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对煤粉发热量检测系统的研究_冯丁

合集下载

煤发热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煤发热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RESEARCH & APPLICATION 应用研究
标样 计算法 10 次测定平均值 标准偏差 适用性
GBW11102D
切线
线性 双曲线
6163 5789 5912
146.7 200.7 115.9

表2 三种面积计算方法的比较
GBW11110D
GBW11104B
切线
线性 双曲线 切线
线性 双曲线
试验表明, 以 45℃为起始温度能有效改善热重 曲线的形态, 但测量结果与以常温为起始温度的相差 不大, 说明热重曲线的波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可以忽 略, 单为求热重曲线的平滑而提高起始温度没有什么 意义, 因此试验以常温为起始温度即可。 3.2.2 升温速率的确定
升温速率对测定有一定影响。以 20℃/min 升温, 高峰值标线线性很好, 而低峰值标线线性很差; 以 10℃/min 升温, 高、低峰值标线线性均较好。这是因为
要消除这种干扰, 基线必须在坩埚带灰的条件下 测定, 而且由于煤灰的性能各不相同, 测定基线时应 采用同一样品的煤灰( 图 2) 。 3.2 试验条件的确定 3.2.1 试验起始温度的确定
通常样品是在室温下称量的, 而试验是在设定温 度下开始的, 这两个温度虽然差别不大, 也足以使感 量为 2μg 的热天平在试验初期变得不稳定, 导致热 重曲线出现少许波动。为了消除这种波动, 测试样品 时使用了 “开始等待到某温度”模式并选取 45℃和 50℃进行试验。
经过大量试验证明, 得出 DSC 曲线的面积的计 算方法如下:
1) 当曲线两端近似在同一水平线上时, 用线性法 最合理, 当然用其它方法也可以;
图3 10℃/min高峰值标准曲线
图5 20℃/min高峰值标准曲线

煤质内部成分的近红外光谱定量检测和分析研究

煤质内部成分的近红外光谱定量检测和分析研究

干燥 。近红外光谱采集过程 中对 煤样 的需求量很大 ,因 4 . 统计分 析。实验 中剔除 异样样 品采用 的方法 为学 此对这些煤样要按 分析化验不同要求进行制备 。破碎 : 生残差 和样 品杠杆 值两种方法 ,再将两 者所得数值 的3 是减小煤样粒度 的过程 ,大部分采用机械 的方法 ,也有 倍 平均值 作为判定异常的 阀值。剔除异常值后进行全水
关键词:煤质成分 ;近红 外光谱 ;定量检测 ;分析 煤 炭是 炼 焦 、动力 燃料 以及 炼 钢方 面 的主要 原材 少数人工破碎 。减小粒度 的 目的在于增加不均匀物料 的 料 。煤 炭是经过漫长且复杂 的一 系列物理化学 和生物化 发散程度 ,增加煤样 的颗粒数来减少缩分误差 。煤炭粒 学变 化过程后形成 的一种具有可燃性的矿物质 ,由于形 度越小 ,其性质越均匀 ,缩分误差也就越小 。本次试验
成 环 境存 在一 定 的差异 性 ,形成 的煤 炭质 量也各 不 一 用于漫反射光谱采集 的煤样均 被破碎  ̄ 1 ] 2 mm。筛分 :是
样 ,因此 对煤 质进 行快 速 准确 的检测 是有 一定 的必 要 对经过破碎后 的煤样 的粒度大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 的检 性的。 查过程 。将没有达到指定要求 的煤样粒度分离 ,重复进 行破碎 以达到规定 的程度 ,是破碎 的延伸操作 ,同样 可 近 红 外 光 谱 分 析 技 术 原 理
产生合频与倍频 吸收带对 物质内部成分进行分析 ,样品 置 于空 气 中 ,铺 成均 匀 的薄层 ,没必 要进 行人 T或 者 会选择性 吸收频 率不同的近红外光 ,检测过程 中部分光 机械性操作 。 线在某些波 长范围内会 发生一定变化 ,随后反射 出的红 外光线就能 反映出有机物分子和结构的相关信息 ,最后 对光线 的光 密度进行分析 就能得 出改成分 的含量 。

煤粉流量动态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煤粉流量动态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煤粉流量动态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传统能源之一的煤炭,其在国内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煤粉是火力发电厂燃烧煤炭的主要燃料,其流量的精准测量对于控制炉内温度、燃料的经济运行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煤粉流量的准确测量和控制受到了广泛重视。

传统方法对于煤粉流量的测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测量精度不高,响应速度慢,受环境因素影响等问题,无法满足现代化高效、自动化生产过程的要求。

因此,开发一种煤粉流量动态测量控制系统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研究目的及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设计一种可靠的煤粉流量动态测量控制系统,能够在实时监测煤粉流量的同时通过控制系统对煤粉流量进行实时调整,保证炉内煤粉的精准控制,同时达到燃烧效率的最大化,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对于煤粉流量的测量原理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动态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2.设计并制作煤粉流量测量的传感器,提高测量精度和响应速度;3.根据测量结果设计控制系统,通过实时监测炉内温度和煤粉状况对煤粉流量进行动态调整,保证燃烧效率最大化;4.进行实验验证,评估研制成果的性能和实用价值。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理论分析法:通过文献资料和相关标准,对煤粉流量测量原理、传感器选择、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原理等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2.实验研究法:在实验室中建立煤粉流量动态测量控制实验平台,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不断整理和分析来不断完善调整系统;3.数值模拟法: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来模拟煤粉流动状态和热力学变化等情况,优化传感器和控制系统设计方案,提高系统性能和稳定性。

四、预期成果研究完成后,预期可以获得以下成果:1.设计出一种可靠的煤粉流量动态测量控制系统,具有高精度、快速响应、稳定可靠等优点;2.打破传统煤粉流量测量控制技术的限制,提高企业煤粉燃烧效率,降低能耗成本,对于实现工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3.积极推动我国能源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创新,拓展相关研究领域,为研究生教育和产业升级提供支持。

光谱对煤粉发热量检测系统的研究

光谱对煤粉发热量检测系统的研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r i f i c v a l u e a n d t h e s y s t e m wa s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b y s ma l l v o l u me ,s i mp l e s t r u c t u r e ,c o n v e n i e n t o p —
a b r oa d,a p ul v e r i z e d c o a l c a l o r i f i c v a l u e de t e c t i o n s y s t e m b a s e d on ne a r i nf r a r e d wa s de s i gn e d. 1 0 0 pu l ve r i z e d c o a l s a m pl e s we r e s e l e c t e d t o c r e a t e t he ne a r i nf r a r e d mo de 1 o f p ul v e r i z e d c oa l c o l o r i f i c v a l u e,a n d t he n 5 O s a mp l e s o f t he v a l i d a t i on s e t we r e us e d f o r va l i da t i o n a na l ys i s o n
第 3 5卷 第 1 期 2 0 1 4年 1月




Vo 1 . 3 5 No . 1
J o u r n a l o f Ap p l i e d Op t i c s
J a n .2 0 1 4
文童编号 : 1 0 0 2 — 2 0 8 2 ( 2 0 1 4 ) 0 1 — 0 1 1 卜O 5

浅议煤中发热量测定及相关问题

浅议煤中发热量测定及相关问题

浅议煤中发热量测定及相关问题摘要:本文将讨论煤中发热量测定以及相关问题,包括正确选择检测方法,理解测量原理和方法,以及弄清可能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煤中发热量测定,测量原理,不确定性。

正文:煤中发热量测定是评估煤质量和性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发热量能够衡量煤的热力学特性,并有助于确定煤的利用效果。

因此,为了保证煤的质量和性能,发热量必须准确地测定定。

此外,还需要精确地分析和发热量有关的其他参数,包括水分含量、灰分、挥发份等,以便同时测定煤的发热量。

在测定煤中发热量时,必须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包括标准的热量测定方法和用于评估潜在能量的估算方法。

在热量测量中,标准的技术通常主要采用动力锅炉和热量计等仪器,这些方法可以直接测量煤中含有的发热量。

如果想准确地测量煤中发热量,必须仔细理解这些测量原理和方法。

此外,在测定煤中发热量时,必须重视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包括热效应、残余水分以及等其他因素对发热量测定的影响。

这些不确定性因素还可能引起测量结果的波动性,因此,要准确测定煤中发热量,必须弄清可能的不确定性,并采取量规范的热量测量方法,以达到准确的测定结果。

总之,准确测定煤中发热量的关键在于正确选择测量方法,理解其原理和方法,以及弄清可能的不确定性。

实施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测量发热量的准确性和可信性,从而提高煤的质量和性能。

在煤中发热量测定中,检测技术的准确性也非常重要。

煤的成分和组成是影响发热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了解煤种类、碳含量、水分含量和发热量之间的关系,以便采用合适的检测方法。

同时,正确使用检测仪器也是非常重要的。

测量发热量时,必须使用精密的仪器,以确保煤中发热量的准确测定。

此外,在实验过程中,应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加以校正和控制,以准确地测量煤中发热量。

此外,遵循ISO标准是发热量测定的重要准则。

ISO标准中明确了煤的发热量测量的具体程序、时间以及标准的测量要求,必须严格按照ISO标准执行,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测量煤质发热量

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测量煤质发热量
3.数据处理。煤的发热量降低,在同样的锅炉负荷下,实际燃料量增大,输送煤粉所需的一次风量相应增加,导致煤粉细度相对变粗,引起炉膛出口温度升高。当煤的发热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会使煤粉气流的着火延迟,燃烧稳定性变差,影响煤粉的燃尽,且可能导致锅炉灭火等严重事故的发生。本次实验的数据采集是在光谱仪上完成的。首先有必要对原始光谱图进行一系列数学处理,主要是进行导数处理,因为进行导数处理可以有以下优点:提高光谱的精细度;减小基线的不稳定和基线漂移;减小颗粒度变化对光谱的影响。本实验是对煤粉样品进行测量,其中颗粒度的影响不容忽视,所以进行了二次导数处理。根据光谱图之间的相关度和有机物谱带归属的基本常识,这几个波长所对应的分子键振动形式和分子结构可以参见表,这也是为何选用这几个波长的依据,然后从光谱图中读取这几个波长下各样品所对应的吸光度的值。我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到回归方程读取的吸光度值与发热量值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多个样品进行回归得出系数。因为波长个数少于校正样品个数,在进行回归时,只能得到最小二乘解。用上述回归方程就可从未知试样的吸光度数据计算出煤发热量数值。应用该回归方程得到的预测值与人工化验标准值之间的相关系数。
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测量煤质发热量
摘要:火电厂燃煤煤质多变,如果调整不及时,就会严重影响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其中燃煤发热量是动力用煤的主要质量指标,也是锅炉运行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参数。当燃煤煤质发热量高、挥发分高时,可能造成结渣并导致喷口被烧坏;当煤质发热量过低时,则可能造成燃烧困难或灭火。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测量煤质发热量;
2.设备构成。煤质在线检测装置由煤检测仪、电控箱、工控机、显示器、接口机、展示台、机柜皮等组成。煤检测仪和电控箱装在现场,工控机、显示器、接口机在机柜里,安装在电子间。工控机通过Modbus通讯将测量数据传递给信息展示台,供运行人员实时查看。主皮带从煤检测仪测量装置内托槽上滑过,煤检测仪直接对输煤皮带上流经的所有物料进行断面扫描检测,整个检测过程不接触物料、不影响皮带运行。煤质在线检测设备精确分析煤炭灰分、发热量等各工业指标的实时煤质数据,是专门为电厂提供实时在线分析数据的有效装置。

精煤发热量的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研究

精煤发热量的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研究

精煤发热量的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研究宁石茂【摘要】为了检测精煤的低位发热量,采集了150个精煤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采用主成分分析(PCA)结合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建立了基于马氏距离剔除异常样品后的定量数学模型,同时与工业上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经过多元散射校正处理后的模型效果最优,相关系数达到0.909,校正集均方根误差为0.001 31,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为0.001 62;之后采取PCA方法对光谱的数据降维,提取了前三个相关样本的主成分,发现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3.786%,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为精煤低位发热量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技术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期刊名称】《选煤技术》【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3页(P27-29)【关键词】煤发热量;近红外光谱检测;主成分分析;光谱预处理;定量数学模型【作者】宁石茂【作者单位】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有限公司屯兰矿选煤厂,山西古交0302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533.4煤炭的发热量是指单位质量的煤燃烧后产生的热量,是衡量煤炭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煤炭计价的重要依据[1-2]。

我国在能源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大多以煤炭的低位发热量作为计算基础,煤炭的发热量越高,燃烧越旺盛,其经济价值愈大。

目前,工业上对煤发热量的主要测定方法有绝热式热量计法[3]和氧弹热量计法[4],但二者在测定过程中容易受到仪器、人为因素的影响,且存在检测速度慢、分析周期长等缺陷[5]。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技术[6-7]作为快速、无损检测的新方法,能够利用红外光发射器将光源照射在煤样上,并将漫反射光反馈给检测探头,传递给数据采集系统,进而分析出煤质内部成分信息。

雷萌[8]等2013年利用KPCA建立了煤炭发热量的定量分析模型,并提取了前10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能够准确地判断异常样品,输出的变量相关性良好,模型的准确性高。

张林[9]等2013年分别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煤发热量的定量模型,并分析了不同光谱预处理下模型的好坏,结果显示5点平滑去噪处理后建立的主成分分析模型最优。

辐射光谱分析法测量煤粉火焰温度和黑度

辐射光谱分析法测量煤粉火焰温度和黑度

根 最 化 理, 立 数f " 如 f 据 优 原 建 函 ( 0 下, 6
Y 一“, , n +,一卜’ (E, C, I ・A n ‘
( 4)
式 Y是 验时 测 对 于 兄的 强 的 数 中 , 实 所 得的 应 波长 , 辐射 度 对 。 当fE 最 值 的E 值 是 需 得的 数, 此 到£ 。 多 得 小 时 和t 便 所 求 参 由 得 、T 由 (, 取 t )
U V - 3
火 量 果可 得 煤 火 的 射 可 用灰 辐 来 述, 1 焰测 结 以 知 粉 焰 辐 特性 以 体 射 描 故E
我们就可以 根据火焰的 辐射光谱来求得火焰的 温度T和黑 度‘ 。 对 () 1 式取对数, 可得:
,, 、 . , . _ _ C It n 也:J= I nk+I n£一M n 一一 A,
而 工况五检测到的光谱可认为是背景火焰光谱,即炉膛中 火焰的 辐射光谱。在波长小 于50m时火焰辐射强度较低,故图3中没有给出 50m以下的曲 5n 5n 线。 与 其它 文献的结果不同6 } [ ] ,从图 3可以看出,我们测得的煤粉火焰辐射光谱是基 本光滑的连续光谱,且其光谱特征与灰体辐射非常相似。 这是由于 煤粉火焰中含有大 量的煤粉颗粒、 焦炭粒子、 碳黑、 t 灰等, 这些物质都辐射连续光谱, 且它们的辐射 在 煤粉火焰的总 辐射中起着决定性 的作 用。 从图 3还可知, 煤粉火焰的 辐射强 度随嫩 烧器负 荷的 增加而增加。1 辐射强 二 况四 度较低的 原因是因为该 燃烧器的 负荷是 1 %, 0 0
_ * 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享弓







月 少 尾 几 乏 瘫 巨 困 国 靡 爵砰尸巨区 以 肇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煤质分析中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煤质分析中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煤质分析中的应用作者:聂瑞霞来源:《今日自动化》2020年第07期[摘要 ]本文論述了在煤质分析技术中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的状况,为合理地在煤质技术中便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提供了一定的见解。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分析;煤质分析技术;应用[中图分类号]TQ533;O657.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87(2020)07–00–03[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coal quality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provides some insights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coal quality analysis technology.[Keywords]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alysis; coal quality analysis technology; application由于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化工能源之一,而煤炭的性能和用途主要是由煤质决定的,因此,准确分析煤质的组成、性质和结构对提高煤炭的应用能力非常必要。

对云煤质分析多采用三节炉法、空气干燥法、通氮干燥法、高温燃烧中和法、库仑法以及艾氏卡法等方法进行,不仅检测操作繁杂、分析速度慢,而且难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率。

近红外线光谱是波长在780~2526 nm的电磁波。

其是一种效率较高的快速分析技术。

而且在20世纪90年代近红外光谱分析就开始进行应用。

近红外光谱分析根据LambertBee:定律,在一定的波长范围内,对特定的原子均有其对应的特征吸收,而且能利用原子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计算出相应原子的含量。

诸如C-H、O-H、N-H、S-H等吸收谱带对应含有的氢基团,其可对基频振动的倍频和组合频进行吸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谱对煤粉发热量检测系统的研究
冯 丁, 李灯熬 , 赵菊敏
( ) 太原理工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 山西 太原 0 3 0 0 2 4
摘 要: 在现有近红外检测技术的 基 础 上 , 设 计 了 一 种 基 于 近 红 外 的 煤 粉 发 热 量 检 测 系 统。选 利用验证集的5 取1 0 0 个煤粉样品建立煤粉发热量的近红外模型 , 0 个样本对模型的精度和稳定 相对偏 性进行了验证分析 , 结果表明 : 煤粉 发 热 量 的 预 测 值 与 真 实 值 的 相 关 系 数 达 到 0 9 5 8, . 9 差小于 2% 。 系统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 , 能够满足对煤粉发热量的快速检测的需求 , 而 且该系统体积小 、 结构简单 、 操作方便 , 具有很好的可移植性 。 关键词 : 近红外 ; 煤粉 ; 检测 ; 定量分析
表 1 煤粉样品发热量理化分析结果 T a b l e 1 P h s i c a l a n d c h e m i c a l a n a l s i s r e s u l t o f y y u l v e r i z e d c o a l c a l o r i f i c v a l u e o f p 参数 发热量 样品 数量/个 1 5 0 最大值 / k J 3 4 6 1 最小值 / k J 平均值 / J k
: ( A b s t r a c t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e x i s t i n n e a r i n f r a r e d N I R) d e t e c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i e s b o t h a t h o m e a n d g g , a b r o a d ap u l v e r i z e d c o a l c a l o r i f i c v a l u e d e t e c t i o n s s t e m b a s e d o n n e a r i n f r a r e d w a s d e s i n e d . y g u l v e r i z e d c o a l 1 0 0p u l v e r i z e d c o a l s a m l e s w e r e s e l e c t e d t o c r e a t e t h e n e a r i n f r a r e d m o d e l o f p p , c o l o r i f i c v a l u e a n d i d a t i o n s e t w e r e u s e d f o r v a l i d a t i o n a n a l s i s o n p y r e c i s i o n a n d s t a b i l i t o f t h e m o d e l . I t w a s t u r n e d o u t t h a t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c o e f f i c i e n t b e t h e - p y t w e u l v e r i z e d c o a l c o l o r i f i c v a l u e w a s u t o 0 . 9 9 5 8, e n t h e f o r e c a s t v a l u e a n d r e a l v a l u e o f p p o o d f o r e c a s t w i t h r e l a t i v e d e v i a t i o n l e s s t h a n 2%. T h e r e s u l t 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 t h e s s t e m h a d a g y , u l v e r i z e d c o a l c a l o r e c i s i o n a n d s t a b i l i t c o u l d m e e t t h e d e m a n d s f o r r a i d d e t e c t i o n t o t h e - p p y p , , r i f i c v a l u e a n d t h e s s t e m w a s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b s m a l l v o l u m es i m l e s t r u c t u r ec o n v e n i e n t o - y y p p e r a t i o n a n d h a d a v e r o o d t r a n s o r t a b i l i t . y g p y : ; ; K e w o r d s N I R; u l v e r i z e d c o a l d e t e c t i o n u a n t i t a t i v e a n a l s i s p q y y
引言
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富煤 、 少油 、 缺气 , 这一 特点决定了在未来较长时期内煤炭将仍然处于我国 能源的主体地位 之一
[ ] 2 [ ] 1
,N 近红外光 ( 是介于可见光 r i n f r a r e d I R) n e a ( ) 和中红外光( 之 间 的 电 磁 波, 波长在 V I S M I R) 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动的 m~2 5 0 0n m 范 围, 7 8 0n 非谐振性使分子振 动 从 基 态 向 高 能 级 跃 迁 时 产 生 的, 具有较 强 的 穿 透 能 力 。 近 红 外 光 谱 是 一 种 快 速、 无损 、 绿 色 的 分 析 技 术, 它广泛应用于农业和 食品 安 全 , 例如主要内部成分的检测和品种的
8] 。漫反射 外更适合进行 物 体 的 漫 反 射 光 谱 分 析 [
光的强度取决于样 品 对 光 的 吸 收 和 样 品 对 光 的 散 色作用 。 本文采用的漫反射吸光度公式为
图 2 系统电路模块 o c k d i a r a m o f s s t e m c i r c u i t F i . 2 B l g y g
K [1 ] [ l o =- l o 1+ - A= g g R∞ S
/ ] ( ) ( ( 1 K +S)+2 K S) 槡 式中 : A 为 吸 光 度; R∞ 为 漫 反 射 率 ; K 为吸收系数

3 系统评价
3 . 1 硬件评价 分别 对 系 统 进 行 电 压 与 电 流 稳 定 性 测 试、 光 源驱动电 路 稳 定 性 测 试 以 及 系 统 整 体 参 数 测 试 , 结果表明 : 系统的工 作 电 压 与 电 流 稳 定 , 光源驱动 电路能够 在 脉 冲 的 驱 动 下 稳 定 工 作 , 系统的稳定 性能够满足检测需要 。 3 . 2 样品制备与样品发热量的测定 煤炭 样 品 选 自 贵 州 省 境 内 的 各 大 煤 矿 的 煤 样, 煤种均为烟煤 , 经过破碎后选择1 5 0个煤粉样 品进行实验 。 实验 的 过 程 中 随 机 选 取 1 0 0个样品 作为校正集 , 所有样 品 的 粒 5 0 个样品作为验证集 , 度都小于 0 . 2 mm。 首 先 采 用 化 学 分 析 方 法 测 得 分析结果如表 1 所示 。 每个煤粉样品的发热量 Q,
] 7 4 - 。 鉴别 [
。 煤炭的发热量是煤炭作为能源
使用价值高低的体现 , 是研究煤质的重要评价指标 。 目前 , 国内外现行的方法虽然其测量的结
[ 3]
果精度和准确度都能达到国家标 准 , 但该方法分析 周期长 , 操作过程复杂 , 消耗资源大 。
; 收稿日期 : 2 0 1 2 0 1 0 9 0 9 1 0 3 1 3 3 - - - - 修回日期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教育部2 6 1 3 0 3 2 0 7) 6 1 3 7 1 0 6 2) 0 1 2年高等 ; ; 山 山西省科学技术发展项目工业部分( 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联 合 资 助 课 题 ( 0 1) 2 0 1 2 1 4 0 2 1 2 0 0 2 0) 2 0 1 2 0 3 2 1 0 2 4 - ) ; 西省国际合作项目 ( 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2 0 1 2 0 8 1 0 3 1 2 0 1 2 年山西省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 ( , 冯丁 ( 硕士生 , 主要从事光谱分析 、 无线通信网络及 R 作者简介 : 女 ,河北石家庄人 , 1 9 8 F I 7- ) D 技术研究 。 : E-m l f e n d i n 1 9 8 7@q . c o m, a i g g q
第3 5卷 第1期 2 0 1 4年1月
应 用 光 学 J o u r n a l o f A l i e d O t i c s p p p
V o l . 3 5N o . 1 J a n . 2 0 1 4
( ) 文章编号 : 2 0 8 0 1 1 0 5 1 0 0 2 2 2 0 1 4 0 1 1 - - -
/ : 中图分类号 : TN 2 1 9; TH 8 3 3 文献标志码 : A d o i 1 0. 5 7 6 8 J AO 2 0 1 4 3 5. 0 1 0 3 0 0 7
D e s u l v e r i z e d c o a l c a l o r i f i c v a l u e d e t e c t i o n s s t e m b a s e d o n n e a r i n f r a r e d i n o f p y g
, , F E NG a o Z HAO i n D i n L I D e n J u - -m g g
( , ) , T a i u T a i u a n 0 3 0 0 2 4, C h i n a C o l l e e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E n i n e e r i n o f T e c h n o l o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y g g g g y 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