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018届高三历史题库——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
一、精耕细作的农业
1.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
“五谷”的演变。这表明先秦时期
A.农业走向衰退B.外来作物引进
C.作物历经选择D.经济重心南移
2.关于“五谷”,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是麻、黍、稷、麦、菽,后来最流行的是稻、黍、稷、麦、菽。这一变化最有可能是由于
A.水稻出现较晚B.经济重心南移
C.粮食需求增加D.饮食结构变化
3.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农业发展4.据历史学家估算,战国时粟的亩产量大约将近今天的80市斤,西汉粟的亩产量时提高到93市斤,唐宋时,粮食一般亩产大约达到200多市斤,明清大约达到400多市斤。在古代中国,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粮食作物品种的增加B.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
C.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D.农民的长期辛勤劳动
5.据《后汉书》记载: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在安徽寿春修建了芍陂,灌溉农田一万多顷,扩大了稻田。芍陂得以修建的背景是楚国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水旱灾害较为严重
C.新式农具推广使用D.经济实力最为强大
二、小农经济
6.秦国规定一家除一子承嗣外,其余儿子结婚后必须分家,单独立户,否则加倍征收户赋。
秦国这一做法有利于
A.商业的发展繁荣B.自耕农数量增加
C.人口数量的增加D.郡县制度的推行
7.汉初一篇文章记载:昔日秦人家中稍富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
但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为女方所招赘。对该现象原因分析最合理的是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B.商鞅变法的影响
C.战争频繁兵役沉重D.“休养生息”政策推行
8.《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現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B.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三、土地制度
9.战国以来,中国只有皇权爵位是嫡长子继承,而家产包括土地的继承,则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古代中国这种土地继承制度客上
A.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调动了小农生产者的积极性
C.导致古代农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D.保障人民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
10.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
A.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B.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
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D.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
11.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
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12.《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对这项土地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A.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B.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C.导致了自耕农衰退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13.均田制下授田并承担赋役的起始年龄逐渐从15岁调整到18岁,还田除役的年龄逐渐从71岁调整到56岁,与此同时女性逐渐不负担赋役也不授予土地。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A.儒家的民本思想理念受到重视B.土地占有不均衡的现象加重
C.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缩小D.农业生产方式出现重大调整
14.隋至唐朝初年实行府兵制,规定府兵出征时自备武器、粮食等,与农民一样分得田地。
到开元年间,府兵制被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的募兵制所取代。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自耕农土地增加B.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C.均田制遭到破坏D.藩镇割据逐渐严重
四、赋税制度
15.宋代民户买卖田地、房屋、牲畜、车船等,凭契约赴官府纳税加盖官印,称为印税;另收牙契税,否则即是无效的白契。宋代官府这样的征税方式
A.大程度上增加了人民的负担B.既扩大税源又提供了合法保障
C.便利了部分民众的偷税漏税D.体现了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支持
16.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A.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B.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五、经济重心的南移
17.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A.汉代治水活动都集中在黄河流域B.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C.隋朝时南北农业基本持平D.唐代东南发展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六、租佃关系
18.中国古代对于“农民”的称呼,青铜器上有“臣”“众”,先秦文献有称“野人”,秦汉有称呼“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明清时称“庄客”“佃”“农民”等,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B.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
C.农业赋税制度的变革D.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19.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20.欧阳修指出:今大率一户之田百顷者,养客数十家;其间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己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过十余户,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这表明北宋时期
A.佃户源于破产的自耕农B.封建租佃关系比较发达
C.佃户之间产生协作关系D.劳动力商品化程度提高
21.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
这一现象说明
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22.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既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B.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C.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
23.在明代中后期,出现了“佃户嚣然动其不义不信之心”的现象,这说明A.社会贵贱等级结构瓦解B.伦理观念和宗法制遭破坏
C.地主对佃农的控制放松D.佃户对地主的斗争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