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瑞---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案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2用浮的材料造船》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2用浮的材料造船》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2用浮的材料造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2用浮的材料造船》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浮力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以造船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体验科学的乐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浮力原理,学会运用浮的材料造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浮力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浮的材料,如泡沫、塑料等。

但学生对浮力原理的认识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浮力原理,学会运用浮的材料造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浮力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如何设计出一艘既稳定又能承载一定重量的船。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实践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造船任务。

4.评价激励:注重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浮力原理演示器、泡沫板、塑料瓶、绳子等。

2.学具:每组一份,包括泡沫板、塑料瓶、绳子等造船材料。

3.教学课件:浮力原理动画、造船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浮力原理动画,引导学生回顾浮力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浮材料,如泡沫、塑料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材料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教师总结并讲解浮力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浮力原理,利用给定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艘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6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6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6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6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热传递的概念、方式以及热传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热传递是一种能量的转移,能够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进行。

同时,学生还能通过实验探究热传递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能量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热传递的现象,如用热水瓶保温、晒太阳等。

但是,学生对热传递的深入理解和实验操作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热传递的概念,知道热传递是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进行的。

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热传递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3.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热传递的概念和方式的理解。

2.热传递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热传递实验器材:热水、冷水、金属板、温度计等。

2.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能量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热传递的定义、方式和实际应用,让学生对热传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热传递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热传递的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热传递的特点和规律。

5.拓展(5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并进行交流分享。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热传递的概念和方式。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热传递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解答。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二、设计我们的小船
1、任务
根据所学知识和提供的材料,发挥想象,自己设计一艘小船。2、制定方案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们要先做好设计。我们在设计船的时候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
3、画出船的设计图
4、设计图展示与交流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2.根据设计目标,对制作的竹筏(木排)的性能进行测评,并不断改进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3.通过探究,认识到船的结构与载重量和稳定性有关。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发现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竹筏的制作和测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任务:设计与制作竹筏模型
1、从制作的材料、方法等角度说出自己的设想。
3、为什么沉的材料做成船形后能浮在水面上?
三、挑战载重量
1、活动要求2、实验演示
播放视频。
3、挑战记录表
4、讨论
为什么各小组制作的小船载重量不一样?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单元第4课主备人:投放日期2023年月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4课增加船的载重量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技术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推动着船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用橡皮泥和铝箔纸造船
1、橡皮泥和铝箔纸有什么特点?
明确:较软,容易塑形。
2、我们能否利用橡皮泥和铝箔纸的可塑性制造一艘小船?
3、根据自己的设想画出设计图,说明设计理由。
二、小船浮起来
1、做好的橡皮泥小船和铝箔纸船放在水面上能浮起来吗?
实验检验,能浮起来。
2、轻轻地把小船向下压,你感觉到了什么?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热起来了》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关于热,学生已在四年级对其有所认识,知道了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是身体热起来。

对于“衣服能否自己产生热”这个话题,很多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但大多是一些无意观察。

活动开始就让学生预测衣服能否自己产生热,应引导学生提取原有的经验,明确活动探究的方向,调动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取证的过程中,涉及观察现象等多项任务,但五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物质的认知和分辩能力稍差,所以对本课的教学老师要多加引导。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直接揭题。

(一)进入新课谈话:这几天的天气比起冬天怎么样?(根据具体情况与学生互动)(板书——热起来了)二、制造认知矛盾,激发探究欲望。

(二)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谈话:当我们觉得很冷时,我们经常用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学生回答具体热起来的方法,教师追问热起来的原因。

PPT:议一议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有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配图创设问题情境)谈话:老师根据刚才同学们所说到的热起来的方法和原因,进行了梳理。

大致有如下内容:(PPT课件分别呈现热起来的方法、热起来的原因。

)谈话: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连线游戏,将热起来的方法与热起来的原因对应起来。

(设计意图:不仅帮助学生概括热源类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产生认知矛盾——“衣服能否产生热量?”)PPT:连线:请将热起来的方法与热起来的原因对应起来。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整理课教案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整理课教案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
元单元整理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2. 掌握常见物理量的测量单位和符号。

3. 理解测量结果的精度和准确度。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 物理量测量器具,如尺子、量杯等。

3. 学生练册和作业本。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量,引发学生对物理量的认识和兴趣。

2. 介绍物理量:讲解物理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3. 测量单位和符号:逐个介绍常见物理量的测量单位和符号,并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连接。

4. 示范测量:选择几个物理量,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测量过程,展示正确的使用方法。

5. 练与巩固:让学生在练册上完成一些测量题目,巩固所学的测量知识。

6. 总结和评价:进行课堂总结,强调物理量测量的重要性和正确的操作方法。

教学延伸
1. 让学生自行寻找其他物理量的测量单位和符号,并与同学分享。

2. 将测量单位和符号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测量。

教学评估
通过学生练册上的题目和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学生对物理量测量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参考资料
1.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

202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含教材目录)

202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含教材目录)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船的研究1.船的历史2.用浮的材料造船3.用沉的材料造船4.增加船的载重量5.给船装上动力6.设计我们的小船7.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1.船的历史【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共七课,前五课围绕船的材料、结构、动力等内容,引导学生在比较船的不同中,认识船只在体积、材料、构造、动力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演化特点。

最后两课让学生选择材料,设计和制作一艘符合一定性能标准的小船。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聚焦部分明确了研究对象是“船”,开门见山地抛出问题“关于船,你知道什么?还想研究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探索部分由三个活动组成。

第一个活动是交流关于船的知识,并将“我们已经知道的”和“我们还想研究的”内容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上;第二个活动通过观察不同时期的典型的船,思考“船的哪些方面发展了”,教材还进一步选取摇橹木船和轮船两类典型船,从体积、船体材料、动力等方面比较不同;第三个活动研究独木舟如何稳定地负载物体,还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尖形船首有利于减小船在水中受到的阻力。

研讨部分,“从船的发展历史中,你发现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引发学生体会到技术变革在船的演化上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让独木舟保持稳定而不侧翻?”“怎样减小船在行驶中的阻力?”,这两个问题能让学生认识到船的外型、结构和性能之间存在关联,为学生后续制作小船,开启研究船的历程进行了铺垫。

这三个问题可以作为核心问题穿插在探索活动中,也可以在课堂最后用于梳理和总结提升。

【学情分析】对于船这种交通工具,五年级学生非常熟悉,他们能说出许多种船的名称,知道一些常见船的用途。

然而,他们缺乏对船的历史的深入了解,不清楚船在发展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改变,对船在行驶中如何保持稳定、减少阻力的方法认识模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船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造船的技术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科学探究具体内容标准:1.4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1.5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1.6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具体内容标准:3.1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3.2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3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内容标准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1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2.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4.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4.1 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4.2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部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引领学生通过推测、实验,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并通过制作小孔成像盒、模拟并解释小孔成像等探究活动,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深切的认识。

第二部分:光的反射现象。

引领学生通过照镜子、玩日光打靶游戏、制作潜望镜等活动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第三部分:研究透镜。

通过研究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进一步了解透镜对光的折射现象。

并知道把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在一起就是望远镜。

第四部分:日光的色散。

引领学生通过光的分解、合成实验知道光是有颜色的;通过在色光下观察物体的实验,认识光与色彩的关系;通过阅读牛顿的故事意识到科学需要证据,坚持真理需要勇气1.光怎样行进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2、能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3、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先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再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现象有好奇心,愿意探究问题。

但他们对于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知道热胀冷缩的原因。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气球、塑料瓶等。

2.教学课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计:教学流程、问题设计、实验操作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热胀冷缩现象,如夏天汽车爆胎、冬天水管破裂等,引导学生关注热胀冷缩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展示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也会发生热胀冷缩。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总结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解释原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潘瑞---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案

潘瑞---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案

大保当小学科学教学案年级五班级课型分组课题1、热起来了主备教师潘瑞上课教师备课时间3月6日学习目标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4、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重点难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学法指导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导学过程一、引入: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二、第一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1)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加穿衣服、盖被子 ----- ?(2)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导学过程三、第二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5、交流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

教科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4课版

教科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4课版

《1.热起来了》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很多种方法可以生热。

(2)理解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2.过程与方法(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2)培养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产生热的方式。

【教学难点】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的原因。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课前准备】毛衣、温度计、书本【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动画片:《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中的小女孩最终被冻死在寒冷的冬天里,可见小女孩是多么需要热量啊!因为热量可以产生温暖的感觉,能抵御严寒。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小女孩热起来呢?一起去寻找答案吧!二、新课学习(一)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手冷了,我们相互摩擦双手,就能使手热起来。

那么,冬天感觉身体很冷,有什么办法使身体热起来呢?例如:运动,运动加快了能量转换——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加快分解代谢,转换成了热能;吃食物,食物里有很多的热量,身体吸收后会产生能量,就会发热;晒太阳、烤火、电暖气,阳光、火、暖气为我们带来了热量;穿衣服、盖被子等。

增加热量有很多种方法,那么穿衣服、盖被子能增加热量吗?(二)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推测:1.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

2.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止冷气进入。

推测之后,我们来假设一下。

如果衣服能增加热量,那衣橱里挂满了衣服,衣橱的温度会不断上升,上升到一定的温度后,衣橱里的衣服会燃烧起来。

虽然衣橱里挂满了衣服,但没有自燃的现象,因此这与假设的结果是不一致的。

根据我们的假设,想一想:晚上,我们钻进被窝,感觉被子是凉的还是热的?早上醒来,被窝又是什么感觉?晚上再去睡觉的时候,被窝还是热吗?这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新教科版五年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案

新教科版五年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案


·


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
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


·


达标检测
完成活动手册
课后反思
教学案
科学科第六册第二单元五年级第周
课题
3、液体的热胀冷缩
预设课时
本课题第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推测呢?为了把实验做好,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3、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4、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

五下科学第二单元教学案例

五下科学第二单元教学案例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单元概要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幣»中关于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物体的特征、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来构建的。

本単元就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别有洞天”的制作活动,引导他们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

同时通过学生寻找“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受到科学技术在人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科学探究:1.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

1.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同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 要以收集到的事实置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1.3 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过探究证实的结论是不同的。

1.5 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坏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事。

2.2 会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這査阅有关资料。

2.4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评议或质疑,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

科学知识:1.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

1.2 能根据特征对问题进行簡単分类或排序。

2.2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値观l.1 想知道,爱提问。

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揭。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2.3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1 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題,改善生活,,4.2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形状与承受力的美系主要是引导学生“折形状”,学会如何通过改变形状来增强材料的承受力,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力学知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认识结构.与承受力的关系主要是引导学生“搭支架” ,探究不同形状组成的支架结构的稳固程度不同;三角形结构稳固、结实,所用材料最少;正方形和六边形结构可以在中间加上横梁,构成三角形,增加它的稳固程度。

五年级下科学第二单元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科学第二单元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科学第二单园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 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1、教师准备:⑴演示材料:XX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和电教课件、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XX种螺钉、XX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XX有什么作用?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

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

(画示意图)1、利用多出示XX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XX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

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

(板书:斜面)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

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5、图片出示两座高度相等、引桥长度不等的拱桥的图片。

提问:如果你骑上桥,上哪一座桥比较轻松些呢?说说你以往的体验和感受。

6、谈话:为什么同样高的拱桥,骑到上面所要用的力气不一样呢?当引桥变得更长些时,引桥这一个斜面的坡度变得更小了。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重点
设计并建造房子
教学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教学用具
建造房子的材料
教学方法
谈话法谈论法讲授法
教学流程
检测预习
交代目标
合作共享
安全教育一分钟
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
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
211教学模式
科目科学
年级五年级
教师张剑威
__3___月___9__日
年级
五年
教师
张剑威
课题
第二单元1、折形状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能力目标:
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情感目标:
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谈话:刚才我们比较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质疑问难
交流探讨
引导: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怎样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
质疑问难
交流探讨
通过大家的测试,你对这几座桥怎样的评价?
大家觉得今天研究了几种桥?一座种还是三种?有什么相同之处?
新知检测
精设预习
检测:建桥梁的注意事项
预习:了解古代房子和现在房子的特点
板书设计
建桥梁
材料、跨度、宽度
教学反思:


课堂达标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保当小学科学教学案年级五班级课型分组课题1、热起来了主备教师潘瑞上课教师备课时间3月6日学习目标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4、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重点难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学法指导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导学过程一、引入: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二、第一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1)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加穿衣服、盖被子 ----- ?(2)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导学过程三、第二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5、交流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

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方案可能存在不严谨的地方,教师要和孩子们集体研讨,发现问题,提出调整建议)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四、小结: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4、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板书设计1、热起来了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加穿衣服、盖被子 ----(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教后反思大保当小学科学教学案年级五班级课型演示课题 2、给冷水加热主备教师潘瑞上课教师备课时间3月6日学习目标 1、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2、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3、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重点难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2、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学法指导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导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2、师生交流。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导学过程三、第二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1、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推测呢?为了把实验做好,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3、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4、分析整理四、小结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板书设计 2、给冷水加热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教后反思大保当小学科学教学案年级五班级课型演示课题3、液体的热胀冷缩主备教师潘瑞上课教师备课时间3月7日学习目标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重点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学法指导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导学过程一、导入二、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1、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2、出示同样的两套实验装置,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3、请两位同学上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师:换过来看一下,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

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师: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①小组要分工合作。

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③做好记录。

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3、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4、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

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导学过程三、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

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

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

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板书设计3、液体的热胀冷缩水醋受热体积膨胀热胀果汁酱油受冷体积缩小冷缩牛奶......液体热胀冷缩教后反思大保当小学科学教学案年级五班级课型观察课题 4、空气的热胀冷缩主备教师潘瑞上课教师备课时间3月7日学习目标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重点难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学法指导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导学过程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1、引入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导学过程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建立我们的假说。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4、空气的热胀冷缩受热体积胀大空气热胀冷缩受冷体积缩小。

教后反思大保当小学科学教学案年级五班级课型观察课题 5、金属热胀冷缩吗主备教师潘瑞上课教师备课时间3月8日学习目标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3、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重点难点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图片、资料。

学法指导设计实验观察导学过程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

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

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法。

5、按学生汇报的方法演示实验。

6、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