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1课时_我与社会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我与社会

父母、亲戚
地缘关系
同乡、邻居
业缘关系
同学、同事
血缘关系
你还能列举出哪些社会关系?
我与社会——课堂小结
感受社会生活
我与社会的关系
1. 一个词:绚丽多彩。1. 个人是社会的 有机组成部分 。
2. 深入了解后我们会 2.人的身份是通过 建言献策、为之分忧。 社会关系 确定的。
当堂检测
1.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在社会中我们() ①不再关心国家发展 ②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③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 ④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第一目:感受社会生活
分享:逐渐步入社会的我们对社会生活有哪些感受?
选出你的最爱
校园生活:作为学生, 暑假生活:作为社会成 以校园为中心的生活。 员,在校园以外的生活。
假期必备三大样:走亲戚、游玩、学习 通过这三方面的体验,说说你对社会生活的感受。
一、感受社会生活的途径
走进农村、来到工厂、步入商场、参观博物馆、观看升 旗仪式等方式。
事物构成的各部分互 相关联协调,而具有 不可分的统一性。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
把人与人之间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 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 的“结点”。
交际大比拼:介绍自己
情境一:做客同学家,向同学的奶奶介绍自己。 情境二:到姑姑家玩,向姑姑的朋友介绍自己。 情境三:在国外碰到几个说新疆土话的帅哥(美女)。
请将上述情境表演出来!
诸如某某的同学、侄子/侄女,还有中国人(新疆人) 这样的自我介绍开头,说明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是如何确定 自己的身份的?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 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我与社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1我与社会》是学生在小学生活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道要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中成长和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开始从生理、心理等方面逐步走向成熟。
他们对社会充满了好奇,也有一定的社会认知。
但同时,他们又面临着许多困扰和矛盾,如独立性与依赖性、自制性与冲动性、封闭性与开放性等。
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懂得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做一个有道德、有法治意识的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2.难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讨论教学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
引导学生认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社会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热爱。
帮助学生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
二、教学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
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
如何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教师活动】讲述一个关于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师总结】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同时社会也离不开个人。
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与社会”这个话题。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课程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与社会。
环节二:新课学习——我与社会的关系【教师讲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
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贡献。
因此,个人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进一步理解这一关系。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我与社会

社会关系图:例一
试
画
自
己
的
社
会
关过哪些方式与你产生了联系? 2.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你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多选: 1、了解社会的途径有( )
A、学习社会知识 B、帮助老年人 C、经常听广播读报纸 D、社会成员的影响 2、某学校在开展助残的活动中,许多同学发生了巨大变化: 冷漠的变热情了,脆弱的变坚强了。可见( ) A、人在社会中能够不断的成长 B、我们应该多了解社会 C、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 D、我们的情绪变化太大
会各行业有什么样的联系?
衣
食
住
行
学习
生活
我每天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 着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 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爱因斯坦
个人和社会关系:
•如果离开了社 会,人会变成 怎样?
鲁 而滨 存逊 在脱 了离 吗了 ?社
❖鲁滨逊说过:“我什么东西都可以 做出来。”不过他马上还补充了一 个条件:“只要我有工具”。
他在孤岛上生存的知识、技能、依 赖的火枪工具都是在社会中得来的, 像他这样极端的例子都不能脱离他人 而存在,何况我们。
鲁滨逊的原型
❖ 课外拓展:
1704年9月,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塞 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被船长遗弃在南美洲 大西洋中的安·菲南德岛上,在这个荒无 人烟的海岛上度过了四年零四个月。直到 1708年,他才被一个叫罗杰斯的航海家发现 并带回英国。当他被发现时已成了一个野 人,甚至忘记了人类的语言。塞尔柯克的 传奇经历引起了公众的关注,报纸上也刊 登了一些关于塞尔柯克在荒岛上的孤独生 活的情况。笛福正是以塞尔柯克的传奇故 事为蓝本,创作了《鲁滨逊漂流记》这部 传奇、不朽之作。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 我与社会 课件

业缘关系------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 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同学、同事等。
知识小结
一.感受社会生活
我 与 社 会 二.我们都是社会的
一员
1.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2.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 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2.人的身份在社会关系中确定
1.人们常说:“个人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 不正确的是( ) A.个人离不开社会,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B.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 C.个人是社会中的人 D.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无关
思考并讨论: 1、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感受社会生活
1、力所能及的社会调查活动;参观、走 访了解;看电影、看电视、浏览网页;参加 社会公益活动等。
2、虽然身体劳累,有时还会遇到挫折和 困难,但收获的确是快乐。这个过程,可以 开拓视野,提高社会生活能力,感受社会生 活的绚丽多彩。
02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把人看成点,人与 人的关系看成线, 每个人都是社会大 网上的一个结点。
人离不开社会
交往,进行物质、精神交流。
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老板与员工、买家与卖家、发明者与使用者、亲戚、父女、邻居、 朋友、同学、 同事、师生关系等等。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一框 我与社会
学习目标
1. 了解社会生活的特点,学会关注国家大事。 2. 知道在不同社会关系中,有着不同的身份,能够梳理
清楚自己的社会关系。 3. 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融入社会生活的自觉性,
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01
感受社会生活
相关资料
一、感受社会生活
活动:忆一忆、说一说。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与社会》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与社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与社会》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这一课旨在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了解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社会的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和关注。
他们逐渐从个人角度转向社会角度,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明确个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概念,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社会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学生能够主动关注社会现象,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和发展。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个人对社会的作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个人角度转向社会角度,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认识。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角度转向社会角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4.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社会现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社会现象,引发学生对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导入新课。
2.案例分析:呈现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社会的作用。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1.1我与社会(17张PPT)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立的, 各民族的文化之中又贯穿着一般的东西,即共同的、普遍的属性,也就是文化的世界性。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它们反映了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没有民族 性就没有世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马克思 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
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D
A.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B.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C.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D.人可以脱离社会生存而发展
2.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立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
利于我们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
告诉我们( ) B A.①②③
B.②③④
二、教学方法
B.文化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C.①②④
D.①③④
3.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A.每个私人都有三个好朋友 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
展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这样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复习知识点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1.1.1我与社会1.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就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社会关系从建立的基础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2.如何理解社会对人的影响?(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3、参加社会生活的意义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的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1.1.2 在社会中成长1、养成亲社会行为行为的原因(或意义) P8原因: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意义: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系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2、怎样理解人的社会化?(为什么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化?)(1)、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的人的过程。
(2)、人的成长是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
逐步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3)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3、怎样培养亲社会的行为?、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培养,、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框《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框《我与社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框《我与社会》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对个人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对社会的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人深思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认知,对社会现象有自己的看法。
但他们在分析问题时,可能过于片面,不能全面地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认识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学进行引导和强化。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
2.培养学生对社会的热爱,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3.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做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做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3.准备教学PPT,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图片,内容包括个人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场景,如家庭、学校、社区等。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提问:案例中的主人公在社会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他(她)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哪些表现?个人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社会如何影响个人?让学生结合案例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全部)》PPT课件

结合你绘制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和生活经验,说 说你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课堂小结
感受社会生活
我与社会
我们都是社 会的一员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 成部分
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 系中确定的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2课时 在社会中成长
课前预习
1.如何理解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
探究与分享
教材3、4页
暑假里,中学生小华经历了很多“大事”,读 一读课本上他的日记节选。
暑假里,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把你的感受写 下来,与同学分享。
感受社会生活后的我们会有怎样的变化?
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 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 之分忧。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状元成才路
锻炼、发展。投状元成才身路 于社会的过程,也是我们 走向成熟的过程。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运用你的经验
教材2页
结合以上情境和你的经验,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 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通过家庭生活来了解社会生活,观察父母的
工作和日常生活来汲取社会生活经验。通过班集 体生活来了解社会生活,在集体组织的各种社会 实践活动中感受社会生活。通过个人在社会中的 活动来了解和体验社会生活。
探究与分享
教材7页
状元成才路
结合上图,说明状元成才路食物、学习用品、衣服等是怎 样生产出来的。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养成亲社会行为
1.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 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 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 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 所急。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课件第1课

以上材料都说明了什么?
提示:材料说明我(个人)与社会 的关系: 1、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2、每个人都在为社会贡献着自己 的力量。 3、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 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学习目标
认识与了解
1.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 2.懂得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从而顺利适应社会 生活。 3.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我 与 社 会
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感受社会生活
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对 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 定的
1、我们走入了高度信息化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应该是( ) A、越来越分离 B、与任何人都无关 C、越来越紧密 D、彼此不能分开
A
6、某学校在开展热心助人的活动中, 许多同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变热情了,变 坚强了。可见( ) A、人是无法独立完成活动任务的 B、我们应该多了解自己 C、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 D、我们的情绪变化太大
C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研究水稻的高产,不断探索 反复实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在 成就和荣誉面前,他从不满足,永不止步。2001年2月, 他荣获了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而稻米目前是世界 大约30亿人的主要食物。世界粮食奖基金会称袁隆平为 “世界水稻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专家之一”,“在世界上 率先培育成功并广泛种植的杂交水稻在中国引发了一场 水稻生产革命,使水稻产量在一个世纪中增加了2倍。 杂交水稻这一育种途径由此从亚洲、非洲到美洲广泛传 播,养活了数以千万计的人口。” 从这个事例中你能谈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吗?
以上这些活动说明了什么?
以上这些活动说明了:
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含反思)第1单元第1课 第1课时《我与社会》

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含反思)第1单元第1课第1课时《我与社会》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我国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第1单元第1课《我与社会》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社会规范,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提高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独立思考,对自我和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社会规范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社会行为习惯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社会规范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提高社会责任感。
3.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社会规范。
2.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提高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实践活动法: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2.准备相关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3.准备实践活动材料,确保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社会现象,如公共场所乱扔垃圾、排队加塞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自己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与社会互动的,他们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社会规范的认识,以及如何在生活中遵守社会规范。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8年级上册第1课第1框《我与社会》精品课件

A.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B.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C.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D.个人可以脱离社会而生存和发展
8.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
同的身份。在社区,我与李奶奶是邻居。我与李奶奶的关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法律关系
*
9.人们常说:“个人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下列对这句话的
C 互补想干的个体 D 一条线
*
B 3、“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句谚语
() A 每个人都有三个好朋友 B 人总是不能脱离其生存
C 只要你是好人,就会有朋友帮你 D 人是无法独
D 4、同学们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以下观点正
A 宇航员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B 狼孩在狼群中完
C 个人的生命与社会的发展无关 D 个人不能离开社
*
我们还可以……
家便农粮来捷用业铁化到的电票机化高工器械厂的变, 我们看到工 人在有条不 紊地工作
走进农村,
我参们观看博到农物 民馆在,田丰间富辛 勤的劳展作品令
人震撼
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 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
一、
了解社会的方式: 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走访调查、
感受社会生活 问卷调查、阅读报纸、看电视、 上网等
是什么?
人在生产生活和
交往过程中逐渐 形成了错综复杂 的社会关系,这 些社会关系构成 了人类赖以生存 的
社会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个 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把个人看成点,人与人 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 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 “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 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 点”。
八上 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第一课时《我与社会》

在家里
我
在公交 车上
在医院
在学校
在超市
你知道自己现在有哪些身份吗?
相关链接
从不同的角度,根据 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社 会关系分为不同的类型。 从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 可以分为血缘关系、地 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血缘 关系
以血亲或生理联系为基础而 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家 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
地缘 关系
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 们要主动认识社会,积极融入 社会,在生动鲜活的社会课堂 中学习、成长,在异彩纷呈的 社会实践中锻炼、发展。投身 于社会的过程,也是我们走向 成熟的过程。
早上6:30,李铭和 爷爷到公园晨练。
上午8:20,李铭和妈 妈到菜市场买菜。
下午3:15,李铭和同 学到敬老院看望老人。
我是学生!
我是朋友!
我是孙女!
大家好,我是小丸子!
我是女儿!
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 社会关系中,我们具同有一个不人同,的为身份。
什么身份不同?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
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 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 点”。
②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 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 份。
来到工厂,看到工人在有 条不紊地工作。
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 品映入眼帘。
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 人震撼。
观看升旗仪式,感受 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通过报纸、 电视、网 络,了解 更多的社 会信息。
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①到农村、工厂、商场感受社会生活。
②参观博物馆、观光旅游、观看升旗仪 式。
直接建立在人们空间与地理 位置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 如同乡、邻居等。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我与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我与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的概念和内涵,认识社会的重要性;2.掌握社会成员的身份,学会履行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3.了解社会公德及其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培养合格的公民意识;4.认识与己无关的事务也会对自己生活产生影响,学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教学内容第一课我与社会课前在备课过程中,老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与社会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他们对社会有最基础的认识。
课堂1.通过问答环节,引导学生展开对社会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例如“什么是社会?社会包括哪些人?社会有什么功能?”等等。
2.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成员身份,让学生看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责任;3.引导学生以社会公德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逐渐养成合格公民的意识;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参与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
课后1.让学生回家向家长咨询关于家庭中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2.跟踪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第二课社会成员的角色与责任课前在课前,老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社会成员身份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一些问题,例如“你知道家长、老师、医生的社会职责分别是什么吗?”课堂1.让学生回顾社会成员身份的内容,帮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社会成员的身份和职责;2.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成员的个体差异与社会公德之间的关系;3.组织讨论,让学生分组,自行协商并表达各自的主张;4.通过个体小结,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承担责任。
课后1.让学生总结自己在社会角色中承担的责任;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3.带领学生了解社会公德相关的法律法规,让他们意识到个人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第三课社会公德和社会丑恶现象课前通过新闻、电视节目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丑恶现象,并预先让学生明确某些行为是不符合社会公德的。
课堂1.让学生对社会公德和社会丑恶现象有全面的了解;2.讲解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向学生宣布相关赏罚措施;3.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背景,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4.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包括对法律法规的观点和看法。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我与社会精品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1课时我与社会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感受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认识社会生活,参与并奉献社会。
2.正确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3.明白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享暑期生活,感受社会的绚丽多彩,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2.通过模拟不同场合的自我介绍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社会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
2.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努力为社会做贡献。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难点: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视频——《鲁滨逊漂流记》情境视频(片段))初到孤岛的鲁滨逊是绝望的,慢慢地,他不再整天沉浸在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大家想一想:流落孤岛的鲁滨逊是真的与世隔绝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第1课时:我与社会。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一)基于生活经验,认识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性活动一:图片欣赏(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典型画面的描写呈现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横切面,意在让学生在直接或间接的在生活经验中体味生活、认识社会。
1.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提示: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
2.这些活动给你什么感受?提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二)基于成长体验,认识社会生活空间的延展活动二:小华的暑期“大事”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小华暑期的“大事”为参照,回顾自己的暑假生活,将暑假生活与个人成长结合起来,通过探究认识到,如果生活是一个圈,每个人长大的过程就是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1课时我与社会
1教学分析
知识目标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提高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依据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体味随着自身成长,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教学重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视频——《鲁滨逊漂流记》情境视频(片段))初到孤岛的鲁滨逊是绝望的,慢慢地,他不再整天沉浸在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大家想一想:流落孤岛的鲁滨逊是真的与世隔绝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第1课时:我与社会。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
(一)基于生活经验,认识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性
活动一:图片欣赏(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典型画面的描写呈现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横切面,意在让学生在直接或间接的在生活经验中体味生活、认识社会。
1.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
提示: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
2.这些活动给你什么感受?
提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二)基于成长体验,认识社会生活空间的延展
活动二:小华的暑期“大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小华暑期的“大事”为参照,回顾自己的暑假生活,将暑假生活与个人成长结合起来,通过探究认识到,如果生活是一个圈,每个人长大的过程就是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的过程。
1.暑假里,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2.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哪些我们参与过的社会生活?(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例:敬老院做志愿者;旅游;参加兴趣班;参加夏令营等。
3.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目标导学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图片展示:社会关系网
2.思考:我们该如何理解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提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行和新的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呈现网络化的权势,其特点是人们虽然属于若干群体,但可以通过熟人在不同的社交圈子与他人联系,由此人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联系更多人,这种联系类似于计算机结点间的互相连接。
社会网络几乎可以以任何活动为中心,这是一种基于“网络”(结点之间的互相连接)而非“群体”(明确的边界和秩序)的社会组织形式,被称为“社会网
络革命”。
(二)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活动一:情景探究
设计意图:以两幅情境图呈现同一个中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身份,意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出发探究其中的原因。
我是消费者 我是大哥哥 1.问题思考:
(1)在社会关系中,一个人的身份是确定的吗?
提示:不是。
(2)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
提示: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想想自己参与了哪些社会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提示:父子(女)关系,扮演儿子(女儿);师生关系,扮演学生;同学关系,扮演同学;公共关系,扮演公民;等等。
2.相关链接:(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
设计意图:援引社会学研究成果,向学生介绍常见的社会关系,意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理解社会关系的框架,明确几种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和分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定位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认识自己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社会属性,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教师总结: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人的身份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活动二:小辩论
学生分成两组,对以下两个话题进行辩论:
(1)人是否可以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
(2)一个人的成功,完全是他个人奋斗的结果吗?
提示:让学生搜集资料,更进一步地理解人的成长和发展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是我们本学期的第一站,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了解到了我们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 板书设计
我与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绚丽多彩社会生活成就我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4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在情境创设法教学尝试中,注意引用有针对性和新颖性的案例和故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小组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
在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尝试中,注意到要适合学生在学习中思维活动所经历的过程与发展,让他们成为协同共事、协同研究的团体,体现了课改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