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的课程。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对中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内容,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教案和课件,以便于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呈现(10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候现象,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新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地理教案设计是改进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增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控讲课节奏。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新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新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知道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体会。
进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锤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爱好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区域生态环保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可连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1. 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 ;2. 知道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直接引入: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是i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起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方除了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和认识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区。
(展现三江源相干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爱好)板书: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讲授新课]展现三组图片:①高海拔,高寒气候影响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挺拔;②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样性及特殊的高原生态系统--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通过图片的展现,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同时,锤炼学生的视察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师:介绍“三江源”名称的由来。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气候多样性,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认识的关键。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概念和气候类型有初步的了解。
但对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复杂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加深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对气候有直观的感受,但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中国气候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难点: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实例资料,制作课件。
2.准备与中国气候相关的问题,设计课堂活动。
3.准备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理位置特点。
提问:“你知道中国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吗?”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如青藏高原的高原气候、东北地区的温带季风气候、海南岛的热带季风气候等。
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3)(湘教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课题:中国的气候
教学目标
1.认识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发生的国家,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
2.学会分析多种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对于人来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各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的形成、发生季节、影响地区以及危害。
4.沙尘暴
对我们某某影响最大的天气是:引入沙尘暴。
出示沙尘暴的图片。
影响地区:西北。
季节:春季。
形成原因:自然因素(降水少、土地干旱)和人为因素()乱砍滥伐、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
对我们的影响、对生产的影响。(学生思考回答)
西北地区多发生沙尘暴,对此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思考回答。)
二.此外,我国还多气象灾害。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对于我国影响最大的两种气象灾害:洪涝和干旱。
教学难点
各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的形成。
教 学 设 计
修改与补充
【复习导入】
简要复习我国气候的两大主要特征:
一.气候复杂多样
二.季风气候显著
【新课讲授】
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有哪些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
1.寒潮
出示寒潮图片。寒潮发生的标准是什么?
发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族。
标准:24小时气温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在5℃以下,并伴有大风。
干旱发生的原因:降水稀少。
干旱对于土地和农作物有什么影响?(学生思考回答)
三.课堂小结及课堂练习(见PPT)
板书设计
中国的气候
一.多特殊天气
1.寒潮
2.台风
3.梅雨
4.沙尘暴
二.多气象灾害
1.洪涝
2.干旱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 教案
中国的气候和热量的多少,对于指导各地农业生产活动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划分了若干个温度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温度带。
也就是和农作物的生长期的积温有关.那么,我国的各个温度带都包括哪些地方?这些地方都可以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请同学们结合P31图2-26“中国温度带”图和P30的阅读材料找到答案。
【教师小结】寒温带位于某某北部、某某东北部;中温带位于东北和某某大部分、某某北部;暖温带位于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某某南部;亚热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位于滇、粤、台南部和某某岛。
主要农作物见课本P30。
由此可见,不同的温度带有不同的农作物,自然也有着不同的地面植被以及居民的建筑特色也是不同的,温度带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
【教师板书】二、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以及青藏高原区。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到我国有着不同的温度带,那么我们在从降水和干湿地区两个方面来看看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
【比一比,看谁快】看课本P31 图2-17“中国年降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看谁快。
(教师先指导看图)【教师总结归纳】1、(1)我国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的地区在哪里?(集中在东南沿海)(2)800毫米等降水线大致经过的地方在哪里?(和冬季的0℃等温线大体一致)(3)400毫米等降水线的分布特点是什么?(斜穿过中国,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呼和浩特-某某-某某一线)(4)其中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哪里?(塔里木盆地)【提问】从“我国年降水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教师小结】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这主要是。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原因;2.能够描述中国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3.了解不同气候对人类、动植物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理解气候形成的过程及其与地理位置的关系;2.理解中国地区不同的气候类型最终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0分钟)老师可使用中国地图,让学生对中国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气候区域进行初步了解,并让学生探讨气候对当地人们、动植物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3.2 气候的概念及形成原因(20分钟)通过教材,让学生掌握气候的定义及其形成的原因。
老师可以使用气象或地理的图片、动画、实物等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发现共同点、差异点,并尝试形成自己的思考。
3.3 中国不同气候类型(40分钟)通过教材与互动,让学生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包括亚热带、温带、寒带等等,并分析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气象现象及其对地区影响。
3.4 影响气候的因素(20分钟)通过教材、媒体,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包括地形、海洋洋流、经度纬度等等。
并且让学生在对不同因素有所了解后,可以尝试制作海报或简单调研报告,展现自己对于气候影响因素的探究。
3.5 总结(10分钟)回归到学习目标,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与思考,总结气候对人文、社会、经济、物种等方面的影响。
并让学生就教学的过程给老师以反馈,帮助老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四、作业1.调查当地气象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2.利用互联网、书籍等资源,调查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的气候状况,并尝试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3.在海报上展现自己学习气候的过程,并且尝试表现出气候对人类、动植物以及经济的影响。
五、教学师生互动方式老师通过分组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并且可以加入一些小组竞赛的环节,来让学生探索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六、教学方式本教案讲授时,既可以采用“直播+互动”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抖音短视频”、“小程序”、“线上战队PK”等互联网方式的教学方式。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湘教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2、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观点,认识我国气候资源的有利条件,以及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4、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和干湿区图等图表的能力.5、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教学重点】:1、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中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划分.2、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教学难点: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2、我国的季风气候显著.教学时数:3课时教具准备: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中国年降水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图等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法教学要点:一、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1、气候复杂多样(1)气温分布和温度带①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相差很大②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③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高原气候区(2)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干湿地区①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②降水量的季节变化: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5-9月)③我国的干湿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3)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2、季风气候显著(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2)冬、夏季风的性质和影响(3)大陆性特征很强二、我国的特殊天气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三、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旱涝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说到了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组成要素? (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同时我们也学习了其中的一个要素……地形.那么这节课开始,我们接着学习另外的一个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气候.【板书】第二节中国的气候【师】同学们,在每年的春节期间,我们从电视中总是可以看到“冰城”-哈尔滨的人们在街上观看各式各样的冰雕,那时的气候非常的冷.虽然现在我们无法在现实中去体会那种寒冷,但是我们可以在地图上来一次从北到南的图上旅游,前提是假设是在隆冬的1月份的时候. 【展示】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或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28看着图2-14 中1月平均气温图)【师生同时表述】我们从中国的最北短出发.漠河,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1月份平均气温在零下30℃左右,最冷的早晨可降到零下50℃左右,曾经出现过零下52.3℃的极端最低气温,从这里出发,我们该是怎么样的装扮呢?(学生讨论:要穿多件皮袄、皮裤、羽绒服等等)当我们经过哈尔滨和沈阳,进入北京的时候,气温有所下降到零下8℃了,这时候就可以脱下皮袄、皮裤,但是羽绒服仍然不可少,因为那里的冬天仍是北风呼啸,寒凝大地,只是没有了茫茫的大雪和冰雕.河面虽有薄冰,但是不能开汽车,也不能滑冰.淮河是界线,这里河水不再结冰(0℃等温线经过这里)淮河以南,绿意盎然,羽绒服有些穿不住了.过了南岭,到了广州,这里简直是花的海洋,绿的天地.气温在16℃以上了.这一点我们的同学最有体会了,冬天我们的海南就是这样,不是吗?【总结】从刚刚的旅游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冬季南北温差很大)【教师板书】一、气候复杂多样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师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呢?我们再来一起看看图2-14 中1月平均气温图,从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读图讲解】:①根据图例和气温数值,可以看出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师问】(教师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形区发生突然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教师小结】:②从图中可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地形地势的影响)【师问】观察1月份0℃等温线以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0℃等温线以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教师小结】③(学生:在0℃以上或>0℃)(学生:在0℃以下或<0℃)【师问】再观察一下等温线的疏密和空间变化的幅度.想一想,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了什么?④(学生:气温差异较大)在图上找出我国最南、最北的气温极端数值.⑤(学生:最南16℃、最北-32℃)计算一下我国南北1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近50℃)【教师总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我们还可以从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来得出结论.【教师副板书】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概况地点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漠河53°29’N 13°4’7时30分北京39°54’N 26°40’9时12分广州23°8’N 43°25’10时43分【教师提问和归纳】(1)比较一下,在冬至日,三地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冬至日,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学生:因为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越往北去,太阳高度角越小,白昼时间越短)(3)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这往往意味着什么?(学生:白昼时间越长往往意味着接受太阳光热越多,气温越高;反之,气温越低)可见,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很大,与南北纬度位置高低不同很有关系.【过渡】刚才,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气温的差异也使大自然的景色五彩缤纷,各有千秋.于是春节放假期间,两条旅游热线便吸引了许多喜欢出游的朋友:北上哈尔滨,南下海南岛.夏季,如果我们也做上述旅行,情况会如何?看课本P29图2-15 “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教师提问】①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我国7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这说明了什么?②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什么地型区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③7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南北平均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教师小结】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小结: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夏季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全国普遍高温;②等温线在四川盆地西部(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向南出现明显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地势高造成的,因为地形地势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③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在16℃,最南的海南省7月平均气温在28℃,7月南北平均气温相差12℃.由此可见,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全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普遍高温.【板书】2、夏季南北温差不大【过渡】前面,我们搞清楚了我国冬夏季南北气温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温度带.那么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新的概念-“温度带”,什么是温度带?【教师】在这之前我们来了解生长期和积温的概念.由于农作物需要一定的气温,只有当日均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一年中日平均气温连续在10℃以上的日期,作为农作物的生长期.而把在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积温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生长期内的温度的高低和热量的多少,对于指导各地农业生产活动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划分了若干个温度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温度带.【阅读材料】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0"我国的温度带"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我国划分哪几个温度带?(划分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以及青藏高原区六个部分)【教师】刚刚我们提高了温度带的划分是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划分了若干个温度带,实际上也就是和农作物的生长期的积温有关.那么,我国的各个温度带都包括哪些地方?这些地方都可以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请同学们结合P31图2-26“中国温度带”图和P30的阅读材料找到答案.【教师小结】寒温带位于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中温带位于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暖温带位于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位于滇、粤、台南部和海南岛.主要农作物见课本P30.由此可见,不同的温度带有不同的农作物,自然也有着不同的地面植被以及居民的建筑特色也是不同的,温度带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教师板书】二、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以及青藏高原区.【过渡】:前面我们了解到我国有着不同的温度带,那么我们在从降水和干湿地区两个方面来看看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比一比,看谁快】看课本P31 图2-17“中国年降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看谁快.(教师先指导看图)【教师总结归纳】1、(1)我国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的地区在哪里?(集中在东南沿海)(2)800毫米等降水线大致经过的地方在哪里?(和冬季的0℃等温线大体一致)(3)400毫米等降水线的分布特点是什么?(斜穿过中国,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呼和浩特-兰州-拉萨一线)(4)其中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哪里?(塔里木盆地)【提问】从“我国年降水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教师小结】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这主要是受到海陆位置的影响,距海近,降水多;距海远,降水少.同时课本上还告诉我们: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也很不均匀的,主要是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为什么呢?我们在后面的季风气候中再来说明.【教师板书】三、降水的空间、时间分布特点:1、东多西少,南多北少2、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3、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过渡】接下来我们来了解我国的干湿地区的分布情况.【板书】四、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教师】课本P33告诉我们,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区气候的湿润程度.若降水量远远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湿润地区;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半湿润地区;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干旱地区;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半干旱地区.那么,我们看看课本P33阅读材料和图2-19“中国干湿地区”图,我国分为哪些干湿地区?【学生】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观察、对照“中国干旱地区”、“中国降水量分布图”和“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的温度带和划分图”“中国地形分布大势图”和“我国行政区划图”,回答下列问题.(提问)1、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哪条等降水线?(学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哪条等温线?(学生:0℃等温线)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学生:暖温带和亚热带)大致通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河流?(学生:秦岭、淮河)2、为什么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地区?(教师小结:东北地区纬度位置较高,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降水量相对较多,因为气候较为湿润,属于湿润气候区)3、我国四类干湿地区分布在什么地区?各以什么植被为主?各干湿地区年降水量有什么特点?干湿地区干湿状况分布地区植被湿润地区年降水量>800mm降水量>蒸发量秦岭-淮河以南地区、青藏高原森林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400mm降水量>蒸发量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渭河平原等地森林、草地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200mm降水量<蒸发量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大部、天山山地等草原干旱地区年降水量<200mm降水量<蒸发量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葛尔盆地、青藏高原西北部荒漠草原、荒漠4、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将我国分为东西两部分?(小结:400mm等降水量线,将我国大致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是我国农业区;西部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是我国主要草原放牧地区)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又将我国东部地区划分为南方和北方,南北方各是什么干湿气候区和农业区?(小结:800mm等降水量线;南方为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水田农业区;北方为半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旱地农业区)【过渡】学习到这里,我们已了解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降水的空间差异及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那么,从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因素来看,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为何会形成这样的气候特征?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关系?从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 【教师】课本中告诉我们,我国的气候有哪些特征? (学生: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那么,什么是季风?季风和季风气候是一回事吗?(学生:不是)【教师讲解】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变换而有显著变化的风.季风气候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设问】那么我们来看看,我国的季风气候是如何形成的呢?【板书】三季风气候显著【教师】请大家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思考:冬季(或夏季)季风是从大陆吹向海洋,还是从海洋吹向大陆,为什么?【教师小结】(1)冬季风从亚欧大陆内部纬度较高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吹向纬度低的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海洋洋面,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冬季大陆内部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而热带洋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于是寒冷干燥的气流从大陆吹向海洋,从纬度较高的地方吹向纬度较低的地方,使沿途所经地区普遍降温,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样就形成了干冷的偏北风(西北风、东北风)即冬季风.可以说,我国南北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大小不同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2)夏季风从低纬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洋面吹向纬度较高的大陆内部,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夏季低纬的热带洋面气温相对较低,气压较高;而大陆内部气温较高,气压较低.于是温暖湿润的气流从纬度较低的热带洋面吹向纬度较高的大陆内部,形成了温暖湿润的偏南风(东南风、西南风)即夏季风.【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除了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冬季风)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补充小结)【教师小结】冬季风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频频南下,我国北方地区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冬季风在南下过程中,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逐渐减弱.南方受冬季风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比北方小.因此,寒冷干燥的冬季风的盛行,也是导致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总结】综上所述,我国东部广大地区之所以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除了纬度位置的影响外,还有海陆位置的影响.【活动】我们对冬季风和夏季风进行一次对比,看看它们都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季风名称成因发源地风向陆地→海洋海洋→陆地影响范围(地区)冬季风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偏北风(西北风、东北风)寒冷干燥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除西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台湾岛)夏季风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洋面偏南风(东南风、西南风)温暖湿润东南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西南季风:我国西南、华南、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小结】夏季风来自海洋,能带来丰富的水汽,因而为我国降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见我国东部的降水主要是湿润的夏季风带来的.【过渡】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课本P36 “中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找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学生: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喀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后,教师补充:1.季风区是指受夏季风影响很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东部的地区;非季风区则是指受海洋影响小,受地形等因素的制约,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较少,全年都比较干旱的内陆地区.2.季风区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炎热的夏季.即我国季风气候区多雨期与高温期一致,都集中于夏季.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雨热同期.非季风区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板书】:夏季多雨高温(雨热同期)【过渡】我国的季风气候也很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如:冬季风活动强烈,就会爆发寒潮;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带来的降水时间不均,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关于我国的灾害性天气,同学们知道的有哪些?(寒潮、梅雨、台风、沙尘等等)【板书】六、多种特殊天气、多旱涝灾害【教师小结】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补充讲述:主要有:寒潮、干旱、台风、沙尘等等.那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天气的特点:1、寒潮是一种造成降温地区范围广、降温幅度大的强冷空气.它类似冬季风,又强于冬季风.从有关资料可知,寒潮这种强冷空气是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侵入我国造成的.它常发生于每年的秋末、冬季和初春,给人们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因此,寒潮发生前,人们要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做好预防性工作,以免身体生病、农作物受冻、牲畜受害等.2、梅雨:指春末夏初从长江中下游直日本南部形成的时间较长的连绵阴雨天气.因正值当地黄梅成熟,故得名.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且北上,带来暖湿气流;同时中高纬度的低压槽常有冷空气南下,造成冷暖气团相遇,两者势均力敌,使得云雨区滞留于此而形成的一种准静止天气.一般梅雨期可持续20-30天,梅雨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生长有利,发生时间过迟或过早,时间持续过短过长,降雨量过小或过大,则可能造成旱涝灾害.3、台风: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台风发生后常会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风,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可达到或超过12级,具有很大的摧毁力.台风常发源于热带洋面,其中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台风形成后常会带来大风和特大暴风,因而摧毁许多房屋建筑和电力设施等,造成风灾和洪水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等遭受巨大损失.台风灾害多出现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浙江等省区.4、(补充)沙尘暴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过程,它给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沙尘的洲际运动把富含生物生长必需的多种营养成分播撒开去.亚洲沙尘暴每年把上千万吨的沙尘颗粒从中国西北和蒙古国等干旱地区携出、洒落到广阔的太平洋,给大洋中的生物带来一场营养丰富的盛宴.近几年研究者还发现,每当爆发沙尘暴时,中国北方以及日本、韩国等地的酸雨危害都有所减弱.环境化学家、海洋生态学家、大气物理学家......他们一步步勾勒出沙尘暴的另一幅面孔--生命万物的忠实朋友,改善环境的可靠帮手.其实,沙尘暴也是大自然的一种恩赐.沙尘暴可谓臭名昭著,特别是在20世纪最后几年,声讨它的声音越来越强,黄色的天空、夹带着泥土的春雨成为北方一景,它甚至成了南方学子不愿到北京上学读书的理由,而建议“迁都”的声音也时有耳闻.沙尘暴真的那么讨厌吗?其实,在自然界,沙尘暴非但不是令人不快的“不速之客”,它还是带来丰富养料的“老朋友”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好帮手”.【启迪思维】台风能给人们带来风灾和洪灾,这是台风的功还是过呢?(学生:过)台风是否只有过没有功呢?(学生:不是,台风有过也有功)台风的功在哪里呢?(学生:台风带来大量降水,可解除或缓和盛夏期间的旱情.)【教师小结】:盛夏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严重威胁着旺盛生长的水稻等农作物.这时,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可以解除或缓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情,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是台风对农业生产有利的一面,是台风的功.可以说台风雨是农作物生产的“及时雨”)【过渡】: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季节多雨,且多暴雨,所以容易出现洪涝灾害.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地区,约有近100万平方千米的面积是洪涝多发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城市和乡镇的地势,大多处于洪水位以下,受洪水威胁很大.我国的大江大河中下游有5亿多人口,工农业生产的比重约全国的60%,如果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就会使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很大损失.新中国成立后,各大江河初步建成的一些防洪、防涝、防旱的水利工程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防洪能力,但总的来看,主要江河的防洪标准,还不能抗御特大洪水.那么,我国为什么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学生:夏秋多雨,且多暴雨)洪涝灾害的发生是否只有自然原因没有人为原因?(学生:不是,两种原因都有)洪涝和干旱(水旱灾害)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我国每年总有一些地区发生水旱灾害.除了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也就是夏秋多雨,且多暴雨,冬春少雨)这个自然原因外,还有什么自然原因也可导致我国洪涝灾害的发生?(学生: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教师肯定学生答案后补充,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也是导致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一个重要的自然原因).那么,导致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是什么?(学生:在江河中上游地区,人们滥伐森林,随意开荒,滥垦草地,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教师及时肯定学生)洪涝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危害?(学生小组讨论后认识:①国家要多建设一些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水库;②加固江河大堤;③禁止人们乱伐森林、滥垦草地、随意开荒;教师补充:④禁止人们围湖造田,帮助人们发展其他产业;⑤设立专门研究机构,研究台风、水旱灾害发生的规律,这也是我国防御和战胜自然灾害,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⑥教育人们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努力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教师】:除此之外,我国还有一个最大的气象灾害,那就是旱灾.20__年入夏以来,我国许多地区面临干旱的侵袭,东北、华北从春季开始就很少降雨,此外,就如我们海南,一向雨水比较充沛的地区也出现了罕见的旱情,直接影响着那里的春播和其他农作物的生长,致使这些地区夏粮收成减产.这一点我们同学都有很大的感触吧.【过渡】学习了我国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季风气候显著后,我们就要来看看我国不同的气候类型了.大家打开课本P34 图2-21 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看看我国都有什么气候类型?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 使学生掌握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气候特点2.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3. 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的气候特点,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 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特点和类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讲解:a. 讲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等。
b. 介绍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c. 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3. 课堂互动:a. 提问学生关于气候类型和影响气候因素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中国气候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及影响气候因素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气象知识和气象事业的发展。
2. 组织学生参观气象观测站,实地了解气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过程。
3. 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提高学生的气象科学素养。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归纳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量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成因。
同时,通过研究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记住中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并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而难点则在于让学生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并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方法。
【教学安排】本节课共计5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给学生讲解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归纳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量时空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通过研究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图,让学生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引导学生归纳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并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方法。
4.让学生分析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
同时,需要注意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还不够完善,部分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还比较差,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和引导。
1. 根据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描述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2. (1) 在中国温度带分布图中,说明温度带的划分依据,以及各温度带分布的地形区或省级行政区。
(2) 在温度带分布图中,说明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导入环节:先学环节:1. 生齐读目标,师强调重难点。
2. 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阅读课本32-35页内容,图文结合完成以下题目:1. 描述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2. (1) 说明温度带的划分依据,以及各温度带分布的地形区或省级行政区。
(2) 说明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3. 分析温度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强调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意识。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中国的气候》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分布图?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各点的气温值,绘两幅气温图(发给学生气温分布空白图)。
要求:①绘出等温线。
②观察图1、图2回答:若两图表示同一区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绘图,然后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图1等温线排列比较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图2等温线排列比较稀疏,说明南北温差小。
〔启发引导〕根据上面的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①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②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③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④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⑤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
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
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和降水分布特征,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形成的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以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明显的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学会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4)了解我国的灾害性天气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图文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丰富学习资源,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达到掌握学习方法并提升能力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密切,树立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重点】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教学难点】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和季风气候显著【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用图能力、析图能力的培养,利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等教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展示图片)春节期间黑龙江省与海南省的不同景象。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根据图片你能说出这些地区为何同在中国,同一季节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区别?(生答两地气候不同)。
要想了解我国的气候,先来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
二、新课学习(一)气候复杂多样(1)气温多媒体出示“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学生读图回答:1.黑龙江的漠河1月平均气温多少度?(-24℃以下)2.海南省的海口1月平均气温多少度?(16℃以上)3.两地相差多少度?(48℃以上)4.找出我国1月0℃等温线,并用彩色笔勾画出来,观察1月0℃等温线大致穿过哪些地区?(秦岭——淮河延伸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总结: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差异很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多媒体出示冬季风对我国的影响图和正午太阳高度图,小组合作探究:1.冬季风的源地在哪儿?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有什么不同?2.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受冬季风的影响如何?为什么?3.正午太阳高度南方和北方有什么不同?结论:1. 冬季风的源地是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北方地区首当其充,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地区的严寒,在南下过程中,受到山脉的阻挡,势力减弱,南方地区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远低于北方。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气候的特点、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和地图,深入分析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分析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教材、地图、图片、实例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中国气候的特点和类型分布。
同时,教师结合实例,讲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根据气候特点和类型分布,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
湘教版八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
教案:中国的气候【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32-P45。
主要包含“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等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
2.掌握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熟悉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核心素养1.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资料说明中国气温和降水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气温和降水两个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为线索,重点介绍了其分布的特点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气候特点进行了概况总结。
教材内容包括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气候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介绍候鸟老人从东北飞往海南过冬的现象,引出气候对动植物迁徙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第一部分: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1.展示中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及其原因。
2.讲解温度带的概念及其分布,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水果种植区域),让学生理解温度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降水的分布特点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逐月分配图,引导学生分析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点。
2.讨论降水对农业生产、河流水量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强调降水不均匀性带来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1.设计填空题和选择题,检测学生对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的理解情况。
例如:2.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相比之下,冬春季雨水要少些。
3.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自南而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四、归纳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024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中国的气候第1课时气温和降水设计说明本节课我们以读图为主线。
读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掌握中国气温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和材料,掌握中国的温度带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中国4个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图,掌握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读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和材料,掌握中国的干湿地区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学习目标1.通过读中国气温分布图和降水量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并能够简单地分析其成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2.通过读图,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理解其对农业生产和自然植被的影响,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读中国气温分布图和降水量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
2.通过读图,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
难点:1.分析气温和降水的成因。
2.理解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对农业生产和自然植被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概括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差大于40℃。
学生3: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海南省气温最高,越往北气温越低,漠河市气温最低。
学生4:读图可知,从海南到漠河,等温线基本和纬线的分布一致,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是纬度差异大。
教师点拨: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冬季南北温差大的根本原因是纬度差异大,冬季风起到加剧的作用。
教师:读图2-23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完成下列问题。
(1)参照图例,算一算7月平均气温南北温差约为多少。
(2)在图中读出我国最高温和最低温所在地。
(3)读图,总结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4)想一想,夏季南北气温差异不大的原因。
学生1:7月,我国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的气温约20℃,南方大片区域的气温约28℃,7月平均气温南北温差约为8℃。
学生2:最高温在我国南方地区和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最低温在青藏高原。
教师点拨:读图,我们可以看出高温区在南方地区的范围较大,但从地形、植被和天气状况看,吐鲁番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势低,周围高山环绕,不利于散热,植被稀疏,以荒漠为主,降水量少,天气晴朗;而我国南方地区以丘陵和山地为主,植被覆盖率高, 是我国的三大林区之一,夏季多雨。
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28——41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多特殊天气和多旱涝灾害。
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观点,认识我国气候资源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和干湿地区图等图表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和干湿地区图等图表。
2、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3、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
5、认识我国气候资源的有利条件,以及寒潮、台风、梅雨、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对中国气候的认识。
采用“设疑---探究----尝试-----小结”的“四步循环导学法”展开教学。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各种图文资源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生动活泼活泼的方式的自主探究,达到掌握学习方法并形成能力框架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气候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和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和季风气候显著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季风气候显著和冬夏气温分布特点成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季风气候显著,是一个重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用图能力的培养;并且利用四人小组讨论形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冬夏气温分布特点成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况入手,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掌握。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气候区划的主要特征和分布;2.理解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3.掌握气候特征与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气候区划的特征和分布。
难点: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教学内容1.气候区划的基本概念气候是地球表面大气长期的气象状态,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平均天气状况。
气候受纬度、海拔高度、地形、洋流、地球自转、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种类型。
2.中国气候的特点中国气候区划分布不均衡,不仅有南北差异,而且有东西差异。
具体表现为:1.华北-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寒夏热,降水集中于夏季。
2.华南-中南地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温夏热,雨季约在每年的5-9月。
3.西北-西南地区属于高原、盆地和山地气候区,呈现出多样性,但总体上夏季较短,冬季漫长。
3.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类型的形成、发展、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同样,气候也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着深刻影响。
例如,气候条件适宜,可以促进农业、渔业等生产活动的发展;反之,气候恶劣,则会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此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环境产生相应的影响,例如大气污染等。
4.气候特征与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不同的气候类型所适应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也是各自不同的。
人们要根据气候的特征,选择相应的生产方式,并在实际生产中采取相应的适应措施,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
例如在靠近赤道的地区,太阳辐射量大,温度高,作物生长周期短,需要采取多次播种等措施,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在西北地区,由于气温低、风力大,需要采取多种防护措施,以便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
四、教学方法1.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气象数据、地图等资料,调查研究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和适应措施。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 第2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中国的气候 教案季风气候显著 多特殊天气 多气象灾害
第3课时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地图归纳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
(2)认识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
(3)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地利用资源的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2)我国两种气象灾害:洪涝和干旱。
【教学难点】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教学方法】读图、析图、比较、讨论、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诗引入: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玉门关外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所造成的。
那么春风又指的是什么呢?春风为什么不能度过玉门关呢?二、新课学习(一)季风气候显著★多媒体展示:中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
引导学生读图:(1)依据图例,读取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
引导学生在中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上,归纳出我国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讲解:这里的季风指的是夏季风,“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
“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因为“玉门关”不在季风区。
(2)在图中描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看一看它们大致经过的地形区。
(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3)引导学生读出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
(夏季风:偏南风;冬季风:偏北风。
)提问: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为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导致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不同。
提问:①我国的降水主要是夏季风带来的,还是冬季风带来的?为什么?②为什么我国降水集中在夏季?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夏季风从印度洋和太平洋吹向陆地,带来充足的海洋水汽,使我国夏季湿热多雨。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气候的特点、类型及分布。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我国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我国气候的基本知识,培养其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气候的概念、特点有所了解。
但针对中国气候的类型、分布及影响因素,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分布,学会分析气候影响因素,提高地理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气候资源的认知,提高其环保意识,培养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分布。
2.难点:气候影响因素的分析,气候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影响。
2.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3.图片展示法:运用图片、图表等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我国气候特点,增强学生的地理观察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候案例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2.设计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PPT课件,展示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气候多样性,引导学生关注气候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我国气候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分布。
让学生了解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培养其地理观察力。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不同气候类型,分析其影响因素。
如气候类型、特点、分布等。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及其影响;2.掌握中国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4.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中国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2.理解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2.分析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教学PPT;3.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多张中国地图的各个季节的气温分布图,引起学生对中国气候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气候的思考。
二、呈现(20分钟)1.引出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气候那么丰富多样?2.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气候的等温线图和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中国气候特点。
三、解释(10分钟)1.解释中国气候的形成原因:中国地处在北半球的东亚季风边缘地带,受大陆气候、季风气候和高原气候的影响。
2.解释中国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四、巩固(20分钟)1.看图说话:给学生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特点和所学知识说出对应的气候类型。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气候类型,展示该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并讨论该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拓展(15分钟)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行查找一些中国不同气候类型的具体地域,并总结该地气候类型的特点和特色。
2.分析案例:给学生展示一个中国地的气候数据,让学生根据这些数据分析该地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作业一: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自己所在城市气候特点的小作文。
2.作业二:选择一个中国的气候类型,调查该地的气候特点,并写一份调查报告。
七、板书总结中国的气候特点及其影响-形成原因:东亚季风、大陆气候、高原气候-气候类型: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北亚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干旱气候、青藏高原气候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的运用,结合图片、数据等形式,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气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和降水分布特征,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形成的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以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明显的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学会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4)了解我国的灾害性天气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图文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丰富学习资源,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达到掌握学习方法并提升能力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密切,树立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重点】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教学难点】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和季风气候显著【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用图能力、析图能力的培养,利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等教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展示图片)春节期间黑龙江省与海南省的不同景象。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根据图片你能说出这些地区为何同在中国,同一季节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区别?(生答两地气候不同)。
要想了解我国的气候,先来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
二、新课学习(一)气候复杂多样(1)气温多媒体出示“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学生读图回答:1.黑龙江的漠河1月平均气温多少度?(-24℃以下)2.海南省的海口1月平均气温多少度?(16℃以上)3.两地相差多少度?(48℃以上)4.找出我国1月0℃等温线,并用彩色笔勾画出来,观察1月0℃等温线大致穿过哪些地区?(秦岭——淮河延伸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总结: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差异很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多媒体出示冬季风对我国的影响图和正午太阳高度图,小组合作探究:1.冬季风的源地在哪儿?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有什么不同?2.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受冬季风的影响如何?为什么?3.正午太阳高度南方和北方有什么不同?结论:1. 冬季风的源地是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北方地区首当其充,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地区的严寒,在南下过程中,受到山脉的阻挡,势力减弱,南方地区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远低于北方。
2.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小,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海拔高,而海南岛和台湾岛主要是因为路途遥远,再加上山脉的阻挡。
3.冬季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白昼时间短,获得的太阳光热少。
总结: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的原因:冬季风的影响和太阳高度角的不同多媒体出示“中国7月平均气温”图,学生读图回答:1.黑龙江省7月平均气温是多少度?(16至24℃)2.海南省7月平均气温是多少度?(28℃以上)3.北方和南方7月平均气温大致相差多少度?(4—12℃)4.7月,我国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在哪里?(吐鲁番)5.7月,我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里?大约为多少度?为什么这里成为全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青藏高原,7月平均气温大约为8℃左右,主要是因为海拔高)总结: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普遍高温承转过渡: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结合农业的生产实际,以活动积温为主要指标,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了五个温度带。
(2)温度带多媒体展示“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和“中国地形图”,学生读图探究回答:1. 我国共划分为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划分依据是什么?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结论:1.五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高原气候区。
划分依据是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活动积温以主要指标。
2.云南的西双版纳、广东的雷州半岛、海南省和台湾省的南部属于热带;秦岭——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北,包括塔里木盆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以及辽宁南部等地属于暖温带;大兴安岭北段及其两侧地区属于寒温带;中温带主要包括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等。
青藏高原则属于以高寒为特征的高原气候区。
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0℃等温线一致。
指导学生把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填在图2-24上,并用红线勾画出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填表练习,加以巩固:过渡:不同的温度带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也不同,作物的熟制也不一样。
指导学生看教材“各温度带的活动积温、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表,回答问题:1.五个温度带的活动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2.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分别是一年几熟?学生回答。
再次出示“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请学生将各温度带适合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活动积温、作物熟制落实到地图上。
(培养学生树立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观念)第二课时(3)降水多媒体出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指导学生在图中分别勾画出1600mm、800 mm、400 mm、200 mm、50 mm等降水量线。
提问:我国降水在空间上分布均匀吗?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总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多媒体出示从北到南四城市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地的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学生读图探究回答问题:1.四地的降水量在季节分配方面有什么共同点?主要差异在哪些方面?结论:四地的降水量季节分配都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
差异性表现在以武汉和广州为代表的南方地区雨季长,北京、哈尔滨为代表的北方地区雨季短。
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季节分配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
越往北雨季越短,降水的集中程度越高。
(4)干湿地区多媒体出示“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提问: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和降水有关系吗?它的划分依据是降水吗?(学生回答)总结: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与当地的降水量和蒸发量有关。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反之,气候干旱。
指导学生勾画出四个干湿地区的划分界线,并与等降水量线对比,看看与哪些等降水量线一致。
总结: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分界线大致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
同桌互助:对照“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和“中国地形图”,看看我国四个干湿地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各自的典型植被分别是什么?总结: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山地、秦岭——淮河线以南、青藏高原东南部,代表植被是森林;半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渭河平原,代表植被是森林草原;半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东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天山等地,代表植被是草原;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西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藏高原西北等地,代表植被是荒漠草原、荒漠。
(5)气候类型多媒体出示“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指导学生找出我国的五种气候类型分布: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展示:“青藏高原垂直气候图”提问:青藏高原的地表植被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结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植被随之发生变化,从山下的灌木往山上依次过渡为草原、苔原、冰原。
由此可见,地势的高低对气候影响很大。
总结:我国地形复杂、地势高低悬殊,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小组探究:我国气候复杂多样性有什么好处?总结: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殖生长,使中国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也有利于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农、林、牧、渔业综合发展;还有利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形成中国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连连看活动:将下列相关项目用直线连接起来长江中下游平原温带季风气候水稻内蒙古高原热带季风气候羊毛华北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小麦海南岛温带大陆性气候香蕉第三课时(二)季风气候显著师:黄土高坡有一句歌词: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
可见我国经常刮西北风和东南风,为什么会刮这两种风呢?进入下面的学习。
多媒体展示: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图,学生读图回答问题:1.冬季风的源地在哪里?盛行什么风向的风?有什么性质?2.夏季风的源地在哪里?盛行什么风向的风?有什么性质?总结:冬季风的源地在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盛行来自大陆内部偏北方向的风,风向性质干冷;夏季风的源地在海洋,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方向的风,风向性质暖湿。
这种冬夏相反的盛行风向变化,带来了明显的气候季节变化,这一变化就形成了我国的季风气候。
过渡:根据夏季风的活动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区域叫季风区,难以到达的区域叫非季风区。
多媒体展示“中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学生探究:为什么非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小?总结:一是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二是山脉的阻挡。
指导学生勾画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并对照我国山脉分布图,找出哪些山脉阻挡了夏季风?总结: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过渡:正是由于这些山脉的阻挡,形成了我国东南部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富,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
展示锋面雨的形成过程和雨带的推移规律总结:夏季风的进退影响到我国东部雨带的推移。
每年4、5月份,雨带开始以南部沿海登陆;6月份,向北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阴雨连绵一个月,形成“梅雨”;7、8月份,到达华北、东北地区,而这时长江中下游则出现“伏旱”天气;9月份由北向南迅速撤回南部沿海;10月,夏季风结束,雨季结束。
多媒体展示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分布图,学生析图回答问题:1.三地降水量超过100mm的分别是哪几个月份?2.三地的最高月平均气温分别是哪几个月份?3.三地的水热配合情况如何?总结:北京降水量超过100mm毫米的月份分别是7、8月份;上海降水量超过100mm的月份分别是4——9月;广州降水量超过100mm的月份分别是4——12月。
三地的最高月平均气温都是在7月,由此可见,三地的共同特征是夏季普遍高温,降水集中。
得出我国季风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雨热同期。
小组合作探究:季风气候对我国有哪些影响?总结:雨热同期:有充足的热量和水分,农作物旺盛生长,我国喜温作物的种植界线,比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纬度要高得多。
夏季风异常的年份:夏季风势力强——南旱北涝;夏季风势力弱——南涝北旱出示表格:齐齐哈尔与巴黎的气温比较提问:在纬度相似的情况下,齐齐哈尔与巴黎的1月、7月平均气温以及气温年较差有什么不同?(学生对比分析)总结:我国冬季气温明显偏低,夏季气温明显偏高,气温的年较差大,得出我国的气候有显著的大陆性。
第四课时学生课前准备搜集资料(三)多特殊天气学生合作探究灾害性天气,之后以一种天气为例,谈谈灾害性天气影响的范围、影响的后果、如何防御以及在生活中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