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2

合集下载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教案标题: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 学生能够运用文言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和阅读理解。

教学重点:1. 学习和辨析常见的文言词语。

2. 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结构。

3. 运用文言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和阅读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本和教辅材料。

2. 针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练习题和活动。

3. 板书工具和教学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引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或图片,让学生思考并猜测文言词语的含义。

步骤二:学习文言词语(15分钟)1. 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何以”,“吾”,“尔等”,“斯”等,并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2. 通过例句和练习题,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文言词语。

步骤三:学习文言句式(20分钟)1. 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如“不仅...而且...”,“不可或缺”,“如此...以至于...”等,并解释其结构和用法。

2. 通过例句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这些文言句式的运用。

步骤四:运用文言词语和句式(15分钟)1. 给学生一些写作或阅读理解的任务,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

2.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分享他们的作品和答案。

步骤五: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回顾所学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提供一些拓展材料和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学习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阅读中积极运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 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和写作练习,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和活动的表现和参与情况。

2. 学生在写作和阅读理解任务中的表现和成果。

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及时解答和反馈。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2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2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

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

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

时帝(元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

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

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遂克谯城(豫州治所)。

数遣军要截石勒,勒镇戍归附者甚多。

时赵固、上官已、李矩、敦默等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遣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受逖节度。

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河上堡固(小城堡,又称“坞”)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

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

其有微功,赏不逾日,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

又收葬枯骨,为之祭,百姓感悦。

石勒不敢窥河南,使成皋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

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

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晋书•祖逖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遑:闲暇,功夫b.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遇:碰上c.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滋:滋长,发展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报:回复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避地:迁地以避祸患b.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部曲:私家军队c.遂受逖节度节度:节度使,官名d.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任子:任官的子弟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又收葬枯骨,为之祭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c.“此非恶声也。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如实词、虚词等。

2、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3、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和判断方法。

2、难点(1)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实词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2)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的结构和翻译。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用法。

2、练习法: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言文句子,共同分析其中的词语和句式。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简短的文言文,如《论语》中的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词语和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1)文言实词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讲解一词多义现象,如“兵”,在“兵不厌诈”中是“战争”的意思,在“短兵相接”中是“兵器”的意思。

词类活用,如名词作动词、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等。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是名词作动词,意为“驻军”。

(2)文言虚词常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讲解虚词的不同用法和意义,如“之”的用法有:作代词,代指人、事、物;作助词,有“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等作用;作动词,意为“到……去”。

(3)文言句式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被动句:“于”“为”“见”等常表示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倒装句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状语后置:标志性的词语有“于”“以”等。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详细)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详细)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1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知识要点]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

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

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

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

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

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

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

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

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知识点解说】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

高中语文《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虚词及其用法;(2)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结构,并能正确判断和运用;(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等方法,系统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特点;(2)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句子,理解文章内容;(3)学会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主学习和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2)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领会传统文化精髓;(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实词:(1)一词多义现象;(2)词类活用现象;(3)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2. 文言虚词:(1)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3)虚词的辨析和运用。

3. 文言句式:(1)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2)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3)句式结构的分析与翻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文言实词的辨析和运用;(2)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文言句式的判断和翻译。

2. 难点:(1)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判断;(2)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辨析;(3)复杂句式的分析和翻译。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解法:讲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基本概念、用法和例句;(2)比较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词语和句式的特点;(3)实践法:让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提高阅读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图片、例句等;(2)工具书:引导学生查阅字典、参考资料;(3)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讲解新课:(1)讲解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2)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讲解文言句式的判断和翻译。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第一章:文言文简介1.1 学习目标了解文言文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1.2 教学内容文言文的定义和起源文言文的特点:简洁、含蓄、固定词序等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上下文推断、查找注释、掌握词义等1.3 教学活动引入文言文的概念,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通过举例讲解文言文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教授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第二章:文言文词语2.1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和虚词理解文言文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2.2 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文言文虚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一词多义的现象2.3 教学活动通过举例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讨论一词多义的现象,让学生理解词语的灵活运用第三章:文言文句式3.1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表达方式3.2 教学内容文言文句式结构:主谓宾、定状补等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文言文表达方式:比喻、夸张、对偶等3.3 教学活动通过举例讲解文言文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构成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技巧练习翻译文言文句子,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第四章:文言文阅读与赏析4.1 学习目标能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文章欣赏文言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4.2 教学内容文言文文章的阅读与理解:把握文章大意、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旨等文言文语言美和意境美的赏析:修辞手法、情感表达、艺术风格等4.3 教学活动选取适合学生阅读的文言文文章,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分析文言文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引导学生欣赏文言文的魅力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第五章:文言文翻译技巧5.1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和文章5.2 教学内容文言文翻译原则:忠实原文、保持语义、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等文言文翻译方法:直译、意译、对译等文言文翻译技巧:词义确定、句子结构调整、修辞处理等5.3 教学活动讲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翻译技巧练习翻译文言文句子和文章,指导学生运用翻译技巧进行翻译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六章:文言文词汇拓展6.1 学习目标扩展文言文词汇量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汇现象6.2 教学内容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古今异义:古代词汇在现代的不同意义专有名词和文化词汇:古代的人名、地名、官职等6.3 教学活动通过词汇游戏、竞赛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兴趣分析文本中的词汇现象,引导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介绍古代文化词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文本第七章:文言文阅读实践7.1 学习目标提升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会分析文言文文章的结构和逻辑7.2 教学内容阅读理解技巧:快速把握文章大意,准确理解细节信息文章结构分析: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逻辑推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7.3 教学活动提供不同难度的文言文文章,让学生独立阅读引导学生学会做笔记和标注,帮助理解文章结构和逻辑组织讨论,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和理解过程第八章:文言文写作技巧8.1 学习目标学习文言文的写作风格和技巧8.2 教学内容文言文写作风格:简洁、典雅、含蓄等文言文写作技巧: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用词搭配等8.3 教学活动分析经典文言文文章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提供反馈和指导组织写作展示,让学生互相学习和提高第九章:文言文与文化9.1 学习目标了解文言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掌握文言文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9.2 教学内容文言文与传统文化的关联:诗词、散文、史书等文化元素:礼仪、道德、哲学等价值观念:忠孝、仁爱、诚信等9.3 教学活动通过文言文文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分析文言文中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文化背景组织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礼仪表演等,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第十章:文言文综合应用10.1 学习目标提升文言文综合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和表达10.2 教学内容文言文对话:模拟古代场景,进行文言文对话练习文言文交流:组织文言文角,鼓励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10.3 教学活动创设古代情境,让学生进行文言文对话练习组织文言文交流活动,如辩论、演讲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环节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它们分别是:1. 第二章中的“文言文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和第三章中的“文言文句式结构:主谓宾、定状补等”。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二:文言文知识点全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二:文言文知识点全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二:文言文知识点全解析文言文知识点全解析在准备高考语文文言文考试的时候,了解相关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深入学习,才能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全面解析文言文的知识点,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用法。

第一部分:文言文的基本特征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部分,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它的基本特征。

1.物象助词与抽象助词物象助词是指指物化形特定的语助词,如“之”、“乎”、“之乎者也”等。

抽象助词则是指语气助词,如“兮”、“耳”、“者”、“也”等。

学习者要了解这些语助词的用法和差别。

2.杂阕体和楚辞体在文言文中,有两种不同的写作风格:杂阕体和楚辞体。

杂阕体是一种较为繁琐的写作风格,用于说明或敘述,而楚辞体则更感情化,用于抒发文化思维和个人的情感。

3.精神和文化意义在文言文中,精神和文化意义非常重要。

有些单词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下拥有不同的含义,例如“众人皆醉我独醒”,就不仅仅指人们在喝酒,还指不同的文化思维、社会行为等。

第二部分: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在了解文言文基本特征后,必须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以确定其用法。

1.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非常重要,是表达含义和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

名词按照语义可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通常是实存或性质等归类,虚词通常是具有一定功能的词。

2.动词动词是文言文的主要格局之一,是表现事件、行动、状态、思想等的方式。

文言文的动词同样可以根据语义和派生词来进行分类。

3.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是常见的修饰语,表示时间、地点、方向等具体的情境。

例如,“乃”表示时间,后置在动词前,说明此时是之后发生的事件。

4.数词和中文一样,在文言文中,数词主要用于表达大致的实数,例如“百”、“千”、“万”等。

在文章中,数词通常与名词联系在一起,用于修饰或强调其数量。

第三部分:文言文的基本规范了解了文言文的基本特征和语法后,学习者还必须牢记一些基本规范,才能使自己的文言文作品更为规范和精准。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一、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二、教学对象:高中学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结构。

2.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生知识分析、解读古代文献。

四、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语: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

2. 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概念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文言文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

3. 练习法: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文言文词语1. 动词:如“曰”、“行”、“闻”、“见”等。

2. 名词:如“夫”、“盖”、“然”、“矣”等。

3. 形容词:如“美”、“恶”、“高”、“下”等。

4. 副词:如“乃”、“即”、“且”、“若”等。

5. 介词:如“于”、“乎”、“自”、“从”等。

二、文言文句式1. 判断句:如“此乃吾之错误也”、“夫子在其中矣”等。

2. 被动句:如“吾被赐矣”、“见攻于人”等。

3. 倒装句:如“夫子之言,于我如梦”等。

4. 省略句:如“吾欲之江南”中的“之”字省略。

三、动词用法案例分析1. 案例一:“吾闻夫子之言,遂改过自新。

”2. 案例二:“子贡行,孔子望之曰:‘吾道一以贯之。

’”四、名词用法案例分析1. 案例一:“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2. 案例二:“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知固非一成不变也。

”五、形容词用法案例分析1. 案例一:“孔子曰:‘吾自卫反鲁,乐正。

’”2. 案例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编写剩余的五个章节。

希望这份教案对您有所帮助!六、副词用法案例分析1. 案例一:“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 案例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七、介词用法案例分析1. 案例一:“孔子曰:‘吾自卫反鲁,乐正。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学设计(广 西县级优课)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学设计(广 西县级优课)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1.学习文言文中实词的推断方法。

2.学会迁移与应用。

二、导入判断词义: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本义:数字二的大写;语义迁移:从属二主)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本义:走投无路;语义迁移:尽头)3.幼孤贫,母鬻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

(《宋史•胡松年传》)(【鬻】卖/【邃】本义:深远;语义迁移:精通)三、教学过程(一)推断文言实词的几种基本方法综述1.字形推断2.语境推断3.结构推断4.语法分析推断5.联想教材及成语推断(二)字形推断1.概述: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比如:“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忄”与内心活动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等等。

2.举例:(1)俄以疾提举洞霄宫,卜居阳羡,虽居闲不忘朝廷事,屡言和籴科敛、防秋利害,帝皆嘉纳。

(《宋史•胡松年传》)丰则贵籴(dí),歉则贱粜(tiào)。

(籴:买进粮食粜:卖出粮食)(2)王以和为诳,而刖(yuè)其左足。

(刖:砍)(3)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zhuàn)。

(馔:食物)3.学会迁移:(1)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索)(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畴:田地)(三)语境推断1.概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语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

内部语境: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2.举例:(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对待)(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文言词语和句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了解并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

2、掌握重要的文言句式,了解并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的特点。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汉语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了解并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并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的特点。

教学难点】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现代句式和古代句式的语言区别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文言词语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来,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文言实词的研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

一、一词多义: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

例:“负”,本义是背载物,载。

引申为承受、承担,支撑;再引申为抱有、享有,又引申为依仗、凭借,进而引申为辜负、对不起等。

1、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载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支撑3、久负盛名享有4、负势而上凭借5、誓天不相负辜负注意:一个多义词在具体语句中只表示一种特定的含义,确定多义词的义项,应结合上下文以至全文的内容。

二、古今异义: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古代词语今天词义扩大了,有的缩小了,有的失去了古代词语的意义,即意义转移了。

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例: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用来2、铁骑突出刀枪鸣突然冲出3、率老婆邑人来此绝境妻和子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以为一个双音词。

另外要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

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便可XXX,及时相遣归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三、通假字:通假,基本是同音通假。

首要有四种情况:1、同音通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孰为汝多知(知,通“智”)乎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举酒属(属,通“嘱”)客4、形近通假(声母相同):将军身被(被,通“披”)坚执锐注意: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以是我们用“形声辨义法”来辩别通假字。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文言词语和句式2-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文言词语和句式2-人教版

《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定位为高三考点的二轮复习,学生已经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了翻译的方法与原则,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因此本节课以典型的高考题为例引导学生纠正自己的问题,提高翻译能力。

教学目标:1、复习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四步骤”。

教学难点:运用“四步骤”完善自己的翻译能力。

学情分析:1.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能力层面: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

3.情感层面:学生思维活跃,但文言文阅读缺乏兴趣。

教学方法:讨论法、提问法、讲授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考纲》要求导入新课,强调文言翻译能力的重要性。

二、目标展示三、再读考纲四、考点回顾,熟知体系:方法:以学生填空的方式复习一轮复习掌握的知识。

翻译原则: _____为主, _____ 为辅。

_____落实,文 ___句___ 。

翻译方法:留补换删调五、查找误区、失分原因:以两份典型答卷为例,让学生自主分析一轮复习后本考点存在的问题:1、字词、句式没有落实。

2、忽略语境、不明大意。

3、表意不通、表达不畅。

六、二轮提分对策:以全国卷一的翻译为例,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四步。

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

第二步:字词落实莫疏漏。

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

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

带回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

七、当堂检测:结合运用四个步骤,完善第二题的翻译。

八、课堂小结九、课后作业:认真完成《明史·傅珪传》十、课后反思十一、板书设计: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

第二步:字词落实莫疏漏。

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

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

高中语文《文言词语与句式》学案(精选2篇)

高中语文《文言词语与句式》学案(精选2篇)

高中语文《文言词语与句式》学案(精选2篇)高中语文《文言词语与句式》学案篇1一、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是为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结合所学过的五个必修模块中的文言文,掌握积累并梳理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三、尝试以专题研究和小论文写作的方式,探究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现代汉语修养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过程一、文言词语(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课本中的典型例句)① 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②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⑤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⑥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①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③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过秦论》)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鸿门宴》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繁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⑤到例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使动用法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认为……小)2、不远万里(认为……远)3. 鱼肉百姓(以……为鱼肉。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第一章:文言文简介1.1 学习目标:了解文言文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1.2 教学内容:文言文的定义和起源文言文的特点:简练、典雅、含蓄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把握句子结构、注意虚词、推断词义1.3 教学活动:引入文言文的概念,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通过示例文言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教授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技巧,如断句、识别虚词等第二章:文言文词语2.1 学习目标:掌握常见文言文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能够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2.2 教学内容:常见文言文词语的分类:实词、虚词、成语重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词语的活用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2.3 教学活动:通过例句讲解常见文言文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小组讨论,共同解答词语理解上的困惑第三章:文言文句式3.1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结构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不同的句式3.2 教学内容:文言文的句子结构: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特殊句式: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等句式的用法和例句3.3 教学活动:分析示例文言文,引导学生识别不同的句式结构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句式的用法和运用技巧讨论句式在现代汉语中的对应用法,加深学生对句式的理解第四章:文言文阅读与鉴赏4.1 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4.2 教学内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理解句子含义、分析作者观点等文言文鉴赏方法:欣赏语言美、领悟意境、体会情感优秀文言文作品的欣赏和分析4.3 教学活动:提供一篇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小组讨论,分享对文言文作品的欣赏和鉴赏心得教师引导,深入分析和解读文言文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第五章:文言文写作练习5.1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表达能力5.2 教学内容:文言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语言规范、表达清晰、符合文体文言文写作的技巧:恰当使用文言文词语、运用文言文句式写作练习的指导和反馈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教师提供反馈和指导分享优秀的写作作品,共同学习和提高第六章:文言文翻译技巧6.1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复习教案第二章古代诗文阅读第二节理解浅易的文言文(1)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4.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 ) 5.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 6.既而大叔西鄙.、北鄙贰于己( ) 7.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8.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 9.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10.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 11.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 12.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 1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14.若弗与,则请除.之( ) 1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16.樊哙从.良坐( ) 17.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1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 19.何可胜道.也哉( ) 20.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 21.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 22.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 23.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 2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25.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 2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27.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 28.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 29.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 30.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 3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 32.后五年,吾妻来归.( ) 3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 34.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 35.恨.私心有所不尽( ) 36.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37.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 ) 38.或.五十步而后止( ) 39.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 40.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 4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42.既.来之,则安之( ) 4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44.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45.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46.而遂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 47.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4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 49.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50.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5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 52.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 ) 53.爱士卒,楚人怜.之( ) 54.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 55.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 5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57.距关,毋内.诸侯( ) 58.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 59.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 60.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 61.王好战,请.以战喻( ) 6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63.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6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 65.却.匈奴七百余里( ) 66.纵一苇之所如.( ) 67.若.入前为寿,寿毕( ) 68.不如因善.遇之( ) 69.邻国之民不加少.( ) 70.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 71.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 72.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 ) 73.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 74.求!无乃尔是.过与( ) 7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 76.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 77.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 78.数.罟不入洿池( ) 79.名属.教坊第一部( ) 80.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 ) 8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 8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83.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84.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 85.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 86.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 8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88.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 ) 89.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 9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91.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92.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93.低眉信.手续续弹( ) 94.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 95.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96.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 97.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9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99.吾亦既许.汝矣( ) 10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101.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 10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103.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 104.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 105.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 106.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 107.太尉逸事如右.( ) 108.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 109.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 ) 110.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 ) 111.小知.不及大知( ) 112.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 11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 114.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115.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 ) 116.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117.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118.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119.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 120.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学案(教师版)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学案(教师版)

文言文复习之文言句式教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学习重点】理解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及其用法。

【学习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学习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要点:掌握判断句、倒装句句式特点并准确翻译这些句式。

学习过程一、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层级为B级。

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词类活用等。

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近年来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是隐含在文言文主观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

二、高考典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010年(江苏卷)《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要点:殓、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句式、甚】译文:(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要点:使、累其心、抑、判断句。

】译文:(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2、2014年(江苏卷)《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⑴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被动句、判断句】翻译: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⑵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也。

【倒装句】翻译: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三、学习要点【一】判断句式。

1.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翻译判断句时,加上判断词“是”】。

2.分析下列句式特点并完成规律总结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⑵.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⑶.粟者,民之所种。

⑷.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⑸.秦,虎狼之国。

此亡秦之续耳。

⑹.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和句式结构。

2.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通过学习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古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2. 文言文句式:主谓结构、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词语的识别和运用,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通假字、一词多义、倒装句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基本概念、用法和例句。

2. 互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翻译文言文句子,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基本概念、用法和例句。

3. 互动: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4. 翻译:让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2. 翻译练习:检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准确性。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文言文短文,理解文意,并进行翻译。

2.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文言文词语和句式,列出重点。

3. 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提问和讨论。

八、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提供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目,提高阅读能力。

2. 文化讲解:介绍文言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如礼仪、官职等。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文言文朗诵比赛、文言文知识竞赛等。

九、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课后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反馈: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讲解。

十、教学改进1. 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文言词语与句式》学案

高中语文《文言词语与句式》学案

高中语文《文言词语与句式》学案主题:高中语文《文言词语与句式》学案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言词语的常用词义和用法;
2. 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3. 运用文言词语和句式进行文言文的写作。

教学重点:
1. 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
2. 文言句式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教学难点:
1. 熟练运用文言词语进行句子构思;
2. 灵活运用文言句式进行文言文的写作。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回顾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基础知识。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文言词语的常用词义和用法;
2. 文言句式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
1.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总结出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 学生进行小组竞赛,运用文言词语和句式进行句子构思和写作。

四、总结(5分钟)
学生向全班汇报他们小组的成果,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堂延伸(10分钟)
老师给学生布置文言文写作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六、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完成文言文写作作业,并在下堂课上交。

教学资源:
1. 课本《高中语文》;
2. 白板、白板笔;
3. 学生小组讨论材料。

评估方式:
1. 小组讨论记录;
2. 小组写作竞赛表现;
3. 文言文写作作业的完成情况。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解(高级教案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解(高级教案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解(高级教案)第一章:文言文基本概念与特点1.1 文言文的定义1.2 文言文的特点:简洁、隐晦、对称、韵律1.3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关系1.4 文言文的学习意义与高考要求第二章:文言文实词2.1 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2.2 实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动词活用作名词等2.3 古今异义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2.4 通假字:原因、类型、辨识方法第三章:文言文虚词3.1 虚词的分类: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3.2 常见虚词的用法与例句3.3 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与功能3.4 虚词的作用:连接、修饰、表达语气等第四章:文言文句式4.1 句式的分类: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转折结构等4.2 特殊句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倒装句等4.3 句式的识别与翻译方法4.4 句式的运用与练习第五章:文言文阅读与翻译技巧5.1 阅读策略:快速阅读、分层次阅读、重点词汇标记等5.2 翻译原则:信、达、雅5.3 翻译方法:直译、意译、借译等5.4 翻译练习与评估第六章:文言文修辞手法6.1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6.2 比拟:拟人、拟物6.3 夸张与缩小6.4 对偶与排比6.5 设问与反问第七章:文言文文学常识7.1 先秦文学:诗经、楚辞、诸子百家7.2 汉魏六朝文学: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初唐四杰7.3 唐宋文学:唐诗、宋词、唐宋八大家7.4 元明清文学: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名著7.5 近现代文学:新文化运动、现代作家作品第八章:文言文文段理解8.1 段落结构分析:总分、分总、并列、转折8.2 文章层次把握:引言、、结尾8.3 内容主旨提炼:概括、提炼、归纳8.4 句子意义理解:表面意义、深层意义、言外之意8.5 练习与讲解第九章:文言文断句与朗读9.1 断句的原则:意群、语气、语法结构9.2 断句的技巧:虚词、结构、意义9.3 朗读的节奏与语气:停顿、重音、语调9.4 朗读的练习与评价9.5 经典文言文朗读示范第十章:高考文言文题型解析10.1 选择题:实词填空、虚词用法、句子理解10.2 翻译题:句子翻译、段落翻译、文章翻译10.3 简答题:内容概括、主旨提炼、手法分析10.4 作文题:文言文写作、文言文改写10.5 练习与模拟考试第十一章:古代文化常识11.1 古代称谓:帝王、官员、亲属等称谓11.2 古代礼仪:进食、出行、宴请等礼仪11.3 古代官职:中央官制、地方官制、科举制度11.4 古代节日:传统节日、节气、庆典等11.5 古代习俗:婚丧嫁娶、祭祀、节庆等第十二章:文言文阅读与分析12.1 文章结构分析:开头、发展、高潮、结尾12.2 人物描写分析:外貌、语言、动作、心理12.3 情节描写分析:冲突、转折、悬念、高潮12.4 主题思想分析:主旋律、寓意、启示12.5 练习与讲解第十三章:文言文写作技巧13.1 文言文写作要求:准确、简练、有文采13.2 写作技巧:起承转合、对偶排比、用典引用13.3 文言文写作常见问题与修改方法13.4 写作练习与评价13.5 优秀文言文作文示例第十四章:文言文复习与应试策略14.1 复习计划:阶段复习、重点复习、错题回顾14.2 应试技巧:时间管理、答题顺序、避免常见错误14.3 模拟考试:全真模拟、限时练习、答案解析14.4 心理调节:考前焦虑、应对策略、保持冷静14.5 高考文言文真题解析与备考建议第十五章:综合练习与拓展阅读15.1 综合练习题:语法、阅读、写作等多方面考核15.2 拓展阅读:经典文言文选段、古代文学作品15.3 阅读策略:快速阅读、深度阅读、批判性阅读15.4 拓展练习与讨论15.5 学习总结与反馈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一个完整的高考文言文语法讲解(高级)教案,共五个部分。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常见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句式的判断方法和翻译技巧。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中对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这四种常见文言文句式的特点和规律。

学会准确翻译各类文言文句式。

2、难点宾语前置句中不同类型的辨别和翻译。

定语后置句中“之”“者”的用法和翻译。

状语后置句中介词结构的识别和调整语序。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文言文句式的类型、特点和规律。

结合例句,详细分析各类句式的结构和用法。

2、练习法安排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评和纠错。

3、归纳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文言文句式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句式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判断和翻译文言文句式,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文意,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高考文言文常见句式。

(二)讲解常见文言文句式1、判断句特点: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

常见形式:“……者,……也”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 如:“夫战,勇气也。

”“……者,……” 如:“粟者,民之所种。

”“……,……” 如:“刘备,天下枭雄。

”2、被动句特点: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

常见形式:“于”字表被动如:“而君幸于赵王。

”“见”字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于”表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为”字表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为……所”表被动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省略句特点:句子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

常见形式:省略主语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省略宾语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未敢告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2 www.5y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2●歼灭难点训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

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

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

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

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

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遂克谯城。

数遣军要截石勒,勒镇戍归附者甚多。

时赵固、上官已、李矩、敦默等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遣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受逖节度。

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

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

其有微功,赏不逾日,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

又收葬枯骨,为之祭,百姓感悦。

石勒不敢窥河南,使成皋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

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

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遑:闲暇,功夫B.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遇:碰上c.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滋:滋长,发展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报:回复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避地:迁地以避祸患B.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部曲:私家军队c.遂受逖节度节度:节度使,官名D.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任子:任官的子弟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又收葬枯骨,为之祭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C.“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祖逖“收复治理河南”措施的一组是()①中流击楫而誓②数遣军要截石勒③逖遣使和解之④逖爱人下士⑤躬自俭约,劝督农桑⑥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⑥D.②③⑤5.下列对祖逖事迹的叙评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祖逖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晋室南渡后,他立志澄清中原,与刘琨同被共寝,互相勉励,闻鸡起舞。

B.祖逖向元帝建议北伐,元帝对他大力支持,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他大批物资、兵器。

祖逖率众渡江,中流击楫而誓,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决心。

c.祖逖克复谯城,多次遣军要截石勒,收编赵固等人,对任子在胡者进行严厉打击。

终于使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D.祖逖爱人下士,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并要子弟参加劳动,因而深得百姓爱戴。

他允许与胡人互市,获利十倍,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6.翻译下面语句①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

②子弟耕耘,负担樵薪。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2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

年十七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姊,乡里称其敦睦。

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

秦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

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

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

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

”固辞不受。

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谕而遣,一无所纳。

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

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郡境翕然,威信大著。

视事三年,征还为抚军中兵参军。

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塘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

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

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

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

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

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

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

居身俭素,床施蘧篨屏风,冬则布被莞席。

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

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

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

众威服其仁义。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十七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干:才能。

B.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宾:宾客。

c.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去官:离任。

D.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劝:勉励,提倡。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B.休仁以为司徒参军c.郡境翕然,威信大著D.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长借官空车厩居焉人多异焉B.以治干称躬耕以养弟姊c.收入常多于邻境力于仁义D.言之明帝追载缣帛以送之10.以下全能表现孙谦政治才能的一组是()①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②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③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④郡境翕然,威信大著⑤治烦以简,狱无囚系⑥每去官,辄无私宅A.①②④⑤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⑥11.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孙谦因为父亲担心自己将来有一天会离开所居官职,就躲避到历阳,从事耕作以养活弟妹。

B.孙谦在做巴东、建平二郡太守时,对于原先抢掠的蛮人,都将他们释放回家。

c.孙谦在做宁朔将军、钱塘县令时,用简便的方法处理繁杂的事务,狱中没有关押的罪犯。

D.孙谦在晚年依然努力实行仁义,自己所做的超过一般人很多,大家都很敬佩他。

12.翻译下列语句①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

②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附:参考答案歼灭难点训练1.B[遇,应解释为“对,对待”。

《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

]2.c[节度应解释为“布署,节制调度”。

]3.c[“因起舞”中的“因”:于是;“因河为池”中的“因”:依靠,凭借。

A项中的“虽”都解释为“即使”。

B项中的“为”都是介词,“替”。

D项中的“而”都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D[注意,这一题的题干中的要求是“措施”。

]5.D6.①胡人那边有什么特别的谋划,就秘密地将消息使祖逖知道。

②子弟们都亲自耕田锄草,挑担砍柴。

7.B[这道题可以通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意义。

A、c、D项在所处语境中词义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B项中,根据语法关系“宾”用在表否定的“不”之后,应为动词;其次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孙谦认为少数民族不服从的原因是以前的长官对他们有失礼仪,应解释为“服从”。

]8.B[B项中的“以为”在古汉语中有两种用法:一是“以……为”的形式,可以理解为“把……当作”或“任用……做”等;二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可以理解为“认为”。

而文中王休仁是任用孙谦做司徒参军,由此可以判断B项为正确答案。

]9.D[A项中两个“焉”意义不同,第一个为代词,代指住的地方,可译为就住在那里;第二个为助词,不译。

B项中第一个“以”表原因,第二个“以”表凭借、方式。

c项中第一个“于”表相比之义,第二个“于”表在某方面。

D 项中两个“之”都代指孙谦。

]10.c[②句是讲孙谦的前任官员们常采用的管理方式,非孙谦本人事迹;⑥句是写孙谦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写他的清廉。

此两句不合题旨要求,可排除。

①句是对他初任句容县令政绩的概括,此句中的“神明”,④句中的“威信大著”都以为政的结果从另一面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

③与⑤句皆直接描写他为政的措施,是他政治才能的表现。

]11.A[A项叙述不合原文意思,原文中“父忧去职”指因父亲病丧他离职,此项中错误理解为“父亲担心”;另一方面,此项中“躲避”之说不当,原文为“客居”于某地,即所住之地非自己的家乡。

]12.①孙谦将去上任,官方下让他募集一千人跟随他赴任。

②自己俸禄中出于本郡官吏百姓的那部分,他都免除不收。

【备用资料二】常见实词词义归纳1.爱ai①喜欢、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②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

《左传》③吝惜,舍不得。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2.比bi①并列,挨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杜少府之任蜀州》②副词,接连地。

比三年日蚀。

《汉书•外戚传》③勾结。

朋比为奸。

④比较。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涉江》引申为比拟,认为和……一样。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诸葛亮传》⑤及、等到。

比至当阳,众十余万。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⑥近来,最近。

比得软脚病。

《祭十郎文》⑦比比:处处。

比比皆是。

频频,屡次。

郡国比比地动。

⑧比年:每年;连年。

3.北bei①北方。

思念北边之未安。

《盐铁论》②打了败仗往回跑。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4.罢ba①停止。

秦出兵,五国罢兵②结束、完了。

及反,市罢。

《韩非子•郑人买履》③罢免、停职。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藏等。

pi④通“疲”疲劳,疲乏。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必通也。

《论积贮疏》5.倍bei①同“背”背向、背着。

引申为:违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②加倍。

皆倍其爵赏。

《墨子•号令》6.被bei①被子。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②覆盖。

凝霜被野草。

阮藉《咏怀》③加于……之上,遭受,蒙受。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pi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被坚执锐。

《史记•陈涉世家》屈原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7.病bing①生病病。

永元中,病卒于家。

《后汉书•王充传》引申为精疲力尽。

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

《新唐书•杜希全传》②毛病,弊病。

献体要八章,砭切政病。

③担心,忧虑。

郑人病之。

《左传•襄公二十四》区别:“病”常指病得很重;“疾”则指一般生病。

8.暴pu晒。

一暴十寒引申为暴露,显露。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bao①又猛又急。

暴风骤雨。

河水暴益。

②凶恶残酷的。

不畏强暴。

暴秦之欲无厌③欺凌,损害。

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

《庄子》9.薄bo①少,与“多”相对,事力劳而供养薄。

《五蠧》②微弱。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

③轻。

故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

④迫近。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⑤草木丛生的地方。

死林薄兮。

《涉江》⑥轻视,瞧不起。

厚今薄古⑦贫瘠。

薄田十五顷。

《诸葛亮传》⑧稀。

薄粥。

0.长chang与“短”相对。

引申为长久。

天长日久。

zhang①成长,增长。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采草药》②掌握,担任。

而翁长铨《记王忠肃公翱事》③排行第一。

长子。

木兰无长兄。

《木兰诗》④年纪大,与幼相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