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形成

合集下载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摘要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一个注重土壤管理、种植技术和资源利用的现代化农业模式。

本文将介绍精耕细作的定义、特点、形成因素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精耕细作的概念精耕细作是一种注重土壤管理、种植技术和资源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

它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和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目标,同时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精耕细作的特点精耕细作的特点包括:•土壤管理:精耕细作注重土壤改良和保护,通过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

•种植技术:精耕细作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如精确耕种、合理施肥、密植栽培等,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性。

•资源利用:精耕细作合理利用水、肥料、农药等资源,减少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保护:精耕细作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合理种植轮作、生物防治等手段,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3. 精耕细作的形成因素精耕细作的形成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3.1 科技进步科技进步的推动使得精耕细作得以实现。

先进的农业机械、精准的肥料施用技术、先进的遥感监测技术等,为精耕细作提供了技术保障。

3.2 需求和市场变化随着人口增长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农业无法满足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数量的要求。

精耕细作作为一种现代化农业模式,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3.3 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使得传统农业模式不再适用。

精耕细作作为一种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和资源,降低环境污染。

4. 精耕细作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精耕细作对农业生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了市场需求。

•减少了农业的资源浪费,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保护了土壤和生态环境,维护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改善了农村经济发展。

5. 结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作为一种注重土壤管理、种植技术和资源利用的现代化农业模式,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牛 西汉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进生产关系、生产技 安装犁壁, ___耕推广 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曲辕 __犁(标志 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唐朝 __ )
(2)灌溉工具: _______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图说历史
农耕工具
唐代时期
二、农具的进步(从耒耜到曲辕犁)
(1)农耕工具
(2)灌溉工具: _______
图说历史
农耕工具
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的铁锄 (1953年于湖南长 沙子弹库出土)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二、农具的进步(从耒耜到曲辕犁)
(1)农耕工具
刀耕火种 ;工具:_ 木、石、骨 原始 耕作方式: ___质耒耜等
商周 木、石、骨、蚌 ___ _为主,__青铜农具__出现
牛 铁 春秋 _铁 _农具;出现__ _耕(__ _犁); 战国 作用: 大大提高了当时的生产效率 。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重要水利工程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
2、对黄河的治理
3、地方特色工程:西域 坎儿井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农耕工具
商周 木、石、骨、 蚌为主,青铜 农具出现 铁农具;出 现牛耕(铁犁) 牛耕推广
生产力
低下 提高
耕作方式
大规模简单协作 (千耦其耘)
看图片、读材料,回答原始农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材料一:原始生活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 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礼记· 礼运》
采集狩猎
耕作种植
起源: 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
一、农业的起源
1、起源: 采集经济
2、特征:
种植经济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中国古代南北方两个农业中心是哪,主要的种植作
物是什么? 两个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差异:南稻北粟
(2)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1.原始农业的产生的标志:种植经济的出现 2.特征:地域差别: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白渠遗址
漕渠遗存
兴修水利方向:
从内地向边疆
从农业中心区域向 周边扩展
坎儿井(又称龙 首渠),在边疆 西域地区。
4、治理黄河
黄河是否泛滥是影响中国古代 农耕经济的关键,历朝历代都 十分重视对黄河的治理。
东汉:王景治黄河,史称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明代:潘季驯治理黄河, 号称“千古治黄第一人”。
由于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所以中国的农书 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 的内容。
可能性: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回忆一下,古希腊 人们面对人地矛盾
是怎么做的?
结 中国:尽可能挖掘土地潜力,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果 西方: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形成了活跃的以商品经济为主
的商业生产模式
你知道传说中农业 是由谁发明的吗?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一、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神农尝百草
古之人皆食禽兽 肉。至于神农,人 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耕。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1.商周集体耕作
◆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xie)田。”
思考:商周为何需要“众人” ?何时改变? 提示:农具原始,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协 作。春秋后变化。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2.从“集体”到“个体” 耕作 ◆《诗经》记载“千耦其耘”:即大规模集体耕作 。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1. 引言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农业一直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口的增长,农业生产也迎来了巨大的变化。

精耕细作是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发展方式,它通过科学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供高产和高质的农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过程。

2. 精耕细作的概念精耕细作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它注重细致精密的耕作和作物管理。

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精确控制施肥和灌溉等技术手段,实现高效的农业生产。

精耕细作强调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3. 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过程3.1 科技进步的推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推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和管理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例如,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出现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精确灌溉系统和肥料控制技术使得农作物得到了更好的生长条件,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减少了病虫害的影响。

这些科技进步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3.2 农业政策的引导政府的农业政策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和支持,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推广。

政策的调整和优化也鼓励农民采用更加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

此外,政府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护和市场支持,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积极性。

3.3 教育和培训的推动教育和培训对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通过农业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农民能够学习到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

这些知识使得农民更加了解土壤、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规律,能够根据需求进行科学的农业生产。

教育和培训还培养了更多的农业专业人才,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

4. 精耕细作的意义和影响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对于社会经济和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精耕细作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及古代的土地制度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及古代的土地制度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及古代的土地制度12020年4月19日★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经济史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编制人:丁健; 审核人:董作进【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梳理】一、精工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从生产力角度讲述中国古代工具水利耕作方式等)(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起源:由向发展。

2、地域差异:(1)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流域和流域形成规模。

(2)形成的格局。

3、家畜饲养业的发展:(二)、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从耒耜到曲辕犁1、以耒耜为主要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 ,主要使用工具有。

(2)进入文明时代,主要使用工具有22020年4月19日商周时期的使用的工具状况是2、铁农具的使用: 时期,铁农具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

3、牛耕技术(1)出现时间: (2) 时期,铁犁用于牛耕;(3) 时期,人们创造了 ,自此以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4、曲辕犁(1)出现的时间: ,主要适用地区:(2)特点:(3)出现的意义:5、灌溉工具主要有: 、。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什么问题?2、著名的水利工程(1)春秋战国时期有:(2)西汉时期有:(3)黄河的治理:(4)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在新疆是。

3、中国古代治水经验的总结:(四)、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千耦其耘(1)出现时期: (2)产生原因:32020年4月19日(3)特点:2、自耕农经济(1)产生原因:(2)产生时期:(3)特点:(4)评价:①积极:②局限:〖思考〗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从生产关系上讲述古代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一)、古代土地制度演变1、原始社会:2、商周时期:井田制(1)性质:(2)内容(或特点):(3)发展历程:A、 B、C、 D、42020年4月19日(4)瓦解原因:▲井田制与分封制:井田制是商周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3、战国以后: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国家,称为”公田”或”官田”,由国家经营或用于封赏和对百姓授田。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概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手段,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持续、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

它注重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形成背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是由农业生产中的一系列挑战推动而来。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常常存在高耗能、低效率、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改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迫在眉睫。

技术进步的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得益于技术的进步。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诸如智能农机、无人机、传感器等农业智能化设备的使用。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土地利用、灌溉、施肥等环节的精确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资源利用的优化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常常出现耕地过度开垦、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等问题,不仅浪费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而精耕细作农业通过科技手段,利用土壤检测、农田精准施肥等技术,实现对土地、水和肥料的科学管理,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减少浪费。

环境保护的重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也是为了保护环境。

农业生产常常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而精耕细作农业采用有机农业技术和无化学农药的防治方法,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能够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优化资源利用、保护环境、提高生产效率,精耕细作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同时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食品的需求。

综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受到技术进步、资源利用优化和环境保护的推动,它的出现是农业生产模式的一次革新。

通过采用精细化管理和科技创新手段,精耕细作农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引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紧缺,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背景下,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农业生产方式。

本文将探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定义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是指通过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农田利用效率,并通过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增强土地的综合效益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2. 形成原因2.1 资源紧缺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农业所需要的土地、水源等资源日益紧缺。

为了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应运而生。

2.2 农业生产效益需求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往往存在着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的问题。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农民开始探索新的生产方式,将精耕细作纳入到农田管理中。

2.3 技术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如精密农业技术、智慧农业等。

这些新技术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3. 特点3.1 资源利用效率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合理的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使农田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通过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农业资源,降低了对土地、水源等资源的依赖,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2 农产品质量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注重科学管理和细致操作,例如精确施肥、科学灌溉等。

这些措施可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改善土壤质量,从而使农产品的品质得到提高。

3.3 环境友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推行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并采用生物灌溉和植物保护等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这有助于维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3.4 农业生产稳定性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保护土壤等措施,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增强了抗灾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4.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1 提高农业产量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农田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总体产量。

历史—专题—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

历史—专题—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

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中国农耕经济起源有多中心的特点,但是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远古社会就形成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作物种植格局,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还具有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田水利的发展(1)从耒耜到铁农具: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犁耕技术的发展: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西汉中期,犁壁的发明使用使牛耕得以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古代引水机械的重大发明,东汉时发明,曹魏马钧改进)、筒车(唐朝时发明,以水利为动力)等。

(4)水利设施和水利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西汉的漕渠、白渠都对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西汉时期开始在西域兴建的坎儿井突出说明了这一问题。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东汉时王景治理黄河尤为著名。

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

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3.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完整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完整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解读】应掌握农业的起源、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灌溉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演变.【考试大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知识梳理】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1.种植业:①起源:原始农业是从经济向经济发展而来的。

②格局: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和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的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生产为代表,形成格局.原因: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2.家畜饲养业:①五谷:黍、稷、麦、稻、菽或黍、稷、麦、稻、麻②六畜: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

请思考1:我国古代形成了怎样的农业格局?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1.生产工具的进步:①农具材质的更新:原始社会、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耕作形式是,主要劳动工具是;商周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是。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②耕作工具的发展:西汉中期:发明了,推动了牛耕的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又叫)。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③灌溉工具的发展重要的灌溉工具有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的和唐代的。

2.生产技术的进步:①农用动力的变革:借用牛力耕田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牛耕开始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②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原因:a。

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b。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事业的发展c.水利施工技术的提高概况:a.内地:原始社会 ;春秋时期的;战国时期的;西汉的;东汉治黄。

b。

边疆:西汉时期,在西域出现地方特色工程。

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1.千耦其耘①原因: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农具大多原始而粗糙,只能靠奴隶的集体劳动。

②特点:大多采用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自耕农经济①原因:春秋时期,随着和的进步,使个体农耕有了技术的支持; 的出现又使个体农耕有了物质基础。

历史必修二: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历史必修二: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获取材料信息 史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 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尉缭子·治本》 应用1 概括史料一反映的主要经济特点。 提示 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史料二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 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董煟《救荒活民书》 应用2 史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就会导致小农经济的破产。
济形成源于
A.自然经济的形成 C.井田制的瓦解
B.商业经济的发展
√D.铁犁牛耕的推广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是新的经济形态,它逐步形成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 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家庭经营成为可能,而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铁犁牛耕的使用 和推广,故D项正确。
史料实证
1.印证教材观点 史料一 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 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 应用1 史料一说明,战国时期 铁器 已普遍使用,在农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 生产力 水平显著提高。
返回

达标检测
1.(2018·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
A.玉米 B.番薯
√ C.辣椒 D.水稻
解析 玉米、番薯、辣椒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入中国。在距今七千年前, 中国长江流域已经种植水稻,故答案为D。
123456
2.(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
123456
6.(2018·临沂高一检测)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 者诛。”该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

(此文发表于2013年1月1日《中学生学习报·人教课标版高一历史》第27期。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杨富丁(257400)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生产精华的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呢?第一,是由我国特定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我国土壤和气候的特性以及频频发生的水旱灾害使大面积粗放经营难以建立,只有小面积的精耕细作才能比较有效地减轻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

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就曾告诫道:“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是劳动人民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生产经验的总结。

第二,是解决人口与土地尖锐矛盾的需要。

“人多地少”的情况要求农民的生产经营必须以增加单位面积的劳动投入等手段进行精耕细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单位产量。

第三,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

战国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在这种情况下,租佃制经营下的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要比份地制下劳动者对地主的依附轻些,因此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西欧中世纪农奴要高,自耕农始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人身相对自由,经营比较自主。

这样,他们就有必要、有可能,而且也愿意用精细耕作的方法,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品,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问题。

第四,是多元交汇体系的产物。

“活动于不同地理单元的各民族,基于自然条件和社会传统的多样性而形成的相对异质的农业文化,这些文化经常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构成多元交汇、博大恢宏的体系。

在这样一个农业体系中,中国古代人民的农业实践,无论广度和深度,在古代世界都是无与伦比的。

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他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汇,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李根蟠:《中国农业史上的“多元交汇”——关于中国传统农业特点的再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1期。

)第五,农业灌溉技术的不断优化奠定基础。

第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是指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科学管理,逐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农业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人口增长是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逐渐提高,而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必须采用精耕细作的方法,通过优化种植结构、调整耕作制度等手段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其次,科技进步也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出现的原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不断更新,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科技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第三,经济发展是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出现的原因。

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农业生产必须朝着高品质、高效益的方向发展,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正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形成的。

最后,政府政策也是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生产精品农产品,提高生产效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推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加快现代农业模式的推广和普及。

总的来说,第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农业生产方式不断更新的体现,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未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社会市场需求的日益提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将会不断完善和拓展,推进中国农业实现由大而强的发展目标。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点总结-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点总结-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总结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产生:由原始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转化发展而来。

(2)特征:①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形成地域差别。

②形成南稻北粟的作物结构。

③出现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经济结构特点,出现“五谷”,“六畜”。

注:宋代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

(2)春秋战国: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3)两汉: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王景治河;地方特色坎儿井。

都江堰后世作用:①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②水利发电,缓解电力危机;③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④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4)古代水利技术的研究1.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2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潘季驯、清代的靳辅和陈潢等,不仅具有丰富的治水实践经验,而且也提出了关于水利建设的系统思路。

在明代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水利”一目占九卷,除总结前人兴修水利的经验外,还收录了西方传教士的《泰西水法》,提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规划,论及水利施工技术。

四、小农经济1.定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种植业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产生原因: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1)小农经济表现: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高考考点-精耕细作: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小农经济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成为我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尤以冶金、制瓷、纺织三个领域成就最为突出。

(3)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流通、对外贸易及商业政策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4)中国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习目标精准导航]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格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4.特点: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劳动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4.唐代,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中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生产工具的发展是衡量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商周时期虽然进入文明时代,出现青铜制品,但是青铜制品十分珍贵,因此在农业生产领域仍然主要使用耒和耜。

春秋之后随着冶炼技术进步,农业上才逐渐使用铁器。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春秋战国时期,修建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编写:班级:小组:姓名:审核:【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习目标】记忆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原因、特点、评价?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预习案——【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自主学习要求】1、结合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2、小组内相互检查基础知识,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见引言):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2、具体原因:⑴⑵⑶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表现:1、农业的起源:⑴、原始农业:⑵、中国农耕经济:2、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⑴、原始社会:⑵、商周时期:⑶、春秋战国时期:⑷、汉代:犁壁的出现⑸、唐代:曲辕犁的出现⑹、灌溉工具①三国时期:②唐朝时期: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⑴、大禹治水⑵、春秋战国:①水利建设发展的原因:②主要水利工程:⑶、汉代:①漕渠、白渠②治理黄河:原因表现③西域坎儿井:兴建原因作用⑷、水利学专著:4、耕作方式的变化:⑴、原始社会:刀耕火种⑵、商周时期:“千耦其耘”①原因:②特点:⑶、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男耕女织”①原因:②产生时间:③特点:A、拥有部分土地相结合B、男耕女织,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规模小。

D、生活贫困,容易破产E、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F、具有稳定性,落后性,脆弱性,封闭性,分散性④评价:A、积极:B、消极: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为辅2、借用牛力耕田3、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

4、的经营方式。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要求:请以结构图表或知识树的方式构建知识体系)课中案——【课堂互动,合作探究】一、预习反馈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2.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3、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原因、特点、评价?二、课堂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要求:1、生生合作、组内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以下探究问题。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生产模式也在不断变化。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在传统农业模式基础之上,结合精密农业科技和管理技术,实现农产品高产高品质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本文将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产生背景、特点、优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背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劳动效率低。

同时,传统农业生产中同样存在土地肥力不断降低,一轮不如一轮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样的问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应运而生。

二、特点1. 精密化科技的运用。

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中,大量的高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

包括精细农业机械、智能灌溉设备、气象站等。

这些高科技设备能够实时监测供水、土壤生态和气象状况等,有助于作物成长状况的掌握和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去浪费基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更注重农业资源的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采用农作物轮作及种植系统,挖掘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深层凝胶空间,以减少向土壤中添加化学肥料的频率,防止肥料、水、劳动等农业生产资源浪费。

3. 节省劳动成本基于高科技运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例如智能灌溉设备的运用,减少了人工巡查田地的规模,同时提高了水稻的成长效率。

4. 方便性和可靠性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也不会因此降低农产品的质量。

采用各种高科技措施,确保优质及时采摘、加工和运输,让消费者享受到农产品品种多样化的乐趣。

同时,每个步骤都高度科学和自动化,以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变量影响。

三、优点1. 提高农产品质量。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减少了对肥料、农药、水的使用,又利用了现代科技设备,切实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

2. 增加农产品的供给。

由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高效率与高质量,农产品生产的实际需要水平得以提高,也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市场供给。

3. 促进生态环保。

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中,采用天然肥料和少量化学肥料配合使用,避免了化肥污染和土地质量损毁。

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形成

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形成

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础学习难点: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转变与生产力的导学过程:阅读教材,构建体系一、农业的起源(了解)1.起源:是向发展的结果,其中,是原始农业的直接来源。

2.耕作方式:。

3.起源地:。

4.区域差别:北方种植南方种植。

我国是世界时最早种植的国家之一。

5.原始农业由经济和经济组成,其中是主,是辅。

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了解)1.原始时代:等简单劳动工具。

2.文明时代:开始出现工具,但木石骨器仍然为主要工具。

3.春秋战国:两大发现,推动了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形成。

4.西汉:使牛耕得以普遍。

5.唐朝: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6.灌溉工具的代表:。

三、水利设施的发展(了解)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2.主要工程设施:3.出现了相关有关水利的著作。

四、耕作方式的转变(重点)1.原始时代:。

2.商周时代:。

3.春秋战国以后:。

拓展思维深化探究1.古代中国农业的三大基本特征?(重点)2.从成产关系的角度来体会和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

巩固练习1.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A.东汉B.曹魏C.唐朝D.北宋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体现了家庭式经济的什么特点()A.落后性B.脆弱性C.封闭性D.分散性3.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是()A.精耕细作B.粗放耕作C.选择耕作D.计划耕作4.白居易诗“机梭声扎扎,牛驴走云云…………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反映了(多选)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重视农业的观念C.安土重迁的思想。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杼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 白居易《朱陈村》
白居易
分析一下,为什么朱陈村旳农民能有
相对安定旳生活条件?
请思考:小农经济旳弊端有哪些?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 体系旳形成
导言
中国昰世界上农业旳发祥地之一,它旳 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及水利工程当时在世界 上都昰遥遥领先旳。勤劳旳中国人民在长期 旳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精耕细作旳农业生产 体系。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一体系 昰如何形成旳?它旳先进性,以及它旳弊端 都有哪些?
一、农业旳起源
1、水利工程建设
芍陂昰淮河流域著名古 陂塘灌溉工程,位于安徽省 寿县南。春秋时期(公元前 598年~公元前591年)由楚 国旳孙叔敖创建,迄今2500 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旳灌 溉效益。
郑国渠首位于陕西泾 阳县旳仲山西麓,其东有 仲山,嵯峨地形特点昰西 北微高,东南略低。渠首 充分利用这一地形,使干 渠沿北山南麓居于最高地 带向东伸展,分支灌溉。
1、从采集向种植发展
相传伏羲氏旳时候, 人们过着“结绳而为网罟, 以佃以渔”旳生活。至神农 氏时,才“制耒耜,教民农 作”,有了农业。而最早旳 农业昰由采集业发展而来 旳。
伏羲氏(即包牺氏)
神农氏
一、农业旳起源
1、从采集向种植发展 2、区域旳差异与交融
黄河流域
半坡遗址 长江流域 河姆渡遗址
一、农业旳起源
①自耕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旳能 力非常有限;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旳,生产 规模很难扩大。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 矛盾日益突出。 ③土地旳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 旳恶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入:【中国吃文化】谋生叫糊口,岗位叫饭碗,受雇叫混饭,花积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受人欢迎叫吃香,受人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受到伤害叫吃亏,沾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女人嫉妒叫吃醋。

靠女人养活自己的男人叫吃软饭,靠女人出卖色相养活自己的叫吃拖鞋饭,开车遇到红灯,叫吃路灯,这是大家一见面就问"你吃了吗?"的缘故。

所以啊,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泛食主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就与如何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密切相关。

一、原始农业的产生(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依据已有的历史知识,能够在脑海中或是用语言描述出原始社会人类日常生活的片段景象。

)师:在原始社会,女子负责采集食物,男子负责打猎获取食物。

相对来说,女子获取食物比较可靠,而男子的职业就很危险,好的时候是去猎取食物,不好的时候就成为了猎物的食物。

原始人类获得食物的主要方式是狩猎和采集.为了生存男子一帮哄去围杀猎物,咋呼吓唬,使受惊的野兽落入陷阱或者用简单的工具杀死,女性主要从事采集活动,采集一些植物的果实、茎、叶等,例如白菜、芥菜、花生等.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人们逐渐发现有些植物一岁一枯荣的现象,为了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人类开始慢慢学会种植它们.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狩猎→家畜饲养业 教材告诉我们中国农业的始祖是神农氏(学生多数知道的是神农尝百草)那么我国原始农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学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其中,北方以半坡遗址为代表,主要种植粟麦,南方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主要种植水稻。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形成南稻北粟这种农耕格局?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教师总结:北方以旱地为主,适合种植不需要太多水的旱作农作物粟麦,南方多水田,因此适合种植需要大量水来灌溉的水稻。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经济的发展与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南稻北麦”是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显著特征。

这也形成了北方面食、南方米食的不同风俗。

识记 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差别---南稻北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师)去掉神话的外衣,结合北京人的考古发现,真实的历史就在我们面前了:在原始社会,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先民们对各种野生植物的用途和栽培方法积累了大量经验,逐.渐.发展出了种植业.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家畜饲养业也由原始的狩猎活动发展起来。

有时候人们打猎时收获比较多,一下子吃不完,就把一些活着的动物驯养起来,这就成为家畜饲养业的起源北京人:1929年首先由中国古人类学家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发现,距今约70万年,是世界科学史上公认的重大事件.北京人和现代人相比额骨低平,明显后倾,眉骨粗壮,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北京人的脑容量为1088ml ,现代人平均为1400ml 。

北京人就生活在采集经济下,这是他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下北京人日常生活的情景.古之人皆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白虎通》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春联中有这样的语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寓意着小家庭日子过得殷实富足.那你知道五谷、六畜分别指的是什么吗?历史上对“五谷”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稻、黍、稷、麦、菽(大豆),另一种是麻、黍稷、麦、菽(大豆)。

现在,“五谷”一般是作为粮食的总称。

“六畜”通常是指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动物。

现在,也常常作为家畜的泛称。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在本目教材中还提到了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十二生肖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括鼠、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为什么猫不能上榜?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中国古时无猫。

猫原产于埃及,猫何时传入中国已不可考。

民间传说则是系唐三藏从印度带回。

说到为什么十二属相没有猫,就用民间故事来解释。

其实在猫传入中国以前,中国就有了十二生肖。

所以十二生肖没有猫,一点也不奇怪。

依照动物学的分类,老虎属于哺乳动物、食肉类、猫科。

虎和猫,其实是“本家”之亲。

有了老虎代表,猫在十二生肖“大会”里,已不愁没有“发言权”,亦勉堪自慰了。

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里,生肖不是汉民族的专利,许多少数民族都使用十二生肖纪年。

桂西彝族十二兽:龙、凤、马、蚁、人、鸡、狗、猪、雀、牛、虎、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我是歌手,那个主持人介绍茜拉的时候就说茜拉是属企鹅的。

二、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找一找书中所列农具,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原始农业:石斧、石铲、木耒、骨耒、石镰文明时代:青铜农具,铁农具,牛耕,耧车, 曲辕犁,手摇翻车,筒车魏马钧发明翻车用于灌溉。

跟自行车的原理相似,就像自行车的链子,一半在水里,绑了一堆竹筒,人一踩,链条转动,竹筒就把那个水给弄上来。

然后竹筒的水挨个倒到一个槽里,那个槽延伸到田地里去,就这样把水引灌翻过去。

它的优点是不但可以用于灌溉,还可以用于排涝,假如地被水淹了,倒过来再弄河里去。

车又叫水转筒车,是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随水流自行转动。

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没入水中时盛满水,随轮旋转上升。

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度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所装的水就从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

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重大意义。

工具的材料演变:木质骨质石制——青铜农具——铁器农具★概念解析 刀耕火种:指原始的耕种方法。

先砍伐树木,焚烧树桩与荒草用作肥料,然后就地挖坑种植农作物。

这是利用积聚在森林中的矿物营养发展生产的方式,也是用火去消灭杂草与除去病虫害的方法。

在古代地广人稀、森林连片的生态环境下,“刀耕火种”不过是在浩瀚的林海中开了一个小小的林窗,种两三年谷物之后又弃置,森林很快就又得以恢复,对各种生物的生存并不影响,是一种“森林与农田”轮作的好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这时候出现牛耕。

古人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了牛来耕田,这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最初还用过马呢,个子太高,不好使,还有狗也曾经拿来耕田,但是尝试之后,发现都不如牛好使。

使用牛耕,就节省了人力,当然,人还是要驾驭牛的,一般都走在牛的后面,很少有走在前面的,走在前面也不要紧,但是你千万不要穿红色的衣服。

以削尖的铅笔演示耒耜是什么样的工具(实际上就是极简单的掘土、挖土工具)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耕作:刀耕火种——牛力耕田——曲辕犁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二.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说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①上古传说: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教师点拨:《大禹像》、《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传说当时洪水泛滥,禹奉舜之命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的办法,终于战胜洪水,被推举为舜的继承人。

成为永世受人景仰的英雄,反映出水利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中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配极不均匀,而充足的水分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兴建水利工程就可以调节这种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状态,从而解决农作物生长在不同时期的水分需要问题。

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那么,中国古代都修建了哪些水利工程呢?①防洪灌溉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

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都江堰是李冰父子修建的,不是李冰冰修建的。

都江堰啊,2000多年了还在工作,也不退休。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工程吧,哪个能2000年不倒?②治理黄河:黄河下游游荡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以上,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

黄河是否安澜,成为影响进行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也因此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治黄英雄,王景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使得黄河安流了将近八百多年。

③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④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千耦其耘”,耦,指两个人一起耕作;耘,锄草的意思。

商周时期,农具比较原始,一个人很难单独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

人们通常在贵族的田地里集体耕作,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因此,“千耦其耘”指的就是当时这种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的农耕活动。

为什么要“千耦其耘”呢?你想啊,一个人拿着木头棒子锄地,啥时候是个头啊?人多力量大吗!要是那个时候就有现在的机械设备,一个人就够了。

春秋以后:自耕农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

耕作方式:千耦其耘——个体农耕(男耕女织)1.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

铁制农具和牛耕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它们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加上土地私有制度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社会转型时期2.主要经营模式: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①自耕农经济的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播放《天配配》“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的影响那么,为什么咱们的祖先对于饥饿格外地记忆犹新呢?大约也就是人家放牧而咱们种田之故。

游牧民族是不大容易挨饿的。

因为好歹有奶可吃。

实在饿急了,拖一头羊出来宰了就是。

所以游牧民族都比较乐观和潇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