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动理论的山水社区景观设计实践——以珠海新光御景山花园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互动理论的山水社区景观设计
实践
——以珠海新光御景山花园为例*
孙虎1,2,孙晓峰2
(1.南京林业大学;2.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不仅关注社区景观的风格与造型,良好的互动体验也成为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当居民积极利用社区公共场所,邻里互动与交往
增强,社区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得到延续。针对当下社区景观存在的归属感和体验感缺失、
使用率低等问题,本文基于互动理论提出了山水社区作为设计方法论。以珠海御景山花园
景观设计为例,探索山水社区景观设计与互动理论的结合方式,包括空间体验、生态体验、
艺术体验,以期增进人与环境、人与人的互动,建构一个睦邻友好型的当代社区景观范式,
让景观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提升居民的参与感与归属感,以此促进当下社区景观设计的更
新与活化,凸显社区景观的特色与内涵。
关键词:山水社区;景观设计;珠海新光御景山花园;互动理论
DOI:10.16397/ki.1671-1165.201901078
现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着传统社区,以经济理性和社会流动的力量冲击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共同体意识和情感性联系。当下,社区景观设计普遍存在空间僵化、使用率低、体验感缺失等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长期以来,除儿童活动场所、观景平台、休闲场所和健身场所等,居住区中没有更多的景观功能空间;第二,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过于追求视觉冲击而忽略其他感官感受。这种只注重视觉体验、功能单一且乏味的景观空间并没有对社区情感性联系的构建有积极意义。
针对社区景观对当下社区情感性联系构建的缺失,笔者提出以山水社区作为设计方法论,基于互动理论综合考虑景观空间的功能性和体验性,活化居住区景观,提高景观空间的使用率,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构成人与景观空间、人与人的良性互动关系。基于此,本文以珠海新光御景山花园为例,阐述山水社区如何通过设计使居民与景观空间有更多的互动,以产生共同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拉近彼此间的社会和心理距离,推进当下社区共同体意识和情感性联系的构建。
*收稿日期:2018-10-12
作者简介:孙虎,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兼职教授,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晓峰,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
—78
—
一、名词解析
(一)互动理论
互动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以产品设计为研究对象,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为其主要代表性人物。他指出必须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交互或者互动,用户体验是互动设计的重点。唐纳德·诺曼在其著作《好用型设计》中阐明了“产品设计的目标应该自然地引导使用者,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期望提升消费者和设计者对易于使用、易于操作的产品的需求和觉醒”的观点。在我国,姚雪艳指出,为了营造适宜现代人居住的景观环境,互动性住区景观的建设至关重要。[1]贾嘉阐述了景观设计将从过去的关注个体要素,向研究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转变。[2]张燈子分析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时间觉、位置觉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通过多感官体验激发人们内心情感,实现人与景观良好互动。[3]
从字面意思来看,“互”是指交替、相互,“动”则指使起作用或变化。互动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意思,确切地说是指一种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构成互动关系的过程,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区分。[4]互动关系,既有外在形式上的交流,又有文化、生态等内在层面上的影响和延续,是多层次的。互动类型按照互动的结果,可以划分为良性互动和非良性互动。[5]在互动过程中,若发生互动的双方,可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进而实现双赢的互动效果,称为良性互动;相反,若在互动过程中,发生互动时对互动双方存在相互阻碍,有害于对方发展,进而形成恶性循环的,称之为非良性互动。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应该深入挖掘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功能性设计,结合现代审美进行艺术和生态的隐喻,诱发人们的情感体验和良好互动。
(二)山水社区
居民在景观空间中游走,两者接触、交替,通过参与、相互作用,居民与景观形成互动关系。[6]人作为感受景观空间的主体,置身于客体景观空间内部的互动与交流,很难从宏观角度或单纯的形式感、功能性上体会空间景观的美感。[7]因此,山水社区致力于构建多层次互动为基础的空间,使居民能参与到景观空间中去,享受到景观空间的功能与美感。
山水社区是基于互动理论,结合山水体验,提出的一种社区景观设计方法论,即提取山水的空间肌理和环境情趣,营造可参与、可观赏的友好睦邻景观氛围,以空间体验、生态体验、艺术体验来促成社区中人与环境、人与人的良性互动,推进当下社区共同体意识和情感性联系的构建。
本文提及的山水,尤指人在自然中行山涉水时的体验感。郭熙曾在《林泉高致》
孙虎,孙晓峰:基于互动理论的山水社区景观设计实践——以珠海新光御景山花园为例
—
—
79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
中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人身处自然,行山涉水,通过在山水中行、望、游、居等多角度的参与,体验山水中的景色、气味、声音、触感等,人与环境实现了全方位的良性互动。
空间体验突出社区场地中的立体空间设计,意在打破单调,充分表现场地的自然式结构,即山水的层次感。解析平整的场地,以山水的高低错落结构进行重构,营造丰富的山水立体空间,使人获得在山水中游走的体验感。
生态体验突出社区中的自然式种植方式,意在营造自然式的景观,充分表现自然野趣,即原生态野外山水自然环境的趣味性。摒弃传统居住区的规则式种植方式,采用自然式的种植,营造自然的山水生态空间,使人获得身处自然山水的体验感。
艺术体验突出社区中参与方式和感官体验的多元,意在赋予场地艺术内涵,充分表现山水精神,即山水的艺术性,这体现在诗词歌赋和山水画等等中。一改过去社区乏味而单一的景观功能,创造性地在社区景观内设置艺术廊道,营造富有氛围的山水艺术空间,使人获得在山水空间中享受艺术的体验感。
二、设计思路
(一)设计目标
1.增进人与环境的互动
当下的设计集中在探索社区景观的美观、通用、可持续性等方面,互动理论结合了体验时代下人们对互动体验设计的需求,从互动角度出发来设计和完善山水社区公共景观设施,通过构建生态树林、林间步道、亲水空间等,增强山水体验和自然气息,满足人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天性。
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内容,人们规划的是体验。[8]基于互动理论的山水社区景观设计以人为本,通过增强居民与社区景观的互动,实现人们多感官全方位的体验需求。山水社区的营造目的在于丰富居民的多感官体验。人的视、听、嗅、味、肤觉是一个协同作业的整体,它们相互协调运作,能获得更为完善的信息,并转换为知觉进行存储。[9]当景观空间可以尽可能地满足居民各个感官的体验,人的感官体验得到丰富,居民在空间中才可以获得参与感和归属感。
2.增进人与人的互动
社区是居民公共生活的重要空间场所,社区景观的营造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项活动,通过社区景观形成人与景观、人与人的互动环境,促使活动发生和丰富感官体验是山水社区的提出目的。山水社区的营造目的在于促使居民在景观空间中有更多活动发生。山水社区功能多元、特色鲜明的空间高效地打造出场所感,创造更多活动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使居民对空间环境产生认同与共鸣,让社区保持长久的生—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