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选修34物理:13.3光的干涉精品教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3.3 光的干涉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高中物理选修3-4新课

13.3   光的干涉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高中物理选修3-4新课

13.3光的干涉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两列频率相同的波才能发生干涉现象;知道干涉现象的特点.2、知道波的干涉现象是特殊条件下的叠加现象,知道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3、通过观察波的独立前进,波的叠加和水波的干涉现象,认识波的干涉条件及干涉现象的特征.教学重点:波的叠加及发生波的干涉的条件.教学难点:对稳定的波的干涉图样的理解.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教学用具:水槽演示仪,长条橡胶管,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步骤新课引入:问题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波的衍射现象,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呢?(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问题2: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障碍物或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或者与波长相差不多)这节课我们研究波的干涉现象,如果同时投入两个小石子,形成了两列波,当它们相遇在一起时又会怎样?请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实验.一、波的干涉观察现象:①在水槽演示仪上有两个振源的条件下,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再单独使用另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现象结论:每一个波源都按其自己的方式,在介质中产生振动,并能使介质将这种振动向外传播.②找两个同学拉着一条长绳,让他们同时分别抖动一下绳的端点,则会从两端各产生一个波包向对方传播.当两个波包在中间相遇时,形状发生变化,相遇后又各自传播.(由于这种现象一瞬间完成,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可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现象结论:波相遇时,发生叠加.以后仍按原来的方式传播,是独立的.1.波的叠加:在前面的现象的观察的基础上,向学生说明什么是波的叠加.教师板书:两列波相遇时,在波的重叠区域,任何一个质点的总位移都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结合图下图解释此结论.解释时可以这样说:在介质中选一点P为研究对象,在某一时刻,当波源l的振动传播到P 点时,若恰好是波峰,则引起P点向上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也传播到了P点,若恰好也是波峰,则也会引起P点向上振动;这时,P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上的振动的叠加,P 点的振动被加强了.(当然,在某一时刻,当波源1的振动传播到P点时,若恰好是波谷,则引起户点向下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传播到了P点时,若恰好也是波谷,则也会引起P点向下振动;这时,P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下的振动的叠加,P点的振动还是被加强了.)用以上的分析,说明什么是振动加强的区域.波源l经过半周期后,传播到P点的振动变为波谷,就会使P点的振动向下,但此时波源2传过来的振动不一定是波谷(因为两波源的周期可能不同),所以,此时P点的振动可能被减弱,也可能是被加强的.(让学生来说明原因)问题:如果希望P点的振动总能被加强,应有什么条件?如果在介质中有另一质点Q,希望Q点的振动总能被减弱,应有什么条件?总结:波源1和波源2的周期应相同.2波的干涉:观察现象:③水槽中的水波的干涉.对水波干涉图样的解释中,特别要强调两列水波的频率是相同的,所以产生了在水面上有些点的振动加强,而另一些点的振动减弱的现象,加强和减弱的点的分布是稳定的.详细解释教材中给出的插图,如下图所示.在解释和说明中,特别应强调的几点是:①此图是某时刻两列波传播的情况;②两列波的频率(波长)相等;③当两列波的波峰在某点相遇时,这点的振动位移是正的最大值,过半周期后,这点就是波谷和波谷相遇,则这点的振动位移是负的最大值;④振动加强的点的振动总是加强的,振动减弱的点的振动总是减弱的.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干涉的定义:(教师板书)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形成的图样叫做波的干涉图样.请学生反复观察水槽中的水波的干涉,分清哪些区域为振动加强的区域,哪些区域为振动减弱的区域.最后应帮助学生分析清楚:介质中某点的振动加强,是指这个质点以较大的振幅振动;而某点的振动减弱,是指这个质点以较小的振幅振动,这与只有一个波源的振动在介质中传播时,各质点均按此波源的振动方式振动是不同的.问题:任何两列波进行叠加都可以产生干涉现象吗?(不可以)为什么?(干涉是一种特殊的叠加.任何两列波都可以进行叠加,但只有两列频率相同)总结: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二、应用请学生思考和讨论在我们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波的干涉现象,举例说明:例1、水波的干涉现象.例2、声波的干涉现象.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波特有的现象:波的干涉.请同学再表达一下:什么叫波干涉?什么条件下可能发生波的干涉?课后的任务是认真阅读课本.。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13.3《光的干涉》参考教案2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13.3《光的干涉》参考教案2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3-4第十三章第3节《光的干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国内以往教材对光的教学都是按光学的两大分支——利用几何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光的传播规律的几何光学和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的物理光学而分两章进行,两部分教学内容的处理相对独立.新课标下的光学教材,突出“光的本性”这条主线,将两部分内容整合为一,全章教材内容编排灵动活跃,贴近光学研究高新理念与成果,具有时代气息.2.教材将《光的干涉》安排在学生可感知的光折射现象研究(第1 节)之后,意在建立有层次的光本性认知平台.在光折射现象研究中得到折射定律后,教材及时引导学生作深层思考:从实验中得出的折射定律1212sin sin n θθ=与从惠更斯原理得出的结论形式一致,是否可以推测光可能是一种波?“光线”是否应该是光波的波线?为将对光的认知同化至波的图式中去作了自然的铺垫,这样的编排与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也顺乎人类对光本性认识的进程.3.本节围绕波的特征现象之一 ——光的干涉的研究展开,以完成“光是一种波”的推理与同化.教材着力于展示典型的光干涉实验及光干涉现象,分析光干涉图样的规律及发生光干涉的条件.教材贯穿了如下的科学方法: 不完整的事实(折射定律1212sin sin n θθ=与从惠更斯原理得出的结论形式一致)↓假说(光是一种波)↓可检验的依据(是波就会干涉)↓新事实的检验(双缝干涉图样)二、学情分析1.学生大多在生活中没有光的干涉现象的体验,但通过高中物理学习,已有水波、声波等机械波干涉的经验与理论,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构建新知识框架的能力,可以从已感知的机械波干涉现象与规律延伸至待认定的光是波的推想.2.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物理学科方法,如观察实验,控制实验,假说方法,从现象归纳规律等,可以实现教材渗透的方法教育意图.三、设计思想基于上述对教材意图与受体分析,本节教学着重向学生介绍作为光的波动说的重要实验支持——光的干涉现象.教学安排拟从回眸机械波的干涉导入,以课堂演示实验及学生随堂实验为依托,让学生“想”——体验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说”——外显思维活动过程、“看”——理性观察、“做”——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应用探究方法、“听”——接受前人总结知识,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要求.四、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在以下三个领域具体为1.知识与技能◆会观察与描述光的双缝干涉现象,认识单色光双缝干涉条纹的特征.◆知道单色光双缝干涉亮、暗条纹形成的原理.◆知道产生光的干涉现象的条件.◆尝试获取相干光源.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观察分析,认识干涉条纹的特征,获得探究活动的体验.※尝试运用波动理论解释光的干涉现象.※体验观察到光的双缝干涉以支持光的波动说的假说上升为理论的方法.※通过机械波的干涉向光的干涉迁移,经历知识同化、抽象建模的物理思维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欣赏光现象的奇妙和谐.●了解光干涉现象的发现对推动光学发展的意义.五、重点难点重点:1.观察与描述光的双缝干涉现象.2.知道产生光的干涉现象的条件,认识干涉条纹的特征.难点:用波动理论解释亮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人教版选修3-4 133 光 的 干 涉 教案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选修3-4 133 光 的 干 涉 教案 word版含答案

课时13.3光的干涉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干涉现象。

理解光是一种波,干涉是波特有的性质。

2.明确光产生干涉的条件以及相干光源的概念。

3.理解干涉的原理、干涉条纹形成的原因及特点,能够利用明暗条纹产生的条件解决相应的问题。

重点难点:光的干涉产生的条件,形成明暗条纹的条件,以及双缝干涉中明暗条纹的有关计算。

教学建议:本节主要讲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和决定条纹间距的条件。

教学中要注意回顾和应用机械波干涉的相关知识,分析光屏上明暗条纹的分布规律,这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光的波动性的认识。

本节做好光的干涉的演示实验是使学生正确理解本节知识的关键。

导入新课:在托马斯·杨之前,不少人都曾进行过光学实验,试图找到证明光的波动性的有力证据: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但这些实验都失败了,原因是他们不能找到相干光源。

直到1801年托马斯·杨做了著名的干涉实验,为光的波动说奠定了基础。

杨氏干涉实验巧妙地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它的巧妙之处在哪?1.杨氏干涉实验(1)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①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证明光的确是一种②波。

(2)双缝干涉实验:让一束③单色光投射到一个有两条狭缝的挡板上,狭缝相距很近,就形成了两个波源,它们的④频率、⑤相位和⑥振动方向总是相同。

这两个波源发出的光在挡板后互相叠加,挡板后面的屏上就可以得到⑦明暗相间的条纹。

2.决定条纹间距的条件(1)出现亮条纹的条件:当两个光源与屏上某点的距离之差等于半波长的⑧偶数倍时(即恰好等于波长的⑨整数倍时),两列光在这点相互⑩加强,这里出现亮条纹。

(2)出现暗条纹的条件:当两个光源与屏上某点的距离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时,两列光在这点相互削弱,这里出现暗条纹。

1.杨氏实验观察到的是什么现象?为什么说它证明了光是一种波?解答:干涉现象,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2.双缝干涉实验中为什么用激光做光源?解答:激光亮度高、相干性好。

高中物理选修3-4学案3:13.3 光的干涉

高中物理选修3-4学案3:13.3  光的干涉

3 光的干涉【目标导航】1、观察光的干涉现象。

2、知道决定干涉条纹间距的条件,认识出现亮条纹和暗条纹的位置特点。

【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光的干涉条件及出现亮条纹和暗条纹的位置特点。

教学难点:光的干涉现象的成功观察及出现亮条纹和暗条纹的位置特点的理解。

【自主学习】【回顾复习】机械波的干涉知识:1、再观察水波干涉的图样:2、回顾:1)、波的干涉现象: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而且振动加强的区域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

2)、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的条件:两波源是波源。

而相同,完全相同的两波源叫相干波源。

3)、你是否知道两列波在介质中相遇,振动是加强还是减弱的条件?如知道,说一说。

阅读了解:光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物理学家争论的问题,在17世纪以牛顿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光是一种物质微粒,在均匀的介质中以一定的速度传播”。

以惠更斯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

由于波动说没有数学基础以及牛顿的威望使得微粒说一直占上风,因为干涉现象是波所特有的,假设光是一种波,则必然会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19世纪初,人们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证明了波动说的正确性。

【新知学习】一、杨氏干涉实验1、物理学史:1801年英国的物理学家托马斯.杨(1773-1829年)在实验室中成功的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2、实验装置:3、实验猜想:4、实验事实:光屏上中央是,两侧是。

5、实验意义:光的确是一种。

二、观看视频录像:光的双缝干涉实验1、观察光的干涉的视频录像:2、分析光屏上出现明暗条纹的条件:1)、情景:2)、阅读课本内容3)、规律:a、光屏上某点到双缝的路程差为半波长的数倍时,该点出现亮条纹;b、光屏上某点到双缝的路程差为半波长的数倍时,该点出现暗条纹。

三、相干光源1)、两列机械波要产生干涉,它们的频率必须相同,而且相位差要保持恒定。

2)、室内的两盏白炽灯是的光源,不符合产生干涉的条件,所以房间里的两盏灯发出的光不发生干涉3)、相干光源:a、定义:如果两个光源发出的光能够产生干涉,这样的两个光源叫相干光源。

13.3 光的干涉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高中物理选修3-4新课 (8)

13.3   光的干涉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高中物理选修3-4新课 (8)

3 光的干涉【教学目的】1、认识光的干涉现象及光产生干涉的条件2、理解(杨氏)双缝干涉形成的原理,以及条纹的特征3、知道实现光的干涉的途径并不是唯一的,了解薄膜干涉形成的原理,以及它在工程物理领域的应用【教学重点】光产生干涉的条件,干涉条纹的特征【教学难点】(杨氏)双缝干涉形成的原理,以及条纹的特征分析【教具】(杨氏)双缝干涉仪,酒精灯,食盐,铁丝圈,肥皂水【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复习提问1:波动只所以有别于粒子运动,其重要特征是什么?☆学生:能够发生干涉、衍射。

复习提问2:什么是机械波的干涉?发生波的干涉的条件是什么?☆学生:两列波在叠加后,在空间形成稳定的振动加强和减弱的区域(而且它们彼此间隔);两列波的频率相等。

我们要确认光具有波动性,就必须拿出光能够干涉或衍射的事实。

而根据刚才的物理学史介绍,在波动说已经提出的前提下,整个十八世纪都没有得到发展。

是不是观察光的干涉、衍射现象很不容易呢?答案是肯定的。

为什么不容易,这得从两个角度去认识:一是干涉的条件是否容易达成,二是干涉现象形成后,其强弱的分布状况是否方便人们去观察。

在第一个方面,就是一个难题。

原来的一般的光源都含有多种颜色(即多种频率)的成分,即便是找到了“完全相同”的光源,但从发光的微观角度看,由于发出的光波具有不连续性(就不能保证相位差恒定),要保证它们能够发生干涉,也是很难的。

光学上,把能够发生干涉的光源叫做——频率相等、相位差恒定的光源称为相干光源。

为了确保这两个条件满足,人们想过很多办法,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是这样做的:将同一光源发出的光用一个只留两个孔(或两个缝)的挡板挡住,那么从这两个空(或两个缝)中射出的光就是相干光源了。

干涉现象形成后,如何方便观察?这个问题复杂一些,让我们将实验完成之后,再做定量分析。

演示:(杨氏)双缝干涉实验a 、学生观察双缝;b机械波干涉分析——类比);c 、学生观察干涉条纹…过渡:为了解决干涉现象形成后是否方便观察.............的问题,下面进入双缝干涉的定量分析——(请同学们注意,我们这里并不仅仅是解释为什么形成干涉条纹——这一点,我们已经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预测了——而是要研究怎样形成方便观察....的条纹,这就涉及到一个条纹宽度的计算问题。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4 第13章光(全章教案)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4 第13章光(全章教案)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4 第十三章光第一节光的干涉教学目的:1、在学生已有几何光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发展过程2、在了解机械波干涉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产生光的干涉的条件和杨氏实验的设计原理。

3、使学生掌握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产生亮条纹和暗条纹的条件,并了解其有关计算,明确可以利用双缝干涉的关系测定光波的波长。

4、通过干涉实验使学生对光的干涉现象加深认识。

重点内容:1、波的干涉条件及相干光源的获得。

2、双缝干涉中明暗条纹的产生及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一、引言:前面一章已学过几何光学,对光的一些性质有了初步了解。

如:1、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照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处会发生反射和折射;3、光的传播速度很大,在真空中为最大c=3.0×108m/s;4、光具有能量但是对于光的本性还没有深一步的探讨,这一章要讲这个问题-----(光的本性)二、讲授新课1、引导学生阅读第一节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阅读后小结:(1)17世纪同时出现了两种学说---牛顿的微粒说和惠更斯的波动说;(2)两种学说对光的现象的解释各有成功和不足之处;(3)19世纪从实验中观察到了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4)19世纪末发现了光电效应,证明了光具有粒子性。

所以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本章就从这两方面来认识光的本性。

2、复习波的知识提问: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若使两列波产生干涉现象,它们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A、两列波彼此相遇后,仍像相遇以前一样,各自保持原有的波形,继续向前传播;B、在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何一个质点的总位移都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矢量和;C、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D、要得到稳定的干涉图样,两个波源必须是相干波源小结:干涉是波的特有现象;只有相干波源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光若具有波动性则必能观察到它的干涉现象,但必须要有产生干涉现象的相干光源。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教学案:第十三章 第3节 光的干涉含答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教学案:第十三章 第3节 光的干涉含答案

第3节光_的_干_涉一、杨氏干涉实验 1.物理史实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开始让人们认识到光的波动性。

2.双缝干涉实验(1)实验过程:让一束平行的完全相同的单色光投射到一个有两条狭缝的挡板上,两狭缝相距很近,两狭缝就成了两个波源,它们的频率、相位和振动方向总是相同的,两个光源发出的光在挡板后面的空间互相叠加发生干涉。

(2)实验现象:在屏上得到明暗相间的条纹。

(3)实验结论:证明光是一种波。

二、光发生干涉的条件 1.干涉条件两列光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

2.相干光源发出的光能够产生干涉的两个光源。

3.一般情况下很难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的原因由于不同光源发出的光的频率一般不同,即使是同一光源,它的不同部位发出的光也不一定有相同的频率和恒定的相位差,故一般情况下不易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1.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于1801年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2.双缝干涉图样:单色光——明暗相间的条纹。

3.干涉条件:两列光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

4.出现明纹与暗纹的条件:两光源到屏上某点的距离之差等于半波长的偶数倍时出现亮条纹,奇数倍时出现暗条纹。

1.自主思考——判一判(1)直接用强光照射双缝,发生干涉。

(×)(2)若用白光作光源,干涉条纹是明暗相间的条纹。

(×)(3)若用单色光作光源,干涉条纹是明暗相间的条纹。

(√)(4)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单缝屏的作用是为了获得一个线光源。

(√)(5)双缝干涉实验证明光是一种波。

(√)2.合作探究——议一议(1)两只手电筒射出的光束在空间相遇,能否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提示:不能。

两只手电筒射出的光束在空间相遇,不满足光发生干涉的条件,不能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2)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如果入射光用白光,在两条狭缝上,一个用红色滤光片(只允许通过红光)遮挡,一个用绿色滤光片(只允许通过绿光)遮挡。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13.3《光的干涉》参考教案1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13.3《光的干涉》参考教案1

第十三章第3节光的干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的干涉现象及由此说明光是一种波。

知道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

2、理解何处出现亮条纹,何处出现暗条纹,知道其它条件相同时,不同色光产生干涉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并能将观察到的现象跟以前学过的机械波的干涉进行类比,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表达、分析及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光干涉图样的观察,再次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物理知识之美;另外通过渗透科学家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和巧妙思维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光的干涉现象、理解干涉条纹的成因,光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的大小的决定式及其物理意义;难点是光的干涉现象的成因及如何引导学生寻找获得相干光源的其他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1、什么是波的干涉?产生干涉的一个必要的条件是什么?2、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光具有波动性吗?你如何用实验去验证?生:若光是一种波,就必然会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观察光的干涉现象可以用屏幕,在屏幕上会得到明暗相间的条纹。

因此精心设置实验,寻找光的干涉现象。

演示两个通有同频率交流电单丝灯泡(或蜡烛)作为两个光源,移动屏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屏幕上看不到明暗相间的现象。

设疑:为什么不能观察到干涉图样?是光没有波动性,还是没有满足相干的条件?引导学生讨论得到:两个独立热光源的光波相遇得不到干涉现象,是实验设计有错误,没有满足相干条件。

在物理学史上曾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光不是波,所以没有波动性,也不会产生干涉现象。

直到19世纪,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扬改进实验设计,在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相干光源。

(二)新课教学一、光的双缝干涉——扬氏干涉实验。

介绍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扬.如何认识光,如何获得相干光源——展示扬氏实验挂图鼓励学生在认识事物或遇到问题时,学习扬氏的科学态度,巧妙的思维方法.、介绍实验装置——双缝干涉仪.说明双缝很近0.1mm,强调双缝S1、S2与单缝S的距离相等。

(整理)132《光的干涉》教案-新人教选修3-4.

(整理)132《光的干涉》教案-新人教选修3-4.

第二节 光的干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干涉现象,知道从光的干涉现象说明光是一种波.2.掌握光的双缝干涉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何处出现亮条纹,何处出现暗条纹.3.掌握明条纹(或暗条纹)间距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4.知道不同色光的频率不同,掌握波长、波速、频率的关系.5.通过实验初步认识薄膜干涉现象,了解其应用.二、能力目标1.通过了解杨氏把一个点光源发出的一束光分成两束,理解相干光源的设计思想.2.通过根据波动理论分析单色光双缝干涉,培养学生比较推理,探究知识的能力.3.在认真观察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加强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三、德育目标通过对光的本性的初步认识,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学重点双缝干涉图象的形成实验及分析●教学难点1.亮纹(或暗纹)位置的确定.2.亮纹(或暗纹)间距公式的推导.●教学方法通过机械波干涉现象的复习,过渡到光波的叠加,进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探究现象成因,总结规律,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后通过对薄膜干涉成因的分析达到拓展应用,提高能力的目的.●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机械波的干涉二、新课教学(一)双缝干涉实验[动手实验,观察描述]介绍图20—2杨氏实验装置(出于时间和观察效果考虑,不在课堂上做这一实验)介绍侧重于单孔的作用,是获得来自同一光源的一束光波,双孔的作用是将同一束光波分成两束“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光束”.因为两孔相距0.08 mm 左右,很近,且与单孔屏上的孔距离相等,所以单孔的光会同时到达这两个孔,这两个孔将同一列光一分为二,因而两个小孔成了“两个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新波源,它们在屏上叠加,就会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二)干涉条纹的成因[比较推理,探究分析][师]通过实验,我们现在知道,光具有波动性.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根据机械波的干涉理论来认真探究一下实验中的明暗条纹是如何形成的呢?实验并总结:Δr =2n ·2λn =0、1、2…时,出现明纹. Δr =(2n +1) 2λ,n =0、1、2…时,出现暗纹.[师]综合前面分析,我们可以画出右面图示的双缝干涉结果.同时介绍一下相干光源,强调干涉条件.[师]看来大家掌握得不错,下面我们可以讨论一些更复杂的问题.(三)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深入观察 量化分析]指导学生分别用红色、紫色滤色片遮住双缝,观察线状白炽灯的干涉条纹(课本P 101图实—2),比较两种色光干涉条纹宽度,与课本第1页彩图2对照,得出结论:红光干涉条纹间距大于紫光干涉条纹间距.(注意其他条件相同,进行实验)[师]我们知道,不同色光的波长是不同的,那么干涉条纹间距的关系也就反映了不同色光的波长关系,干涉条纹间距和波长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同学们发挥数学方面的聪明才智,我们一起来寻找它们之间量的关系.(板书)[投影图20—11及下列说明]推导:(教师板演,学生表达)由图可知S 1P =r 1[师]r 1与x 间关系如何?[生]r 12=l 2+(x -2d )2 [师]r 2呢?[生]r 22=l 2+(x +2d )2 设两缝S 1、S 2间距离为d,它们所在平面到屏面的距离为l ,且l d,O 是S 1S 2的中垂线与屏的交点,O 到S 1、S 2距离相等.[师]路程差|r 1-r 2|呢?(大部分学生沉默,因为两根式之差不能进行深入运算) [师]我们可不可以试试平方差?r 22-r 12=(r 2-r 1)(r 2+r 1)=2dx由于l »d,且l »x ,所以r 1+r 2≈2l ,这样就好办了,r 2-r 1=Δr =ld x [师]请大家别忘了我们的任务是寻找Δx 与λ的关系.Δr 与波长有联系吗?[生]有.[师]好,当Δr =2n ·2λn =0、1、2…时,出现亮纹. 即l d ·x =2n ·2λ时出现亮纹,或写成x =d l n λ 第n 条和第(n -1)条亮纹间距离Δx 为多少呢?[生]Δx =x n -x n -1=[n -(n -1)]dl λ [师]也就是Δx =d l ·λ 我们成功了!大家能用语言表述一下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吗?[生]成正比.[师]对,不过大家别忘了这里l 、d 要一定.暗纹间距大家说怎么算?[生]一样.[师]结果如何?[生]一样.[师]根据前面的实验结果及推导大家能判断红光和紫光哪一个波长长吗?[生]能.红光.[师]大家能猜一猜用白光干涉会出现什么现象吗?[生](默然)[师]好,不清楚,我们不妨实验一下.引导学生观察白光干涉(抽去滤色片,直接观察)[师]哪位同学能为大家归纳一下观察到的现象.[生] (1)彩色条纹(师提示明暗相间)(2)中央为白条纹(3)中央条纹两侧彩色条纹对称排列(4)每条彩纹中红光总在外边缘,紫光在内缘.[师]归纳得很全面,大家能解释吗?(学生积极讨论,气氛热烈,从讨论中基本能掌握了原因)[生]不同色光波长不同,条纹宽度不同,红光条纹最宽;紫光条纹最窄,所以出现上面现象.[师]解释得好.大家还记得机械波波长、波速、频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吗?[生]记得.v =λf .[师]对,光波也有这样的关系,不过各种色光在真空中的波速是相同的,我们用c 表示,那么有:[板书]c =λf[师]请大家比较一下七种色光的频率关系.[生]红光频率最小,紫光频率最大.[师]对,大家看P27的表.(教师介绍波长,频率范围,强调单位,引导学生阅读讨论表右侧的红字)(四)薄膜干涉[拓展应用提高能力][师]大家通过前面的学习,现在我们来探究另一个问题,是不是只有两个双缝射出的相干光才能发生干涉呢?[生]不一定,关键要看路程差.[师]好,我们再来看一个干涉的实验:薄膜干涉[板书]教师演示:点燃酒精灯,在火焰中洒些氯化钠,使火焰发生黄光.把圆环竖直地插入肥皂溶液中,慢慢向上提起形成薄膜,竖直放好,将大烧杯罩住圆环,减小蒸发,以延长演示时间,便于全体观察.将酒精灯移到膜前,调整好位置,在酒精灯同侧观察到肥皂膜上呈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师]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请大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投影图20—12及以下问题][生1]膜前后两表面均可反射光.[生2]因为肥皂膜厚度不同,所以不同位置处的反射光路程差不同,有的地方可能是半波长的奇数倍,有的地方可能是半波长的偶数倍.[生3]两表面的反射光线来源于同一光线,振动情况一定相同,是相干光.[师]三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大家能弄清薄膜干涉的原因吗?[生]能.[师]好,请大家把自己的想法与课本P27最后一段的分析比较一下.(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准备演示牛顿环实验)[师]大家分析得很好,我再加一个实验,奖励大家.(演示牛顿环实验,直接投影在白色墙上,墙上出现了牛顿环反射光干涉形成的一组明暗相间的同心圆,将屏移到环的另一侧,这里可将装置调整,同样可以观察到与反射干涉条纹互补的一组同心明暗相间的圆环)[师]感兴趣的同学课后抽时间自己来实验,深入研究它,同学们也能给我找点例子吗?(学生讨论,思考)[生]水面上的油膜好像也能反射光线,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师]好,同学们课后去认真观察一下,看来干涉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是见过的,我们真是“视而不见”,“相逢未必曾相识”,生活中有许多现象,看似很普通寻常,却常常蕴含着很深的科学道理,同学们要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究.[师]课本P 28给大家介绍了一个干涉现象在技术上的应用实例,我们一起来看看. [投影图20—13引导学生分析][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我这里为大家提供两个课题,大家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然后确立课题进行研究.1.照相机、摄像机的镜头大多是淡紫色的,为什么?2.全息照相是怎么回事?三、小结[归纳总结,撷取精华]四、布置作业1.课本P 28.1,2,32.探究性学习:从两个课题中选择一个或自选相关课题进行探究.。

13.3 光的干涉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高中物理选修3-4新课 (3)

13.3   光的干涉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高中物理选修3-4新课 (3)

13.3光的干涉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会观察与描述光的双缝干涉现象,认识单色光双缝干涉条纹的特征。

(2)知道单色光双缝干涉亮、暗条纹形成的原理。

(3)知道产生光的干涉现象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观察分析,认识干涉条纹的特征,获得探究活动的体验。

(2)尝试运用波动理论解释光的干涉现象。

(3)体验观察到光的双缝干涉以支持光的波动说的假说上升为理论的方法。

(4)通过机械波的干涉向光的干涉迁移,经历知识同化、抽象建模的物理思维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欣赏光现象的奇妙和谐。

(3)了解光干涉现象的发现对推动光学发展的意义。

2、教学重点1.观察与描述光的双缝干涉现象。

2.双缝干涉中波的叠加形成的明暗条纹的条件及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用波动理论解释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在光的折射一课中,从实验中得出的折射定律1212sin sin n θθ=与从惠更斯原理得出的结论形式一致,是否可以推测光可能是一种波?学生思考与交流后得到:如果光是一种波,则要有波的特征现象作实验支持.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因此可以用光是否具有干涉现象来判断光是不是一种波。

右图是两列水波某时刻干涉的示意图,S 1、S 2是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实线代表波峰,虚线代表波谷,直线OO '是S 1S 2的中垂线,在此时刻介质中a 点为两波谷叠加,b 点、、、为波峰与波谷叠加,c点为两波峰叠加,d点是处于某种中间状态的叠加。

问:a b c d 中哪些是出现振动加强的地方,哪些是出现振动减弱d 地方,哪些是出现振动加强和减弱的中间过渡状态?设问:b点位于什么位置呢?既然S1S2到d点的路程差为零,根据波动理论,两波源在d点处激起的振动总是一致的,虽然该时刻是中间状态的叠加,但两列波在d点处的叠加,激起d点的振动的振幅(教师强调是振幅最大,而非位移最大,即使是振动加强的点,也有位移为零的时候)仍为最大,故d点还是振动加强的地方。

13.3光的干涉-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教案

13.3光的干涉-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教案

光的干涉【学习目标】1.知道光的干涉现象和干涉条件,并能从光的干涉现象中说明光是一种波.2.理解杨氏干涉实验中亮暗条纹产生的原因.3.了解相干光源,掌握产生干涉的条件.5.知道实验操作步骤.6.会进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知识回顾:1.如果两列相同的机械波的波峰传到同一地方这个地方的振幅会怎样?答:振幅会加倍。

2.什么情况下可以观察到的光的衍射最明显?答:障碍物和孔的尺寸大小和波长差不多。

3.我们学过声波可以发生叠加那么光波可以发生叠加吗?答:可以发生叠加。

知识点一、光的干涉光的干涉:(1)光的干涉:在两列光波的叠加区域,某些区域相互加强,出现亮纹,某些区域相互减弱,出现暗纹,且加强和减弱的区域相间,即亮纹和暗纹相间的现象.如图所示,让一束平行的单色光投射到一个有两条狭缝1S 和2S 的挡板上,狭缝1S 和2S 相距很近.如果光是一种波,狭缝就成了两个波源,它们的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这两个波源发出的光在挡板后面的空间互相叠加,发生干涉现象,光在一些位置相互加强,在另一些位置相互削弱,因此在挡板后面的屏上得到明暗相间的条纹.(2)干涉条件:两列光的频率相同,振动情况相同且相差恒定.能发生干涉的两列波称为相干波,两个光源称为相干光源,相干光源可用同一束光分成两列而获得,称为分光法.屏上某处出现明、暗条纹的条件:同机械波的干涉一样,光波的干涉也有加强区和减弱区,加强区照射到光屏上出现亮条纹,减弱区照射到光屏上就出现暗条纹.对于相差为0的两列光波如果光屏上某点到两个波源的路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该点是加强点;如果光屏上某点到两个波源的路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该点是减弱点.因此,出现亮条纹的条件是路程差:k δλ=,012k =L ,,, 出现暗条纹的条件是路程差:(21)2k λδ=+,012k =L ,,,如图所示,若P '是亮条纹,则21r r k λ=-(012k =L ,,,).由图知:22212d r L x ⎛⎫=+- ⎪⎝⎭, 22222d r L x ⎛⎫=++ ⎪⎝⎭,22212r r dx -=, 由于d 很小,212r r L +≈,所以21d r r x L -=, 21()r r L L x k d dλ-==(012k =L ,,,),该处出现亮条纹. 当0k =时,即图中的P 点,12S S 、到达P 点的路程差为零,P 一定是振动加强点,出现亮纹,又叫中央亮纹.当1k =时,为第一亮纹,由对称性可知在P 点的下方也有和P 点上方相对称的亮纹. 同理,由21(21)2r r k λ-=+(012k =L ,,,), 可得(21)2L x k d λ=+⋅(012k =L ,,,),该处出现暗条纹. 双缝干涉条纹特征:有关双缝干涉问题,一定要用双缝干涉的特点进行分析,一是两缝间距d 应很小;二是照射到两缝上的光波必须是相干光;三是两相邻亮纹或两相邻暗纹间的距离L x dλ∆=;四是出现亮纹的条件是路程差21r r k δλ==-,012k =L ,,,;出现暗纹的条件是路程差21(21)2r r k λδ=-=+⋅(012k =L ,,,);五是白光的干涉条纹为彩色,但中央亮纹仍为白色;六是单色光的干涉条纹宽度相同,明暗相间,均匀分布.不同色光条纹宽度不同,波长越长的干涉条纹的宽度越大;七是白光干涉时,各色光的条纹间距离不等.一般情况下很难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的原因:由于不同光源发出的光频率一般不同,即使是同一光源,它的不同部位发出的光也不一定有相同的频率和恒定的相差,在一般情况下,很难找到那么小的缝和那些特殊的装置.故一般情况下不易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例题 1.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双缝到光屏上P 点的距离之差为0.6m μ,若分别用频率141 5.010Hz f =⨯和1427.510Hz f =⨯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双缝,则P 点出现明、暗条纹的情况是( ).A .单色光1f 和2f 分别照射时,均出现明条纹B .单色光1f 和2f 分别照射时,均出现暗条纹c .单色光1f 照射时出现明条纹,单色光2f 照射时出现暗条纹D .单色光1f 照射时出现暗条纹,单色光2f 照射时出现明条纹【思路点拨】光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处出现亮条纹;与两个狭缝的光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处出现暗条纹.【答案】C【解析】该题考查双缝干涉实验中屏上出现明、暗条纹的条件.根据已有波的叠加知识知,与两个狭缝的光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处出现亮条纹,与两个狭缝的光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处出现暗条纹.据c fλ=可得 861141310m 0.610m 0.60m 5.010c f λμ-⨯===⨯=⨯, 862142310m 0.410m 0.40m 7.510c f λμ-⨯===⨯=⨯, 即10.60md μλ==,2230.60m 322d λμλ===⨯, 可得出正确选项为C .【总结升华】记住双缝干涉中后面光屏出现明暗务纹的条件:光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处出现亮条纹;与两个狭缝的光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处出现暗条纹.课堂练习一:劈尖干涉是一种薄膜干涉,其装置如图1所示.将一块平板玻璃放置在另一平板玻璃之上,在一端夹入两张纸片,从而在两玻璃表面之间形成一个劈形空气薄膜.当光垂直入射后,从上往下看到的干涉条纹如图2所示.干涉条纹有如下特点:⑴任意一条明条纹或暗条纹所在位置下面的薄膜厚度相等;⑵任意相邻明条纹或暗条纹所对应的薄膜厚度差恒定.现若在图1装置中抽去一张纸片,则当光垂直入射到新的劈形空气薄膜后,从上往下观察到的干涉条纹( )A .变疏B .变密C .不变D .消失【思路点拨】从空气膜的上下表面分别反射的两列光是相干光,其光程差为空气层厚度的2倍,当光程差x n ∆λ=时此处表现为亮条纹,故相邻亮条纹之间的空气层的厚度差为λ12.【答案】A【解析】从空气膜的上下表面分别反射的两列光是相干光,其光程差为2x d ∆=,即光程差为空气层厚度的2倍,当光程差x n ∆λ=时此处表现为亮条纹,故相邻亮条纹之间的空气层的厚度差为λ12,显然抽去一张纸后空气层的倾角变小,故相邻亮条纹(或暗条纹)之间的距离变大.故干涉条纹条纹变疏,故A 正确.故选A .【总结升华】掌握了薄膜干涉的原理和相邻条纹空气层厚度差的关系即可顺利解决此类题目.课堂练习二:如图所示是双缝干涉实验装置,使用波长为600 nm 的橙色光源照射单缝S ,在光屏中央P 处观察到亮条纹,在位于P 点上方的1P 点出现第一条亮纹中心(即1P 到12S S 、的光程差为一个波长),现换用波长为400 nm 的紫光源照射单缝,则( ).A .P 和1P 仍为亮点B .P 为亮点,1P 为暗点C .P 为暗点,1P 为亮点D .P 、1P 均为暗点【答案】B【解析】从单缝S 射出的光波被12S S 、两缝分成的两束光为相干光,由题意,屏中央P 点到12S S 、距离相等,即由12S S 、分别射出的光到P 点的路程差为零,因此是亮纹中心,因而,无论入射光是什么颜色的光,波长多大,P 点都是中央亮纹中心.而1P 点到12S S 、的光程差刚好是橙光的一个波长,即1112||600 nm P S P S λ==橙-,则两列光波到达1P 点振动情况完全一致,振动得到加强,因此,出现亮条纹.当换用波长为400 nm 的紫光时,1112||600 nm 32P S P S λ==紫-/,则两列光波到达1P 点时振动情况完全相反,即由12S S 、射出的光波到达1P 点时就相互消弱,因此,出现暗条纹.综上所述,B 项正确.【总结升华】判断屏上某点为亮纹还是暗纹,要看该点到两个光源(双缝)的路程差(光程差)与波长的比值,要记住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处出现亮条纹,等于半波长奇数倍处为暗条纹.还要注意这一结论成立的条件是:两个光源情况完全相同.课堂练习三: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如果( ).A .用白光作为光源,屏上将呈现黑白相间的条纹B .用红光作为光源,屏上将呈现红黑相间的条纹C .用红光照射一条狭缝,用紫光照射另一条狭缝,屏上将呈现彩色条纹D .用紫光作为光源,遮住其中一条狭缝,屏上将呈现间距不等的条纹【答案】B 、D【解析】白光作为光源,屏上将呈现彩色条纹,A 错;B 为红光的双缝干涉,图样为红黑相间,故B 正确;红光和紫光频率不同,不能产生干涉图样,C 错;遮住一条狭缝时,紫光将发生单缝衍射,形成衍射图样,D 正确.。

新课标人教版3-4选修三13.3《光的干涉》WORD教案1

新课标人教版3-4选修三13.3《光的干涉》WORD教案1
难点: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教学
过程
主要内容
(教师填教法或点拨的方法,
学生填知识要点或反思)
一.
二.三、Βιβλιοθήκη 四五实验原理
使太阳光或单色光,通过一个具有单一狭缝的挡板,成为线光源,再让这束光射到另一个具有相隔很近的两条狭缝的挡板上,而单缝到两条狭缝的距离相等,通过双缝的两条光就成了相干光源,当它们相遇再屏幕上时,相互叠加就形成了稳定的干涉条纹
△x=lλ/d
教学反思
八.课后作业: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
②接好光源,打开开光,使灯丝正常发光
③调节各器件的高度,使光源灯丝发出的光能沿轴线到达光屏
④安装双缝和单缝,中心大致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使双缝与单缝平行,两者间距约5到10厘米,这时可观察白光的干涉条纹
⑤再在单缝和光源间放上滤光片,观察单色光的干涉条纹
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①安装测量头,调节至可清晰观察到干涉条纹
根据可以计算出单色光的波长,公式中
为相邻两条亮纹间的距离,波长用λ表示,d表示两个狭缝之间的距离,l为挡板与屏间的距离.
实验器材:
双缝干涉仪:包括光源,虑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光屏,光具座,测量头及刻度尺等
杨氏双缝实验的规律
如图所示的双缝实验中,屏离开挡板越远,条纹间的距离越大,另一方面,实验所用光波的波长越大,条纹间的距离也越大,这是为什么?
运用几何知识
r2-r1=dsinθ
X=ltanθ≈lsinθ
当两列波的路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即dx/l=±kλ,(k=0,1, 2…)
时才会出现亮条纹,亮条纹
位置为:X=±klλ/d
相邻两个明(或暗)条纹之间的距离为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4第十三章3光的干涉学案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4第十三章3光的干涉学案Word版含解析

3 光的干涉找两只完全一样的手电筒,照射同一区域,能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吗?提示:不能.两只手电筒属于各自独立发光的光源,两者发出的光是非相干光,因此它们照射到同一点上时不发生干涉,所以无干涉条纹.【例1】 两个普通白炽灯发出的光相遇时,我们观察不到干涉条纹,这是因为( ) A .两个灯亮度不同 B .灯光的波长太短C .两个灯光的振动情况不同D .电灯发出的光不稳定【导思】 从两束光发生干涉的条件去分析.【解析】 一般情况下,两个不同的光源发出的光或同一个光源的不同部分发出的光振动情况往往是不同的,由点光源发出的光或同一列光分出的两列光其振动情况是相同的.光的干涉必须具备的条件: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答案】 C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以白光为光源,在屏幕上观察到了彩色干涉条纹,若在双缝中的一缝前放一红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红光),另一缝前放一绿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绿光),已知红光与绿光频率、波长均不相等,这时( C )A .只有红色和绿色的双缝干涉条纹,其他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消失B .红色和绿色的双缝干涉条纹消失,其他颜色的干涉条纹依然存在C .任何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都不存在,但屏上仍有光亮D .屏上无任何光亮解析:两列光波发生干涉的条件之一是频率相等,利用双缝将一束光分成能够发生干涉的两束光,在光屏上形成干涉条纹,但分别用绿色滤光片和红色滤光片挡住两条缝后,红光和绿光频率不等,不能发生干涉,因此屏上不会出现干涉条纹,但仍有红光和绿光照射到屏幕上.考点二 屏上出现亮、暗条纹的条件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在同一点引起的振动的叠加,如亮条纹处某点同时参与的两个振动步调总是一致,即振动方向总是相同;暗条纹处振动步调总相反.1.亮条纹的条件屏上某点P 到两条缝S 1和S 2的路程差正好是波长的整数倍或半波长的偶数倍,即|PS 1-PS 2|=kλ=2k ·λ2(k =0,1,2,3…).k=0时,PS1=PS2,此时P点位于屏上的O处,为亮条纹,此处的条纹叫中央亮纹. 2.暗条纹的条件屏上某点P到两条缝S1和S2的路程差正好是半波长的奇数倍,即|PS1-PS2|=(2k+1)λ2(k =0,1,2,3…).如果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到达亮纹处的光能量比较集中,而在暗纹处基本没有光能量传到该处.【例2】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屏上P点到双缝S1、S2的距离之差Δx1=0.75 μm,光屏上Q点到双缝S1、S2的距离之差Δx2=1.5 μm,如果用频率为6.0×1014Hz的绿光照射双缝,则()A.P点出现亮条纹,Q点出现暗条纹B.Q点出现亮条纹,P点出现暗条纹C.两点均出现亮条纹D.两点均出现暗条纹【导思】本题考查在双缝干涉现象中亮暗条纹的判断条件,分清楚光的路程差与波长如何决定亮暗条纹的情况是解决该题的关键.【解析】由c=λf知绿光的波长为λ=cf=3×1086×1014m=0.5 μm.P点到双缝S1、S2的光的路程差与绿光的半波长相比为:Δx1λ2=0.750.52=3,即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所以P点出现暗条纹.Q点到双缝S1、S2的光的路程差与绿光的半波长相比为:Δx2λ2=1.50.52=6,即为半波长的偶数倍,所以Q点出现亮条纹.【答案】 B如图表示某双缝干涉的实验装置,当用波长为0.4 μm的紫光做实验时,由于像屏大小有限,屏上除中央亮条纹外,两侧只看到各有3条亮条纹,若换用波长为0.6 μm的橙光做实验,那么该像屏上除中央条纹外,两侧各有几条亮条纹?答案:2条解析:设用波长0.4 μm的光入射,条纹宽度为Δx1,则Δx1=ldλ1,屏上两侧各有3条亮纹,则屏上第三条亮纹到中心距离为3Δx1.用0.6 μm光入射,设条纹宽度为Δx2,则Δx2=ldλ2,设此时屏上有x条亮纹,则有xΔx2=3Δx1代入数据解之得x=2,∴两侧各有2条亮纹.重难疑点辨析双缝干涉图样的特点1.单色光的干涉图样若用单色光作光源,则干涉条纹是明暗相间的条纹,且条纹间距相等.中央为亮条纹,两相邻亮条纹(或暗条纹)间距离与光的波长有关,波长越大,条纹间距越大.2.白光的干涉图样若用白光作光源,则干涉条纹是彩色条纹,且中央条纹是白色的.这是因为(1)从双缝射出的两列光波中,各种色光都能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各种色光都在中央条纹处形成亮条纹,从而复合成白色条纹.(2)两侧条纹间距与各色光的波长成正比,即红光的亮条纹间距宽度最大,紫光的亮条纹间距宽度最小,即除中央条纹以外的其他条纹不能完全重合,这样便形成了彩色干涉条纹.【典例】白光是复色光,包含各种颜色的光,不同颜色的光,其频率不同,因此在空气中传播时的波长不同.用白光做双缝干涉实验,在屏上可看到干涉条纹,若某点O与两狭缝的距离相等,则()A.干涉条纹是黑白的,O处是亮条纹B.干涉条纹是黑白的,O处是暗条纹C.干涉条纹是彩色的,O处是亮条纹D.干涉条纹是彩色的,O处是暗条纹【解析】由于不同色光波长不同,对于屏上的某点,其路程差可能等于某种色光波长的整数倍,但不一定也正好等于其他色光波长的整数倍,则在该点这种色光为亮条纹,而其他色光不一定为亮条纹,因此,不同色光在不同位置得到加强,干涉条纹是彩色的.O点与两狭缝的路程差为零,因此所有色光都加强,为亮条纹.故选项C正确.【答案】 C分析双缝干涉中明暗条纹问题的技巧(1)一般解题步骤:①由题设情况依λ真=nλ介,求得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波长.②由屏上出现明暗条纹的条件判断光屏上出现的是明条纹还是暗条纹.③根据明条纹的判断式Δr=kλ(k=0,1,2,…)或暗条纹的判断式Δr=(2k+1)λ2(k=0,1,2,…),判断出k的取值,从而判断条纹数.(2)应注意的问题:①λ真=nλ介可以根据c=λ真f、v=λ介f、n=cv三个式子推导得到.②两列光发生干涉的条件是两列光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③相干光的获得方法.a.将一束光分成两束而获得,此法称为分光法.b.利用激光.1.能发生干涉的两束光应是(C)A.亮度一样B.颜色一样C.频率相等D.传播方向相同解析:产生干涉的条件是两光源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2.从两只相同的手电筒射出的两束光,当它们在某一区域叠加后,看不到干涉图样,这是因为(D)A.手电筒射出的光不是单色光B.干涉图样太细小看不清楚C.周围环境的光太强D.这两束光为非相干光解析:本题虽强调两只手电筒相同,但它们发出的光仍然是非相干光,不满足产生干涉的条件,所以看不到干涉图样.选项D 正确.3.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绿光通过单缝S 后,投射到具有双缝的挡板上,双缝S 1和S 2与单缝的距离相等,光通过双缝后在与双缝平行的屏上形成干涉条纹.屏上O 点距双缝S 1和S 2的距离相等,P 点是距O 点最近的第一条亮条纹.如果将入射的单色光换成红光或蓝光,讨论屏上O 点及其上方的干涉条纹的情况是( C )A .O 点是红光的暗条纹B .O 点不是蓝光的亮条纹C .红光的第一条亮条纹在P 点的上方D .蓝光的第一条亮条纹在P 点的上方解析:O 点处光程差为零,对于任何光都是振动加强点,均为亮条纹,故A 、B 错;红光的波长比绿光长,蓝光的波长比绿光短,根据Δx =ld λ可知,C 正确.4.如图所示的杨氏双缝干涉图中,小孔S 1、S 2发出的光在像屏某处叠加时,当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就加强,形成亮条纹,如果光波波长是400 nm ,屏上P 点与S 1、S 2距离差为1 800 nm ,那么P 处将是暗条纹.解析:由光的干涉条件知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就加强,形成明条纹.δ=1 800400λ=92λ,将形成暗条纹.5.用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已知屏上一点P 到双缝的路程差δ=1.5×10-6 m ,当单色光波长λ1=0.5 μm 时,P 点将形成亮纹还是暗纹?若单色光波长λ2=0.6 μm 呢?此时在中央亮纹和P 点之间有几条暗纹?答案:亮纹 暗纹 两条解析:由题意知,P 到双缝的路程差δ=1.5×10-60.5×10-6λ1=3λ1,满足波长的整数倍,在P 点形成亮条纹.当单色光波长λ2=0.6 μm 时,δ=1.5×10-60.6×10-6λ2=52λ2,满足半波长的奇数倍,在P 点形成暗条纹.在0~52λ2范围内12λ2和32λ2满足半波长的奇数倍,出现暗条纹,故此时在中央亮纹和P 点之间有两条暗纹.。

人教版选修3-4 13.3 光 的 干 涉 教案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选修3-4 13.3 光 的 干 涉 教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中人教版物理课时13.3光的干涉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干涉现象。

理解光是一种波,干涉是波特有的性质。

2.明确光产生干涉的条件以及相干光源的概念。

3.理解干涉的原理、干涉条纹形成的原因及特点,能够利用明暗条纹产生的条件解决相应的问题。

重点难点:光的干涉产生的条件,形成明暗条纹的条件,以及双缝干涉中明暗条纹的有关计算。

教学建议:本节主要讲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和决定条纹间距的条件。

教学中要注意回顾和应用机械波干涉的相关知识,分析光屏上明暗条纹的分布规律,这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光的波动性的认识。

本节做好光的干涉的演示实验是使学生正确理解本节知识的关键。

导入新课:在托马斯·杨之前,不少人都曾进行过光学实验,试图找到证明光的波动性的有力证据: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但这些实验都失败了,原因是他们不能找到相干光源。

直到1801年托马斯·杨做了著名的干涉实验,为光的波动说奠定了基础。

杨氏干涉实验巧妙地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它的巧妙之处在哪?1.杨氏干涉实验(1)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①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证明光的确是一种②波。

(2)双缝干涉实验:让一束③单色光投射到一个有两条狭缝的挡板上,狭缝相距很近,就形成了两个波源,它们的④频率、⑤相位和⑥振动方向总是相同。

这两个波源发出的光在挡板后互相叠加,挡板后面的屏上就可以得到⑦明暗相间的条纹。

2.决定条纹间距的条件(1)出现亮条纹的条件:当两个光源与屏上某点的距离之差等于半波长的⑧偶数倍时(即恰好等于波长的⑨整数倍时),两列光在这点相互⑩加强,这里出现亮条纹。

(2)出现暗条纹的条件:当两个光源与屏上某点的距离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时,两列光在这点相互削弱,这里出现暗条纹。

1.杨氏实验观察到的是什么现象?为什么说它证明了光是一种波?解答:干涉现象,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2.双缝干涉实验中为什么用激光做光源?解答:激光亮度高、相干性好。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413.3光的干涉学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413.3光的干涉学案

第十三章第3节光的干涉【学习目标】1.观察光的干涉现象2.知道决定干涉条纹间距的条件,认识出现亮条纹和暗条纹的位置特点【重点、难点】重点:1观察与描述光的双缝干涉现象.2知道产生光的干涉现象的条件,认识干涉条纹的特征.难点:用波动理论解释亮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学情分析】学生大多在生活中没有光的干涉现象的体验,但通过学习,已有水波、声波等机械波干涉的经验与理论,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构建新知识框架的能力,可以从已感知的机械波干涉现象与规律延伸至待认定的光是波的推想.【回顾旧知】两列波要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如何判断空间质点为振动加强点还是振动减弱点?【自主学习】1.产生稳定干涉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相干光源:让一束_____________的单色光(如红色激光束)投射到两条相距很近的平行狭缝S1和S2上,再由狭缝S1和S2组成了两个振动情况总是__________的光源,这样的波源被称为相干光源.3.双缝干涉中,如果入射的是单色光,出现___________的干涉条纹,当屏上某点到双缝的路程差恰为__________时,在该处将出现亮条纹.当屏上某点到双缝的路程差恰为_________时,在该处将出现暗条纹.4.条纹间距Δx与波长λ的关系:用不同波长的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干涉条纹间的距离Δx 不同,在双缝间距离d和双缝到光屏的距离l一定的情况下,波长越长,干涉条纹间的距离越__________;用白光做双缝干涉时,得到彩色干涉条纹,这表明组成白光的各单色光的波长,其中红光波长最______________,紫光波长最_________;Δx、d、l及λ间满足:Δx=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光的干涉条件及出现明暗条纹的规律1.光产生明显干涉的条件是什么?2.产生明暗条纹时有何规律:(1)两列振动步调相同的光源:(2)两列振动步调正好相反的光源:【提问展示问题预设】知识点一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例1如图13-2-1所示,在用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若单缝S从双缝S1、S2的中央对称轴位置处稍微向上移动,则()A.不再产生条纹B.仍可产生干涉条纹,且中央亮纹P的位置不变C.仍可产生干涉条纹,中央亮纹P的位置略向上移D.仍可产生干涉条纹,中央亮纹P的位置略向下移巧解提示如果向下稍稍移动双缝,结果会怎样?(中央亮纹上移)例2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双缝到光屏上P点的距离之差为0.6 μm,若分别用频率为f1=5.0×1014 Hz和f2=7.5×1014 Hz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双缝,则P点出现明、暗条纹的情况是()A.单色光f1和f2分别照射时,均出现明条纹B.单色光f1和f2分别照射时,均出现暗条纹C.单色光f1照射时出现明条纹,单色光f2照射时出现暗条纹D.单色光f1照射时出现暗条纹,单色光f2照射时出现明条纹方法归纳:知识点二相干光源例3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以白光为光源,在屏幕上观察到了彩色干涉条纹,若在双缝中的一缝前放一红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红光),另一缝前放一绿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绿光),这时()A.只有红色和绿色的双缝干涉条纹,其他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消失B.红色和绿色的双缝干涉条纹消失,其他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依然存在C.任何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都不存在,但屏上仍有光亮D.屏上无任何光亮例4对两列光波在空中叠加,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同的色光有可能产生干涉现象B.不同的色光不可能产生干涉现象C.光的强度不同有可能产生干涉现象D.光的强度不同不可能产生干涉现象方法归纳【小组讨论问题预设】怎样解释某些位置出现亮纹呢,某些位置出现暗纹呢?需要满足怎样的条件?【当堂检测】1.从两支手电筒射出的光,当它们照射到同一点时看不到干涉条纹,是因为:A、手电筒射出的光不是单色光;B、干涉图样太细小,看不清楚;C、周围环境的漫反射光太强;D、两个光源是非相干光源。

13.3 光的干涉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高中物理选修3-4新课 (7)

13.3   光的干涉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高中物理选修3-4新课 (7)

教师强调以下两点:单缝的作用是获取单一频率的光源;双缝屏上的两条狭缝离的很近,到前一条狭缝的距离相等,所以两条狭缝处光的振动情况完全相同.说明杨氏最初的实验所用的不是狭缝,而是小孔,后来,他发现改用狭缝后干涉图样更加明亮,于是后人把他的实验叫做双缝干涉实验.杨氏实验成功获得亮暗相间的干涉图样,证明光的确(换马斯缝验意图介实验)(板书)2.双缝干涉演示实验(教师采用白光做为光源演示双缝干涉实验) 教师操作:(1)介绍双缝实验仪器.(2)在光源前加一红光滤光片,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板书)双缝干涉图样的特征 (1).亮暗相间的条纹; (2). 条纹间距相等;(3). 光到达的范围比“直线传播”的大. 教师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图样?怎样用波动理论解释光的干涉现象. (板书)三、研究双缝干涉图样的成因教师讲解要点:⑴说明示意图是两列波某一时刻峰谷位置分布图.⑵说明两列波的振动情况完全相同,在两列波峰峰、谷谷相遇位学生活动:①在加双缝前,请一学生来观察双缝,因为双缝间距太小,大约一般很难看出是双缝,可以让其他同学帮助想办法,如将双缝屏迎着光去看便可看出.描述加双缝前、后在光屏上观察到的现象:光到达屏上的范围比不加双缝时大了;屏上出现了亮(红)暗相间的条纹;条纹间距相等;还可以请刚才观察双缝的学生说出,亮暗相间的条纹走向与双缝的方向平行.学生注意思考和聆听为什么在有些地方出现亮纹方出现暗纹置均是加强点;而峰谷相遇位置均是减连线中垂线上的点,,是加强点,并说明此直线上的点均是加强点.连线中垂线两侧最靠近中垂线对称位置上的点,即两列波峰谷相遇点,这些点到两波源的路程差⑸再分析远离中垂线上的点,又是加的路程差是即在这些地方出现亮的路程差是即,在这些地方出干涉现象是波的特征现象,双缝干涉实验的成功说明光的确是一种波.双缝干涉实验最重要的控制是获得两个完全相同的光源!教室里的两盏白炽灯不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光源,所以发出的光不会发生干涉;我们刚才的实验中,通过双缝获得了可以产生干涉图样的光教师引导学生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振动加强区与减弱区的分布是相互间隔的,而且是稳定的.结合干涉图样分析:叠加加强区,光能量较强——亮;叠加减弱区,光能量较弱——暗.于是得到亮暗相间的干涉图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双缝的间距有关,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双缝至屏的距离有关.屏用述叠理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13.3光的干涉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干涉现象。

理解光是一种波,干涉是波特有的性质。

2.明确光产生干涉的条件以及相干光源的概念。

3.理解干涉的原理、干涉条纹形成的原因及特点,能够利用明暗条纹产生的条件解决相应的问题。

重点难点:光的干涉产生的条件,形成明暗条纹的条件,以及双缝干涉中明暗条纹的有关计算。

教学建议:本节主要讲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和决定条纹间距的条件。

教学中要注意回顾和应用机械波干涉的相关知识,分析光屏上明暗条纹的分布规律,这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光的波动性的认识。

本节做好光的干涉的演示实验是使学生正确理解本节知识的关键。

导入新课:在托马斯·杨之前,不少人都曾进行过光学实验,试图找到证明光的波动性的有力证据: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但这些实验都失败了,原因是他们不能找到相干光源。

直到1801年托马斯·杨做了著名的干涉实验,为光的波动说奠定了基础。

杨氏干涉实验巧妙地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它的巧妙之处在哪?1.杨氏干涉实验(1)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①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证明光的确是一种②波。

(2)双缝干涉实验:让一束③单色光投射到一个有两条狭缝的挡板上,狭缝相距很近,就形成了两个波源,它们的④频率、⑤相位和⑥振动方向总是相同。

这两个波源发出的光在挡板后互相叠加,挡板后面的屏上就可以得到⑦明暗相间的条纹。

2.决定条纹间距的条件(1)出现亮条纹的条件:当两个光源与屏上某点的距离之差等于半波长的⑧偶数倍时(即恰好等于波长的⑨整数倍时),两列光在这点相互⑩加强,这里出现亮条纹。

(2)出现暗条纹的条件:当两个光源与屏上某点的距离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时,两列光在这点相互削弱,这里出现暗条纹。

1.杨氏实验观察到的是什么现象?为什么说它证明了光是一种波?解答:干涉现象,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2.双缝干涉实验中为什么用激光做光源?解答:激光亮度高、相干性好。

3.光的干涉能用叠加原理解释吗?解答:能。

主题1:光的干涉问题:(1)光是一种波,跟波有相似的特性。

上一章我们学了波的干涉,什么是光的干涉呢?(2)光的干涉条件是什么?(3)如何获得相干光源?(4)思考后讨论,为什么生活中很少见到光的干涉现象呢?解答:(1)在两列光波的叠加区域,某些区域相互加强,出现亮纹,某些区域相互减弱,出现暗纹,且加强区域和减弱区域相互间隔,即亮纹和暗纹相互间隔,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干涉。

(2)两列光的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或两列光振动情况总是相同。

(3)采用将一束光一分为二的方法可获得相干光源,称为分光法。

(4)不同光源发出的光频率一般不同,即使是同一光源,它的不同部位发出的光也不一定有相同的频率和恒定的相位差。

故一般情况下不易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知识链接:用波的干涉的有关知识来类比光的干涉,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主题2:双缝干涉条件问题:有同学认为两列相干光叠加时,只有波峰、波峰相遇或波谷、波谷相遇才出现明条纹;只有波峰、波谷相遇才出现暗条纹。

请问,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解答:不对。

只要相遇处两列光振动方向始终相同,就出现亮条纹;只要相遇处两列光振动方向始终相反,就出现暗条纹。

知识链接:两列相干光叠加,加强区出现明条纹,减弱区出现暗条纹。

主题3:双缝干涉中明、暗条纹的形成与路程差的关系问题:光屏上某点到缝S1、S2的路程差为波长整数倍时振动加强,出现明条纹;路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振动减弱,出现暗条纹,如图所示。

(1)如果光屏上某点到光源S1、S2的路程差为0时出现哪种条纹?(2)以上规律能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吗?如果能,请写出来。

解答:(1)光屏上某点到光源S1、S2的路程差为0的点是干涉条纹的中央,也就是光屏上的P0点,该点出现明条纹,也叫中央亮条纹。

(2)光屏上某点到光源S1、S2的路程差为Δr(也叫光程差),Δr为光波波长的整数倍时,该处振动加强(明条纹),Δr为光波半波长的奇数倍时,该处振动减弱(暗条纹),即Δr=r2-r1=±kλ(k=0,1,2,3,…),亮条纹Δr=r2-r1=±(2k-1)λ(k=1,2,3,…),暗条纹。

知识链接:光的干涉现象也是波的干涉现象。

1.(考查干涉现象的条件)能产生干涉现象的两束光是()。

A.振幅相同的两束光B.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的两束光C.两只完全相同的灯泡发出的红光D.同一光源的两个发光部分发出的光【解析】只有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的两束光波,在它们相遇的空间里才能够产生稳定的干涉,观察到稳定的干涉图样。

为了得到相干光,通常是把同一光源发出的一束光分成两束。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在光源和双缝间设置一个狭缝就是让点光源发出的一束光经过双缝后得到的两束光成为相干光。

【答案】B【点评】两束光能产生干涉,必须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

2.(考查产生亮条纹的条件)双缝干涉的实验中,如果在光屏上的P点出现亮条纹,则光波从双缝S1、S2到P点的距离差应是 ()。

A.波长的整数倍B.半波长的整数倍C.波长的奇数倍D.半波长的偶数倍【解析】当屏上某点到双缝距离之差等于单色光波长的整数倍或半波长的偶数倍时,该处出现亮条纹,选项A、D正确;当屏上某点到双缝距离之差等于单色光波长的奇数倍时,该处出现亮条纹,但出现亮条纹并不能说明双缝距离之差是单色光波长的奇数倍,选项C错误;当屏上某点到双缝距离之差为半波长的整数倍时,既可能是波长的整数倍,也可能是半波长的奇数倍,因此不一定出现亮条纹,选项B不正确。

【答案】AD【点评】产生亮条纹的位置,光程差应是半个波长的偶数倍或波长的整数倍。

3.(考查干涉现象中明、暗条纹的条件)如图所示的杨氏双缝干涉的实验中,如果光屏上的P点是亮条纹,那么光波从缝S1、S2到P的光程差Δs应是( )。

A.波长的整数倍B.半波长的整数倍C.只是波长的奇数倍D.只是半波长的奇数倍【解析】在杨氏双缝干涉的实验中,S1、S2两缝发出的光具备干涉条件,P点是亮条纹,则两列光在P点叠加过程中相互加强,光程差Δs应为半波长的偶数倍,即波长的整数倍。

【答案】A【点评】半波长的偶数倍就是波长的整数倍。

4.(考查对明暗条纹的判断)如图所示,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激光的波长为5.30×10-7 m,屏上P点距双缝S1和S2的路程差为7.95×10-7 m,则在这里出现的应是(选填“亮条纹”或“暗条纹”)。

【解析】=1.5,即Δs=1.5λ,故P点应出现暗条纹。

【答案】暗条纹【点评】光程差是半个波长的奇数倍的位置产生暗条纹。

拓展一:双缝干涉的必要条件1.两盏普通白炽灯发出的光相遇时,我们观察不到干涉条纹,这是因为()。

A.两盏灯亮度不同B.灯光的波长太短C.两灯光的频率不同D.电灯发出的光不稳定【分析】只有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的两束光相遇才可以产生干涉现象。

其中,频率相同是首要条件。

【解析】双缝干涉的必要条件之一是频率相同,即使两盏一样的普通白炽灯发出的光的频率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选项C正确。

【答案】C【点拨】①干涉的必要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即两束光一定要为相干光,在解答这类问题时一定要牢牢地抓住这个条件。

②一般情况下,两个不同的光源发出的光或同一个光源的不同部分发出的光的振动情况往往是不同的,不能满足干涉的条件,所以观察不到干涉条纹。

由光源上同一点发出的光或同一列光分出的两列光其振动情况是相同的。

③激光是相干性很强的光,所以做双缝干涉实验时我们用的是氦氖激光器发出的红色激光。

拓展二:对双缝干涉条纹明暗的判断2.线光源a发出的光波长为480 nm,线光源b发出的光波长为672 nm,则()。

A.用a做双缝干涉实验,屏上与双缝路程差为s1=1.68 μm的P处将出现暗条纹B.用b做双缝干涉实验,屏上与双缝路程差为s1=1.68 μm的P处将出现亮条纹C.用a做双缝干涉实验,屏上与双缝路程差为s2=1.44 μm的Q处将出现亮条纹D.用b做双缝干涉实验,屏上与双缝路程差为s3=1.008 μm的M处将出现亮条纹【分析】某点是亮条纹还是暗条纹取决于该点到两光源的路程差,只要分析出路程差即可判断是亮条纹还是暗条纹。

【解析】题中两光源发出的光的半波长分别为λ1=×480×10-9m=2.40×10-7 m,λ2=×672×10-9 m=3.36×10-7 mP、Q、M三处到双缝的路程差可表示为s 1=1.68×10-6 m=7·λ1=5·λ2s 2=1.44×10-6 m=6·λ1s 3=1.008×10-6 m=3·λ2可见,用a、b两光源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屏上P处到双缝的路程差都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P处均出现暗条纹,A正确,B错误;用a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屏上Q 处到双缝的路程差恰等于线光源a半波长的偶数倍,Q处应为亮条纹,C正确;用b 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屏上M处到双缝的路程差恰等于线光源b半波长的奇数倍,M 处应为暗条纹,D错误。

【答案】AC【点拨】根据明暗条纹形成的条件判断屏上某点是出现亮条纹还是暗条纹的方法是①当屏上某点到双缝S1、S2的路程差为波长整数倍时振动加强,出现亮条纹;②当屏上某点到双缝S1、S2的路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振动减弱,出现暗条纹。

一、物理百科麦克耳孙干涉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麦克耳孙干涉仪是利用干涉条纹精确测定长度和长度改变的仪器。

它是麦克耳孙在1881年设计成功的。

麦克耳孙和莫雷应用该仪器进行了测定以太风的著名实验。

后人根据此种干涉仪研制出各种具有实用价值的干涉仪。

如图所示,G2的一面镀上半透半反膜,M1、M2为平面反射镜,M1是固定的,M2和精密丝相连,使其可前后移动,最小读数为10-4 mm,可读到10-5 mm,M1和M2后各有几个小螺丝可调节其方位。

当M2和M1'严格平行时,M2移动,表现为等倾干涉的圆环形条纹不断从中心“吐出”或向中心“消失”。

两平面镜之间的“空气间隙”距离增大时,中心就会“吐出”一个个条纹;反之则“吞进”一个个条纹。

M2和M 1'不严格平行时,则表现为等厚干涉条纹,M1移动时,条纹不断移过视场中某一标记位置。

光束2三次穿过分光板,而光束1只通过分光板一次。

补偿板就是为了消除这种不对称而设置的。

在使用单色光源时,补偿板并非必要,可以利用空气光程来补偿;但在使用复色光源时,因玻璃和空气的色散不同,补偿板则是不可缺少的。

若要观察白光的干涉条纹,而相干光的光程差要非常小,即两臂基本上完全对称,此时可以看到彩色条纹;若M1或M2稍作倾斜,则可以得到等厚的交线处(d=0)的干涉条纹为中心对称彩色直条纹,中央条纹由于半波损失变为暗条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