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度”文化的生态价值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以下是几点:
1.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相处,主张天人合一。

它认为人类不是独立于自然的存在,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当与自然界和谐共生。

这个观点与现代生态学的“生态系统理论”非常相似,认为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2. 尊重自然: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保护环境,主张尊重自然、回归自然。

它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不要过度干预自然界的规律。

同时,也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认为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保护自然资源和人类生活的平衡。

3. 和谐共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共生,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

它主张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环境与人口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建筑、种植、养殖等方面也有很多注重环保的传统做法。

4. 德行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品德的培养非常注重,主张人应具备德行、品质高尚,以此来保持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它认为人与环境的和谐不仅取决于环境本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的品质。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其生态智慧能够给我们带来
宝贵的启示,指引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更好地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与生态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与生态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与生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观念与生态保护思想。

这些价值观不仅为古人所推崇,也对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佛教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与生态保护。

1. 儒家自然观与生态保护儒家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儒家思想里的“仁爱”概念不仅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也体现了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

儒家倡导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的行为应与天地万物相协调。

在生态保护方面,儒家主张节俭养生、德行厚重,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儒家经典《大学》中有云:“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表达了人应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节气的思想。

2. 道家自然观与生态保护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教往往将自然视为至高的存在,强调人应顺应自然、返璞归真。

在道家自然观中,人与自然界是一体的,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不进行过度开发和剥削。

此外,道家还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即“守法自然”、“随顺天理”。

在生态保护方面,道教倡导保护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 佛教自然观与生态保护佛教强调众生平等、慈悲为怀,认为一切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包括动物和植物。

佛教徒通常持有“不杀生”的观念,以此来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佛教倡导人们善待自然界中的生灵,如“素食主义”即是其中之一。

佛教徒还强调人应该减少物质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以此来避免对自然环境的不必要破坏。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与生态保护可以总结为:人与自然共存、和谐相处。

儒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合一,强调德行和节俭养生;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倡导顺应自然、返璞归真;佛教则强调慈悲为怀,保护一切众生的权利。

这些传统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生态保护至关重要。

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时,我们可以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及其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生态文化深受历史和地域的影响,因此形成了独特的生态观念和保护方式。

在当今社会,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生态文化的价值日益凸显出来,并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源远流长,其内涵包括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天人合一等多方面的内容。

环境保护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中国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倡导“天人合一”,讲究与自然和谐相处,对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重视。

生态平衡也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特征。

中国古代讲究“阴阳五行”、“阴阳调和”等理念,重视自然的生态平衡,强调整体与局部的平衡关系,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传统。

天人合一的观念也贯穿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应该尊重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而不是剥削利用、破坏自然。

1. 对环境问题的重要启示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对环境问题的重要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传统生态文化重视生态平衡,注重自然界各种要素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为今天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提倡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反对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剥削,这对当前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具有独特的环境伦理,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中心,这为今天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 对环境保护的积极影响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对当代环境保护事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

借鉴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理念和精神,可以对当代环境保护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提升社会各界对环保工作的认识和重视,促进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珍爱自然的浓厚氛围。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及其现实意义【摘要】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是中国古代民族智慧与环境交融的产物,其独特的价值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生态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其影响因素包括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地域文化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生态文化,需要加强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

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提倡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与处理环境问题,对现代社会起到启示作用。

未来传统生态文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多地融入现代技术和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关键词】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现实意义、渊源、特点、社会、影响因素、保护、传承、可持续发展、重要性、启示、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及其现实意义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这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念,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生态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和依存。

在当今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压力,传统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和理念更显珍贵和必要,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2. 正文2.1 传统生态文化的渊源与特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源远流长,其渊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先民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相处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

传统生态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尊重自然。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古人常常把自然比作大地母亲,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对大自然保持敬畏之心。

循环利用。

传统生态文化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提倡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

古人常常以“物尽其用”、“浪费可耻”等为人生箴言,倡导人们珍惜资源,勤俭节约,追求简约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保护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

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价值。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加速,许多传统文化地方受到破坏,生态环境也受到了破坏。

因此,如何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维护其生态价值,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生态价值。

传统文化常被视为一种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

可以说,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生态文化。

中国传统孕育了许多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如中医、茶文化、文人墨客赏花诗等等。

在中国的文艺作品中,各种自然景色也是普遍出现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尊重。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加速,这些传统文化正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重视,是维护生态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保障。

为此,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 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要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和推广工作,让人们了解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

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投入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而国民也应该紧密团结起来,争取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2. 增加生态文化教育加强生态文化教育的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教育,培养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尊重生命、珍视资源的思想和行为。

3. 推广传统文化产品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传统文化产品的推广至关重要。

传统文化产品在形式、内容和价值上都能为现代人提供不少启示,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能获得更深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4.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传统文化虽然历史悠久,但它却是不断变化的。

在传承过程中,要注重“传承创新”。

要发挥传统文化在绿色生态、低碳环保中的积极作用,既不能过分保守,也不能过分改变。

要根据现代健康、环保、实用的需求加以发扬光大。

三、结语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体现在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文化自信上。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一、生态美学概念的引入生态美学是对生态环境与美的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的学科,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美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呼吁。

二、生态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1. 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这种观念下,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美学思想。

2.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传统园林艺术中,自然山水与建筑艺术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生态美学景观。

例如,苏州的古典园林以其精致的布局和自然的景观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和谐的追求。

3. 尊重自然的伦理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强调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古代文人墨客常以自然景色为题材,表达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4. 传统农耕文化的生态价值观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注重与自然的交融。

古代农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决定农事活动,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

这种生态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意义1. 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呼唤人们重新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弘扬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理念可以激发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

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人们可以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 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价值观念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契合。

通过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美学,可以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 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与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 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与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与保护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这个文化对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生态伦理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讨论了如何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保护生态环境。

一、传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一个包容万物的宇宙整体,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类应该与自然界保持平衡。

二、传统文化对环保的重视传统文化中体现了许多对环保的重视和倡导。

例如,佛教教义中有“众生平等”的理念,强调对所有生物的尊重和保护。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如清明节和中秋节,都有与自然和环境保护相关的传统习俗。

这些习俗都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三、传统文化的回归与生态保护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态环境破坏的日益加剧,许多人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一方面,人们通过回归传统文化来修复与自然的联系。

例如,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人开始重新学习种植蔬菜、养殖家禽等传统的农业生活方式,以减少对环境的依赖。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当代科技的支持,使得传统智慧得以更好地传承和推广。

在中国的一些保护区,人们通过利用传统的灵犀智慧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例如,利用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而减少对水土资源的污染。

四、弘扬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教育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弘扬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变得尤为重要。

许多学校都已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环境教育课程中,通过讲授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此外,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节日庆祝活动,可以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参与。

五、传统文化与当代环境保护的结合传统文化与当代环境保护并不矛盾,相反二者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生态平衡。

古代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认为人处在自然之中,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观念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现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导致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循环利用和节约资源。

古代中国人民非常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注重“物尽其用”,追求“一片叶落归根”。

这种思想对于当前的资源紧缺和资源浪费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现在,全球资源的消耗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于资源的浪费和挥霍现象比比皆是。

而中国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利用资源,提倡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回收利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环保伦理。

古代中国人民非常重视环境的保护,注重对自然环境的珍视和维护。

这种环保伦理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现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

而中国传统文化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每个人都应该有环保的意识和行动,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去,保护我们的环境。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

古代中国人民不仅强调个体的责任,还强调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这种文化观念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现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而是全民的责任。

每个人都应该有环保的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关注生态环境,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的实践中去。

只有全民参与,才能共同建设一个美丽的家园。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倡导尊重自然、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环保伦理和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观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美丽、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与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与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与保护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其传统文化对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在这个面临着日益严峻生态环境问题的时代,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来保护生态环境。

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一、生态伦理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这些观念贯穿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中,起着引导人们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作用。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先秦哲学中,有着“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依存。

这种观念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从而倡导与自然界和谐相处,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生态平衡的观念。

道家哲学中有“法道自然”、“顺天应人”等思想,以及佛教中提倡的生态禅修等,都提倡顺应自然、平衡发展的理念。

这些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呼吁人们遵循自然规律,追求生态和谐。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了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平等与尊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谐”等概念,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要建立在对其他生物的尊重和保护之上。

这种人文关怀的态度,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态伦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环境的依存与尊重。

中国农耕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密切依赖于自然环境,因此中国人深深地感受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节日和仪式都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比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的形成与发展反映着中国人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依赖。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这些观念引导人们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且倡导尽量保持与自然界和谐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型文明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在传统文化中,人类被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种思想使得中国人尊重自然,注重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这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保护环境的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例如,古代的系统观念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这种传统思想使得中国人注重环境的保护。

中国古代的建筑、园林和农耕文化等都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尊重自然、倾听自然,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和天道循环的思想也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启示作用。

传统文化中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天道循环”的思想则意味着宇宙的万物都有其规律和循环,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按照规律办事。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尊重自然规律、遵循生态循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伦理的强调也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强调尊重他人、敬畏自然,注重道德行为。

这种道德观念可以激发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自然观念和生态智慧。

古代中国文化中的诗词歌赋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象的描绘,重视观察和感悟自然界的美。

这些原始的观察力和敏感性是我们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素养。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及其现实意义一、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点。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依赖非常深。

他们在耕作中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土地的休养生息,实行轮作和休耕制度,以此来保护土地的生态平衡。

中国人对自然界万物都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融汇了丰富的生态智慧。

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智慧传承下来,如“天人合一”、“顺天应时”、“物极必反”、“万物有灵”等等。

这些智慧体现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为后人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古代中国人民对自然界的崇拜和祭祀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他们通过祭祀祈祷来感谢自然的恩赐,祈求风调雨顺,希望得到自然的保佑。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心,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环保理念。

二、现代社会面临的生态问题在现代社会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也不例外,面临着严峻的生态挑战。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大气、水体、土壤等各个方面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得人们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

资源枯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水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等都处于严重的萎缩状态,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还有,生态失衡造成的自然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现代社会面临的生态问题日益严峻,亟待寻找有效的解决之道。

面对现代社会的生态问题,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生态文化可以为人们提供可供借鉴的生态智慧。

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尊重,以及他们建立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都是对当今社会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思想,如道家和儒家的自然哲学。

这些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调节的关系,因此人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平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体现在许多方面,如佛教的慈悲怜悯之心、道教的自然哲学、儒家的礼仪伦理、书法艺术中的自然造型等。

例如,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人应该对动物和自然界的生命有同情心。

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应该保持自然界的平衡。

儒家的礼仪伦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也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界,不能破坏自然界的平衡。

当代,生态伦理思想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日益加剧,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生态伦理思想提醒我们,人类不应该放纵自己的欲望,而应该谨慎对待自然界,尊重生命的尊严,保护生态环境在当代,生态伦理思想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环境保护、动物保护、可持续发展等。

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生态伦理思想告诉我们,人类应该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不能滥用自然资源,不能破坏生态环境。

在动物保护方面,生态伦理思想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尊重动物的生命,不能滥杀、滥捕动物,应该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生态伦理思想告诉我们,人类的发展应该与自然界和谐共存,不能牺牲自然界的利益,应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生命,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生命,还提醒我们要认真思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寻找出路。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日益加剧,生态伦理思想提醒我们要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保护地球家园。

同时,生态伦理思想也提醒我们,人类不能以牺牲自然界的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应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伦理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还提醒我们要尊重动物的生命,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举例

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举例

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举例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文明的结晶,它以尊重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实践,下面将举例介绍其中几个。

1. 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农民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了许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例如,农民根据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采用轮作休耕的方式保护土壤肥力,注重农作物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农耕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共生关系,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2. 园林艺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瑰宝之一。

古代园林以自然山水为基础,通过人工的布局和设计,创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感。

园林中常见的假山、水池、花木等元素都是对自然景观的模拟和再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园林艺术注重营造宜人的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和共生关系。

3. 传统医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的传统医药是对自然疾病防治的智慧总结。

传统医药注重调理身体的整体平衡,强调预防为主,倡导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中草药的运用、针灸、推拿等疗法都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应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4. 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例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节日都与自然的变化和农耕文化密切相关。

这些节日中的习俗和活动,如祭祀祖先、赏月、踏青等,都是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5. 传统建筑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也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例如,古代建筑常常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注重建筑与周围景观的协调,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妙。

总结起来,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丰富多样,包括农耕文化、园林艺术、传统医药、传统节日和传统建筑等方面。

这些传统文化实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及其现实意义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源远流长,其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

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理念中强调和谐、平衡和中庸,主张顺应自然、有度而行,反对过度开发和盲目追求物质利益。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体现的淋漓尽致。

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也对中国的生态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强调天人合一、与自然相融相通,主张以自然之道处世;佛家则强调因果缘由、大慈大悲,提倡善良行为,赞颂山水良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些思想观念贯穿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观念,强调了尊重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这些价值观对于当今社会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污染成为了当今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强调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提倡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这一理念为人们树立了良好的生态伦理观念,使得人们在处理环境问题时更加注重自然的平衡和生态的完整性,避免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过度破坏。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注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理念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国政府正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传统生态文化所强调的生态伦理观念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作为普通公民,也要树立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做到人人关注环境、人人参与环保,从而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所强调的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对于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正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倡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传统生态文化所强调的自然和谐观念为这一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支持。

传统生态文化所蕴含的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使得人们更加注重节约能源、减少排放,提倡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这有利于推动绿色低碳的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
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经济发展中 ,推动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实 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实践
推广绿色生产方式、绿色技术和绿 色消费模式,鼓励企业进行绿色创 新和转型升级,加强环境监管和执 法力度。
绿色发展价值
绿色发展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和减 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和效益,增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 力和国际竞争力。
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04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对当代 的启示
尊重自然规律
总结词
尊重自然规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强调人类应当顺应自然法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 破坏生态环境。
详细描述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应当顺应这些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 发和破坏生态环境。这种思想在《道德经》、《易经》等经典中都有所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 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 想
•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 价值
•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在当代 的应用
•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对当代 的启示
0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 想
天人合一
总结词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强调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的关系。
倡导绿色生活
总结词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提倡绿色、简约 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 。
VS
详细描述
中国古代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认为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因此, 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实现可 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在古代的建筑、园林 、服饰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在新时代的价值启示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在新时代的价值启示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在新时代的价值启示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以和谐共生、循环利用、尊重生命和环境保护为核心,通过文学、艺术和哲学作品以及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念等外在表现形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这种生态思想不仅在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和现代价值。

通过弘扬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我们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美丽的地球家园。

关键词:传统文化;生态思想;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根植于对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平衡与稳定。

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和表达。

下面将详细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外在表现。

一、生态思想的起源和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学派和文化传统。

道家、儒家和佛家等思想流派都对生态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1.道家思想。

道家的核心理念是追求自然的道德和无为而治。

道家主张人与自然的合一,认为人类应当与自然共同发展,顺应自然的变化,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儒家思想。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责任。

儒家注重修养个人品德,提倡养德爱物,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3.佛家思想。

佛家思想强调慈悲心和对一切生命的尊重。

佛教教义中提倡不杀生和不伤害生灵,从而呼吁人们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这些思想流派的共同特点是:强调与自然相融、顺应自然、尊重生命,推崇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

二、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的主要表现1.和谐共生的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传统文化中认为人类不应该过度干扰和破坏自然,而是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共生。

这种和谐共生的观念可以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和哲学作品中看到。

例如,中国山水画中常常描绘自然景观,强调山水之间的和谐和平衡。

这些画作追求自然之美,同时也启示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及其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传统生态文化。

这种传统生态文化不仅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智慧,更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行为方式之中,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重温和传承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意义愈发凸显出来。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及其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然界的崇拜、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可以在经典文献中得到充分体现,例如《易经》中就提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倾向于将人与自然界融为一体。

在以自然为基点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崇尚的是一种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形成了包括祭祀、崇尚、节俭、顺应等多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例如在古代祭祀活动中,常常要求人们做到节俭祭品、顺应自然规律,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且也能够保护自然资源的涵养与更新,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理念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于环境污染、资源消耗日益加剧的当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保观念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尊重生命与平等共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相通的,生物间彼此之间也是相通的。

在《孟子》中就有“春秋经之术数,摄生之理也”,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

传统文化中也有大量的护生思想,提倡人与自然界所有生灵平等相待。

这种尊重生命与平等共存的思想在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存在,这不仅有利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也能够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宜人的人类生存空间。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践行节俭、良俭。

传统文化中,节俭是一种基本的伦理观念,讲究量力而行、节约资源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标志着我国进入生态建设的新时期。

在时代背景的感召下,“生态文明”是历史的选择。

中国古代的先哲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思考,这样就催生了中国古代的生态价值理论,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一致的。

标签:天人合一;仁爱万物;生态文明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热爱自然、拯救地球、走出生态危机,甚至生存危机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人与自然关系和人类现存生活方式的重新审视。

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的发展,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和重要内容。

人类的文明进程包括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工业化使产品的快速生产成为可能,但是在工业化进程中,人类毫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从而导致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发生。

例如,全球变暖、土地沙化、资源枯竭、能源短缺、污染严重等,这些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自然界正在经历着量变到质变,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这种反思正如恩格斯所言:“人类不能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关注宇宙与人生,形成了丰富深刻的人与生命、人与自然的思想。

他们对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行深刻的思考,形成了古代朴素的、自发的环境哲学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包容性、稳定性、继承性,其中的思想精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儒学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在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被大多数思想家阐述和发展,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重大,其中的环境哲学思想为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第一,“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天”是化生万物的本源,“人”是天工造化之物,所谓“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谐调和统一。

人在天地间,享受着自然的灵气,接受着自然的滋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是指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于自然世界和人类生活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根据这种观点,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的生命,并且应该以谨慎的态度对待自然界的资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界的规律是由天地、阴阳、五行等概念所描述的。

天地是指宇宙的两大主要部分,阴阳是指万物的两种基本属性,五行是指五大自然元素——木、火、土、金、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认为,人类的生活应该与自然界的规律相协调,不能违背自然界的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还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的生命,并且应该以谨慎的态度对待自然界的资源。

例如,在古代中国,人们尊重动物,并且尽量减少对自然界的破坏。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节约资源,强调节约能源和资源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加剧,保护自然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在这方面可以提供借鉴和启发,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自然界的价值,并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建立做出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第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生”(创造生命)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

第二,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与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

因此,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

人没有权利把自己当作万物的主宰,“屈物之性以适吾性”,而应该对天地万物心心爱念,使万物都能按照它们的自然本性得以生存和发展,这就叫“各适其天”。

第三,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是最值得观赏的。

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这就是“仁者”的“乐”。

第四,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表明人与万物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生死与共,休戚相关。

这就是“生态美”,也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

以上四点,大致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其中包含了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和生态美学的内容。

这些内容,体现了当今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念,极富现代意蕴。

这些内容,既是民族的,又是全人类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6期Vol.33No.6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收稿日期:2016-04-19作者简介:蒋玉莲(1965—),女,广西全州人,广西警察学院学报编辑部教授、副编审,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和思想政治理论研究。

中国传统“度”文化的生态价值蒋玉莲(广西警察学院学报编辑部,广西南宁530028)摘要:日益恶化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呼唤新的文化形态来支撑生态化建设,研究生态危机中“度”文化的生态价值,既是全球性生态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破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弊端与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

因此,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度”的价值与时代特征,以生态中应有的“度”为范式,来解决现实中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优化之间的“两难”问题。

关键词:生态文化;“度”文化;生态化;生态危机中图分类号:B82-0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91(2016)06-0076-04Ecological Val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Degree ”CultureJIANG Yu-lian(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Guangxi Police College,Guangxi Nanning,530028)Abstract:The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 calls for new cultural forms to support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The study of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the "degree"culture in the ecological crisis is not only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the glob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but also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break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drawbacks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maintaining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refore,the value of "degree"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should be excavated to solve the "dilemma"betwee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with the "degree"as the paradigm.Key words:ecological culture,"degree"culture,ecologicalization,ecological crisis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

进入工业文明,地球上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持续增加,生态破坏严重,其足迹已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1]1。

在急功近利的短视文化环境中以追求无限增长为目标,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已成客观事实,遏制全球性生态危机已纳入世界各国政府的工作日程,面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两难”困境,寻求人类永续发展与地球恒久美丽的平衡支点,是绿色经济和生态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正在世界性焦虑之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特别是生态中的“度”文化,似乎为之一亮,也许这才是挽救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文化基础。

一、生态文化与中国“度”文化(一)生态文化生态,是指自然界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及相互依存的状态。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那么,广义的生态文化就是人类由敬畏自然、顺从自然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再到保护自然、追求生态和谐等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产品的总和,包括人类在与自然生态环境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其指导下的生产方式、法律制度、科学技术和行为方式等的复合体。

具有阶段性和多元性特征,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在价值就是生态文明。

可见,现阶段所提倡的生态文化是在人与自然相互关系中形成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是人类在对传统文化行为的实践与反思、批判与继承等发展历程中构建出来的人类应当拥有的新型文化,是通过对生态危机的反思和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成熟与完善起来的先进文化,对生态化建设实践起智力支持和推动作用。

(二)中国传统中的“度”文化“度”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千年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哲学范式,是和谐、平衡、包容、辩证、合适等伦理思想和价值观的最佳体现,是做人做事的价值尺度,具有普适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道家和墨家。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儒家主张节用,“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在荀况看来,加强农业生产,厉行节约,上天(自然界)就不能使人贫困;道家把节俭视为“三宝”之一,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的“三宝”,即“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

在老子看76--DOI:10.19488/ki.45-1378/g4.2016.06.019来,崇尚节俭和抑制奢侈不仅是治国安邦的重要保证,也是养生的重要原则;墨家讲“节用”和“节葬”,墨子在《鲁问》中提到: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喜)音湛湎〔mian免〕(沉醉在酒中),则语之“非乐”“非命”,墨子的“节用、节葬”“非乐、非攻”,就是主张节约,限制贵族奢侈享乐的生活,同时还反对战争破坏,希望天下人都能过上平等和谐与衣食无忧的幸福的生活。

除此之外,古代的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立有相关律令,《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

”就是说阳春三月,树木花草刚刚发芽生长,不允许乱砍滥伐,至于什么时候可以砍伐呢?《周礼》上是这样说的:“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即入秋以后,草枯叶落,才可以适度砍阀。

可见中国先人的生态智慧就是“取之有度”和“用之有时”,生态万物才能持续生长,人类需求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11。

这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生态文化体系,其核心价值就是生态的平衡、和谐与适度,精华则是“天人合一”。

在生态环境的现实生活中具体落实为一个字,即“度”。

“度”就是分寸、节制、适时、平衡与和谐,是可持续发展与地球承受力之间的平衡,是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原则。

“度”不仅是中国的生态智慧,也是中国人的政治智慧和生活智慧,这种智慧不光存在于古往今来的圣贤典籍和相关律令之中,还通过实践牢牢地扎根于中国文化之中,不仅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现代价值,应服务于当下的人类生态文明建设。

二、全球性生态危机下“度”文化的时代特征与内在价值文化与文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重新挖掘和整理中国优秀传统“度”文化的时代特征和内在价值,是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

(一)人类生态中“度”文化的时代特征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自然更多地表现为无能为力,其生态文化的特征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盲目崇拜和敬畏。

进入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仍然不足,自然界的自我恢复和净化功能还可以抵消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对生态平衡所造成的影响,其特征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生态的顺从与依靠。

在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这两个时期,生态文化的主体价值虽然不很明显,似乎人类如何使劲发展对自然界而言都不为过,而我们的祖先却从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中却总结出了“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不节,则常不足。

”①的生态智慧,其先见之明和远见卓识令后人敬佩。

进入工业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应对自然环境的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有了相当的能力和技术来征服自然,于是就根据人类的需要对自然生态进行了过度的索取。

西方工业文明遵循资本增值和利润最大化的逻辑,倡导“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表现为对自然简单粗放的征服、改造与先污染后治理的特征。

这种以经济无限增长和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文化特征及资本增值的内在逻辑,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有一段经典名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在恩格斯看来,以过度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做法是行不通和不可取的,人们应该自觉地对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行为进行反思,以更文明和更辩证的方式对待自然环境,对生态环境的征服与改造应该适可而止。

但在人们无止境地追求经济效益增长而忽视环境承载力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西方高增长理论影响下,中国传统中“度”文化的价值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在利润最大化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引导下显得无能为力。

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后,随着现代工业的崛起,资源枯竭、环境退化和生态失衡等现象日趋严重,生态危机咄咄逼人,人与自然的整体价值观被提上日程,生态文化的特征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反思与批判。

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易斯在《自然的控制》和《满足的极限》两部著作中指出:生态危机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基于“控制自然”观念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异化的消费观念[3]13。

但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决定了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种种难题,因为资本的本质是增值,是利润的最大化,这种资本的内在逻辑决定了资本主义无法引领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泥潭和漩涡。

到了21世纪,特别是当前的极端天气、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证明了以追求经济无限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已严重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乐施会的高级研究员凯特·拉沃斯在2012年“里约+2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提出了“甜甜圈理论”,他认为地球资源的利用有一个最大上限,超过这个上限就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环境退化,同样也有一个资源利用的社会基线,低于这一基线人类就无法生存。

在这两个界限之间,前者是地球边界,后者是社会边界,即每个人生活所需要的资源既能够得到满足,又必须处在地球的承载范围之内。

目前,发达国家大多数生态足迹超过了世界人均,处于“甜甜圈”之外,而发展中国家大多数生态足迹低于世界人均[4]4,处于“甜甜圈”之内。

因此,双方均需走向地球边界和社会边界之间的中间圈,“边界”是上限、底线或红线,这“中间圈”就是“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