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研究.doc

合集下载

面向21世纪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发展的历史回顾、展望及改革对策

面向21世纪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发展的历史回顾、展望及改革对策

3、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一定提升,但整体上仍需进一步加强,部分学生 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的表现仍不尽如人意。
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具有重要影响。为了适 应这一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显得尤为必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调整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加强学生实践 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服务基础教学。
最后,我们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与社会的、 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
在结论部分,我们总结了本次演示的研究成果和贡献。我们发现我国普通高 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和建议,以期为我国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参考。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在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一改革旨在提高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本次演示将围绕 这一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影响展开讨论,以期为未来高校体育教 育专业课程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建议。
一、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 的现状
针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我们提出了以下研究问 题和假设:首先,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课程体系改 革是否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收集了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有关信息。其中,问卷调查主要 针对学生和教师,访谈则主要针对教育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日益 多样化。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阶段,其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也 受到广泛。其中,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 组成部分。本次演示将从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问题与假设、研究方法、研 究结果、讨论和结论等方面,探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的研究。

浅谈高校体育教师的通识学习

浅谈高校体育教师的通识学习
su e t’ h sc l n s c oo i a e l n e c n tu t n t d n s p y i a d p y h lg c l at a d t o sr c i a h h h o f o r r n o ss cey o u a mo i u o it . h .
浅谈高校体育教师 的通识学 习
王 立 勇 侯 金 成
( 西华 大学体 育 学院 四川 ・ 都 成
中图分类号: 4 1 G 5. 2

60 3 ) 10 9
文章编号 :6 2 7 9 ( 0 1 1 — 1 — 3 1 7 — 8 4 2 1 )0 0 6 0
文献标识码 : A
要 以文献资料法对 “ 识” 内涵作 阐释 , 而研 究 通 的 进
宇宙 万事 万物 , 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本源 、 存在依据 和变化发
展的始 因。故此 , 所谓 G nrl d c in 就是教导人追根溯 e e um o , aE 源、 求真问因的活动 。【 有学者认为 : 也 通识的含义包括两方
面 , 为通识 , 一 一为识通 。所谓通识 , 不是说什 么知识都 去 识, 而是无论什 么专业的学生都识。通识 是相对 于专业教育 而言的。因此 , 谓识通 , 所 就是 去识那种具有普遍价值、 普遍 意义的知识 , 每个人 的理性与智慧发展都必要 的知识 。识 对
视野 中的“ 大全” “ 、 万有 ” “ 等。在 G nrl 中, 含着 、一” eea 之 包
高校 体 育 教 师通 识 学 习的 重 要 性 和 应 具 备 的通 识 素养 以及 高校 体 育教 师 实施 通 识 学 习 的途 径 方 法 旨在 让 高校 体 育 教 师 明 确新 时期 通 识 学 习 的重 要 性 .从 而更 好 地 致 力 于 体 育 文化 精 神 的传 承 、 族体 质 的增 强 、 学 生 身 心健 康 水 平 民 大 的 提高 及 和 谐 社会 的构 建 。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路径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路径

第28卷第2期 2021年3月体 育 学 刊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Vol.28 No.2M a r.2021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路径胡永红1,吴邵兰2,艾安丽1(1.韶关学院体育学院,广东韶关512005;2.韶关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广东韶关512005)摘要:在介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认证的实施背景和制度变迁的基础上,梳理认证工作中存在的7种问题,包括政府有效保障措施缺位、体育教育专业自身主动性不强、认证机构未能真正独立且体育专业性欠缺、专业办学利益相关者对认证了解不足、专业相关主体有效共同治理缺位、认证标准不够科学严谨、认证结果使用粗放等;提出了厘清政府职能和发挥保障功能、赋权高校与专业并努力提升其自主性、构建多元独立的教师教育专业组织并实现其评估功能最大化、全面提高利益相关者对认证的关注与参与度、加强与相关认证主体的有效合作、提升认证标准的科学性、加强认证结果使用的精准性等优化路径,为实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认证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国际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校体育;师范类专业认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师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1)02-0072-08The problems of the certification work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Chinaand its optimization pathHU Yong-hong1,WU Shao-lan2,AI An-li1(1.School of Physical Edcation,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China;2.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Center,Shaoguan 512005,China)Abstract: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implementation background and the logic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of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certification in China, 7 kind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ertification work are sorted outwhich includes the absence of effective safeguard measures by government, the lack of activ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majors itself, the certification bodies may not be truly independent and the lack of sports education specialty, and thestakeholders' understanding to the certification is not enough, the absence of effective joint governance of relevantprofessional subjects, the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are not scientific and rigorous, and the usage of the certification resultsare extensive. Given these above,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optimization paths to give reference for realizing thescientificness, effectiveness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certification, which includes asfollows: clarifing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exerting a guarantee function, empowering universities and majors andstrive to enhance their autonomy, constructing a multiple and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 of teachereducation major and maximizing its evaluation function, entirely improving the stakeholders' attention and participationin terms of certification work, strengthening effective cooperation with relevant certification bodies, improving thescientificness of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and enhancing the accuracy of the usage with certification results.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normal specialty certifi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major;physical educationteacher收稿日期:2020-08-10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迎证•反思•优化:广东普通本科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研究与实践”(粤教高函[2020]19号:527);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和师范类专业认证双重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以韶关学院为例”(粤教高函[2020]19号:519);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广东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问题之征与优化之径”(2020GXJK381)。

高职体育专业学生就业与通识教育关系的研究

高职体育专业学生就业与通识教育关系的研究
成绩就可 以决定就业 的成功与否 。而对大学 生的调 查结果则显示 出不 同的认识 , 大学 生认为 毕业 时最 应具备的素质是 专业 水平 1 % , 9 实践 能力 1% , 8 英
视术科技术 的掌握 , 学校 教师要教 育学生 尽快转变 这一观点 , 不但要重视专业理论 知识 的学 习, 还应重 视通识课程 的学 习 , 把专业 课和通 识课 的学 习放在 同等重要 的地位 上 , 加强综 合素质 和各种 能力 的培 养, 积极 参加学校 、 会组织 的各种 有益 的活动 , 社 在 活动 中锻炼 自己 , 积累知识 和经验 , 同时要不 断调整 就业期望值 , 强就业 能力 , 增 为就业做准备 。
( ) 二 以就 业 为 导 向 , 化 课 程 设 置 优
语和计算机水平 1 % , 8 心理 素质 1% , 队合作 精 5 团 神 1% 、 2 实干精神 1% 、 0 思想 品德 9 其它 1 2 %、 %[ 。 1
且往往眼高手低 , 大事做不 了小事不愿做 , 导致 了市 场需求与大学生认识的冲突。
据 部 分 毕 业 生 与 用 人 单 位 调 查 报 告 中 显示 : 用
5 0人 、5人 , 4 从事 本专 业就 业率 分 别为 5 . % ( 5 39 3 人 )4 %( 4 )4 . %( 1 ) 其余 在其它领域 、8 2 人 、6 7 2 人 ,
李 红智 , 吴
( 州职业大学 , 扬 江苏 扬州

2 50 ) 20 9

要 :高 职 院校 体 育 专 业 由 于 专业 特 点强 , 业 面 比 较 窄 , 业 生 在 就 业 时 不仅 要 具 备 扎 实的 专 业技 就 毕
能功底 , 还需具备 全面的综合素质 。毕业 生在就业 中出现 的问题 , 映 出毕业 生在通 识知识方 面的欠缺。 因 反 此, 各高职院校 应采取相应 的对策, 整课 程设 置 , 大通识教育的力度 , 调 加 培养 出社会需求的 实用型专业人 才。

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情况研究

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情况研究

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情况研究【摘要】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健康的正常的社会人,而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越来越让人感到担忧。

以培养具有良好身体素质的社会人为目标,以通识教育视野下为出发点,关注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校学生;体育运动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健康的正常的社会人,而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越来越让人感到担忧。

说起体育运动,高校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在此方面做的不够,而日益下降的身体素质便是最好的佐证。

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直接指引,“体育运动不重要”的想法是很多人在进入大学之前自小学就形成的。

关注到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推动高校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对于培养健康的社会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现实意义1.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具有锻炼身体的功能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提高身体素质,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使之终身受益。

2.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如教育学生在集体配合不够默契,出现失误而最终比赛失败时,采取相互鼓励的方式而不是相互抱怨。

对裁判员的误判表现大方宽容。

比赛胜利时,认真总结经验不骄傲等。

3.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欣赏大型体育运动会比赛,观看我国运动员为国拼搏、为国争光。

在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的动人场面。

讲述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感人事迹,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学生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4.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功能体育运动能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勇敢、果断坚毅、有自信心、自制力、进取心和坚忍不拔的品质。

紧张而激烈的竞赛对人的心理品质既是严峻的考验,也是修炼的好时机。

5.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具有智能教育功能通过体育教学,学生可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并使思维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构成智力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我国体育院校与国外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问题的比较分析

我国体育院校与国外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问题的比较分析

中国
培养适 应我 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 教育改革 与发展 的实际需要 ,德 、智 、体 、美全面发展 ,专 业基础 宽厚 ,具有 现代 教育观念 、良好 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 德以及具有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 ,能从 事学校体育与健康 的教学 、训练和竞赛 工作 , 并能 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 、学校体 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 员等工作的 多能一专的体 育教 育专业 复合型人 才。
中图分 类号 : o G8 7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6 3 9 9 ( 9 I l () 0 5 0 1 7 - 7 5 2 I ) 0 b- 1 - 2 9
人 才 培 养 目标 是 指 课程 开 发 的 教 育价
国的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确 立 和 各 项 事 业 的 发
注 : 料来 源整理和总结各 国的体育教育专业人 才培养方案 。 资
中 国科教创新 导刊 C ia E u a in I o a in H r l h d c t n v t e ad n o n o
15 9
 ̄ . _一 _. _ E

2t 0l
NO 2 9


ch 。 Ed 。 i
加 ; 重 教 帅的 理 论 知 识和体 育基 础 知 识 , 注
为 我 国 体 育 教 育 专 业 本 科 的 课程 设 置提 供 开 设 了通 识 教 育 课 程 , 面 提 高 学 生素 质 ; 全
注 重学 生 的 专 业 知 识 、 业 技 能 的 培 养 。 专
体 育 教 育 专 业 的 人 才 培 养 目 标 虽 然 没 有 具 体化 , 是 我们 可以 从 中总结 出 : 国 但 美

基于伦理学视野下的体育教学研究

基于伦理学视野下的体育教学研究

基于伦理学视野下的体育教学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体育教学研究的深层次问题。

我们将分析体育教学中伦理原则的应用,以及伦理因素如何影响体育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我们将审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伦理挑战,包括公正性、尊重、责任和诚信等核心伦理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伦理问题,我们希望能够为体育教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体育教学更加符合伦理标准,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

本文首先将对伦理学和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伦理学与体育教学之间的联系。

接着,我们将分析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如教师职业道德、学生权益保护、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贯彻伦理原则,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我们将对体育教学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以期推动体育教学研究在伦理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体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使体育教学更加符合伦理标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我们也希望本文能够引起广大体育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共同推动体育教学研究在伦理学领域的深入发展。

二、体育教学中涉及的伦理要素分析体育教学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涉及到众多的伦理要素。

这些伦理要素不仅贯穿于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伦理要素之一是尊重。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同时,学生也应尊重教师的教学劳动,尊重同伴的学习成果。

在体育活动中,尊重的表现不仅在于言语上的礼貌,更在于行为上的遵守规则、公平竞争。

公正也是体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伦理要素。

教师应该公平地分配教学资源,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

在体育竞赛中,公正体现为裁判的公正裁决和运动员的公平竞争。

公正的体育教学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正意识和公正行为,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育中的“学科”与“术科”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育中的“学科”与“术科”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育中的“学科”与“术科”作者:范成杰张文贤白絮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3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6-000-01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体育专业中“学科”与“术科”的有关问题深入研究,以期能有助于体育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动体育专业学科建设。

关键词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科术科一、“学科”与“术科”的由来体育专业中“学科”与“术科”的划分是伴随着早期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而产生的,但是使用始于何时何处难以考证,对二者学时比例争议也一直未间断过。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专业仍沿袭了“学科”与“术科”的划分及提法。

80年代,在体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对课程分类提法上有所变动,但在相关说明中仍然使用“学科”“术科”,从1986年开始,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在课程设置中称原“术科”意义上内容为“体育手段与方法”后来又改称“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1]。

2003年课程方案中将各类课程划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三类,在选修课中将任意选修课分理论学科选修和技术学科选修[2]。

可见,“学科”与“术科”这种说法与划分,不管是从早期学校体育课程诞生开始,还是21世纪的今天;不管是政府文件还是人们的认识观念,在我国体育教育领域已经成为惯例,且得到认可。

二、“学科”与“术科”的概念从体育专业课程变革的历史及现状看,“学科”与“术科”问题以及课程综合化问题是当前乃至今后改革的两个基本问题。

有学者从宏观上分“理论类课程”和“技术类课程”,简称“学科”与“术科”。

还有学者认为学科课程是以理论为主的课程;术科课程是以实践课程为主或以技能性为主的课程。

本文根据研究需要,结合专家访谈和文献资料研究,将“术科”界定为“根据体育院系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体育学科领域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技术、技能和知识组织起来的,以实践性课程为主要特征的课程群,称为“术科”,主要包括田径类、球类、体操类等。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①作者简介:韩庆强(1974—),男,汉族,山东济宁人,研究生在读,一级教练员,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及参赛的理论与实践。

DOI:10.16655/ki.2095-2813.2019.27.110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①韩庆强(济宁市体育运动学校 山东济宁 272100)摘 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我国体育教师等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更好的推进我国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加快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基于此,本文结合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就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展开了研究。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结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展开了理论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体育教育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策略中图分类号:G80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9(c)-0110-02(下转112页)1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教学是检验大学生知识运用、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对发展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

在我国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当中指出:加快推进产教融合与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深化大学生实践教学,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价值。

一是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能够有效的检验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

二是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能够促进大学生从事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是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能够帮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不断完善。

2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2.1 优化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引领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标准,是指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发展学生体育实践教学的认知能力、体育教学技能、教育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水平。

通识教育政策文件

通识教育政策文件

通识教育政策文件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能力,我国决定实施通识教育政策。

本政策旨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卓越领导力的优秀人才。

一、政策目标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学科知识之外的才能和技能,使他们具备系统性、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2.培养学生成为全人发展的个体:通过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学术、艺术、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通过积极推广国际交流项目,培养学生具备世界文化和语言交流能力,增强他们适应全球化社会的能力。

二、政策内容1.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各大学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和个人兴趣,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涵盖科学、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课程应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认知和思维能力。

2.推广选修课程:鼓励学生选修与专业无关的课程,增加他们的课程选择空间。

选修课程可以涵盖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3.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包括留学、交换生、游学等。

这些项目可以帮助学生跨越国界,了解其他文化,提高他们的语言沟通和跨文化合作能力。

4.设立通识教育评估体系:建立通识教育的评估机制,定期对学生的通识教育成果进行评估。

这可以促进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帮助学校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实施策略1.加强教师培训:为了提高通识教育的质量,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

2.促进学科融合:学校可以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或学院,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学科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学校要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伙伴,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学术交流及学生互访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

通识教育下的体育教育

通识教育下的体育教育

通识教育下的体育教育摘要:通识教育提出的背景在于为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提供综合性的人才,本文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论述了通识教育的内涵,以及通识教育与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

明确指出体育教学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必然途径之一,在体育教学中推行通识教育,无论是对个人的发展还是团队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体育教育关系正文:一、通识教育概述学校教育的深化改革为各种教育方式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这其中,通识教育理论体系因为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在人才培养上拥有比较创新的意识理念,因此备受追捧。

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形成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素养体系,早年提出的三基培养模式在通识教育的促进下,已经转向三自主模式。

也就是说,现在的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通识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发力阶段,它改革和完善着传统教育,为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有人将通识教育称作为集古典与现代、科学与文学、核心与综合于一身的教育。

就个人发展而言,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多的接受各个门类的教育。

就教育的社会价值而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将学力转化为生产力,是作为公民的责任与义务的体现。

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的涵盖之广,没有更多的功利色彩,因此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

所以,很多学校尝试将通识教育和学科教育联系在一起,这对于学生自由意识、创新意识、情感态度、行为实践都是一种有效开发,有利于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多样性、多层次的需求。

二、体育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体育教育无论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专业培养阶段,都属于基础教育学科,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学校,体育教育作为技能培养和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一个必然的存在。

研究通识教育不能离开基础教育,实施体育教育对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形成客观而准确的价值判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

体育专业有自身的学科优势,学科门类众多,基础性强,学科群之间联系紧密,交叉和融合的程度较深,有利于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系进行选课的优势,从而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大课程的“自由选择度”,丰富学校教育层次,促进教育体系的建成与发展。

普通高校通识体育课成绩评价体系改革必要性探究

普通高校通识体育课成绩评价体系改革必要性探究

论坛FORUM普通高校通识体育课成绩评价体系改革必要性探究于蕾摘要:高校阶段的体育教育专业大都培养的是未来的国家体育教师,是产生体育教师的重要源地。

因此为了加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推动高校阶段的体育教育事业,必须建立健全体育课的成绩评价体系。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几种研究方法对高校阶段的体育课程成绩评级体系展开讨论与探究,分析其必要性,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一些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成绩;评价;改革一、研究目的高校阶段的体育教育源源不断的为中小学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体育教师,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而体育教育在这个阶段的评价体系又极大程度的影响着其质量的高低,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极其必要的。

以评价体系为主要指导标准,一方面可以寻帮助学校和教师找出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增进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交流。

在现阶段,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建立能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评价体系,保证学生在理论知识和素质技能的学习上都能够得到大幅提升,让我国的教育事业拥有充足的师资力量。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几种研究方法对高校阶段的体育课程成绩评级体系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一)学生成绩评价的理论基础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的拉尔夫·泰勒认为教学评价和教学目标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此理论基础上,很多学者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会”在1981年又对“评价”进行了新的定义,“对某一对象(方案、设计或者内容)的价值或优点所做的系统探查”,被认为是评价的实质所在。

另外,由于不同学者所侧重问题不同,以至于对于教学评价的解释层面也各有千秋,归纳起来,主要有:克龙巴赫的信息角度评价体系、斯坦福评价协作组的效果评价体系、泰勒的效果评价体系等。

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体育21 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于振峰1, 王晨宇2, 胡法信1, 齐允峰2, 汤静3( 1. 首都体育学院技术学科部, 北京100088; 2.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体育部, 河南郑州450015;3. 河南省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体育艺术教学部, 河南郑州450007)摘要: 对21 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理论进行研究。

指出当前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必修课多, 选修课少;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比例偏低, 专业课比例偏高; 学科比例偏低, 术科比例偏高; 专业知识相对比较薄弱; 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和二元分离的缺陷。

提出了通过自学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来培养21 世纪初期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关键词: 21 世纪初期; 体育教育专业; 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国中图分类号: G80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 7116( 2006) 03- 0067- 03The mode of cultiv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rofessionals in China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YU Zhen feng1, WANG Chen yu2, HU Fa xin1, QI Yu feng2, TANG Jing3( 1.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Subject, Captial I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100088, 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450015, China;3.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rt,Henan Textile College, Zhengzhou 450007, China)Abstract:By studying the mode and theory of cultiv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rofessionals in China in the early21st century, the authors revealed that currently the following defects existed in the mode of cultiv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teaching professionals in China: Too many required courses, too few optional courses; the proportion of common course andbasic specialized course was on the low side,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specialized course was on the high side; the proportionof cultural subject was on the low side,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technical subject was on the high side; specialized knowledgewas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for teachers there was a serious separation between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Through studying, the authors suggested preliminarily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rofessionals in China should be cultivated by meansof self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s, establishing primary teaching methods, standardiz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illustratingteaching methods.Key words: early 21st century ;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rofessional; talent; mode of cultivation; China 收稿日期: 2005- 12- 05作者简介: 于振峰( 1957- ) , 男, 教授, 研究方向: 人文体育社会学。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也逐渐受到重视。

在当代社会,体育教育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意味着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全新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使体育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更加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与通识教育的理念相适应。

体育课程应该围绕着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技意识等方面展开,使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更注重体育竞技性和专业性的培养。

而在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校需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开发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高校也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入跨学科的教学内容,通过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教师队伍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更注重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而在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更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具备宽广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和跨学科的能力。

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岗位上不仅仅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方法改革、跨学科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高校体育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使体育教育更符合通识教育的要求。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还需要有力的管理与支持。

学校管理者需要高度重视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得以顺利开展。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

研究不足与展望
尽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逐渐完 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课程设置不 够合理,内容重复交叉现象较多。
在培养方式上仍有改进空间,可以进一步推广在 线课程、反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 自主学习时间和机会。
实践教学环节虽然得到重视,但实际操作中存在 一些问题,如实习单位选择不够多元化,社会实 践形式单一等。
培养方案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学习、实践环 节、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等方面。
课程设置与内容
课程设置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 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
课程内容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 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 究生培养体系研究
2023-11-01
目录
• 引言 •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问题分析 • 优化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
策略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 环节薄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需要对该培养体系进行深入研究 与改革。
策略
明确培养目标
01
02
03
适应社会需求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育 教育人才。
提升综合素质
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 方面的培养。

我国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反思——参照美国大学教育目标

我国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反思——参照美国大学教育目标
第3 7卷 21 年第 1 01 2期
成 都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J u l fC e g uS ot ies y o ma h n d p r Unv ri o t
Vo . 7 13 No. 2. O1 1 2 l
我 国体 育 院校社 会 体 育 专 业 课 程设 置反 思
关键 词 : 育院校 ; 体 社会体育专业 ; 程 课
中图分 类号 : 8 74 G 0 .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1— 14 2 1 ) 2— 0 8— 3 10 95 ( 0 1 1 0 8 0
I to p cin n t eCu rc lm fS ca p rsS e i l fCh n s p rs Un v r i e s d n r s e t s o h r iu u o o ilS o t p cat o i e eS o y o t i e st sBa e i
Ab t a t h sp p r a e n t e g as o me i a n e g a u t d c t n,r s r c :T i a e ,b s d o h o l f A r n u d r r d ae e u a o c i e— e a n s t e t r e w l x mie e el— h h k o n s o t u ie st s i i a i e ns o er c riu u o o i ls o t s e i t . T e c n r s n s o tt a n w p r n v ri e n Ch n n tr a ft i u r l ms f rs ca p r p c a y s i h c s l h o ta tf d u t i h h r x s s me p o lms i h i u r l ms u h a h n u f in y i x r s in a i t r n n , h u t r te e e i o r b e n t er c riu u ,s c s t e i s f c e c n e p e so b l y t i i g t e f r e t c i i a h s e gh n n ft ed v lp n f r ia i k n bl y h ea s n e o r l e s n n n tr e o a ea o s i r t n t e ig o e eo me t i c l n i ga i t ,t b e c fmo a a i ga d i ep r n lrl t n h p h oc t h t i r o n s i p o t n C U e ,t e n ro n s fg n r lk o ld e c u s s a d t e o e w emi g o c p t n o r fs in lc u — r moi O r s h ar w e so e e a n w e g o r e n h v r h l n c u a o fp o e s a o r o s i o s s t .T e p p rf al u g ss s me t s w e k n l n rs c a p r a e tt i i g e ,ec h a e n l s g e t o p h n ma i g p a sf i s o t t n r n n . i y i o o l sl a Ke r s s ot o e e n n v r i e ;s c a p r p c at ;C U e y wo d :p r c  ̄ g sa d u i est s o ils o t s e il s i s y Or s C C n mb r c 0 . L u e : 87 4 D c me tc d : o u n o e A A t l I 10 — 1 4 2 1 ) 2一 0 8— 3 rc i e D:0 1 9 5 ( 0 1 1 o 8 0

就业视角下创新体育师范生通识课程的必要性

就业视角下创新体育师范生通识课程的必要性
管理者和高校对体育师范生通识课程 的关注 , 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我国体育师范 生通识课程开设现状 . 在我 国大多高校都开设通识课程 , “ 通识教 育的 目 是要 培养 但 对 标 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合格 ‘ 民’ ‘ 公 和 全人 ’ 培养学生 的知识文化素养, 使 其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 学生进行基本能力 的训练 , 对 使学生具有合理 的能力结构; 培养大学 生高雅的情趣和完善 的人格结构 , 使其具有完美 的人性 ” 的认 识I l J 对“ 以及 通识教育中的 ‘ ’ ‘ 通 是 沟通 ’ 的意思, 是打开一 扇门, 让专业与专业之间、 文化与文化之间 、 人与人之 间有一个可以相通 的地方 、 以相互了解的地方 ” 可 的理解各有不同 , 造成相关高校在通识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 产生了偏差 ,影 响了通识课程应有 的效应 和作
如何指 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就成为解决问题 的关键 ,也是体 育教师价值 的体现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充分发挥 自身专业知识的同 时, 更多的还需要其他相关知识的帮助 , 尤其是能够将其他知识贯通融 入到体育教学 中间,使学生在愉悦快乐 的体育活动 中获得知识并健康 成长。 体育教师通过在大学阶段的学 习储备 了大量相关 知识 , 中间包 这 括专业知识 和专业技能 ,也包括在通识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能 用。 但 英语 、 两课等为主 , 这 相关研究通过对首批进入“ 8 9 5工程 ” 建设 的 9所 高等学校通识课 ’ 力。 现有 的体育师范生通识课程 主要以计算机 、 程设 置现状进行调查 , 现存在不少问题 : 发 学生选择 自由度过小 ; 应用 些课程的教授多是为了满足学分的需要 ,没有很好的突出体育教师 日 性、 工具性课程偏多 ; 高校课程高度相似, 各 但特色发挥 不足 ; 当下对通 后工作 的特殊性 。应该以广大 中小学生的体育需求为导向改革现有体 育师范生通识课程的课程设置 , 调整相关的课程 , 适当压缩某些课程的 识教育理解的狭隘化影 响到通识课程的设置 。 课程 内容主要 由公共选 修课 和公共必修课 两大部分 组成 , 主要 以两课 、 计算机 、 外语 、 军事理 课 时 , 改革和变通传统的通识课 程教学方法 。 2 体育教育毕业生是创新体育师范生通识课 程的 自 . 4 身需求 论、 大学语文 、 体育等为 主, 相应 的专业在课程 内容方面有所差别 , 比如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 , 0 年 以后整体就业率只有 7 . %,研究 生 2 2 0 65 2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用开设计算机通识课程 。所开设 的课程相互 内在 3 5 本科就业率 为 7 . %, 8 71 专科就业率为 7 . % , 3 4 0 找工 4 逻辑性不强 , 课程之 问相互关联性较弱 ; 课程 内容多 以知识性 的传授为 就业率为 8. %, 7l 4 主 , 授的方式还是 以教师讲授 为主 , 传 师生间的互动较少 , 学生的动手 作 的途径主要是现场招 聘会 占 4 . % ,初次就业 时研 究生 的月薪 为 24 66元 , 本科 的为 1 1 , 5 9元 专科 的为 1 1 1 8元 , 求职过程 中遇 到与能 力 实践机会 较少 , 对学生 的创新 能力培养不足 ; 没有达到 “ 识教育若忠 通 专 79 3 自我表达能力 占 于其 目标 , 程基本上要授 给学生 的并不是真实 的知识 , 课 而是洞察力和 相 关的主要 问题是 : 业能力 占调查总数 的 3 . %, 智 慧; 重视 的并非知识量, 而是 ‘ 如何 ’ 认知 ” 的要求 。从 现在所开设 的 2 . %, 3 4 人际交往能力占 1 . %, 6 58 7 外语能力 占 1 . 。从 中可 以发现就 44 2 通识课程 来看 , 只是简单 的将课程 分为语言类 、 道德修养类 、 军事理论 业形势不容乐观 , 就业不能只靠专业 , 具备其他相关能力。作为体 还有 就业的道路 由于专业的限制 类、 社会科学类 、 然科学类等 门类 , 自 仍停 留在知识教育补缺 的层面上, 育师范生来说多数同学将要走 向教师岗位, 实用性 、 技能性在通识课程 中占有较大 的比重, 绝大部分学 生甚至包括 就更加狭窄 。 开设通识课程 的老师, 对通识教育 的观念仍局限于“ 实用性 ” “ 、 功能性 ” 四年 的大学学习生涯是一名体育师范生进 入社会 之前的关键转折 期 ,人生观和价值 观已经建立 ,也掌握 了大量相关专业 知识 和专业能 认 同。 力,尤其是运动和动作示 范方面的学习和掌握 已经完全可以从 事体育 2我国体育师范生通识课程创新的必要性 . 教育教学工作。但毕业走 上工作 岗位以后要面I 的问题 和难题绝不仅 f 缶 2 高校期待高就业率是创新体育师范生通识课程的行政需求 . 1 更多的可能是来 自现 实生活 , 这些 问题 和难题不 是靠专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各个高校工作 的重 中之重 ,国家教育部对高校 仅是教学方面 , 工作的考核中就业率就 占有很大的比重 , 可以说是高校工作的“ 指挥棒” , 业能力所能解决的 ,处理 它们要靠 广大体育教师的智 慧以及专业 以外 良好的就业率就是高校 的“ 明信片” 可以获得教育主管部 门、 , 相关政府 的知识和能力。创新 通识课 程不但 可以帮助体育 师范 生有效 掌握专业 而且可以培养他们 更加 开阔的学 科视野 , 加豁 达的人生态度 以 更 管理部 门、 用人单 位 、 兄弟单位 、 社会 、 家长 、 学生等各个方 面的认 可以 知识 , 及包括物 质 、 金钱 、 政策上的支持 , 从而为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创造 优越 及 良好 的 意 志 品 质 和 道德 情 操 。 3结语 . 条件。相反很多高校所开设的专业 由于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造成了学 通过对我国体 育师范生通识课程 开设 现状 的分析 ,发现在课程设 生上学就是失业 的尴尬局 面,同时也给 国家 、社会造成了经济上的损 置、 课程 内容 、 课程评 价等方 面还不完备 , 在分别分析 高校 、 基础教育改 失, 更是给家 长以

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研究

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研究

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研究作者:张玉丹常青万岩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12期张玉丹,常青,万岩(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44)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体育教育专业被亮红牌意味着它的发展出现了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以及专业发展重点在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课程设置的优化、根据当地的社会需求优化体育教育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整等方面进行完善.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办学特色;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3)06-0174-031前言体育教育专业发展较为成熟的专业、是在体育学下设的招生规模最大的五个专业之一,但是在2010年,体育教育专业在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公布的中国大学“红黄绿牌”专业名单中被亮红牌.在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和《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连续两年被亮起了红牌.红牌专业主要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1].体育教育专业被亮红牌意味着它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就业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育专业的生存及发展,因此,广大体育工作者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调整与优化体育教育专业结构,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1研究对象本文以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为研究对象.2.2研究方法2.2.1文献法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并参考了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图书馆相关文章的背景资料.2.2.2归纳总结法将查阅的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3结果与分析3.1体育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必要性高校扩招后,大学生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由于受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的中小学生逐渐减少,各地区中小学校也成减少的趋势,随着学校的减少,中小学体育教师逐渐走向饱和,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需求相应减少.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就业面就相对狭窄,而社会需求处于逐渐饱和状态,加之体育教育专业的扩招,最终会加剧社会与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之间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在各个专业中体育教育专业被亮红牌反映出的问题是社会与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之间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人才的培养落后于社会的需求,因此,只有抓住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方向,才能使得其长远发展,使自身的培养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3.2调整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使之与社会同步发展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指课程开发的教育价值,是为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对其培养人才的种类、层次、规格和要求等进行了说明,是深化教育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2].培养目标确立是指导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数还定格在培养学校体育师资的体育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方向大多为为学校,就业方向和就业范围相对狭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专人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逐渐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依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就要要改革原有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下表是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5套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由上表可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从1980年至今共进行了五次教学计划的修订,其中最近两次的的教学计划命名为课程方案,在这五次课程方案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逐渐从单一型的体育人才向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实现了从“中学体育教师”到“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转变,而在人才培养的要求上也从“专才”向“培养不仅能胜任学校体育工作,还能从事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指导等工作的全才”的转变[3].综上所述,学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以下几点要求:第一,针对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一专多能的这一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体育教育综合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活动的需求.第二,具有创新和更新知识的意识,加强自身的不断学习和科学的人生观与体育价值观,包括获取体育信息、进行体育科研等的意识和能力、拥有科学的人生理想、坚定的体育教育信念.第三,培养的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受挫能力、沟通、社会适应、团队意识和协作等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快更好的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第四,在市场经济下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行业适应能力,重视对人才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3.3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3.3.1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在课程改革中课程综合化改革是大势所趋,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及素质教育等因素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教师和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更加重视素质教育理念,注重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在调整和优化体育教育课程结构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需求,在学科与术科的比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重视课程理论讲授课方面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同时还要注重实践课程,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决定人才求职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满足社会对全才的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大学生往往具有更强的社会就业竞争力[4].”“高等体育院系在强化专业意识、提倡大专业、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做法,虽然使得培养的专业人才与学校等单位的对口性不强,但是这样会使得学生的知识、技能、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提高,能够更好的在未来面对求职时增强应变能力[5].”3.3.2鼓励和引导学生跨专业选修,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当前体育院系大多实行的学年学分制可以使得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以及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学生的加强自身专业学习的同时,在其他领域也有所涉及,不断拓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和社会竞争力[6].因此,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鼓励和引导学生主修一个专业,辅修另外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促进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发挥各个学校的教学设施等优势,拓宽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体育教育专业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本身的就业竞争力,真正扩大就业面,改变单一的不利局面,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3.3.3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各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实习的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毕业前集中实习主要有两方面的不足,第一是时间紧迫,既不能很好的实习也不能很好的考研或是找工作.第二是实习的时间大多比较接近于毕业的时间,教育实习应该与学科和术科相结合,通过实践反馈,弥补学生自身不足,这样才能做到先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实践能力的作用[7].随着社会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各项体育社会实践活动也越来越多,如组织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组织社区健身活动、社会体育指导等活动,这就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不能单以培养体育教师为目标,还要向其他与体育相关领域的方向转变,这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学校在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还要从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体育教学、组织竞赛、社会体育指导等方面都要有涉及到,并且掌握扎实的教学技能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3.4根据当地的社会需求,优化体育教育办学特色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体现在培养目标是否具有特色,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以及各大体育院校的历史和办学特色,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水平和条件,培养出具有自己学校特色或者符合本区域特色的人才,立足于当地的文化特点,更好的适应本区域的发展.“理想的区域高等教育结构是与一定区域内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完全适应的结构体系[8],因此,根据本区域市场需求特点,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特色优势办学,形成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开设自己的特色课程,培养出“有特色”又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9],无形之中也就增强了社会竞争力,减轻了就业压力.3.5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整由于各大高校连年扩招,而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却涨幅不大,高校扩招主要是为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大的方向,由于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中小学的学校数量不断减少,而每年高校扩招的数量和扩招增长速度都在不断加大,这就造成了培养出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不平衡,高校扩招的具体问题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确定,而不是盲目进行扩招[10].同时,还会加大高校原有的教学负荷和教师负担,容易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定的软硬件条件作为保证,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使学校本身处于超负荷的运转状态,对于人才培养有不利的影响,是导致培养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招生规模应有一个合理的调整,高校应该实事求是,按自身办学规模和办学实力来确定招生人数,以应付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变化,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区域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调控人才培养的规模.4小结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与时俱进,“教师教育”定位要充分体现教育理论的掌握、教师素养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从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实践等方面具体入手,因地制宜,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发展教育事业,发挥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元化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议教育主管部门严格调控体育教育专业学校增加的数量,控制招生规模过大,超出社会的需求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素质.学校应根据学校设施、师资等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增设体育教育专业,以促进社会的良性循环.参考文献:〔1〕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2010年中国大学“红黄绿牌”专业名单[EB/OL].[2010-05-11]./.〔2〕方千华,黄汉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沿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1):102-107.〔3〕宣蒙蒙.我国部分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4〕康万英.新思维、新理念—高校体育为大学生就业助力培养综合能力的思考与研究[J].前沿,2010(11):196.〔5〕马卫平.关于专业、专项与职业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8,15(5):93.〔6〕杨萌.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7〕胡伟.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趋向与优化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3).〔8〕李锦奇.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0(2):58.〔9〕辜德宏.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0(10):95.〔10〕郭思危.近年来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
(6)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应具有相关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行业企业工作经验。
(7)新办专业须有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20人以上。其中,应有具备从事本专业教学 资格的教授职称者2人、副教授职称者4人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以上。
(1)有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用房,并配备具有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的专用教室。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的体 育院(系)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体育类院校不低于4000元。
1993年,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体育教育(专业编号师范0022、体育 0101)合并,更改为体育教育(专业代码),属教育学专业 。
1998年7月6日,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将体育教育的专业代码更改 为,属教育学专业。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202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目录(2020年版)》中,物理学专业为教育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属教育学类专业,授予教育学学士学 。
(1)围绕各质量保障目标要求,制定质量保障实施规范,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调控改进机制。成立教学指导 委员会,建立日常管理、定点管理和定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建立领导巡查制度、专家听课制度、教学指导 委员督导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评教制度。
(2)开展常态化和制度化的质量评估。定期开展自查、自评,并形成自评报告;组织评估专家组通过听取专 业教学工作情况专题汇报、召开师生座谈会、检查各种教学档案、实地考察实践教学等方式开展现场评估,确保 对教学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监控。
(1)专业类基础课程
专业类基础课程是专业必修课程,是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均须开设的课程,包括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 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健康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7门课程,总学分不少于16学分。每门课程 的学分可以根据专业、学校特点设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研究作者:王立勇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3期[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目前国内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的特点、实施途径、必要性以及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从而找出国内现有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研究所存在的局限,为我国今后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研究的方向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通识教育体育专业[作者简介]王立勇(1976- ),男,四川南溪人,西华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四川成都610039)[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0-0117-03通识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和体育界专家学者在体育专业教育领域对通识教育进行了探讨性的研究,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由于起步较晚,特别是在体育专业教育领域对通识教育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在质和量上的研究相比国外或国内其他学科领域对通识教育的研究都还比较匮乏和欠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旨在对已有的体育专业通识教育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汇总,总结研究成果并指出今后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的研究方向。

一、研究的文献汇总在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检索项“主题”,检索词“体育专业通识教育”,年限“1998~2008”进行检索。

在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范围“全部期刊”,年限“1998~2008”,题名/关键词“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等进行检索;在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全部字段“体育专业通识教育”,限定年度范围“1998~2008”进行检索。

对收集到的资料,以“体育专业通识教育”为主题进行归纳、整理,统计结果如下表。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一)通识教育的概述《论体育院校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与体育专业的通识教育》《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等文章对“通识教育”的由来、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含义等作了概述性的描述。

“通识教育”一词最早由帕卜德教授提出,首次出现在1829年美国耶鲁大学发表的《耶鲁报告》上,直到“二战”后由哈佛大学康南特校长领导的委员会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提出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才算正式阐述通识教育的概念。

通识教育溯源于西方传统的注重人文与理性培养的自由博雅教育。

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通识教育一词才被广泛使用,对通识教育的界定多种多样。

但到20世纪末逐渐形成一股声势浩大的教育思潮。

“通识教育”一词被提出来以后,至今对其内涵的表述有五十多种。

从已有的关于通识教育概念的表述及其侧重点来看,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界定通识教育:一是从教育性质的角度界定通识教育,如“教育广义的可被分为general和special两部分,……这两方面不能割裂或对立”。

二是从教育目的的角度界定,如“通识教育是一种提供共同核心知识并注重培养自由社会中的行为、动机和态度的一种教育”。

三是从教育内容的角度界定,如“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和思想的教育类型,如自然科学、文学、历史和其他社会科学、语言和艺术。

与任何职业有关的目的无关”。

李曼丽在其博士论文中对通识教育的定义表述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这一概念综合概括了前面三个方面的表述,相对而言较为全面,这一定义的确定,有助于我们比较清楚地认识通识教育的内涵,也有助于我们比较和辨析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通才教育等容易混淆的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的特点《通识教育与体育专业的通识教育》中指出了体育专业与普通专业相比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培养目标上由于文化成绩的差异,体育专业的通识教育除了要达到普通专业通识教育的目标外,在一定程度上还要起到补偿教育的作用。

二是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的横向课程结构设置,应该全盘考虑专业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根据专业课程体系中知识体系的欠缺来考虑知识的横向结构,尽量减少重复;由于体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差,课程的纵向深度的设置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层次课程,设置出一个广度和深度上适合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课程结构与知识体系。

三是课程的实施上要选用适合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教育手段与方法等。

(三)体育专业通识教育实施的途径《寓通识教育于大学专业体育中的研究》《论体育院校的通识教育》等文章谈到了“专”与“通”的实践对我国大学体育院系来说,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这给予了我国当前研究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的定位,并从宏观上提出了体育专业的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先从“通识体育”做起,然后再逐渐过渡到通识教育。

(四)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存在的弊端和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1.我国体育专业通识教育存在的弊端。

作为我国培养体育师资的高等体育教育机构,体育自1903年建立起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计划经济体制要求高等教育按社会各行各业的需要培养对口的专门人才,体育专业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相应调整和改革,形成了专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曾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培养体育专门人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专业化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专业体育教育模式培养目标单一。

目前体育专业教育模式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单一性,集中体现在培养目标的单一性。

在这一模式下,我国体育专业教育对所有学生提出统一的培养规格和要求,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确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

这就造成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千篇一律,无个性特色,更难以谈得上创造性。

(2)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是沿着前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在定位上限于“专业—行业对口”的狭窄意识,带有强烈的专业性和功利导向。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专业需要为核心来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一切围绕狭窄的专业运行。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明显忽视基础,忽视学科交叉,忽视人文知识。

课程设计体现出“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指导思想。

此外,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不注意实践环节的教学。

这些都造成学生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专业面狭窄,缺乏个性和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现象。

这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2.体育专业教育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李学芹在《面向21世纪我国体育院校建设初探》中指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而体育专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21世纪的体育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考虑德智体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化统一,通识教育与专门教育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这也是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体育专业教育指明了一个初步的方向。

(2)通识教育在大学体育专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

体育专业有着广泛的研究范围,它不仅研究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发展,研究发掘人的潜在能力,指导运动员训练,使其在竞技体育中取得优异成绩;还研究它所涉及的各方面的社会问题,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教育学、伦理学、史学等社会科学,医学、心理学、生物化学、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

因此,要求体育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又专又博的知识体系。

这样,面对众多的交叉学科,通识教育在大学体育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就日益突出。

(3)现代科学技术赋予了通识教育在体育科学中的发展基础和时代特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在体育领域中也不断地渗透和发展。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光学等先进技术的运用,教练员可以利用电脑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还可以根据各种数据预测出未来可能达到的成绩。

现代科学技术使体育科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也给大学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学习方法等各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赋予了通识教育在体育科学中的发展基础和时代特性。

(五)对体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研究1.从宏观理论上对课程结构的研究。

《通识教育与体育专业的通识教育》等文章从宏观理论上指出了体育专业通识教育培养的目标、课程结构及课程的实施等,为体育专业的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方向。

2.以实证探讨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的研究。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我国高等教育体育类专业的现状与改革策略探析》等文章,通过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现行的本科课程方案(或教学计划)中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发现存在着以下不足: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目标表述缺乏操作性,目标内容缺乏整体性以及目标缺乏多样性。

课程目标是编制课程方案的直接依据。

由于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存在以上不足,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结构也表现出相应的不足:一是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缺乏整体性;二是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比重缺乏合理性;三是通识教育课程组织结构缺乏科学性。

在此基础上,根据人的全面发展原则、整体性原则、开放性与灵活性原则以及继承性与创新性原则,论文构建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结构。

该课程体系对于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性体育人才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对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体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研究。

《美国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特点与启示》《“台湾”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特点》等文章分别以美国三所高校的运动训练专业、我国台湾地区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为例,研究了他们的特点及优势。

提出了修订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加强通识教育,优化课程设置。

我国台湾地区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学源方面出现国际化现象,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能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面,通识教育观继续影响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等是我国体育专业教育值得借鉴的地方。

(六)对教师进行通识培训的相关研究《寓通识教育于大学专业体育中的研究》《论体育院校的通识教育》等两篇文章提到,通识教育的实施应当有具备一定通识教育水平的师资。

因此,高校体育教师也同样应该具备一定的通识教育水平,代木在《高校体育教师通识性素养与能力的探讨》中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

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体力量,体育教育的高标准、新要求,同时也给新世纪的体育教师在素质和能力方面提出了与素质教育发展相符的新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