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工业革命前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工业革命前的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名词概念1.汉萨同盟
13世纪,来往于果特兰岛、尼德兰、英国和德国的商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成立的组织称为“汉萨”。
1266年,汉堡商人、次年吕贝克商人都在伦敦建立一个“汉萨”。
1282年,所有的德国汉萨商人组成了统一的组织,从而克服了德国商人的分散状态。
14世纪是汉萨同盟的极盛时期,加盟的城市有80到100多个。
汉萨同盟主要从事中介贸易,同欧洲的许多大的城市保持联系,并拥有自己的联合舰队和权力机关,同盟代表大会每三年召开一次。
由于欧洲国际贸易中心西移大西洋沿岸,15世纪中叶后汉萨同盟逐渐衰落,丧失了经济、政治优势。
汉萨同盟的兴起反映了德国内部商品经济关系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形成,它垄断海上航路一百年之久,并使整个德国北部脱离了中世纪的野蛮状态。
2.英国议会
1264年,英国的大封建主西门·德·孟福尔伯爵依靠贵族、骑士和市民的支持,战胜国王,上台摄政。
次年,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征收赋税,根据“自由大宪章”的规定,召集大会议,不仅有贵族、僧侣参加,而且首次邀请每郡两名骑士、每个重要的城市两名市民参加,被认为是英国议会之始。
1343年,议会开始分为贵族院和平民院。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通过议会限制了王权。
1689年和1701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确认了议会是凌驾于国王之上的最高立法机关,从而确立了英国议会制度。
3.清教
又叫新教。
16世纪下半叶,在经济上日益壮大的英国资产阶级和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新贵族,不甘心忍受封建君主专制的剥削和压迫,反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国教,要求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
这些“不从国教者”所开展的活动,被称为清教。
加尔文所提倡的“预定论”、“信仰得救”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相符,因而成为新教的理论基础。
新教主张宗教信仰自由独立,提倡个人独立判断,反对轻信盲从;宣传建立“千年之国”,推翻人世间的暴君;强调节俭清洁,以勤奋获取财富,要求清除一切偶像崇拜的仪式。
清教是一种鼓励人们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宗教,为英国提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武器。
4.詹姆斯一世
苏格兰国王和英格兰国王。
1603年,女王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去世后王统中绝,已经是苏格兰国王的詹姆斯六世继承了英国王位,是为詹姆斯一世,从而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在位期间,政治上厉行封建专制统治,将王权凌驾于法律与国会之上;维护国教的绝对统治地位,严厉迫害清教徒,迫使大批清教
徒逃亡国外;经济上横征暴敛,避开国会直接开征新税、提高关税,向富人强制发行公债,并任意处以罚金,从而激化了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5.斯特拉福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君主派代表人物,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宠臣。
原为国王的反对派,曾因抨击专制特权而遭到逮捕。
后为保王党人拉拢,不遗余力地维护专制统治。
1629年任枢密顾问官。
在无国会统治期间成为查理一世残酷统治的积极推行者。
参与镇压苏格兰起义。
1641年被国会指控犯有叛国罪,在审判后被处死。
6.劳德
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
任内极力推行查理一世专制政策,禁止清教徒反对国教会,使用高压手段残酷迫害清教徒,使教会成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因强迫苏格兰教会接受国教的仪式和主教制,激起苏格兰
7.《大抗议书》
大抗议书是英国国会与专制主义斗争的最重要的文件,形成于1641年。
其主要内容有:揭露了查理一世在无议会统治时期的暴政,提出一些重大的政策要求:实现工商业活动的自由,高级政府官员和大臣只能“从国会有根据相信”的人们中间任命,进行议会改革,要求建立对议会负责的政府。
该抗议书共204条,经过激烈的讨论,议会终于以微弱的多数通过。
但是当大抗议书提交给国王时,却遭到了国王的拒绝。
大抗议书成为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上层分子长老派的政治纲领。
8.马斯顿战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国会军与王党军队之间的一次重大战役。
1643年,议会和苏格兰签订了一份“神圣的同盟和公约”,根据这个条约,1644年,苏格兰军队与托马斯·费尔法克斯所领导的北部军队以及曼彻斯特和克伦威尔领导的东部联盟所组成的联军,在英格兰北部的马斯顿草原与王党军队展开大会战,克伦威尔率领的军队英勇善战,从而扭转了战局,击溃王党军队。
国会军由此转败为胜。
9.棒民运动
1645年前后在英国西部和西南部爆发的农民运动。
因他们手执棍棒,揭竿而起,得名。
基本群众是贫苦农民,也有市民参加。
他们自称既不支持议会,也不支持国王,而是走中间道路。
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与财产”,实行联防互保。
是人民群众反封建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客观上有助于新模范军打败王军,但因对国会政策持有不同政见,最终为国会军所镇压。
10.纳斯比战役
纳斯比战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议会军队同封建王党军队之间的一次决战。
1645年,议会改组了军队,建立了以克伦威尔为首的“新模范军”,战斗力大增。
新军向王军发起攻击,大本营牛津。
查理一世为了摆脱困境,突围东去,新军追击到纳斯比。
6月14日,议会军和王党军在纳斯比展开决战。
议会军投入了1万4千军队,而王党军只有7500人。
王党军队在鲁伯特亲王的率领下,突入到议会军爱尔顿的阵地。
但由于克伦威尔采取了侧面攻击的战术,经过三小时持续战斗,打死、打伤和俘虏王军5000多人。
纳斯比战役粉碎了王军的主力,基本上结束了第一次内战,是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
11.李尔本(1614—1657年)
约翰·李尔本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平等派的领袖,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英国革命前夕,年轻的李尔本参加了反封建的清教运动,他把在荷兰印好的清教作品偷运到国内。
1637年被斯图亚特王朝逮捕。
李尔本身陷囹圄却仍继续战斗。
在长期国会的坚持下,李尔本被释放出狱。
1642年,李尔本再次被王党抓住,并被判处死刑,在克伦威尔的帮助下,李尔本再次获释。
内战结束后,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问题上,李尔本同克伦威尔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1648年,李尔本起草了请愿书,要求实现共和国。
1648年起草的《新的人民公约》,基本上包括了上述内容。
1648年李尔本写成了《为公共权利和自由申辩》,斥责克伦威尔的背信弃义的行为。
1649年写了《揭发英国的新锁链》,要求实现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他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抨击克伦威尔的独裁政策,要求人们起义。
李尔本多次被捕,但迫于平等派的压力,很快又被释放出狱。
1652年李尔本被判处终生流放。
1653年,他偷渡回国,遭到逮捕。
1657年死于狱中。
12.立宪君主制
亦称有限君主制。
指以君主(国王、皇帝)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限制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妥协的产物。
其形式又可分为议会制和二元制两种。
前者,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如现在的英国、荷兰和比利时等。
后者,君主任命对他负责的内阁,直接掌握行政权,立法权归议会行使,但君主有否决权,如1871至1918年的德国。
13.“人身保护法”
人身保护法起源于13世纪的英国,其内容主要是要求将一个人拘留交送法庭时,在一定时期内必须说明拘留的理由。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期间,查理二世枢密会议经常以叛乱性的言论为由将人拘留,既不交保释放,也不将之交付法庭正式审判,引起了一些议会议员的强烈反对。
于是,1679年议会选举时,一些议员又提出了“人身保护法”。
规定:如果没有法院发出的传票,任何人都不能被逮捕;被逮捕的人在受审之前的拘留期间不得超过一定的时日,必须及时交付法院审讯。
这一法律对于保护人身权利具有重大的意义。
14.托利派
1679—1681年间在英国议会中形成的政治派别。
当时围绕国王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公爵是否有继承权的问题,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一些议员提出了“排斥法案”,主张将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排斥在继承权外。
而另一些议员则反对“排斥法案”,主张詹姆斯有王位继承权,他们被政敌辉格派贬称为“托利党”。
“托利”起源于爱尔兰语,意为不法之徒。
托利党在日后发展成为英国的保守党。
15.沃尔波(1676—1745年)
罗伯特·沃尔波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任正式首相。
他出身于一个辉格党乡绅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
1701年当选议员。
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处事精明,能言善辩。
曾先后担任国防大臣、海军司库、主计大臣、财政大臣等职务。
1720年,南海泡沫丑闻爆光,政府陷入危机,沃尔波临危授命,重任主计大臣。
他采取果断措施,很快克服危机,稳定了政局。
他的才能得到了王室的赏识,1721年,升任首席财政大臣,全面主持政府工作。
自沃尔波以后,英国形成了由财政大臣出任首相的惯例。
沃尔波在担任首相的21年的时间里,加强了下院的作用,形成了内阁向议会负责的制度。
1742年,政府提出的抗议行贿的“选举请愿书”被下院否决,沃尔波被迫辞职,并开创了内阁首相在失去下院支持时应当辞职的宪法先例。
第二节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制度·名词概念
1.梅叶
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少年时代从教区神甫处接受了初等教育,此后一直住在法国偏僻的农村,从事乡村宗教事务。
因为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疾苦了解深刻,思想较为激进,反映了下层人民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带有较浓厚的空想共产主义色彩。
晚年因逐渐丧失视力,促使他把自己的真实思想公布于众。
逝世前,他已经写好了《遗书》一书。
在书中,梅叶用无神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认识论,对宗教神学、封建秩序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对18世纪唯物论哲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直接影响了百科全书派的哲学家。
2.洛克(1632—1704)
英国著名哲学家。
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培根和霍布士的学说,建立并论证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知识起源于感觉”的学说。
反对天赋观念说,坚持认为心灵本是一张白纸,后天获得的经验是认识的泉源。
但又认为除来自外界的感觉外,还有为心灵本身的活动所产生的内部经验或“反省”。
在政治思想上,反对“君权神授”的专制主义封建制度,拥护君主立宪和代议制度,提出分权说。
倡导自由和宽容,强调国家的任务是保护私有财产。
在经济上,提出劳动(包括经营在内)创造使用价值和地租来自剩余劳动的学说。
在教育上主张培养具有“文雅态度”“善于处理事务”等品质的绅士。
主要著作有《政府论》、《教育漫话》、《人类理解论》等。
3.霍布士(1588—1679)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和思想家。
生于维尔特郡一牧师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马格达伦学院。
曾担任过家庭教师,并一度任培根的秘书。
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培根的唯物主义,并使之进一步系统化。
在政治思想方面,他是英国资产阶级化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拥护强有力的国家权力。
在其代表作《利维坦》中提出“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学说。
认为专制君主制是国家组织的最好形式,只有强大的、不受任何限制的国家权力,才能防止战争,确保和平。
4.古斯塔夫·阿道尔夫
瑞典的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1611年登上王位。
他针对瑞典人口稀少,资源短缺,经济相对落后的现实状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经济上,引进外资和外商,以金属开采发展军事工业。
在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制定严格的纪律,改进作战方法,引进先进的战略战术。
古斯塔夫的改革成效显著,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瑞典一跃而成为欧洲的强国。
5.叶卡特琳娜二世
俄国的女皇。
她本是德国贵族的女儿,因其舅舅是彼得一世女儿的未婚夫而被接到俄国,并与皇位继承人彼得结婚。
自幼勤奋好学,聪明能干,博览群书。
1762年,参与推翻其丈夫彼得三世的政变,即位为女皇,称为叶卡特琳娜二世。
在位期间,标榜实行“开明专制”,进行温和的改良,扩大贵族的特权,加强对农奴的剥削与奴役,引起了普加乔夫起义。
沙皇专制制度和贵族官僚机构不断得到加强,通过对外战争扩大了俄国争夺欧洲霸权的势力,对波兰进行武力干涉和瓜分,并发动了对土耳其的两次战争。
1796年因病去世。
6.北方战争(1700—1721)
波罗的海位于欧洲北部,素有“北欧地中海”之称。
彼得一世上台后,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从外交、军事方面进行了准备。
1700年8月,俄国正式向瑞典宣战,北方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阶段,因俄国经济、军事的落后,俄军惨遭失败。
1701年--1703年,俄军向波罗的海东岸大举进攻,先后占领了一些城市。
1709年,瑞典军队包围了波尔塔瓦,双方展开激战,瑞军遭到沉重打击,威震全欧的强国瑞典从此一蹶不振,俄国却因国内的改革和军事上的胜利从贫弱中一崛而起。
1710年,土耳其向俄国宣战,俄国开辟了第二战场。
1714年,俄国在芬兰的汉果乌得击败了瑞典大型舰队。
此后,俄国又通过一系列的战役重创瑞典。
1721年,俄瑞双方签订了尼斯塔德和约,确保俄国可以自由出入波罗的海,从而使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扩张为一个濒临海洋的欧洲强国。
7.斯捷潘·拉辛
1649年,沙皇阿列克塞颁布了《法典》,用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地主贵族对农奴的永久占有权,从而使国内的阶级矛盾尖锐起来。
酷爱自由的哥萨克人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忍无可忍,1667年,在拉辛的带领下,举起了起义的旗帜。
拉辛1630年出生在富裕的哥萨克家庭,曾经担任过哥萨克军队的首领,见多识广,性格刚毅。
常年的戎马生涯使拉辛有机会广泛地了解俄国的社会现实,亲眼看到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于是他带领了贫苦哥萨克揭杆而起,号召反对封建农奴制度。
1670年,日益壮大的起义军挺进莫斯科,取得了一些战役的胜利。
同年9月,起义队伍被沙皇各个击破。
拉辛受伤被捕,在酷刑面前,他坚贞不屈,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刑场,英勇就义。
直到17世纪80年代,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才最终被沙皇政府残酷地镇压下去。
8.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国王。
1740年继位时28岁。
统治普鲁士长达48年之久。
在他的统治下,普鲁士发展成为欧洲强国,又称“腓特烈大王”。
政治军事方面卓有才干,性格坚烈,做事认真。
上台后,推崇法国的启蒙思想,推行“开明专制”。
加强统治权力,在保护容克的基础上,实施一些压榨农民的措施。
发展工商业,使普鲁士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
不断扩充军队,奉行侵略性的扩张政策。
借口奥地利战争夺取西里西亚,参加七年战争,伙同俄国、奥地利瓜分波兰,取得西普鲁士,其结果使普鲁士变得更加专制和军国主义化。
9.开明专制
18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各种反抗斗争,迫使德国、东欧和南欧的一些封建的邦国的专制君主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统治方式。
在某些方面迎合了资产阶级的要求,采取某些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开明”措施,同时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也采用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如限制强迫加入行会、削弱农奴制,宗教上实行宽容政策、改进司法制度以及表面上接受一些启蒙思想等。
10.“农奴制第二版”
早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德意志的农奴制就开始瓦解,农奴逐渐摆脱农奴身份而变为自由农民。
然而到了16世纪,由于三十年战争对德国经济的摧残和农民战争的被镇压,而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又需要大量的农产品,德意志地主为了取得充足的劳动力,又采取了农奴制生产方式生产粮食,使德意志农民又下降到农奴的地位,农奴制得以恢复,这种情况被恩格斯称为是“农奴制第二版”,尤其在北德意志和东北德意志。
农奴主采取了残酷的剥削压迫形式,农奴被剥夺了大部分自由。
11.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发生的最后的一次全欧冲突,也是18世纪英国和法国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规模最大的一次较量。
战争的一方是英国、葡萄牙、汉诺威、普鲁士和某些德意志邦国;另一方是法国、俄国、瑞典、萨克森、奥地利和大多数德意志邦国。
1756年,普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不宣而战入侵萨克森,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德意志霸权的七年战争正式爆发,这场战争遂演变成英、法两大同盟集团争夺殖民地的国际战争。
弗里德里希二世利用反普鲁
士各国政治、军事的弱点和错误,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
1759年,战争进入第二阶段,英国在海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1763年,双方签订了《巴黎和约》和《胡贝尔茨堡和约》。
普鲁士成为欧洲大国中的强国,法国在战争中大伤元气,失去了殖民地和海上优势,英国则从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夺得海上霸权和更多的殖民地。
英法之间长达近百年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以法国的失败告终。
12.奥格斯堡同盟战争
法国与奥格斯堡同盟之间于1688—1697年进行的战争。
法王路易十四晚年,利用日益雄厚的财力,不断扩充军队,为争霸欧洲穷兵黩武,不断的向东部莱茵河地区进行扩张,并入侵了普法尔茨和莱茵河左岸地区。
奥地利、英国、荷兰、西班牙、瑞典等国为阻止法国的扩张,于1686年缔结了奥格斯堡联盟。
1688年,与法国交战。
1697年,签订和约,迫使法国放弃了不少占领的领土,并承认荷兰奥兰治·威廉为英国国王。
13.马萨林
法国的首相,红衣主教,出身于意大利贵族家庭。
1630年受教皇委派出使法国,与黎塞留结识,具有较为相近的政见。
1635—1636年,任驻法国宫廷的教廷公使,加入法国籍,1641年被任命为红衣主教。
路易十四年幼,他任首相,成为法国的实际统治者。
他继续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对内加强专制统治,增加税收,限制贵族的某些特权,镇压农民起义。
对外通过《威斯特发里亚和约》等一系列和约,确立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14.黎塞留(1585—1642)
黎塞留出身于贵族家庭,自小身体病弱,但性情刚烈。
1624年,年幼的路易十三任命他担任首相。
黎塞留上台后,立即镇压胡格诺教徒的叛乱,促使法国进一步由割据走向统一。
1626年,颁布敕令,命令平毁大贵族所有的城堡,禁止贵族决斗,粉碎大贵族的反叛阴谋。
他加强了国家政权建设,强化了中央集权,建立了出版检查制度。
1630年创立法国历史上最早的报刊《法兰西报》。
黎塞留继续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扶植工商业、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
为法国建立了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增强了法国在对外殖民扩张中的实力。
1642年去世。
第三节 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落·名词概念1.米勒特制
奥斯曼帝国时期体现宗教宽容的政策。
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后,针对境内各民族共处的实际而创设了米勒特制,苏里曼一世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制度。
其内容是:非穆斯林宗教团体或氏族(即“米勒特”)在不损害帝国的利益并承担规定的税捐义务基础上,可以允许保持本民族语言文字、拥有专门宗教文化和教育机构,享受内部自治权。
这是从阿拉伯人那里继承下来的
并赋予了新内容的宗教自治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多宗教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哈里发
公元623年,阿拉伯众望所归的领袖穆罕默德死去。
由于他没有子嗣,也没有指定的继承人,因而围绕着继承人的问题,穆斯林内部争执十分激烈。
艾卜·伯克尔利用主持例行“拜功”的机会,继承了穆罕默德的地位。
他自称是“哈里发”,在阿拉伯语中意味安拉使者的继承者、代理者。
他成为合法的“主教”,“先知的代言人”。
公元634年,伯克尔去世,遗嘱欧美尔为继承人。
欧美尔自称是“真主使者哈里发之哈里发”。
后嫌这个称呼烦琐,旋即改为哈里发,指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教徒的指挥官。
此后的一个时期内,伊斯兰教国家的最高首脑就称哈里发。
3.马穆鲁克
阿拉伯文mamluk的音译,意思是奴隶,专指非黑人奴隶。
公元9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以其充任禁卫军。
后为各地王朝所效仿。
许多马穆鲁克禁卫军军官由于经常参与军事、行政事务,因而成为实际的统治者。
1250年埃及的马穆鲁克禁卫军将领艾伯克推翻阿尤布王朝,建立起了马穆鲁克王朝。
1260年,大将拜伯尔斯在巴勒斯坦大败蒙古军,对十字军作战,其势力扩展到阿拉伯半岛的汉志地区。
14世纪末衰落,1517年为奥斯曼帝国征服。
4.奥朗则布
莫卧儿帝国强盛时期的统治者,1658年称帝,号称“阿拉穆吉尔”(世界主宰),他上任后,立即进行领土扩张,征服了诸多王国,使莫卧儿帝国的疆界达到了顶点。
在长达50年的统治中,他极力维护少数伊斯兰封建主集团的利益,迫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印度教居民。
颁布了打击印度商人的法令,剥夺印度教寺院财富和土地,恢复对印度教徒征收人头税,引起了印度教徒强烈不满,从而也削弱了帝国经济实力,造成了国内矛盾尖锐化。
1707年奥朗则布去世时,莫卧儿帝国四分五裂,走向衰落。
5.巴布尔
莫卧儿帝国开国皇帝。
巴布尔原是中亚细亚的人,是帖木儿的第六代子孙。
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文学艺术。
最初率领军队占领了喀布尔,并以此为根据地,不断扩充人马,势力日渐强大。
16世纪初,曾四次率军攻入印度。
印度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和众多的人口,使巴布尔决心在印度大陆建立一个帝国。
1526年,他率领军队与德里素丹激战于帕尼帕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不久,统一了印度的北部,自称是“莫卧儿”,人们把他建立的帝国叫做“莫卧儿帝国”。
巴布尔在48岁死去,到他的孙子阿克巴统治时,除南印度外,整个印度大陆几乎统一。
6.交替参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