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第一章:力和压力课时一:引入与导入- 目标:通过引入拉力与压力的概念,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 教学内容:- 拉力的概念和特点-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例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拉力和压力的概念。
2. 引入拉力:讲解拉力的含义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拉力的作用。
3. 引入压力:介绍压力的概念,提出计算压力的方法,并进行示例演示。
4. 总结:概括拉力与压力的异同点,并引导学生思考拉力和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时二:浮力和阻力- 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浮力和阻力的概念,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教学内容:- 浮力的概念和特点- 阻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例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和阻力的概念。
2. 引入浮力:讲解浮力的含义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物体浮沉的原理。
3. 引入阻力:介绍阻力的概念,提出计算阻力的方法,并进行示例演示。
4. 总结:总结浮力和阻力的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课时三:摩擦力和弹力- 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摩擦力和弹力的概念,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实际推理和解决问题。
- 教学内容:- 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弹力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例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和弹力的概念。
2. 引入摩擦力:讲解摩擦力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进行示例演示。
3. 引入弹力:介绍弹性力的概念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回弹的原理。
4. 总结:总结摩擦力和弹力的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和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光的传播和反射课时四:光的传播- 目标:通过实验和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原理和性质。
- 教学内容:- 光的传播介质- 光的直线传播和速度-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光线传播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光的传播方式。
2. 引入光的传播介质:介绍光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概念,并通过实验和示例演示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情况。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掌控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挑选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公道地安排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这里由作者给大家分享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时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知道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说明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爱好,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说明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爱好,提高科学素养,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2.教学目标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整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肯定本节的学习目标以下:(1)知识目标: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能够用光的折射说明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2)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视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视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4)德育目标: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酷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3.难点和重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肯定:(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说明自然现象.(3)关键: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肯定.二、选用的教具及设备1.挑选教具根据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进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运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知道和掌控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爱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到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2.教具: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三、处理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爱好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料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视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楚,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运用,让学生遵守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到达掌控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四、教法,学法1.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养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取视察分析,启示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视察分析,启示对照,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运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视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楚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控知识,而不是僵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视察中培养能力,展开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运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2.学法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点,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视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觉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爱好,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视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本节采取视察,对照,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摸索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运用折射规律说明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五、教学进程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电流,会正确使用电流表。
九年级物理教案 (全册)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人教版教案内容: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共有十五个章节。
本节课为第一章,主要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物理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力、质量、速度等。
2. 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点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2.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教学难点1. 物理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物理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物理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进行解释。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力、质量、速度等,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物理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巩固对物理学概念的理解。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物理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六、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的第二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以及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七、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分析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5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1【学习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
3.理解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单位。
能用速度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平均速度。
【知识结构】运动图像:有两物体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2米/秒、4米/秒,请分别画出它们的图像一、热身训练:1.运动员在跳伞过程中,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的, 选择降落伞作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____的。
2.飞机作俯冲飞行时,飞行员说:“大地迎面而来”,这是以______________作参照物的。
3. 5米/秒=_____________千米/时4. 54千米/时=______________米/秒二、典型例题: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v=S/t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B.速度v的大小与路程S、时间t都没有关系C.当速度v一定时,路程S与时间t成反比D.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2.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A.迎面走来的行人B.路旁的树木C.小红骑的自行车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3.一辆摩托车在平直的路上行驶,在1秒内经过1米,在二秒内经过2米,在3秒内经过3米,在4秒内经过4米,则对此摩托车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4.小明为了探究物体运动速度与运动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在课外实践活动时,选用了两辆不同规格的四轮驱动模型车A和B,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实验.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运动路程 S/m 汽车A 0.1 0.2 0.3 0.4汽彻B 0.2 0.4 0.8 1.2运动时间t/s 汽车A 1 2 3 4汽车B 0.5 1 2 3(1)试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右图5-11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两车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根据数据分析,比较出汽车A和汽车B的快慢程度.(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分析出两车处于什么运动状态(3)在相同时间内,汽车A和汽车B谁运动的路程长三、课堂巩固:1.两个同学并肩走在林荫路上,若相对于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来说两人都是____________的;而相对于其中的一个同学另一个同学是_________的。
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6篇
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6篇作为教师在制定教案时一定要保持逻辑思路清晰,教案是上课的流程,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在教学中,端正教学态度,明确教学目的,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认真批改作业,搞好单元过关,将教学的每项工作落到实处。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与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积极参加进修学习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四单元,是在上学期所学电学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力学的有关知识。
如,家庭用电、电能、材料等。
这些知识是上学期电学知识的延续。
再通过本学期知识的学习学生才会对力学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
这些知识既是基础,又是桥梁,作用非常重要。
另外,本学期教材中渗透的某些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很有指导意义。
物理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激发要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物理学习需要的潜在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意向,成为实际学习活动的动力。
这就需要创造问题情境,特别是要注意每个课开始的课题引入。
教师要善于利用演示实验或简炼的具有强烈启发性的'语言,在上课的开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吸引住,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本学期担任九年级两个班的物理课教学。
绝大部分同学对物理有一定兴趣,但不够浓厚,对上学年知识的理解、掌握由于放假等原因已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但一些基本物理学习习惯已初步养成。
本学期准备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措施,注意加强优等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转化,促进中等生的整体进步。
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
九年级物理教案 (全册)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人教版教案内容:一、教材分析《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材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综合素质为目标。
全册内容共分为20个单元,涵盖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本册教案旨在通过物理实验、问题探究、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物理现象和实验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 教学难点:物理现象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进行评价。
2. 终结性评价: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七、教学计划根据学期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等。
九年级物理教案 (全册)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人教版教案章节一:力和运动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b. 让学生掌握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c. 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2. 教学重点:a. 力的概念和作用。
b.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c.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3. 教学难点:a. 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b. 牛顿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b.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作用的两种效果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c. 示范: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d. 练习: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应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
教案章节二:压力和浮力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b. 让学生掌握浮力的大小计算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2. 教学重点:a.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b. 浮力的大小计算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3. 教学难点:a. 压力和浮力综合应用问题的解决。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压力的存在和作用。
b. 讲解:讲解压力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浮力的大小计算和物体浮沉条件。
c. 示范:进行压力和浮力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d. 练习:让学生应用压力和浮力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案章节三:简单机械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b. 让学生掌握滑轮组的原理和应用。
2. 教学重点:a. 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b. 滑轮组的原理和应用。
3. 教学难点:a. 杠杆和滑轮组综合应用问题的解决。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简单机械的作用。
b. 讲解:讲解杠杆的分类、特点以及滑轮组的原理和应用。
c. 示范:进行简单机械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d. 练习:让学生应用简单机械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案章节四:声现象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电与磁》,内容包括:磁现象、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磁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电流的磁效应,理解电磁感应现象。
2. 学会使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能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流的磁效应,右手螺旋定则,电磁感应现象。
难点:右手螺旋定则的应用,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铁、通电螺线管、电流表、电压表、导线、法拉第圆盘。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磁铁、导线、电池、电流表、电压表、通电螺线管、法拉第圆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磁铁吸引铁钉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磁现象背后的原因。
2. 例题讲解(1)讲解磁场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磁感线的分布。
(2)介绍右手螺旋定则,讲解如何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3)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几个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2)让学生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计算几个实际问题的答案。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磁现象磁场、磁感线、磁极、磁化2. 电流的磁效应右手螺旋定则3. 电磁感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通电后,上端为N极,下端为S极。
B. 通电后,左端为N极,右端为S极。
(2)某线圈在磁场中转动,当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时,感应电流为I;当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平行时,感应电流为多少?2. 答案(1)A. S极;B. N极。
(2)感应电流为0。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了电与磁的基本知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右手螺旋定则和电磁感应定律的掌握情况,对掌握不牢固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篇一1,引入新课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
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
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
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15篇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15篇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推桌子前进时很费力,为什么(二)新课学习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
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猜想一: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有同学会提出与重力有关,可举把黑板擦压到黑板上所受摩擦力与重力无关来引导学生找到压力影响摩擦)猜想二: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猜想三: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猜想四:与运动速度有关针对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得出结论3.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例:人走路a.哪里存在摩擦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例:滑雪比赛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b.怎样减小摩擦力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
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
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
(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5.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课后小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3)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6.1电流做功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16.1电流做功教案:16.1 电流做功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电流做功的原理和实质。
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电流做功的概念,了解电流做功的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流做功的定义和实质。
2. 使学生掌握电流做功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流做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电流做功的实质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如电动机的运转,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做功的概念。
2. 理论讲解:讲解电流做功的定义和实质,电流做功的计算方法。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电流做功实验,如电流通过电阻器产生热量,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电流做功的过程。
4.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电灯发光、电动机运转等,让学生了解电流做功的应用。
5. 练习与讨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电流做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电流做功的实质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对电流做功的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方法。
但在实际应用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练习和思考。
拓展延伸:1. 电流做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如何提高电流做功的效率?3. 电流做功与电能转化有何关系?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电流做功的定义和实质电流做功是指电流在通过导体时,对导体做功的过程。
它实际上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
例如,当电流通过电灯时,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当电流通过电动机时,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理解电流做功的定义和实质是掌握本节课的关键。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精选10篇)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一一、电荷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4、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C5、电荷在金属杆中可以定向移动,金属是导电的。
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
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
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
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
二、电流和电路1、电路的组成:1)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2)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的器件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4)导线:连接电路2、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三、串联和并联1、串联电路:把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后,只有一条通路,逐个通过各用电器后,直接流回电源负极;切断任何一处电路,整个电路均断开;开关可以串联在电路中的任意位置,并不影响对电路的控制作用。
2、并联电路: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
用电器之间的连接点叫并联电路的分支点。
从电源两级到分支点的那部分电路叫干路,两个分支点间的个条电路叫支路。
切断一条支路,其余各支路仍然工作,因此,干路中的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支路开关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通断。
四、电流的强弱1、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代表,它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使用电流表的注意事项:1)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负接线柱流出。
3)估测、试触,选择合适量程五、家庭电路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1)进户线:火线、零线。
2)电能表:测用户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3)总开关(闸刀开关):控制户内与户外的通与断。
4)保险丝:当电路中又过大电流,保险丝熔化,自动切断电路。
(其保护作用)2、进户的两条输电线中,有一条在户外就已经和大地相连,叫做零线,另一条叫做端线,俗称火线。
九年级物理教案 (全册)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人教版第一章:力和运动1.1 牛顿第一定律学习目标: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演示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1.2 牛顿第二定律学习目标: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及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实验演示力与物体加速度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1.3 牛顿第三定律学习目标: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牛顿第三定律,通过实验演示相互作用力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第二章:能量和功2.1 动能和势能学习目标: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转化。
教学内容:讲解动能和势能的定义,通过实验演示能量的转化。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2.2 功和能量守恒学习目标:掌握功的计算及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内容:讲解功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演示能量守恒的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第三章:压强和浮力3.1 压强的概念学习目标:了解压强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压强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3.2 浮力的概念学习目标: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浮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第四章:电路和电流4.1 电路的基本概念学习目标:了解电路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讲解电路的基本元件,通过实验演示电路的闭合与断开。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4.2 电流的概念学习目标:掌握电流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电流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第五章:电磁现象5.1 电磁感应学习目标: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电磁感应的现象,通过实验演示发电机的原理。
初中物理九年教案
初中物理九年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解释相关现象。
(2)掌握光的反射定律,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运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3)设计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兴趣。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光的反射定律及其应用。
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2. 学生分享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如镜子、水面等,引出光的反射定律。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三、学习光的反射定律1. 教师讲解光的反射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反射现象。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反射现象,巩固光的反射定律。
3. 教师举例说明光的反射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五、巩固提高1.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师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2. 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反射现象,下一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掌握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光的反射定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三物理电路电流教案【5篇】
初三物理电路电流教案 精选篇1初三物理九年级全册电流和电路知识点第1节 两种电荷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是Q。
电荷的单位是库仑(C)。
2、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①使用验电器。
验电器的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
但验电器不能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②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③利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摩擦起电原因:由于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的物体,要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的物体,要得到电子,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注意:①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只能转移带负电荷的电子;②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将带上等量异种电荷;③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两物体摩擦不会起电;④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但电荷总量守恒。
能量转化:机械能-→电能4、 导体和绝缘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常见的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湿润的物体、含杂质的水、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常见的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油、陶瓷、纯水、空气等。
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既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它们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导体内部自由移动。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在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绝缘体中有电荷,只是电荷不能自由移动)金属导体容易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酸碱盐的水溶液容易导电靠的是正负离子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学案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学案第一章:力和运动1.1 牛顿第一定律学习目标: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掌握惯性的概念。
教学内容: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解释惯性的概念,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进行小组讨论。
1.2 牛顿第二定律学习目标: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掌握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教学内容:解释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讨论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学生活动:进行实验观察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
1.3 力的合成与分解学习目标: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掌握平行四边形法则。
教学内容: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解释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
学生活动: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绘制力的合成与分解图示。
第二章:能量与功2.1 能量的定义与分类学习目标:理解能量的概念,掌握不同类型的能量。
教学内容:介绍能量的定义和分类,解释不同类型能量的特点。
学生活动: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进行小组讨论。
2.2 功的计算学习目标: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解释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讨论功的正负号含义。
学生活动:进行功的计算实验,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2.3 机械能守恒定律学习目标: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掌握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
教学内容: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条件,解释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方法。
学生活动:进行机械能守恒实验,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
第三章:压强与浮力3.1 压强的定义与计算学习目标: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解释压强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讨论压强的影响因素。
学生活动:进行压强的测量实验,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3.2 浮力的概念与计算学习目标: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解释浮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讨论浮力的方向。
学生活动:进行浮力的实验,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3.3 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学习目标:理解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掌握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黏在一起
B、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C、磁铁能吸引大头针
D、破镜不能重圆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护散现象
分子间的作用力
教学后记:
教者
年级
班级
科目
拟定授课时间:20年月日
教学内容(课题):第二节内能
教学目标(包含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内能所指的动能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3)内能所指的分子势能是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势能。作为物体整体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科目
拟定授课时间:20年月日
教学内容(课题):第三节比热容
教学目标(包含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四、自我检测:
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一切物体里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SARS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
B、像一杯水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红了
C、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板长久紧压在一起,金板中渗有铅,铅板中渗有金
D、配制过氧乙酸消毒液时,能闻到刺鼻的气味
2、下列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A、沙尘暴来临时,漫天沙尘
(4)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棗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小结
(1)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4:为了表示不同物质在吸热能力上的差别,物理学里引入了_________这个物理量.即:_________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_______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__________.用符号_____表示,它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_,它的物理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外:比热容的概念还可以表述为: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______1℃所______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澧南镇道河中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者
年级
班级
科目
拟定授课时间:20年月日
教学内容(课题):第十三章热和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包含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5:我国北方楼房中都装有“暖气”,用水做散热的介质,把热量带到房中取暖,用水做介质有什么好处?生活和生产中,还有没有用水来加热或散热的情况?试举例.
答:。
6:试计算下列物质吸收的热量.(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
(1).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质量是2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引入新课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1.知道内能的初步概念及内能跟温度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内能概念
学习难点: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学习关键: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教学准备(包括教学器材、实验器材、现代化教学设施):
教学过程或教学流程(应写详细)
通过所举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扩散能发生在体和体之间、体和体之间。
科学家们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 mm深。这说明扩散也可以在体和体之间发生。
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一滴墨水,比较两杯中墨水的扩散现象有什么不同。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比热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升1℃时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3、引导学生看书P131----133,钩出重点知识,在不懂之处打上问号。
二、完成预习作业(验)
1:对于同一种物质,质量越大,升高的温度越多,则它吸收的热量越________.
1、引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平P130前面的“?”,在学生理解“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2、(1)演示实验: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学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想想议议:
1)
2)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这是一个铅块,我们知道它是由组成的,组成它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那么为什么铅块没有飞散开?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呢?(学生讨论)
是分子间的引力作用使铅分子聚合在一起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学习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关键: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包括教学器材、实验器材、现代化教学设施):
教学过程或教学流程(应写详细)
一:自主探究:(学)
分子运动论主要内容为:1、物质有分子组成;2、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探究学习:扩散现象
猜想:打开香皂盒闻到香味,说明香气的分子发生了。
下面我们再来通过讨论实验来体会分子是运动的。
往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观察到现象。
上面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即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举出几个例子,看谁观察得细致。
(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B、“八月桂花遍地香”时,到处都能闻到桂花的芳香
C、扫地时,室内尘土飞扬
D、把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块压紧,一段时间后不容易把它们拉开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越快,它的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也越快
B、液体凝固成固体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就停止了
C、固体被压缩到分子之间无间隙才不能被压缩
D、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第二节内能
一、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1.内能不同于机械能
2.一切(运动、静止、高温、低温)物体都有内能
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热量:传递内能的多少
2.做功
教学后记:
教者
年级
班级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热现象:物体温度的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等。这些热现象的解释,都涉及到热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也是人类长期探索的问题,直到17世纪和18世纪期间,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热现象是由物质内部大量微粒的运动引起的,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分子运动论。到19世纪建立了能量的概念,人们又逐渐认识到与热现象相联系的能量——内能,用分子运动论和内能的观点,可以解释很多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