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论文

合集下载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贾跃华土木21班2120702010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过度解析、过度细化等问题,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给予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充分突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对我国未来城市规划体系形成所起到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居环镜科学整体观城市规划人类聚居引言“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区域及国家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人居环境的研究核心是人,倡导“以人为本,和谐人居”建设为目标。

1 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观”思想内涵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强调从整体出发思考人居环境,追求人居环境建设的整体利益,其思想内涵可以概括为“整体观”。

1.1从概念解释看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 ,以下简称道氏) 认为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其间的聚居”。

根据这种宽泛甚至有些模糊的解释,只要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是人类聚居,而不论其位于何处、结构和形态如何,不论其尺度、层次如何,不论其设施标准、所包含的物质内容如何。

简而言之,人居环境就是人类居住的地方,这是一个整体概念。

1.2从内容构成看“居住”是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住房本身,而是几乎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自然基础、人类生活其间的实体空间等物质层面内容,也包括人和社会因子活动产生的精神和社会层面内容,同时还牵涉到人与环境关系的价值取向。

正如道2氏所指出的,人类聚居就是“我们的生活系统”。

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往往会对人居环境构成内容进行划分,如吴良镛先生将其分解为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五大系统,但这只是一种研究的手段,人居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构成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1.3从层次构成看层次观念是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层次人居环境单元居民量和具体内容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复杂程度和发展变化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人居环境概论

人居环境概论

浅谈城市规划2011城市规划甲班 师浩辰2011年的夏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进入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在这里,我将要渡过5个春夏,学习着有关建筑和规划的点点滴滴。

大学之前,我并没有过多的了解建筑,但是我喜欢创作的感觉,我喜欢看着我的作品真真正正的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我选择了城市规划--凝固的艺术。

①初识城市规划专业课的真正开课,是在国庆以后,除了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之外,还有人居环境概论这门专业理论课。

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我们也逐步建立了一种对于建筑、城市规划以及景观的初步认识。

在我眼中,城市规划是一种比建筑理性却又不失艺术感的设计。

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每一种城市规划都有其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然而,每一个城市设计的背后,都有着一定的相通性,这不仅包括形式美的基本原则,更有一种以人为尺度,从人的活动角度考虑的问题。

例如,唐代的坊市制和宋代不划分坊市区别的开放街市制度。

唐代形成坊市制度的根本原因是其还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

另外,唐代社会风气的重农轻商观念也是原因之一。

而到了宋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商品交易次数越来越多,那么,也就必然要求城市拥有足够开放的场地来促使商业的发展,于是坊外围的墙变成了商店,城市也更加多元化。

虽然城市的形态不同,但是都是从人的尺度和需求去改变城市的规划设计,人们需要交易,自然市就会多。

而且,出于人们不同角度的需求考虑,城市规划也会有不同的变化。

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波士顿曾经出现过一轮城市改造高潮,主张把类似于中国传统四合院的旧城区改造为全部是高层住宅,高层办公楼的新型城市,以便引进更多的阳光,空气。

同时营造更大范围的公共绿地,让城市变得更加开阔,更加适宜人们居住。

但是,经过了10年,甚至是20年的发展,有许多人们都认识到了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变大了。

许多邻里之(右图为唐代坊市制规划, 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可充分反应宋代商业与居住规划)——从人的角度考虑规划间并不互相认识,在高楼大厦的分隔中,人们很难找回当初远亲不如近邻的感觉,自然也满足不了人们的交往需求。

农村人居分析环境治理论文

农村人居分析环境治理论文

农村人居分析环境治理论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涵盖了农村地区的空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问题,以及农村民居的环境整治和改善。

一、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农村人居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空气污染:农村地区的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燃烧等,尤其是农村燃煤的现象比较普遍。

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2.水污染:农村地区的水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排放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污染物,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

这些污染物会进入水源地,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3.土壤污染:农村地区的土壤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和生活垃圾的排放。

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等会残留在土壤中,长期的使用会造成土壤的质量下降和土壤污染。

此外,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垃圾随意倾倒会影响土壤质量和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4.噪声污染:农村地区的噪声主要来自于农业机械的使用、农村交通和生活噪声等。

这些噪声对人体的健康和心理造成影响,也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居民的休息和生产生活条件。

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问题和挑战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面临以下几个问题和挑战:1.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导致环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比较低。

2.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淡薄:由于农村地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环保意识相对淡薄,对环境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环境治理成本高昂:农村地区人口分散,环境治理成本较高,包括基础设施和人力物力投入等方面。

4.环境治理规划和实施不够有效:农村地区环境治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规划和实施工作不够有效。

三、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对策和措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实现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的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推动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推进。

建筑职称论文建筑人居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研究

建筑职称论文建筑人居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研究

建筑职称论文建筑人居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研究建筑人居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研究建筑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人们在建筑中工作、学习、居住。

而建筑人居环境的质量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建筑人居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改善建筑的人居环境,保障人们的健康。

一、建筑人居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建筑人居环境是指建筑物内外的空气质量、噪声水平、采光状况、温度调节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良好的人居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们的健康,而不良的人居环境则可能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1. 空气质量:建筑内部的空气质量对人们的呼吸系统和身体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果室内的空气中存在有害气体、污染物等,将会导致人们患上呼吸道疾病、过敏等健康问题。

2. 噪声水平:高噪声环境会引起人们的聋病、失眠、高血压等健康问题。

建筑物的隔音设计和降噪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噪声对人们健康的影响。

3. 采光状况:良好的采光条件有利于人们的视觉、心理和生理健康。

缺乏自然光线的建筑环境可能导致眼睛疲劳、情绪低落等健康问题。

4. 温度调节:建筑物内部的温度对人体的舒适度和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可能导致人们出现中暑、感冒等健康问题。

二、改善建筑人居环境的建议为了提高建筑人居环境的质量,保障人们的健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空气质量治理:建筑物内部应选择环保材料,避免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装饰材料。

加强通风系统的设计与管理,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和新鲜。

2. 噪声控制与隔音设计:建筑应合理选择材料,提高隔音性能。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合理规划建筑内外的噪音源,采取措施减少噪音对人体的影响。

3. 采光优化: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光线的利用,合理布局窗户和玻璃。

通过科学的采光设计,提高建筑物室内的自然光线利用率,改善人体的生物节律。

4. 温度调节与节能:合理设计建筑物的供暖和降温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物的温度应根据气候和季节变化进行调节,以保持人们的舒适感。

人居环境科学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研究【论文】

人居环境科学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研究【论文】

人居环境科学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研究摘要: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相对缺乏。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并且对于村庄环境整治提出了新要求。

文章基于安徽省村庄建设的实际状况,以阜南县曹集镇东郢村为例,在产业经济、生态保护、村庄特色、设施配套等方面,探索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的蓄洪区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人居环境;行蓄洪区;整治规划;村庄特色十九大报告中首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发生了改变,对于村庄整治规划提出了新要求,涵盖了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蒙洼是新中国治理淮河的最前沿,是“王家坝精神”的发源地,国家、省、市领导人多次视察蒙洼地区,2017年末,阜南县落实“五大专项行动”,全面推进蒙洼及广大农村地区的三大革命,从各个层面促进农村“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的五大工程。

科学的综合整治,是村庄在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实现人居环境改善的有效途径。

将人居环境科学作为指导理论基础,对蓄洪区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探索编制蓄洪区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的思路和方法,以阜南县曹集镇东郢村为例,对村庄产业经济、生态保护、村庄特色、设施配套及生活环境等重要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多角度、多视角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1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1]的建立是吴良镛先生在借鉴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的基础上,综合我国城乡建设发展人居环境建设现状形成的理论体系。

涵盖了农村、集镇、城市等内容,将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既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能够赖以生存的基地,也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2]。

人居环境论文

人居环境论文

财富与舒适——关于农村人居环境(Weath and Comfortable About the Environment in Rural)摘要:人居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的基本条件。

美好的社会除了物质的富足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文明状态。

以农村来说,人居环境脏、乱、差正是不文明的一种表现。

因此搞好农村的村容村貌的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s human survival, the fundamental condition of their lives. Good society is not only material abundance outside, still need a good state of civilization. In rural speaking,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s polluted, disorderly and poor is not civilization of a kind of expression. Therefore better r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village CunMao rural areas, 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socialis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rocess, improve the rur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important task.关键字:农村、人居环境、内蒙通辽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Inner Mongolia TongLiao 农村人居环境是我们人类居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始祖最初定居从事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生活形态,是与大自然长期共生,相互依存的恬静生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论文绪论范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论文绪论范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论文绪论范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指针对农村地区存在的环境污染、垃圾乱堆乱放、污水处理不完善等问题,通过持续不断的整治活动来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对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对保障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大量的污水、垃圾、烟尘等对农民的健康造成了直接威胁。

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能够有效降低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提升农民居住环境的质量,增强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其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环境污染不仅导致农产品的质量下降,还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销售价格。

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改善农产品的品牌形象,进而提升农产品的销售价值,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其核心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正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基础保障。

只有通过整治农村的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综上所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保障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状分析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解读株洲市大东城人居环境发展论文

解读株洲市大东城人居环境发展论文

解读株洲市大东城人居环境发展摘要:随着生态城市的出现,人居环境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长株潭一体化,株洲提出“东提西拓”发展战略,大东城呼之欲出,作为旧城改造与新城的组合体,本文从生活、休憩、交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方面对其人居环境进行探析,分析优势并展望未来。

关键词:大东城人居环境宜居发展中央决定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后,湖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以长株潭一体化为龙头,实现率先崛起。

在这一战略背景下,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工业重镇和我省长株潭“金三角”的重要一角,株洲提出了“东提西拓,合拢三角”发展战略,新的城市发展热点也将发生由西向东的变化,大东城势必成为株洲未来城市拓展的众望之区、大热之域。

一、人居环境概念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的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

“人居环境”就城市和建筑的领域来讲,可具体理解为人的居住生活环境。

它要求建筑必须将居住、生活、休憩、交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个复杂的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中结合起来。

二、大东城人居环境发展优势分析融城概念下的大东城包括荷塘区、石峰区的田心和云龙新城。

荷塘区是株洲的人居大区,文化教育资源丰富、环境质量优良、生活配套完善、交通出行便利。

云龙新城位于石峰区东北部,涉地范围包括云田乡、龙头铺镇,与长沙县、浏阳市接壤。

云龙新城处于长株潭城市群规划中的东部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是正在实施的长株高速、上瑞高速两轴沿线的优先发展区域,也是对接长沙东部扩张发展的前沿地带和株洲市区“东提”及产业布局调整的纵深地带,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田心因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而闻名,长株潭三市融城,再一次成为城市焦点。

1、流通发达的交通路网,从高速到铁路,从客运到货运,大东城都是南方交通枢纽中的枢纽。

株洲东大门和北大门都在大东城的范围内。

关中渭北地区人居环境研究——以柏社村为例

关中渭北地区人居环境研究——以柏社村为例

关中渭北地区人居环境研究——以柏社村为例[摘要]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是中国典型的古代村镇人居环境之一的下沉式窑洞聚落,蕴含着丰富的古人智慧,是关中渭北地形气候环境中养育农民的典型范例。

本文从柏社村的择地选址、院落空间塑造、场所营造等方面来探究其人居环境的塑造过程,总结其传统人居智慧经验,并结合当前人居理念,得出当代村镇营建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人居环境柏社村择地选址院落空间场所背景“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独特风格所描写的正是传统的地坑窑洞,然而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在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正在快速的消逝,许多的村民早已弃窑建房,一些村民认为在当今社会若还住在地坑院里则代表贫穷与落后,于是一孔孔承载着历史的窑洞渐渐的被掩埋在黄土之下。

三原柏社村在中国是为数不多且拥有大规模地坑院的传统村落,因此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

1.择地选址早期的柏社村村民因地制宜,在选择村址时“居高而襟水,地缓平而方正独立”,柏社村位于陕西关中地区台塬坡地之上,北部为黄土高原,南部属于渭河平原,东西分别有南北贯穿的浊峪河、清峪河,整个村子水平面高于河道。

黄土地区较为缺水,因此这两条河为柏社村的定居选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村外围农田与绿植环绕,以两条河水进行灌溉,利于居住与生产,为先民的生产生活保证了充足的水源。

此外,柏社村坐北朝南且被“门”字型山脉环绕,西边有高起的嵯峨山,东边有高起的黄土塬,虽东西交通被山塬所遮挡但这些地理条件为柏社村抵挡住了冬季的寒风,并提供了良好的安全保障。

1.院落空间塑造柏社村的村落形态是基于地貌的基本格局,各个地坑院之间相互形成拓扑关系。

每户地坑院似乎都是沿着西北方向平行排布,被自然地貌所限定。

村子的绿植中乔木占了很大的比例,村子外围被高大的楸树限定边界,在村内同样也有各式各样的地坑院被不同大小的树木所围合。

融于自然的环境意境也是这里的独特风貌,地坑院低于地表,地上又被楸树林覆盖,整个柏社村被笼罩在天然的绿色屏障之中。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论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论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论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引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

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与原因、整治的路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体状况良好。

不过,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一些地方农村人居环境面临着垃圾乱倒、污水直排、烟尘扰民、农药残留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三、农村人居环境问题与原因1.垃圾乱倒问题农村地区垃圾处理设施相对薄弱,一些农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将垃圾随意乱丢,导致乡村环境脏乱差。

2.污水直排问题农村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理措施,许多农户将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和湖泊中,导致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

3.烟尘扰民问题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着煤烟和农作物秸秆的燃烧现象,大量烟尘飘散至周边农田和居民的生活区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

4.农药残留问题农村地区的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过度使用农药,导致农作物和水源中残留有害物质,威胁到人们的健康。

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路径和方法1.政府引导和支持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措施,推动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2.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对环境相关法规的认识和遵守。

3.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投资,建立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机制,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4.改善污水处理设施建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理体系,加强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做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

5.推动农业生产的绿色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人居居住环境研究论文(推荐5篇)

人居居住环境研究论文(推荐5篇)

人居居住环境研究论文(推荐5篇)第一篇:人居居住环境研究论文摘要:从人居环境学和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的角度分析了人居环境及居住建筑的基本内涵,分析了人居环境及居住建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健康建筑体系是未来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模式,最后提出建筑师在推广居住建筑设计中的任务。

关键词:人居环境;居住建筑;基本内涵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其要求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等。

其人居环境的主要范围包括居室、个体建筑、建筑群和住宅小区。

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个方面。

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这两方面的环境和谐的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美化的目的。

1.1自然环境方面: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

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树就砍,致使青山绿水不断地遭到破坏的行为。

其次,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

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剧增,城市街道宛如蛛网,机动车来往频繁,绿地、水面严重不足,以致空气污浊,噪音干扰,温度高,较干燥,在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的声、光、热和空气的环境恶化,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身体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以及建筑的措施与构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

1.2人文环境方面:建筑要美观,环境要美化。

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为了解决人类“住”的问题的。

建筑不仅只是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

建筑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追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定。

清洁环境卫生,共建美丽家园小论文

清洁环境卫生,共建美丽家园小论文

清洁环境卫生共建美丽家园环境卫生是人类健康的基本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建设清洁、整齐、优美、舒适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追求,也是我们共同的义务和责任。

近年来我们鹿泉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建品位不断提升,成功举办了石家庄市第二届旅发大会、创建了文明城市。

今天我们携手前行,信心满满,怀着共同的心愿又一次扬帆向着“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奋进......从现在起,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做改善环境卫生的先行者。

要积极响应鹿泉区政府的号召,增强环境卫生整治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率先垂范、持之以恒的参与到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行动中来。

改变陋习,把保持清洁卫生融入到日常生活,做到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设乱卖、不乱堆乱放、不乱搭乱建、不乱贴乱画,养成文明健康爱惜环境的良好生活习惯,做文明人、做有品位的人、做有益于社会的人。

绿色文明家园你我共同创建从现在起,让我们争做一名环境卫生监督员。

环境卫生涉及千家万户,涉及每一个社区成员。

不仅需要每一位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每一位社区成员都要认真履行维护社区环境卫生的监督义务,对乱扔垃圾、乱泼污水、乱贴乱画、乱停乱放等不良行为进行劝阻,形成全社区监督管理环境卫生的良好局面。

我们要积极维护好环境卫生,对损害环境卫生的行为进行劝导、举报和坚决制止,创造一个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支持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工作的浓厚氛围。

从现在起,让我们争做一名环境卫生宣传员。

我们要积极宣传安全、文明、卫生的行为规范,让社区环境卫生知识老少皆知、家喻户晓。

我们要身体力行,从自我做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身边的人,形成人人自觉参与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工作,人人主动维护社区环境卫生的良好局面。

清洁社区、美化家园、人人有责、家家受益。

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热情和真诚,用我们的辛勤和汗水,共同把我们的家园打扮得更加整洁、更加亮丽,为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建设文明的幸福社区贡献一份力量。

生态文明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论文生态文明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论文摘要: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转型期,社会经济在全面发展的时候,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特别是乡村人居环境的矛盾越发严峻,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乡村人居环境对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对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以乡村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批判的视角阐述现在人居环境建设的问题,得到如何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构建生态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高乡村人居环境品质。

关键词:生态文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1.引言“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解决的好与坏关系到我们国家能否真正实现社会现代化。

而“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只有农民真正的富裕,我们国家才算真正的富强,因此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到我们民族复兴,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重要举措。

我们现在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危机,资源储备日益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实在必行,我们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乡村能否美丽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关键的部分。

因此我们必须建设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国策,提高节约环保意识,发展低碳经济,创造适宜人们居住的良好的生产生活空间,为生态文明作出贡献。

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国内外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都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现有资料和文献的收集与处理,分析出我们现在乡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当前政策和制度的深刻理解,探讨如何去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旨在提出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议和对策。

2.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2.1乡村居住条件分析(1)住宅建设问题。

乡村区域现在的住宅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

并且乡村地区的各个方面都缺乏配套的服务设施。

有的村镇编制了规划但没有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导致了各功能布局凌乱。

改善人居环境的作文

改善人居环境的作文

改善人居环境的作文
英文回答,Improv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s essential for our well-being. One way to do this is by planting more trees and creating green spaces in urban areas. Trees not only provide shade and reduce air pollution, but they also create a more pleasant and relaxing environment for people to enjoy. For example, in my neighborhood, a community park was recently renovated with more trees and greenery. Now, families and friends can gather there for picnics and outdoor activities, which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overall living environment.
中文回答,改善人居环境对我们的健康和幸福至关重要。

一种方法是在城市地区种植更多的树木,并创造更多的绿色空间。

树木不仅可以提供阴凉,减少空气污染,而且还可以为人们创造更宜人和放松的环境。

举个例子,在我的社区,一个社区公园最近进行了翻新,种植了更多的树木和绿化。

现在,家人和朋友可以在那里举行野餐和户外活动,这大大改善了整体的居住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论文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论文

08制造团队关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问题——走向中国特色的环境友好型人居环境前言城市是人与环境关系最不友好的人居环境类型,而对于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现状,环境友好的压力就更为严峻。

本文研究将环境友好型城市作为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来理解,并展开研究,将环境友好视为本研究的基本导向,分析环境友好理念的渊源和发展轨迹是整个研究工作的起点。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人居环境研究的发展历程(结合PPT展示),总结了国内外人居环境建设的经验和问题,提出了面向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城市人居环境的内涵,提出了包含实体物质环境子系统、社会文化环境子系统和基础设施支撑子系统等的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结构,分析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本质特征。

环境友好型城市人居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公共管理学理论的吸收和借鉴,主要包括公共物品理论、政府管制理论和公众选择理论。

另一方面,是来源于城市人居环境特征的理论创新,本文提出了人居环境区位论,作为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和管理的基础理论支撑。

现代生态文明是环境友好型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前提与基础,现代生态文明分为四个层次: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产业文明。

论文对于生态意思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进行了专门阐述,而将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产业文明的原则和精髓运用到后续的相关研究之中。

环境友好型城市的人居环境规划与管理政策是环境友好型城市政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论文对于环境友好型城市人居环境政策体系的重点领域如城市发展政策、土地利用政策、城市环境政策、城市交通政策和城市福利政策分别进行了阐述,而对于作为特俗政策形式的法律体系进行了专门研究。

论文对于城市人居环境三个子系统的规划与管理创新的研究源于特征,各有侧重。

对于实体物质环境子系统的研究重规划体系的创新与整合:从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入手,提出了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创新的远期目标和近期设想,对于环境友好导向的城市规划体系创新作了重点论述,包括城市生态规划的转型,以及环境友好导向的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等等。

最新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存在问题与建议论文

最新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存在问题与建议论文

最新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存在问题与建议论文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存在问题与建议一、问题分析农村人居环境是指农村居民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农村的生活环境、卫生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生活环境差:农村的村庄规划和建设相对较落后,大部分村庄缺乏现代化的居住设施,房屋老旧破损、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2. 卫生保洁不到位:由于农村居民素质和环境意识相对较低,很多地方存在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行为,导致环境脏乱差。

农村卫生设施不完善,公厕建设不畅,对粪污的处理存在问题。

3. 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农村地区存在不合理的开垦习惯,大量的化肥农药使用不当导致土壤退化,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4. 农村面临人口负担过重问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突出。

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和青壮年流失导致了人口的负担过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以上问题的存在,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和不便,也给农村的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带来了很大阻碍。

二、建议措施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一系列决策和政策,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提出建议:1. 健全农村的规划建设制度:加强对农村地区的规划和建设的引导和管理力度,落实健全村庄规划和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对村庄的规划、道路建设、居民房屋等方面进行规范。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确保农村居民能够方便地享受到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3. 推动农村卫生保洁工作的改善:加大卫生设施的建设和提升力度,建设更多的公厕和污水处理设施,引导农村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 促进农村生态建设:加强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号召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生态建设。

5. 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减轻农村人口过重负担。

论文答辩人居环境的选题原因

论文答辩人居环境的选题原因

论文答辩人居环境的选题原因
一、社会环境居民社会环境概述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居民的社会环境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社会
环境指的是社会中居民的服务、资源、变量等分布情况,包含自然、社会、经济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和特征。

从宏观角度看,居民的社会环境是居
民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是影响到居民社会发展的重要要素,甚
至是决定居民社会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

因此,研究居民社会环境,探索
居民社会环境改善的办法,有助于指导居民社会生存发展的方向,维护居
民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最终实现居民社会良性发展。

二、居民社会环境重要性
居民社会环境的直接意义在于提供居民生活所必需的资源和服务,居
民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居民生活的多方面。

1、居民社会环境直接
关系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居民社会环境
中政策、服务、设施等资源的满足程度。

它们能够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2、居民社会环境是影响居民行为和关系的重要条件。

申论作文人居环境

申论作文人居环境

申论作文人居环境
近年来,人居环境问题备受关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良好的居住环境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的重要性。

因此,建设宜居、健康的人居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首先,一个宜居的人居环境需具备良好的空气质量。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工具的增加,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尾气排放、限制工业废气排放,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确保居民呼吸到新鲜、清洁的空气。

其次,一个宜居的人居环境需提供充足、安全的饮用水供应。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然而,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因此,政府应加大投入,改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能力,提高饮用水安全供应的保障程度。

此外,一个宜居的人居环境需建设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现代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供水供电不足等问题。

因此,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提高公共交通、供水供电等各项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效益。

最后,一个宜居的人居环境需注重生态保护。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关乎人类的长远利益。

因此,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提高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严厉打击违法破坏环境的行为,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总之,建设宜居的人居环境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政府、
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只有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居环境资源学院地物07-2班谢彪05072427人居环境1 园林是最佳人居环境自有人类便有人居环境。

经历了巢居、穴居、山居和屋宇居等阶段,直到目前人类仍然在探索合宜的人居环境。

现代的趋势不仅在于居住建筑本身,更着眼于环境的利用与塑造。

从居住小区到别墅豪宅无不追求山水地形的变化,形成现代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之势。

20世纪末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北京宣告的《北京宣言》中指出,新世纪“要把城市和建筑建设在绿色中”,足见城市绿化和园林在人居环境中不可代替的重要性。

未来发展的方向,则不仅在人居室内环境,更侧重于人居室外环境。

人居环境广义可至太空,中义为城市及农村,狭义可至居住小区乃至住宅,无不与环境发生密切的关系。

中国人居环境的理念是文化的总纲“天人合一”之一脉,强调人与天调,天人共荣。

其中也包含“人杰地灵”、“景物因人成胜概”等人对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即使创造艺术美,也是“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管子·五行》)。

因此中国古代有“天下为庐”之说。

其中主要是体现用地之地宜,兼具顺从与局部改造的双重内容。

生产是手段,经济利益不可片面追求,我们的目的是持续发展的天人共荣、兴世利民。

园林却不是自有人类就有的。

人类初始,居于自然之中而并未脱离自然。

随社会进步,人因兴建城镇与建筑而脱离了自然,却又需求自然的时候就逐渐产生了园林。

古写的“艺”字是人跪地举苗植树的象形反映。

人不满足于自然恩赐的树木,而要在需要的土地上人工植树,这是恩格斯所谓“第二自然”的雏形和划时代的标志。

在园圃等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出囿、苑和园,在西晋就出现了“园林”的专用名词。

现代的中国园林概念是要满足人类对自然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综合要求,将生态、景观、休闲游览和文化内涵融为一体,为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谋福利。

园林学从城市园林扩展到园林城市、风景名胜区和大地园林景观,园林是最佳的人居环境。

园林不仅要为人居环境创造自然的条件和气氛,于中也渗透以人文;人们不仅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物质享受,也从寓教于景的环境中陶冶精神,获得身心健康。

2 综合性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创造人居环境方面的主导作用我国目前约有660个城市,预计不到10年要翻倍,即1 200多个城市,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将“大建设、大破坏”改为“大建设、少破坏”是首当其冲的现实问题。

我们只有一个和其他生物、非生物共有的地球。

城市规划专家将城市规划划分为6个阶段,前一阶段为环境建设阶段,第六阶段为生态环境建设阶段,如何体现呢?应明确城市是人类聚居,借以生存、生活和持续发展的环境。

因此在城市化的同时,也要使城市社会生产和自然环境同步协调地发展。

补偿20世纪对自然资源“大破坏”的损失,并在原基础上重建城市人工生态系统。

应由城规专家担纲,协同生态、建筑、园林、文物等各有关方面专家共谋综合性的总体规划,而且要各学科专家从专项角度介入总规。

首先要切实保护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除了必要的石材开发以外,杜绝炸山毁林、围水造地等激发天怒的破坏性建设。

即使开采石材也要避开城市中心城区,在相对隐蔽的地带进行,而且要认真学习中国古代有益的经验。

如绍兴东湖、广东西樵山等采石场,遵循一定设计原则,有计划地开走石方,留下一个山水空间。

绍兴东湖还结合采石于石壁上开了一个桃花洞,并在洞两旁天然山石上镌刻了一副对联:桃三千年一开花,洞五百尺不见底。

在起伏的丘陵用地上规划街道时,建筑不宜照搬平原上方格网式的体制。

应是路随山转、因山构室,总体上一定要人工服从自然。

《园冶》说:“假如基地偏缺,隣嵌何必欲求其齐”,“多年树木礙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

山水、古树名木和一切自然景观资源都难以移动,而人是活的,可以在总体上因地制宜地规划街道。

但在局部,则必须改造自然地形以适应街道和建筑的基本需求。

城规宜根据城市的山水形胜布置街道与建筑,与之适应,这是比较难的。

但中国哲理是“先难而后得”。

民居或山或水,之所以令人赏心悦目,就在于顺应自然地形,先难而后得的因山就势,从而取得最佳效果。

每个城市的山水形胜各异,巴山蜀水、楚水汉天、二樵珠江、江南水乡各有千秋。

民居也因地之山水形胜而具特色,而且各自有各自的自然气候条件和文脉。

如有心创造城市特色,又何至于形成“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呢?若各自巧于因借本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植物因带分布而自别,又何苦在北方城市置假榕树、假椰树呢?绿地指在自然土地上种植有生命的绿色植物的土地,绿地也要打假。

城市和农村从外观到内涵都要强调中国特色,我们总的目标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可以循时代而进,在继往开来方面有创造性地发展。

对外国文化要学习,但必须结合中国实践。

佛塔、须弥座、琵琶都是在学习外国文化基础上创造中国文化的实例和典范,学中有创。

在某些城市保留的外国租界区或一些展览性场所可以造外国风光供参观,但作为城市和农村的总体建设,不宜提出“异国风光”的口号。

《北京晚报》2004年10月11日以“西班牙小镇落户延庆”为标题,提出延庆将陆续建立日本、法国等7个异域风情小镇。

至于温哥华森林、塞那维拉这些冠以洋名的地方就数不胜数了。

“一方风水养一方人”,延庆山水何以产生异域风情呢。

此风可息,而万万不可长。

本来就千城一面了,再来千镇一洋面,谁受得了?人居环境必须本土化。

现在的乡村都呈现地方风格,从县到市要力求保护这些差别而不是破坏。

作为专项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建立在综合性总规的前提下,深入贯彻总规的专项要求。

指导的理念就宇宙观而言是人与自然协调,就社会观而言是以人为本,城市绿地系统包涵园林,园林是综合的,绿地系统也应包涵人文的特色。

“千城一面”之弊只有通过创造城市的特色以求缓解。

城市的自然山水形胜与文脉的融会便构成城市特色之根基。

要根据城市定位定性而制定相应的绿地指标。

基本指标是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绿地覆盖率主要用于森林,亦可作城市绿地参考指标,但不能只言覆盖率而不讲绿地率。

因为城市规划实质上是土地利用规划,惟据绿地率才能落实绿线和绿地面积。

要从现状绿地、空地、拆迁等调查中落实绿地,古树生动地说明了历史文化,要切实保护古树名木。

我国有3 000余年的银杏及周柏、唐槐、宋樟,这种资源是拿钱也造不出来的。

绿地布局的原则是均衡、合理。

城市中历史传留下来宜于开发为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园林的大型绿地不要划为一般城市用地,否则会破坏优美的自然风景资源。

在道路规划方面,要为独立的大型公共绿地创造条件而不要横穿竖剖地把整块用地分割成碎块。

如作为一般商业、居住用地,也会埋没了这种自然资源。

均衡的难点在于市中心,但市中心缺乏绿地的现状不是注定不变的,可以通过拆屋建绿来改善市中心的生态环境。

生态学家认为从城市中心为大气环流带,城市中心最宜规划作水面和绿地。

上海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延安中路热岛高峰所在地拆屋建绿。

不惜花每平方米1万余元的地价建成20余hm2的延中绿地,使市中心从生态到景观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上海改造市中心环境的实践,初步体现了把城市和建筑建在绿色中的世纪向往。

又如安徽合肥市,鉴于旧城用地很紧,于旧市区西南另辟文化城区,借西面水库和旧河床的低地,开辟新城区中心面阔约2km多的大水面。

以湖为心,以宽200m的绿带为轴,四周呈放射形布置6块公园绿地,将市政中心布置在新城区,这就自成城市中心新格局了。

城市除大型绿地外,还要有为数更多,分布合理的中小型绿地,有的城市提出500m见绿。

各类型绿地从原有的点、线、面逐渐织成绿网。

不仅城市外围有环城绿地,而且与线状、楔形绿地结为一体。

在城市内以隔离绿地分割建筑和街道,防止因城市扩大形成“摊大饼”的不利环境。

无论从生态或景观而言,绿地都是分隔建筑和街道的优选方式,惟具有生命的绿色植物能有效地隔离混凝土铠甲的建筑。

正如《重刊园冶序》所总结的:“盖以人为之美入天然故能奇,以清幽之趣药浓丽故能雅”。

园林对人居环境可以起到逐步形成或完善风水宝地的作用。

现代交通发展带来了立交桥,从一层到多层,使热岛效应恶化发展。

可以连顶带墙、柱全部以有吸盘的攀援植物绿化,还可以混交,藉有吸盘的植物带动无吸盘的藤本植物。

要与交通部门协调解决所谓吸盘破坏墙面之虑。

我在上海看到砖墙上布满中国地锦,50年来墙体无明显破坏,实践可证明真理。

3 人居环境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建设“沧海桑田”说明水陆之变迁。

既在滨水之处建城市,就要以人工疏浚淤积的泥沙,保证城市永不被水淹。

杭州西湖如无人工疏浚,绝不可能保存目前风景如画的景观。

2 000余年前成功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从理论上总结了6个大字刻在石墙上:“深掏滩,低作堰”。

现在一般滨水城市很少掏滩,而代以筑高堤防水,以至几乎每年低流量高水位的水灾令人揪心。

遭天怒的水灾惩罚实在是人为的因素所致,有些水患在某种程度上实际是人患。

人与自然要协调的正是这些内容。

市区街道平直,到了丘陵地带的郊区就应顺从自然地形了。

如果还是像市区主干道一样刚直不阿地通过去,山断坡而损谷,水断流而枯涸。

不仅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且起伏有致的山林被破坏,代之以冗长、平滞、呆板的人工边沟和挡土墙,令人兴致索然。

如果有“莫犯山林罪过,须陈风月清音”的座右铭常响耳边,那就会以“山迴路转”的原则选线。

少量破坏的天然地形也要以人工还谷回坡,加以山林种植,补偿和回归自然的面貌,将路贯穿其中,那又别是一番景象。

为什么一些先进国家开运河、选高速公路的路线必有风景园林师参与共同策划呢,道理在此。

对于城市人文资源也一样,如没有周总理把关,北京的团城也会因城市街道拆建而遭破坏。

没有古建园林专家上书,德胜门也要去一个角。

据说南京中山陵也被路穿了一下。

城市化并不注定要破坏自然和人文资源,这就需要城市综合性总体规划运筹帷幄了。

一谈到人居环境,首先提生态,提出生态城市、生态园林等,主要强调物质环境建设。

其实,中国特色很重要的内容是强调事物的综合性。

相对而言,西方文化强调理性、重视科学分析,以致曾一度认为一切美都是符合数学规律的,研究景观着重视觉分析。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总纲的中国特色则强调综合性。

中国园林艺术从历史上讲,是从诗、画发展到园林的。

苏东坡评价王维(字摩诘)的诗画强调:“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由此更可想见摩诘之园林定是凝诗融画之作。

所以到明代计成总结中国园林的境界和评价标准时提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8个字。

中国现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园林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这都与“天人合一”的综合性宇宙观一脉相承。

其中“天开”和“人的自然化”反映科学性,主属物质文明建设;而“宛自天开”和“自然的人化”反映艺术性,主属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文学讲究“物我交融”;绘画追求“似与不似之间”;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充分说明园林是文理交融的综合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