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学习古代谋略的心得体会及其实践运用
学习古代谋略学的心得体会及其企业管理实践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战”若此,企业管理如是。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层的才略举足轻重,《素书—初始章》云:“贤人君子,明于胜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因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企业高层管理者提高自身修养的不二法门,惟有如此,方能在经营管理中出奇制胜,游刃有余,正如《孙子兵法》所言: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涉猎《素书》、《反经》等古代谋略典籍之后,闻其道,所获颇丰。
现撷取一二,做粗浅探讨。
一、《反经》中的为政方略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1、王化之政,宜于统大,已之理小则迂。
这句话是说,实现王道的道德统治,适合于全局性的、长远性的统治,用于处理具体事务就显得迂阔。
换之企业亦然,长远战略与短期目标虽有统一性,但彼此无法取而代之,长远治理的策略不能解决企业现阶段所存在的种种问题。
以企业文化为例,在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过程中,高层管理者必须高瞻远瞩,要使其配合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打造企业未来的内部凝聚力。
创建企业文化的终极目的在于保证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经营的绩效,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
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然而我们所津津乐道的企业文化,在其建设过程中或急功近利,只注重眼下利益的实现,或流于形式,善走过场,文化的概念失之于浅薄而沦为一种“伪文化”,其症结主要有以下几种:(1)、把企业文化当成一种宣传和舆论工具,纯为“造势”。
(2)、逞伪辞,极尽吹捧之能事,把宣传企业领导当成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
(3)、价值理念体系虽有所确立,但表里不一,缺乏执行力,及至亟需企业文化这种“软实力”来促进企业发展或应对危机时,才发现其不过一纸空文。
(4)、企业文化建设多萧规曹随,根本没有立足于企业本身的实际,“跟风”现象层出不穷。
以上诸种企业文化现象,带给企业的只能是硬性损伤。
重师者王,重友者霸,重己者亡的意思
重师者王,重友者霸,重己者亡的意思重师者王,重友者霸,重己者亡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古语,意思是在追求成功和权力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识和智慧的积累,重视与他人的友谊,同时也要注重个人修养和内在的发展。
如果一个人只追求权力和地位,而忽视了学识和朋友,最终可能会付出代价,失去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重师者王,强调了学识和智慧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古代的君主能否取得王位,除了家世和势力的支持外,更需要具备卓越的才智和能力。
通过持续的学习和不断地增长见识,一个人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世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从而在职场和社会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重视教育和知识的积累,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重友者霸,强调了与他人的友谊和团结对于个人和集体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社交圈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与人为善、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能够促进团队协作和合作的效果。
通过与他人建立真诚而稳固的友谊,一个人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同时也能够得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
重己者亡,强调个人修养和内在发展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只注重物质的追求和外在的表现,而忽视了自己的精神和心灵需要,最终可能会失去自己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个人修养包括对自身品德、情感、意志力和精神层面的培养,通过反思和自我调整,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和心智能力。
只有注重个人修养和内在的发展,一个人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发展,拥有内心的坚定和平衡,从而更好地应对人生的挑战和变化。
综上所述,重师者王,重友者霸,重己者亡这句古语意味着在追求成功和权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识和智慧的积累,重视与他人的友谊,同时也要注重个人修养和内在的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充实和有意义。
怎么在招聘中避免“套娃”现象
怎么在招聘中避免“套娃”现象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这是招聘的最大误区——很多人习惯招聘那些能力比自己差一点的人。
为什么呢?因为工作中容易沟通,容易管理。
慢慢地,管理者就把对下级的掌控误解为团队的执行力。
有的人招聘是基于安全感,于是,找听话的人变成了一种习惯。
甚至,会出现阻碍优秀人才加入的现象,越平庸的管理者越会如此。
但很可惜,很听话的人能力总是相对差些。
这就是管理中的“套娃现象”——“武大郎”招人,一个比一个矮。
这个概念源于管理学界的奥格威定律,即要善用比管理者自己更优秀的人。
大卫·奥格威,著名广告公司奥美的创始人。
他是个很有个性的人。
一次会上,他给每位与会者送了一套俄罗斯套娃,打开一个大的空心木娃娃,里面还套着一个小的空心木娃娃,在打开里面还有一个更小的……一层一层套下去,通常有5到7个娃娃。
参会人员打开套娃的最后一层,里面有一张纸条:你要是总用比自己水平差的人,公司就会变成侏儒型公司;你要是敢用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公司就会变成巨人型公司。
美国卡耐基钢铁公司创始人安德鲁·卡耐基的碑文上,写了这样一句话:这里躺着一个人,用他一生的力量聘用比他厉害的人,为自己打理和发展事业。
我认为,避免“套娃”现象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怎么办?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第一,从招聘流程上,直属经理的上级参与面试,并最终参与决策。
如果公司规模不大,CEO应参与每一位员工的面试。
例如,乔布斯一生一共面试了5000多个人,马云在阿里巴巴员工不到1000人之前,都是自己亲自面试的。
第二,从招聘标准上,新人的招聘标准高于团队能力的平均水平,才可以录用。
如果新进员工都是垫底的水平,就可以扣除直属经理一定的年度奖金。
第三,在录用人选上,用人的领导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人有比自己强的地方吗?如果有就录用,没有就再考虑考虑。
作为CEO,则更要时刻反省自己:我是不是最外面、最大的那个套娃呢?关于这方面,可以牢记曾子说的一句话: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用人的三个层次
用人的三个层次选人用人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关系重大,不可不慎。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自古以来不乏真知灼见。
春秋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参有句名言:“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这道出了用人的三个层次与结果,今天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用师者王,意思是说领导者能够虚怀若谷,提拔重用才能比自己突出的人,就可以成就事业。
一般而言,能走上领导岗位的人都是出类拔萃者,其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要强于下属。
但这并不意味着领导者是百事通,在所有领域都比下属优秀。
实际上,领导者在许多问题上有可以向下属咨询和学习之处。
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高明的领导者大都对这一点有清醒认识。
汉高祖刘邦就曾说过: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但刘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将这些“老师”招纳到自己麾下,并使之各尽其能、各擅其长,从而成就一番伟业。
由此来看,领导干部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固然十分重要,但宽宏的气量、睿智的眼光,能够发现和任用“等于己”甚至“强于己”的下属同样十分重要。
用友者霸,意思是说领导者即使不能任用比自己优秀的人才,但能得到一批与自己志同道合、亲密无间的朋友协助,也可以取得不错的业绩。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红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一般人干事创业尚且离不开朋友的帮助和支持,更何况担当重任的领导者?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党一贯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就是大局,要求领导班子成员以及领导干部和普通干部群众紧密团结、精诚合作,形成同志加朋友的良好关系。
形成这种关系,领导干部的态度和作用至关重要。
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有的领导干部自身业务素质也许并不十分突出,但善于团结同志,能够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与才干,工作也可以干得有声有色;有的领导干部个人能力很强,也有干事创业的雄心壮志,但喜欢单打独斗,不善于或不愿意团结同志,结果不但影响工作的成效和业绩,也影响自身的形象和进步。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修订)古人曾子有句话说得好:“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用师者王”就是领导者非常谦虚好学、礼贤下士,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足、不能,尊奉真正贤能之人为老师,善用天下之智力以谋大业,从而“王天下”成大功。
例如周文王用姜太公尊之为太师,其后文王逝世,武王继位,又拜姜太公为国师,并尊称为“师尚父”。
商汤王用伊尹,齐桓公用管仲尊之为仲父,燕昭王用郭隗,都是用师。
“用友者霸”就是领导者对下属像兄弟朋友一样。
例如刘邦用萧何、韩信、张良,符坚用王猛,刘备用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
“用徒者亡”则是指专用言听计从、唯唯诺诺、顺人喜好的人,那是必然会失败的。
这是曾子体察历史经验而后据以说明历史兴衰成败的用人大原则,这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揽人才的办法。
对于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而言,最容易使人上当受骗的是言听计从、顺人喜好、唯唯诺诺的人,这样的人身边越多,其事业失败的机率也越大;而那种脾气不好、有真才实学的人,对于优秀领导者而言,你身边这样的人越多,事业成功的机率越大。
一个人若能虚心的不断学习进取,那就是这个人最大的优点,但许多人并不总是能够虚心好学、奋发向上。
在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学,这种精神非常好,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懂得越来越多,学习的劲头却越来越小了,尤其是当一个人爬到了比较高的位置,就象爬山一样,他第一个爬到山顶了,看看上面没有更高的了,看看下面乌压压的都是人。
他这时候就有了“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感觉,觉得已经是“登高山而小天下”了,不用再学了,相反,别人都要跟他学了。
于是,他就像中午的太阳开始走下坡路了。
俗话说得好:“人们常常不满足于自己的财富,却常常满足于自己的智慧”。
优秀的领导者爬到顶峰之后还知道不断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灵魂深处有着先贤商汤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渴望天天进步的强大力量,那才是“王”的境界。
王看起来是至高无上的,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像神仙那样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主宰万物的生死荣辱,因为一个人一生只能在一个或者几个领域里达到卓越;他知道自己不能永远不犯错误、不迷失方向,明白了“善用天下之智力”决策需要民主来纠偏纠错的领导科学;他知道“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傲视他人与法纪,竭天下之财富以饱一己之私欲,只会成为历史与人民抛弃的“骄傲的公鸡”。
如何建立核心团队与管理者用人
如何建立核心团队与管理者用人(一)公司架构核心团队的理解,可以定位为:在组织中起核心和中流砥柱作用的团队,掌握组织的核心业务资源,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一帮人。
企业的发展都需要经历由小到达的过程,特别是在创业的初期,很多老板为了节省某些小部分的开销,没有建立自己的核心团队的认识,即老板或者经理集业务主管、客服、培训师、技术人员等多种身份于一身,一般最后哪个角色和身份最后都没有做好,众人划桨开动大帆船,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在核心团队建立的初期是痛苦的,是需要相互了解和磨合的,最后才能形成团队,但不能因为初期的磨合和员工能力不足而不建立核心的团队,没有核心团队的企业是危险的,是不能承担大的风险,更不能把企业做强做大,所以核心团队的建立是企业腾飞起步的基础,核心团队的架构可以根据公司发展的需求来定。
那么,如何用好核心团队中的每一个人,使每个人都发挥各自的潜能?核心团队成员的基本素养有哪些呢?下面我们阐述企业管理者的用人观。
(二)管理者的用人观自古帝王的用人都成为国家江山社稷的重要转折,老子曰:“善用人者,为之下。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管理者的用人观,决定企业的兴衰与生死存亡。
企业的管理者的用人要点:1、用师者王、用友着霸、用徒者亡。
在《曾子》这本书中,曾经提出一个用人原则:“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历史的经验,“用师者王”像周武王用姜太公,称之为尚父,这称呼在古代是很尊重的,当然不是现代所说干爹的意思,但周武王对姜太公非常尊重,是对尊长一辈的人的才能称呼的。
历史上商汤用伊尹,周文王用姜太公,都是用师,就是领导人非常谦虚,找一个“师”来“用”,便“王”天下成大功。
到于齐桓公用管仲,汉高祖用陈平、张良之流,刘备用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者霸”的好例子。
至于“用徒者亡”,是专指用服从的、听命的、乖乖的人,那是必然会失败的。
应怎样理解“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这三句话我们可以分开两部分来解读,第一部分是前两句,第二部分是后一句。
用师者王
擒也 。 ” 刘邦 认 为 , 敢用 比 自己在某 个方 面 高 明的人 才 , 这是 他取
得 天 下最 重要 的原 因。此 言不 虚 。 用超 过 自己的人 才 . 首先 要求 领 导者 必须 有 广 阔的胸 怀 。 古 人云: 德不 广不 能使 人 来 , 量 不宏 不 能使 人 安 。领导 者 有 了广 阔 的胸 怀 , 就 能海 纳 百川 、 大 胆 任用 各类 英 才 , 就 能 赏识 人 才 , 包 容
道: “ 非 不 尽心 . 但 于今 未有 奇 才耳 。” 太宗 听 后说 : “ 君子 用人 如 器, 各取 所 长 . 古之 致治 者 , 岂借才 于异 代 乎 ?正患 己不能 知 , 安 可诬 一世 之人 ! ” 这个 故事 告诉 我们 : 世 上 不是没 有人 才 , 而 是缺
少发 现人 才 的慧 眼 :而 有 了这样 的眼光 .人 才 就 出现在 你 的 面
2 0 1 4 2◆ I - ◆ 领导 文萃 4 3
人才 , 团 聚人才 . 激 励 人 才 向更 广 阔 的境 地 发 展 , 他 的事 业 必将
如 日中天 刘 邦 的成 功 即为 明证 反之 , 如果 他 怕下 属超 过 自己 ,
将 永远 成就不 了事业 对此 . 国际广 告公 司 的巨头— — 奥美 广告
前 。美 国钢铁 大王 安德 鲁 . 卡 耐基 在金 属 冶炼方 面 算 不上 内行 .
却成 功地 将一 批精 通冶 炼技 术 、擅 长发 明创 造 的人 才 聚拢在 自
己身边 . 充 分发 挥 他 们 的才 能 . 从 而创 立 了雄 踞世 界 的“ 钢 铁帝 国” 。在竞 争 十分激 烈 的今天 . 企业 管理 者 大胆 使用 比 自己强 的 人才 , 就 能 像 卡耐 基 那样 群 策 群 力 , 团结 奋 进 . 把 企业 生 产 经 营
曾子云: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曾子云: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标签: 用友 师者 曾子云 2009-09-18 15:50
曾子云: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这是曾子体察历史经验总结而出,并据以说明历史兴衰成败的用人原则;是古代施予王、招揽人才的办法。
用师者王,即领导者非常谦虚,尊奉真正贤能之人为师,从而“王天下”,获得成功。如:周武王用姜太公,将其尊为国师。
故,领导者须拓展自己的心灵空间,强大灵魂的力量,加强对下属人格魅力的向心力。
用友者霸,即领导者对下属像兄弟朋友一样。如:刘邦用萧何。
用徒者亡,即领导者专用言听计从、唯唯诺诺、顺人喜好的人,必然导致失败。
“用徒”,让领导者感到快乐;“用友”,让领导者感到拘束;“用师”让人感到压抑。故而,当今天下,喜欢“用徒”的领导者远远多于“用师”者。对于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而言,最易使人上当受骗的是言听计从、唯唯诺诺、顺人喜好的人,这样的人身边越多,事业失败率越大;而脾气不好,有真才实学的人,对于优秀领导者而言,这样的人越多,成功率越大。
用师者王 用友者霸 用徒者亡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用师者王”就是领导者非常谦虚,尊奉真正贤能之人为老师,从而“王天下”成大功。
例如周文王用姜太公尊之为国师,其后文王逝世,武王继位,又用姜太公并尊为尚父。
汤用伊尹,齐桓公用管仲尊之为仲父,燕昭王用郭隗,都是用师。
“用友者霸”就是领导者对下属像兄弟朋友一样。
例如刘邦用萧何、韩信、张良,苻坚先生用王猛,刘备用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
“用徒者亡”则是指专用言听计从、唯唯诺诺、顺人喜好的人,那是必然会失败的。
这是曾子体察历史经验而后据以说明历史兴衰成败的用人大原则,这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揽人才的办法。
“用徒”让自己感到快乐,“用友”让自己受到约束,“用师”却让自己受到压抑。
所以,今天喜欢“用徒”的领导者远远多于“用师”者。
对于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而言,最容易使人上当受骗的是言听计从、顺人喜好、唯唯诺诺的人,这样的人身边越多,其事业失败的机率也越大;而那种脾气不好、有真才实学的人,对于优秀领导者而言,你身边这样的人越多,事业成功的机率越大。
一个人若能虚心的不断学习,那就是这个人最大的优点,但许多人并不总是能够虚心学习的。
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学,这种精神非常好,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懂得越来越多,学习的劲头却越来越小了,尤其是当一个人爬到了比较高的位置,就象爬山一样,他第一个爬到山顶了,看看上面没有更高的了,看看下面乌压压的都是人。
他这时候就会有种“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感觉,觉得已经是“登高山而小天下”了,不用再学了,相反,别人都要跟他学了。
于是,他开始走下坡路了。
俗话说得好:“人们常常不满足于自己的财富,却常常满足于自己的智慧”。
领导者爬到顶峰之后还知道不断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灵魂深处有着一种渴望日日复新的强大力量,那才是“王”的境界。
王看起来是至高无上的,但他上面还是有人,他上面有“老师”,有供他尊重和学习的人。
一个领导者若是整天叫苦,说自己身边没有人才,最大的可能,就是他很是骄傲自大、刚愎用自,就是他并不尊重人才,没有拿属下当老师的那种胸怀和气度,更没有“用师”的大智慧。
何为“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何为“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南怀瑾在《历史的经验》中提到:在《曾子》这本书中,曾经提出一个用人原则:“用师者王,用
南怀瑾在《历史的经验》中提到:在《曾子》这本书中,曾经提出一个用人原则:“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应怎样理解“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我们的历史经验,“用师者王”像周武王用姜太公,称之为尚父,这称呼在古代代表着尊重,是对尊长一辈的人才能称呼的。
历史上列举商汤用伊尹,周文王用吕望(姜太公),都是用师,就是领导人非常谦虚,找一个“师”来“用”,便“王”天下成大功。
到于齐桓公用管仲,汉高祖用陈平、张良之流,刘备用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者霸”的好例子。
至于“用徒者亡”,是专指用服从的、听命的、乖乖的人,那是必然会失败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一个领导者只要“用师”就能“称王”,只要“用友”就是“称霸”,其实两者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这两
句话只是用夸张的语言表明领导者对有真才实学的人待以师友之礼,其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很多。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领导者以礼待人,必然会吸引更多的贤士前来效力,人才越多,成功的几率当然就越大。
这是古今明君招揽天下人才屡试不爽的办法。
三代为官,不可轻师慢匠
三代为官,不可轻师慢匠
就算家里三代人都是当官的,也不可以轻视怠慢老师,以及有一技之长的工匠。
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老师,尊重有本事的人,
一般有能力的人,都是有团队的人,
而团队里的人要为您所用,您就要尊重他们的才能,才华,智慧,德行,
否则,别人就不给您出力出智,则您就会犯错,甚至失败。
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人,本来什么都有,由于不尊重身边的人才,老师,甚至一个一技之长的人,导致别人不教诲自己,甚至反叛了自己,导致自己失败的举不胜举。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一定要找师傅,尊重师傅,跟着牛人学习,谦虚谨慎,谦卑。
如此,您才能有高人帮助。
学习高人的思维,智慧,您的事业自然会一日千里。
而如果轻慢师傅,匠人,则自己身边的人才会溜走,外面的人才也进不来。
自己会陷入狭隘,认为自己聪明,最终会导致失败。
古代帝王礼贤下士
古代帝王礼贤下士: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对天、地、人的研究,创始于上古王者伏羲氏,成就于周文王和孔子,古代三圣的智慧集中见于《易经》,经过伏羲氏画卦,周文王演易,孔子述易,阐明了天地和人生的大道理,他们的智慧结晶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经典。
伏羲氏是比黄帝还早很多的上古时期的王者,周文王是周期的奠基者,孔子是“万世师表”,所以《易经》成为历代帝王将相的必读书,三才之道成为王者之学。
自古至今,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探索从来就没停止过。
不仅政治家、军事家把三才之道视为治国和治军的法宝。
在现代社会,很多企业家也把天时、地利、人和视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现在开辟的《国学·天地人和》专版,将设置《天时篇》、《地利篇》、《尚贤篇》、《用人启示录》、《智鉴篇》、《知人三要》、《鉴人名著》、《天地人大家谈》等栏目,深入探讨如何顺应天时、争取地利、把握人和,把国学的精华呈现给读者。
南怀瑾在《历史的经验》中提到:在《曾子》这本书中,曾经提出一个用人原则:“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我们的历史经验,“用师者王”像周武王用姜太公,称之为尚父,这称呼在古代是很尊重的,当然不是现代所说干爹的意思,但非常非常尊重,是对尊长一辈的人才能称呼的。
历史上列举商汤用伊尹,周文王用吕望(姜太公),都是用师,就是领导人非常谦虚,找一个“师”来“用”,便“王”天下成大功。
到于齐桓公用管仲,汉高祖用陈平、张良之流,刘备用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者霸”的好例子。
至于“用徒者亡”,是专指用服从的、听命的、乖乖的人,那是必然会失败的。
应怎样理解“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这三句话我们应该分开两部分来解读,第一部分是前两句,第二部分是后一句。
对前两句,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个领导者只要“用师”就能“称王”,只要“用友”就是“称霸”,其实两者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这两句话只是用夸张的语言表明领导者对有真才实学的人待以师友之礼,其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很多。
用师者亡,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的意思
《用师者亡,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的意思》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句有点复杂的话:“用师者亡,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这听起来好像很绕,其实呀,就是在说用人的不同方法和结果。
比如说,“用师者亡”,就是如果一个人把比自己厉害很多、能当自己老师的人当成下属来用,不尊重人家的意见,那可能就会失败。
就像一个国王,如果他不听聪明的大臣的话,自己乱做决定,国家可能就会有麻烦。
“用友者霸”呢,就是如果能把和自己差不多、像朋友一样的人用好,大家一起努力,就能做出很棒的事情,变得强大。
比如一个小组的组长,能和组员像朋友一样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就能完成很难的任务。
“用徒者亡”就是如果只用听自己话、没什么本事的人,那也会失败。
就像一个班长,只选那些什么都听他的、但学习不好也不努力的同学帮忙做事,那班级肯定管理不好。
小朋友们,能大概明白一点了吗?《用师者亡,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的意思》小朋友们呀,咱们接着讲讲这句话。
想象一下,有个小老板开了一家店,如果他觉得自己最厉害,不听有经验的员工的建议,总按自己的想法来,可能店的生意就不好,这就是“用师者亡”。
再比如,一个足球队的队长,能和队员们像好朋友一样交流,大家互相帮助,一起进步,球队就能取得好成绩,这就是“用友者霸”。
要是一个班长,只选跟他关系好、但不认真打扫卫生的同学做值日,教室肯定不干净,这就是“用徒者亡”。
小朋友们,是不是有点懂啦?《用师者亡,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的意思》小朋友们,老师再和你们说一说这句话。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做小组作业,他觉得自己最聪明,不听其他同学的想法,结果作业做得不好,这就是“用师者亡”。
要是他能和小伙伴们友好地讨论,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作业就能完成得特别好,这就是“用友者霸”。
如果他只找那些总是顺着他、但不会想办法的同学一起,肯定做不好作业,这就是“用徒者亡”。
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正确地用人,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和大家友好合作,这样才能做好事情哟!。
《荀子》尧问原文及译文
《荀子》尧问原文及译文尧问作者:荀况尧问于舜曰:“我欲致天下,为之奈何?”对曰:“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
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喜色。
吴起进曰:“亦尝有以楚庄王之语,闻于左右者乎?”武侯曰:“楚庄王之语何如?”吴起对曰:“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有忧色。
申公巫臣进问曰:‘王朝而有忧色,何也?’庄王曰:‘不谷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是以忧也。
其在中蘬之言也,曰:“诸侯自为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
”今以不谷之不肖,而群臣莫能逮,吾国几于亡乎!是以忧也。
’楚庄王以忧,而君以喜。
”武侯逡巡再拜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
”伯禽将归于鲁,周公谓伯禽之傅曰:“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对曰:“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
此三者,其美德也。
”周公曰:“呜呼!以人恶为美德乎?君子好以道德,故其民归道。
彼其宽也,出无辨矣,女又美之!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窭小也。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知如士,不与士争知。
彼争者均者之气也,女又美之!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浅也。
闻之曰:‘无越踰不见士。
’见士问曰:‘无乃不察乎?’不闻即物少至,少至则浅。
彼浅者,贱人之道也,女又美之!吾语女:我、文王之为子,武王之为弟,成王之为叔父,吾于天下不贱矣;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贽而相见者三十人,貌执之士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于是吾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
吾所以得三士者,亡于十人与三十人中,乃在百人与千人之中。
故上士吾薄为之貌,下士吾厚为之貌,人人皆以我为越踰好士,然故士至;士至而后见物,见物然后知其是非之所在。
戒之哉!女以鲁国骄人,几矣!夫仰禄之士犹可骄也,正身之士不可骄也。
彼正身之士,舍贵而为贱,舍富而为贫,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也。
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翻译
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翻译王自择友者霸:活出独特的生活方式
谚语有云:“君子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诚信待人”。
作为当今社会的优秀经典古语,它不仅告诉我们如何正确的处事,更是提醒我们要让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出色地展现出来。
谁不希望生活能够活出富有独特性和新意?实际上,当我们把一些新鲜元素融入日常生活,就能够添加一些活力,我们也会更加积极自信。
比如,我可以开始拓展视野,考虑走出自己的原有舒适区,到不同的地方去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陌生世界,从而让自己多一份见解;我也可以利用一些活动去打破固有的观念、去实践一些新的观念,这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还可以去结交新的朋友,一起去感受不一样的世界,拥抱不一样的人生观,一起讨论不一样的问题,扩大自己的视野。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以要求自己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为目标,努力拓展彼此的思想空间,不断更新自己的世界观,勇于尝试新鲜和前所未有的事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使自己不断拥有精彩的生活,才能丰富多彩,活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俞敏洪浙江大学演讲《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我想我把一些我觉得很好的话记下来,我觉得说的太好了,这是我一字一句听写下来的,对我启发很大,希望看过的朋友有所启发。
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是放在内心的,外表的温柔不能抹杀内心的刚强的目标,外表的柔和善良使人更好的接触,所以,目标像山,做人像水,水向低处流,水到之处无处不在,但目标像山一样坚定不移。
有时候目标是很小的,就像今晚想吃个包子,但没有带足够钱,但通过自己的方法吃到包子了,这也叫成功,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所以有时候目标也可以很简单,做人有时候也很简单,只要你敢于微笑面对这个社会,这个社会就会因你而灿烂。
成功可以很小,可以很简单,当你实现了这个目标的时候,你也失去了这个成功,可能带来失落,就像结过婚的人知道,为什么下个目标选择离婚,后来道理很简单,还有新的目标等着你,就像爬山,人生的起起伏伏,也像一只股票,你可以把它经营成股票,可以走下坡,可以平走或捎上,可以是向上飞速发展,有梦想,坚定不移的坚持这个梦想,首相要考虑是否具备这样的素质,朝着哪个方向努力,不要求完全实现,至少实现七分也很好了,国家有名的企业家,没几个是名牌大学,每一步不代表失败,每一步也不代表成功,一生会经历很多事情。
我们现在的学生直线采取逃避的方式,22虽还让父母养是很卑鄙的,之后我们要学会养活自己,首先就是就业,把所有的小事加起来就成了成功,想大事,但要做小事。
很多人想不清楚一辈子要干什么,但可以知道近期可以做什么,人不可以没有目标,没有信仰,对未来没有信仰,人会变得脆弱,走入迷茫。
人的理念是不能被强化了,容易激发反向情绪,像高中生谈恋爱,家长社会的重大压力,失败再成功再失败,不断的柔最后揉成拉面,然他们在社会坚韧不拔,大学学生平等的交往,但会自动比较,爱情的压力,学业的压力,不知道人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他们习惯一切很正常,进入社会后就会做好心理准备,受过苦难就会适应不绝望,因为承受过。
今天失忆了,明天不一定失忆,今年失忆了,明年不一定失忆,前四十年失忆了,后四十年不一定失忆,只要生命留着,有强大的梦想,就不会绝望自杀,就像千年的妖精熬成神仙,几十年的媳妇熬成婆婆。
南环瑾: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南环瑾: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伯乐曾经叹息说道:“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意思是说,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他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
只看见所需要看见的,看不见所不需要看见的;只视察所需要视察的,而遗漏了所不需要观察的。
这是他总结九方皋选千里马的精髓,同样也适用于识人论事。
南怀瑾先生也在《列子臆说》里解释这个故事。
秦穆公特别喜欢马,当时有个名马师叫伯乐,他懂得相马,可以给马治病,还能够同马说话。
所以天下所有的马,只要经过他的眼睛一看,就知道是不是良马。
所谓“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故而对于人的一生来说,遇到懂得赏识才能的人,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茫茫人海当中,看出哪些人是英雄,哪些人有才能,这是非常困难的。
世人的面孔多种多样,人心更是各不相同,变幻多端,很难判断真伪企图。
因此,识人不能只看表面,还得用心去辨别判断。
古语云:“画虎难画骨,知面不知心。
”也说明看人要看内在本质,不能被表面蒙蔽。
刘邦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慧眼识人、明察秋毫的智者,一个争霸获胜的帝王,因为他的身边有众多能人帮助他。
刘邦对人才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楚汉战争后,他向大臣解释自己胜利的原因,说道:“张良擅长运筹,定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萧何擅长管理国家,安抚体恤百姓,供应馈饷,支援军队的后备。
韩信是一个将才,统领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这三人都是贤能的人才,我有幸能重用他们,因而才取得天下。
”在楚汉之争的过程中,刘邦任用张良、萧何和韩信,从定制战争策略,到安抚治理百姓,再到战场打仗,都安排的井然有序,发挥出每个人的长处和潜能,试想如果刘邦仅仅凭借自己的力量,很难对抗项羽大军,更不要说成为开国皇帝。
但正因为他网罗天下英才,准确的判断出贤能人才的长处,使之各尽其才,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取得了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
南怀瑾先生认为,人才并不是道德家,任用人才不必事事都追求完美,挑剔所有的方面。
孟子日课052丨真正的用人三境界: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孟子日课052丨真正的用人三境界: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今天是《孟子日课》第52节。
欢迎你留言交流。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
《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
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以有为也。
故汤之於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
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孟子·公孙丑下04》)孟子认进谏劝善为敬,而不以趋走承命为礼,认为这才是王师自处之道。
景丑却没有领悟孟子的意思,以臣礼责备孟子,认为孟子没有尽到臣子之礼。
他说:《礼经》上说:人子闻父有召命,则唯而不诺;人臣闻君有召命,则不俟驾而行,是急趋君命者,乃礼之当然。
你本来就准备去上朝,可是听到齐王召见,反而不去了。
这似乎于礼不合吧。
景丑所言敬下者也;孟子所言敬大者也。
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
闻命则趋,是人臣事君之常礼,而以道自重,乃君子立身之大节。
以前曾子曾经说过:晋楚大国,是我们赶不上的。
但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
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
我什么聚德比他少了什么呢?这些话如果没有到,曾子能说吗?大概是有点道理的。
天下所尊的大概有三样:爵位、年齿、道德。
朝廷论爵位,乡里论年齿,辅佐君主治理百姓,自然以道德为上。
齐王虽然爵位至尊,却不过达尊之一。
若论年齿、道德,我有其二,齐王又怎能以爵位来轻视我的年龄和道德呢?孟子接着说: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的不能召唤的臣子;如果有什么事要商量,就亲自到臣子那里去。
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翻译
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翻译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的译文是:
我听说,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
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
1、“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出自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2、原文: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
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三:燕昭王登上了残破的燕国王位后,他谦卑恭敬,以厚礼重金招揽天下贤才,以图依靠他们报仇雪耻。一天,他求教于贤士郭隗,请教雪耻兴国之大计。郭隗说:“成就王业的君主,以贤者为师;成就霸业的君主,以贤者为友;亡国的君主,以贤者为奴仆。折节屈尊侍奉贤者,虚心老师接受教导,那么,才华超过自己百倍的人就会到来;先于别人去工作,后于别人去休息,先于别人向人求教,别人已经不求教了,自己还求教不止,那么,才干超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独断专行、颐指气使,那么,干杂活、服苦役的人就会到来;如果对人暴虐粗野、发怒骂人,那么,唯唯诺诺,言听计从的犯人、奴隶就会随之而来。这些都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揽人才的办法呀。大王如果能够广泛选拔国内的人才,亲自登门拜访,天下人听说大王亲自拜访贤臣,天下的贤士一定都会奔赴燕国。”后来,燕昭王专为郭隗修建了官宅,并尊他为师。不久,乐毅从魏国来了,邹衍从齐国来了,剧辛从赵国来了,有才华的人都争先恐后地聚集到燕国。昭王悼念死去的人,安慰活着的人,同老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后,燕国殷实富裕了,士兵生活安适,都乐意为国而战。于是,昭王就任命乐毅为上将军,与楚、秦、赵、魏、韩等国合谋讨伐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往国外。齐国的城邑没有被攻下的,只有莒和即墨两处。 案例四:张作霖欲举兵进行大的动作,却突然无缘无故的将他的总参谋长清除出他的阵营。张作霖的部下不解的问张作霖:“总参谋长有何过错,大帅何以这样?”张作霖答到:“总参谋长没有犯什么错,他的错是他从没有一次顶撞过我,但就是因为他从没有顶撞过我,所以才要他离开。”
案例一:周文王尊姜太公为尚父,同时暗里派员行贿腐败的奸臣费仲,使费仲去败坏商朝的朝纲,助使纣王荒废朝政、放情纵欲于酒色犬马之中,将殷朝尚存的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逐一逼走、囚禁、残害,使得整个社会天昏地暗、民怨沸腾。而后,周武王顺应时势迎合民心之所望,率领八百诸侯会师盟津,大败“竭天下之财富饱一己之私欲”的纣王于牧野。这一历史铁证,就是这个道理的深刻演绎(这也是李世民“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黄石公三略》“夫将拒谏,则英雄散”的道理)。而被推翻的商纣王是个什么德性呢,他用七年的时间大兴土木征民于劳役,建造了方圆数里、高过千尺的“鹿台”,用各种美酒、肉类建造了“酒林肉湖”,竭天下之财富饱一己之私欲。他要求自己的大臣必须惟令是从,谁不听话就惩罚谁,大臣比干是纣王的亲戚,不顾自己的性命忠谏纣王,纣王却挖了比干的心,据说是要看看比干的心到底有几窍。
案例二: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于建安十一年发出了《求言令》,要求其部属在每月月初写出他的优缺点,交由他过目,用以自察自省,并从中网罗了诸多人才,为其日后争雄天下奠定了基础。建安十三年,曹操兵败赤壁后痛定思痛,又一次把广罗人才和奖励战功放到了重要地位上。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二年,他依次发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求贤令》、《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突出了人才的重要性,充分显现他了重视群体智慧、虚心纳谏的广阔胸怀。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此典故,曹操表示自己要谦虚谨慎地对待有才识的人,使全国的人都真心归服。
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开始做得好的多如牛毛,但是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到底的人却是少之又少。难道是因为打天下易、守天下难吗?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礼贤下士,一旦得志,便放情纵欲、骄傲自大,傲视他人与法纪、竭天下之财富以饱一己之私欲。如能竭尽诚意、惕励恐慎、克勤克俭,那么即使是敌对强大的对手也能形成一个集诚集智、敬人敬业的团体;傲视他人与法纪、奢侈享受,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君主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为此,人们反压在领导者身上的怨气、困难和责任却逐日增加,直至君主无法承负起不断累积的重担与压力,从而崩溃、失败或逃避责任。 综上所述,我有时不由纳闷:今天有几位领导者、企业家做到了“用师者王、用友者霸”呢?我却浅以为有不少领导者、企业家总是把将相之道反着来用,“用徒者亡”矣。他们与古之明君贤相施行王道、招揽人才的“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的智慧相比,真的相差了几百年吗?!或者说他们常常不满足于自己的财富,却常常满足于自己的智慧?!
领导者爬到顶峰之后还知道不断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灵魂深处有着一种渴望日日复新的强大力量,那才是“王”的境界。王看起来是至高无上的,但他上面还是有人,他上面有“老师”,有供他尊重和学习的人。一个领导者若是整天叫苦,说自己身边没有人才,最大的可能,就是他很是骄傲自大、刚愎用自,就是他并不尊重人才,没有拿属下当老师的那种胸怀和气度,更没有“用师”的大智慧。所以真正的人才就不往他那儿跑了。有句格言说得好:“博学多闻的智者,总是温良谦逊;硕果累累的树枝;永远俯首躬身。”一般来说,领导者大权在握,在组织内处于比较显眼的位置。他受众人关注的就必然多,所要应付的事情也必然多。这样,就会使他把许多的时间精力分散在诸多人事的周旋、应付上。一个人如果没有安静思考的时间,长期处在显眼的位置上进行领导、管理、周旋、应付。久而久之,时间、精力、健康、知识、智慧、思考力……,都会受到亏损而缺乏增长!对此,这就要求处在领导位置的人,避开众人的焦点,避开不必要的繁杂事物,回到比较隐蔽的位置,将显眼的位置留给下属,将真正贤能之人的位置抬高到自己的上面。领导人处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有助于自身的修身养心、学习思索;有助于他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拓展自己心灵的空间,强大自己灵魂的力量;有利于加强下属对领导者人格魅力的向心力……。这样,当他再一次投入到工作时,就会获得足够的时间、智慧和精力去面对,运筹帷幄、统揽全局、决胜千里。历史,往往会惊人的重复着。我们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洞察未来;我们只有拥抱智慧,才能见证“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之真谛。
一个人若能虚心的不断学习,那就是这个人最大的优点,但许多人并不总是能够虚心学习的。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学,这种精神非常好,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懂得越来越多,学习的劲头却越来越小了,尤其是当一个人爬到了比较高的位置,就象爬山一样,他第一个爬到山顶了,看看上面没有更高的了,看看下面乌压压的都是人。他这时候就会有种“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感觉,觉得已经是“登高山而小天下”了,不用再学了,相反,别人都要跟他学了。于是,他开始走下坡路了。俗话说得好:“人们常常不满足于自己的财富,却常常满足于自己的智慧”。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征求与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共商国事,使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建国宗旨不会沦为空谈,这也是政令得否得到人民支持与拥护的根本原因之一。目前有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不愿倾听群众的意见,例如在对待群众上访问题上,认为是“闹事”,甚至把群众上访列入考察部门、单位政绩与否的“—票否决制”。殊不知,基层群众上访,完全是对上—级党政领导机关的信任。拒听群众意见的结果,只会导致干群关系的紧张,民心背道而驰。
在现实生活中,领导干部应该且必须广纳群言。因为一个人,不论他的智商有多高,但考虑问题总不免有—定的局限性,难以面面俱到。所谓“智者千虑,必有—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就是这个道理。作为领导干部,特别高级干部,只有经常听取下面的意见和呼声,才能使国家的政策在执行中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正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民野”。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条规律:“今古豪雄,善始者繁,克终者寡”。盖天地之道,日中必移,月满必亏,泽满则溢。人之道,泰则骄,逸则奢,骄奢既起,恶则随之,此所以召祸也。福则反是,所以积善得长享也。盖人之性,处艰困之中,莫不惕励恐慎。既得志也,则放逸纵情。故今古豪雄,善始者繁,克终者寡。霸吴者夫差,亡吴者亦夫差也。正如毛主席的一句名言:“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这是曾子体察历史经验而后据以说明历史兴衰成败的用人大原则,这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揽人才的办法。 “用徒”让自己感到快乐,“用友”让自己受到约束,“用师”却让自己受到压抑。所以,今天喜欢“用徒”的领导者远远多于“用师”者。
对于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而言,最容易使人上当受骗的是言听计从、顺人喜好、唯唯诺诺的人,这样的人身边越多,其事业失败的机率也越大;而那种脾气不好、有真才实学的人,对于优秀领导者而言,你身边这样的人越多,事业成功的机率越大。
古”就是领导者非常谦虚,尊奉真正贤能之人为老师,从而“王天下”成大功。例如周武王用姜太公尊之为国师,其后文王逝世,武王继位,又用姜太公并尊为尚父。汤用伊尹,齐桓公用管仲尊之为仲父,燕昭王用郭隗,都是用师。
“用友者霸”就是领导者对下属像兄弟朋友一样。例如刘邦用萧何、韩信、张良,苻坚先生用王猛,刘备用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 “用徒者亡”则是指专用言听计从、唯唯诺诺、顺人喜好的人,那是必然会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