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角与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线线角与线面角
【高考热点】
1. 理解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线线角)与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线面角)的概念,掌握这两个角的作法和求法,重点是线面角;
2. 以多面体和旋转体为载体的线面位置关系的论证,角与距离的探求是常考常新的热门话题;
3. 使学生掌握化归思想,特别是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的思想意识和方法。 【课前预习】
1. 正四棱锥的侧棱长与底面边长都是1,则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为 ( )
(A )75° (B )60° (C )45° (D )30° 2. 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O 是底面ABCD
的中心,E 、F 分别是1CC 、AD 的中点。那么异面直线OE 和1FD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等于 ( ) A .
510 B .515 C .54 D .3
2 3. 如图,在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已知AB =1,D 在棱BB 1上,且BD =1,若AD 与平面AA 1C 1C 所成的角为α,则α=
( )
A .
3π
B .4π C
. D
. 4. 把正方形ABCD 沿对角线AC 折起,当以A 、B 、C 、D 四点为顶点的棱锥
体积最大时,直线BD 和平面ABC 所成的角的大小为
( )
A .90°
B . 60°
C . 45° D
. 30°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在四棱锥ABCD P -中,底面ABCD 是正方形,侧棱⊥PD 底面ABCD ,DC PD =,E 是PC 的中点。 (1) 证明 ∥PA 平面EDB ;
(2) 求EB 与底面ABCD 所成的角的正切值。
A
D
C
C 1 1
D
A
【课后作业】
1. 如右下图,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已知AB=
4, AD =3, AA 1= 2. E 、F 分别是线段AB 、BC 上的点,且EB= FB=1.
(1) 求二面角C —DE —C 1的正切值; (2) 求直线EC 1与FD 1所成的余弦值.
2. 已知矩形ABCD ,AB=2AD=2a ,E 是CD 边的中点,以AE 为棱,将△DAE 向上折起,将D
变到D ′的位置,使面D ′AE 与面ABCE 成直二面角. (1) 求D ′B 与平面ABCE 所成的角的正切值; (2) 求异面直线AD ′与BC 所成的角. D
C
§5.2二面角(一)
【高考热点】
5. 二面角的问题是高考立体几何部分必考的内容,也是立体几何的一大难点;
6. 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一)定义法;(二)垂面法;(三)三垂线定理法(主要方法);
7. 二面角的平面角的计算方法:(1)作出角再计算;(2)利用公式s
s '
cos =
θ(此法有争议). 【课前预习】
4. 在正四棱锥P-ABCD 中,若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60°,则异面直线PA 与BC 所
成角的正切值 .
5. 在边长为1的菱形ABCD 中,∠ABC=60°,将菱形沿对角线AC 折起,使折起后BD=1,则
二面角B- AC- D 的余弦值为 .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在底面是菱形的四棱锥P -ABCD 中,∠ABC=60o ,PA=AC=a ,
,点E 在PD 上,且PE :ED=2:1.
(1) 证明:PA ⊥平面ABCD ;
(2) 求以AC 为棱,EAC 与DAC 为面的二面角θ的大小;
B P
【课后作业】
1.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棱PD
⊥底面ABCD,PD=DC,E是PC中点,作EF⊥PB于点F.
(3)证明PA∥平面EDB;
(4)证明PB⊥平面EFD;
(5)求二面角C-PB-D的大小.
§5.3 空间的距离
【高考热点】
8.求点到面的距离是高考立体几何题中重点和难点之一;
9.求距离和求角一样,步骤都是“一作,二证,三算”,即先作出距离再通过推理论证某条线
段是所求最后再计算。解题中注意格式的完整和规范;
10.求点到平面距离的常用方法有:①直接作出表示距离的线段,再证明计算;②利用平行等条
件等价转换为另一点到面的距离;③等积变换(主要用于以三棱锥为载体的题目中);
【典型例题】
例1:在三棱锥S-ABC中,△ABC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平面SAC⊥平面ABC,
SA=SC=
M、N分别为AB、SB 的中点。
(6)证明AC⊥SB;
(7)求点B到面SCM的距离。
例2.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90°,O、O1、G分别是BC、B1C1、AA1的中点,且AB=AC=AA1=2.
(8)求O1到面A1CB1的距离;
(9)求BC到面GB1C1的距离。
G
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