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困境、原因及对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前言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阶段,对于了解现代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然而,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一定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改善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一、历史事件的呈现单一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充满了各种复杂历史事件的时期,但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着重强调某些具有代表性、事件性的事件,而对其他事件,尤其是社会、文化层面的事件,掌握不深,指导作用不大。
解决方法(1)扩展内容教师应该在讲述重点事件的同时,适当引入一些关于社会、文化、人文等方面背景信息,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2)多角度呈现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呈现这些事件,如从人文角度,政治角度等等,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事件本身及其影响。
(3)多种形式教学除了传统的上课讲授之外,教师们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向同学们呈现历史事件,如引入文学、电影、音乐等,将历史事件与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
二、教学资源和支持不足当前我国实行综合改革,教育改革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是,对于一些农村教学基础薄弱,教学资源紧缺的地区来说,仍然存在着教学资源和支持不足的现象。
解决方法(1)建立资源共享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资源共享体系,将优质教育资源与各地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向贫困地区发放。
(2)建立志愿者教学支持体系对于一些教学资源紧缺的学校,可以与周边的志愿者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将有限资源用到最多的地方。
三、学生自我主体能力不足学生在近现代史学习中存在着重点把握不准、知识网络不畅通、精神激动多愁善感等问题,导致学生自我主体能力不足,缺乏历史分析的能力。
解决方法(1)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应该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多多独立思考,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
(2)开展辩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辩论,互相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历史性强而现实性较弱,其次是思想性太强而趣味性不足;再者是教学手段上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少;最后是教学形式灌输性强而探究性少。
针对本门课程特点和上述存在的教学问题,本文试从增强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实践性、探究性四个方面来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教学问题如何改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呈现教学模式僵化与疲软的现状,如何确实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作用,是每一个从事本门课程教学的老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历史性强而现实性较弱,其次是思想性太强而趣味性不足;再者是教学手段上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少;最后是教学形式灌输性强而探究性少。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内容历史性强而现实性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历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达到鉴史育人的目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有很多老师是历史专业毕业的教师,有丰富的历史积累,在课堂上容易仅仅讲历史而讲历史,注重课程的历史性,而忽视了教学的教育性。
这就偏离了本门课程开设的初衷,在一次学习进修的培训上,一位中山大学的教授就说:”上思政治课的老师可以上历史课,而上历史课的老师不一定会上《纲要》课。
也正因为很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不联系现在,不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很多学生上起课来就觉得课程的内容离他们很远,加之有高中历史的基础,就更增加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厌烦。
“四个选择”在《纲要》教学中的困境及其解决途径
罗朝远2013年修订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教学目的从原来的“三个选择”修改为“四个选择”,即通过对国史国情的了解,“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了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1]。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
因此,分析“四个选择”在《纲要》教学中的困境,并探讨其解决途径,对提升《纲要》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四个选择”在《纲要》教学中的困境分析“四个选择”在《纲要》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思维逻辑的困境《纲要》课程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四个选择”的必然性、正确性。
但是,从主体的一般思维逻辑来说,选择一个新事物的过程是:了解——接受——选择。
那么,作为“四个选择”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否对自己的选择对象了解了呢?如果作为选择主体的人民群众还不了解其选择对象,我们又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所做出的“四个选择”呢?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必然产生的疑惑,也是影响该门课程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里最关键的就是,当时的人民到底知不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别说在当时的人民不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不知道社会主义是什么,就是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没搞清楚的。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时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2]。
基于以上思维逻辑,人民群众又怎么可能选择自己不知道的那个主义,走上自己不认识的道路呢?可事实是,人民确实选择了这个主义,走上了这条道路。
那么是我们的思维逻辑有问题吗?显然也不是,一个正常的选择和接受的前提必然是选择主体对其所选择对象有所了解。
要解决这个逻辑思维的困境,显然单从历史的角度,对学生讲述整个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和建设过程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学历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史发展、掌握历史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能力较弱许多学生对历史认识能力较弱,往往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不够清晰,对历史背景和内涵理解不深刻。
这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难以理解和掌握重要知识点。
对策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生动的历史事件和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可以设置问题、辩论和小组合作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历史故事中,提高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对策二:强化知识的联系和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联系,帮助他们建立全面的历史意识。
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内涵的理解,通过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
对策一:突出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应该突出重点和难点,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上,让学生掌握其中的核心知识。
可以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等辅助教具,提供更多的历史资料和图片,拓宽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对策二:注重批判性思维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三:评价方式单一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复述能力,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策一: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写作报告等,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对策二: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注重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
26 7・ - — —
节, 是学生获取 、 掌握 知识 的重要途径 , 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
教学计划 , 致使教 师开展实践教 学 比较 随意 , 不 同的老师采 取不同 的实践教学形式和 内容 ; 三是 没有合理 的开展实践教 学 的要求 , 如开展 实践教学 的时间段 、 对于学生 提交的实践 教学报告 内容与形式 的要求等都没有合理统一的要求 , 致使
实效性不强 的问题 , 笔者针对 这一问题谈一 些 自己的看法 。
一
、
《 纲要》 课程 实践教 学 的重要 性
电影观后感 和社会调查 报告 , 打出实践教学 分数 , 作为学生 平时成绩 的重要考核依据 。相对而言 , 这两种 实践教学形式 过 于陈旧 , 而且 没有一定 的保障措施 , 致使绝 大多数学生并 未真 正进行实 践 , 提 交的观 后感 和社会调 查报 告水分 比较
不同的教师有不 同的要求。
课程都要加强 实践 环节 。《 纲要》 应该 贯彻党和 国家教育方 针, 积极 探索实践教 学的 内容 和形 式 , 开展丰富多 彩的校 内
外实践教学环节 , 使学 生融 人到《 纲要》 教学 的过 程 中, 加深
对课堂理论教学 的认识 , 提升其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的实际能 力, 这是《 纲要》 课 开展 实践教学的本质要求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重要的历史课程,它涵盖了中国近代以来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变革。
我们也要承认,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繁杂。
近代中国经历了太多的历史事件和变革,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这些事件密集而又复杂。
对于学生来说,记忆这些事件的时间点、经过和影响并非易事。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概括和归纳的方法,将这些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和主要影响进行分类,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掌握核心内容。
教材内容的编排可能不够系统和完整。
在目前的教材中,关于近代中国的某些重要历史事件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阐释和分析,导致学生对于这些事件的理解和认知存在缺失。
对于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加深对事件的了解,并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层次和多维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往往过于强调记忆和背诵。
历史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而非纯粹的知识灌输。
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活动和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分析。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前研讨和课后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往往缺乏情感教育。
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悲剧和磨难,对于学生来说,仅仅记住历史事件的经过和时间点是不够的。
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感化的教学手段,如观看纪录片、演讲比赛等,增加学生的情感投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有诸多,但这些问题并非不可克服。
我们可以通过概括归纳、多维度思考、活动案例教学和情感教育等多种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认识到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他们才能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改进
论 思 考 的 训 练 , 化 了 《 要 》 思 想 理 论 教 育 功 能 , 是 淡 纲 的 这 多 媒 体视 频 可 能给 《 要 》 学 带 来 的负 面影 响 。 次 , 纲 教 其 有 关 多 媒 体 视 频 的 选 择 也 是 一 个 关 键 因 素 。 前 . 于 中 国 当 关
题 的 观 点 和 结 论 , 后 由 教 师 进 行 梳 理 并 加 以点 评 。 最 就 上 述 几 类 目前 较 为 通 行 的 《 要 》 践 教 学 方 式 来 纲 实 说 , 然 落 实 了实 践教 学 要求 , 取 得 了教 师课 堂理 论 授 虽 也
课 之 外 的有 益成 效 , 是 限 于各 种 主 客 观 因素 的 制 约 , 但 其 效 果 并 不 令 人 满 意 。 这 些 制 约 因 素 主 要 集 中 在 以 下 几 个
常显 著 。 问题 仍 然 不 少。鉴 于 此 , 师有 必要 从 处 理好 但 教
实 践 教 学 与 理 论 教 学 关 系 问题 、 对 实 践 教 学 内容 加 以精 细 规 划 等 方 面 加 以 完 善 , 推 动 实践 教 学 继 续 向 前 发 展 。 以 关 键 词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纲 要 》 实 践 教 学 问 题
夫教货 202号 旬 0年月 下 刊 1
《 国 近 现 代 史 纲 中
叶
实 践 教 学 的 现 状 与 改 进
建 郑 卫 荣
353) 20 5
( 州 医学 院 社 科 部 , 江 温 州 温 浙 摘 要 :目前 国 内各 高 校 都 先 后 开 展 了 《 国 近 现 中 代 史 纲 要 》 实 践 教 学 , 形 式 多 样 , 得 的 成 果 亦是 非 的 其 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功能、困境与路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功能、困境与路径作者:韦建益来源:《高教学刊》2017年第18期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环节。
鉴于当前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引入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内化理论知识,形成实践技能,有效增强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体验式实践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8-0038-03Abstract: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s an extension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an integral part of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teaching. Given the current predicament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xperiential teaching model,such as the classroom practice teaching, campus practice teaching and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to let the students absorb and digest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by experiencing and develop practical skill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ing of the Outline course.Keywords: experience type practice teaching;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educational reform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功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环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单一化、教学方法单一化、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教学资源匮乏和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教学内容多样化,多样化教学方法应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健全教学评价机制。
通过以上对策,可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和认识。
这些举措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批判思维,促进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应对挑战。
加强与改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问题、对策、教学内容单一化、教学方法单一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学内容多样化、多样化教学方法应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机制、关键词。
1. 引言1.1 概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大学历史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主要介绍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今的历史发展。
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到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思想等方面,对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史和把握中国历史发展脉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改进。
教学内容单一化问题,即重点强调某些事件或人物,而对其他内容忽略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化问题,即只使用传统讲授模式,缺乏互动和多样化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即部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教学资源匮乏问题,即教学用书、资料等方面存在不足;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问题,即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水平和学习效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如加强教学内容多样化,多样化教学方法应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健全教学评价机制等。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2019年教育文档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高校的教学质量是影响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对授课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有助于教师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本文探讨了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根据调查研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对策和方法,以便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希望为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从理论上说,在学术界,关于高校思政课总体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成果,但具体到某一学科,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问题,则详细研究成果并不多。
原因主要在于对于各高校而言,该门课属于“05方案”中新增设的课程,在全国大面积开设的时间较短,到2014年仅有七年的时间,许多关于教学质量评价方面的问题尚处于摸索总结阶段。
从实践上说,虽然各个高校基本都建立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但这些评价体系内容大同小异,不但没体现出本学校自身的特点,而且学科性不强,有些学校往往是专业课和公共理论课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量表是同一张,难以体现具体课程的特殊性。
鉴于此,探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根据调查研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对策和方法,以便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希望为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为了获得关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的第一手资料,我们特意设计了一张调查问卷,即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调查问卷,问卷共设置十道问题,题目言简意赅,分别围绕“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意义的认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等展开。
通过调查研究进行总结,得出如下结论。
一、高校教师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认识充分。
在调查问卷中,有一道题是“您认为有必要对教师进行评教吗?”百分之百的老师都认为对教师进行评教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被评教没有抵触情绪。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近现代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对这一时期历史的系统性总结和概括,是学习与研究近现代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材之一。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演进过程,为今后的历史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研究背景部分是对于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所面临的背景和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确定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该部分包括对近现代中国历史教学现状的调研,针对学生存在的历史认知和学习能力问题的分析,以及对历史学科发展和教育改革的理解。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深入分析,可以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指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2 研究意义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脉络,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现状和历史背景。
通过对近现代史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责任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近现代史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思考,引导他们思考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借鉴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探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他们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历史基础和思想指引。
2. 正文2.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一、中国近现代史的整体框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首先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整体发展历程进行了概括和归纳,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整个时期的概念框架,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各个历史事件的发展和联系。
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该教材对中国在近现代时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包括晚清时期的改革思潮、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变革和挑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事件和发展过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轨迹,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和文化意识。
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亟待采取对策解决。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教学内容单一目前,部分中学在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时,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史实讲授阶段,课程内容以政治事件和战争为主,忽视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革。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了历史课程应有的吸引力。
(二)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述和学生听讲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启发性,学生的主体性和批判性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课堂内容严重依赖教科书,教学资源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与热情。
(三)教学资源匮乏部分学校在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时,由于教学资源匮乏,往往难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辅助材料,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历史认知受到一定的制约。
二、对策研究在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历史的多元性,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历史事件,丰富历史教学内容。
除了政治事件和战争,还应该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革,使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应该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互动性和启发性,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PPT、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学校应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时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辅助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历史认知。
除了教科书,学校还可以通过采购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献资料、历史影视作品等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帮助。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了教材内容是否全面、教学目标设置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师角色如何定位以及学生参与度如何提高等方面。
在结论部分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了教学改进建议,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问题、全面性、目标、方法、教师角色、学生参与度、效果评估、改进建议、发展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内容。
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教材,对于学生了解和掌握这段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近现代史纲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还可以让他们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不仅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思想道德素养和国家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对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价值。
1.2 研究意义中国近现代史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程、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演变过程和特点,从而更好地认识当下的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还是我们了解世界历史、认识世界格局的重要窗口,因为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上所经历的种种变革与挑战,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自身,也与世界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国家和社会,也有助于拓展我们的国际视野,更好地融入世界。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变革,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在当前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学生提供了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和历史演变。
本文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整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保障,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引导展开讨论。
通过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改进与展望,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总结回顾。
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重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重要性、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保障、学生学习态度、改进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总结回顾。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历史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观念和民族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国家的崛起和对外交往的增多,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当前存在着一些教学上的问题和挑战,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合理、方法单一、师资队伍不足等。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这一研究领域,研究背景主要集中在对于教学现状的认识和反思。
当前,教学内容往往偏重于事件的叙述,缺乏对于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的深入探讨;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缺乏互动性和多样性;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着水平不齐、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
有必要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研究,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历史认识的提升。
借助研究结果,为教师提供更具体的教学指导,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方式。
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发展,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提升,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责任感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曹发军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0年第3期曹发军摘要: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突出存在以史代论,史论结合乏力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通过不断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拓展教学内容等几个途径来推动“纲要”的改革创新,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3-0020-0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课程之一。
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同的是,“纲要”课是借助历史教育承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功能,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但是,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空前拓展了学生接受国际国内信息的渠道,学生接触一些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的途径相当便捷,再加上中国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大学生就业难等现实问题的出现,给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使“纲要”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凸显,因而迫切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而采取一些加强和改进教学的方法措施。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纲要”课教学中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史代论,史论结合乏力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就课程性质而言,“纲要”课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范畴,是以历史教育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
“这门课的教学功能主要不在于简单的历史知识的传授,而是要通过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讲解,揭示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使大学生提高思想理论修养,更好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摘要】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存在多方面问题,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不足,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教学手段陈旧,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加强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更新教学手段方法以适应学生需求,培养更专业化师资队伍。
通过这些对策,可以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教学现状、对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问题、学生认识、教学内容、趣味性、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更新、培训、专业化。
1. 引言1.1 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中国历史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现代中国的演变过程。
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与理解不足、教学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不适应学生需求,以及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更新换代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提出相应的对策,包括加强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认识与理解、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培养更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近现代史的光荣传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时存在认识和理解不足的问题。
由于课程内容庞大,时间跨度长,历史事件繁多,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记忆史实,而缺乏对历史背景、原因、影响等方面的深入理解,导致他们对历史的认识浅显和片面。
教学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也是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课本知识为主,缺乏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视频等元素,使得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大大降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之一,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有必要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旨在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包括优化内容、突出重点,多元化教学方式,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增强互动性。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研究背景结束】1.2 研究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我国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了解中国近现代史,有助于学生对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
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现实的意义。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难点,进一步完善历史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通过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能够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理解,为学生注入历史文化的热情与活力,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推动历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2. 正文2.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容繁杂,难以把握重点;教学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学生参与度低,缺乏互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实践教 学是 大 学 生成 长 成 才 的重 要 途 径 , 也是 《 纲要 》 教 学的 一 个 必不 可 少的 环 节 。 课 它有助 于《 纲要 》 课教 学 目标 的 实现 和 教 学效 果 的提 升 , 而 确保 高校 思政 课 整 体教 学 质 量 。但 从
担 起 的育人 功能 。
大学生在充分了解 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基础
上激 发学 生热 爱党 、 爱 社 会 义祖 国 的感 情 。可 以 热 说 , 国主义教 育是贯 穿该课 教 学过程 的重要 旋 律 。 爱
收 稿 日期 :0 1 7— 5 2 1 —0 2
作者简介 : 余守萍 , 南京 晓庄学 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讲师 。 一 Nhomakorabea62 —
要 达 到这 样 的 目的 , 仅 依 靠 课 堂 理 论 教 学 是远 远 仅 不 够 的 。毕竟 爱 国 主义 教 育 本 身 就 是一 个 长期 的 、 持续 的 、 移 默化 的过 程 。课 堂理 论 教 学 固然 可 以 潜 让教 师 系统地 、 计 划 、 目的地 讲 授 教 材 , 绍 丰 有 有 介 富 的历史 史实 , 入挖 掘教 材 中的爱 国主义 因素 , 深 但 很显 然 , 这其 中缺 少 了理论 联 系实 际 的平 台 , 缺少 了 让学 生 独立 思考 的载体 , 且 纯 理论 教 学 很 容 易 造 而 成讲 大 道理 、 少互 动 , 至 引发 学 生 的抵 触 情 绪 , 缺 甚 爱 国主 义教 育 自然 无 法 取 得 实 效 。 因此 , 践 教 学 实
是, 纵观 目 纲要》 实践教学的开展现状 , 前《 课 不难发现很 多高校都存在 流于形式和低效的 困境。 应积极探 索应对措施 , 确保《 纲要》 实践教 学的真正 实施 , 课 实现其从历 史角度进行思想政 治理论
教 育 的功能 。
关键词: 实践教 学; 困境 ; 原因; 对策
中 图分 类 号 : 2 K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9— 92 2 1 )5— 0 2— 4 10 7 0 (0 1 0 0 6 0
通过形 象生 动 的历史 素 材 的感 知 , 让学 生 不 仅 感受
育角度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 。如何上好 这 门课 , 以实 现课 程 设 置 所 达 到 的 目的 , 所 有 相 是
关 部 门 和所 有从 事 这 门课 程教 学 的 教 师 必 须 思 考
的 问题 。
到 中华 民伟 大复 兴 的历 史 征 程 , 时通 过 实 践 教 学 同 在 现 实生活 中感 受并 验 证 历 史知 识 的正 确性 , 强 加
值观 , 提升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可以说 , 实践 教学是《 纲要》 课教学必不可少 的环节。 1 践教 学是 《 要 》 实 施 爱 国 主义 教 育 的 .实 纲 课
有效 手段 。
建立和完善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 的规定则 为《 纲 要》 课充 分 实现其 功 能 找 到 了突 破 口。 如何 以实践
一
、
实践教学是《 纲要》 课教学
必不 可 少 的环 节
自从有 教育 活动 以来 , 会 实践 教 学 就是 一个 社
具有 重要 意义 的教学 环 节 , 对 于 增强 学 生 学 习 的 它
和革命 发展 的历史进程及其 内在 的规律性 , 了解 “
国情 、 国史 , 刻 领 会 历 史 和 人 民 是 怎 样 选 择 了马 深 克思主义 , 选择 了 中 国共 产 党 , 择 了社会 主 义 道 选 路” 。应 该 说 , 是 一 门 融 知 识 性 、 想 性 和 学 术 这 思 性 为 一 体 的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程 , 担 着 从 历 史 教 承
主动性 、 高教学 的实 效发挥 着重 要作 用 , 现代 教 提 是
育“ 以学生为主体” 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作为思 想政治新课程之一 的《 纲要》 , 课 一个突出的特点就 是具 有鲜 明的实 践性 , 在实践 教学 方面 , 它有 着其 他 几 门思想政 治 理论 课 所 不 可 比 拟 的优 势 ” , 以 … 可
对所 学知识 的认 知感 , 此基 础 上 完成 爱 国主 义 主 在
中共 中央 宣 传 部 、 育 部 《 于 进 一 步 加 强 和 教 关
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意见》 高等学 中“
校 思想 政治理 论课 所 有 课 程 都要 加 强 实 践环 节 , 要
题教 育 , 助学 生树立 起正确 的世 界观 、 帮 人生 观和 价
2 1 年 9月 01
南 京 晓 庄 学 院 学 报
J URNA F NAN I I O LO JNG X AOZ HUAN U VE I Y G NI RST
S p. 011 e 2 No.5
第 5期
《 国近现 代史纲要》 中 实践教学的困境 、 因及对策 原
余 守萍
维 , “ 个 了解 ” 在 两 的基础 上 , 深刻领 会 “ 三个 选 择 ” ,
实现《 纲要》 课的育人功能。
教 学为 突破 , 高 《 要 》 教 学 的实 效 性 , 键 点 提 纲 课 关 在 于探 索开 展实 践教 学 的可 行性 路 径 , 引导 大 学生
“ 思政课 ” 学改革 中增 设《 要 》 , 教 纲 课 就是 要 让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其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 切 实实现该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中所应承
《 中国近 现代史纲 要》 以下简 称《 ( 纲要 》 是 ) 全 国高 校 本 科 生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 5方 案 ” 课 O 新
程 体 系 中 的一 门 全 新 理 论课 。其 教 学 目的 是 通 过 该 课程 的 学 习 , 学 生 认 识 近 现 代 中 国 社 会 发 展 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