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行机器人助行机构动力学分析及实验研究
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结构设计及动力学仿真
b a s i s , k i n e ma t i c s s i mu l a t i o n o f t h e me c h a n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 wi l l b e c a r r i e d t h r o u g h f u r t h e r , t h r o u g h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j o i n t t o r q u e ,
i t wa s pr ov e d t h a t t he r at i o na l i t y of t he s t r uc t u r e d e s i gn a nd dr i v e de s i gn . Ke y wo r d s:e x os ke l e t o n, me c ha ni c a l f r a me wor k, dy na mi c s i m ul a t i o n
( S c h o o l o f Me c h a n i c a l En g i n e e r i n g, Be i j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Te c h n o l o0 8 1 , Ch i n a )
t u r e an d hu ma n mo v e me nt me c ha ni s m . Co ns i d e r i ng o t h e r a s pe c t s l i ke e l e c t r i c c o nt r ol , d r i ve a nd we i ght r e d uc t i on a n d S O o n,
GA( )Yu h e 。 ZHANG Hu 。 S ONG Qi u z h i S t r u c t u r e De s i g n a nd Dy n a mi c S i mu l a t i o n o f t h e Lo we r Ex t r e mi t y Ex o s ke l e t o n
一种轮椅式下肢助行机器人的设计及运动学仿真分析
目的 : 计一 种 轮 椅 式 下 肢 助行 机 器 人 , 设 以协 助 下 肢 患 者进 行 日常 的 助 行 康 复训 练 。
方法 : 用升 降 机 构 和 腿部 助 力 机 构 来 完 成对 下 肢 患 者 的 助行 康复 训 练 , 通 过 MA L B软 件 对 腿 部 助 力 机 构 进 行 利 并 TA 了运 动 学 仿 真 分析 。 结果 : 真 结 果 表 明 , 腿 部 助 力机 构 的带 动 下 , 者 腿 部 的 运 动规 律 符 合 正 常 人 行 走 时 的步 态 特 征 曲线 。 仿 在 患
ZHANG x n Liu ,YU n h n/ ie e J u n lo h b lain Me ii e 0 0 5 1 )1 7 - 1 7 Ya c u / n s o r a Re a it t dcn ,2 1 ,2 (2 :1 6 1 8 Ch f i o
Ab t a t sr c
C i s ora ea it i dc e e.00 V 1 5 o 2 hn eJunlfR hbla o Me in ,Dc 21, o 2,N. e o itn i . 1
・
康 复 医学工 程 ・
种轮椅式下肢助行机器人的设计及 运动学仿真分析 水
一
机 构 设计 的合 理 性 , 以用 于 下 肢 患 者 的 助行 训 练 。 证 可
关键 词 助行 机 器 人 ; 下肢 助 行 ; T A MA L B仿 真 中 囤分 类 号 : 4 6 R 9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0 l 1 4 ( 0 0 一 2 1 7 — 3 10 一 2 2 2 1 ) 1— 16 0
A d sg f l we i l i g a d r b t e in o o r l mb wak n i o o wi e l h r s y e n t M AT t wh e c a t l a d i h i s LAB i l t n BAI smu a i / o Da e g pn .
行走辅助训练机器人研究的开题报告
行走辅助训练机器人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项目背景行走是人体最基本的运动方式之一,也是基本的社交和生活技能之一。
然而,某些人由于疾病、创伤或其他原因,可能会失去行走的能力,这在他们的生活中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因此,研究和开发一种行走辅助训练机器人,能够帮助这些人恢复行走能力,并提高他们日常生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设计并开发一款行走辅助训练机器人,它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持、鼓励、指导和反馈,帮助患有行走障碍的人恢复行走能力。
机器人的设计应当考虑到患者的不同状态和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和反馈。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 行走障碍分析,包括各种原因、类型和程度的行走障碍的分析与分类,以及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分析。
2. 机器人设计,包括机器人的结构、传动方式、感知功能、控制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人机交互界面等方面的设计。
3. 训练计划制定,根据患者的状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内容、频率、时间和强度等方面的安排。
4. 控制算法研究,根据患者的反馈信息和训练计划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控制算法,完善行走辅助训练机器人的控制系统。
5. 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分析,设计针对不同行走障碍的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评估机器人的效果和可行性。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失去行走能力的患者提供一种新的康复方案。
相比传统的康复训练,机器人助行系统更具有可控性、规范性和可复制性,能够提供更为精确和系统化的训练途径,并可以有效地监测患者的训练进展和健康状况,提高恢复的效率和效果。
此外,机器人助行系统还有望在医疗机构、社区养老机构等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
五、研究步骤1. 对行走障碍的各种类型和程度进行调查和研究,为机器人的设计和训练计划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2. 设计机器人的结构、传动方式、感知功能、控制系统、人机交互界面等方面,制定开发计划并进行实施。
3. 根据患者的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指定训练内容、频率、时间和强度等方面的安排。
减重助行机器人结构及控制系统设计
减重助行机器人结构及控制系统设计减重助行机器人结构及控制系统设计摘要:该论文提出了一种减重助行机器人的结构及控制系统设计。
该机器人主要用于帮助肥胖人群进行行走和运动,达到减重的目的。
设计的机器人结构包括机器人底盘、机器人腿部和机器人上部的三个部分。
机器人底盘由电机、轮子和驱动装置构成,用于实现机器人的移动。
机器人腿部由转轴、腿部支架、活塞缸、伸缩臂、膝关节和脚部构成,用于模拟人类腿部运动。
机器人上部由控制器、传感器和显示器组成,用于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和监测。
控制系统采用PID控制算法,并使用Arduino UNO R3来实现控制器的设计。
实验结果表明,该机器人能够模拟人类的步态,并能够达到较好的减重效果。
关键词:减重助行机器人,机器人结构设计,控制系统设计,PID控制算法,Arduino UNO R31. 前言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20亿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肥胖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导致社交心理问题,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解决肥胖问题非常必要。
为此,设计一种减重助行机器人,帮助肥胖人群进行行走和运动,达到减重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2. 减重助行机器人结构设计减重助行机器人的结构由机器人底盘、机器人腿部和机器人上部的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机器人底盘由电机、轮子和驱动装置构成,用于实现机器人的移动。
机器人腿部由转轴、腿部支架、活塞缸、伸缩臂、膝关节和脚部构成,用于模拟人类腿部运动。
机器人上部由控制器、传感器和显示器组成,用于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和监测。
3. 减重助行机器人控制器设计为了实现对减重助行机器人的控制,本文采用了PID控制算法,并使用Arduino UNO R3来实现控制器的设计。
控制器的输入为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输出为控制机器人运动的电信号。
4. 实验结果本文的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减重助行机器人能够模拟人类的步态,并且能够达到较好的减重效果。
5. 结论和展望本文设计的减重助行机器人结构和控制系统有效地帮助了肥胖人群进行行走和运动,达到了减重的目的。
《兵工学报》多关节外骨骼助力机器人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_宋遒志
收稿日期: 2015-06-01 基金项目: 国家部委研究项目( 40404110102) 作者简介: 宋遒志( 1966—)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 qzhsong@ bit. edu. cn;
王晓光( 1987—) ,男,博士研究生。E-mail: wangxiaoguang24@ 126. com
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从 20 世纪 60 年代就开始对外骨骼助力机 器人技术进行研究,早期的代表如美国康奈尔航空 实验室的 Man-Amplifier 外骨骼[6],以及美国通用电 气公司的 Hardiman 外骨骼[7 - 9]。由于受到传感、计 算机、控制及能源等技术的限制,未能有实际应用和 进展。随后,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 DARPA) 于 2000 年启动了“增强人体体能外骨骼 ( EHPA) ”计 划[10 - 12],将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研究推向高潮。外 骨骼助力机器人从功能应用上主要分为: 一种是增 强健康人体负载能力; 另一种是增强伤残及行动不 便的人体关节力量。本文分别从负重外骨骼助力机 器人和 康 复 外 骨 骼 助 力 机 器 人 两 方 面 进 行 归 纳 分析。 1. 1 负重外骨骼助力机器人
摘要: 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突破了传统运载工具易受地形条件影响的限制,在军用领域和民用 领域都展现了巨大的应用前景,是当前各国研究的热点。从负重外骨骼助力机器人和康复外骨骼 助力机器人两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多关节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人机匹配 性设计、驱动方式、步态检测、人机协同行走控制策略以及助力效果评估等关键技术,并对多关节外 骨骼助力机器人今后的研究方向及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中也能 让 外 骨 骼 对 人 体 运 动 的 干 涉 最 小 化。Soft Exosuit 的髋、踝关节的屈曲 / 伸展由电机卷扬鲍登 线进行驱动,当鲍登线没有被驱动时,外骨骼在行走 过程中也能通过弹性纺织带对穿戴者产生辅助力 矩[23 - 24]。
一种智能助行机器人的设计
停
0
1
1
0
右转
反转 正转
1
1
1
0 以右电机为中心原地右转 停
正转
0
1
0
1
后退
反转 反转
图 3-1 电机驱动器原理图 3.2 避障模块设计 3.2.1 超声波避障模块设计
(1)超声波发射电路设计 因为机器人行走速度比较低,所以当前方障碍较远时,助行机器人不需要采 取动作。本文采用超声波传感器检测前方 1-2m 之间的障碍物。当前方障碍物与 机器人的距离大于 2m 时,机器人不采取任何动作,当前方障碍物与助行机器人 的距离在 1-2m 之间时,机器人提醒使用者,同时,机器人以最低速度前进。当 障碍物离机器人的距离小于 1m 时,机器人根据左、右侧是否有障碍而选择停车 或避障。本文采用 TCT40-16R/T 超声波发射、接收探头并设计了超声波测距模块 接口电路,包括超声波发射电路、超声波接收电路和温度测量补偿电路。超声波 发射电路采用 74HC04 芯片对 STM32 产生的 40KHz 的方波信号进行放大。如图 3-2
OUT2、OUT3 和 OUT4 引脚分别接两个电机。电机驱动器的电路原理图如图 3-1
所示,电路的逻辑功能表如表 3-1 所示。
表 3-1 电机转动状态编码
IN1 IN2 IN3 IN4
机器人的运动状态
左电机 右电机
1
0
1
0
前行
正转 正转
1
0
0
1
左转
正转 反转
1
0
1
1 以左电机为中心原地左转 正转
助行机器人的行走方向包括前进、后退、前向左转、前向右转、后向左转、 后向右转。机器人的行走速度包括快速和慢速。另外为了满足使用者的安全性和 舒适性,助行机器人应在启动阶段加速较慢,而在停止时迅速制动。并且在速度 发生改变时、速度变化平滑。这些功能都需要通过控制两个直流电机来实现。利 用所设计的电机驱动器来控制电机的启停、速度与转向。根据所设计的电机驱动 器,STM32 的两个 I/O 口控制两个电机的转向,两个 PWM 口来控制电机的转速。 所以控制两个电机需要 4 个 I/O 口,两个 PWM 口。在程序中编制了前进挡、后 退挡、前向左转、前向右转、后向左转、后向右转、制动函数,助行机器人需要 实现某个功能时,调用相关函数即可。助行机器人的总控制流程图如图 4-1 所示。
下肢外骨骼助行机器人驱动系统分析
【 4 】h t t p : / / w w w 2 . m 乱P s u . e d u /一p t / r e n e e 3 8 4 / a n a t o m y . h t m.
【 5 】冯治国. 步行康复训练助行腿机器人系统[ D ] . 上海: 上
海大学 , 2 0 0 9 .
实现较 大动力 的驱动 ,则需选取 电机 的体积 也可能会 较 大 ,这样 对机构 的轻巧 、灵活性带来一定 的问题 。 液压驱 动 的优 点 是 :传 动 功率 密 度 大 ,传 动 平 稳 ,能 动 比较 高 ,并 且 容 易控 制 。但 也 有 其 缺 点 : ( 1 )液压 驱 动 系统 因为原 理 的 限制 ,在 控制 响应 速 度和精度上有先天 的不足 ,且 提高这两项指标付 出的 控制及 制造成本 巨大 ; ( 2 )液 压驱动 系统 的结构 复
下肢外 骨骼助行 机器人 驱动系统研究 现状 ,并对各种
不 同的下肢外骨骼助行 机器人 驱动系统进行分析 ,为 下肢外骨骼助行机器人驱动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参 考 文献 :
【 1 】 张佳帆. 基 于柔性外 骨骼 人机 智能系统基础理论及应用 技术研究 [ D] . 杭州 : 浙 江大学 , 2 0 0 9 .
C A: N o ah At l a n t i c B o o k s , 2 0 0 1 .
染 、工作压力 低 ,制 造 要 求 比液压 元 件 低 、维护 简 单 ;但是气动装置 的信号传递 的速度较慢 ,而且 由于 空气具有 可 压缩 的特点 ,导致 运 动 速度 :下肢外骨骼助行机器人 驱动系统分析
・1 7 1・
精度控制 困难 。
3 典型 驱 动 系统 对 比分 析 电机驱动控制模式简单 、响应快 ,且控 制精度 易 于保证 ,维护使 用 方 便 ,信 号 监 测 、传 递 和 处 理方 便 ,成本低廉 ,驱 动效率高 ,不会污染环境 。但如果
助行机器人系统设计
De i n o l e o o sg fa wa k r r b t
FANG a g,ZHOU u— io,W EIW e Fn W xa i
( ol e f lc i l n ier g Z e agU ies y H n zo 107, hn ) C lg et c gne n , hj n nv ri , a gh u3 02 C ia e o E raE i i t
图以及由超声波传感器 、 红外测距传感器检测到的环境信息控制机器人的运动 。介绍了机器人 系统 的总 体框架 、 传感器系统以及运动控制算法 的设计 , 并给出了实验数据以证明机器人系统的有效性 。
关键词 :助行机器人 ; 传感系统 ; 控制系统 中图分类号 :T 7 P2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77 2 1 )802 -3 0 098 ( 00 0- 100 -
Ab ta t sr c :Ana t etp frb t bly ad 7 u W ak ri rsne . J ak ri ein dt ai tt ci e o o oi mo it i le spee td Z U W l e sd sg e ofclae v y c i 3 i sf bl ainfredry I p oie hscls p ota dwakn sitn e 7 u W ak ru e oq es nos aemo izt lel.t rvd sp yia u p r n ligass c . le sstru e sr i o o a 3
10 2
传感器与微系统 ( rnd cradMi oyt ehooi ) Tasue n c ss m T cnl e r e gs
21 00年 第 2 9卷 第 8 期
天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简介
科研项目:
1.“助行人工神经机器人研究”,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 2.“视-听-体跨感觉认知相关CMERP的BCI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 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 3.“步行器助行中的肌骨动力学与稳定性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英国爱 丁堡皇家学会国际合作项目 4.“截瘫运动神经重建多模态关节动力学及步态稳定性作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面上项目 5.“截瘫下肢运动神经系统重建中的新型控制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项目 6.“基于注意选择调制视听觉联合刺激的脑-机交互新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面上项目 7.“视听认知事件相关脑电的动力学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8.“基于脑电中alpha波与mu节律的脑-机接口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项目 9.“基于截瘫运动神经重建的人体步态信息监测技术及装置研究”,天津市科技支 撑计划重点项目生物医学工程专项 10.“助行人工神经机器人控制及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 项目国际(中英)科技合作专项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生 理学、传感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工程 光学、信号与系统、生物医学电子学、 生物医学光子学、数字信号处理、生物 医学信号处理、医用光学检测技术、现 代医学影像技术与仪器、医学图像处理、 医学仪器设计、分析仪器设计、计算机 软件技术基础、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 电路基础、电子技术等,并开设课程设 计多个,教学与实验、设计并重。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理、工、医知识相结合的创新 型高级科研与技术人才。通过基础理论、 工程技术、医学等多门课程的学习及实 验技能培养。
毕业生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 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可以在生 物医学信息检测、图像处理、医学仪器、 临床工程等方向从事研究、开发、应用 和技术管理工作。
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研究
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人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其中,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作为一种辅助人体行走的外骨骼装置,受到了越来越多的。
本文将介绍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背景、现状、技术原理及实现方法,以及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
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可穿戴的智能设备,它通过仿生学原理和机械结构设计,为穿戴者提供额外的支撑和助力,从而减轻行走时的负担。
这种外骨骼机器人对于那些需要长时间行走或者负重工作的人群,以及下肢损伤或疾病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还有着广阔的老年护理市场前景。
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至今已经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目前,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已经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
例如,在军事、工业和康复医学等领域,已经有一些原型机或者商业产品投入使用,并得到了良好的反馈。
同时,学界对于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涉及到机械设计、控制系统、人工智能等多个方面。
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的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仿生学、机械动力学、传感技术、控制算法等。
其实现方法通常包括关键零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机构优化与调试、传感器采集与处理、控制算法设计与实现等步骤。
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的核心部分包括腰部、大腿杆、小腿杆和脚踝等部位的设计。
这些部位通过仿生学的原理,模仿人体下肢的动作规律,从而实现与人体运动协同的外骨骼机器人。
在仿生学的基础上,通过机械动力学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机器人的负载能力和效率。
同时,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可以实时采集穿戴者的运动信号并反馈给控制系统,从而实现精准的控制。
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军事方面,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帮助士兵在行军过程中节省体力,提高作战能力。
在工业生产中,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帮助工人进行重物搬运等体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
在康复医学领域,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帮助患有下肢损伤或疾病的人进行康复训练,加速恢复。
主被动结合式全身外骨骼助力机器人
成本较高
目前全身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研 发和制造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广 泛应用和推广。
用户体验需要进一 步优化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 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提 高用户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拓展应用领域
可以进一步拓展全身外骨骼助力 机器人在医疗、康复、助老助残 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其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
结果分析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对比不同 设计参数、不同使用环境下的机器 人性能差异,找出优势与不足。
改进方向
根据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针对性 的改进方向和建议,为后续的机器 人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高度集成
实现了全身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高度集成 ,提高了其便携性和可穿戴性。
适应性强
04
机器人软件设计
运动学建模与控制算法
运动学建模
通过建立准确的运动学模型,可以精确地描述机器人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等运动特性。
控制算法
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实现对机器人运动的精确控 制。
机器学习算法应用
特征提取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机器人收集的数据进行特征提取,识别用户的意图和行为。
03
机器人硬件设计
机构设计
连杆机构
由刚性连杆组成,用于实现机 器人的运动模拟和助力。
关节设计
采用高精度舵机实现关节的精 确控制,同时保证机构的稳定
性。
轻量化设计
采用优化算法对机构进行轻量 化设计,减少机器人自重,提
高移动性能。
驱动器设计
电机驱动
采用无刷电机驱动,具有高效率、高转矩、高寿 命的特点。
意义
主被动结合式全身外骨骼助力机器人可以为老年人和残疾人 提供行走和负重的辅助,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减轻社会负担。
六连杆助行机构的动力学分析及仿真研究
p o e sn i e w l i g w s i l td s g MAT AB o l a e n u n o y a a tr n c a im r c s i g o a d d ak n a smu ae u i f n L to b s d o h ma b d p r me es a d me h n s
h milg a u i g t e sx b r l k g l ig sit n e e p e i sn h i — a i a e wak n a ssa c me h n s n ca i m,a d p o ie h t e r fr c o s g d f rn n r vd te h oy o h o i i e e t n
C i s ora ea it i d i ,J121;V 12,N . hn e unlfR hbla o Me w n u 00 o 5 o e J o it n e . . 7
・
康复 医学工 程 ・
六连杆助行机构的动力学分析及仿真研究
伊 蕾 张 立勋 于彦春
摘 要
目的 : 研究 六 连 杆 助 行 机 构 帮 助 老 年 人 及 偏瘫 患 者 行走 过程 中人 机 系统 的动 力 学 特 性 . 选择 不 同 的行 走 训 练 模 式 为
e u t n o ma ma h n s se q ai s f o n— c i e y tm we e e u e u i g y a c marx omu a n L g a g a e u t n T e r d d c d s d n mi n t fr l a d a r n in q ai i o h
提供 理 论 依 据 。
方法 : 闭 环矢 量法 建 立 机 构 运 动 学 方 程 , 于 动 力 学 矩 阵 数 学 模 型 及 拉 格 朗 日方 程 建 立 人 机 系 统 的 动 力 学 方 程 。 用 基 并 根 据人 体 特 征 参 数 及 机 构参 数 , 过 M T A 通 A L B软件 对 助 行 过 程 中 系 统 的 动力 学 特 性 进行 仿 真 分 析 。 结 果 : 真 结 果验 证 了动 力 学 模 型 的 正 确 性 , 析 了被 动 运 动 时约 束 力 作 用 点 的 选 择 对 人 机 间 作 用 力 及 机 构驱 动力 仿 分
康复助行器实验报告及内容
康复助行器实验报告及内容一、引言康复助行器是为有行走障碍的人设计的一种辅助器具,可以帮助他们重新获得行走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本次实验旨在测试康复助行器的性能和效果,并评估其对用户康复过程的影响。
二、实验设计1. 实验对象本次实验选择五名行走困难的中年人作为实验对象,包括三名男性和两名女性,他们年龄相近且身体健康状况相似。
2. 实验环境和装备实验室环境稳定,没有干扰因素。
每位实验对象都配备一台康复助行器,该助行器具有微调高度、调整角度和折叠便携的功能。
3. 实验步骤实验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两周。
第一阶段,实验对象使用康复助行器进行日常步行训练,每天至少使用2小时。
第二阶段,实验对象停止使用助行器进行训练,并回到日常生活中。
4. 实验指标通过记录下列指标来评估康复助行器的效果:1. 步行速度:使用一个标准路程,记录实验对象在助行器使用和停止使用后的步行速度。
2. 步行姿态:评估实验对象在助行器使用期间的步行姿态,包括姿势的稳定性和自然度。
3. 阈值测试:测试实验对象能否在不使用助行器的情况下越过一个障碍物。
5. 数据分析方法使用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等方法来比较实验对象在不同阶段的指标差异。
三、实验结果1. 步行速度在助行器使用期间,实验对象的步行速度显著提高了。
平均而言,使用助行器后的步行速度比停止使用助行器后的步行速度快了30%。
这表明康复助行器对于提高步行速度具有显著效果。
2. 步行姿态在助行器使用期间,实验对象的步行姿态明显改善。
姿势的稳定性和自然度都有所提高。
实验对象的步伐更稳健,身体姿势更舒展。
这表明康复助行器能帮助用户树立正确的姿势,改善步行的质量。
3. 阈值测试在助行器使用前,实验对象无法越过障碍物。
但在使用助行器后,他们成功越过障碍物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所有实验对象都能够成功越过障碍物,无一例外。
这表明康复助行器能帮助用户克服行走障碍,提升行走能力。
外骨骼助行器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外骨骼助行器的设计与开发研究随着现代化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助行器设备投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其中,外骨骼助行器是一种新型的助行器设备,特别适用于那些行动不便的人士,如残疾人、老年人或是一些因为发生意外受伤的人士。
外骨骼助行器作为一种机械外骨骼设备,可以通过外部的辅助系统来为患者提供生理支援和生理改善,从而改善他们的行走、站立、坐卧、上下楼梯、爬行等日常生活活动。
本文将介绍外骨骼助行器的设计、研发和应用情况。
一、外骨骼助行器的设计外骨骼助行器一般由机械结构、控制系统、能量系统三部分组成。
目前,外骨骼助行器的设计与开发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其主要设计流程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功能需求分析:对于患者的不同需求进行分析,定义外骨骼助行器的功能。
2. 结构设计: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外骨骼助行器的结构方案,并进行工程结构设计。
3. 控制系统设计:将机械结构与控制系统结合,完成运动控制算法的设计、控制芯片等软件硬件的搭建。
4. 能量系统设计:模拟人体肌肉组织的弹性特性,对体材料效应进行仿真。
5. 功能测试:对已完成的外骨骼助行器进行模拟测试和实验验证,确保其性能和稳定性。
二、外骨骼助行器的开发目前,外骨骼助行器的研发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技术难点:1. 外骨骼助行器机械结构的设计:外骨骼助行器的机械结构应当精准计算每个关节的角度,及其相互作用的协调及平衡性能。
2. 控制系统的研发:外骨骼助行器的主要功能是辅助身体向上运动,因此对于控制系统而言,如何在机械上保持平衡和稳定,以及给予足够的扭矩能量,都是关键问题。
3. 能量系统的调试与优化:能量系统的直接影响到外骨骼助行器的工作性能,能量来源的控制点,需要平衡震动控制等,需依据不同的设备和动力类型进行不同的调试和优化。
三、外骨骼助行器的应用情况目前,外骨骼助行器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不仅仅体现在行动不便者的辅助上,同时还可以用于降低接受化疗的患者的疲劳症状,以及帮助住院患者有效地恢复。
外骨骼助行机器人的设计与制造
外骨骼助行机器人的设计与制造第一章引言外骨骼助行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兴的康复辅助装置,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它利用机械结构、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实现了对人体运动系统的助力和支持,不仅有助于康复训练,还能帮助行动不便的人们恢复日常生活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外骨骼助行机器人的设计和制造。
第二章参考文献的调研近年来,外骨骼助行机器人在康复、军事、医疗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国内外学者们在外骨骼的设计和制造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研究。
在这些研究中,一般需要考虑几个重要方面,分别是力学、电机和控制系统的设计。
第三章力学设计外骨骼助行机器人的设计必须考虑到人体的骨骼结构和运动形态,力学设计则旨在实现对人体骨骼的支持和助力。
由于人体的骨骼结构存在差异,因此外骨骼机器人的力学设计需要根据使用者的骨骼结构进行量身定做。
力学设计主要包括机械结构、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的设计。
第四章电机系统设计外骨骼助行机器人的电机系统设计是其能否适应不同需求的重要保证。
目前外骨骼机器人多采用伺服电机、步进电机或直流电机等类型的电机。
电机系统的设计需要优化转速、功率、扭矩等参数,以提供适当的助力和支撑。
第五章控制系统设计外骨骼助行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涉及到传感器、控制器、运动算法等多个方面。
其中,传感器主要用于感知使用者的动作状态,控制器用于处理感知数据,并实施适当的运动算法。
运动算法需要考虑使用者的步幅、步频等因素,以确保机器人提供的助力和支撑更加贴近使用者的实际运动。
第六章制造流程和步骤外骨骼助行机器人的制造流程包括机械加工、电子组装、机械组装和调试等环节。
在机械加工环节中,需要进行零部件加工和装配,确保零部件的精度和质量。
电子组装环节则需要进行电机驱动电路的组装和布线等操作。
机械组装环节是将机械结构和电机系统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外骨骼助行机器人。
在调试环节中,需要完成传感器的调试和控制系统的优化,以确保机器人的性能和稳定性。
第七章总结与展望本文介绍了外骨骼助行机器人的设计与制造。
辅助行走机器人工作原理
辅助行走机器人工作原理辅助行走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帮助行动不便人士进行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的机器人设备。
它能够通过模仿人类行走的方式,协助用户实现站立、行走和转身等基本动作。
该机器人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硬件结构与控制系统两个方面。
首先,辅助行走机器人的硬件结构由机械结构和传感器组成。
机械结构主要包括头部、身体、四肢和脚部等部件。
这些部件通常由高强度材料制成,以保证机器人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同时,机器人还配备了多个关节和驱动装置,以实现身体各部分灵活的运动。
例如,机器人的膝关节和踝关节能够模仿人类的步态,实现自然的行走动作。
此外,由于行动不便人士通常需要使用助行器材,机器人还可以搭载扶手、坐垫和扭力稳定装置等辅助装置,以提供更加舒适和安全的使用体验。
传感器是辅助行走机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感知外界环境和用户的姿态。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惯性测量单元(IMU)、压力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和触觉传感器等。
IMU能够感知机器人的加速度和角速度,以帮助控制系统实现平稳的行走和转身动作。
压力传感器则用于检测机器人与地面的接触力,以实时调整重心位置和保持稳定。
视觉传感器通过拍摄周围环境的图像,实现环境感知和路径规划。
触觉传感器可检测用户的姿态和动作意图,以实时调整机器人的动作和步态。
其次,辅助行走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负责实现机器人动作的规划、控制和执行。
控制系统通常由软件和硬件两个部分组成。
软件部分主要包括运动控制算法和决策算法。
运动控制算法利用传感器数据和用户输入,通过控制机器人各关节的运动,实现平稳的行走和转身。
决策算法则根据环境感知和用户意图,决定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动作选择和安全控制。
硬件部分主要包括处理器、驱动器和通信模块等设备。
处理器负责运行控制算法并实时处理传感器数据,驱动器用于控制机器人各关节的转动,通信模块则实现机器人与用户设备的数据交互和远程控制。
辅助行走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可以简要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机器人通过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和用户的姿态。
助行机器人及其控制技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 剧,助行机器人在老 年照护领域的需求越 来越大。助行机器人 可以帮助老年人解决 行走困难的问题,增 强老年人的自主性和 独立性。
在工业生产领域,助 行机器人可以帮助工 人搬运重物、移动设 备等,提高生产效率 和工人的工作安全性 。
助行机器人还可以在 公共服务领域发挥作 用,如机场、车站等 场所的行李搬运,以 及为残疾人、孕妇等 特殊人群提供行走帮 助。
03
导航控制
通过融合传感器信息和路径规划结果,助行机器人实现实时的导航控制
,包括速度控制、方向控制和姿态调整等,以确保机器人准确、稳定地
到达目标位置。
03
助行机器人的控制技术
开放式控制系统
01
02
03
灵活性
开放式控制系统具有高度 的灵活性和可定制性,能 够根据特定需求进行功能 扩展和修改。
模块化设计
适应性
深度学习技术可以使助行 机器人具备自适应能力, 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和任 务需求进行自适应调整。
自适应控制技术
实时调整
自适应控制技术能够根据机器人的状态和外部环境实时调整控制 策略,保证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参数优化
通过对机器人性能参数的持续监测和优化,自适应控制技术能够提 高机器人的运动效能和作业效率。
未来展望
未来的助行机器人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自主化,能够实现 更加复杂的行走任务和功能,为人类的行走提供更多的支 持和帮助。
助行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医疗康复
老年照护
工业生产
公共服务
助行机器人在医疗康 复领域有着广泛的应 用,可以帮助行走不 便的患者进行康复训 练和治疗,提高患者 的行走能力和生活质 量。
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系 统的维护和升级,降低了 整体开发成本。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生产装备自动化科研团队介绍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生产装备自动化科研团队介绍一.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介绍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共建。
研究院于2004年5月在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挂牌成立,目前注册资金为3533万元人民币。
院长(法人)由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程光旭教授兼任。
吴军华担任常务副院长,杨民助、余海荭担任副院长。
苏州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为西安交通大学在苏州建设中外合作办学基地、教育培训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社会,苏州研究院按企业化、市场化模式运行,实施实验室-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一体化联动发展,注重为地方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注重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政产学研金介合作,开展2011协同创新,创建产业平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研究院一项重要任务。
为此,联合政府和社会资本,发起成立了西安交大苏州研究院科教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5000万元人民币)、苏州秉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4500万元人民币)、苏州西交太湖科技园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1亿元人民币)、苏州森合新能源技术与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2000万元人民币)、苏州思源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人民币)、苏州秉立电动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1260万元人民币)、江苏白雪压缩机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人民币)、苏州西交升降机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800万元人民币)、苏州艾克沃环境能源科技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苏州西交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苏州豪德新能源科技公司、苏州思源通科技有限公司、苏州盟昆科技有限公司、西交利物浦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苏州西交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苏州慧科电气有限公司、苏州博生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临点三维科技公司、苏州米凯尼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宇翔投资有限公司等21家高科技公司。
其中苏州秉创科技公司还成为国家高新科技企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助行机构的运动曲线。由仿真结果可知,助行机构 的运动规律和正常人行走时下肢运动规律基本相
同。图6、图7所示为助行机构带动人行走时一个
步态周期内下肢髋、膝关节的转角曲线,从而得到
年龄的增长导致肢体运动能力减弱、步行速度减慢、 关节活动范围变小及复步长缩短。因此,设计助行 机构的运动范围应小于正常人行走时下肢活动范 围。用文献[1 1]中优化获得的助行机构各杆长(r,
范围小于正常人行走时下肢运动范围,从而证明助 行机构的设计合理,满足患者使用时的步态控制要 求,可以用于下肢患者的助行训练。 3
』If,——内曲柄(杆r。)的驱动力矩;
鸩——外曲柄(杆r,)的驱动力矩;
mi——各杆的质量; ,i——各杆的转动惯量; 占i——各杆绕其质心的角加速度; ri——各杆长; r。i——各杆质心; 口出——各杆质心的加速度在戈轴方向的分
口。i,——各杆质心的加速度在Y轴方向的分
量;
F池——杆i对杆歹的作用力在石轴方向的分
量;
F晰——杆i对杆歹的作用力在Y轴方向的分
量;
的受力情况,列写各杆的力平衡方程如下(为简化
符号定义c=COS,s=sin): 凡h+F2l,=ml口。l; 凡l,+F2l,一m-g
2
凡——大腿对杆r,的负载力;
t。——小腿对杆r,的负载力。
①863计划(2008AA0402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175128)资助项目。 ②男,1962年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机器人技术;联系人,E—mail:zhanglixun@hrbeu.edu.cn (收稿日期:2012-02-14)
一66— 万方数据
张立勋等:助行机器人助行机构动力学分析及实验研究
(3)
mlacly
一Ml一疋l,rlsgl—F2lvrlc91
+mlgr。lcql=11占1
一足l,+F3h
2
m2tzc2x
2
F3,y—F2・,一m29
m2口c2y
(4)
杆n 杆^
Rl,rc2sq2+F2lvrc2cq2+F3hsq2(r2一rd) +Fa2yCq2(r2一rc2)=,2s2 只3,+凡h+F37,=一m3ac3,
_3y+%+F37y+m39—m3ac3y
一凡hr3s93+凡2yr3cq3一只7,r3s93 +B7vr3c93+m39rc3cq3一F出r3=,3占3
F垤。+F晤l=msn6;
(5)
如,+比,一m59
2
msac5y
(6)
抒‘
杆r6
杆r7
一M2一F65Irssqs—F晦,scq5 +msgrc5cq5=Is6s
机构分别实现患者左右腿的行走步态控制,两套助
行机构关于人体矢状面对称布置。助行训练时,大
腿杆和小腿杆分别为患者的大腿和小腿提供推力, 带动患者双腿运动,模拟正常人行走时的步态,达到 辅助行走的目的。曲柄转动一周,机器人带动患者
完成一个步态周期的行走运动。 助行机器人仅用一个驱动元件实现对助行机构
的运动控制,使用两套普通的曲柄摇杆机构实现行 走时大腿和小腿之间的协调运动。因患者身体一般
于无力自主行走的老年人以及具有下肢行走障碍的 残疾人的肢体运动能力很弱,缺乏主动运动能力,不 适合采用主动训练的方式,因此该助行机器人采用 被动训练的方式来协助患者进行助行康复训练。 该助行机器人主要由可移动车体、助行机构、起 坐机构、手操盒等组成,如图1所示。有4种工作模 式,分别为轮椅模式、康复模式、起坐模式及助行模
捌 匠
段
簿
^
对小腿的推力(F:;)。将基坐标系{0}固定在减速
器的输出轴处,XOZ平面与地面平行,x轴为助行机
器人的前进方向。为简化符号定义C=COS,s=sin
根据机构位形及尺寸参数,得到助行机构的约
束方程为 fR3+R4=Rl+尺2
【R3+R4=R5+R6+R7
图4膝关节运动轨迹
…
g
对式(1)进行求导可得助行机构各杆之间的转 动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图4、图5分别表示助行机构带动人行走时一
髋、膝关节的活动范围。表1中列出了正常人行走 时一个步态周期内髋、膝关节的活动范围m 3和仿真 得到的助行机构带动人体行走时一个步态周期内 髋、膝关节的活动范围。从表中可知,人在助行机构 带动下行走时髋、膝关节的活动范围比正常人行走
个步态周期内膝、踝关节的运动轨迹曲线。其中术线 为正常人行走过程中膝、踝关节的运动曲线,实线为 一68一 万方数据
图3助行机构运动简图
一67— 万方数据
高技术通讯2013年1月第23卷第1期 杆长度为r。,外摇杆长度为r7,0与0,连线长度为 r4。杆r。,r:,r,,r4组成大腿助行机构,杆r,用来在助
言
漤
行训练时提供对大腿的推力(F:)。杆r,,r。,r,,r,,
r4组成小腿助行机构,杆r,用来在助行训练时提供
+B叶cq6(r6一rc6)=k96
凡7#一F7缸2,n7口c7x
几,,一‰一m,g
经上述分析可知,在助行机构的带动下,人体下
肢的运动规律符合正常人行走时的步态特征,活动
2
m,n订,
(8)
一F7&,.c7s97+F7曲rc7cq7一F37,sq7(r7一rc7) +FaTycq7(r7一rc7)一F埘rc7=,7占7 式中:
出此时内曲柄的速度为一3.878rad/s。并以此速度作
f 一 援 辞 扭 水 壁
图6髋关节转角曲线
为仿真时内、外曲柄角速度∞,=(c,。=一3.878rad/s。 为验证助行机构设计的合理性,建立了单侧助
行机构的运动学仿真模型。在规定内、外曲柄匀速
图7膝关节转角曲线
运动下对单侧助行机构进行了运动学仿真分析,并 给出了仿真曲线。
量;
助行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动力学分析
动力学建模目的是在运动学模型和步态规划的
基础上,分析各个关节受到的力或力矩。另外,通过 动力学模型可以对规划的步态进行仿真,以确定步 行的步态特征以及机器人各关节所需要的控制力 矩,为机器人的机构设计和控制系统驱动装置的优 化设计提供依据。
3.1动力学建模 3.1.1力平衡方程 助行机构各杆受力分析如图8所示。根据各杆
高技术通讯2013年第23卷第1期:66。73
doi:10.3772/j.issn.1002-0470.2013.01.01
1
助行机器人助行机构动力学分析及实验研究①
张立勋② 白大鹏伊蕾
哈尔滨150001)
(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摘要
为帮助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实现正常的行走功能,为助行机器人设计了一种双曲 柄摇杆形式的助行机构,该机构仅使用一个驱动元件实现其运动控制,且能够实现行走过 程中大腿和小腿之间的协调运动关系。在助行机构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联立约束法 建立了该助行机构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其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分析,进而得到了其带动 人体行走时一个步态周期内下肢关节转角、下肢运动轨迹及助行机构所需的控制力矩,为 助行机构设计和控制系统驱动装置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并通过物理样机进行了助行
机器人,主要是针对偏瘫患者行走重心的控制,起
的运动控制,且使用者无法进行独立的操作。现有
助行机器人多以穿戴式的外骨骼机器人为主,其结
构相对复杂,患者无法进行单独使用。此外,外骨骼 机器人对控制系统的要求较高。本研究设计了一种 由单驱动元件控制的助行机构,结构简单,能够实现
大腿和小腿之间的协调运动。 1
式。助行机器人通过两驱动轮提供动力,并且由两
驱动轮转动速度差来实现对机器人的转弯控制。助 行机构与起坐机构均安装到移动车体上,助行机构 为患者下肢提供正确的运动规律和相应的推力。起 坐机构可帮助患者在行走过程中减轻部分体重,降 低下肢负荷,保持正确的站立位,尤其为单支撑期提 供一定的支撑力。通过助行机构与移动车体之间的
复机器人和步行康复训练机器人.8 o等。上海大学
行走辅助进而维持甚至强化其行走能力,使其能摆 脱他人搀扶,实现安全独立的行走,并非作为一个代 步工具取代其行走功能…。助行机器人与传统的 非智能助行设备相比,功能更强、安全性更高、舒适 性更好,它的应用可实现对普遍存在站立和行走困 难的老年人的康复训练和护理,预防其下肢肌肉老
适应不同身材的患者¨…。上述各康复机器人的助
行机构较复杂,由多驱动原件实现对单侧助行机构
并体现出了不同特点。瑞士研制的Lokomat步行康 复机器人,在悬吊减重系统和跑步机的配合下,通过 丝杠转动推动机械腿的大腿和小腿摆动,完成步行 动作,实现对下肢各关节的运动训练”’5j,还能够对 患者进行步态康复校正训练,采集数据以实现对步 态的分析。美国芝加哥大学研制的KineAssist康复
损或坏死¨一。o 目前国内外助行机器人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
研制的步行康复训练助行腿机器人,在辅助训练时,
患者穿戴减重背心,下肢与助行腿连接,助行腿引导 患者的下肢在跑步机上进行步行训练‘9 o。浙江大
学研制的外骨骼式下肢康复机器人,采用拟人化设 计,膝关节和踝关节通过电机和滚珠丝杠实现关节
动作,同时外骨骼的尺寸可进行一定范围的调节以
坐、下蹲训练,以及在训练过程中如何防止患者摔倒 等训练而提出的康复机器人∞J。柏林自由大学和 柏林慈善医院等机构共同开发的HaPitic Walker康 复机器人,与悬吊减重装置配合使用,通过脚踏板带
助行机器人工作原理
本研究设计的助行机器人主要为无力自主行走
的老年人以及具有下肢行走障碍的残疾人使用。由
助行机构运动学分析
运动学建模是进行运动规划的基础,是在给定
各个关节运动规律的前提下,确定机器人各个关节 与组成机器人各个刚体之间的运动学关系。
2.1运动建模
助行机构采用单电机驱动、双曲柄摇杆机构同 时运动带动大腿和小腿的运动以实现辅助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