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阅读器狂欢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阅读器狂欢季

作者: 李娟

亚马逊Kindle从无到有开拓了一个几乎全新的市场,也让电子阅读器迅速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许多能和产业链搭上关系的一干“重量级玩家”更是蜂拥而至:从上游电子纸技术到硬件厂商、从内容提供商到运营商……

尽管人们还不曾反应过来,为何新一轮的电子硬件“淘金热”会由这个貌似最不起眼的“小家伙”掀起。电子阅读器的狂欢时代,已然揭开篇章。

全球视野

发飙的巨头战斗新话语权时代

谷歌参战!索尼参战!戴尔参战!宏基参战!苹果参战……

是什么引得以上科技巨头们竞相发飙?答案或许会让你有些意外:就是这台9毫米厚、285克重的白色“小家伙”——Kindle DX电子阅读器。

3年前,全球最大线上书籍零售商亚马逊(Amazon)首次发售Kindle,挂在官网上5个半小时后便被抢购一空;随后一年里,亚马逊总共卖出了近50万台Kindle。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iPod上市第一年时的成绩;2009年6月16日,亚马逊新款电子书阅读器Kindle DX仅仅出售6天就脱销了。至今,亚马逊已经销售出数百万台电子阅读器,甚至亚马逊的电子书销售量也有望超过物理图书的销售量,这将带领阅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终端战争

垄断读者的眼球是电子阅读器厂商的终极目的,这背后有极大的利润操作空间,但前提是对原来产业的颠覆。

比尔盖茨说,电子书一定将改变全世界。

不妨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一年前,来重温一遍这场阅读器大战中的几个经典镜头。

2009年2月,亚马逊宣布升级Kindle,在纽约摩根图书馆推出了Kindle 2。几个月后,Kindle DX正式发布,后者的外形更大、也更加美观,全面支持PDF格式,可以轻松地阅读报纸和教科书。

Kindle DX风光尚未持续太久,索尼便携带其新品Reader Daily Edition闪亮登场。和Kindle类似,这是一款具备无线连接功能的阅读器。而在新品发布地点选择上索尼更是煞费苦心,它最终敲定了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纽约公共图书馆。

作为最早的电子阅读器开发商之一,索尼此次显然抱着收复失地的强烈信念。在该领域,索尼曾经拥有过非常明显的先行者优势。这家日本电子巨头在2006年9月发布了第一款电子阅读器Librié,这比Kindle的登场要早了一年多。

然而,这款产品功用有限,不仅缺乏具有足够影响力的书籍,而且用户界面也不友好。使用者要获得新书,就需要将它插到个人电脑上。

基于以上短板,Librié在短暂的宣传热潮以后逐渐“销声匿迹”。之后,索尼升级电子书为Reader。

相比之下,一年后新Kindle的亮相就大有文章可做。比如,Kindle从一开始就存储了大量的畅销书,此外,它还有免费无线连接功能,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购买和下载新书。Kindle 的迅速火爆更是彻底点燃了电子阅读这个全新的市场——一如当初iPod和iTunes之于音乐领域。

不过,Kindle想要继续维持如此劲爆的风头,可能越不越不容易。

新玩家正陆续进入,客观上加速着整个产业前进的步伐。虽然Kindle目前还是电子书籍阅读器市场上毋庸置疑的统治力量,但可以看到的是,这个市场里已经有上百家跨界而来的淘金者:高通正帮助数家客户设计平板电脑,因为它坚信:“未来,电子阅读器将发展为类平板电脑产品”;富士通2009年4月份宣布在日本市场推出全球首款彩色电子阅读器FLEPia;2009年7月底,韩国三星发布了新款电子书SNE-50K;同年8月5日媒体透露,戴尔正在开发一款平板电脑,这款产品将采用5英寸触摸屏,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上市;8月15日,由剑桥大学凯文迪斯实验室科学家宣布设计弹性电子屏幕,是一款A4大小、可卷动的“智慧”显示器……

而书籍出版行业也正对此密切关注,因为他们不想成为音乐行业的翻版。

美国大型连锁书店Barnes & Noble Inc已经吹响了号角,不久前,他们宣布了自己进军电子书籍市场的决定。眼下,美国加州山景城的私营公司Plastic Logic Inc正负责为他们开发电子阅读器。资料显示,这些阅读器比亚马逊的产品要更轻、更薄一些,如果必要,你甚至还可以将它进行折叠。

苹果的参战更是将这场大战推向高潮。被寄予“革命性意义”的新品iPad在一个月前正式面世,尽管iPad在尺寸、功能、舒适程度上饱受争议,但是,它却准确无误地向外界传递出了一个微妙而深刻的讯号——“电子书阅读器大战中迟迟未现身的最后一个重量级玩家已然入局”。

产业链混战

毫无疑问,整个产业链都已经被裹挟进来了,上游争斗的是对技术的追逐,而下游比拼的则是商业模式和商业联盟能力。

电子阅读器硬件厂商的狂热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波动。

总部设在波士顿的E-Ink公司便是最大的受益者。这家由朗讯、摩托罗拉和几家风险投资公司于1997年创立的公司,成功利用电泳技术发明了电子墨水技术(E-Ink),该技术能够提供耗能低、无背光的类纸阅读体验。

E-Ink处在电子阅读器设备制造周期的核心位置,也是目前唯一实现量产的电子纸技术,这使得该公司一举拿下了约90%的市场份额。去年E-Ink被合作伙伴台湾元太科技公司收购。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伴随着电子阅读器市场的火爆,E-Ink的订单也犹如潮水般涌入,这家相对较小的公司被迫迅速扩张规模,它甚至还在波士顿附近开设了一家工厂。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9个月里,E-Ink的收入累计增长250%,达到9600万美元。

行业的升温,从台湾两大平板显示器生产商身上也可见迹象。友达光电和奇美电子日前均透露,已开始生产适用于电子书阅读器的显示面板和模块。

Polymer Vision首席执行官卡尔麦戈德瑞克(Karl McGoldrick)称,电子书阅读器“在潜在数量和实际可获得的内容上,已处于临界规模;在成本价格上也具有吸引力”,他说,“当一个新行业证实了其发展潜力时,进入的时机往往已经成熟。”

的确,至少目前从生产的角度来看,电子阅读器似乎已经成为并不具备太高门槛的产业。在E-Ink公司发明电子墨水技术、元太科技将其量产之后,电子书生产公司需要关注的,似乎就剩下外观及操作平台的开发。

当硬件无法体现太多差异化的时候,几乎每一家公司都希望在内容方面有所突破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

而Kindle的成功则无疑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它坐拥亚马逊旗下40多万册海量图书资源,此外,亚马逊还专门和多家著名出版集团签订了数字图书的购买协议。

一度Kindle被比拟为iPod,而Kindle模式则被认为是下一个iTunes模式。和iPod 与iTunes模式类似,Kindle书籍都必须到亚马逊的线上店面去购买,甚至亚马逊还专门为这些图书设定了Kinder格式。换句话说,你购买来的这些书,只能在Kindle上使用,否则它可能就是一堆废文件。

这貌似能够有效保护和巩固Kindle的用户,但是,从另一个意义上说,作为封闭的系统,这有可能也会成为Kindle的死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