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冠”疫情期间八年级语文线上教学计划
教者:马文学
为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工作,我校快速响应并实施了“停课不停学”的方案。
为真正落实方案,让学生学习不延期,特制定为期一月的线上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1.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包括四篇课文(两篇精读文,两篇略读文),习作和口语交际。
2.八年级下册第二是单元:包括四篇课文(两篇精读文,两篇略读文)习作和综合性学习。
3.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包括四篇演讲稿,分为三个活动任务。
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主题:本单元进行编排的主要由《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四篇课文组成。
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趣味。
本单元单元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本单元是一个多文体的单元,课文包含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
《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的敦厚和睦的民风。
教学时要把教学重点放在领会文学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
《回延安》是当
代一首著名的抒情诗,教学时要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饱满的情感,感知诗作的明亮、瑰丽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并体会诗作模仿陕北民歌旧形式以表现新时代内容的特点。
《安塞腰鼓》是一篇新时期的经典课文,它写陕北高原,写高原腰鼓,写打腰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弃放雄健的精神气质。
它在语言运用和修辞方法方面尤其值得认真学习。
《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
它以“灯笼”为话题,申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率”的意志和热情。
选取这四篇课文,主要是考虑它们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的元素(同时也考虑这些课文的不同时代、不同生活场景和不同体裁的多样性特点),以便于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
但这些课文的主题并不局限于民俗文化,而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例如《社戏》还表达了作者对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淳朴人性的期盼,《(回延安》还表现了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安塞腰鼓》还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灯笼》还表达了保家卫国的意志和热情。
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另外,选取这几篇现当代文学名作,还着意于进行文学鉴赏教学。
可以分析《社戏)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可以品味(回延安》的一系列意象,分析其修辞手法,并训练现代诗歌的朗读方法;
可以通过学习《安塞腰鼓》和《灯笼》理解抒情散文写作的切入点(“腰鼓”“灯笼”),理解散文的构思章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散文优美而精巧的语言等。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这是一个科普作品单元,选文的共性是:(1)都有阐释事理的内容。
(2)都有清晰的写作思路,逻辑严谨。
(3)体现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个性:《大自然的语言》:(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先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接着谈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再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点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层次内部仍有清晰的层次。
(2)说明语言生动、典雅、准确。
见课后第四题。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严密的逻辑。
两篇短文都有严密的推理过程和坚实的逻辑链条,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
(2)幽默的笔法。
两篇文章的题目就是和读者开的不大不小的玩笑,此外如“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等,都是非常俏皮的表达。
《大雁归来》:(1)抒情笔法。
本文有极强的抒情性,很难以传统说明文教学的一套分析框架来分析。
除了其中说明的事理之外,要重点从一些描写和抒情性语句入手体会作者对于大雁对于自然的情感态度。
(2)人文关怀。
作者在《沙乡年鉴》中提出,要建立“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伦理观”,这使得他成为环境生态伦理学的先驱。
在他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
这
一点可以通过阅读《沙乡年鉴》全书获得进一步的认识。
《时间的脚印》:(1)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本文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
(2)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理解。
这两点在写作上也都有借鉴意义。
本单元的写作专题是“说明的顺序”,与八年级上册的“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遥相呼应。
可以结合本单元及过去学过的说明性文章,体会各种说明顺序的特点,并尝试运用。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第四单元是:活动·探究。
本单元,我们将跟随演讲者,走入演讲的现场,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
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撰写演讲稿。
活动主要任务:1.阅读教材提供的四篇演讲稿,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把握演讲词的特点;在了解作者和演讲者北京的基础上进行模拟演讲。
2.在把握演讲特点的基础上,学习演讲稿的写法,自己撰写一篇演讲稿。
3.课外搜集视频或者音频资料,了解演讲的基本技巧,以撰写的演讲稿为基础,举办一次班级演讲比赛。
三、教学策略
鉴于本单元课文文体的多样性,在教学时要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实施相应的策略,又要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实施共同性的教学策略。
其中共同性的教学策略,包括从文本中挖掘民俗的意义和价值,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品味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等。
这两种教学策略可以紧密地结合起来,目标是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民
俗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对民俗文化的热爱。
一要感知课文的叙述内容,二要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本的民俗的意义和价值。
理解民俗意义和民俗价值,是增进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这里的“文化”与语文的紧密结合,将丰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素养。
第二,理解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这一点的关键不在“综合”,不在“多种”,而在“根据需要”。
即根据作者不同的写作目的、表达需要做出的合理安排,值得分析品鉴。
第三,体会课文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强朗读,训练语感。
品味语言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之一,在本单元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本单元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其语言都富有文学性,值得分析品味和借鉴运用。
品味语言的教学要与朗读教学相结合。
本单元文体多种多样,语言表达方式、语言风格也多种多样,朗读课文要结合课文的文体特点进行。
朗读是对作品语言的直接感知,朗读好了,品味语言便有了基础,不待老师点明,学生已经了然于心。
从一定意义上说,朗读的效果实际上就是品味语言的结果。
品味语言还要与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相结合。
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需要通过具体的品味语言的实践来进行,需要对多种不同的语句作比较分析,两个教学重点或教学目标其实具有相似性、共同性,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进行。
第四,引导课外阅读相关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将课内的学习引向课外,建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模式,是这套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之一,这一指导思想同样适用于本单元。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应当
与课内结合,也就是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或是同主题对比,或是同题材对比,或是同作家的不同作品对比等,通过这些对比丰富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四、课时安排
《社戏》3一4课时,《回延安》建议2课时,《安塞腰鼓》建议2课时,《灯笼》建议2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课时,《大雁归来》2课时,《时间的脚印》1课时。
《最后一次讲演》3课时,《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课时,《我一生的重要抉择》1课时,《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1课时,撰写演讲稿,模拟演讲2课时。
五、具体措施
1.通过班级微信群及钉钉发布学习内容,包括:预习要求,听课要求,网络慕课,每课检测作业。
2.学生下午7点前把作业上传,提出困惑点,第二天上课集中解答。
3.头天布置短文阅读任务,第二天集中讲解。
4.需要背诵内容家长微信群语音回复。
5.微信通知学生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按照作息时间表做好延迟入学期间在家学习和生活的管理和辅导,督促学生按时参加在线学习。
疫情无情人有情,在线教学师生行,“停课不停学”,我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