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 冲刺 第18讲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学案 鲁
高中地理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件 鲁教版必修2
汇报人:
目录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定义
人口迁移:指人口在空间上的 移动包括永久性迁移和暂时性 迁移
人口流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 移动包括日常流动和季节性流 动
永久性迁移:指人口从一个地 方永久性迁移到另一个地方
暂时性迁移:指人口从一个 地方暂时性迁移到另一个地 方一段时间后返回原居住地
日常流动:指人口在居住地和 工作地之间的日常移动
工资水平:工资 水平高的地区对 人口吸引力大
就业机会:就业 机会多的地区对 人口吸引力大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信仰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语言文化:语言和文化差异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社会习俗:社会习俗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政治因素
政策影响:政府政策对人口迁 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战争影响:战争对人口迁移和 人口流动的影响
政治稳定:政治稳定对人口迁 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对人口迁 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地形:平坦的地形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水源:充足的水源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土壤:肥沃的土壤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人口迁移 与人口流动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层面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口迁 移与人口流动的保障水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引导人口合理 流动
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 城市承载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育提高技能 增强适应能力
个人层面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 社交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机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高考新教材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18讲人口的空间变化课件(共48页)
[解题能力培养] (1)
少 增加
(2)
迁出
[对接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并从人口迁移的类型和社 会经济、自然环境等要素的比较中判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区域认知
结合具体区域,分析人口迁出区和迁入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和自然环境特点的差异。
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外出务工人员剧增 (2)2013年后,该省级行政单位( C ) A.人口出生率大幅度提高 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逐渐明显 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析图能力培养]
减少
0.6%~0.7% 增多
0.7%
[对接核心素养]
(6)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 ___沿__海___;山区迁往__平__原____;农村迁往__城_市_____;贫困地区迁往发 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___民_工____潮”。
【疑难辨析1】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有什么区别?
提示:通过两方面来区分: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是所 有的空间移动都是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 移动,才被当作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的通勤往返、外出购物、出 差等活动区分开;第二,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 人们的居住地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即 行政区。这就是人口迁移的空间性。
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
期前 20世纪80年代中
期以来
表现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人口迁移 流量增大,流向明显变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教案 鲁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教案鲁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析人口迁移造成的影响,并能针对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3.通过本地人口迁移情况的讨论,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移动现象。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课件等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引言: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后,全国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入,人口迅速增长,到1999年底,该市人口达到119万,深圳市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商贸和旅游城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圳市总人口700.9万,其中户籍人口124.9万,外来人口577万,占总人口的82.1%。
请思考:深圳市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深圳市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导入: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一、人口的迁移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移动。
1.人口迁移的定义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个方面,人口迁移人口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人口流动则指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
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
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
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高中地理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学案鲁教版
第二节人口迁移人口的迁移与流动|知识清单|阅读教材P8至P11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分类(3)主要影响因素①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最主要因素。
②古代农业社会:土地开垦、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因素。
③近现代社会: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
(4)国际人口迁移的重要时期①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人口流动(1)含义: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其强度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2)主要形式:民工流、外籍劳工。
(3)民工流的影响: 微思考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有何区别?提示 (1)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增加和减少两方面,由该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所决定。
(2)人口的自然增长:即人口数量的增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3)人口的机械增长:由一个地区人口的迁入和迁出引起人口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微讨论从全球角度看人口迁移是否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提示 人口迁移发生在地球上各国、各地区之间,因此其对全世界人口数量变化无影响。
全球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状况。
|案例分析|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布的国际移民报告显示,全球国际移民人数在2015年已达到 2.44亿。
目前,国际移民居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约4 700万人,其次是德国和俄罗斯,人数都为1 200万,从国际移民的出生地来看,印度是最大的移民输出国,有1 600万人移民海外,其次是墨西哥和俄罗斯,中国排在第四位,有1 000万人。
结合材料探究:(1)我国历史上有“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等人口迁移方式,哪一种与上述材料中的移民类型相同?(2)目前,墨西哥的国际人口迁移与其历史上的国际人口迁移有何不同?(3)目前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何特点?提示(1)“走西口”、“闯关东”均是指我国历史上的国内人口迁移,而“下南洋”则是指国际人口迁移,与材料中所述的移民类型相同。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1 鲁教版必修2
对更好生活的向往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首要 驱动力。
——布洛赫《希望原理》
从本图中找出哪些因素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哪些因素 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哪些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阻碍力”?
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 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别。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政治因素
②战争
战争是对人类正
阿 富
常生活环境和秩序
汗
的破坏,并常常引
难
民
发人口迁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政治因素
③政治中心改变
一个国家政治上 的变革,政治中心 的改变,也常常引 发人口迁移。
巴里西约利热亚内卢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4.社会文化因素 ①文化教育的发展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①气候
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 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 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 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有着重要的影响,并通过 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影 响人口迁移。
南方阳光地带
气候因素是其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②淡水
荒漠化与移民
淡水的分布及其变
2、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哪些是国内迁移( A)B 哪些是国际迁移( )CD
A、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B、19世纪末,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C、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D、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的因素是推力因素; 吸引移民迁入新居住地的因素是拉力因素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地理:1.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学案(鲁教版必修2)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入口流动一、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概念: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迁移的发展及特点:(1)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2)1 5世纪末至1 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后,主流是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明显减少,迁移形式也更加趋于多样化。
首先,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
其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
第三,新兴城市出现而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
第四,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的人口的迁移。
二、人口流动1.人口流动的含义: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4.我国的人口流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民工流”。
5.流动人口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6.人口流动的作用:(1)增强社会活力。
(2)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1.人口移动的动因: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最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
(2)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移动的效应:(1)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2)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
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④促进了人种基因的交流。
重点、难点与疑点重点:(1)A口迁移,它主要讲述T A口迁移的概念以K l!t~-A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并在知识窗中列举人口迁移的特殊形式: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学案:1.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标要求】标准:举例说明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及原因。
【学习过程】阅读P8第一段和P11第一段,思考:(1)什么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看书完成下表。
一、人口迁移阅读课本P8—10页的内容,结合图1-2-1和图1-2-2了解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情况,完成下面表格。
【合作探究1】(1)阅读P10知识窗列举近现代典型的国际难民和环境移民。
(2)P10活动二、人口流动1.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和。
2.案例分析1——“民工流”阅读P11课文,填写下表:3.案例分析2——“外籍劳工”阅读P11知识窗“外籍劳工”完成表格: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阅读教材P12文字及图1-2-5人口迁移的“推力”与“拉力”,填写以下内容1. 人口移动的动因:是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此外,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移动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⑴推力⑵拉力总结:人口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等,其中是最强、最持久的动因。
【合作探究2】P12-13活动,答案写在课本上。
3.人口移动的效应:阅读P13-15文字及图,填写:(1)人口移动的效应具有具有双重性。
对迁出地的影响:对于地区,缓解了当地的,并对、提高、保护等产生积极作用。
对迁入地的影响:。
社会经济效应举例建立起一批,明显地改变了。
促进了迁出地、迁入地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与促进了的交流人口迁移有多种分类标准,最常见的是根据地理范围和迁移方向进行的划分。
分类标准人口迁移类型地理范围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包括省际迁移、县际迁移)迁移方向(国内人口迁移)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我国近代人口迁移比较时间特点流向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口的志愿性迁移比较少,以行政调动为主从东部向中部以及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迁移60年代有组织的移民支援边疆省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及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口迁移组织性比重下降,自发性迁移比重上升从中部向东部迁移,同时西南、西北向东部和中部的迁移也有增加的趋势。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人口迁移
课时43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属性3.分类: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②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思考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一定是经济因素吗?答案在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二、国际人口迁移1.影响因素: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迁移特点时间迁移特点20世纪以前15世纪后欧洲殖民者和非洲奴隶迁往“新大陆”20世纪以前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在自身人口增长(推力)和北美急需劳动力(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难民由战乱国家迁往非战乱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①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③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从欧洲变为拉丁美洲和亚洲三、我国人口迁移造成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战争、灾害等方面。
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如下:时期特点流向目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行政导向为主,自发性迁移较少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迁移开发工业基地、垦荒、支援边疆20世纪80年代以来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人口从中部、西南、西北向东部迁移务工、经商、求学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2)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①全面分析抓重点: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既要全面分析,又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时间差异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地域差异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入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年龄差异青壮年人口迁移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口迁移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口迁移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性别差异男性人口迁移,迁入地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移,迁入地可能轻工业发达,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为主文化差异学历水平较高的人群迁移,迁入地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学历水平较低的人群迁移,迁入地一般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高端技术人才的迁入,加快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发生变化2.人口迁移的影响(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人口迁移对年龄结构的影响对迁出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出,会使其青壮年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重;对迁入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会使其青壮年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减轻。
鲁教版地理必修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案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明确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概念,运用不同时期的世界人口迁移图,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原因。
联系实际并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流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析图,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因素,对比学习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变化,并养成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身边熟悉的实例,激发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养成求真求实、积极参与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人口移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课程标准只提到人口迁移,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概念,教材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分开讲述。
第一目“人口迁移”主要讲述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并在知识窗中列举人口迁移的特殊形式: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
第二目“人口流动”在正文中主要是针对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民工流”现象。
用知识窗介绍了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外籍劳工”现象。
民工流、国际难民、环境移民、外籍劳工等,都极具现实意义,体现出教材的时代性。
本课时的活动设计注重贴近高中生的生活,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观察、了解社会以及深入社区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2: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难点: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课前准备〉教师:搜集有关的人口迁移资料,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复习人口的增长,依据学案预习本节内容,并记录难点、疑点,搜集一些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心课)利用教师或学生搜集的资料,创设问题情景:我们把人口从一个地区移动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称为什么?(学生思考)什么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学生回答)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第二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素材 鲁教版必修2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设计思路】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人口迁移、分布与合理容量”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在复习备考中,梳理地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构建思维模式,并运用思维模式进行迁移、重整、变换,解决新知识、新问题,优化解题途径,培养学生纲举目张的能力。
人口迁移及其分布【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与环境,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二是环境承载力与人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根据概念,辨析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
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流动:通常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
完成1-2题。
1、图1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状况。
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A.粤、豫、黔、沪B.豫、粤、黔、沪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2、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思路点拨:第1题是一个坐标图,横坐标是户籍人口,纵坐标是常住人口。
图中斜线左上的省份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说明经济发达吸引人口迁入,多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斜线右下的省份情况则相反,多为内地经济欠发达省份。
故①④为粤沪,②③为豫黔。
再看户籍人口,①近亿,④过千万;②过亿,③四千多万。
所以选A。
第2题,人口迁移主要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改革开放后的人口迁移方向之一是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一般遵循就近迁移原则。
地理鲁教版2学案:互动课堂第一单元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含答案
互动课堂疏导引导一、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造成人口迁移的原因有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
人口迁移的概念中包含了三大要素,即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人口流动通常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的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二者又有联系,它们都是人口空间位置的移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新形式和新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新形式和新特点,如下表所示.三、我国的“民工流”我国民工流动,如下表所示。
主要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影响积极影响给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求矛盾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贡献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消极影响增加了城市公交、卫生、教育、环保、工商、税务、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压力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些问题活学巧用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
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 000千米以上解析:人口迁移是一个跨越时空的动态过程,人口迁移的概念中包含了三大要素,即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在本题中,A项没有明确的行政区限制,B项不符合人口迁移的时间制约,D项的距离指标不能准确表达出行政区间的特征,因而都是错误的。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18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含解析)鲁教版
第18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梳 理 知 识 体 系][再 现 基 础 知 识]一、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 1.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①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带。
②人口密集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大部分、美国东北部。
(2)我国人口分布 ①分布不平衡东部多,西部少;平原地区多,高原、山地地区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少;汉族集中地区多,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少。
②人口分布界线以黑河—腾冲为界,东多西少。
2.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影响力逐渐减小,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政治、文化等。
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__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二、人口的迁移及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类型: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①19世纪以前: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4)国内人口迁移①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易错提示】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共同点都是人口的空间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永久性”或“长期性”变更定居地。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易错提示】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考点一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例1】[2012·江苏地理,28(4),5分]下图是“加拿大人口、矿产等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加拿大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________。
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尝试自解][审题能力培养]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答案东南部(或五大湖沿岸和圣劳伦斯河谷地) 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开发较早;农业基础较好;工业发达;城市密集等。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活动教学建议(鲁教版)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活动教学建议(鲁教版)作者:李飞来源:《地理教育》2018年第01期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的能力,为适应这一要求,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活动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一节为例,通过活动教学策略的设计,探寻地理活动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人口迁移;人口流动;活动建议一、活动教学解读教材简析:“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人口迁移、人口流动、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等主要内容。
教材首先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对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好奇,激发学生探索人口迁移和流动原因的兴趣。
然后通过对概念的解释,进而讨论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时空特点,最后结合案例分析,归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动因与效应。
本节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而且学生已具备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等相关知识,加之日常生活中对人口迁移和流动现象均有感性认识,可以将学生已有经验与所要学习的知识相结合。
同时,历史教材中也会涉及相关的人口迁移、民族融合等知识,这些都有助于学生透过现象分析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本质。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只是在具体的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过程中,各因素的权重有所不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选取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讲解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活动建议: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以及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①指导学生阅读“南京市人口变动曲线”图,说出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
从直观具体的数据判断,目前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模式。
②指导学生阅读“南京市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图,分析为何两组数据此升彼降?通过读图分析,让学生产生质疑并生成问题:是不是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只与出生死亡有关?如果不是,还与什么有关?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思维,又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讲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考点整合】【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一人口迁移的判别与影响因素属于人口迁移的人口流动一般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
我国曾以户口是否发生变迁作为人口迁移的判别标准,这将随着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发生变化。
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
例如,旅游、探亲等短期人口流动就不属于人口迁移。
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断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
人口迁移按地理范围可分为国际迁移及国内迁移,按迁移方向可分为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城市到城市的迁移。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2.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3.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例1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下图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回答⑴-⑵题。
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601234572681012141618204=地区迁入人口/地区总人口×100%迁出率=地区迁入人口/地区总人口×100%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A B ⑴造成图中A 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的是当地A .收入水平高B .远离东部C .人口数量少D .经济落后⑵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A .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B .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C .净迁移率打于10%的省(市、区)少D .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解析:⑴读图,可看出A 省(市、区)迁出率远远大于迁入率,人口迁出多,造成该省人口迁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落后。
⑵根据图中信息,迁入率最大值为18%,迁出率最大值为6.5%,迁入率最大值大于迁出率最大值,选项A 错误;根据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结合图可看出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只有2个,选项B 错误;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只有3个,选项C 正确;图示省区既有净迁入省区,也有净迁出省区,选项D 错误。
答案:⑴D ⑵C探究点二 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和原因时期特点流向原因二战前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国家→未开发国家欧洲→美洲;非洲→美洲;中、日、印度等国→东南亚、美洲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外籍工人(增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及石油产区西亚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性注意:⑴一直为迁入地区的是:北美、澳大利亚;⑵一直为迁出地区的是:非洲;⑶由迁出地区转变为迁入地区的是:欧洲;⑷由迁入地区转变为迁出地区的是:南美洲;⑸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但为迁入区的是:中东。
例2(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读“1995~2020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图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⑴~⑵题。
⑴1995~2020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⑵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答案】⑴D ⑵A【解析】⑴根据图中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随时间的变化可知,迁入率是波动上升,但不是持续上升,迁出率不是持续降低,机械增长率等于迁入率减去迁出率,机械增长率是总体上升,因而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⑵根据上题可知该省级行政区人口机械增长率加大,总体呈上升的趋势,结合四个选项,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上海,安徽、湖南、河南三个省是我国中部省区,人口是迁出为主。
【变式训练】(2020·镇江模拟)下图代表中、印、美三国近年新增人口结构图。
读图回答⑴~⑵题。
⑴图甲、图乙、图丙对应的国家依次是( )A.中国、印度、美国 B.印度、中国、美国C.中国、美国、印度 D.印度、美国、中国⑵据图丙所在国人口普查局统计,人口增长大部分发生在南部和西部地区。
下列关于这两个地区人口增长的说法错误的是( )A.西部和南部环境优美B.西部和南部基础设施日趋完善C.新兴工业发展迅速D.西部和南部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解析】⑴结合中、印、美三国的国情可知,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因此吸纳移民是其人口增长中的重要方式,如图丙所示;我国的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故新增人口也以汉族为主,如图乙所示。
⑵美国西部和南部的环境优美,近年来新兴工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从而吸引了相当多的人口朝这两地迁移,这种人口增长属人口迁移的结果,并非由于自然增长率高而导致。
【答案】⑴B⑵D探究点三人口迁移的推拉力原理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很大的差别,产生迁移的吸引力(拉力)和排斥力(推力)。
如下表所示:例3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除流出地的“推力”(如气候严寒、文化生活落后等)和流入地的“拉力”(如生活条件好等)外,还要受到“中间阻力”(如技能、费用、亲情等)的影响。
此外,人口的流动还会受到流入地“反推力”(如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的影响。
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的主要推力是( )A.乡村地区环境优美B.地铁和高速公路向郊区延伸C.城市环境质量下降D.城市就业机会多(2)造成我国“民工潮”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人口密度的差异C.人均寿命的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人口迁移的推拉力原理,同时通过本题材料进一步理解其内涵,在讲解过程中最好能够通过本题提供的题干材料加以引导。
解析:(1)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的内因主要是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外部因素是乡村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城市与乡村间的交通已很发达。
则主要推动力是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2)民工是在城市短期打工的农民的俗称,他们远离家乡到外地打工主要是为了就业和获取较高的收入,所以说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是民工潮出现的主要原因。
答案:(1)C (2)D探究点四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渔、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盲目无序的流动人口增加了城市环境的压力。
3.人口迁移对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可调整人口分布,对民族和种族的融合起重要作用;改变了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扩大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例4((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
读表完成⑴~⑵题。
年龄段(岁)迁出人数(人)迁入人数(人)≥60 700 80045~59 1600 500025~44 2000 3000015~24 2400 275000~14 640 5000⑴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⑵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A.环卫人员B.中小幼教师C.工程技术人员D.建筑设计师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人口迁移的特征及其影响,同时锻炼了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更好的适应高考的能力要求。
解析:⑴上表的人口迁移统计资料中可知,该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入大于迁出,净迁入(迁入-迁出)人口以中青年(15-44岁)为主,郊区人口增多,促使该城市郊区城市化加快,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郊区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净迁入人口大于60岁的老人人口最小,因而对人口老龄化影响不大;又根据题干信息“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迁入人口学历较低,不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是与该地区的人口迁移没有关系。
即选C。
⑵从表中可知,净迁入0-14岁年龄的人口也较大,结合题干信息“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中小幼教师,而其它环卫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设计师这三种职业人员联系不明显。
答案:⑴C⑵B【课时作业】一、单项选择题(2020·安徽马鞍山模拟)2020年春运工作从1月30日正式启动,3月10日结束,为期40天,其中春节前15天,节后25天。
据国家发改委、铁道部等部门介绍,2020年春运期间,全国旅客运量达到25.41亿人次,比上年春运增长7.7%。
回答1~3题。
1.2020年春运的旅客流属于( )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C.省际人口迁移D.人口流动2.有关春运旅客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春节前主要是从江西、贵州、四川、湖南、河南、安徽等民工输出大省前往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B.春运客流构成主要是学生流、民工流和探亲流C.春节后学生流向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杭州等高校集中地D.农民工外出务工客流仍是春节客流的主要构成部分3.每年春节期间铁路客运都要面临“春运”压力,其主要的原因是( )A.铁路运输速度慢B.铁路货运量大C.民工人数多D.为了安全减少车次(2020·盐城模拟)下图表示人口数量变动状况(迁移差额率正值表示人口迁入),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丙点表示的人口变动状况正确的是( )A.人口增加B.人口减少C.变动较大D.基本不变5.能正确反映西亚地区人口变动状况的是( )A.甲B.乙C.丙D.丁6.能正确反映目前伦敦市区人口变动状况的是( )A.甲B.乙C.丙D.丁(2020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图7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
回答7~9题。
7.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A.男女比例不平衡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8.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9.该国可能是A.中国 B.巴西 C.德国 D.泰国(2020届哈尔滨市高考复习质量检测)右图表示1978--2008年期间,甲、乙、丙、丁四个城市人口变动统计情况(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
读图回答10—11题。
10.甲曲线所代表的城市 ( )A.经济发展缓慢B.因农业发达吸引大批迁入人口C.2008年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D.劳动力日趋紧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城市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越来越小B.乙城市人口迁出的数量远大于人口迁入的数量C.丙城市非机械原因引起的儿童增长率在下降D.丁城市越来越高的自然增长率降低了对外来人口的吸引能力(2020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三教学测试二,2020.4)图4为“2000-2008年我国东部某市人口增长率变动”图,读图回答12-13题:12.该市人口总量最大的年份是A .2003年B .2005年C .2007年D .2008年 13.2004年后人口机械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的原因是该市A .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B .出现逆城市化C .产业升级和转移D .城市居住用地紧张 (2020·连云港模拟)读下图,回答14~1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