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使用《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师
人教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新课标2022版)
人教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新课标2022版)一、课程总目标或学期课程目标通过对第一单元生物和细胞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尺度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初步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部分与整体相统一等观念,逐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通过对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种类丰富,不同的生物在形态结构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别,进而认识到生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
同时,本单元的学习还有助于学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探究、模型制作、发酵食品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生物学与社会的关系,能够理解科学、技术、工程学、数学等学科的相互关系,并尝试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设计和制作,解决现实问题或生产特定的产品,发展核心素养。
二、学情分析本学期,本人执教七年级四个班,共计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
通过多方面对本届学生的了解,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态度有待提高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在进入初中的第一个学期,需要完善好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
三、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分析本学期开始使用人教版生物学新版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教学内容和章节次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本学期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生物和细胞”、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
分别对应新课标上课程学习主题中的“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多样性”,中间还融合了主题“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的相关实践活动。
由于是新教材,课程资源相对较少,经过努力也找到了一些与课程配套且有用的资料:西沃白板、《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教师参考用书》、《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等。
四、教学检测及评价教学检测主要为:课堂检测、单元检测、期中检测、期末检测。
课堂教学中要系统地加强对学生的课堂有效训练,及时地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202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202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02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篇1分析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的“致同学们”一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科书内容文字优美、流畅,意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从身边的生物选材,同时紧跟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脉搏,既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又避免了因知识的陈旧而产生的乏味感。
从标题、文字到选材都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学习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学生:本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开学初在校军训一周,所以对一些生物现象和校园环境是比较熟悉的,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这些对教学是有利的。
但他们对新学校的具体情况仍然较陌生,师生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加之普遍班额偏大,习惯了以前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学方式,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教学设想:本节课是一门学科的亮相课,根据新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要想达到激发学生热爱本学科,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着重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目的,就应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所以课前放点音乐,以缩小师生间距离。
但和谐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课前也应制订相宜的课堂纪律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条例,记录学生的表现,便于组织教学。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调动其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另外,再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课改的必要性。
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基于本节课的问题较多,应首先把学生暂时分成几个组,暂定小组长,以后根据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作合理的调整,并说明小组长轮流当,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组长或者代表汇报。
2024-2025学年新修订生物教材教学实施建议及教学案例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研课件
生物·七上 30
• 3 七上具体内容变化提示——各章节具体变化
生物·七上 31
价值
问题 定义
理解 应用
•3
生物·七上 32
• 3 七上具体内容变化提示——第一单元
生物·七上 33
第一单元 第一章
老教材
新教材34
第一单元 第一章
明确目的 精选例子
• 3 七上具体内容变化提示
名词术语的变化提示 各章节具体变化提示
生物·七上 29
• 3 七上具体内容变化提示——名词术语的变化
• 新课标的内容要求 •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关于科技名词的使用规范 • 新版权威大学教材科技名词的使用情况
营养组织改为薄壁组织; 食道改为食管; 腔肠动物改为刺胞动物; 线形动物改为线虫动物; 直立菌丝改为气生菌丝; ……
生物·七上 14
2.2 科学思维
第一单元重要的科学方法——建构模型
基于观察、建构动植 物细胞的概念模型
介绍建构模型 的科学方法
生物·七上 15
建构细胞结构的物理模型—— 综合实践项目“制作细胞模型”
2.2 科学思维
归纳生物的共同特征 归纳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
生物·七上 16
2.2 科学思维
实验·探究 (9个)
实验类7个 探究类2个
涉及显微观察的有6个
综合实践项目 制作细胞模型
(2个)
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
背景资料→确定任务→制订方案→实施方案→展示交流
2.3 探究实践
活 动 热 身
创设真实的情境 体现开放性
生物·七上 21
注重评价
2.4 态度责任
生物·七上 22
2.4 态度责任
七年级上册生物的教学计划(通用20篇)
七年级上册生物的教学计划(通用20篇)七年级上册生物的教学计划篇1一、教学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七年级下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知识:(1)初步获得生物圈中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基本知识。
(2)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生理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3)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能力:(1)正确使用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进一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设计实验的能力。
(3)利用科学的一般探究方法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人类与所生存的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人的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心脏的结构及血液循环的途径;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神经系统的组成等内容。
三、教学难点受精及胚胎发育过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过程等内容。
七年级上册生物的教学计划篇2一、学情分析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与训练,181班语文学习兴趣较好,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1、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2、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3、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4、课堂上有带头发言的好学生,课堂教学开展还可以。
但是182班还存在严重不足:1、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科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生物学科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
把学生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通过学习,激发他们多观察大自然中的生物现象,并能积极参加绿化,美化环境的活动。
保护野生动物以及爱国卫生等实践活动。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结合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学工作计划,继续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坚持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方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的生存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
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氛围,全面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够拥有较高的应试能力,考出好的成绩。
二、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在期末统考成绩达三类标准。
①了解人类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②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③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④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⑤初步获得生物圈中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知识。
⑥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生理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⑦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二节种子植物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学教研室李丽洁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及不同种类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了解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划分依据。
本课还安排一个学生实验、一个观察与思考、两组讨论。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的科学的结论。
难点是:1.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2.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并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
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结构。
(二)能力目标1、通过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结构,学会观察的一般方法,并能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之中。
2、学会收集果实和种子的方法。
3、掌握区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简单方法,并应用于对植物的识别之中。
(三)情感目标1、通过观察和研究种子的结构,形成热爱植物、热爱大自然的真情实感。
2、通过参与收集果实和种子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与合作,形成相互合作,尊重别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四、教学难点1、种子结构的识别方法及结构特点。
2、常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应用于其识别上。
五、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生物学知识积累不多,特别是实验的机会少、动手能力差,教学在重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初步的实验方法及步骤。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积极思维的年龄段,凡事都想知道为什么。
因此,讲课前安排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本课内容较多,学生年龄小,大脑兴奋中心容易疲劳,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不断变换教学方式给予刺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册专业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册专业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第一节生物的特征第二节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2. 第二章植物的生命周期第一节植物的生长发育第二节植物的生殖3. 第三章动物的生命周期第一节动物的生长发育第二节动物的生殖和发育4. 第四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一节遗传的概念和规律第二节变异的概念和类型5.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植物和动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生长发育和生殖。
3.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遗传和变异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生物界中的重要性。
4.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以及它们在生物界中的重要性。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生长发育和生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引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点讲解:使用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设备,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生物的特征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2. 第二章植物的生命周期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生殖3. 第三章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生长发育动物的生殖和发育4. 第四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的概念和规律变异的概念和类型5.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作业题目:列举出五种生物的基本特征。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义务教育教科书)
教案序号 3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新授课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012.9.15教学目标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设计作业:教学反思: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讲课全册播放教案序号 5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2012.9.22教学目标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①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案序号 7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012.9.25教学目标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重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学生逐个认识各个生态系统,难以从这个认知过程飞跃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因此学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案序号 9 第二单元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2012.9.27教学目标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2. 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遗传与变异3. 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生命周期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4. 动物的生长发育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运动与行为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认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组成。
2. 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3. 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4. 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认识动物的运动与行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2.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生物的基本特征、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细胞模型、生态系统图示、植物种子、动物标本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放大镜、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引发学生对生物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
3. 实践情景引入:观察校园内的生态系统,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
4. 例题讲解:分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解释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细胞结构图,并进行遗传与变异的实例分析。
6. 植物生长发育:讲解植物的生命周期,阐述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7. 动物生长发育:介绍动物的生命周期,分析动物的运动与行为。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概念、组成2. 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胞结构、功能遗传与变异3. 植物的生长发育生命周期光合作用、呼吸作用4. 动物的生长发育生命周期运动、行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
简述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及实例。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教案章节一:科学探究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
2. 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的基本步骤。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PPT课件。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科学知识,引出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2. 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
3. 通过PPT课件展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
4. 进行课堂实验,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5.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探究心得。
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案章节二:生物和生物圈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3. 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生物的定义和特征、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教学难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课件、生物标本。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生物的定义和特征,如生命活动、生长、繁殖等。
3. 展示生物标本,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
4. 讲解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如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5.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等。
6.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生物和生物圈的理解。
7.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案章节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2. 掌握细胞的功能,如物质交换、遗传信息的传递等。
3. 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教学重点: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教学准备:PPT课件、细胞模型。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致使用《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师
致使用《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师辛勤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你们好!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们编写了《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谨就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编写方式和教学建议作以下说明。
编写指导思想这套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遵循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反映学科特点,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面向大多数地区,面向大多数学校,使教材便利教学。
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基于以上编写指导思想,这套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有以下特点。
1.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对植物和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往往还要从低等到高等分门别类地讲述,以求突出进化的脉络,因此几乎是大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的缩写。
仅从知识传承的角度说,这样的体系无疑具有优越性:知识的结构比较完整,系统性较强,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等等。
然而在当今社会,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做法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即使在知识传承方面,应当重视的也不是信息的量,而是理解的质。
传统学科体系的弱点愈来愈突出:知识容量过大,面面俱到,严重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少内容是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出发而选取的,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学生单纯记忆的事实性知识过多,如叶形、叶序、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动物部分和人体部分的内容有一定重复,等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教学设计:《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李诚潍坊第三中学(山东省潍坊261021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2、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3、描述光合作用的概念4、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掌握操作技能(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认识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从中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采用小组实验,合作探索,突出过程探索式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索、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1、探索绿叶在光下能否制造淀粉2、为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三、课前准备:教师:1、自制CAI课件2 、盆栽天竺葵(将它先放黑暗处一昼夜,然后将叶的一部分上下两面用黑纸遮住,再放在光下几小时)3 、黄豆芽两袋,其中一袋用黑色不透明的塑料袋,另一袋用无色透明塑料袋。
在光下放4-5小时。
4、材料用具:大烧杯、小烧杯(小锥形瓶)、三角架、石棉网、镊子、清水、火柴、淀粉糊、碘液、酒精、清水、黑纸片(或其它能遮光的材料)、曲别针等。
学生:黑纸片曲别针盒载天竺葵先将天竺葵放黑暗处一昼夜,将叶片的一部分用黑纸片从上下两面遮住,用曲别针夹住,然后移到阳光下几小时。
查找有关光合作用的资料,预习实验步骤,提出有关问题。
四、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多媒体展示图片,有句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你对这句话有多少的了解,请你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生:一切生物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的光能。
生:……师:有的同学可能要问;在前面讲的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狼吃羊,不吃草,所以不需阳光你又作何解释呢?生:狼吃羊,羊吃草,羊体内的有机物是从草转化来的,草的生长需要阳光,所以说狼获得的能量是间接来自太阳的光能。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紧密结合我国生物教学实际,深入贯彻新课改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分为三个模块:“生物与生物圈”、“生物与细胞”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教材设计了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让学生了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领悟生物圈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初步认识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认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了解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树立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措施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关注学生实际,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学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 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生物知识竞赛、生物兴趣小组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1-4周:学习“生物与生物圈”,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的分类方法。
2. 第5-8周:学习“生物与细胞”,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第9-12周:学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 第13-16周: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进行期末考试。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参考书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参考书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是初中生物学习的开篇之作。
它为学生打开了生物学科的大门,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的结构层次等基础知识,为后续的生物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
1.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物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通过这些特征的学习,学生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 同时,还深入讲解了生物圈的概念,包括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以及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包括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例如,沙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这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而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这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 从细胞开始,教材详细阐述了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介绍了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以及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通过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分别在能量转换中起到重要作用。
- 在细胞的分裂、分化方面,学生将学习到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例如,动物体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植物体有保护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和机械组织等。
- 最后介绍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2. 了解生物圈的范围和组成部分,以及为生物生存提供的条件。
3. 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环境影响生物和生物适应、影响环境。
4. 准确描述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师工作计划精选5篇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师工作计划精选5篇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师工作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
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能够拥有较高的应试能力,在东莞市组织的首届生物结业会考中考出好的成绩。
同时为学生们将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人教板。
三、学生情况: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中年级六个班,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好,但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刚接班,上课时,学生和老师的配合,课堂纪律都较好,有了好的开端,不怕没有好的结果。
我准备尽快认识他们,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课堂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兴趣,来促进他们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提高各班的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
四、具体措施:1、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争取呈现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
积极参加校本教研,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2、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
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鼓励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七上新观察教师用书电子版
七上新观察教师用书电子版
《七年级生物学》新版教师用书电子版
本教师用书为《七年级生物学》新版的辅助教材,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生物学教学。
该书涵盖了生命起源、细胞、组织器官、生物分类以及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融合了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给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
该书重点介绍了以下内容:
1.生命起源和细胞:生命起源的学说及其实验依据和证明;细
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
2. 组织器官:组织和器官的定义和分类;人体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动植物的组织和器官的异同。
3. 生物分类:生物分类的意义;生物分类的历史和发展;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分类体系。
4.生态: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生态系
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本教师用书还提供了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法建议、教学体会和教材解析等,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
此外,本教师用书还根据新版生物学常见的错题和难点,提供了详细的解析和讲解,有助于教师全面把握生物学教学内容和
个别问题。
总之,本教师用书是《七年级生物学》新版的一个重要辅助教材,不仅有助于教师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物学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初中七年级人教版生物上册全册》教案
初中七年级人教版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了很多问题,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本节的教学目标侧重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80%),体现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目标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时准备: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2.收集关于生物方面尖端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图片、光盘,如DNA侦破技术,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方面的图片、光盘。
3.磁带(如《校园的早晨》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或其它如《校园的早晨》磁带)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阅读全文。
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进行小组讨论,再作记录,小组讨论内容。
1.学校的垃圾问题(特别是食品包装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伙食房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3.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4.今年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说明了什么问题?5.关注自我: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列健壮吗?更聪明吗?6.你是从什么途径了解克隆和转基因的?你了解哪些。
三、全班分小组交流、讨论四、教师作补充,修正和总结,并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积极性的评价。
因为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无论对和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辨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使用《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师辛勤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你们好!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们编写了《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谨就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编写方式和教学建议作以下说明。
编写指导思想这套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遵循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反映学科特点,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面向大多数地区,面向大多数学校,使教材便利教学。
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基于以上编写指导思想,这套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有以下特点。
1.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对植物和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往往还要从低等到高等分门别类地讲述,以求突出进化的脉络,因此几乎是大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的缩写。
仅从知识传承的角度说,这样的体系无疑具有优越性:知识的结构比较完整,系统性较强,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等等。
然而在当今社会,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做法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即使在知识传承方面,应当重视的也不是信息的量,而是理解的质。
传统学科体系的弱点愈来愈突出:知识容量过大,面面俱到,严重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少内容是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出发而选取的,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学生单纯记忆的事实性知识过多,如叶形、叶序、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动物部分和人体部分的内容有一定重复,等等。
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较深入的理解,又能有较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仅在传统的学科体系内做局部增删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如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呢?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教材的知识体系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的:即突出人体和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之所以构建这样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①人和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③人既是生物学研究的主体,又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应当通过生物课的学习,更多地了解自身的结构和生理,以及营养和保健,学会健康地生活,这是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④绿色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作用巨大的两类生物,按照这样的体系,可以侧重讲述绿色植物和人在生物圈中是怎样生存的,与生物圈的关系是怎样的,而相对减少动物部分的内容,从而在总体上减少知识性教学内容,为探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时间;⑤这样的体系,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人与生物之间、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
按照突出人与生物罔的关系的编排思路,七年级上册教材包括生物和生物圈、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三个单元。
后面三册将陆续编排以下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健康地生活(图1)。
教材中具体内容的展开也大都围绕人与生物圈,,引导学生认识各个类群的生物在生物圈中如何生存、延续和发展,对生物圈有什么意义,进而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例如,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内容,教材不是单地介绍其概念、原理、过程、条件和意义,而是从生物圈的角度出发,分成“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两章。
2.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教材中安排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课外实践、技能训练、模拟制作、设计、演示实验等。
“观察与思考”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实物,练习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如对一些生物或非生物进行比较观察、观察花的结构等。
“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观察植物细胞、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等。
“调查”旨在倡导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或社会中去,就某个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培养实践能力。
如“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等。
“探究”旨在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等。
应当说明的是,探究是一种多方面的活动。
教材中所安排的探究,既有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也有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
探究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既有实验的方法,也有观察、调查或测量的方法,这要根据探究的课题来确定。
此外,教材中并非只有标为“探究”的活动属于探究,有些实验、观察和调查活动同样也是探究,如“观察种子的结构”等。
“资料分析”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先说结论、后举实例的写法,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建构知识,提高能力。
“课外实践”旨在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的探究和实践,大多需要在课外完成,但是教师也应当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同其他栏目相比,这个栏目中的活动给学生以更大的自主性,教材中没有给予明确的提示或指导。
“技能训练”是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而安排的练习性栏目,每个“技能训练”侧重训练一种探究技能。
例如,有的训练“提出问题”,有的训练“作出假设”,有的训练“解读实验数据”,有的训练“推理”,等等。
“模拟制作”和“设计”等栏目,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有益的。
3.注重科学方法教育教材结合有关活动介绍了观察、实验、调查和资料分析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材中明确写出这些方法性内容,意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注意领悟、总结和应用这些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当做教条来记忆。
4.重视能力培养的梯度设计改变以往将实验依附于知识内容的做法,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先安排思维和操作技能要求较低的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身边的生物、阅读和分析有关资料等,后安排技能要求较高的活动,如制作和观察切片或装片、设计并完成探究性实验等。
在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寻求答案的活动中,大致是先安排有着明确的问题、假设、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的实验,让学生在模仿中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再安排由学生设计部分环节的实验;最后安排全过程探究的实验,让学生练习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然后实施探究方案,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对自己已完成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
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展开,科学探究活动的这种梯度化设计将在不同水平上循环。
技能训练也是如此,先安排简单的观察、比较、测量、计算等,后安排需要较多逻辑恩维的分析实验结果、解读实验数据、推理等。
后面各册安排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探究技能的要求还将逐渐提高。
5.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重视科学探究,并不意味着否认知识的价值。
知识、技能和方法都是形成科学探究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础。
但是,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有同等的价值。
有的知识可能仅仅是专门人才需要掌握的,有的知识则是大众都需要掌握的。
有的知识会较快过时,有的知识则具有较长的时效性。
有关研究说明,教学内容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相关性越强,其时效越长,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越高。
因此,教材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适当精简需要单纯记忆的知识。
这样做还有一种意图,即减少知识内容分量,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
例如,关于被子植物,删掉了传统教材中根、茎、叶的形态,花的类型、叶序、花序等内容。
关于根,一是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节,介绍了根尖中有分生组织,分生组织能够分化形成其他不同的组织;在“植株的生长”一节,介绍了根尖的结构。
关于茎,则主要让学生理解以下内容:茎是枝条的组成部分,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茎具有适于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结构——导管和筛管。
关于叶,则主要让学生理解叶片适于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结构、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及其在生物圈中的意义。
关于花,主要让学生理解花适于传种接代的形态、结构特点。
与2001年版的实验教材相比,这套教材更加重视概念教学:对概念的讲解更加详细透彻,表述更加明确,表述概念内涵的文字以黑体字排印;每节开始以“想一想,议一议”栏目激发学生学习相关概念的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活跃思维;每节开始部分的“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以问题形式列出本节的重要概念或相关知识;增加辨析概念的练习题;每单元最后的“单元小结”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
6.注意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随着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物学知识越来越重要,正在成为普通公民应当具备的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这样的考虑,这套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有所增加。
教材在重点讲述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现代生物科技成果和进展也作了适当介绍,如克隆哺乳动物、转基因生物、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柴油等,有些列入教材正文,有些则供学生课外阅读。
编写方式教材首先要让学生爱读,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基础。
教材还应当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探究提供较充分的空间,也应当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留有余地。
从这些认识出发,教材在编写方式上有以下特点。
1.探究指导的写法力求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的开始部分,先呈现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作出假设这一环节,指出作出假设的依据,或者描述有关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在制定计划这一环节,有的探究项目是在引导学生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和假设的基础上,提供让学生参考的探究方案;有的探究项目是提出如何制定计划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理清思路,抓住制定合理的探究计划的关键所在。
在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等环节,则提示学生如何收集证据,观察、记录和整理探究结果,通过分析结果与假设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
对相当一部分探究活动的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不做严格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