m3,减少至1981~1994年的187亿m3,即减少了559亿m3,合减少了7 4.9%。
第三,径流量减少,并不是自裁弯后开始。
事实上从表中看出,1959~1966年较19 51~1958年已减少了155亿m3。
当然这种减少主要是藕池河造成,它减少了127亿,占全部减少的81.9%。
下荆江径流量加大763亿m3,是很大的数,它相当于一条半黄河或一条半汉江的年水量。
这个数字是消除水文系列波动和误差后的数值。
否则如按实测值[2]则198 1~1994年较1955~1966年监利年平均径流量加大940亿m3。
长江荆江河段沙市三八滩演变机理分析
长 江 荆江 河 段 沙 市 三八 滩演 变 机理 分 析
彭 严 波 段 光 磊
( 江 水 利 委 员会 荆 江 水 文 水 资 源 勘 测 局 , 北 荆 州 440 ) 长 湖 300 摘要 : 三八 滩位 于 长 江上 荆 江 沙 市 河 弯 , 所在 荆 州 市是 长 江 中 下 游 重点 防 洪城 市 。近 年 来 , 别 是 19 特 98年 大水
河段进 口的来水来沙条件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 考虑到流量及沙量对洲 滩影 响较 大 , 应用沙 市水文 站实 故
测 的 16 95年后的水文泥沙资料地形资料 , 析汉道段 断面过流 分
面积 、 三八滩 面积 、 滩宽 等变化与较 大流量持续 时间 、 含沙 量之
间关 系 。
另外 , 分析上游过渡段河势 变化及 人类活动 影响 。考 虑到 河床变形滞后于水沙变化 , 面及三八 滩特征值 采用各 时段末 断
关 键 词: 河道 演 变 ; 理 ; 析 ;三八 滩 ;荆 江 河段 机 分
中图 分 类 号 :Ⅳ 17 4
文献 标 识 码 :A
1 三八滩演变概况
沙市河 弯位 于长 江 上荆 江河 段 , 距 葛洲 坝 水 利枢 纽 约 上 10k 为长江 流经 江汉平 原 的微弯 分汊河 段。 16 、99年 , 4 m, 96 16 河段下游下荆 江实施 了上 车湾 、 中洲子 人工裁 弯 ,92年发 生 17 了沙滩子 自然裁 弯。 沙市河弯地处江汉平 原西南部 , 其地 质组成为 第 四系沉 积 层, 基岩 以上为砾一 砂一 土三元结 构。河 弯 凹岸岸线 已受护 岸 工 程控 制 , 凸岸局部地段岸线受人工控 制 , 大部分为土 、 、 砾 砂结 构; 三八滩为砂 、 砾二相组 成 ; 床质主要 由中细 沙组成 ( . ~ 河 01
历史上荆江河段的河道变迁及原因
河 流 以 其 巨 大 的 水 流 能 量 作 用 于 河 床 及 两 岸 ,不 停 地 侵
蚀 、搬 运 两 岸 及 河 床 的 物 质 ,并 于 合 适 的 地 点 沉 积 ,改造着河
床 和 河 岸 的 形 态 。这 就 是 河 流 的 地 质 作 用 。
河流的侵蚀作用、搬 运 作 用 、沉积作用在河流的演变中扮
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各种形态。各种河道形态的形成都有其内在的
规律。弯 道 河 段 的 侧 向 融 作 用 ,纵 向 働 作 用 仅 在 局 部 河 段 出
现 ’从河道的形态上表现河曲及弯道河段发育。搬运作用主要表
现为从凹岸搬运至凸岸沉积,从上游滩搬运至下游。
如 果 说 河 流 的 地 质 作 用 是 河 流 演 变 的 动 力 ,那 么 河 谷 地 质
关 键 词 :荆 江 ;河道变迁;河流作用
长 江 出 三 峡 ,在 宜 昌 进 人 中 游 后 ,穿 过 夹 江 对 峙 的 虎 牙 山 、 荆 门 山 ,河 谷 突 然 变 得 开 阔 起 来 ,两 岸 不 再 是 “猿 声 啼 不 住 ” 了 ,而 是 进 人 “楚地阔天边,苍茫万顷连”的大平原。由于长江 进人平原后流经古荆州地区,所 以 ,这段河道通称荆江。荆江从 湖北枝城到湖南洞庭湖的出口城陵矾,全 长 4 2 3 公里。其中又以 藕 池 口 为 界 ,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下荆江是典型的婉蜒性河 道 ,全 长 240公里 的 堤 岸 其 实 只 有 8 0 公里的直线距离,江水在 这里绕了 16个大 弯 ,所 以 ,这 里 有 了 ”九 曲 回 肠 "的 说 法 。
1、荆 江 的 艇 历 史 随着云梦泽的消亡,荆 江 堤 防 系 统 形 成 后 ,荆北通江的口 穴 先 后 被 堵 塞 ,与 荆 江 的 联 系 被 切 断 ,形成堤内独立的内荆河 水 系 。荆 南 地区穴 口 相 应 增 多 ,相传北晋时杜预开凿调弦口华 容 河 ,东晋至南朝时形成沧水匡,南宋时出现太平口、虎 渡 河 , 后 于 1853年 和 1870年先后 形 成藕池、松 滋 二 口 。另 据 地 貌 形 态 反 映 ,广兴洲及君山 一 带 也 曾出现分流 ,因部分已湮塞,构成今三口分流的荆南网 状 水 系 。 自全新世以来,荆江地区经历了古湖泽的衰亡与洞庭 湖 的 扩 展 ;由荆北分流转向荆南分流;泥沙的沉积中心亦由荆 北 云 梦 泽 转 向 荆 南 洞 庭 湖 的 巨 大 变 化 ,形 成 新 的 水 系 格 局 。 顺 治 《江 陵 志 余 》之 《志 陵 陆 》“金 堤 ”条 提 到 ,五代高 季 兴 修 筑 金 堤 后 ,“江 势 改 徙 ,堤 迁 于 外 ”。光 绪 《荆 州 府 志 》 记 ,雍 正 十 一 年 (1733年 ),在郝穴下十里处修建了周公堤,并 立 一 碑 ,碑南半里堤外旧有三闾祠,六七十年后,“圮于江中”。 考古发掘也证实了河道的南移。1953年斗湖堤江边挖出一 方嘉靖年间的墓碑,其上注明,墓 地 距 江 /連 远 。由于受新构造 掀斜运动和科氏力的影响,荆 江 水道由北南迁。当于墨山受阻 后 ,因荆江水位上升,又向南分流,演变程序系以沙市为顶点, 由荆北转向荆南,从 雜 至 清 代 麵 了 顺 时 针 70。的旋转。 历史上这里的河道摇摆不定,但 永 远是千折百绕。密布的 蛇 曲 影 响 了 航 运 , 1967年 至 1969年 ,有 关 部 门 把 中 洲 子 和 上 车湾的两处蛇曲人工裁弯取直,河道缩短了 5 8 公 里 ;此后蛇曲 又 发 生 了 自 然 的 裁 弯 取 直 。如 此 一 来 ,曲曲折折的荆江蛇曲消 失了。 除了古人在书籍文献中记录到了靖江河道的变迁, 今人在 荆江的研究上也解释了有些古洲已随河道的南迁而靠岸成陆。 据周凤琴先生研究,由于受到由西北向东南的掀斜运动和地球 自转的科氏力等影响, 水 流 向 南 汇 聚 ,沙市河段经历了由东北 向 西 南 的 迁 移 过 程 ,北 部 洲 滩 相 继 游 长 成 陆 。李 长 安 先 生 也 同 意 历 史 时 期 荆 江 河 道 不 断 南 迁 ,但 他 认 为 南 迁 的 原 因 在 于 桐 柏一大别山掀斜隆 升 ,而非传统的科氏力。无论 原 因 为 何 ,河 道南迁是大家认可的事实。 2 、荆江河段变迁的原因
汊道演变的水沙过程影响分析
汊道演变的水沙过程影响分析作者:刘晓芳黄河清樊金生来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7年第05期摘要:长江中下游许多汊道河段主支汊易位频繁,但对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驱动机理与影响因素一直争议不休。
研究采用距平分析法、Marm-Kendall分析与基于分形理论的极差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详细分析了监利河段1951年-2009年间流量和输沙率时间序列年尺度的变化过程。
结果表明,流量及输沙率的Hurst数分别为0.943 0和0.923 9,均十分接近1.0,具有很强的持续性。
Manrr Kendall分析发现,输沙率序列无明显突变,流量序列仅在1967年出现突变,主要由上游实施裁弯工程所致。
系统分析来水来沙的匹配关系发现,该河段主支汊易位时间与水沙序列匹配状态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在“水多沙少”时期,监利右汊为主汊;而在“沙多水少”时期,监利左汊为主汊。
关键词:监利河段;分汊河道;主支汊易位;流量;输沙率;匹配关系中图分类号:TV1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7)05-0001-08受到地形、地质、气候、植被等流域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河道的来水来沙量会随时间或空间的变化呈现显著差异。
由于河床演变是挟沙水流与河道边界长时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水沙条件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河床的演变过程。
在分汊河道中,来水来沙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汊道输运,并根据各汊道深泓线的高低来划分主支汊。
通常情况下,主汊的分流比更大,流速高,挟沙能力强,支汊则相反。
由于不同分汊河道中主支汊纵剖面形态本身相差很大,再加上水沙条件的差异,就使得分汊河道的演变过程相差迥异,主支汊兴衰交替的周期性差距很大,短则十多年,有些长达数百年不等。
汊道间的分流分沙常被认为与主支汊兴衰交替的周期性变化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而,分流分沙比是水沙过程与汊道床面形态相互作用的结果,水沙过程通过影响河床形态而使得汊道的分流分沙比发生调整,再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分流分沙比变化频繁,规律性更加难以把握。
宋元明清时期荆江洲滩的变化及其对河道的影响
宋元明清时期荆江洲滩的变化及其对河道的影响——以方志为中心的考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陈曦武汉430072)[摘要]:受上游来水来沙的影响,荆江河道自古就分布着较多洲滩。
在荆江的变迁中,上游来水来沙及河道的变化促进了洲滩的发育,同时,洲滩作为一个活跃因子,其形成与增长促进了河道的演变,二者相互作用。
本文立足于方志资料,对宋元明清时期荆江河段洲滩与河道关系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宋代以降,荆江河道中的洲滩数量呈增长趋势,尤以清代更为明显。
其中,江心洲较多地分布于上荆江河道中,下荆江则以边滩为多,今天荆江河道的洲滩分布仍呈现这一规律。
[关键词] 荆江;洲滩;变化与影响;宋元明清[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03JB770017。
流经江汉平原的长江干流主要是荆江河段,自枝城至城陵矶,以藕池口为界又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
上荆江河段主要包括枝江、松滋、江陵、公安等县江段,石首县与监利县河段属于下荆江。
1、上荆江段历史上枝江境内荆江河道中的洲滩众多,或为江心洲,或为心滩,或为边滩。
其中江心洲不同于心滩和边滩,后两者时长时消,变动性大,其中边滩仅一边过水,而江心洲长期稳定,可以居住和耕种。
①盛弘之《荆州记》言:“县左右有数十洲盘布江中”②,乐史《太平寰宇记》引《荆南志》亦云县界内洲大小凡三十七。
③《太平寰宇记》还引《荆州记》,称自上明至江津存在九十九洲或“满百之洲”。
④“满百之洲”的说法在同书中还有若干处。
⑤无论是“数十洲”或“满百之洲”,得到确指的仅是一小部分,如百里洲、岑头洲⑥、迤洲⑦。
其中前二洲为长期稳定的江心洲,后者在南朝时已靠岸。
百里洲,《太平寰宇记》称其平衍土沃,“特宜五谷”,长期以来得到开发,宋初县治曾置于此。
⑧明中叶以降,百里洲发生大变化。
嘉靖年间(1522~1566①参见张昌民:《现代荆江江心洲沉积》,载《沉积学报》1992年第4期。
②清·陈运溶等辑:《荆州记九种》,湖北人民出版社校点本1999年版,第22页。
分汊型河段演变规律
分汊型河段演变规律关键字:分汊型河道江心洲主汊分汊1.介绍与分类分汊型河段是平原冲积河流中常见的一种河流,也被成为辫状河流或相对稳定性分汊型。
我国各流域都有这种河型。
由于水流和泥沙分股输送,这样的水沙状况往往是很难稳定的,容易引起汊道的变化,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其中从江心洲型到网状河流其稳定性逐渐增强1.1江心洲江心洲的形成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泥沙落淤形成心滩,二是边滩切割分离出心滩,三是因水面开阔,入汇顶托等原因河势变缓而落淤的沙滩被多条汊道切割形成多个江心洲。
1.2分类分汊河段按其平面形态不同可以分为顺直型分汊,微弯型分汊和鹅头型分汊三种。
分类标准为弯曲系数,其中顺直型分汊弯曲系数在1.0到1.2之间,汊道基本对称,微弯型分汊在1.2到1.5之间,鹅头型分汊的弯曲系数则超过1.5。
一般来说鹅头型分汊这种弯曲系数很大的河道江心洲往往有俩个或俩个以上,弯道的出口和直道的出口交角很大。
就单个的分汊河段来说,其平面形态是上端放宽,下端收缩而中间最宽。
中间段可能是俩汊,也可以是多汊,各汊之间为江心洲。
自分流点到江心洲头为分流区,洲尾到汇流点为汇流区,中间则为分汊段。
较长的河段期间常出现几个分汊段,呈单一段与分汊段相间的平面形态,因单一段比较窄,分汊段比较宽,常形象的称其为藕节状外形。
2. 剖面分汊型河段的横断面在分流区和汇流区都呈现中间凸起的马鞍形,分汊段则为江心洲分割的复式断面。
分汊型河段的纵剖面从宏观上看,呈现俩端低中间高的形态,而几个连续相间的单一段和分汊段则呈现起伏相间的形态。
从局部看,分流区到汊道入口,从分流点开始,俩侧的深泓线先为逆坡而后转为顺坡,为马鞍状。
俩汊一高一低,高的为支汊,低的为主汊,支汊的逆坡恒陡于主汊。
水下地形也是支汊恒高于主汊。
汊道的出口到汇流区,俩侧的深泓线顺坡下降,支汊一侧的纵坡陡于主汊的。
就支汊进出口俩个陡坡而言,出口的顺坡往往更陡于进口的逆坡。
3.水流特性分汊河段水流运动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分流区和汇流区。
长江荆江河道演变与崩岸关系分析
长江荆江河道演变与崩岸关系分析1 荆江概况荆江河段上起枝城,下迄洞庭湖出口―城陵矶。
荆江全长347.2km,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下荆江。
上荆江为微弯分汊河型,长171.7km;下荆江为典型的蜿蜒性河型,长175.5km。
北岸沙市上游有支流沮漳河入汇。
南岸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和调弦口(调弦口于1959年建闸控制)分流入洞庭湖。
洞庭湖接纳四口和湘、资、沅、澧四水后于城陵矶入汇长江。
见图1。
枣林岗N 董市洲芦家河浅滩三八滩沙市区金城洲江口枝江市(马家店)江口洲洲荆埠河荆42观音寺荆堂学柳条洲杨家脑火箭洲北闸太平口陈家湾监利县铁牛矶文村夹马羊洲江郝穴麻布拐大堤荆142龟乌洲松滋口突起洲南长荆63南五江新沙洲荆135公安县(陡湖堤)洲蛟子渊荆3 黄水套干新厂北碾子湾白洲天星洲季家咀塔市驿八十丈洪山头熊家洲观音洲荆河脑八七姓姓洲洲关洲藕池口枝城堤鱼尾洲向家洲调弦口调关反咀城陵矶七弓岭荆江门石首市岳阳市藕池图1 荆江河道平面图2 荆江河道演变概述1990年代后,受长江上游建库、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等多种因素影响,长江干流宜昌站来沙量大幅度减少。
2021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以来,一方面三峡上游来沙继续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大量的泥沙被拦截在库区,使得下泄沙量大幅度减少。
2003~2021年枝城、沙市、监利三站年均流量与多年平均流量相差较小,而三站同期年均输沙量比这以前多年平均输沙量分别减少了约77.3%、82.3%、70.8%。
1990年代来,上荆江河势总体基本稳定,变化较大位置处于沙市弯道、突起洲汊道段,1998年后,三八滩逐渐冲刷萎缩,突起洲主流线频繁摆动,2002、2021年文村夹先后发生2次大的崩岸险情。
下荆江局部河段演变剧烈,石首弯道北门口主流线逐渐南移,北碾子湾顶冲点下移,乌龟洲右缘逐渐崩退,局部河势的调整造成崩岸时有发生,如石首河段的古丈堤、向家洲、鹅公凸,监利河段的铺子湾、天字一号、团结闸段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崩岸险情。
荆江水患险情状况
第四节荆江水患险情成因及发展趋势分析一、 荆江水患险情状况“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其险主要表现在高洪水位与荆北地面势差最大,荆江水患险情发生频次最高。
据现有史料统计,有约90%的溃口成灾均发生在荆江。
时间上,明、清以后,洪灾开始加重,且有愈到近代,洪灾频次愈高的特点。
荆江河段有史料记载及能访问到的溃口灾害有86处,从遥感图像解译分析,荆江段内溃口主要发育在四个地域,即沮漳河与长江的交汇段、荆州市至张家台段、彭市至郝穴段、监利至陶市段,有的同一地点有多次溃口发生,其形成的溃口扇在遥感图像上有明显的相互叠加的影像特征(图10)。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江流域共发生过4次大洪水,即1991、1996、1998和1999年,尤其是后两次洪灾对荆江流域影响最大。
自7月3日第一次洪峰通过沙市算起,到9月22日最后一次洪峰通过洪湖螺山站止,荆江洪水历时81d,是历年洪水时间最长的一年。
洪水共经历了八次洪峰,第六次洪峰8月17日9时,水位高程45.22m,超过1954年水位0.55m,创历史新高,流量53700 m3/s。
汛期,荆江沿岸干、支、民堤中共发生各类险情1770处,其中重大险情有913处,特重大险情77处,全部险情中管涌占24%。
由于长时间行洪,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有8处民垸主动扒口分洪,蓄洪面积523.8km2,另有21个民垸因溃堤而产生洪灾,受灾面积269km2。
二、 荆江水患险情成生的影响因素分析1.水文气候条件荆江地处长江中游的咽喉地段。
上承川江来水,右与洞庭湖交流,水情多变。
暴雨雨带在时间上通常由东南向西北推移,在正常情况下,长江上游和中游洞庭湖的洪峰不会遭遇,1998年雨带移动情况反常,长江干、支流和洞庭湖水系同时涨水,是造成本区大洪水的直接原因。
2.构造沉降作用荆江水患区为构造沉降形成的冲湖积平原区,属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第二沉降带中段。
构造对水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构造沉降上。
据据江汉盆地新构造运动及第四纪沉积研究和大地形变监测成果,荆州市的东南部,潜江、仙桃、监利、洪湖、天门、公安、石首一带为强烈沉降区,其沉降边界受活动断裂控制(见图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 位 和 河 道 断 面 资料 计 算 分 流 分 沙 比 。
源 勘 测 局 , 北 武 汉 40 1) 湖 300 摘 要 : 江荆 江河 段 汊 道 分 布 较 多 。荆 江 段 河 道 汉 道 的 变化 主 要 受上 游 宜 昌水 文站 来 水 、 沙 量 的 影 响 , 游 长 来 下
.
龄
觖 关
河道的裁弯取直也对汊道 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描 述 了荆江主要汊道的形态、 特性及 变化情况 , 着重分析 了汊
模较 大 的分 汊 河段 仅乌 龟 洲汉 道 , 图 1 见 。
自三峡水库蓄水后 , 荆江沿程含沙量普遍大幅减小 。
松滋 口以上属宜都 隆起 区 , 松滋 口至 沆市 为枝 江 凹陷区 , 流市至江陵左岸 为八岭 山隆起 区 , 沙市至郝 穴为 江陵凹陷 与华 容隆起过渡带 , 郝穴 至藕池河段进入华容隆起 区, 石首 至监利河
数年份较短 时期 出现主流在 南汊 的现象。但是 2 世 纪 6 0 0—7 0
9月份 。7月水量最 大 , 占全年的 1 .%, 7 5 最小 流量 和最低水
位一般出现在 1 月 , —3 2月水量最 小 , 占全年 的 25 .%。沙量年 内分配也极不均 匀 , 昌站 7 宜 —9月份输 沙量 占全 年的 7 .%, 43
枝城
道 。三八滩 在 2 世纪 5 0 0年代前称 作新 窖金洲 ,9 3 后 才形 13 年
成完整 的江心滩形态 , 三八滩 的形成 , 沙市河段 变成 新的微弯 使
图 1 荆江 汉 道 分 布 示 意
分 汉 河 道 。金 城 洲 系 与 三 八 滩 同 时 形 成 的 江 心 滩 , 的年 份 为 有 边 滩 状 态 。 自元 代 至 15 76年 , 阱湖 堤 至 郝 穴 河 段 为 单 一 的 微 弯
洲 2一
棚沮 镛 漳
荆 江 汊 道分 流分 沙 变 化 及 特 性分 析
彭 玉 明 阳 立 群 杨 晓 刚
浙
金 音 寺 利委员会 长江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湖北 荆州 440 ; 2 长江水 利委 员会 长 江 中游 水文水 资 300 .
段 南 侧 为墨 山地 垒 。荆 江 河 床 松 滋 口 以上 两 岸 为 土一 砾 一 岩 3
层结构 , 松滋 1至蛟 子渊为土一砂一砾 3层结构 , 5 1 蛟子 渊以下为 土一砂 2层结构 。下荆江右岸 的石首 、 塔市驿 、 山头 和城陵矶 洪 等部位 , 老粘土层下伏砾石层或基岩 , 成为限制河床右摆 的 4大
2 来水来沙及边界条件
汉道的形成 、 发展及消亡 主要 受到河段 上游来水来沙 、 河床
边界 条件 的制 约。荆江河段径流和泥沙主要来 自宜 昌以上长江 干支流 , 水量年 内分配很不均匀 , 大流量和最高 水位集 中在 7 最
河段 ,80年后 , 13 随着 阡湖堤 河弯南岸 不断崩 塌后退 , 面随之 河
展宽 , 逐渐形成江心洲一 突起洲 。16 年前 , 81 监利河 弯为微 弯河 段, 由于河段左岸 冲积平 原 的边 界 条件 易于侵 蚀崩 塌 , 11 至 92 年发展 为弯 道 , 江面展宽 , 中出现沙洲 ,9 1 江 13 年特大洪水 , 主流 切滩撇 弯, 凸岸被水流切割成江心洲 即乌龟洲 , 成为弯 曲分汉河 道 ,93年南 泓发展 为主泓 , 4 13 1 7年后主流 复走北 泓 , 后仅少 9 其
维普资讯
第1 4期
彭玉 明等 : 荆江汉道分流分 沙变化及特 性分 析
6 3
年代 下荆江 系统裁弯后 , 比降增大 , 河床 冲刷 , 加上河 弯 曲度 过 大, 主流趋直 , 使南泓逐渐发展为主泓 , 北汉演变为支汉 , 且一 直
节 点。
3 荆江汊道历史演变
据研究 , J关洲汉道 10余 年前 , 江主泓 沿北 山脚 而下 , 0 长
北 汊 为 主 泓 ,86 , 洲 原 有 一 条 沟 通 大 江 的小 溪 逐 渐 冲 开 , 16 年 关
江北逐渐淤积 , 随后演变 为今 日以南 汊为 主泓的稳定 的关洲汉
维普资讯
第 3卷 第 1 9 4期 2008年 7 月
人 民 长 江
Ya g z Rie n te vr
V0 . 9. 13 No. 4 1
Jl , uy
20 08
文章 编号 :0 1 19 20 )4— 02— 3 10 —47 (08 1 06 0
收 稿 日期 :0 8 0 20 — 4—1 8
基 金 项 目 : 家重 点 基 础 研 究发 展 规 划“7 ” 目(0 3 B 125 国 9 3项 20 C 450 ) 作 者 简 介 : 玉 明 , , 江水 利委 员会 水 文局 荆 江水 文水 资 源勘 测 局 , 程 师 。 彭 男 长 工
关 键 词: 汊道 ; 流 分 沙 ;变化 分 析 ;荆 江 分
中图 分 类 号 : V 4 T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年 最 大 含 沙 量 一 般 出 现在 7 月 , 小 含 沙 量 出 现 在 1 —8 最 —3月 。
1 概 况
荆江上起 湖 北 枝城 , 下迄 洞庭 湖 出 口城 陵 矶 , 长 约 37 全 3 k 。以藕池 口为界 , i n 藕池 口以上称上荆 江 , 微弯分 汉河型 , 属 藕 池 口以下称下荆江 , 属典型 的蜿蜒 型河道 。荆江 的分汊河 段主 要分 布在 上荆江 , 上至下 依次有 关洲 、 市洲 、 口洲 、 从 董 江 火箭 洲、 马羊 洲 、 三八滩 、 城洲 、 金 突起洲 等 8个分 汊河段 , 下荆 江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