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练习:板块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通史习题: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通史习题: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限时:35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商汤得三千诸侯支持建立了商,文王、武王父子得到八百诸侯支持而建立了周。

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

”许先生对“封建”的评价主要是基于( )A.周初继承了商朝时的地方政治制度B.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权力C.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D.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答案 D 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是,商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的独立性很强。

据此分析、判断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2.(2019广东汕头二模)下图为春秋后期吴国属地淹城的平面图,该城的设计规划突出体现了实用价值。

该图反映了春秋后期( )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展B.皇权至上的观念逐渐形成C.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政局D.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答案 C 从图片信息看,淹城的设计突出了实用价值,结合春秋后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史实可知C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

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皇权观念,排除B项。

材料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排除D 项。

3.(2019江西南昌二模)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周人的第二次封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

”这一分封布局( )A.促进西周政治中心的东移B.有利于经济中心的东移C.加强周王室对东方的控制D.有效防止殷商遗民叛变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钱穆认为,西周第二次分封后,“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这一分封布局旨在加强周王室对东方的控制,故选C项。

西周的政治中心是镐京,并未东移,故A项错误;当时关中地区是经济中心,并未东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西周加强对殷商旧地的控制,但并未有效防止殷商遗民叛变,故D项错误。

2020年高考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文档:专题1中国农耕文明的奠基和发展 微专题1

2020年高考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文档:专题1中国农耕文明的奠基和发展 微专题1

专题一中国农耕文明的奠基和发展——先秦、秦汉总体上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政治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从分封制、①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②逐渐形成;另一方面,③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

④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经济⑤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⑥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秦汉时期,农业初步发展;在此基础上,⑦局面被打破,私营工商业发展起来思想文化中国思想领域经历了从“⑧”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⑨文学的源头,阶段性文学成就表现为汉赋;科技方面,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答案▶①宗法制②专制皇权③官僚体制④权力高度集中⑤农耕经济⑥春秋战国⑦工商食官⑧百家争鸣⑨浪漫主义01从商周贵族政治到秦汉官僚政治的演变考点1▶理解“家国同构”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同一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嫡长子世袭王位,既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

其他诸子被分封为诸侯,既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

3.“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

它使族权和行政权合二为一,使家庭和宗族同时享有政权与族权的双重权力。

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考点2▶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封制郡县制划分标准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官员权力官员世袭,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员由皇帝和朝廷任免调动,不能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在封地内拥有世袭统治权,可再次分封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实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考点3▶先秦、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中央体制地方体制选官体制西周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世卿世禄制(续表)中央体制地方体制选官体制秦朝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体制确立郡县制,用封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推行军功爵制度;以吏为师西汉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内朝),以达到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由汉初的郡国并行到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专业的文官队伍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考点4▶汉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汉朝基本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

【复习必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

【复习必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

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2.经济上:由原始农业向小农经济演变,农耕经济成为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实用科学兴起。

阶段一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1)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商周延续。

(2)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实行以血缘为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3)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农业生产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奴隶集体劳动,人类进入“青铜时代”。

(1)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2)手工业: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1)历法:夏朝时出现《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文字:最早的原始文字是“图画文字”,至商代已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考法1 从现象角度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典例1] (2017·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步骤一 通史复习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步骤一 通史复习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通史概览·一目了然——时序贯通构建时空观念【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时空定位】【整体感知】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知识纵横把握通史体系[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一、夏、商、西周时期1.政治(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1)农业:以石器为主。

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也有一些是刻在器物上的铭文。

(2)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动荡与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制与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灭六国。

2.经济(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

2020版高考历史新精准大二轮新课标: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2020版高考历史新精准大二轮新课标: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一、选择题1.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晚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王都“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

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A.皇权至上的强大吸引力B.经济能力不足无力修建城墙C.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D.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原早期王朝自身的强大(经济、政治、文化等)才是不修建城墙的原因,故选D项;A项错在“皇权至上”,皇权至上是秦帝国建立以后才出现的,排除A项;B、C两项不符合基本的逻辑,都城都建立了怎么会修不起城墙,怎么会没有掌握城墙修建技术,排除。

答案:D2.“我从哪里来?”关于自己姓氏的来源是每个华裔关注的话题之一。

这是因为()A.姓氏制度是自古以来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B.使于国家管理、社会治理C.追远思亲,受血缘宗亲的文化心理影响D.分封制和宗法制长期影响的结果解析:姓氏制度追远思亲,产生家族认同,体现出血缘宗亲关系的影响,故选C项;姓氏制度并非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排除A项;分封制便于国家管理、社会治理,材料反映出宗法制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出宗法制的影响,排除D项。

答案:C3.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解析:A对:由材料“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可以买卖,出现私有化,井田制出现松动。

B错:材料与世袭制无关。

C错: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D错:礼乐制度崩坏是在春秋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

答案:A4.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

2020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文档:第01讲 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

2020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文档:第01讲 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

☆八大方略引领二轮复习走向成功——通史框架下二轮复习要点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

高考复习进入年后阶段,时间也过去了一大半,离高考只剩三个多月了,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年后的大二轮如何复习了!在这关键期,如何合理高效地复习?如何充分利用这短暂宝贵的时间?怎样才能实现鲤鱼跃龙门为人生的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八大方略,科学备考,引领您的二轮复习走向成功!方略一通史时序,抓特征全国卷的高考考纲和试题编排,都是按照通史时序编排,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打破了历史学科的自身整体性,将同时期关系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内容安排在不同模块、不同时间讲授。

其实,政治是历史的骨架、经济是历史的血肉、思想文化是历史的灵魂,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这种分割模式破坏了历史的内在逻辑关系,造成了时序上的混乱,破坏了历史概念的完整性,弱化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形不成知识间的铺垫关系,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所以,二轮复习首先要抓通史时序,要抓通史阶段特征,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建立在通史之上的内在逻辑,这是适应当今高考的必由之路。

本书以通史为主线,必修部分从古至今、从中国史到世界史,每一讲首先抓通史时序,以时间为轴,融合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科技。

使学生易于从宏观上把握知识。

同时,从综述到分述,高度概括阶段特征。

这样形成一个通史的基本框架,理清历史的发展线索,明确历史重大事件的演变过程。

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一提一条线,一串一大片,从而提高二轮复习效率。

方略二整合教材,抓基础注重基础永远是高考的主旋律,咬定基础不放松,一定会旗开得胜。

最后的复习,千万不要因为焦虑而放松对基础的巩固。

基础知识来于教材,要做到无论提及哪一个知识点,都能准确说出其所属的册、章、节、目,复述相关的结构、纵横的网络。

首先,从必修到选修的顺序进行“地毯式”阅读。

阅读时应有整体意识,要宏观把握。

阅读时应有细节意识,要精读教材,知微见著,进行精细化处理。

例如,标题的再现、细化、深化,课前提示相关内容,正文、注释、插图、引文等。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二步 通史串讲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二步 通史串讲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


手工业、商业: 理技术;都 专营

“工商食官” 江堰、郑国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历史 时期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大 历 史
文 化
商代甲骨文


《诗经》、 小篆、隶书、楷书;
《离骚》、儒 “焚书坑儒”;造
家创立和发 纸术;董仲舒新儒
展、百家争 学;独尊儒术,儒
鸣、司南
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赋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起到奠基的 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 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 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历史 时期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土地制度:井田 井田制瓦解、 秦:修灵渠、驰

封建土地私 道,统一度量衡;

耕作方式:集体 有制确立; 汉:田庄、牛耕普
大 历 史
经 济
பைடு நூலகம்
耕作 生产工具:石 器、青铜器
铁犁牛耕; 重农抑商; 铸铁柔化处
及、耦犁、犁壁、 丝绸之路、水排、 “市”、盐铁
深化必备 周代贵族政治与秦汉官僚政治的区别
中央政 治体制
地方政 治体制
选官 制度
政治 特点
周代 贵族 政治
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家国一体, 最高执政集团尚 未实现权力的高
度集中
分封制与宗 法制相联系, 以血缘关系
为基础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知能专练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时期(13年模拟试题,详细解析)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知能专练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时期(13年模拟试题,详细解析)

知能专练(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山西模拟)“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2.(2013·南京调研)《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 )A.中央集权B.官僚政治C.家国一体D.君主专制3.“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

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祭祖自属大事。

”材料揭示了 ( )A.分封制的巩固B.宗法制的影响C.宰相制的实行D.内朝制的推行4.(2013·湖北七市联考)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

”“秦遂并兼四海。

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D.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5.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实行“中朝”“外朝”制度C.设立三公九卿制限制丞相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6.《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7.(2013·广东六校联考)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通史版专练:课时作业 1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通史版专练:课时作业 1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课时作业1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四川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一模]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辖区,外服是一些附属国,外服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

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各诸侯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并提供赋役。

这表明西周()A.废除商代制度而推行分封制B.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政治制度C.最高统治集团权力高度集中D.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详细分析:材料中“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说明西周也沿用了商代的内服制度,体现了西周对商代制度的继承,从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这体现了发展,故选B项;材料中体现了西周有继承商代内服制的内容,故废除商代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由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受封诸侯在封地有很大的独立性,故没有实现最高统治集团权力高度集中,排除C项;分封制实行层层分封,给予诸侯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故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答案:B2.[2019·清华大学诊断性测试]商朝王室设置“多贾”一职,为王室购买奇珍物品,管理王室商业,并允许多贾参与祭祀祖先的仪式;唐宋时期,设置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 A.重视对商业的管理B.工商皆本思想发展C.商人地位不断提高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详细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商朝王室设置机构管理王室商业,唐宋时期,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均体现了对商业管理的重视,故选A 项;工商皆本思想是在明清时期提出的,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商人地位,排除C项;材料中是加强对商业管理,并未说明是对外贸易空前发达,排除D项。

答案:A3.[2019·四川成都二模]下图所示是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护臂。

该护臂工艺精美、文字激扬、意蕴丰富,它()A.证实了汉代丝织技术的西传B.体现了汉代的天人感应观念C.展示了汉代蜀锦的工艺流程D.反映了汉代长途贩运的兴盛详细分析:据材料“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可知将自然现象与国家兴衰结合起来,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选B项;该蜀锦在新疆发现,未涉及到国外其他地区,无法证实西传,排除A项;据材料“该护臂工艺精美、文字激扬、意蕴丰富”可知无法得知蜀锦的制作过程,只能是蜀锦工艺高超,排除C项;依所学,明清时期长途贩运兴盛,而非东汉时期,排除D项。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1讲中华文明的奠基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先秦、秦汉时期练习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1讲中华文明的奠基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先秦、秦汉时期练习

第1讲中华文明的奠基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先秦、秦汉时期(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内江一模)据《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

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据此可知( ) A.商朝初期“家天下”制度开始形成B.商朝末期“分封制”已经走向成熟C.商朝初期“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D.商朝末期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解析:选D。

“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表明辛为嗣的原因是辛母为正后,据此可知商朝末期已经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故选D项;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说明夏朝“家天下”制度已经开始形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王位继承的问题,与分封制无关,而且分封制走向成熟是在西周时期,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于秦朝,排除C项。

2.(2019·株洲二模)在周代,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材料主要体现了( )A.全社会应相亲相爱,抵御外族B.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C.统治者应以德治民,反对苛政D.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解析:选B。

由材料“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可知,周朝用宗法制维系宗族管理,再扩大化到政权,这体现了政权与族权结合的国家观念,故选B项;材料内容主要是通过宗族管理来维系政权,没有体现抵御外族,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了统治者要“爱百姓”,但这不是材料的主体思想,材料主要体现通过强化宗族管理来维护统治,排除C项;由材料“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可知,周天子与诸侯间具有相互的义务,排除D项。

3.(2019·四川教考联盟三模)商代和西周的文字是统一的。

春秋以降,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俗体流行。

通史版201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限时2

通史版201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限时2

板块1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开展 - -先秦、秦汉第|一局部通史构建专题突破(时间:40分钟总分值:85分)知识点角度题号(政|治)制度的演变先秦宗法制的影响 1 战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 2 秦朝法律制度的特点 3 汉代府僚制度的影响 4经济模式的形成与转型西周存在土地买卖现象 5 先秦南北社会经济的差异 6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7 汉代晁错的经济思想8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开展春秋战国时期著作特点不同的原因9 "天人感应〞思想的出现10早期科技成就与文艺中|国古代历法的作用11 史书和文学作品的不同历史作用12 综合13、141.(2021·河北唐山二模)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晚辈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否那么会被视为大不敬;同辈的兄弟姐妹一般也不以名字称呼兄姐,否那么会被视为没有家教,而要根据顺序用亲属称谓来称呼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先秦宗法制( )解析:B 材料强调宗法制的影响,而不是构建了(中|央 )集权的(政|治)传统,A项错误;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在传统的家庭中用宗法制的原那么确立的礼制能起到标识社会成员身份的作用,宗法制蕴涵了家国天下的文化情怀,B项正确;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是指各民族已经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C项与材料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带来的影响,而不是固化了爱有差等的秩序社会,D项错误 .2.(2021·四川名校联考)<韩非子·显学>云: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求贤于他国的情况也相当常见,特别是秦国,尤以善于使用外来的客卿著称 .以上现象反映了( )解析:B 材料的意思是那些最||后干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是从基|层做起的, "求贤于他国的情况也相当常见〞说明材料意在强调任人唯贤成为了战国时期的普遍现象,B项正确;封建制下等级||观念是森严的而非破坏殆尽,A项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封建官僚(政|治)制度并未确立,官僚(政|治)确立是在秦朝,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任人唯贤而非抑制旧贵族势力,D项不符合题意 .【新知生成】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逐渐丧失在选官中的主流地位 .春秋初期,世官制虽仍在继续发挥作用,但一些开明的诸侯国国君,已经不再拘泥于世卿世禄制选官要求身份地位尊贵的束缚,大胆起用某些地位较低而才干出众的人 .3.(2021·重庆二模)出土文献秦简<法律答问>有如下法条解释: "(父)擅杀子,黥为城旦舂 .〞 "殴大父母(祖父母),黥为城旦舂 .〞(城旦舂:一种强制服役的徒刑,男犯筑城,女犯舂米 .)这突出说明秦律( )解析:D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秦代给予未成年人生存权利保护,同时将孝道纳入法律体系当中,意在保护长者在家族中的权威,主要说明秦统治者在依靠法律手段的同时,已经认识到道德在保障社会安定方面的作用,D项正确 .材料中 "黥为城旦舂〞属较轻的刑罚,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的作用,没有表达出原始习俗的作用和法律条文的完备,B、C两项不符合题意 .【新知生成】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作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那么 .4.(2021·河北保定一模)西汉时郡守自行辟除掾属(自行招聘府内幕僚)就已成为通制,东汉时把辟除郡县吏作为仕进之路的风气更甚,一些名流贤士也以被辟举公府为荣,两汉时期地方长官辟除掾属( )C.是寒门学子入仕的主要途径解析:B 两汉时期地方长官辟除掾属,使地方长官有下属任免权,容易形成小集团,这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对官吏任免的控制,B项正确;地方长官辟除掾属,不会对(中|央 )财政造成负担,A项错误;寒门学子入仕的主要途径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出身,C项错误;地方长官辟除掾属容易结成小集团,导致(政|治)腐败,D项错误 .5.据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 .铭文中 "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 .这说明当时( )解析:D 根据材料可知, "田〞作为价格的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反映出 "田〞本身是有价格的,说明当时存在土地买卖的现象,故D项正确 .井田制逐步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并非西周,A项错误 .材料中诸侯觐见周天子,并献上觐璋,说明周天子的权力受到尊重,分封制没有遭到破坏,B、C两项错误 .6.(2021·湖南长郡模拟)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对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那么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 .这反映了当时( )解析:A <诗经>的内容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社会生活,黄河流域在当时经济开展水平较高,<诗经>中的 "风〞局部记录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及对抗精神,表达了经济开展之下较为复杂的社会关系状况,楚辞反映的是楚地的社会生活,但多记录自然山川,神鬼巫术,当时楚地的经济开展水平落后于黄河流域,A项正确;北方(政|治)动乱社会经济开展受阻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项错误;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开展水平较高与当时史实不符,C项错误;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在材料中没有涉及,D项错误 .7.(2021·重庆二模)下表是古籍中涉及大秦(罗马帝国)的局部记载 .据此判断,汉魏时期解析:A 根据材料中 "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 "从加那调州(今缅甸丹那沙林,一说在孟加拉湾西岸)乘大舶……乃入秦〞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可以看出海路和陆路都可以到达大秦,A项正确;材料没有表达出中|国与大秦之间直接交往,B项错误;C 项材料表达不出;材料对大秦的记载并不详细,D项错误 .8.(2021·河北唐山二模)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俗之所贵,主之所贱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晁错意在( )解析:D 材料强调加强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A项并非材料主旨;材料没有涉及农工商协调开展的信息,而是强调当时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出现法律与实际背离的现象,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批评官员以及百姓的趋利心理,C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汉代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出现法律与实际背离的现象,所以强调加强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D项正确 .9.<论语>词约义丰,<孟子>文辞繁富,说理畅达,<荀子>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瞻 .能够说明这一变化的是( )解析:D 此题考查时空观念和材料理解能力 .春秋时期的<论语> "词约义丰〞,但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那么 "文辞繁富,说理畅达〞 "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瞻〞,结合这一时期 "百家争鸣〞的史实可知,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诸子百家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其他学派争鸣的需要,说理透彻是为了让他人接受本学派的主张 .故答案为D项 .10.(2021·河北衡水摸底)武||王伐商利用了商朝士卒的临战倒戈取得胜利 .周公将之总结为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周朝贵族对周之所以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一思考带来的结果是( )A.提出了(中|央 )集权思想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天人感应〞学说解析:D (中|央 )集权思想是将权力集中于(中|央 ),与材料中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不符,且西周时(政|治)统治相对松散,因而(中|央 )集权思想与西周史实不符,A项错误;西周(政|治)为贵族(政|治),因而不可能形成官僚(政|治)理论,B项错误;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各级||贵族的(政|治)制度,宗法制那么是分封的依据,与材料中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不符,C项错误;材料中周武||王灭商利用了商朝士卒的倒戈,由此得出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说明人的行为能感应上天,天意与人事相照应,与 "天人感应〞相符,D项正确 .11.(2021·河北保定一模)汉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 "阴历〞 "农历〞 .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 "一月〞,另一方面设置 "闰月〞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 .中|国古代历法( )A.效劳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天人感应〞学说解析:A 根据材料 "农历〞 "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与农业相关,效劳农耕经济,A项正确;材料论述了中|国传统历法,并未涉及外来历法问题,没有表达中|国古代历法竭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B项错误;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人类顺应节气变化,说明中|国古代历法表达了 "天人感应〞学说,C项错误;传统历法,效劳农业,与国|家重农政策有一定关联,故D项错误 .12.(2021·河北保定一模)关于关羽斩颜良史事,在史书<三国志>中载:袁绍遣大将颜良围曹操,操令关羽刺颜良于白马;而<三国演义>中对此事的记载却增加了许多虚构的故事情节 .这种变化表达出( )解析:C <三国演义>属于文学作品,不属于史籍,有许多虚构的故事情节,故不能说明明代相关史料更加丰富,A项错误;历史著作要尽可能接近事实,而艺术家作品可以加工再创作,材料信息与作者阅历无关,B项错误;<三国志>属于史书,<三国演义>属于小说,材料中 "史书<三国志>中载……〞,相对可信更接近于历史事实,C项正确;小说是随着市民阶层兴起而出现的文学形式,并没有受当时统治者的推崇,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 37分)13.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 .同一宗族内,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这种关系不断开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 -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材料二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那么发生了某些变化 .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 "从事家族立宪〞 .1918年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 .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利 .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 .- -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的影响 .(1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12分)解析:第(1)问 "特点〞结合材料一从嫡长子继承制,等级||森严等方面概括; "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 .第(2)问 "不同〞据材料二 "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 "增订族会章程〞 "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等内容与材料一比照分析; "背景〞结合清末民初(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开展状况分析 .答案:(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 .影响:积极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提高家族、民族凝聚力 .消极方面: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约束,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观念相违背 . (13分)(2)不同: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标准化和分权色彩,与(政|治)关系别离 .背景:(政|治)近代化的推动(维新运动、清末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或中华民国的成立);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思想的解放、现代媒体的开展;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资本主义的开展等 .(12分)14.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 "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开展史上辉煌的一页 .<辞海>对 "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开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 .应该说,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 "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 -薛国中<论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首||先要在理解材料的根底上提炼出一个观点(可以是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如根据材料信息 "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对当时文化学术开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 "‘百家争鸣 ,……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等可以提炼出两个观点:一是同意<辞海>对 "百家争鸣〞的解释与评价;二是认为 "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或者在材料的根底上提出其他观点 .其次结合相关知识对提炼的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例如一观点: "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评析: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开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泼,追求实现 " (治|国 )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 "百家争鸣〞的局面 .因此可以说,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12分)例如二观点:<辞海>对 "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 "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评析:战国时期,学术领域 "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 "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 .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根底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开展,可以说 "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 "风气〞 .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根底,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 .因此, "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12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仿真提升练习: 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时期(人民版) Word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仿真提升练习: 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时期(人民版) Word

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专题一古代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时期(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福建四地六校联考)下图是汉代画像石《周公辅佐成王图》。

几位同学就这幅画像石的历史内涵进行了推测,其中与历史实际基本吻合的是()。

A.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周王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图中周王厉行分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严格履行D.图中周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德成为政治权力之间的主要纽带解析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周天子与诸侯以土地为纽带,以权力和义务相联系,诸侯对周天子具有定期朝觐、派兵作战等义务,图文正是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故C项符合题意。

秦朝统一后形成中央集权,排除A项;西周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

答案 C2.(2013·湖北名校模拟)《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

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宗法制下的政治等级体系,强调各级的职责,体现了宗法体制下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所确定的大小宗不同的“家国一体”的宗法观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传统儒家士人通过提高个人修养,才能治理好家庭,进而治理好国家的“家国一体”的政治情怀,符合题干材料的内涵,选C项。

A项反映了礼乐制的特点;B项强调分封制的特点;D项强调尊祖,虽是宗法制的影响,但与题干材料不符。

答案 C3.(2013·安徽示范高中模拟)《诗经·大雅·公刘》载:“执豕于牢,酌之用匏。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一编 第1讲 中国古代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一编 第1讲 中国古代

第一编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5·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联考)清明公祭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盛典。

多年来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已逾百万人次。

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看,这一盛典( )A.念祖思亲,加强宗族间的互动与联系B.追本溯源,弘扬光大民族精神C.传承孝道,增加汉文明的凝聚力和向心力D.共建精神家园,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解析:“中华民族的盛典。

多年来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不是局限在“宗族间”层面上,而是“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看”,故A项错误;“中华民族的盛典”,体现了中华文明传承,故B项正确;“中华民族”不能等同于汉文明,故C项错误;“海外华人华侨”拜祭黄帝陵是弘扬民族精神,不等同于国家的统一,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5·锦州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B.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解析:材料显示西周时期,国家和家族有着类似的结构,体现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故A项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建立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材料显示宗族组织和政治系统一体,故C项错误;“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是指的王位世袭制,开始于夏朝,故D 项错误。

答案: A3.(2015·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通典》记载: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磔)之”;“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

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 )①维护权贵利益②注重公平正义③重视宗法伦理④保护私有财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有爵者杀人“皆不为奴”,维护了权贵利益,故①正确;因此西周时期的刑法没有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故②错误;“凡杀其亲者,焚之”,体现重视宗法伦理,故③正确;“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反映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习题:课时达标检测(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习题:课时达标检测(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达标检测(一)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届高三·黄冈四校联考)据《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礼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 )A.端正民心的工具B.凝聚家族的手段C.维系等级的套路D.齐家治国的方式解析:选D 据材料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可知是有利于“齐家”,材料中“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可知是“治国”,故D项正确。

2.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认为,(西周)所有新建的封国大都是少数周族的贵族统治多数被征服族人,其土既非周人所有,其民也与周人不类,这些新来者的统治地位,如果没有坚强的武力作其后盾是支持不住的。

这表明( )A.分封具有武装殖民性质B.血缘关系是分封制基础C.新来统治者遭坚决反对D.周朝军事实力非常强大解析:选A 根据材料信息“其土既非周人所有,其民也与周人不类……这些新来者的统治地位,如果没有坚强的武力作其后盾是支持不住的”可知,坚强的武力是其分封制得以实行的重要基础,故A项正确。

3.有历史文化学者在评价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时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该学者掲示了( )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解析:选A “授土授民……‘建国’”“授土授民……‘立家’”指代分封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指代分封引发的“家”“国”对立,故A项正确。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作业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作业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课时作业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2·兰州市一模]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生活化特征突出,风格活泼愉快;青铜时代,以饕餮纹为代表的青铜纹饰凶猛庄严,凸显出神秘和威严。

这从侧面反映了( ) A.纹饰的用途发生根本转变B.统治权威的加强成为需求C.民众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D.古代手工业技术不断提高2.[2022·河南省六市二模]商代重视天象观测,殷墟卜辞就有不少关于天象的记录,其中常见的有雨、风、云、启(天晴)、易(多云阴天)、晦(阴沉欲雨),还有日月食,对恒星也有一定的认识。

该情况( )A.表现了人们崇拜自然的观念B.是服务于对王权的神化C.表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D.表明人们建立了天气观测系统3.[2022·宜宾市高三三模]“福”是中国人的祈盼。

西周时期,人们求“福”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由“祭祀合礼”到“型效祖德”再到“政治规范”,即神鬼赐予“福”、效仿祖先之德获“福”、实施德政得“福”。

此变化( )A.反映西周时期人文观念取代鬼神观念B.说明祭祀礼仪更加注重程序的规范有序C.日益突显宗法制在家国治理中的作用D.体现求“福”得“福”的个体行为特征4.[2022·湘西自治州三模]下表所示为西周早期至春秋时期“君子”内涵的演变。

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A.官僚政治开始萌芽B.贵族政治开始衰落C.人文意识得到发展D.礼乐文化走向瓦解5.[2022·吉林市高三二模文综]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其经营和产品主要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解体,私营手工业和私营商业应运而生。

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领域的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工商业形成了多元发展的新格局B.官营工商业的经营范围缩小C.社会经济中自然经济的比重下降D.工商业的发展实现了独立化6.[2022·东北三省四市高三二模]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态,已逐渐演变为“跨区域”的地域性国家;列国疆域内的居民,也不再是宗法等级制下的“小国寡民”状态,而表现为“多地域、多族群”的特点,人口构成远较前代要复杂得多。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曙光和奠基——先秦、秦汉时期(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曙光和奠基——先秦、秦汉时期(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专题一中华文明的曙光与奠基——先秦、秦汉时期一、选择题1.(2019山东青岛三模,24)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

这说明二里头文化()A.属于文明时代B.实行分封制度C.形成早期国家D.属于部落联盟2.(2019百校联盟联考,24)西周时,王室拥有重兵,周王的政治号召力通过“册命”“朝聘”“巡守”“贡纳”等制度得以广布四方;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

这种政治结构()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体现了周王与诸侯地位平等C.顺应了当时社会实际D.使血缘关系开始与政治挂钩3.(2019广东揭阳一模,24)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

这说明西周晚期()A.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D.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4.(2019安徽芜湖三模,24)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

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

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A.是宗法制的产物B.是一种宗教信仰C.受宗族观念影响D.重视历史和教育5.(2019湖南永州一模,7)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

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据此可知,三人都()A.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B.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C.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6.(2019安徽示范性高中清北培优联盟一模,24)《荀子·王霸》曰:“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板块一第1讲(时间:3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佛山二模,24)周代的诸侯,有王室家属、商之子孙、各部落酋长。

(周代任卿制度)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

这反映了周代()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世卿世禄与官僚制度并存C.对地方实行差别化的管理D.掌控了封国的官吏任免权解析:C[根据材料“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可见,对于不同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故选C 项。

]2.(2019·衡水中学二调,10)三代政治势力的地理分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

春秋时期则演变为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

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A.长江流域得到开发B.经济重心开始出现南移趋势C.黄河流域经济衰退D.王室衰微使分封制彻底瓦解解析:A[我国最先开发的是中原地区,后来逐渐向南方进行转移,随着南方的开发,对于霸权的争夺也成为南北双方经济发展在政治上的反映,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开始是在南北朝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政治势力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东西对立,发展到春秋时期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南北之争,只能说明长江流域得到开发,但并不意味着黄河流域经济衰退,故排除C项;春秋时期分封制尚未瓦解,故排除D项。

] 3.(2020·郑州模拟,3)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解析:C[材料的大致意思是: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

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适的住所、欢乐的风俗。

这是老子所描画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故选C项。

]4.(2019·济南调研,1)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

春秋时期,“天”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

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C.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D.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解析:C[材料的意思是说商人注重神,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人屈从于神;周人认为天人相通,基本平等,春秋时期注重人,天人关系的重心开始下移,人的份量加重,说明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重大转移,故C项正确;商朝时期是神权和王权的结合,材料说明的是天人关系的转移,不是消失,故A项错误;材料中天人关系,并不是儒家的天命观,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天人关系,并不是人伦关系,故D项错误。

]5.(2019·惠州三模,24)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畿和诸侯封国普遍实行国野制,以周人为主体的国人压迫和剥削野鄙地区被征服的野人。

战国以降,各国大规模登记户籍,消除国野差异,使其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

这一现象()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C.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D.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解析:B[根据材料内容,“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畿和诸侯封国普遍实行国野制,以周人为主体的国人压迫和剥削野鄙地区被征服的野人。

战国以降,各国大规模登记户籍,消除国野差异,使其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再联系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乱纷争的史实,可知在战国时期以实现其富国强兵,故选B项。

]6.(2019·安庆三模,24)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井田制的瓦解B.耕种技术的进步C.劳动人口的增长D.小农经济的形成解析:B[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材料技术的变化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下技术的进步,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7.(2019·南京三模,1)战国某思想家:“……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年饱,凶年免于死亡。

”下列主张与其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C.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D.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解析:A[材料所述为孟子思想,符合的是A项。

]8.(2019·南宁三模,25)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

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A.完善选官制度B.增加政府收入C.强化君主权力D.加强中央集权解析:D[上计制度有力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上计制度是一种监察制度而非选官制度,排除A项;上计制度是地方定期向中央汇报工作,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状况的了解,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排除B项;上计制度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制度,直接推动中央权力增强,排除C项。

]9.(2019·蚌埠三模,25)有学者研究认为,郡的设置最早出现在晋、秦边地。

秦晋与戎狄邻,两国国君一般赋予郡守处置突发事变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郡壮丁,征收一郡财赋。

据此可知,郡的设置()A.表明两国实现了中央集权B.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C.成为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D.说明分封制已经趋于崩溃解析:B[“最早出现在晋、秦边地。

秦晋与戎狄邻”“赋予郡守处置突发事变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郡壮丁,征收一郡财赋”,可见郡最初设置为了巩固边防,具有军事功能,故选B项;“郡的设置最早出现在晋、秦边地”战国时期还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排除A项;秦朝设立郡县制后才使郡成为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各诸侯国的地位和分封制的崩溃,排除D项。

]10.(2019·敦煌中学一诊,3)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D.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解析:B[根据材料“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可知秦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而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制被废除后宗法制也受到削弱,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可知,秦朝废分封是为了避免周朝被诸侯所灭的结局,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为了巩固统治,即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中论及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基础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论及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与土地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11.(2019·肇庆三模,25)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

)此图反映了当时()A.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B.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C.铁犁牛耕的应用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解析:C[据材料“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和“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结合所学可知是铁犁牛耕的应用,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耕作形式不是土地所有制,排除A 项;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是唐朝的曲辕犁,排除B项;精耕细作是指在土地上投入过多的劳动,材料只能说明耕作方式不能说明投入过多的劳动,排除D项。

] 12.中国古代在社会动乱比较激烈时或是在大动乱前后,总有史学杰作出现。

经过由春秋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到汉武帝时,司马迁写出了《史记》;两宋时阶级、民族矛盾交织,司马光写出了《资治通鉴》。

这表明中国古代史学()A.繁荣于社会动乱时期B.重视历史事实客观性C.侧重历史的借鉴作用D.编撰体例呈现多样化解析:C[据题干“在社会动乱比较激烈时或是在大动乱前后”有史学杰作出现,说明史学家注重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史学侧重历史的借鉴作用,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太原期中,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

其为尊卑也微……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母贵也。

——摘编自《春秋·公羊传》材料二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间,史之阀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吕思勉认为:“封建者,统一之反也。

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

然后世又有为统一之梗者,则叛民、叛将之割据是也。

柳子厚(柳宗元)谓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其势固无从叛。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大一统”思想的内涵,分析西周“大一统”国家形式在战国时期面临的困境。

(15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维护“大一统”的制度保障。

(10分)解析:本题围绕“大一统”设计,考查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回答第(1)问,结合西周宗法制的相关内容及西周后期的史实组织答案。

回答第(2)问,结合秦朝创立的制度进行思考。

答案:(1)内涵: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等级秩序;遵从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以周礼为行为总则;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困境: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西周贵族群体沦丧。

(2)保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郡县制;官僚制度。

14.(2020·河南中原名校模拟,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