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1苏教版知识点完全总结(PDF版)

合集下载

高一化学必修 第一册 2020版(苏教版)

高一化学必修 第一册 2020版(苏教版)

专题2 研究物 质的基本方法
专题2 研究物质的 基本方法
第一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二单元 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专题3 从海水中 获得的化学物质
专题3 从海水中获 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 氯气及氯的化合物 第二单元 金属钠及钠的化合物 第三单元 海洋化学资源的综合应 用
专题4 硫与环 境保护
专题4 硫与环境保 护
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 第二单元 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 化 第三单元 防治二氧化硫对环境的 污染
专题5 微观结构 与物质的多样性
专题5 微观结构与 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 表 第二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 样性
高一化学必修 第一册 2020 版(苏教版)
演讲人
202X-06-08
目录
01. 专题1 物质的分类及计量
02. 专题2 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03.
专题3 从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04. 专题4 硫与环境保护
05.
专题5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专题1 物质的 分类及计量
专题1 物质的分类 及计量
第一单元 物质及其反应的分类 第二单元 物质的化学计量 第三单元 物质的分散系
2020
感谢聆听

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1课件:专题归纳整合一优质课件PPT

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1课件:专题归纳整合一优质课件PPT

试求下列各物质的 摩尔质量(M)



720 g

720 g·mol-1

96

46 g


物质的量(n) 0.5 mol ⑤
1.5 mol ⑩
【解析】 因摩尔质量以 g·mol-1 为单位时在数值上和相对分
子质量(Mr)相同,所以可以先求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Mr(C2H5OH) =46,Mr(C60) =720,Mr(SO24-)=96,Mr(Na+)=23,则 M(C2H5OH) =46 g·mol-1,M(C60)=720 g·mol-1,M(SO24-)=96 g·mol-1,M(Na+)
2 mol。 【答案】 ①23 g ②46 ③46 g·mol-1 ④720
⑥144 g ⑦96 g·mol-1 ⑧23 ⑨23 g·mol-1 ○ 102 mol
⑤1 mol
考点归纳透析 考点 1 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侧重于考查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金属 与非金属、碱性氧化物与酸性氧化物以及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等基 本概念,也会考查化学反应的分类。解答该类试题时要找准分类标 准,准确掌握各个概念的含义。有些类别之间的差异是很小的,比 如酸性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很多同学把两者混为一谈,其实两 者既不相同,也不包容或并列,而是交叉关系,如 CO 不是酸性氧 化物,而 CO2 既是酸性氧化物又是非金属氧化物,Mn2O7 是酸性氧 化物但不是非金属氧化物等。
【答案】 A
易错 3 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为电解质,否 则为非电解质
不对。无论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前提条件必须是化合物。 熔融的金属、盐酸、NaCl 溶液等都导电,由于它们属于单质或混合 物,因此不能称为电解质。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铝铁铜知识点总结整理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铝铁铜知识点总结整理

一、铝教学目标1.认识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通过比较归纳,使学生了解金属的一般化学性质和特性,从而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氢氧化亚铁的制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氢氧化亚铁的制法难点: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一、金属与合金常温下,除汞外是液体外,其余的均为固体。

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不透明,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均为电和热的良导体。

五.合金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2.特点①合金的性质不是各成分金属性质的总和②合金的熔点、密度一般比各成分的金属低.③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各成分的金属大.④合金的化学性质也和各成分金属不同.最早的合金是青铜,最常见、用量最大的合金是钢.二、铝(1)铝在常温下能很快被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因而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

(2)跟酸的反应非氧化性酸:2Al + 6HCl = 2AlCl3 + 3H2↑强氧化性酸:常温下铝遇浓硫酸或浓硝酸,会在铝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

(3)跟碱的反应铝能和强碱溶液反应。

该反应可理解为铝先和强碱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再和强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高高2Al + 6H2O = 2Al(OH)3 + 3H2↑ 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简写为:2Al + 2H2O + 2NaOH = 2NaAlO2 + 3H2↑(4)与氧化物的反应:铝热反应:2Al + Fe2O3 ==== Al2O3 + 2Fe 2Al + Cr2O3 ==== Al2O3 + 2Cr 特点:放出大量热,使生成的金属呈液态。

本质:铝从金属氧化物中夺取氧,表现出很强的还原性。

应用:焊接钢轨和冶炼某些难熔金属(如V、Cr、Mn等)。

(5)制法1)铝土矿制备铝的步骤和原理:步骤:铝土矿溶解过滤酸化过滤(NaAlO2)(Al(OH)3)灼烧电解铝(Al2O3 )(Al)有关反应方程式:溶解:Al2O3+2NaOH====2NaAlO2+H2O酸化:NaAlO2+CO2+2H2O=Al(OH)3↓+NaHCO3灼烧:2Al(OH)3灼烧 Al2O3+3H2O 电解:2Al2O3通电4Al+3O2↑2)实验室制法Al3+跟氨水反应;AlO2+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6)Al2O3的两性Al2O3+3H2SO4====Al2(SO4)3+3H2OAl2O3+2NaOH====2NaAlO2+H2O(7)铝的氢氧化物Al(OH)3的两性:溶于过量的强酸和强碱Al(OH)3+NaOH====NaAlO2+2H2OAl(OH)3+3HCl====AlCl3+3H2O用途:(1)耐火材料(Al2O3熔点高)(2)冶炼金属铝【例题解析】:例1.(1)100 mL 1 mol·L-1的AlCl3溶液与60 mL 6 mol·L-1的KOH溶液混合后,生成沉淀的质量是_______g。

高一化学必修1苏教版专题知识点完全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1苏教版专题知识点完全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1苏教版专题知识点完全总结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一、物质的分类:可依据物质的组成、状态、性能等对物质进行分类:〔1〕按组成分类:均匀混合物非均匀混合物混合物物质纯洁物单质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有机高分子有机小分子金属氧化物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有机化合物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碱盐…〔2〕按化学性质分类: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响生成盐和水,如SO2,CO2 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响生成盐和水,如CaO,Na2O两性氧化物:既可与酸反响又可与碱反响生成盐和水,如 Al2O3不成盐氧化物:既不可与酸反响又不可与碱反响生成盐和水,如CO〔3〕从物质的导电性分类:可将物质分为导体和绝缘体。

〔4〕从物质的状态分类:气体物质、液体物质和固态物质。

〔5〕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分类:可将物质分为可溶、难溶。

二、物质的转化:1、四种根本反响类型:化合反响,分解反响,置换反响,复分解反响化合反响:多变一分解反响:一边多置换反响: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响,可表示为:A+BC=B+AC 或 AB+C=AC+B复分解反响反响发生的条件:至少具体以下条件之一:1〕生成沉淀〔包括微溶物〕; 2〕生成挥发性物质〔气体〕; 3〕生成难电离物质〔如水〕。

*中和反响: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响,是复分解反响的一种,不属于一种根本反响类型。

*四种根本反响类型并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响,如以下反响不属于四种根本反响的1任何一种。

CH4+2O2 点燃CO2+2H2O3CO+Fe2O3 高温2Fe+3CO22、氧化复原反响:与四种根本反响类型的关系:〔1〕氧化复原反响定义:有电子发生转移的化学反响。

〔2〕实质:电子发生转移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响是氧化反响;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响是复原反响。

〔3〕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4〕氧化复原反响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复原剂〔有复原性〕——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响〕——氧化产物。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章节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章节总结

学习笔记与氢氧化钠现象:产生白色沉淀,快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

FeCl2+2NaOH==F e(O H)2↓+2NaCl4F e(O H)2+O2+2H2O==4F e(O H)3现象:产生红褐色沉淀FeCl3+3NaOH==F e(O H)3↓+ 3NaCl与KSCN溶液无现象产生血红色Fe3++3SCN-==Fe(SCN)3氧化(还原性)主要表现:还原性,举例:2FeCl2+Cl2 ==2FeCl3表现:氧化性,举例:2FeCl3+Fe==3FeCl2相互转化FeCl2FeCl3:2FeCl2+Cl2 ==2FeCl3FeCl3 FeCl2:2FeCl3+Fe==3FeCl2名称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化学式F e(O H)2F e(O H)3颜色、状态白色固体红褐色固体水溶性难溶于水难溶于水与酸反应F e(O H)2+2HCl==FeCl2+2H2OF e(O H)2+2H+==Fe2++2H2OF e(O H)3+3HCl==FeCl3+3H2OF e(O H)3+3H+==Fe3++3H2O氢氧化亚铁露置空气中4F e(O H)2+O2+2H2O ==4F e(O H)33、铁三角二、本章典型题剖析1、滴加依次不同,试验现象不同(1)稀Na2CO3溶液与稀盐酸间的反应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起先时无气体产生,达到肯定量后才有气泡冒出,由少到多的过程中依次发生下列反应:是NaOH。

若将1克该样品放入含有HCl 3.65克的盐酸中使其完全反应后,残酸再用50克2%的NaOH溶液恰好中和反应,蒸干溶液,所得固体的质量是多少克?解:所得固体是NaCl ,是5.85克[小结]本题数据众多,反应物不纯,过程困难。

若按常规方法,一步步分析计算,不但费时还易出错,若仔细分析就会发觉,最终所得固体物质NaCl中全部的Cl全来自于HCl中的Cl1、有5.1gMg–Al合金,投入500mL 2mol/L HCl中,金属完全溶解后,又加4mol/LNaOH 溶液VmL,得最多沉淀8.6g,则V等于A. 425mLB. 560mLC. 250mLD. 500mL2、铝三角转化及铝的图像问题(1) 向Al3+的溶液中加入强碱(OH―)现象:先出现白色溶液后消逝方程式:Al3++3OH―==A l(O H)3↓A l(O H)3+OH― ==AlO2―+H2O图像:(2) 向强碱溶液中加入Al3+现象:先没有沉淀后出现并不消逝方程式:Al3++4OH―==AlO2―+2H2O3AlO2―+Al3++6H2O==4A l(O H)3↓图像:(3) 向AlO2―溶液中加入H+现象:先生成白色沉淀,然后白色沉淀渐渐溶解。

江苏苏州市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知识点总结(培优提高)

江苏苏州市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知识点总结(培优提高)

一、选择题1.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①碳酸氢钙溶液与过量烧碱溶液混合: Ca 2++HCO -3+OH - =CaCO 3↓+H 2O②碳酸镁与稀硫酸: MgCO 3+2H += H 2O+CO 2↑+Mg 2+③醋酸与大理石: 2CH 3COOH+CaCO 3=Ca 2++2CH 3COO -+H 2O+CO 2↑④向NaHSO 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SO 2-4刚好沉淀完全:2H ++SO 2-4+Ba 2++2OH - = 2H 2O+BaSO 4↓⑤Fe 2+与H 2O 2在酸性溶液中的反应: 2Fe 2++H 2O 2+ 2H +=2Fe 3++ 2H 2OA .①②④B .②③⑤C .②③④D .③④⑤ 2.将2.32gFe 3O 4溶解在过量热的稀硫酸中,当加入25mL0.1mol·L -1NaNO 3溶液后,恰好能使其中的Fe 2+全部转化为Fe 3+,NaNO 3溶液也反应完全,并有N x O y 气体逸出,则该N x O y 是A .N 2OB .NOC .N 2O 3D .NO 23.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十二水合硫酸铝钾可用作净水剂B .二氧化硫可用于杀菌消毒,还可用作食品添加剂C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均能与酸反应,都可用作膨松剂D .补铁口服液中除含铁化合物外常添加维生素C 作抗氧化剂4.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不能实现的是A .Cu(s)2Cl Δ−−−−→CuCl 2(s)NaOH(aq)−−−−−→ Cu(OH)2(s) B .CaCl 2 (aq)2CO −−−→ CaCO 3(s)−−−→高温 CaO(s)C .NaHCO 3(s)−−−→加热Na 2CO 3(s) −−−−→饱和石灰水NaOH(aq)D .FeCl 2(aq)NaOH(aq)−−−−−→ Fe(OH)2(s)22OH O −−−→Fe(OH)3(s) 5.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氧化铝虽然硬度不高,但熔点和沸点都很高,常用作耐火材料B .Al 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是因为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氢氧化铝C .铝元素占地壳总量的7.73%,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D .由于铝在人体内累积是有害的,所以目前用于净化饮用水的含铝净化剂逐渐被含铁的净水剂取代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工业上电解熔融的氧化镁制取金属镁B .铝合金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合金C .铝制容器表面有致密的氧化层,可以用来盛放咸菜等食物D .小苏打、碳酸钙等可以用来治疗胃酸过多7.溴化亚铁(FeBr2)是一种常用的催化剂,易潮解变质,800℃以上可升华。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知识点梳理

高中化学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化学实验安全(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

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

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Cl- 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四.除杂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_知识总结:氟及其化合物的介绍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_知识总结:氟及其化合物的介绍

氟及其化合物氟,FLUORINE,源自fiuo,“流动”的意思,1771年发现。

氟是所有非金属中最活泼的元素。

只有少数的稀有气体元素拒绝和它相结合。

它能腐蚀不为任何化学药品所动的铂。

在氟气的喷流下,木材或橡胶会马上燃烧──即使是石棉也要烧得赤热。

目录:氟的发现简史氟单质及其性质氟与金属的反应氟与非金属的反应氟与水的反应卤素间的置换反应氟的制备氟化氢和氢氟酸卤化氢的性质氢卤酸的性质卤化氢和氢卤酸的制备氟的氧化物氟的发现简史莫瓦桑(H.Moissan,1852-1907)在化学元素发现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参加的化学家人数相当多的、危险很大的,莫过于单质氟的制取了。

氟是卤族中的第一个元素,但发现得最晚。

从1771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制得氢氟酸到1886年法国化学家莫瓦桑(Moissan H,1852-1907)分离出单质氟共经历了100多年时间。

在此期间,不少科学家不屈不挠地辛勤地劳动,戴维、盖·吕萨克、诺克斯兄弟等很多人为制取单质氟而中毒,鲁耶特、尼克雷因中毒太深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可以称得上是化学发展史中一段悲壮的历程。

当时,年轻的莫瓦桑看到制备单质氟这个研究课题难倒了那么多的化学家,不但没有气馁,反而下决心要攻克这一难关。

莫瓦桑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他认为,氟这种气体太活泼了,活泼到无法分离的程度。

电解出的氟只要碰到一种物质就能与其化合。

强烈地腐蚀各种电极材料。

如果采用低温电解的方法,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途径。

经过百折不挠的多次实验,1886年6月26日,莫瓦桑终于在低温下用电解氟氢化钾与无水氟化氢混合物的方法制得了游离态的氟。

氟这种最活泼的非金属终于被人类征服了,许多年以来化学家们梦寐以求的理想终于实现了,莫瓦桑为人类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在此之后,莫瓦桑制备出许多新的氟化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氟代甲烷CF4,沸点只有258K。

他的这项工作,使他成为20世纪合成一系列作为高效的制冷剂的氟碳化合物(氟利昂)的先驱。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考点1: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1、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区别特别注意: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的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或焓)的相对大小。

2、常见的放热反应①一切燃烧反应;②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③酸碱中和反应;④铝热反应;⑤大多数化合反应(但有些化合反应是吸热反应,如:N2+O2=2NO,CO2+C=2CO 等均为吸热反应)。

3、常见的吸热反应①Ba(OH)2·8H2O与NH4Cl反应;②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③等也是吸热反应;④水解反应考点2:反应热计算的依据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热与反应物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计算ΔH=E生成物-E反应物。

3.根据键能计算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4.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温馨提示:①盖斯定律的主要用途是用已知反应的反应热来推知相关反应的反应热。

②热化学方程式之间的“+”“-”等数学运算,对应ΔH也进行“+”“-”等数学计算。

5.根据物质燃烧放热数值计算:Q(放)=n(可燃物)×|ΔH|。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考点1: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___________。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

表达式:___________。

其常用的单位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内因(主要因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外因(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条件)3、理论解释——有效碰撞理论(1)活化分子、活化能、有效碰撞①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一化学必修一(一)金属的化学性质一金属的通性1.金属的存在(1)金属元素的存在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如Al、Fe等,极少数化学性质不活泼的金属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如Au。

在地壳中的含量较多的为O、Si、Al、Fe、Ca。

2.金属单质的物理通性①状态: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唯一呈液态的是汞。

②色泽:除Cu、Au外,大多数金属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③三性: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3.单质的化学性质(1)与非金属的反应常温下,镁在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能够阻止内部金属继续被氧化。

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点燃=====2MgO。

镁还可以和氮气点燃,反应方程式为:3Mg+N2点燃=====Mg3N2。

(2)与酸的反应Fe与稀H2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2H+===Fe2++H2↑。

(3)与盐溶液的反应Cu与AgN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u+2Ag+===Cu2++2Ag。

归纳总结金属的通性(1)金属化学性质特点(2)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其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而不是失去电子个数的多少。

活学活用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导电性()(2)金属单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总是作还原剂()(3)钠原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1个电子,而铝原子失去3个电子,所以铝比钠活泼()(4)金属在加热条件下均易与O2反应()答案(1)√(2)√(3)×(4)×解析(3)错误,金属的活泼性与原子失去电子个数无关,与失电子能力有关,钠比铝易失电子,钠比铝活泼;(4)错误,Au、Pt等金属不与O2反应。

二钠与氧气的反应按表中要求完成实验,并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其原因解释填入表中。

[归纳总结]钠与氧气的反应(1)钠的性质及其保存钠是一种硬度小、熔点低的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怎么学好?上课坚决不能“跑神”!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睡眠时间,一定要保证两个最重要的睡眠时间。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化学必修一,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一化学必修一(一)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1《化学实验安全》【内容说明】本课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个知识点:化学实验安全。

本课包含六点内容:第一点:遵守实验室规则化学实验前,要牢记实验安全规则。

第二点:了解安全措施1.药品的安全存放;2.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

第三点: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1.药品的取用;2.物质的加热;3.气体的收集方法。

第四点:实验后药品的处理化学实验“三废”的正确处理方法。

第五点:化学实验安全“六防”“六防”包括防爆炸、防暴沸、防失火、防中毒、防倒吸和防污染。

第六点:实验安全“顺口溜”【设计思路】本课为高一学生的新授课,设计时的具体思路为: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诺贝尔试验炸药引发令人痛心的事故的故事,引出掌握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的重要性。

其次,展示本课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目标,在目标引领下学习。

接着,全面进入新知的学习。

在新知学习模块中,以图片的形式再现知识点1“遵守实验室规则”;以文字填空、连线加图片的形式再现知识点2“实验安全措施”;以归类总结加图片的形式再现知识点3“实验室正确操作方法”;以表格形式总结知识点4和5“实验后药品处理”和“化学实验安全六防”;最后用朗朗上口的整齐对正的顺口溜总结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再现知识点6。

此外,精心挑选合理的课堂练习(并配有详尽的解析)帮助学生及时训练提高,有效掌握本课内容。

最后,简洁精炼地进行本课的小结,梳理知识点,强化记忆。

整个设计中文字、知识图片、表格、色彩及有趣的插图合理搭配,在呈现知识的同时也有引入入胜的良好视觉体验。

高一化学必修一(二)一蒸馏1.蒸馏(1)蒸馏实验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把液体加热汽化,蒸气重新冷凝成液体的过程,利用蒸馏可以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氮及其化合物1、氮的氧化物:NO2和NON2+O2========高温或放电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稳定:2NO+O2==2NO2一氧化氮:无色气体,有毒,能与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与CO中毒原理相同),不溶于水。

是空气中的污染物。

二氧化氮:红棕色气体(与溴蒸气颜色相同)、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3NO2+H2O=2HNO3+NO,此反应中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以上三个反应是“雷雨固氮”、“雷雨发庄稼”的反应。

2、硝酸(HNO3):(1)硝酸物理性质:纯硝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油状液体。

低沸点(83℃)、易挥发,在空气中遇水蒸气呈白雾状。

98%以上的硝酸叫“发烟硝酸”,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为69%。

(2)硝酸的化学性质:具有一般酸的通性,稀硝酸遇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浓硝酸遇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H+作用)后褪色(浓硝酸的强氧化性)。

用此实验可证明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

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能氧化大多数金属,但不放出氢气,通常浓硝酸产生NO2,稀硝酸产生NO,如:①Cu+4HNO3(浓)=Cu(NO3)2+2NO2↑+2H2O②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反应①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2;反应②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为3︰2。

常温下,Fe、Al遇浓H2SO4或浓HNO3发生钝化,(说成不反应是不妥的),加热时能发生反应:当溶液中有H+和NO3-时,相当于溶液中含HNO3,此时,因为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使得在酸性条件下NO3-与具有强还原性的离子如S2-、Fe2+、SO32-、I-、Br-(通常是这几种)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物生成是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

3、氨气(NH3)(1)氨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易液化,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可以溶解700体积的氨气(可做红色喷泉实验)。

高一化学必修1 专题三 第三单元 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苏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化学必修1 专题三 第三单元 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苏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化学必修1 专题三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二、考点清单1、了解地壳中硅元素的含量,知道硅元素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存在形式2、了解硅酸盐工业及其产品3、了解硅及二氧化硅的重要性质及用途。

4、了解工业上高纯硅的制备方法三、全面突破知识点1: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一)硅的存在:(1)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居于第二位;(2)在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的硅,只有以化合态存在的硅。

如SiO2、硅酸盐等;二)硅酸盐及其性质(1)硅酸盐组成的表示方法①盐化学式法如:硅酸钠:Na2SiO3、硅酸钙:CaSiO3,此法用于组成简单的硅酸盐。

②盐氧化物法将硅酸钠(Na2SiO3)改写为氧化物形式:(Na2O·SiO2),如将滑石[Mg3(Si4O10)(OH)]改写为氧化物形式:(3MgO·4SiO2·H2O),将钠长石(NaAlSi3O8)改写为氧化物形式:2(Na2O·Al2O3·6SiO2)(2)硅酸盐的性质①在硅酸盐中,只有极少数的硅酸盐溶于水,Na2SiO3是极少数可溶于水的硅酸盐的一种②Na2SiO3的水溶液俗称“水玻璃”,粘稠状,有弱碱性,能粘结磨口玻璃瓶塞。

水玻璃可作粘合剂、防腐剂、耐火材料等。

③Na2SiO3溶液呈碱性,易吸收空气中的CO2,化学方程式:Na2SiO3 + CO2+ H2O = Na2CO3 + H2SiO3 ↓因此Na2SiO3溶液要密封保存。

三)硅酸盐产品1、传统的硅酸盐产品(1)水泥主要原料:石灰石、黏土(黏土的主要成分为铝的硅酸盐矿物)普通水泥的主要成分是:硅酸三钙(3CaO·SiO2)、硅酸二钙(2CaO·SiO2)和铝酸三钙(3CaO·Al2O3)等。

说明:水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水泥最重要的性质就是水硬性,即跟水混合搅拌并静置后,很容易凝固变硬。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节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节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节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节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的化学内容是最多的,也是基础的,在第一节的内容中,我们将会各种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你想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必修一化学第一节知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化学实验中,手上不小心沾上浓硫酸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NaHCO3;不小心沾上烧碱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盖;水银洒在桌面上,可洒上硫粉进行回收;误食重金属离子,可服用大量鸡蛋、牛奶等含蛋白质的食物进行解毒;误食钡盐溶液,可服用Na2SO4(不可用Na2CO3)解毒。

实验中要做到“五防”:防爆炸,防倒吸,防暴沸,防失火,防中毒。

有毒、有腐蚀性的药品取用时做到“三不”,即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药品的味道。

常见的需要水浴加热的实验有:银镜反应、乙酸乙酯的水解。

2.自然界中的物质绝大多数以混合物的形色存在。

把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开的操作叫混合物的分离,把某物质中所含杂质除去的操作叫提纯。

3.过滤操作适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

使用的装置叫过滤装置。

它常由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滤纸组装而成。

该装置组装和操作时应做到“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的下端紧靠接收滤液的烧杯内壁。

4.蒸发操作适用于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分离,使用的装置叫蒸发装置,一般由蒸发皿、铁架台、酒精灯、玻璃棒等仪器组装而成。

应注意:加入蒸发皿的液体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胶棒,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接近蒸干前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把溶剂蒸发完。

5.蒸馏操作适用于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写出装置中各仪器的名称(编号和名称要对应):①酒精灯、②蒸馏烧瓶、③铁架台、④温度计、⑤冷凝管、⑥尾接管(牛角管)、⑦锥形瓶、⑧石棉网。

江苏苏州市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培优提高)

江苏苏州市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培优提高)

一、选择题1.已知在碱性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2R(OH)3+3C1O-+4OH-=2RO n-4+3Cl-+5H2O。

则RO n-4中n的数值是A.1B.2C.3D.42.磷元素的最高价为+5价,次磷酸(H3PO2)是一元中强酸,具有较强还原性,下列有关次磷酸及其盐的说法正确的是A.次磷酸的电离方程式为H3PO2=H++-22H POB.NaH2PO2是次磷酸的酸式盐C.利用(H3PO2)进行化学制银反应中,1个H3PO2分子最多还原4个Ag+离子D.白磷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得次磷酸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4+9NaOH=3Na3PO2+PH3↑+3H2O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但氯化氢是电解质B.Cu和Cl2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所以说Cu和Cl2都是电解质C.某化合物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该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D.BaSO4难溶于水,所以BaSO4不是电解质4.已知常温下可用:Co2O3制备Cl2,反应前后存在六种微粒:Co2O3、H2O、Cl2、H+、Cl-和Co2+。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氧化产物为Cl2B.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C.若有1molCl2生成,则反应前HCl的物质的量为6molD.当该反应生成4.48LCl2时,反应中有0.2mol电子转移5.在下列溶液中,各组离子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是A.加铝粉有氢气生成的溶液:K+、Na+、Cl-、HCO-3B.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中:K+、SO2-4、Cl-、Mg2+C.滴加KSCN溶液显红色的溶液:Na+、Cl-、SO2-4、OH-D.在某无色透明的溶液中:NH+4、K+、Cu2 +、Cl-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aHSO4溶液与过量Ba(OH)2溶液反应时,发生中和的OH-与未反应的OH-之比为1:1 B.PbO2+4HCl=PbCl2+Cl2↑+2H2O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2C.3S+6KOH ΔK2SO3+2K2S+3H2O中,被氧化的S和被还原的S质量比为2:1D.3(NH4)2SO4Δ3SO2↑+N2↑+6H2O+4NH3↑中,发生氧化反应和未发生氧化反应的氮元素物质的量之比为2:17.在由水电离出来的c(H +)为1×10-13mol/L 的无色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 .Na +、Al 3+、Cl -、-3HCOB .I -、Cu 2+、2-4SO 、-3NOC .Na +、2-4SO 、-3NO 、K +D .+4NH 、-3NO 、Fe 2+、2-3SO 8.汽车剧烈碰撞时,安全气囊中发生反应10NaN 3+2KNO 3=K 2O+5X+16N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X 的化学式为Na 2OB .每生成1.6molN 2,则转移的电子为1molC .上述反应中NaN 3被氧化,KNO 3发生还原反应D .若被氧化的N 原子的物质的量为3mol ,则氧化产物比还原产物少1.4mol9.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 .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入双氧水:24MnO -+3H 2O 2+6H +=2Mn 2++4O 2↑+6H 2OB .电解MgCl 2水溶液:2Cl -+2H 2O 电解2OH -+Cl 2↑+H 2↑C .溴乙烷与NaOH 水溶液共热:CH 3CH 2Br+OH -加热−−−−−→Br -+CH 3CH 2OHD .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过量氨水:CO 2+NH 3·H 2O=43NH HCO +-+ 10.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Fe(OH)3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因此常用其对自来水的消毒B .浊液、胶体、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C .可以用丁达尔效应区分FeCl 3溶液和Fe(OH)3胶体D .胶态磁流体治癌是将磁性物质制成胶体粒子,这种粒子直径在10-9~10-7 m 之间二、填空题11.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必修1专题知识点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一、物质的分类:可依据物质的组成、状态、性能等对物质进行分类:(1)按组成分类:(2)按化学性质分类: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SO2,CO2碱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CaO 、Na2O两性氧化物:既可与酸反应又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Al2O3二、物质的转化:1、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反应发生的条件:至少具体下列条件之一:1)生成沉淀(包括微溶物); 2)生成挥发性物质(气体); 3)生成难电离物质(如水)。

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一种,不属于一种基本反应类型。

注意: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并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如下列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的任何一种。

CH4+2O2点燃CO2+2H2O3CO+Fe2O3高温2Fe+3CO22、无机化学反应一般规律(1)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Mg+Cl2MgCl2(2)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CaO+CO2=CaCO3(3)酸+碱→盐+水2HCl+Ba(OH)2=BaCl2+H2O(4)盐+盐→两种新盐AgNO3+NaCl=AgCl↓+NaNO3一般参加反应的两种盐可溶,反应向生成更难溶物质的方向进行。

(5)金属+氧气→碱性氧化物2Cu+O22CuO(6)碱性氧化物+水→碱CaO+ H2O=Ca(OH)2一般生成的是可溶性的强碱,如CuO、Fe2O3等不能与H2O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碱)。

(7)碱+盐→新碱+新盐Ca(OH)2+Na2CO3=CaCO3↓+2NaOH(8)非金属+氧气→酸性氧化物S+ O2SO2(9)酸性氧化物+水→对应含氧酸SO3+ H2O=H2SO4(10)酸+盐→新酸+新盐CaCO3+2HCl=CaCl2+ H2O+CO2↑一般要符合强酸制弱酸或高沸点酸制低沸点酸(难挥发性酸制易挥发性酸)。

(11)盐+金属→新盐+新金属Zn+CuSO4=ZnSO4+Cu符合盐是可溶性的、金属的活泼性强于新金属、金属活泼性不能太强(K、Na、Ca等与盐溶液接触立即与水反应置换出氢)等条件。

(12)金属+酸→盐+氢气Zn+ H2SO4= ZnSO4+H2↑金属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规律应注意:一是金属在活动性顺序表中应排在氢以前,二是酸不能是氧化性酸(浓硫酸、浓、稀硝酸等)(13)碱性氧化物+酸→盐+水CuO+2HCl=CuCl2+ H2O(14)酸性氧化物+碱→盐+水CO2+Ca(OH)2= CaCO3↓+ H2O(15)同(7)(16)同(10)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1)氧化还原反应定义:有电子发生转移的化学反应。

实质:电子发生转移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还原剂(有还原性)——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产物。

氧化剂(有氧化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

口诀:升.(化合价升高)失.(失电子)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还.(做还原剂,本身具有还原性),降.(化合价降低)得.(得电子)还.(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氧.(做氧化剂,本身具有氧化性)。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d.失去电子的物质被氧化,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具有氧化性。

e.得到电子的物质被还原,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具有还原性。

(2)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氧化性反映的是得电子能力的强弱;还原性反映的是失电子能力的强弱。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 等;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 等;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①根据金属活泼性: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Cl2 Br2 I2 S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4)根据元素周期律进行比较:一般地,氧化性:上>下,右>左;还原性:下>上,左>右.5)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如:2Fe + 3Cl2 = 2FeCl3,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l2 > S4、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把难溶性物质、易挥发物质、弱电解质、单质、气体、氧化物等用化学式表示。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书写是否符合事实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时,若是澄清溶液,用离子符号表示;若是悬浊液,写化学式。

微溶物做生成物时,一般写化学式(标↓)。

✧氨水作为反应物,写NH3.H2O;作为生成物,若有加热条件或浓度很大,可写NH3(标↑)+H2O,否则一般写NH3.H2O。

✧固体与固体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浓硫酸、浓磷酸与固体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主要化学计量数的化简和离子的删除。

(3)离子共存问题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 2)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3)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4)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OH-和,HCO3-等。

5)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Fe3+与S2-、I-,Fe2+与NO3-(H+)等6)发生络合反应:如Fe3+与SCN-三、物质的量1、基本概念:(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2) 1 mol 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C-12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

1 mol 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单位mol 。

(3)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时,必须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不能用于描述宏观物质。

(4)数学表达式:2、摩尔质量(1)定义:1mol 任何物质的质量(即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

符号:M 表示,常用单位为g·mol-1。

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2)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摩尔质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n =Mm3、物质的聚集状态(1)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聚集状态 微观结构 微粒运动方式 宏观性质固态 微粒排列紧密,微粒间的空隙很小 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有固定的形状,几乎不能被压缩 液态 微粒的排列比较紧密,微粒间的空隙较小可以自由移动没有固定形状,但不易被压缩气态 微粒之间的距离较大 可以自由移动没有固定的形状且易被压缩(2)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微粒的数目、微粒的大小和微粒间的距离。

1) 固、液体影响体积因素主要为微粒的数目和微粒的大小(即种类);2)气体主要是微粒的数目和微粒间的距离。

而气体中微粒间的距离与温度和压强有关。

在温度和压强一定时,任何气态微粒间的距离近似相等,因此含有相同微粒数的气体具有大致相同的体积。

4、气体摩尔体积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单一气体或混合气体)所占的体积。

符号:Vm 。

表达式:Vm= V/n ,单位:L·mol -1在标准状况(0℃,101KPa)下,1 mol 任何气体的摩尔体积都约是 22.4 L ,即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 22.4L/mol 。

与气体摩尔体积有关的计算:M = m/n=Vm ×ρm = M × n=(V ×M )/Vmn =m/M=V/Vm补充:阿伏加德罗定律(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适用范围:适用于相同条件下任何气体不同表述:①若T 、P 、V 相同,则N(或n)相同;②若T 、P 、n 相同,则V 相同。

(2)推论:①T 、p 相同21N N =21V V =21n n ②5、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 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 B 的物质的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