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辛弃疾词三首 课件广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暗香去:本指花香,此指观灯女子们身上散发出的香气,意指众多 女子装饰一新,衣香袭人;也暗指美人,即众多美人来来往往。
暗香盈袖:暗香,幽香。这里指菊花的香气。暗香盈袖既烘染了雅 淡如菊的情怀,也隐含了“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的夫妇暌离之感。
16 辛弃疾词三首
23
名句品评
11
2.词语释义 (1)玉壶光转:_精__美__的__彩__灯___ (2)笑语盈盈暗香去:_本__指__花__香__,__此__指__女__性__们__身__上__散__发__的__香__气__ (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_稀__疏__,__零__落___ (4)燕兵夜娖银胡 :_整__理__,__在__此__是__“__取__”__的__意__思___ (5)却将万字平戎策:_拿___ (6)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_可__惜___ (7)江晚正愁余:_使__我__悲__愁__。__愁__,__使__动__用__法___
第三单元——
16 辛弃疾词三首
1 温馨晨读 2 自主积累 3 合作探究 4 文本拓展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哲思品悟
架桥以后
东村与西村之间隔着一条小河,由
于这里没有桥,两村的人往来都得绕很
远的道。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提点 江西刑狱,驻节赣州,书此词于造口。
16 辛弃疾词三首
9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 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 还,幼安因此起兴。”此一记载对体认本词意蕴,实有重要意义。陈寅恪 《论再生缘》亦谓:“维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 诵。”故史称隆祐“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穷追 隆祐,东路则渡江陷建康、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南宋政权存亡危 急之秋。故当稼轩身临造口,怀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兴”,题词于 壁,实情理之所必然,罗氏所记大体可信。
16 辛弃疾词三首
4
佳句咀华
1 .学莫便乎近其人。——《荀子》 赏读:为学之道,再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一个好教师,胜过万本书。 尊师敬师,拜师求学,是求知的捷径。 2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 赏读: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埋怨。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胜利来自 战术的高明,不值得自己骄傲;打了败仗不抱怨,是因为知道了自己失误的地 方,不能再怨天尤人。不骄、不怨,有利于继续战斗。 3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赏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 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
这时,有个热心的年青人,用家里
的横梁在河上架起一座独木桥,方便了
行人。这很使东、西村的人高兴了一阵子,也称赞了一阵子。
但三天以后赞扬声变成一片埋怨声:
16 辛弃疾词三首
3
“哼,一根木头也算是桥?” “平时走过它还要摇三摇,碰上雨天叫人怎么过?” “要是孩子、老人……” “再譬如说扛一袋、拎一包什么的……” “骑自行车的就更没办法!” “……”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辛弃疾词三首
12
3.名句背诵 (1)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此三种之 境界:‘_昨__夜__西__风__凋__碧__树__,_独__上__高__楼___,___望__尽__天__涯__路_____’,此第一境也。 ‘_衣__带__渐__宽__终__不__悔__,_为__伊__消__得__人__憔__悴__’,此第二境也。‘_众__里__寻__他__千__百__度____, _蓦__然__回__首__,_那__人__却__在__灯__火__阑__珊__处___’,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2)_东__风__夜__放__花__千__树___,更吹落、星如雨。 (3)蛾儿雪柳黄金缕,_笑__语__盈__盈__暗__香__去___。 (4)却将万字平戎策,_换__得__东__家__种__树__书____。 (5)_青__山__遮__不__住___,毕竟东流去。
16 辛弃疾词三首
21
四、请细细品味下列加□的词语的含义。
宝马雕车 香满路 。
意气 骄满路 ,鞍马光照尘。
笑语盈盈 暗香去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 暗香盈袖 。
提示 香满路:豪门富户之人前去观灯,其身上的衣饰之香,车马之香, 洒满道路,指意气之盛,富贵之势。
16 辛弃疾词三首
22
骄满路:指掌权之后的宦官内臣的骄横神气,骄奢蛮横飞扬跋扈,不 可一世之态充满道路。
16 辛弃疾词三首
7
三境界,比喻凡事须经艰苦跋涉,往往“踏破铁鞋无觅处”, 最后才能“得来全不费功夫”。
《鹧鸪天》: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 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乘机进行起义活动。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 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 组织了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起义军 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 (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 郎。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他
16 辛弃疾词三首
17
2.表现方法上,辛词先是用浓重之笔墨写元夕之热闹,后用白描笔 法写搜寻意中人之事。而大肆渲染铺垫只为结句服务,前后呼应,笔触细 腻而用意良苦,大起大落,跌宕生姿。
李词在艺术上除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外,还有意识地 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造成一种雅 俗相济、俗中见雅、雅不避俗的特殊语言风格。
那人:淡泊宁静、脱俗高雅
上片:英雄壮举 回忆
《鹧鸪天》
对比→悲慨凄凉 怨愤之情
下片:投闲置散 现状
上片:悲惨史实→怀念故土:抑郁、苦闷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下片:坚信收复中原、雪洗国耻:愿望
16 辛弃疾词三首
16
师生探究
一、辛弃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都是写元夕的,试比较二者在 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提示 1.在立意方面,辛词既写在元夕之夜苦苦搜寻意中人的执著与悲喜 莫名之情,同时又托意中人这一形象言志,表达一种自甘淡泊、安于寂寞、 坦然自信之襟怀。李词则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 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一种饱经丧乱之人所产生的迷茫痛苦和孤 寂悲凉。
16 辛弃疾词三首
19
三、《菩萨蛮》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请细加分析。 提示 本文用比兴手法,极写深沉之爱国情思。它以眼前景,道心上事, 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 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显有 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 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 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
16 辛弃疾词三首
5
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一、作者视窗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
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 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其词抒写力图 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 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
16 辛弃疾词三首
10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宝马雕车( diāo ) (3)蓦然( mò ) (5)旌旗(jīnɡ ) (7)娖(chuò) (9)髭须( zī )
16 辛弃疾词三首
(2)黄金缕( lǚ ) (4)阑珊(lán shān ) (6)菩萨蛮( pú sà) (8)银胡 ( lù ) (10)锦襜突骑( chán jì)
具体比兴之处如: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
16 辛弃疾词三首
20
当年事。在词人心中,此一江流水,即行人流不尽的伤心泪。当建炎年间 四海南逃之际,不知有多少难民伤心落泪,痛不欲生。由此,此情此景又 象征存亡危急之秋。同时,一江行人泪中,自然也有词人之悲泪,所有炎 黄子孙之泪。“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 长安,又说它遮不住东流水,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意识中,又指 投降派。“东流去”,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不可遏止,势不可挡。 “江晚正愁余”句,又描绘出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 词人沉郁苦闷之写照,而暗含起笔之郁孤台意象,可谓妙极。
16 辛弃疾词三首
13
合作探究
1.《青玉案·元夕》
文本感知
这首词借描写元宵夜赏灯的热闹情景,讽刺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南宋朝廷偏安江左、不思进取的行为。亦借一位
不慕繁华、自甘淡泊的美人,隐喻词人不愿与主
和派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鹧鸪天》 这首词深刻地概括了一位抗金将领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词人无比悲
16 辛弃疾词三首
18
二、请分析《鹧鸪天》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提示 这首词以短短五十多个字,概括了一位抗金名将的悲剧遭遇。他青 年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擒获金军将领带义军南下,威武雄壮,战功赫赫。 然而皇上没有抗金决心,又畏惧起义军,义军被遣散,让义军半途而废。 主人公处处受投降派的掣肘,报效国家的壮志难酬。多少年后,感叹年老 不能回到青春、岁月虚度的可惜,可又不甘心年老,言外之意有壮志未能 抛却之意。之后以鲜明、典型的形象,突出主人公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 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文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广极端沉痛的地步。 总之,本文主人公文武全才,应有大的作为,由于昏君与投降派的干扰, 壮志未酬,实乃悲剧英雄的典型,其悲慨程度使人扼腕不已。
16 辛弃疾词三首
8
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 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下宣扬民族大义,带领 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到临安把张安国献 给南宋朝廷正法。辛弃疾这种忠心为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的英雄行为, 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是绝无仅有的。这首词的上阕写的就是上述作者这段 出色的经历。本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 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柔媚之处。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 集大成者。
作品集《稼轩长短句》。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等玉案·元夕》:此词写于哪一年虽无定说,但最早也要在乾道、淳熙年
间。大约写于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此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四五十年,而 划江割据局面依然。敌虏仍隔岸肆虐,虎视眈眈,令志士仁人寝食难安。词人 投笔从戎,弃家投南,实指望南宋当朝厉兵秣马,挥戈北征,收复失地。不料 当局不思恢复,只图偏安;不念国破,只颂月圆;一心粉饰太平,灯节糜费无 度。真个“直把杭州作汴州”。词人空怀壮志,请缨无路,回天乏术,只有 “世人皆醉我独醒”之痛苦。幼安以深长的艺术语境,含蓄言情曲笔抒志。词 中创造的艺术境界亲切生动,寓意隐而不露,似有若无。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亦增其强烈、永久的魅力,令人思索不已。王国维先生论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
慨凄凉的沉痛心情和怨愤之情。
16 辛弃疾词三首
14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此词表达作者对中原未能恢复的沉郁心情,驱敌救国理想不
能实现的抑郁、苦闷和深沉的爱国情思,并坚信驱逐侵略者、收 复中原、雪洗国耻总会实现。
16 辛弃疾词三首
15
结构图示
上片:元宵夜歌舞狂欢
《青玉案·元夕》
游人如织
下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