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地震看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

合集下载

从汶川地震中看中国政府的危机公关

从汶川地震中看中国政府的危机公关

Page � 12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 一、处理措施 � 二、成功之处 � 三、不足之处 � 四、相关建议
Page � 14
案例分析
一、处理措施
� 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 � 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伤员,开展心理干预大行动 � 国务院发出公告,5月19日到21日为全国哀悼日 � 媒体报道及时透明 � 请权威地震专家在各大媒体上介绍地震情况及防震知识 � 开放和欢迎国际社会的援助
Page � 11
事件回顾
� 四)、国际组织援助
欧盟--欧盟人道主义援助办公室决定通过红十字国际 委员会等机构向中方提供200万欧元紧急援助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基金会提供30万美元紧急援助 国际奥委会--国际奥委会捐款100万美元援助,后又 于2008年8月2日与北京奥组委和中国奥委会在北京向四川 地震灾区捐款800万美元
Page � 9
事件回顾
二)、国内社会援助情况:
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截至2008年9 月25日12时为止)总计594.68亿元,实际到账款物总计 594.08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合计268.80亿元 捐赠区 国家电网 2.1亿元,全国证券期货行业 1.01 亿元,荣程钢铁 1.1亿元,台塑集团 1亿元,恒基地产李 兆基1亿元,中国石油 1.03亿元,加多宝集团(即王老吉 企业) 1亿元,等等。(均为人民币)
Page � 35
拓展链接 � 启示:
� 加强危机预警以及安全防卫 � 及时的建立危机处理中心 � 在遭遇危机事件时,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公开 � 政府领导人需要在第一时间对危机事件做出反应 � 设立纪念日或者哀悼日,使民众铭记灾难的受害 者
Page � 36
感谢您的关注!

汶川抗震救灾电视报道的速度、深度与广度

汶川抗震救灾电视报道的速度、深度与广度

汶川抗震救灾电视报道的速度、深度与广度作者:陈秀敏来源:《对外大传播》2008年第06期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

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电视媒体显示了快速反应能力,启动紧急直播,迅速组织报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立统一的应急机制,掌握报道方针,维护新闻纪律,发挥稳定社会的导向功能,发挥电视媒体及时、现场、纪实、可信、可视和深入详尽的大信息量等优势,体现了媒体的高度社会责任感,通过此次抗震救灾报道,真实展示了“向人民负责”的发展中大国的形象。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全面影响力的具体体现。

电视媒体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树立重大突发新闻报道中的权威性和话语权,既有赖于一个良好的信息互动平台的建设和信息互动机制的有序运转,又对国家形象的建立形成广泛的影响。

此次抗震救灾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启动了突发事件下的领导机制,确保对事件的准确判断和快速反应。

5月13日,中央电视台成立以台长赵化勇为组长的抗震救灾宣传报道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发挥整体协调能力。

做到四个统一,即宣传统一指挥、人员统一调度、设备统一保障、后勤统一协调。

电视媒体在抗震救灾报道中充分发挥电视传播的优势,快速搭建了一个信息互动平台,牢牢掌握了传播的话语权。

汶川抗震救灾报道中,中国电视新闻媒体的快速反应、报道充分形成自己的独立理念和独立视角,以客观、高效、平衡、透明的报道第一时间赢得了传播的话语权,起到了良好的社会舆论引导作用。

一直以来认为“中国媒体不可信”的西方媒体也给予了大量积极正面的报道,广泛采用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信号。

据统计,截至5月13日下午,共计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机构转播或部分使用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法语频道和西班牙语频道节目的信号,其中包括CNN和BBC。

中国政府对危机处理的快速应变能力、信息开放程度使电视媒体在对外报道中取得主动。

中国电视媒体向国际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业界和中国赢得了在国内外观众中的话语主动权。

2019年整理从汶川地震看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

2019年整理从汶川地震看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

从汶川地震看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多难兴邦,08年的中国人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苦与甜,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国家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然而我们的经济增长奇迹也让世界刮目相看,国人充满了自信,许多人也期待通过北京奥运会重塑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

当我们本应该洋溢在奥运年的喜庆当中时,我们这个多灾的国家却经历了少有的系列灾难,从年初的南方雪灾到三月份的西藏动乱,再到胶济铁路相撞事故,而最让我们揪心的是建国以来最大的地震--汶川地震。

人民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而处在灾难风口浪尖的中国政府的诚恳表现让人民有一种厚重的依靠感,人民相信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不断的改变,尤其是近年来,政府改革势在必行,在这种背景下,本届政府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不断加强政府的开放性,与此同时也十分注重政府的媒介形象。

从2003年的非典开始,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媒体在爆发社会危机时发布消息,加强社会控制,增强民众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并且建立初步的机制,这种机制的作用在今年的南方雪灾发生时再次得到检验,此次汶川大地震中这个注重政府形象的机制则趋向成熟,不仅使政府获得本国人民的支持,也让中国政府在世界媒体获得首次的普遍赞誉!中国政府在本次汶川地震中塑造的整体媒介形象是“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从温家宝总理的不惜一切代价救人,到救灾官兵不放弃七十二小时后的坚持,生命高于一切,媒介始终把关注的第一视线放在救人上面,人民也紧紧团结在一起,关注每一个被救活的生命。

胡锦涛等中央最高领导集体成员灾后也相继赶赴前线,给人民带了党中央的关心,并都一致强调救人是第一要务,这对稳定民心有和很大作用,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也是政府以德治国的缩影。

在以人为本的方针知道下,本次汶川地震一个政府主导行为就是“5.12”国祭,中国政府第一次发布命令为灾难事故遇难的人民举行全国哀悼。

这是一个国家对人民生命的尊重,既是对死难者的缅怀,也是对国民一种集体的爱国教育,珍惜国家现有的成就,也要反思国家承受力的脆弱性,教育人民国家的崛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让每一个民众都关注这个国家的命运!中国政府在汶川大地震中一个不得不提的媒体形象就是开放,中国政府的表现让人民相信这是一个开放的政府,即使有人指责中国政府在开始时也企图控制舆论,后来因为事件发展太快而被迫开放。

重大灾害事件的媒体传播分析——以四川震灾为例

重大灾害事件的媒体传播分析——以四川震灾为例

重大灾害事件的媒体传播分析——以四川震灾为例【内容提要】重灾事件不仅是对人、社会和国家的考验,同时也是检验一个国家媒体素质的试金石。

在重大灾害面前,国家和媒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本文结合以往相关报道及四川震灾后我国媒体的表现对此加以分析。

【关键词】灾害事件报道高透明度传媒人性化媒体系统约瑟夫普利策(J oes ph PuI i t ze r)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嘹望者。

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

哳当灾难来临时,除了嘹望并发出警报外,大众传媒所应做的还远不止于此。

在重大灾害面前,国家和媒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这是关乎民生民意的问题、关乎国家安定与社会和谐的问题,也是关乎国家形象的问题。

结合以往灾害事件的报道情况,结合四川震灾后国家和媒体的传播情况,分析如下:一、完善国家灾情、疫情审核部门和机构的职能,灾难发生后第一时闻赋予媒体迅速报道事实真相的权力2003年“非典”期间的报道,所谓的国家信息压制下的“媒体集体失语”几乎成为评价经典。

然而,中国社科院新闻所所长尹韵公先生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对于疫情的报道需要经过相关部门鉴定、审核授权后才能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23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地如实通报和公布疫情,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地如实通报和公布本行政区域的疫情。

”广东非典突发时没能及时报道,从疫情报道的法律程序看,卫生部门应当是责任的第一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失误,后面的环节势必跟着失误;第一个环节不启动,后面的环节也无法跟着启动。

嘶以非典期间的报道不及时并非简单的媒体失语,也不是国家的信息压制,而是某些制度和法规上的问题。

所以,国家首先应完善相关法规,完善对于灾情和疫情的审核公布机制。

在第一时间内确认灾情然后赋予相关部门迅速发布和报道灾情的权利。

【从汶川地震中谈我对大众媒介的认识】汶川地震前一天的前兆

【从汶川地震中谈我对大众媒介的认识】汶川地震前一天的前兆

【从汶川地震中谈我对大众媒介的认识】汶川地震前一天的前兆摘要:以我在汶川地震中的亲身经历,从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网络)和印刷媒介(报纸)谈我对大众媒介的认识。

关键词:汶川地震媒介正文:5月12日15:00分,中央电视台即作了报道;52分钟后,新闻频道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在温家宝总理乘机降落成都10余分钟后,《新闻联播》播出了温家宝总理在专机上的重要讲话。

接着,央视又推出专题报道《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这些,当时的我都不知道。

5月13日凌晨4点左右,在乐山,我带这强烈的睡意,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爬上3楼打开电视。

第一次看到中央电视台的关于地震的新闻直播节目。

5月13日到5月15日,极少看电视,极少上网。

所有的消息都是来自广播,手机,或是空穴来风。

人民都被恐惧的气氛笼罩着,我也是。

5月16日,开始上网浏览大量的有关地震的新闻,开始无所谓惧的打开电视机。

5月20日左右,开始买报纸看。

现在,偶尔翻翻报纸,看看电视,浏览一些网业,关注一下灾区······以上是汶川地震发生以来我与大众媒介的真实接触,感慨颇多。

首先谈谈广播的作用。

在传播媒介发达的现代社会,收音机已逐渐被很多人遗弃。

在地震发生后的两、三天里,我找出了放在角落里的收音机,察去了布在他身上的那层厚厚的灰。

此时的收音机真可谓是良友。

他身体娇小,携带方便,我就在它的陪伴下在帐篷里收听着重灾区的情况,倾听着全国各地发来的关切的声音。

并被这些声音震撼着,被这些声音感动着。

才发现我一直忽略了广播的作用,原来广播在重大灾情发生时,可以如此的时效、互动却不受物质的限制。

其次,谈谈电视媒介。

这一次的电视直播报道让我有耳目一新之感。

我觉得中国的新闻报道能如此及时,公开,透明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

这次电视台报道的信息内容丰富多样,将地震灾区的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地向全国人民报道,向世界展示,且海事卫星连线,多维地形图像生动宣示,尤其是24小时滚动的报道方式,真是令人感叹。

汶川大地震对政府危机公关能力的考量

汶川大地震对政府危机公关能力的考量

防灾委 员会应该起着 一个统筹规划 赔偿负担 , 降低了保费, 也 扩大保 险范围; 估计和测度 , 精算师分别就不 同类别 的巨 的作用 , 其主要职 责应为 :、 1 重视事前 防 另 一方 面 也 督促 公众 做 好 防灾 防损 工 作 , 灾 险根 据 不 同 的 区 域 、 地 和 建 筑 物 结 构 土 范, 开发和修建防灾 的公共产品 。吸纳优 避 免道 德 风 险 的发 生 。 秀人 才, 完善我国巨灾方面的研究技术和
由投保人缴费 、 政府补贴 。3 成立巨灾测 的传统与同舟共济的 民族文化 , 、 为顺应 和 收取 由当地保险公司经 过核保后收取 。 根
评 专项 小 组 , 对 不 同地 方 的 风 险 进 行 测 体 现 儒 家 的 互助 思 想 , 挥 社 会 主 义制 度 据 不 同地 方 的 收 入 水平 , 对 其 居 民 以一 发 只
的地位结合危机事件的特点共同决定了政府 全+
没有硝烟的战争。政府作为公共事 治性的特征,所以它担负着国家的经济职能、
承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 能。 基于这两方 面的共 同作 此次危机公关的特征和危机公关策略的有效 务的管理者,在 危机管理 中处于主体地位 ,
实施, 并提出改进政府危机公关的相关建议。
视, 政府在危机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公众的 沟通、 责任感和 使命感去开 展公关活 动。在危 机面 协调关系和树立形象的活动。 审视, 对危机的公关管理能力显然 已经成为现 二、 汶川大地震 中政府危机公关策略的实 前,人民群众自然会向政府寻求保护和安全 代政府必备的行政能力, 足政府职能的一个重 施 感。向公众提供保护, 让公众知情是政府的义
好地履行行政职能, 减少危机震荡, 提高公众 面: 随着 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 的发展和政府 职 认知, 公众利益 , ( ) 觉性。 当危机发生时 , 一 自 政府作 为国 实现 保持社会秩序 , 保障社会 能的转变, 政府危机公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 安全 , 社会全面和谐 发展 , 人民利益 的忠实代表 , 自觉地有 一种 促进 而进行 的传 播 家机关 、

对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主流媒体表现的思考

对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主流媒体表现的思考

对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主流媒体表现的思考作者:彭西贝来源:《艺海》2009年第07期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在此次灾难中,中国主流媒体有史以来第一次开放性、透明地对灾难跟踪报道,表现出来的传播态度和传播效果获得了国内外一致的高度评价。

但也暴露出了主流媒体对灾难事件应对的一些不足和弊病。

对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已经成为过去,但这样的灾难事件的报道任务,中国媒体以后还会面对很多,认真总结这次报道,哪些需要保持,哪些需要改进,才能在今后的报道任务中学会如何正确地应对灾难报道的挑战。

一、“以人为本”是灾难报道中必须坚持的首要前提众多的灾难,尤其是自然性灾难,是人类无法左右的,所造成的经济、物质上的巨大损失也难以挽回,但以慈悲的心来对待灾难的报道,来抚慰灾难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却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灾难新闻的报道方法不仅关系到灾难信息的传播效果,而且还关系到灾难事件主体的精神状态和面貌。

因此,灾难性事件报道更应重视人们的内心体验,让大众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状态,彰显灾难面前生命的尊严、价值与无私。

二、灾难报道应当更客观更专业在灾难事件报道中,处理报道细节应该更专业,要保持报道的客观,才能避免伤害灾难中人们更加脆弱的心。

1、刊登照片应仔细据人民网北京5月21日电,中国心理学界联合人民网发布关于地震救灾媒体报道的倡议。

对儿童的采访:不建议采访此次受灾的儿童青少年,特别是伤残的儿童青少年;如果要采访儿童,需监护人及本人同意;如果必要的话建议文字采访,即使同意电视采访,应用马赛克遮住面部……在西方的大多数媒体,发表受害人或受难者照片前通知受害人的家人已经成为惯例。

在没有经过家属的同意前,最好不公开死者或伤者的名字、肖像。

而在我国,这一意识媒体应加强。

2、慎用特写镜头灾难中的人们的情绪更加容易被触动,抽泣、痛哭、叫喊都是他们发泄伤痛的方式,在报道汶川地震的电视镜头中,不止一次出现灾民的特写流泪的镜头,不同的面孔,同样的泣不成声,同样的不知所措,同样的伤痕累累。

汶川大地震中国人民的团结与抗灾精神

汶川大地震中国人民的团结与抗灾精神

汶川大地震中国人民的团结与抗灾精神汶川大地震:中国人民的团结与抗灾精神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场灾难性的大地震,这场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然而,在这次灾难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无比强大的团结与抗灾精神。

本文将探讨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人民所展现的团结与抗灾精神,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紧急救援行动面对汶川大地震的突发情况,中国政府迅速启动了紧急救援行动。

各级政府将救援行动置于头等重要地位,组织救援队伍迅速赶往灾区展开救援工作。

不论是政府部门、军队还是民间组织,都主动行动起来,协同合作。

数以千计的救援人员涌入灾区,帮助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寻找幸存者并进行伤员救治。

这种高效率的应对方式展示了中国人民在面对灾难时的团结与紧密合作。

二、全国人民的支持与援助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范围内的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表达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和支持。

无论是捐款、捐物资,还是自愿前往灾区参与救援,全国人民都积极行动起来。

不仅仅是个人,许多企业也伸出援助之手,向灾区提供物资和资金支持。

这些行动体现了中国人民与灾区人民命运相连的意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与民族凝聚力。

三、自救互救的精神在汶川大地震中,受灾人民表现出了自救与互救的精神。

即使在灾难降临时,他们仍然保持冷静,组织自救。

许多幸存者曾经无私地为受困者提供帮助,自己身上的脏衣服、食物和水,都毫不吝惜地分享给需要的人。

这种自救与互救的精神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的坚韧与勇气,也凸显了中国人民相互之间的关心和帮助。

四、坚韧不拔的重建精神在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人民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全力投入到灾后重建中。

政府与人民一起努力,灾区的学校、城乡基础设施等得以逐渐修复和重建。

人们敞开心扉,积极参与,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这种重建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与进取精神。

中国人民面对汶川大地震所展现的团结与抗灾精神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

一方面,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集体主义思想,使得人们有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念。

汶川大地震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及建议

汶川大地震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及建议

汶川大地震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及建议大凡遇到重大的自然灾害,都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这次汶川大地震,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大破坏性以及媒体的广泛宣传,将对中国以后的发展产生多方面重要的影响。

政治方面一是将进一步巩固中央的权威。

在这次危难中,中央政府体现了较高的组织效能,提升了中央的威望,有助于加强党的领导。

同时,震后重建等艰巨任务也需要中央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对干部领导能力将是一次考验和提升。

和平年代不同于战争年代。

在战争年代,血雨腥风已是习惯,但在和平年代,生命的消失就是一件大事。

在重大的自然灾害面前,面对死亡、恐惧,这对领导者的心理和能力都将是一次考验。

三是将进一步促进信息的公开化进程。

这次汶川大地震,新闻媒体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公开性。

公开性的增加有利于民主进程的推进,也有利于更好的实现公正性,因为公开性增加了监督的渠道和力量。

同时,公开性也有利于激扬良心和正义。

如唐山大地震,对中国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人员伤亡也不少,但对国人的影响就不如这次汶川大地震。

这里大量如实的文字报道以及生动的图片等,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广泛和快速的传播,深刻震撼了国人的心灵,大大激扬了国人的同情心和慈爱心。

四是对独立和分裂将起到抑制作用。

团结就是力量。

这次汶川大地震,充分显示了国家的力量。

国家的强大是个人和地区强大的基础。

自由离开合作的优势,自由只能是软弱的。

平等、合作、协商是实现真正自由的基本前提。

过分的强调自由只能是自私主义和短视主义。

五是将促进危机管理进一步加强。

重大危机将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一次大地震,对一个地区的生存和发展有可能是毁灭性的,不存在再有其它选择的可能性。

这些年国家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并结合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惨训,加强危机管理将是下一步国家发展需要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

经济方面一是从经济总量看,总体是一个大损失,但对不同行业,影响有所不同。

国家的财富存量要受到大损失,如房屋、道路、桥梁等各种受损坏的基础设施等都需要重建。

成为主流的网络媒体——论5.12地震报道中的中国网络媒体

成为主流的网络媒体——论5.12地震报道中的中国网络媒体

2008年12月上(总第62期)成为主流的网络媒体——论5.12地震报道中的中国网络媒体◎陈青(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传播学硕士四川成都610064)【摘要】:5.12大地震以来,中国各种媒体都进行了大量的相关报道,在这场报道中,网络媒体与三大传统媒体一起,成为了抗震救灾报道的主流媒体。

【关键词】:地震网络主流媒体公元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

几乎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互联网上就出现了关于此次地震的消息,无论是官方媒体还是网民,都迅速做出了反应。

在随后的时间里,中国网络媒体迅速组建了以新闻中心为主导的超大规模报道团队,24小时滚动报道5.12汶川地震的最新情况。

大量民众通过上网了解灾情,网易、搜狐、腾讯等网站流量暴涨数倍。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局长彭波在2008年新媒体高峰论坛上表示,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标志着网络媒体正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1。

所谓的主流媒体是指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媒体,即“依靠主流资本,面对主流受众,运用主流的表现方式体现主流观念和主流生活方式”的媒体2。

尽管在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互联网就被看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但由于网络媒体把关人的缺失、信息真实性的不足、缺乏权威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网络始终还未成长为主流媒体,特别是在中国,网络从来就不被认为具有与传统三大媒体对等的地位。

而在此次地震报道中网络媒体的一系列表现,极大地改变了这种情况,下面,就5.12地震中网络媒体自身的表现、网民的表现以及民众对网络媒体的态度三个方面来说明网络媒体所展示出的主流化姿态。

一、网络自身的进步推动其主流化1、以快制胜彰显网络实力在此次5.12汶川地震的报道中,网络媒体报道快捷、集中,救灾信息及时、全面,形成了强势传播。

据百度报道,“第一个发布发生地震消息的,是百度贴吧的网友。

I P 为61.161.76.*的百度网友没来得及登陆,就在地震吧发出一篇题为“地震了”的贴子,内容简明扼要:“四川地区发生地震”。

论汶川地震期间政府的危机公关与形象塑造

论汶川地震期间政府的危机公关与形象塑造
关键 词 政府 形 象 危机 公 关 危机 公 关措 施 经验 总结 文章 编号 :0 90 9(0 90 -9 .l 10-5 22 0 )5l7O
对一个社会系统得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 , 并且在 事件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 , 必须对其做 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 在一定程度上 , 危机是功能失调导致 的极致现象 。 危机公关我认为就 是一个危机管理的过程 , 它包括 如下的几个阶段: 危机预 防、 危机准 备、 危机处理 、 危机善后 。这是一种很理想 的模式 。一般在危机 出现
中图 分 类号 : 6 D3

文献标 识码 : A

事件
20 0 8年 5月 l 日下午 l 2 2 4时 8分 , I 川发 生 80级 地 震 , 四川 汶 I . 北

京、 重庆 、 湖南 、 北、 湖 山西、 陕西 、 河北 、 等近半个 中国有 震感。 据不完 全统计, 截至 2 2日 l 9时, 汶川特大地 震遇难 5 2 9人, 53 受伤 2 16 80 6 人 , 踪 2 9 9人 。 失 44
党地位 的巩 固也有着重要得作用 。那么什么是形象呢 ?根据公共关 系 学 者 的 定 义 :“ 个 组 织 的 形 象 ,意 味 关 键 公 众 对 该 组 织 所 持 的态 一 度” 。也就是一个组织 的政策 以及行 为在公众心 目中留下的 印象 。 古
会 公众 对 政 府 组 织 印 象 的 总 和 。2 世 纪 ,随着 屯 子 政 府 治 理 方 式 的 】 出现 现 代 媒 体 的 发 展 , 府 现 象 将 更 多地 展 现 在 世 人 目前 , 要 求 中 政 这 陶政 府 , 外 塑造 成 为 一 个 权 威 的大 国 。 内 , 对 广 大 民众 之 时 , 对 对 面 也 中 国 的理 解 , 都起 到 很好 的影 响 。 在 上 述 危 机 应 付方 式 中 , 体 现 了 现行 体 制 “ 中 力 量 办 大 事 ” 既 集 的 效 率 优 势 , 挖 掘 出适 应 新 形 势 的 管 治 手 法 。 最 令 人 印象 深 刻 的 , 又 无

汶川地震报道与国家形象塑造——以《China Daily》为例

汶川地震报道与国家形象塑造——以《China Daily》为例
占其 6 .%。 24
地 震 发 生 之 后 的一 个 月 时 间 里 ,
2新 闻 图 片报 道分 析 、
对 于新闻而言 , 尤其是对 自然灾 害的 报道来说 , 闻图片是必不 可少的 , 新 不仅 能够完全体现那些无 法用语言描述 的 自 然灾害的破坏力和灾后灾 区的受 灾情况 , 更可以激发出人们万众一心 、 抗击灾难的 决心 。 C ia ay 也不例外 , 了大量 《 hn f ) D 除 的文字报道之外 , 也刊登 了大量 的新闻图
其中 ( h a ay 对 汶川地震新 闻 Ci f ) nD
图片在国家哀悼 日的第二天达到了最高 ,
共计刊登 了 6 2张新 闻图片 。 月 , 5 即抢险
( ) 字报道数量分布 。 1文 在地震爆发 后的四个多月时间里 , C i a v 对汶 《 hn D i 》 a l
川 地 震 的文 字 报 道 量 很 大 ,共 计 9 1 7 篇
专 版 (“ N HU N Q A E 、“ WE C A U K ”) 评
论 ”(“ O ME T ) “ 版 ”、 观点 ” C M N ” 、头 “ (“ PN O ”) 新 闻 ”(“ E ”) O I I N 、“ N WS 、 “ 眼 全 国 ” (“ A I N 、“ 入 报 放 N TO ”) 深
以来 破 坏 性 最 大 、 及 范 围最 广 的一 次 地 波
5 的报 道数 为最 多 , 计 6 6篇 , 刊 月 共 0 6月
道 ”(“N I H ” ) “ 活 节 拍 ” LF I SG T 、 生 IE
登 29篇 , 、 7 7月 8月和 9月分别有 4 篇 、 9 2 篇和 l 1 6篇 的文字 报道 。由此 可 见 , 《 h a ay 对汶川地震的报道分布是 C i i》 nDl

汶川地震中媒体表现反思

汶川地震中媒体表现反思

汶川地震中媒体表现反思作者:张志伟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01期【摘要】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罕见的大地震。

由此铺开了一场中国突发新闻领域规模最大的遭遇战和突击战。

本文作出了回顾和反思。

【关键词】汶川地震突发事件媒体报道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罕见的大地震。

作为媒体,无法避免地要经受这场大震和这种大痛的考验,如何在大痛中传递大爱,如何在谣言中廓清真相,如何在创伤中凝聚力量……回顾这场灾难中媒体的表现,可以说是有得有失。

总体上表现优秀,也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为今后更好地进行灾难报道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一、媒体在汶川地震中的优秀表现汶川地震是从来没有过的特大灾难,对此众多媒体的报道也是史无前例的。

很多媒体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表现出反应迅速,报道客观、权威、翔实、充分,为党和政府及受众提供了全面的灾情资讯,再一次彰显了媒体的舆论功能、服务功能与权威公信,对提升国家形象、树立党和政府威望、凝聚全国人民向心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一)信息公开快速、透明。

快速反应能力是一个媒体综合实力的表现。

自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网易等网络媒体在2时35分就率先通告地震信息。

随后,中央电视台在2时50分就对地震情况作了报道,紧接着很快展开了长时间的大型直播报道。

以往我国媒体信息公开性、透明度不够强,严重影响了我国媒体与国外媒体的竞争。

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增强了信息公开性和透明度,这使我国媒体能够放开手脚和国外媒体竞争,并能在竞争中获胜,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世界报》在头版头条刊文指出,面对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中国新闻媒体在整个报道过程中采取了过去从未有过的方式。

英国《金融时报》说,汶川地震是中国形象嬗变的信号,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正试图改变既往隐瞒或公布迟缓的做法,以期掌权舆论的主导权。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相对透明和及时的灾情信息发布使这场波及大半个中国的地震没有造成明显的社会恐慌,各地秩序基本正常。

灾难性事件与图片报道——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

灾难性事件与图片报道——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
应 最 迅 速 、 直播 时 间 最 快 、细 节 最 清 晰 的 国内 灾 难 报 道 。①

语 言 ,所 以 , 图像 是 大 众 文 化 的 最 佳 传 播 语 言 ,并 已经 成 为 新 闻传 播 的 最 佳 信
息 资 源 。 它 可 以 超 越 时 空 ,跨 越 地 界 ,
【 关键 词 】 闻 图片 突 发 事 件 报 道 新 人 文 关怀
者。 随 着 人 们 的 生 活 节 奏 不 断 加 快 .冗
形 象 直 观 的特 征 , 以及 强 大 的 叙 述 、 表
达功能备受媒体 和受众 的青睐 ,在 灾难
醒 目地 传 递 出该 报 的 采 编 策 划 能 力 、 议 程 设 置 倾 向 、媒 介 伦 理 把 握 及 审 美 趣 味 和 人 文关 怀 的深 度 。 对 汶 川 地 震 的报 道 改 写 了 中 国 新 闻 1
是 周 围 的事 情 . 是更 具 多 元化 倾 向 而 且 但 文本 的功 能 也 更 加 多 样 。
微 博 可 以 实现 各 种 文 本 功 能 的 融 合 ,
移 动 性 和 便 捷 性 使 得 信 息 自 由流 通 。 大 扩
信息的覆盖面 , 能够 随 时 随地 接受 和 传 播
力与 其 带 有 “ 媒 体 ” 融 的特 性 分 不 开 . 微博 不仅 文 本 表 达 的 融 合 成 为 可 能 而 且 促 成
其 它 媒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合 作 与 联 系 。
闻 的作 用 , 过 其 内容 真 实 性 有 待 加 强 。 不
联 网 社 交 服 务 。 博 可 以 说 是 各 种 媒介 功 微
了新 闻 价 值 的 所 有 要 素 :突 发 性 、 显 著 性 、异 常 性 、 重 要 性 、 接 近 性 、人 情 味

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看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

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看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
a s t e r r e 1 j e f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行使 职能过程 中的理念 和行 为所 获得 的社 会公 众信 任程 度 , 是政府 的影 响力 和号召力 , 它是 政府行政 能力的客观结 果 , 体现 了政府 丁作 的权威性 、 民主 程度 、服 务程 度 和 法治 建设 程 度 ;它 也 是 民众 对 政 府 的 评 价, 反映了民众对政府 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民众对政府 的信 任有利于建 两者之间的可动合作机制 ,能够增进政府抵 御风险 、 化解矛盾 的能 力 , 是促进经济 发展 和社会繁荣 的社 会资本。反思政府公信 力在公共行 政中的价值 , 致力于构建 良好的政府公信力 , 是每一个 旧家的政府 、 每一个历史 阶段 的政府都应该高度重视 的问题 , 是大势所趋。…
me n t b e h a v i o r s . I n t h e We n c h u a n e a  ̄ h q u a k e. C h i n a ’ S g o v e  ̄ l — me n t i s wi d e l y p r a i s e d , a n d g o v e r mn e n t c r e d i b i l i t y wa s f u r t h e r i mp r o v e d, b u t t h e r e a r e s t i l l s o me p r o b l e ms t o b e s o l v e d . Vi e wi n g o u r g o v e r n me n t ’ S b e h a v i o r i n t h i s d i s a s t e r , we a r e f u 1 1
o f ho p e f o r t h e c o ns t r uc t i o n o f g o v e r n me n t c r e di bi l i t y .

论汶川地震报道的经验与启示

论汶川地震报道的经验与启示

“5.12”汶川大地震,以其震级之高,破坏性之大将会在中华民族灾难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迹。

然而在地震发生后,灾区群众的消极情绪很快便得以缓解,并迅速转化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积极行动,这其中新闻媒体可谓功不可殁!事实证明,这次我国新闻媒体的震灾报道获得了巨大成功。

正如李长春同志所指出,“汶川大地震以来,新闻单位和广大新闻工作者坚决贯彻中央决策,统一部署,迅速行动,及时、准确、权威、生动、丰富地宣传报道抗震救灾斗争,唱响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主旋律,掌握了社会舆论的主导权,积极影响了国际舆论,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

”[1]汶川地震报道留下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报道及时、信息透明、事实准确是制胜法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新闻媒体果断快速地做出反应,及时透明地公开信息,真实准确地报道新闻,从而成功地把握了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迅速地组织起了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强大舆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局面。

因此可以说,“报道及时、信息透明、事实准确”是这次震灾报道的制胜法宝。

5月12日14:45,即在大地震发生17分钟后,在当时对震中、震级和损失情况尚不知晓和把握的情况下,新华网便开始滚动发布震灾消息。

紧接着,各大网站也在第一时间转发此条新闻。

新华社播发的英文快讯领先于所有外电,比法新社早6分钟,比美联社早8分钟。

第一张地震图片也由新华社在地震发生28分钟后迅速发出。

而地处灾区的成都广播交通台在14:55就已进入直播状态。

中央电视台在地震发生32分钟后即15时,在新闻频道口播第一条新闻;15:02插播“突发事件”片头,并播报了汶川地震的消息;15时20分,打破原有节目安排,推出汶川地震直播;22时,新闻频道和第一套综合频道并机直播"抗震救灾"特别节目,滚动播出抗震救灾有关消息和工作进展。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19时起在“中国之声”中推出特别节目《汶川紧急救援》,反映和报道灾情与救灾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汶川地震看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
多难兴邦,08年的中国人真正体味到这句话的苦与甜,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国家记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但是我们的经济增长奇迹也让世界刮目相看,国人充满了自信,许多人也期待经过北京奥运会重塑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

当我们本应该洋溢在奥运年的喜庆当中时,我们那个多灾的国家却记忆了少有的系列灾害,从年初的南方雪灾到三月份的西藏动乱,再到胶济铁路相撞事故,而最让我们揪心的是建国以来最大的地震--汶川地震。

人民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而处在灾害风口浪尖的中国政府的诚恳表现让人民有一种厚重的依赖感,人民相信这是一具负责任的政府!
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自改革开放以来向来别断的改变,尤其是近年来,政府改革势在必行,在这种背景下,本届政府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别断加强政府的开放性,与此并且也十分注重政府的媒介形象。

从2003年的非典开始,中国政府差不多认识到媒体在爆发社会危机时公布消息,加强社会操纵,增强民众凝结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建立初步的机制,这种机制的作用在今年的南方雪灾发生时再次得到检验,此次汶川大地震中那个注重政府形象的机制则趋向成熟,别仅使政府获得本国人民的支持,也让中国政府在世界媒体获得首次的普遍赞誉!
中国政府在本次汶川地震中塑造的整体媒介形象是“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从温家宝总理的别惜一切代价救人,到救灾官兵别放弃七十二小时后的坚持,生命高于一切,媒介始终把关注的第一视线放在救人上面,人民也紧紧团结在一起,关注每一具被救活的生命。

胡锦涛等中央最高领导集体成员灾后也相继赶赴前线,给人民带了党中央的关怀,并都一致强调救人是第一要务,这对稳定民心有和很大作用,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也是政府以德治国的缩影。

在以人为本的方针知道下,本次汶川地震一具政府主导行为算是“5.12”国祭,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布命令为灾害事故遇难的人民进行凉爽全国哀悼。

这是一具国家对人民生命的尊重,既是对死难者的缅怀,也是对国民一种集体的爱国教育,珍惜国家现有的成就,也要反思国家承受力的脆弱性,教育人民国家的崛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让每一具民众都关注那个国家的命运!
中国政府在汶川大地震中一具别得别提的媒体形象算是开放,中国政府的表现让人民相信这是一具开放的政府,即使有人指责中国政府在开始时也企图操纵舆论,后来因为事件进展太快而被迫开放。

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各个地点电视台电台等政府媒介的出色表现让全国人民第一次快速的知道自己国家发生的巨大灾害,信息全面输出,使人民快速的知道所有对于地震的情况,同时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别仅没有引起可怕的动乱,反而使人民却迅速的团结在一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人民进行自发的救灾活动!中国政府这次没有对媒介进行严密的信息操纵,也获得世界人民的赞誉,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这么坦然的面对重大的自然灾难,这也向世界表达如此一具信息,中国政府是一具自信的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处理好国内的任何矛盾!
本次汶川地震中政府展现给人民另一具媒介形象是成熟。

考验一具政府是否成熟算是看其在处理危机时刻时的应变能力,中国政府在此次危机面前的快速反应,让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佩服和感慨,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刻赶赴灾区,军队救援力量在几个小时就赶赴灾区,人民在灾后一天就开始就开始自发救人捐物,同时一切都在有条别紊之中进行。

在灾害面前时刻算是生命,快速的反应可以让损失落低到最低限度。

抗震中的协作十分重要,政府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够看出政府领导的强势,统一为抗灾服务。

有条理有秩序是政府的成熟领导的结果,呈如今媒风光前更能稳定人民的心理。

这种成熟正是政府要传达给人民的信息,让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相信中国政府的能力,别仅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治理,更加彰显中国的综合国力,作为一具区域和世界大国,并有实力为此承担相应的义务。

此次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的表现虽并非完美,甚至暴露了中国在大的灾害面前承受力的脆弱性,但咨询题的关键别在于存在咨询题,而是发觉咨询题并加以改正。

破除政府机关的奥秘性,加强政府的透明性,才干加强人民的监督,也才干取得人民的信任,今年5月1日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说明中国政府正在这一方面进行努力,加强政府的透明治理,打造政府的新形象。

树立中国政府的良好形象别仅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向心力,提高政府的威信,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而且有利于加强中国的对外交流,促进经济的持续进展!汶川地震为中国政府建立新形象提供了一具好的契机,中国政府也很好的利用了那个契机,在灾害中给人民带来了新的福音,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