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分析

中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分析

中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西部地区也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进行分析,并探讨实现这种协调发展的相应策略。

一、中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的现状在中国西部地区,一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渔业和牧业等,二产业主要指工业和建筑业,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

在这些产业中,农业是西部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工业也占有一定的比重,而服务业相对较薄弱。

农业是中国西部地区的基础产业,占据着相当大的经济份额。

西部地区的环境较为适宜农业发展,且农产品的种类较多。

然而,西部地区的农业存在着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业链薄弱等问题,导致农业发展潜力未能得到充分释放。

工业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尤其是重工业和资源加工业。

西部地区富集的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在工业转型升级方面,西部地区也面临着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等挑战。

服务业在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占比较低。

西部地区的服务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和物流等方面。

尽管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但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仍然存在。

二、中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实现中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协调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通过加强一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二三产业提供原材料和食品安全保障;同时,通过提升二三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可以带动一产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西部地区人口较多,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可以在一产业向二产业和三产业的转移过程中,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可以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区的产业水平。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学术聚焦(Focus)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王 伟,糜志勤,王章红,蒋珞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武汉 430071
通 过 定 量 方 式 ,对 中 国 农 业 科 技 成 果 的 主 要 载 体 — — — 专 利 文 献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研究,可初步评价和判断中国农业 科技发明创新活动的状况。
表 5 国内外农业创新主体申请专利状况对比
中国 北京 山东 江苏
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合计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权力敏 山东大学 合计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南京大学 江苏大学 扬州大学 合计
数量/件
156 72 42 32 31 333
62 58 37 28 23 208
74 59 42 22 15 212
排序
1 2 3 4 5 —
1 2 3 4 5 —
1 2 3 4 5 —
外国
单位
杜邦公司
孟山都技术有限公司
纳幕尔杜邦公司 美国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迪尔公司
合计
株式会社岛野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排序
吉林 四川 四川 湖南 广东 广东 浙江 浙江 上海 浙江 北京 湖北
江苏 湖北 河南 黑龙江 浙江 江苏 陕西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河南
黑龙江 云南 河北 四川 云B:农 业 机 械 和 农 具 零 部 件 ;A01C:农 产 品 种 植 和 施 肥 ;A01D: 农产品收割;A01F:收获产品的加工和储藏; A01G:园艺作物栽培 和林业及浇 水 ;A01H: 新 植 物 方 法 及 组 培 再 生 ;A01J: 乳 制 品 加 工 ;A01K:畜 禽 和 水 产 品 生 产 管 理 及 新 品 种 ;A01L:动 物 钉 蹄 铁 ; A01M:动 物 捕 捉 设 备 ;A01N:农 业 病 虫 害 有 机 和 高 分 子 防 治 剂 和 生 长 调 节 剂 等 ;A01P:农 用 虫 害 防 治 、除 草 和 植 物 生 长 调 节 化 合 物 或 制 剂 [1]。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词 , 宁省社科 联 张沈立 主席 、 宁省发展 和 改革委 员会 刘焕 鑫副 主任 和辽 宁省农业 科 学 院副院 长孙 占祥 研究 辽 辽
员也在大会开幕式上分别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 本次年会作为中国农业技术经济领域内的高峰论坛 , 主题是“ 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 。在开幕式 上, 秦富教授 、 黄季煜研究员 、 霍学喜教授和周曙东教授分别就提高农产品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 金融危 机 对 农 村 劳 动 力 非 农 业 就 业 和 收 入 的 影 响 、 中 国 特 色 现 代 农 业 发 展 思 考 、基 于 中 国 一 般 均 衡 模 型 ( HN — G ) C IA C E 对农业技术进步 的效果分析做了大会主题报告 。在学术研讨中, 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围绕 来
沈 阳农 业大 学学报 ( 会科 学版 )2 1一 1 1()2— 7 社 ,00 O ,21:5 2
Jun lo h na g A r utrlU ies y S c lS i csE io ) 2 1一 1 1()2 — 7 o ra fS e yn gi l a nv r t(0i ce e dt n ,0 0 O ,21:5 2 c u i a n i
业技术 经济 学科 的重要 研究 领域 之一 。
根据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 王志丹 、 孙贵荒、 吴敬学 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重点 分析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并从明确农业科技发展重点领域 、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力度 、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运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战略性建议 ; 袁士畴认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 、 农业高等教
素相关。但植物新品种权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度与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研发投入行为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_概述及解释说明

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_概述及解释说明

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并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成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不同地区,特别是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存在着显著差异。

通过对各个区域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差异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来讨论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

首先是引言部分,概述文章内容和目的。

接下来,将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详细阐述。

每一部分都包括历史背景、主要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等子节。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各地差异,并探讨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中国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以期增进对这些差异形成原因的理解,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通过比较研究不同地区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揭示存在差异的背后原因,并为促进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现代化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这样做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中国农业持续增长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2. 东部农业现代化发展差异2.1 历史背景在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东部地区被视为经济发达的区域,其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历史上起步较早。

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2 主要特点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首先,技术水平较高。

东部地区拥有先进的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人才储备。

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东部地区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积极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较快。

由于相对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多样化,东部地区更容易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农民逐渐从传统粮食种植向果蔬、水产品等高附加值农产品转变,并且发展了农业多元化经营模式,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组长:贾敬敦副组长:赵红光王振林杨经学主要研究人员:杨经学张亮王强霍明李俊清张超王云诚宋长青马伟编者按经过十五年的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的前沿阵地,农业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的摇篮,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的培育基地,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渠道,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力引擎。

其创新能力评价既是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活动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2015》是2015年度国家创新调查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系列报告的延续,是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尺度形成的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指数以及发展情况的综合评价。

报告包含园区创新支撑、创新水平和创新绩效三个一级指标和十八个二级指标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据2014年10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填报数据,采用赋权加总、差异分析、效率测算、聚类分析以及纵向对比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总体创新能力发展以及各分项创新能力指标的状况进行了评价与分析,从而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尽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中仍然存在园区之间、地域之间创新能力差异较大、创新水平略显不足等问题,但较2013年相比,园区多方发展已经有所改善,整体发展呈现上升态势。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经济发展以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为加速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总体评价篇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总体发展情况从10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指数来看,2014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指数差异仍然较大,变异系数为26.49%,但相对于2013年的园区创新能力变异系数为38.53%有所下降,这说明园区之间创新能力指数的差异有所缩小。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整改措施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整改措施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整改措施一、问题分析1.现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水平相对较低,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足。

2.问题表现: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人才队伍结构偏差,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生产方式滞后,创新体系不完善等。

二、整改措施1.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科研体制机制,培养更多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与农业生产的结合,推动创新成果向农业生产力转化。

4.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升级,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

5.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构建系统完善、密切通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三、实施路径1.政府引导,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提高科研经费比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和转化,鼓励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2.优化创新团队,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政府可以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支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调整与优化,鼓励科学家在农业科技领域的成果转化,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3.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升级,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

政府可以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民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种植和养殖品质和效率,鼓励农业企业投入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细化和规模化。

4.构建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互动。

政府可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组织体系,构建政府、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科技创新互动评台,鼓励各方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四、效果预期1.随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将逐步提升,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将得到加强。

2.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将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先进技术支持,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将促进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创新体系的建设将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更完善的组织保障,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持续深入。

五、总结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以改善。

西部特色经济的产业识别与评判

西部特色经济的产业识别与评判

西部特色经济的产业识别与评判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因此经济发展具有特色和潜力。

然而,如何识别和评判西部地区特色经济产业,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产业识别、产业评判以及案例分析三个方面,探讨西部地区特色经济。

二、产业识别1. 农业产业西部区域面积广阔,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农业产业是其特色经济之一。

其中,农产品加工和特色农产品是重点开发的领域。

2. 能源产业西部地区是能源富集区,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资源储量丰富。

因此,能源行业是重要的产业。

3. 旅游产业西部地区拥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如青海湖、峨眉山、三峡等,旅游业是西部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

4. 生态农业随着人们对绿色有机食品需求的不断增加,生态农业已成为西部地区特色产业之一。

5. 特色动植物养殖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优越,适宜特色动植物养殖,如藏马、羚羊、贵州毛猪等。

三、产业评判1.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西部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必须要紧密关注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

2. 支撑条件:产业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宏观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创业服务、资金支持等。

3. 技术创新:对于生产要素相对匮乏的西部地区来说,技术创新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只有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才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4. 人才培养: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政府、企业等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的竞争力和专业素质。

5. 风险控制:特色产业有风险,因此需要实施合理的风险控制策略,规避风险。

四、案例分析1. 伊犁奶粉伊犁奶粉是我国著名的奶制品品牌,起源于新疆伊犁,与地方牧民产业结合紧密。

伊犁奶粉依托当地的原料资源、地理环境等优势,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奶业产业。

2. 四川竹编四川盆地地域广阔,竹子是当地的一种传统资源,竹编是四川的特色产业之一。

竹编产业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西部十二省(区、市)农村综合调查

西部十二省(区、市)农村综合调查

一、村庄经济资源和组织现状1、土地资源西部地区按农业人口平均,人均耕地只有1.49亩。

这一结果与农户问卷的结果完全吻合。

汇总农户问卷,西部地区农户承包土地户均8.4亩,人均1.8亩;其中户均耕地6.96亩,人均耕地1.5亩。

2、农业机械装备西部农村实际拥有农业机械呈现增长趋势,12省平均,2000—2002年村均农业机械分别是70.4、73.3、83.4台,年增长速分别为4.1%、13.8%.拥有农业机械的主体是农民,村集体拥有的农业机械越来越少,除了发电、抗旱等具有公共性质的大型机械设备以外,其它机械主要由农民购置和拥有。

典型调查表明,在一些地方,村集体经济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导致农户追求机械配置的小而全,农业机械出现了过剩的情况,目前机械设备大部分闲置。

这一结果警示我们,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预防单位面积机械投入过剩的趋势,在农业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的地区尤应警惕。

令人遗憾的是,西部农民自组织的程度差。

典型调查和问卷都证明,原依附于村民委员会的“村经济联合社”之类的经济组织已经解体,具有股份合作或劳动合作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也极少生成。

397个样本中只有11个村成立了农民经济组织或专业协会,占样本总数的2.7%. 4、村庄组织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作为村庄的政治资源,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问卷显示,西部12省(区、市)样本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组织健全,村党支部一般设书记、副书记各1人,委员3—5人构成,党支部成员村均4.9人,其中与村民委员会交叉任职1.8人。

村民委员会一般由主任、副主任各1人以及3—5个委员组成,村委干部村均5.8人。

其中1.8人由村党支部的成员兼任。

两项合计,平均每村约9名“村官”。

村民小组平均每村8.03个,小组干部10.2人。

加总起来,平均每村有村、组干部18.5人。

若按照村均1580人计算,村民与村组干部的比例为85:1.显然,“村官”比例过大,这是农民负担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现状及应对举措探寻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现状及应对举措探寻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现状及应对举措探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日益增加。

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生态农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现状及应对举措,希望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 土地资源丰富:西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而且大部分未受污染,非常适宜发展生态农业。

2. 自然条件优越:西部地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雨量适中,这些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3. 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相比东部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亟需提高。

4. 生态环境脆弱: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面临严重的破坏和恶化,生态农业的建设面临巨大挑战。

1. 政策扶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包括对生态农业生产资金的扶持和对生态农产品的补贴等。

2. 技术支持:相关部门对农民进行生态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他们防治病虫害的能力。

3. 生态示范项目:一些生态示范项目得到了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鉴。

4. 环保宣传: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环保意识和生态农业理念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正确看待生态环境保护,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1. 制定更为具体的政策:政府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西部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更为具体和有效的政策,包括土地利用政策、水资源管理政策、农业保护政策等。

2. 投入更多的科技力量: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研力量,推动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

3. 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在西部地区选定一些有潜力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并对这些基地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包括资金扶持、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等,以期在这些示范基地的成功经验可以推广到更广泛的农业生产中。

4. 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培养农民的生态农业理念,使他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克拉玛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克拉玛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克拉玛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克拉玛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引言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科技创新在农业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克拉玛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作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之一,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评价该园区的创新能力,本文将对其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创新网络以及创新成果进行综合评估。

一、创新环境评价创新环境是指各种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环境条件,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人才环境、技术环境等。

克拉玛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这些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

政策环境:克拉玛依市政府为促进农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设立,为园区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科技项目资金支持等,为园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市场环境:克拉玛依地处新疆自治区,周边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旺盛。

克拉玛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依托新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园区的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人才环境:科技创新需要有一支专业的科技人才队伍作为支撑。

克拉玛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技术储备充足的科研和管理团队。

同时,园区还与国内外知名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引进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为园区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技术环境:克拉玛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注重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园区内设有现代化的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为科技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和技术条件,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产生和转化。

二、创新主体评价创新主体是指参与创新活动的各方,包括农业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

克拉玛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有多个创新主体参与到园区的科技创新中。

农业企业:克拉玛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吸引了一批农业企业入驻,这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

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力和经验,为园区的科技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

科研机构:克拉玛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与国内外多个知名农业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区域。

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存在着一些现状和转型困境。

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现状是以农作物种植为主导,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传统农作物。

该地区气候干旱,土地贫瘠,缺水问题严重,这导致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不稳定。

农民在缺乏灌溉设施和适合的种植技术的情况下,往往只能依赖天时来决定作物的收成,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还存在着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伴随农村年轻人的大规模外出务工,许多农村家庭的劳动力主要由老人和妇女组成。

他们的劳动力素质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也相对较低,这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技术和劳动力缺乏的问题。

河西走廊的农业经济模式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缺乏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

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较大,农民面临着销售风险和市场风险。

这也导致农民对农业生产的信心不足,不愿意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在面临这些现状和困境的情况下,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亟需转型。

需要加强灌溉设施的建设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需要推行科技创新,培养农民的技术素质和农业技术的更新换代。

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农业服务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加强农业金融支持,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市场,降低市场风险,增加农民的收益。

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面临着气候、土地和劳动力等多重困境,需要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金融支持等措施来实现农业转型。

只有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河西走廊的农业才能在未来取得更好的发展。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的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的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辖市和 自治区 )的农 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与分类 。
基 于 以上文 献分 析 , 目前 我 国学 者 对农 业技 术 创 新 能力 的研究 成 果不 多 , 且很 少有 学 者对 农业 技 术 并 创 新 的 区域 差 异 性进 行分 析 和 评 价 。本 文在 此 背 景
现代农业的过渡 , 然而实现农业发展过渡 的关 键即是

下,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 , 评价各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
力 、 析 区 域农 业 技 术 创 新 能力 的差 异 , 提 出相 应 分 并 对策 , 明确各 自的优 劣势 , 长补 短 , 望能对 各 区域 取 希

文 献综 述
制定农业 区域经济发 展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提供决
策依据 。
二 、区域农 业技术 创 新能 力评 价 指标体 系构 建 与指标 选取
素。赵金秀等四 在对山东省寿光和青州两地农 民进行 问卷调查 的基础上 , 利用多元 回归模型对农业技术创 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 ,发现农 民知识共享行为越充
作者简介 : 姚延婷( 9 2 一) -汉族 , 18 年 A, 陕西泾阳人 , 博士研究生 , 西北政法大学经 济与管理 学院市场营销系 , 主要研 究方 向: 农业 区
域 经济 , 色营销。 绿
.艉 2 年月 ) 0 1 。 2
新 的产出能力反映其各种要素组合产生的实际成效 ,
是判断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第二个重要方 面, 可用农 业技术引进品种、 各地区大中型农业企业新产 品开发 项 目、 国内 3 种专利 申请授权按地 区分布( 农林牧渔 类) 、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农业科技论文等指标体
中图分类号: 3 F2
文献标识码 : A

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

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

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
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发展条件差异:东部地区相对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市
场需求旺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农业综合竞争力较高;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市场需求不够旺盛。

2.农业资源差异:东部地区土地资源有限,劳动力成本高,农
业发展趋于精细化、高效化;中部地区农田面积较大,农业资源相对丰富;西部地区土地辽阔,但水资源匮乏,地理环境复杂,农业资源利用存在一定困难。

3.农业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复杂,以高
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为主,技术含量高;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为主;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基础薄弱,以农牧业为主,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4.技术水平差异:东部地区技术水平较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
化程度较高;中部地区技术水平逐渐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西部地区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方式相对传统。

5.政策支持差异: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各地区在政策、资
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一样。

东部地区政策支持较为完善,有较多的优惠政策和补贴措施;中部地区也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而西部地区政策扶持力度相对较弱。

总体来说,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业资源、农业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

随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整体改善和国家农业现代化战略的落实,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将逐渐趋于均衡。

东中西部区域农业差异及其特征分析

东中西部区域农业差异及其特征分析

分值 位次
0. 49 7 - 0. 04 15 - 0. 09 17 - 0. 14 19 - 0. 21 21 - 0. 37 24 - 0. 44 25 - 0. 48 26 - 0. 57 27 - 0. 60 28 - 0. 76 30 - 1. 02 31
图 2 反映了东中西部经济指标均值的变化趋势 , 从图中可以看出 ,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人均乡镇企业产 值的变化最大 ,其中 ,东部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中部 地区的 2. 7 倍 ,但几乎是西部地区的 6 倍 ;人均乡镇企 业产值则是中部地区的 2. 8 倍 , 是西部地区的 5. 15
·99 ·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 年 第 6 期
格下降的形势下 ,农业产值势必受到影响 。因此 ,可以 说 ,到目前为止 ,乡镇企业产值差异是区域农业差异较 大的根本原因 。另外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劳动 生产率 、大专人数占劳动力的百分率等绝对差异较大 也充分说明 ,东部地区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较完善 、经济 基础良好 、劳动力文化素质较高等 ,使得劳动生产的效 率较高 。中西部地区则由于经济基础和生活环境 、资 金 、劳动力素质等相对较差 ,而导致劳动生产率极低 。
图 2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指标的变化趋势 (2000 年)
表 1 中西部各省区 2000 年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分及排序
东部地区
中 部
西 部
省区
上海 北京 江苏 天津 浙江 山东 广东 辽宁 河北 福建 海南
分值 位次 省区 分值 位次 省区
1. 31 1. 19 0. 75 0. 74 0. 57 0. 5 0. 45 0. 34 0. 14 - 0. 14 - 0. 67

农业主要专业技术工作成绩及表现

农业主要专业技术工作成绩及表现

农业主要专业技术工作成绩及表现
农业主要专业技术工作成绩及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
1. 产量增加:农业主要专业技术工作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通过科学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手段,成功地增加了农作物或养殖业的产量。

这可以通过比较农业生产的前后产量数据来评估工作成绩。

2. 质量改善:除了产量增加,农业主要专业技术工作还需要注重农产品的质量提升。

比如,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改善农作物的口感、色泽、营养成分等,或者提高养殖动物的品质与健康状况。

质量的改善可以通过食品安全检验、食品加工质量、农产品市场反馈等方面来评估。

3. 技术创新:农业主要专业技术工作需要紧跟农业科技的前沿,通过技术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比如,开发新的农业品种、探索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广新的农业机械设备等。

技术创新的成果可以通过专利申请、科研成果获奖、行业评级等方式来评估。

4. 环境保护:农业主要专业技术工作还需要注重环境保护。

通过减少农药与化肥的使用量、优化农田排水、防止土壤和水源污染等环保措施,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健康。

环境保护的成效可以通过监测空气、水质、土壤质量等方面来评估。

5. 农民收入增加:农业主要专业技术工作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通过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农民提高农业产出
的质量和数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民收入的增加可以通过农民的满意度调查、农业收入统计数据等方式来评估。

总的来说,农业主要专业技术工作的成绩和表现应该是通过科学的数据统计和市场反馈来评估,同时也要注重对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民收入的考虑。

西安市农业多功能评价及空间功能分区研究

西安市农业多功能评价及空间功能分区研究

西安市农业多功能评价及空间功能分区研究一、引言西安市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农业历史和丰富的农业资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的压力,西安市农业面临着空间利用、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挑战。

为了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作用并合理规划农业空间,本文对西安市农业进行了多功能评价并进行了空间功能分区的研究。

二、西安市农业多功能评价1. 农业生产功能评价农业作为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的主要来源,其生产功能首先得到了评价。

通过考察农业的耕地利用率、产量水平、单位面积生产力等指标,评估西安市农业的生产功能。

2. 农业经济功能评价农业作为经济的支柱部门,除了生产食品外还具有投资回报、就业创造和外汇收入等经济功能。

通过分析农业产值、农民收入、农业产品出口等指标,评估西安市农业的经济功能。

3. 农业生态功能评价农业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和提供生态产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考察农田生态系统、土壤质量、水资源利用等指标,评估西安市农业的生态功能。

4. 农业社会功能评价农业不仅关乎农民的生计,还涉及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通过考察农民就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评估西安市农业的社会功能。

三、西安市农业空间功能分区根据农业多功能评价的结果,可以将西安市农业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以达到合理规划和利用农业资源的目的。

1. 农业生产集约区该区域主要用于粮食、蔬菜和农畜产品的生产,通过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技术手段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 农业生态保护区该区域主要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限制化肥农药的施用,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维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

3. 农业特色区该区域主要用于发展农业产业和农村旅游,通过培育农业特色产品和打造休闲农业景点,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农业农村综合发展区该区域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就业,通过农村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种植、养殖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

农业技术行业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方案

农业技术行业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方案

农业技术行业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方案一、农业技术行业的不足在现代社会,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农民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收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农业技术行业也面临着一些不足之处,这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和应对农业挑战的能力。

1. 缺乏适应性:农业技术行业中存在相对较低的适应性问题。

传统上,许多农业技术是根据特定地区和季节性需求开发的。

但随着气候变化和全球化的影响,需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技术来适应新兴挑战。

2. 缺乏信息共享:在许多地区,由于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农民无法获得最新的农业技术知识。

这导致了知识分散以及与其他地区相比落后于先进技术应用。

3. 资源有限:尽管现代农业需要大量投入才能实现高产量和效益,但在一些地区资源有限,并且难以获得先进农业设备和专家人才。

4. 不足的技术培训:农业技术行业需要提供相关技术培训来确保农民和从业人员能够有效地使用新技术。

然而,在一些地区,缺乏针对农民和从业人员的专门培训机构和计划。

二、改进方案为了解决农业技术行业存在的不足,并实现更高效的农业生产,需要采取以下改进方案:1. 加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一个全面的信息共享平台,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分享最新的农业技术知识。

这将有助于解决不同地区之间的知识差距,并推动先进技术在广大农田中的应用。

2. 开展科研与创新:加大对农业科研和创新的投入,并建立相关研究机构和实验基地。

通过深入研究和测试,开发出更适应性强、生产效益高、资源利用率高的农业技术,为解决当前及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3. 推动合作与合作社建设:鼓励各方参与合作社或联合组织,在经济和技术层面上为农业技术行业提供更多支持。

通过资源整合和风险共担,提高资金、人力和设备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为农民提供更广泛的专业技术支持。

4.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包括开办培训课程、组织交流研讨会以及提供实践指导。

这将有助于提高农民和从业人员对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发挥出其潜在的最大效益。

从历史技术与环境互动的角度解剖中国西部——评《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

从历史技术与环境互动的角度解剖中国西部——评《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

历史地理第十七辑从历史技术与环境互动的角度解剖中国西部——评《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蓝西部大开发,对于历史学者来说可能要做的事情太多。

我们知道,中国西部曾有过汉唐的辉煌,也曾有一段东部难望其项背的岁月。

可是近一千多年来,西部落后了。

原因何在?我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回顾及思考》一文,对西部落后的原因作了初步的分析,但总感还有许多原因没能道明。

中国西部太复杂了,复杂的地貌、多样的气候、众多的民族,现实的许多问题没有深入的研究是难以说清楚的,历史上的问题就更难了。

萧正洪先生将历史上的中国西部作为自己研究的时空,是很有意义而富有挑战性的。

从经济史的研究来说,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经济史只是一部社会经济史,近来人们开始关注人地关系,提出了要加强生态经济史的研究。

近十多年来,已经有一批历史地理学者、农业科技史学者,依托《中国农史》、《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阵地,较多地讨论了生态经济史。

不过我们所做的工作更多的乎是在复原过去的经济地理状况,讨论宏观矗人地互动关系,多是融入如气候变化影响农业、人为破坏影响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结构等等观念。

这些研究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但从现在的学术前沿来勇看,这些研究还可以进一步地具体和深入O 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国经济史的时候,较早注意了区域细部的人地互动关系,卜凯、珀金斯、何柄棣、赵冈等都做过或多或少的尝试。

这样,虽然近20年来,国内学者的经济史论著,特别是历史农业地理论著中不乏人地关系的论述,已经有学者关注了区域的细部的人地互动关系,但系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用技术选择作为切入口来解剖一个地区的农业经济史的专著还没有出现。

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萧正洪《环境与技术选择一一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一书,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O清代中国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史在许多方面是很有典型意义的。

纵观《环境与技术选择》(以下简称《环境》)一书,首先将清代中国西部农业分成精耕细作、原始摇荒、粗放三种类型,然后先后分析了黄土高原、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以外的西北地区)、青藏高原、西南地区的农业技术地理特征,最后系统分析了西部农业技术的区域不平衡性及其空间相互作用、农业技术选择与生态环境要素、西部农业技术与社会经济和文化要素,仅就其研究的内容和思路上来看,就是有了许多创建。

2020中国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报告

2020中国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报告

农学学报2020,10(12):9Journal of Agriculture2020中国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报告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1评价结果我国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呈现不均衡态势,华东、华北、中南地区表现突出,西北、西南地区偏弱。

其中华东、中南、华北地区创新支撑能力表现突出;华北、华东、中南地区创新投入能力表现突出;华东、华北、中南地区创新产出能力表现突出。

我国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能力、投入能力、产出能力表现突出的集中在北京、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和湖北等省(市)。

其中北京、江苏、山东、广东和浙江的创新能力表现突出;北京、江苏、山东、广东和浙江的支撑能力表现突出;北京、山东、江苏、广东和湖北的投入能力表现突出;北京、江苏、浙江、湖北和山东的产出能力表现突出。

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创新能力表现不均衡。

特别是产出能力方面,4个省的产出能力高于全国平均值,9个省低于全国平均值。

2主要启示从科技创新要素相关性分析以及评价结果看,农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关性最高。

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必须着力改善农业科技支撑条件;在农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中,地方经济条件与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关性最高,其次为农业基础条件。

因此,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应向经济条件欠发达地区和农业基础条件弱的地区倾斜;在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中,仅有3个省的经济条件高于全国平均值,7个省的农业基础条件高于全国平均值。

因此,国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省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

从科技创新投入能力与产出能力的趋势分析看,创新产出能力与投入能力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因此,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应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从创新能力的区域分布图来看,东中西部创新能力不平衡,东部较强,中西部相对薄弱。

因此,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国家需要进一步优化区域科技资源配置,东中西部各省(区、市)之间需在人才流动、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平台共享等方面,加大区域间合作互助力度,实现东中西部协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 因此 , 西部 应 增 强 区域 经 济 总体 实 力 , 化 经 济 结 构 , 展 特 色 产 业 , 强 人 力 资 本 投 资 , 大 科 研 经 费 投 入 , 优 发 加 加
提 高科 研 服 务 水 平 , 全 面提 升 西部 地 区 农 业技 术创 新 能 力 的整 体 水 平 。 以
基 于以上 背景 , 文 将 对 现有 的西 部 地 区 农业 技 术 本
提 高农 业生 产效 率 和农 产 品质量 , 降低 资源 消 耗 的
农 业 内涵式 增长 的关键 。 从 全 国范 围来 看 , 西部地 区是 我 国经济 欠发 达 、 技术 创新 能力较 差 的地 区。这 主要是 由西 部地 区经
的 比较分 析 , 出近 5年 连 云港 市 的科 技创 新 能力 得 呈 现 出明显上 升趋 势 , 用 因子 分 析 法 对 江 苏省 的 并

因此 , 了进 一 步 促 进西 部 地 区 农业 经 济 的 增 为
收稿 日期 : 0 0 1 一 6 2 1 -2 l
基金 项 目 : 等 学 校 博 士 学 科 点专 项科 研 基 金 项 目“ 、 、 资 源 富 集 区农 村 公 共 品 投 资 效 率 评 价 及 优 化 研 究 — — 基 于 农 户 满 意 视 角 ” 高 晋 陕 蒙 (0 9 2 4 1 0 2 ;0 0教育 部博 士 研 究 生 学 术 新 人 奖 基 金 2 0 0 0 1 0 2 )2 1
业 发展 , 增强 国际竞争 力 的关 键 。从 目前 的现状看 , 农 业技 术创 新推 动 了农 村 生 产力 的发 展 , 已成 为 并
长和农 村经 济 的全 面协 调 发 展 , 技 术创 新 在 农 业 使 和农村 发 展 中发 挥 更 大 的作 用 , 需 要 不 断完 善 农 就 业技术 创新 体 系 和提 高 农 业技 术 创 新 能 力 。所 以 ,
关键词 : 业 ; 术创新 能力; 农 技 因子 分析 ; 类 分 析 聚 中 图分 类 号 : 3 3 2 F 0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9 0 (0 2 0 —0 3 —0 1 0 — 17 2 1 )1 0 8 6
引 言
技 术创 新 能 力 的不 断 提升 , 促 进未 来 我 国农 是
创新 体系 的创新 能 力 进行 量 化 评 估 , 析 影 响其 农 分 业 技术创 新能力 提 高 的 主要 因素 和 关 键 障 碍 , 以期 不 断完善 西部 农业 技术创 新体 系 和提高 农业 技术创
新 能力 , 促进 西部 现代农 业 的发展 。 我 国 对 区域技 术 创 新 的研 究 起 步较 晚 , 发 展 但 很 快 , 究进 展较 大 。有 很 多 学 者建 立 了多 层 次 的 研
3 9
1 3个 地级 市 2 0 0 2年 的科技 创新 能力 进 行 了横 向 比 较 分析 , 出连 云 港市 的科 技 创 新 能力 在 江 苏省 内 得 的 1 个 地 级 市 中排 在 第 9位 , 于 相 对 较 弱 的水 3 处
第 1 卷第 1 2 期
2 1 年 1 月 02
西 北 农 林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 u n l fNo t wetA&F Unv r i ( o il ce c io ) o r a rh s o ie st S ca in eEdt n y S i
Vo _ 2 l 1 NO 1 .
J n 2 1 a. 02
西 部 区域 农 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评 价 与 分 析
唐娟 莉 , 玉春 朱
( 北农 林 科 技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 西 杨 凌 西 陕 720) 1 10
摘 要 : 用 2 0 年 的 统计 数 据 , 用 因子 分 析 和 聚 类 分 析 法 , 技 术创 新 能 力进 行 了 实证研 究 , 果 表 明 西部 除 四川 省 和 陕 西省 外 的各 省 份 的农 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均 不 足 , 区 域 差 距 很 大 ; 结 且 西部 区 域 农 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呈 现 出不 均 衡 的 状 态 , 差距 较 大 ; 部 区域 农 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与 区域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密切 相 且 西
力 有 限是农 业 与 农 村 经 济 发 展 滞 后 的 主要 原 因 之

评 价指标 体 系 。】 , 炎钊 运 用模 糊数 学 方法 提 l 4如 唐 l -
出 了区域科 技创新 能力 的模 糊 综 合 评 估模 型 , 用 并 此模 型和层 次分 析法对 广东 省科 技创 新能力 进行 了 综合评 估分 析 。5 l 沈菊华 采 用层 次 分 析法 ( AHP 对 ) 江苏 省连 云港市 1 3年 的科 技 创 新 能 力 进行 了纵 向
济发 展水平 较低 、 件条件 落后 、 口科技 文化 素质 硬 人
偏低 、 自然 和生 态环 境 比较 脆 弱等 因素共 同决定 的。
在这 样 的状 况 下要发 展农 业 , 国家 除了在 政策 、 财政 资金 投入 等方 面给 予 大 力支 持 以外 , 大 科技 投 入 加 力 度 , 断提 升技术 创新 能力 也极 为重要 。同时 , 不 西 部 地 区农 业 与农村 经 济 发 展 的现 实 状 况 表 明 , 术 技 创 新对 西部 地 区农 业 与农村 经济 发展 的持续 支撑 能
作 者 简 介 : 娟 莉 (9 3 ) 女 , 北农 林 科 技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博 士研 究 生 , 究 方 向为 区 域 经 济发 展 。 唐 18一 , 西 研
*通 讯 作者
第 1 期
唐 娟 莉 等 : 部 区域 农 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评 价 与 分 析 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