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生态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生态观
吴萍
(扬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 学号M13221)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危机已成为中国所面临的的一个挑战。其实,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就已经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生态观念,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生态观,分析“天人合一”等思想给后人带来的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生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采取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所带来的负担也已经越来越沉重。无疑,“雾霾”成为2013年的关键词之一,它将成为我国面临的又一大生态环境问题。如果这样的状况一再恶化,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估计将难以继续。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解决生态问题的步伐,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中国传统的生态观可以为我们如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一.客观规律与生态问题
马克思提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人类只能遵循和利用规律。
人类在自然世界中的实践活动是以客观世界为对象的。这就要求人们的实践活动必需要遵守客观世界的规律,只有抛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理念,才能真正做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让经济在短期内有较快的进步,我们错误估量了人工的力量以及自然的承载能力,在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肆意妄为地开发与利用自然。虽然,不可否认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是随之而来的自然环境的恶化,深深震撼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温室效应的主要祸首二氧化碳,我国就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国,而目前二氧花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以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
侵蚀土地,而我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噬;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我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且按近十年的平均采伐和毁坏森林的速度,到5055年将失去全部森林;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气污染已使我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农作物田转基因种子,搞产品加生长剂而引起食品安全危机都十分严重。
人类违背了生态系统物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最基本规律,人和自然的关系已处于失衡状态。
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探究传统生态观
1.矛盾的统一性与天人合一
马克思认为矛盾的统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肯定的属性,是事物获得发展的必要前提,双方能够互相吸取和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因素而得到发展,从而为扬弃对立即解决矛盾准备条件。
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写道“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本来就是自然界”“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人与其它生命一样都是自然界生态系统的一分子,而不是外在于自然界的独立实体,也就必然具有自然的属性,是自然存在物,当然远不能脱离自然,所以必须承认人“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人类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只能立足于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否则“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人的活动以自然界为对象,在此基础上产生精神,包括情感、意志、智慧等。所以自然界与人类是统一的,人类需要像保护自身一样保护自然。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见诸各家。首先由庄子提出,《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周易》认为天、地、人是个统一的整体,汉代
董仲舒曾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认为“天”就是自然,他主张敬重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与人息息相关,人无时无刻离不开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人虽为万物之灵,但必须按自然规律行事,《孟子》有言:“尽心知性知天”。何谓心即人的本心,人类出生时得之于天,一旦有了人,无道由人道事显彰显。“人”对“天”负有圣神的责任,妥善完好的尽到责任,天人才能和谐。因为人是天的一部分,天人绝不能对立。破坏了“天”,就等于对人自身的破坏。“天”绝不是任人随意持夺的死物,人一旦破坏了“天”,它就会对“人”毫不留情地进行惩罚和报复,即所谓天灾。天与人是世间万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一对矛盾,天代表物质环境,人代表调适物质资源的思想主体,合是矛盾间的形式转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属性。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自然无为
马克思认为,实践不仅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而且是人和自然交互作用的基本方式。所以,他把实践能力当作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唯一手段,认为只有从实践出发,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才能真正得以解决。“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同时,沉睡的自然界由于人的实践也开始苏醒,不断展现出它的丰富多彩性,相对于人来说,更加富有人性了。“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他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人在自己创造的对象世界中创造、丰富着自身,同时,自然界的本质也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两者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历史过程。
中国道学传统,从天、地、人整体有机统一的角度把握人行为实践的限度。其重要特征就是崇尚“自然”。道家所说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指事物“自己如此的”、“本然的”、“非人为的”状态。道家认为,“自然”状态是事物的本真状态,人们应该顺应自然变化过程,不要以人力去强行改变。即《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所说“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如何才能做到顺应自然而不违自然呢" 道家提出的方法就是“无为”。所谓“无为”,并不是消极地不行动,什么事也不做,而是不妄加作为,依自然而为,依循事物的内在本性和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