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学科高中化学真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江西省2011 年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考试试卷
高中化学
第一部分客观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He-4,C-12,N-14,O-16,Fe-56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
宗旨,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
A.科学性、发展性、基础性
B.探究性、基础性、时代性
C.基础性、时
代性、实用性 D.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2.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学生在高中阶段修满 ( )学分,可达到高
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
A. 4
B. 6
C. 8
D.10 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用行为动词对学习目标要求进
行描述,并按照目标的
要求分为不同的水平,下列对认知性学习目标要求的描述,符合从低到高的水平排列的是
A.了解、知道、理解、应用
B.认识、识别、说明、解释
C.知道、了解、
应用、理解 D.说出、认识、解释、应用
4.探究学习法是实验教学经常使用的方法。
下列不属于探究学习法特征的是 A.成果
性 B.开放性 C.过程性 D.问题性
5.下列有关课程标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活动表现评价应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
性 B.对于必修模块只能使用纸笔测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C.“化学与生活”课程模块的纸笔测验应提倡开放性、应用性
D.“实验化学”课程模块
的学习评价应注重过程性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导纤维、棉花、油脂、ABS 树脂都是由高分子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B.开发核能、
太阳能等新能源、推广甲醇汽油、使用无磷洗涤剂都可直接降低碳排放 C.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质谱仪都可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分析 D.阴极射线、 -粒子散射现象及布朗运动的发现都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3 7.下列物质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对应的是
A.H 2SO 4、NaOH-腐蚀品
B.CH 4、C 2H 4-易燃液体
C.CaC 2、Na-遇湿易燃物品
D.KMnO 4、K 2Cr 2O 7-氧化剂 8.水是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H 2O 的电子式为
B.4°C 时,纯水的 pH=7
16
C.D 2 O ,质量数之和是质子数之和的两倍
D.273k 、101kPa ,水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d:d(气态)>d(液态)>d(固态)。
9.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沸点:NH 3>PH 3>AsH 3
B.熔点:SiO 2>NaCl>SiI 4
C.酸性:HClO 4>H 2SO 4>H 3PO 4
D.碱性:NaOH >Mg(OH)2>Al(OH)3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60gNH 4NO 3 晶体中含有 N A 个阳离子
B.5.6g 铁粉与足量的硫粉充分反映,转移的电子数为 0.3N A
+ + 2- - -
C.在 Na 2S 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关系有:c(Na )+c(H )=2c(S )+c(HS )+c(OH )
D.在 250mL 1mol.L -1AlCl 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 1mol.L -1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一短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从左到右一定增大
B.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原子序数之差可能为 16
C.离子化合物的熔点一定比共价化合物的熔点高
D.同一主族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形成的晶体,结构和类型一定相同
12.下表是某同学对离子方程式所作的评价,其中评价合理的是
H O CO 2- 3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4
13.下列关于实验原理或操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从碘水中提取单质碘时,不能用无水乙醇代替 CCl 4 B.可用新知的 Cu (OH )2 悬浊液检验牙膏中存在的甘油 C.纸层析实验中,须将滤纸上的试样点浸入展开剂中 D.实验室中提纯混有少量乙酸的乙醇,可采用先加生石灰,过滤后在蒸馏的方法
14.化学实验中常将某些溶液或试剂进行酸化或碱化。
下列处理中正确的是
A.检验 C 2 H 5 Br 中 Br 元素时,将 C 2 H 5 Br 和 NaOH 溶液混合加热后,加硫酸酸化
B.为提高 KMnO 4 溶液的氧化能力,用浓盐酸将 KMnO 4 溶液酸化
C.检验蔗糖在稀硫酸中水解产生葡萄糖,应先用 NaOH 溶液碱化后才能进一步检验
D.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 SO 2-
时,先加氯化钡溶液后,再加稀盐酸酸化
15.经测定,某溶液中只含有 NH 4 、 Cl - 、 H + 、 OH - 四种离子,且离子浓度大小的排
列顺序为 c (
NH 4 ) > c (
Cl
) > c (OH ) > c (H )。
其可能的情况是
+
-
-
+
A.pH=11 的氨水与 pH=3 的 HCl 溶液等体积混合
B.同物质的量的浓度的 HCl 溶液与氨水等体积混合
C.在 NH 4Cl 溶液中加入适量氨水至 pH=7
D.同物质的量浓度的 NH 4Cl 溶液与 HCl 溶液等体积混合
16.相同温度下,在两个等体积的密封恒容容器中,分别充入氦气、氮气两种气体,当它 们的密度相同时,这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的比是:
A.7:2
B.2:7
C.1:7
D.7:1 17.相同温度下,体积均为 0.25L 的两个恒容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
X 2 ( g ) + 2Y 2 ( g ) 2XY 2 ( g ); H = -196.6kJ ⋅ m ol -1 ,实验测得该反应的有关数据如下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表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反应达到平衡时,两个容器中 XY 2 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 4.0mol ⋅ L
B.容器①、② 中反应达到平衡时 X 2 的转化率相等,且大于 Y 2 的转化率
C.容器①、② 中反应达到平衡时同种物质的体积分数相等
D.若容器①体积为 0.20L ,则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大于 98.3kL
18.将 1molN 2 和 3molH 2 混合后由 A 口充入右图容器中,关闭 A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N
2 + 3H 2
2NH 3 ,在 t 1 时刻达到平衡,t 2 时刻再从 A 口快速充入
一定量 NH 3 后关闭 A ,t 3 时刻重新达到平衡(整个过程保持恒温恒压)。
在 0~t 4 时间段内混合气中 NH 3 的体积分数(纵坐标)随时间(横坐标) 变化曲线正确的是
19.用
惰性电极电解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装置如图①。
电解过程中的实验数据如图②,
横坐标表示电解过程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纵坐标表示电解过程中产生气体的总体积(标 准状况)。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过程中,b 电极表面先有红色物质析出,后有气泡产生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θ-1
θ
θ
K
K θ
B.a 电极上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2H+ + 2e- = H2 ↑ 和4OH- - 4e- = 2H
2O + O
2
↑
C.曲线 0-P 段表示 H2 和 O2 混合气体的体积变化,曲线 P-Q 段表示 O2 的体积变化
D.从开始到Q 点时收集到的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17g ⋅ mol-1
20.科学家已确定了“白蚁信息素”、“家蚕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并应用到白蚁防治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2,4-二甲基-1-庚烯的分子式是 C9H18
B.以上三种信息素均难溶于水
C.以上三种信息素互为同系物
D.“家蚕性信息素”可发生氧化、加成、加聚、取代反应
2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A. H = U + pV
B.S = Q / T
C. G = H -TS
D. U = Q +W
2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等于
r H B.等温等压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Q
R
=
r
H
C.焓的绝对值是可以测量的
D.只有在等压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才有焓变
r
H
23.在标准状态下的反应H
2 ( g
) + Cl2 (g) → 2HCl(g) ,其r H m = -184.6kJ ⋅ m ol ,由此可知HCl(g)的标准摩尔生成热应为
A. -92.30kJ ⋅ mol-1
B. -184.61kJ ⋅ mol-1
C. -369.23kJ ⋅ mol-1
D. +184.61kJ ⋅ mol -1
24.若同一温度下,反应H
2 ( g ) + S (s) = H2 S (g) 平衡常数为K
1
,S (s) + O2 = SO2 ( g)
的平衡常数为K
2 ,则该温度下反应H
2 ( g
) + SO2 ( g) = O2 ( g) + H2 S ( g)的平衡常数K 等
于:
θ
θθ 1 θθθθ
A. K1- K
2 B.
θ
C. K1 ⋅ K2
D. K1
2
+ K
2
25.用H3 PO4 ( pK a1 = 2.12, pK a2 = 7.21, pK a3 = 12.67) 和NaOH 所配成的pH=7.0 的缓冲溶液中,抗酸成分是
4 3 4 3
A. H 2 PO 4
B. HPO 2-
C. H PO
D.
H O -
26. 3H 2 + N 2 → 2NH 3 ( g )的反应速率可以表示为 -dc ( N 2 ) / dt ,下列表示中与其相当 的是:
A. dc ( N H 3 ) / dt
B. -dc (NH 3 ) / dt
C. 2dc ( NH 3 ) / dt
D. dc ( NH 3 ) / 2dt 27.已知
,标准状况下,上述电
对中最强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分别是
A.Ag +、Fe 2+
B.Ag +,Fe
C.Fe 3+、Fe
D.Fe 2+
、Ag 28.下列关于钛及其化合物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钛只能形成氧化值为+2、+4 的化合物
B.常温下钛较稳定,但受热时可与许多非金属反应
C.钛可溶于氢氟酸,形成配合物
D.四氯化钛在水中或在潮湿的空气中都极易水解
29.某原子的基态电子组态势 [ X e ]4 f 14
5d 10
6s 2
,该元素属于
A.第六周期,ⅡA 族,s 区
B.第六周期,ⅡB 族,f 区
C.第六周期,ⅡA 族,d 区
D.第六周期,ⅡB 族,ds 区 30.填充电子时下列能级能量最高的是
A.n=2,l=0
B.n=4,l=0
C.n=3,l=2
D.n=2,l=1 31.分子轨道理论中,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成分子轨道应遵循的首要原则是
A.对称性匹配原则
B.能量最低原则
C.能量近似原则
D.Pauli 不相容原则
32.下列各组分子间,同时存在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和氢键的是
A.C 6H 6 和 CCl 4
B.CH 3F 和 C 2H 6
C.O 2 和 N 2
D.H 2O 和 C 2H 5OH
33.已知 [Ni (CN )4 ]2-
中,Ni 以 dsp 2
杂化轨道与 C 成键,[Ni (CN ) ]2-
的空间构型应为
A.三角锤形
B.正四面体
C.直线型
D.平面正方形 34.Al (OH )
3
的溶解度(S )与溶度积常数(K sp )之间的关系是
- 4
⎝ ⎭ ⎝ ⎭
1
A.
( )
1/ 2
1/ 2 ⎛ ⎫ ⎛ 1 1/ 4 ⎫ 1/3
S = K sp
B. S = 4 K sp ⎪
C. S = 27 K sp ⎪
D. S = (K sp )
35.下列各对化合物按 S N1 历程进行反应,反应速率较快的是 A.CH 3CH 2CH 2CH 2Cl B.CH 3CH 2CH=CHCl C.(CH 3)CHCl D.(CH 3)3C-Cl 36.下列有机化合物命名不正确的是
37.下列化合物具有旋光性的是
38.下列乙酸的衍生物进行水解反应的快慢顺序为
①乙酰氯;②乙酸酐;③乙酸乙酯;④乙酰胺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①>④>③
D.③>④>①>② 39.下列物质不能进行歧化反应(Cannizzaro 反应)的是
A.HCHO
B.CH 3CHO
C.OHC-CHO
D.HOOC-CHO
40.下图表示 4-溴环己烯所发生的 4 个不同反应。
其中,产物只含有一种官能团的反应是
A.①④
B. ②③
C.③④
D.①②
第二部分 主观题
一、判断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r m 1.某黑色固体 A 不溶于水,但可溶于硫酸生成蓝色溶液B,在B中加入适量氨水生成浅 蓝色沉淀C,C溶于过量氨水生成深蓝色的溶液D。
在D中加入饱和H2S溶液生成黑色沉淀 E,E可溶于浓硝酸。
试判断A、B、C、D、E各为何物并写出化学式。
A. B. C. D. E.
2.化合物 A (C 9H 8)与氯化亚铜-氨溶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催化加氢则转化为 B (C 9H 12)。
A 和 B 氧化都生成 C (C 8H 6O 4),C 加热则生成 D (C 8H 4O 3)。
A 与 1,3-丁二烯反应生成 E (C 13H 14), E 催化脱氢生成 2-甲基联苯。
推测 A 、B 、C 、D 、E 的结构并写出结构简式
A. B. C. D. E.
二、计算题(第 1 题 8 分,第 2 题 10 分,共 18 分)
1.(8 分)已知:石灰石的热分解反应为:CaCO 3 (s ) = CaO (s ) + CO 2 (g ) ,对应物质的 热力学函数值如下: H θ (298.15f
m
试计算石灰石热分解反应的 G θ (1273K ) ,并分析在 1273K 下该反应的自发性。
2.(10 分)根据下列氧化还原反应 Pb 2+
+ Sn = Pb + Sn 2+ ,分别计算在:(1)标准态下,
(2) c (
Pb
2+
) = 0.0010mol ⋅ L
-1
, c (
Sn
2+
) = 1.0mol ⋅ L
-1
时,原电池的电动势,并写出所组
θ
θ
成的原电池符号。
(已知φSn 2 +/ S n = -0.14V ,φPb 2 +/ Pb = -0.13V 。
) 三、教材分析综合题(12 分) 阅读下列教材片段,回答有关问题。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根据上述教材片段内容,你认为主要的目标是: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该片段的教学重点是,完成这一内容的教学采用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
(3)按字母编号完成上述表格中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a) ;
(b) ;
(c) ;
(4)将Fe、Cu 与FeCl3、FeCl2、CuCl2 溶液放在同一容器中,分别在下列情况下,哪些离子(不考虑阴离子)或金属单质能同时存在。
①反应后,若 Fe 有剩余,则不可能有存在;
③反应后,若 Fe3+有剩余,则不可能有存在;
④反应后,若 Cu2+有剩余,则不可能有存在。
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客观题
1.D
【解析】高中化学课程要成为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和走向自立的平台,要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2.B
【解析】高中化学课程设有 8 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 2 学分。
高中化学课程实行学分管理,学生要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必须完成必修课程模块化学 1、化学2 和一个选修课程模块,即至少要修满6 学分的化学课程。
2 2 2
3.D
【解析】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分为四个层次(1)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举 例、列举(2)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3)理解、解释、说明、判断、分 析、归纳、概述(4)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检验、证明。
4. A
【解析】探究学习法特征是开放性 、过程性、问题性。
5.B
【解析】对于必修课程模块,应综合使用纸笔测验,学习档案和活动表现等方式对学生 进行评价。
6.C
【解析】A 项中光导纤维主要成分为无机材料二氧化硅。
B 项推广甲醇汽油,使用无磷洗 涤剂不可降低碳排放。
D 项中阴极射线和α -粒子散射现象对原子结构模型作出贡献,布朗运 动是微粒一直无规则运动的状态。
7.B
【解析】甲烷和乙烯在常温是易燃气体。
8.C
【解析】A 项水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B 在 25℃时,纯水的 pH=7。
9.A 【解析】NH 3 有氢键而 PH 3 和 AsH 3 没有 ,有氢键沸点大大升高。
而没有氢键的 PH 3 和 AsH 3 就比较分子量,分子量大的沸点高。
因此,沸点 NH3>AsH3 >PH3
10.C
【解析】A M(NH 4NO 3)=80g/mol, NH 4NO 3 晶体中含有 0.75mol 个阳离子。
B.转移电子数为 0.2mol 。
C.电荷守恒原理。
D.C(Cl -
)=3mol/L.
11. A
【解析】B.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原子序数之差相差 8 或 18 或 32.C 项离子化合物如二氧 化硅属原子晶体熔点比共价化合物的高。
D 项二氧化碳是分子晶体,而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
12.D
【解析】A 项中碳酸钙是强电解质只是溶解度小在离子方程式中写成化学式而不是弱电解
质。
B. HCO 3 - + H O CO + H O + H + 。
C.正确 D.亚铁离子的还原性大于溴离子的。
氯气先于亚铁离子反应,剩余部分与溴离子反应。
13.C
【解析】C.项中滤纸上的试样点不能侵入到展开剂中。
14.C
【解析】A. 因为酸化后要加入硝酸银检验溴离子,如果加硫酸,则会生成硫酸银(微溶)干扰检验。
B 浓盐酸与高锰酸钾可以反应用来制备氯气。
C 项淀粉水解需要稀硫酸作为催化剂,新制氢氧化铜用来检验淀粉水解产生的葡萄糖。
此检验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生成砖红色沉淀氧化亚铜,而体系内有催化剂稀硫酸的酸性条件,需加入过量NaOH 溶液中和稀硫酸完成检验。
D.应先加盐酸后加入氯化钡。
15.A
【解析】氨水为弱电解质,因此pH=11 的氨水和pH=3 的HCl 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一定呈碱性。
16.D
ρV
【解析】PV = nRT ,V =
M
17.A
【解析】A.等效平衡,两容器中两个容器中XY2 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2mol/L.BC 项都可以借助等效平衡知识来判断。
D 从平衡移动的角度比较反应放出的热量与98.3kJ 的关系.
18.D
【解析】t2 时刻NH3 的体积分数瞬间增大后逐渐达到平衡,平衡后的体积分数大于第一次平衡时的体积分数。
19.D
【解析】A.b 极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a 极发生还原反应, Cu2+被还原生成铜单质,反应
结束后消耗氢离子。
B 项a 极发生反应方程式为Cu2+ + 2e- = Cu 或2H + + 2e- = H↑ 。
C 项
2
曲线0-P 段表示O2 的体积变化,曲线P-Q 段表示H2 和O2 混合气体的体积变化。
20.C
【解析】C 项有机化合物中具有同一通式、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多个某种原子团、在结构与性质上相似的化合物。
21.D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解析】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1.物体内能的增加等于物体吸收的热量和对
a 3 4
22.B
【解析】焓变是一个关于在等温等压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如果不做体积功,则该反应的 反应热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变。
23.A
24.B
【解析】反应的平衡常数各生成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除以各反应物浓度的化 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所得的比值。
25.B
【解析】 H 3 PO 4 pK = 12.67 , H PO 2- 水解显碱性。
26. C
【解析】反应中用不同反应物表示的反应速率等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27. C
【解析】
28. A
【解析】钛的氧化态有 4,3,2,0,-1.
29. D
【解析】根据几台电子组态势确定为汞元素,汞位于第六周期,ⅡB 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 ds 区。
30. A
【解析】A. 轨道 2S B.轨道 3s C.3d
D.2p 根据构造原理去顶轨道 2s 能量最低。
31. A
【解析】分子轨道理论中,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成分子轨道应遵循是对称性原则、能量近 似原则和最大重叠原则。
其中对称性原则是首要原则。
32. D
【解析】一般来说在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存在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氢原子可 以同时与 2 个电负性很大、原子半径较小且带有未共享电子对的原子(如 O 、N 、F 等)相结 合。
H 2O 和 C 2H 5OH 分子都是极性分子,且存在未共享电子对的氧原子因此存在取向力,诱导力, 色散力和氢键。
sp
33. D
【解析】杂化轨道与空间形态:sp 3d 杂化:三角双锥. sp 3d2 杂化:八面体 sp 3d3 杂化: 五角双锥 dsp 2 杂化:平面四方形(等性杂化为正方形 )。
34. C
【解析】 K = [Al 3+ ][OH - ]3 = 27[Al 3+ ]
4
35. A 【解析】单分子反应历程位阻越小反应速率越快。
36. A
【解析】A 烃类命名规则是“长,近,简,多,小”,该化合物的名称为 2,5-二甲基-4- 异丁基庚烷。
B.烯烃命名基团大的在同侧为 Z 构型。
C.桥环化合物的命名方法:从桥头碳开始 编号,先大环后小环,其他规则同烷烃的命名。
D. 当化合物同时含有双键和三键时,若双键 和三键距离碳链末端位置不同,应从靠近碳链末端的一侧编号,若距离相同,则按先烯后炔 的顺序编号。
书写时,烯写在前,炔写在后。
37. D
【解析】A. 有对称中心,不具有手性。
B.C.两化合物没有手性碳原子。
38. A
【解析】羧酸衍生物发生水解,其机理是水进攻羰基碳,发生亲核取代,则影响反应的 因素就是羰基碳相连的基团的电子效应。
氯的给电子共轭效应小于吸电子诱导效应,所以总 体是吸电子的,使得羰基碳的正电性加强,更容易被亲核进攻。
酸酐和酯中于羰基碳相连的 都是氧,氧具有给电子共轭效应和吸电子诱导效应,前者大于后者,所以总体都是给电子的, 所以两者水解活性都不如酰氯。
酸酐和酯又不相同,酸酐中氧相连的是强吸电子基团羰基, 酯连接的是给电子的烷基,所以酸酐反应活性又大于酯。
酰胺中氮的给电子效应大于吸电子 效应。
所以酯反应的活性大于酰胺。
39. B
【解析】凡α位碳原子上无活泼氢的醛类和浓 NaOH 或 KOH 水或醇溶液作用时,不发生 醇醛缩合或树脂化作用而起歧化反应生成与醛相当的酸(成盐)及醇的混合物。
此反应的特征是 醛自身同时发生氧化及还原作用,一分子被氧化成酸的盐,另一分子被还原成醇.乙醛的α位 碳原子上有活泼氢,无法进行 Cannizzaro 反应。
40. C
H + - m - 【解析】③发生的消去反应,产物中只含有双键。
④生成加成反应,产物只有溴官能团。
第二部分 主观题
一、判断题
1. A.CuO B.CuSO 4 C.Cu(OH)2 D. [Cu(NH 3)4](OH)2 E.CuS
【解析】根据溶液颜色判断是铜的化合物。
铜离子加入适量的氨水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剂 如过量的氨水会与氨发生配位生成深蓝色[Cu(NH 3)4] (OH)2 。
2. A.
B. C.
D.
E..
【解析】A 化合物中确定有 6 个不饱和度,是端基炔烃。
经还原氢化,氧化后加热生 成 D.可确定 A 中苯环上两取代基位于邻位。
可确定 A 化合物的构型。
A 与 1,3-丁二烯发生 Diels-Alder 反应生成 E 。
二、计算题
1. ∆r H m (298.15K)=[∆f H m (298.15K, CaO,s) + ∆f H m
(298.15K, CO 2,g)] - [∆f
(298.15K, CaCO 3,s)] = 178.33kJ·
mol -1
∆r S m (298.15K)=[S m (298.15K, CaO,s) + S m (298.15K, CO 2,g)] - [S m (298.15K, CaCO 3,s)]
=160.5×10
-3 kJ·mol -1
-3 ∆r G m (298.15K) = ∆r H m (298.15K) - T ∆r S m (298.15K) = (178.33-298.15×160.5×10 )
kJ·mol -1 = 130.48 kJ·mol -1
-3
∆r G m (1273K) ≈ ∆r H m (298.15K) - T ∆r S m (298.15K) = (178.33-1273×160.5×10 ) kJ·mol -1= -26.0 kJ·mol -1
∆r G m (1273K)<0 反应自发。
2. ϕ+ = ϕ ∅ - RT ln a Pb = -0.13 + (0.0059 / 2) l g( P b 2+ ) = -0.13885 2F a Pb 2+
ϕ = ϕ ∅ - RT ln a Sn = -0.14 + (0.0059 / 2) l g(Sn 2+ ) = -0.13705 2F a Sn 2+
3
E = ϕ+ - ϕ- = -0.0018
(-)Sn | S n 2+ (1mol / L) Pb 2+ (0.001mol / L) | Pb(+)
三、教材分析综合题
(1)
①了解 Fe2+ 、Fe3+的检验方法,理解 Fe3+的氧化性、Fe3+ 与 Fe2+的相互转化,巩固、 提高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
了解基本的铁的氢氧化物的性质和制备的方法。
②以 Fe(OH)2 可被氧化成 Fe(OH)3 预测 Fe2+ 能被氧化成 Fe3+ ,使学生学会运用已知物 质的性质推断未知物质的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验证假设的科学研究方法。
③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
通过活动,让学 生体验合作探究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方法。
(2)Fe3+ 、Fe2+的检验,Fe3+ 、Fe2+的相互转化;实验探究教学法
(3) Fe 3+ + 3SCN - = Fe (SCN ) ↓ ; 2Fe 3+ + Fe = 3Fe 2+ ; 2Fe 2+ + Cl 2 = 2Fe 3+ + 2Cl -
(4)
① Fe 3+
② Fe
2+
③ Fe
④ 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