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态学(第二章)讲述
生态学基础: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地球环境
微环境
宇宙环境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趋异适应与生态型
• 同种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 的适应叫趋异适应 • 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 型类群叫生态型
气候生态型(籼稻与粳稻) 土壤生态型(水稻与陆稻) 生物生态型(红花碗豆与白花碗豆)
C G Cao
2.趋同适应与生活型
3.生态位(niche)
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
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空间生态位
生态位 营养生态位
多维生态位
湿度
湿度
pH
温度
温度
温度
基础生态位与实际生态位
一个物种所划定的多维体就可以看作生态位的抽 象描绘,他称之为基本生态位(基础生态位)。但在自 然界中,因为各物种相互竞争,每一物种只能占据基 本生态位的一部分,他称这部分为实际生态位。 实 际生态位小于基本生态位。
(二) 环境
1.环境的概念
广义的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 一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 地,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 各种因素 。生物是环境的主体,主体不同, 环境不同。
2.环境的类型
(1)按环境的主体分类:
以人为主体的人类环境,其它生命 物质和非生命物质均被视为构成人类环境 的要素;
生态位宽度,又称生态位广度、生态位大小。Levins公式:
1
B i =
R
Pij2
=
Yi 2
R
N
2 ijj 1j 1Bi为物种i的生态位宽度,Pij =Nij/Yi是第i个物种利用资源 状态j的个体占总数的比例。
生态位宽度的计算公式
第二章 生态系统
(4)营养信息 )
营养信息由食物和养分构成。通过营养 营养信息由食物和养分构成。 交换的形式, 交换的形式,可以将信息从一个种群传递给 另一个种群。 另一个种群。食物网和食物链就是一个营养 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
第二节 生态平衡及其破坏
一、生态平衡
1.概念: .概念:
在一定时期内,系统内生产者、 在一定时期内,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 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系统内的 能量流动和物质平衡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 能量流动和物质平衡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 这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又称自然平衡。 这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又称自然平衡。
(3)行为信息 )
有些动物可以通过特殊的行为方式向同 伴或其他生物发出识别、挑战等信息, 伴或其他生物发出识别、挑战等信息,这种 信息传达方式称为行为信息。 信息传达方式称为行为信息。 如蜜蜂通过舞蹈告诉同伴花源的方向、 如蜜蜂通过舞蹈告诉同伴花源的方向、 距离等,人类的哑语也是一种行为信息方式。 距离等,人类的哑语也是一种行为信息方式。
第二章 生态系统
30年代(1935年 30年代(1935年)英国植物学家坦 年代 斯莱(A.G.Tansley)提出,50年代广 斯莱(A.G.Tansley)提出,50年代广 泛传播,60年代成为生态学研究核心。 泛传播,60年代成为生态学研究核心。 年代成为生态学研究核心
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生态平衡及其破坏
2.物质循环 .
生物要满足机体生长发育、 生物要满足机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的 需要,需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 需要,需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这 些物质进入有机体后经传递、代谢和分解后, 些物质进入有机体后经传递、代谢和分解后, 又重新回到环境中,这一过程称为物质循环。 又重新回到环境中,这一过程称为物质循环。
《植物生态学》(含植物学)考试大纲
《植物生态学》(含植物学)考试大纲注:请考生以考试大纲为复习依据。
(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中所列“852植物生态学”,包含“植物学”。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植物学(含植物生态学)是自然保护区学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报考自然保护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出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参考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第一部分植物学部分第一章绪论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植物的多样性。
第二章植物细胞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细胞壁的组成和变化;细胞周期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和主要的变化。
第三章植物组织组织的概念;组织的类型及特点;维管组织、维管束、维管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种子的构造和类型及种子萌发过程和种子休眠类型及机理。
根、芽、茎、叶的类型,构造与生长发育;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变态的概念和变态的种类)。
种子植物的营养繁殖及应用。
第五章种子植物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及生殖过程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花的结构和发育;开花传粉、种子和果实的形成。
裸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大、小孢子叶球的产生和发育;雌、雄配子体的发生、发育过程;传粉与受精;胚、胚乳的发育及种子的形成。
(注意与被子植物的区别)第六章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植物的分类单位、命名和生物界的划分,植物各基本类群的特点、相互之间的联系及进化历程中的地位。
第七章被子植物分类基础1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基础知识:茎的生长习性;单、复叶的区别及复叶类型;雌、雄蕊类型、子房位置、胎座类型;花序类型、果实类型;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2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及重要区别点: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朗奎斯特系统。
3被子植物分科概述:常见的科的识别要点;蔷薇科、豆科、菊科、禾本科等大科的亚科之间的区别;特点相近科的区别。
《植物生态学》课件
植物生态学中的关键问题与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生态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植物生长周期、分布范围和种群动态的改变,对植 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机制
植物与其共生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对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性具有 重要影响,深入理解这一机制有助于揭示植物生态适应的机制。
植物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植物生 态学研究将更加深入,涉及全 球变化对植物种群、群落和生 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反馈机制。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植物生态学将更加关注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的评估,包括碳汇 、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方面 ,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 供科学依据。
人工智能在植物生态学中 的应用
生态系统生态学
研究生态系统层面的能量 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 递,以及生态系统对全球 变化的响应和适应。
02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01
植物通过各种形态、生理和行为 上的适应性特征,来应对环境中 的变化和挑战,如耐寒、耐旱、 耐盐等特性。
02
植物的适应性特征使其能够在不 同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增加了 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
植物群落的结构
植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 结构。空间结构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 的分层现象,时间结构则指群落在不 同生长阶段的演替过程。
植物群落的演替
演替的概念
植物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
VS
演替的机制
演替的机制包括竞争排斥、环境变化和物 种入侵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推动着群 落的演替。
《植物生态学》ppt课件
contents
环境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PPT课件
• 海洋植物— 光合作用色素对光谱变化具有明显的 适应性:
–海水表层植物色素吸收蓝、红光; –深水植物光合色素有效地利用绿光。
• 高山植物— 对紫外光作用的适应,发展了特殊的 莲座状叶丛。
• 动物— 不同动物发展不同的色觉。
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1、红光的生态作用 (1)光合活性大; (2)促进叶绿素的合成; (3)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4)促进发芽; (5)增加植物体温度。
假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 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所主动调节的。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态适应
1. 太阳辐射及其变化规律 2. 光强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3. 光质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4. 光周期现象
13
2)影响地表太阳辐射的因素
a.大气圈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太阳高度角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 (0°~90°) c. 日照长度的变化 d. 地形因素的影响:朝向、坡度、海拔高度 e. 不同的生境中的太阳辐射: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物
一、生命的产生与进化 (重点) (一)、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
1.神创论 2.从自然发生说到生源论
自然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古希腊的哲学家自然 科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前322), 他认为生物的繁殖有三种主要方式: ①自然发生,如通常产生蚤类、蚊虫和各种虱子。 ②无性生殖,像海星、蠕虫、贝类等。 ③有性生殖。
生态学第02章 他感作用
第二章他感作用§1. 他感作用及其表现一、他感作用(Allelopathy)1. 他感作用的定义生存竞争是地球上一切生命体的根本属性,生态系统中的高等植物相互竞争水分、光照和土壤养分等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在生存竞争过程中,植物形成了各自保护自己和战胜周围物种的方式,当这种保护方式是以化学方式为主时,就属于“他感作用”的范畴。
所以,他感作用是指一种有机体所产生的化学有毒物质,进入环境被另一种有机体所吸收,并抑制后者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现象。
Molisch(玛里斯,1937)首先给“他感作用”下定义,广泛地解释为:“各类植物之间的生物化学作用”,包括了不利和有利作用两个方面。
Rice(1974)在《他感作用》一书中将他感作用定义为:“一种植物所产生的化学有毒物质,进入环境对另一种植物的有害作用”。
与Molisch相似,Rice认为他感作用是一个包括了高等和低等植物的多种生物化学作用。
Muller(1970)所持的看法则不同,他认为应该将他感作用一词仅限于高等植物间的相互作用。
但这种区别很难划出一条明显的界限,因为低等植物常常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高等植物间的化学作用之中,如一个植物产生的化学物质常常依赖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才能使其有毒物质解毒或进一步合成其它无毒化合物等。
2. 他感作用物质与作用条件(1)他感作用物质高等植物间起抑制作用的化学物质叫他感作用物质或毒素。
他们都是典型的次生组分,并且分子量小、结构简单。
绝大多数已被证明的他感作用物质是挥发性萜类或挥发性酚类化合物(图3–1)。
图3–1 植物次生物质的代谢关系(仿Krebs, 1985)Whittaker(1972)指出,他感作用物质可能仅仅是植物对食草动物的取食反映在体内所产生的物质,因为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次生作用。
这种理论假定,取食抑制物质的释放,导致植物根、茎或叶分泌一些化合物,并进入环境,当它们被附近的其它高植物吸收时便能减轻相互间的竞争影响,以利自身的发展。
草地学-第二章草地生态学基础1汇总.
第 二 章 草 地 生 态 学 基 础
短日照植物:
在一定范围内暗期越长开花越早,一般至 少需要12~14小时以上的黑暗才能开花,
但在长日照下则只能营养生长而不开花。
如苍耳、牵牛、草地早熟禾、高羊茅、无芒雀麦、 鸭茅等,作物中有水稻、大豆、玉米、烟草、 棉等。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
31
第 二 章 草 地 生 态 学 基 础
第 二 章 草 地 生 态 学 基 础
植物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是自然界客观存
在的,但是人们对其规律的认识,则经 过较长的历史过程。
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环境关
系的科学。
5
第 二 章 草 地 生 态 学 基 础
生态学中所理解的环境,是指生物周围客观存 在的各种自然条件,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 物的条件。
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是由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光谱
成分构成
光能条件与植物的生物学产量有直接关系 光合产物的多少是植物高产最根本的生理基础 提高光能利用率是进一步提高植物产量的根本途径
11
1、光的性质及其变化
第 二 章 草 地 生 态 学 基 础
光是太阳的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投 射到地球表面的辐射线。 主要波长范围是150~4000nm
以光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
——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耐阴植物
21
第 二 章 草 地 生 态 学 基 础
阳性植物: 在全日照或强光下才能生长健壮,在遮荫 或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特征:植株矮小,密丛生,叶肉厚,栅栏、 海绵组织发达,粗糙有毛,角质层和表 皮较厚,机械组织发达。 草原和沙漠植物都是阳性植物,如苜蓿、 三叶草、冰草、针茅等。
79形态特征植物体干而硬叶子不发达气孔下陷表皮具厚外壁有灰白色绒毛栅栏组织发达枝叶具有肉质性生理特点具有一系列抗盐特性植物类型特点典型植物嗜盐植物体内积盐强盐碱土上生长依靠肉质的茎叶积盐使渗透压升高珍珠柴泌盐植物根细胞对盐的通透性大通过嫩枝和叶表皮分泌腺排出柽柳胡杨大米草滤盐植物根对盐类的透过性很小体内渗透压靠有机物维持在盐渍度较轻的土壤上生长蒿类植物81珍珠柴大米草胡杨82白沙蒿沙生植物生长在沙地或沙漠中的植物如梭梭沙蒿沙鞭1对基质流动的适应形成不定根的能力强根的萌蘖能力强强大的根系向下到达地下水水平可达20多米种子果实适于风播如沙蒿果实小而轻柽柳沙拐枣有毛状附属物三芒草带毛
植物生态学(第二章)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二、对生物产生影响的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 影响
一般来说,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态因子影响着同一生 理过程,那么这些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就容易被观察到。例 如,很多陆生动物对温度耐受性往往是同它们对于湿度的耐受性 密切相关的。 Pianka (1978) 曾研究过一种生物生活在具有不同温度和湿度 的小生境中的生物。这种生物的适合度(Fitness)与温度和相对 湿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上述实验还可以考虑增加第三个生态因子。Haefner (1970) 研 究了3种生态因子在决定一种褐虾最适耐受范围时的相互作用情况。
2016/6/25
植物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19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对生物产生影响的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
2016/6/25
植物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20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对生物产生影响的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
2016/6/25
植物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21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2016/6/25
植物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3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Smith (1935) 曾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 度制约因子两大类。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s):其作用 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具有调节种群数 量、维持种群平衡的作用,如食物、天敌和病害等生 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 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s ):其 作用强度不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因此对种群密度 不能起调节作用,如温度、降水和天气变化等非生物 因子。
第二章 植物配置的生态学原理
杜鹃在进行配置与造 景时,宜植于林缘、 孤立树的树冠正投影 边缘或上层乔木枝下 高较高、枝叶稀疏、 密度不大的地方。
建筑物南面和孤植树宜选什么树种? 建筑物北面和群植树宜选什么树种?
山茶花配植于白玉兰树下,花、叶均茂; 而广玉兰树下不宜配植山茶花,为什么?
2、光照时间对植物的影响
光照时间长短主要影响植物花芽的分化和开花。 有些植物需要在昼短夜长的季节开花 ,有些植
2、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的影响
根据园林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可分为三类:
(1)酸性土植物(pH<6.5)在酸性土壤上生长较 好,这些植物在碱性土或钙质土上不能生长或生 长不良,多分布在高温多雨地区,如杜鹃、山茶、 松树、柑橘类、含笑、茉莉、八仙花、棕榈、印 度橡胶榕、栀子花、油茶等。
(2)中性土植物(pH6.5_7.5)在中性土壤上生长最 佳的种类,绝大多数园林植物属于此类。
1、水生植物专类园:鸢尾类 2、仙人掌及多浆植物(或沙漠植物)专类园 3、岩生植物或高山植物专类园 4、蕨类及附生植物专类园
四、土壤
土壤是园林植物生长的基质,一般栽培园林植
物所用土壤应具备团粒结构,疏松、肥沃,排
水和保水性能良好,并含有丰富的腐殖质和适 宜的酸碱度。 1、土壤物理性质对植物的影响 土壤物理性质主要是指土壤的机械组成。 理想的土壤应是“疏松、有机质丰富、保水、 保肥力强,有团粒结构的土壤”。
在高温高湿的热带雨林中,高 大的乔木上通常附生有大型蕨 类,如鸟巢蕨、岩姜蕨、书带 蕨等。
2、土壤水分与植物配置
不同的植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土壤水分 环境中,形成了对水分需求关系上的不同生态 习性和适应性。根据园林植物对土壤水分的要 求,可以将其分为: 旱生植物、湿生植物 、中生植物、水生植物
植物生态学
植物生态学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德国,HAECKEL,1866〕;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美国Odum,1983〕;生态学是研究影响有机体分布与多度的科学〔加拿大Krebs,1985〕。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生态学前沿科学领域与热点问题:(1)生物多样性的起源、维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机制(2)生态系统效劳(3)生态健康与生态修复(4)全球变化(5)生态环境变迁与重大疫病和人群健康效应(6)转基因生物释放的生态效应(7)生态入侵生态学开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稳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窆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开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
第二章植物的生存环境生态系统中,连接生命物资和非生命物质的枢纽正是由绿色植物所组成的植被。
植物分子生态学进展(Ⅱ)——地理系统学、外来种、遗传保护及其它
n to a n i
h vl m n f N cn usnt at eae I J er g om l u r Te ee p etoD A t hi e epsdcdsa p dt n f o cl 一 d o s e q ih n 墒e h ae e a g e
WA NG h n -e g Z ANG J n L L n - u n W A G o S n Z e gF n H u — i IMi g G a g N B -u
E S a -J n | XigJn P NG h o Ii Ⅲ n -i ( 删 G 胁 ls  ̄ 曲 , k 凸 s s/ ̄ t U 7 l
( (I D‘ & ,z n l
, & , 础 0瑚 叫 505 ) 1 0 6
: 册 0 g 507 ) I 125 67O ) 3O 2
} 战幽 ,出 m ed  ̄ i ,H 矿 To ss岛 ‘ 帅d
A s a t T i p p r it d c s fu ed fmoe u r e oo y s d e n p a t h s n l& b t c hs a e nr u e o r f l s o lc l c lg t id i ln .T e e icu r o i a u p yo e g a h ,ai p ce ,c n e v t n g n t s a d c tn n f .Moe u a 1 k r .u e h lg o rp y l n s e i e s o s ra o e ei n o a d a c i c n i o lc lrⅡa es s d r
《植物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态学Plant Ecology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上课:32学时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5学期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普通生态学适用专业:生态学教材:姜汉侨、段昌群、杨树华等主编,植物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开课单位:应用气象学院生态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植物生态学是生态学专业任选课,植物生态学旨在阐明植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包括植物种的个体和种群在不同环境的适应过程,环境对植物种的塑造作用;植物群体或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过程,植物群落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最终还要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
植物生态学中心内容就是研究植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
包括四个方面:植物个体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植物种群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关系;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转化、循环、再生产过程中植物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章绪论(2学时)1.1 生态学的学科范畴(0.5学时)(1)了解植物生态学的学科范畴;1.2 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0.5学时)(1)植物与环境(2)植物种群与植物群落1.3 植物生态学的内容体系及研究特点(0.5学时)1.4 植物生态学发展简史(0.5学时)(1)植物生态学的历史前期(2)植物生态学的建立(3)植物生态学的新进展重点:掌握植物生态学的内容体系难点:植物种群与植物群落第2章植物的生存环境(3学时)2.1地球的物理环境圈层(1学时)(1)了解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土壤圈)2.2 生物圈(0.5学时)(1)了解生物圈的概念(2)了解生物圈中的植被及其环境2.3 环境因子的分类(0.5学时)2.4 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1)生态因子作用的综合性(2)主导因子和限制因子2.5 环境的尺度(0.5学时)(1)环境的尺度和植物的层次(2)空间和时间尺度重点: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难点: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第3章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学时)3.1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0.5学时)(1)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2)植物在生态系统中与其他功能成分之间的协同关系3.2 初级生产(0.5学时)(1)初级生产力的概念(2)影响初级生产的主要因素(3)初级生产力的分布3.3 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功能(0.5学时)(1)植物与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2)植物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3)植物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植物对生态环境的改良与调节3.4 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平衡(0.5学时)(1)植物在生态平衡中的基础地位(2)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3.5 植物与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0.5学时)(1)资源保障(2)环境支持重点: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难点: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第4章植物群落的结构(2.5学时)4.1 植物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1学时)(1)群落的最小面积(2)群落种类成分的数量特征(3)群落组成成分的分析4.2群落的垂直与水平结构(0.5学时)(1)群落的垂直结构(成层性)(2)群落的水平结构4.3 群落的外貌(1学时)(1)层片结构(生活型组成)(2)生活型谱(3)层片与层次重点:群落的垂直与水平结构难点:群落结构的分析特征及群落类型第5章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3学时)5.1 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1学时)(1)植物的迁移、定居和竞争(2)植物群落形成的过程(3)植物群落发育的时期(4)植物群落的周期性和年际变化5.2 植物群落原生演替的模式(1学时)(1)旱生演替系列(2)水生演替系列(3)演替的进展和逆行(4)关于演替顶极理论5.3 植物群落的次生演替(1学时)(1)次生演替的一般类型(2)次生演替的规律及应用(3)植被的恢复与重建重点: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难点:演替顶极理论第6章植被分类及主要类型(3.5学时)6.1 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0.5学时)(1)植被分类的目的(2)被分类的途径6.2 基于植物区系的群落分类(0.5学时)(1)群落类型的综合特征(2)群落分类的一般步骤6.3 中国植被分类的系统和单位(0.5学时)6.4 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1学时)(1)常雨木本群落(2)雨绿木本群落(3)照叶木本群落(4)硬叶木本群落(5)夏绿木本群落(6)针叶木本群落(7)雨绿干燥草本群落(8)夏绿干燥草本群落(9)中生草本群落(10)湿生草本群落(11)水生草本群落(12)干荒漠群落(13)冻荒漠群落6.5 植被制图(1学时)(1)植被图的种类(2)植被制图的基本要求(3)植被制图的步骤(4)3s技术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重点:植被分类的原则和标准难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第7章植被的分布和植被区划(2.5学时)7.1 气候与植被(0.5学时)(1)气候(2)植被在“理想大陆”上的分布图式7.2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0.5学时)(1)纬度地带性(2)经度地带性(3)中国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分布7.3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0.5学时)(1)植被分布的垂直带(2)植被垂直带与水平带(3)经度对植被垂直带谱的影响7.4 地带性植被的过渡类型(0.5学时)(1)纬度地带性植被的过渡带(2)经度地带性植被的过渡带7.5 区域性植物群落的分布(0.5学时)(1)区域性的植物群落调查(2)区域内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分析重点: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难点:区域植物群落的分布第8章植物种群的分布与数量(2学时)8.1 种群的概念和植物种群特点(0.5学时)(1)熟悉种群概念和植物种群的特点;8.2 种群分布(0.5学时)(1)种群的空间分布8.3 种群的数量特征(1学时)(1)植物种群的数量特征(2)植物的构件种群重点:植物种群的特征;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难点: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规律第9章植物种群的动态和调节(1.5学时)9.1 植物种群的动态的描述(0.5学时)(1)存活曲线(2)种群增长模型(3)植物构件增长与个体增长(0.5学时)9.2 影响植物种群动态的因素(1)生殖生态学物征(2)种群生活周期9.3 植物种群调节(0.5学时)(1)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2)无性系生生重点:植物种群的调节因素: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难点:影响植物种群动态的因素;“产量恒定法则”和“自疏法则”第10章植物种群的质量与种间关系(3学时)10.1植物种群适应与分化的遗传基础(0.5学时)(1)植物种群遗传概述(2)植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10.2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0.5学时)(1)Castle-Hardy-Weinberg定量(2)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10.3 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与进行(0.5学时)(1)植物种群的生态变化(2)种群生态分化的成因与遗传来源(3)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与物种形成10.4 植物种群的数量与质量变化(0.5学时)(1)种群数量与质量的变化(2)遗传多样性与进化灵活度(3)过度利用与物种灭绝10.5 植物种群生态分化中形成的种间关系(1学时)(1)竞争、他感化学作用(2)偏利共生(3)寄生(4)互利共生(5)寄生(6)植物与食草者重点:植物种群与其他种群的种间关系:竞争、寄生、共生和食草作用难点: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过程第11章植物的生态适应(2学时)11.1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0.5学时)(1)生态适应的概念(2)环境与植物的适应性11.2植物的生活史格局(0.5学时)(1)资源配置(2)生活史格局的类型11.3 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与进行(0.5学时)(1)植物对极端自然环境的适应与进行(2)植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与进化11.4 植物的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0.5学时)(1)植物的生态型(2)植物的生活型重点:植物对极端环境的生态适应难点:植物的生活史格局第12章植物与自然生态因子的关系(3学时)12.1 植物与光的生态关系(0.5学时)(1)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2)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3)光合作用的不同碳代谢途径对环境的适应12.2 植物与温度的关系(1学时)(1)温度的生态作用(2)植物对温度的适应12.3 植物与水的生态关系(0.5学时)(1)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2)植物对水因子的生态适应12.4植物与土壤的生态关系(1学时)(1)土壤的性质与植物的生态关系(2)以土壤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重点:植物与四大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难点:自然生态因子改变对植物的影响机制第13章植物与人类活动的生态关系(2学时)13.1 人类优化植物生存环境,扩大植物分布(0.5学时)(1)植物的引种(2)植物引种的基本原则13.2 环境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0.5学时)(1)环境污染对植物的影响(2)种用植物防治环境污染13.3植物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0.5学时)(1)植物生物入侵带来的生态问题13.4转基因植物的释放及生态风险(0.5学时)(1)转基因植物释放的生态网聊评估重点:植物生物入侵、生物安全和转基因植物的概念难点: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风险四、课程考核(1)作业等:作业:5次;(2)考核方式:闭卷或开卷考试;(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按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计算。
药用植物生态学-第二章药用植物与光的关系幻灯片
2021/5/20
16
五、水体和植物群落中的光照情况
水体
表面反射 深处吸收
水体中的辐射强度减弱, 光谱组成发生变化
影响水体中植物的分布变化
2021/5/20
17
1、植物叶片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
过——吸收约占70%,反射占20%,透过
植 物
约占2-10%。若叶片的性质及光波长不同, 则反射、吸收和透过的程度不同。叶片也具
•第二节 光与药用植物生态
一、光强对药用植物的生态作用
二、光质对药用植物的生态作用
三、光能的信息作用
2021/5/20
3
第一节 光的性质和变化
2021/5/20
4
一、光的性质
太阳辐射光谱—— 指太阳辐射按波长不同顺序排列,太
阳辐射波长范围很广,但占太阳辐射总能 量的99%集中在150—4000nm范围内, 将太阳辐射光谱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 红外光三部分。
2021/5/20
5
1“A”=0.1nm==1*10
白
^-10m
光
紫外光谱:波长小于 m 红红76外0-光62谱0n:m大; 橙于62766-059n5mnm;
黄 595-575nm; 绿 575-490nm; 蓝
490-435nm;紫435-380nm
2021/5/20
12
2021/5/20
13
2021/5/20
14
三、光谱成分的变化
太阳辐射光谱受大气层吸收、散 射等影响,光谱成分会发生变化。
原因:大气层对不同波长的光谱 的吸收和散射不同,具有选择性。
大气对波长较短的辐射光谱 的散射作用较强,随高度角的增加, 紫外线和可见光的比例增加,红外 线比例减小。为什么?
第二章-杂草生物学生态学特征
5.拟态性(mimicry): 稗草与水稻伴生 野燕麦或看麦娘与麦类作物伴生 亚麻荠与亚麻、狗尾草与谷子伴生等
2021/8/14
12
五、杂草繁衍滋生的复杂性与强势性 1. 惊人的多实性:野燕麦1千粒,蒿81万粒 2. 种子的寿命长:藜等杂草的种子最长可在土
壤种存活1700年。一般杂草种子皮越厚,透 水性越差,其寿命越长。
2021/8/14
10
3. 生长势强:杂草中的C4 植物比例明显较高, 在16种主要作物中,只有玉米、谷子、高
粱等是C4植物。
4. 杂合性(heterozygosity):由于杂草群落的 混杂性、种内异花受粉、基因重组、基因 突变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性,一般杂草基 因型都有杂合性
2021/8/14
11
2021/8/14
6
3. 多年生杂草可存活2年以上。这类杂草不但能结子传
代,而且能通过地下变态器官生存繁衍。
简单多年生杂草(simple perennial),如蒲公英、 酸模等可借种子繁殖,也可因切割由宿根繁殖; 匍匐多年生杂草(creeping perennial),可以借球 茎、匍匐茎或根状茎繁殖。这类杂草(尤其是匍匐多 年生杂草)是一类很难控制的杂草。
2021/8/14
9
四、杂草适应环境能力强 1. 抗逆性强(adverse resistance):在对盐
碱、人工干扰、旱涝、极端高低温等由很强 的耐受能力。
2. 可塑性大(plasticity):由于长期对自然 条件的适应和进化,植物在不同生境下对其 个体大小、数量和生长量的自我调解能力称 为可塑性。
一、草形态结构的多型性:在人为和自然的选择压 力下,杂草的形态结构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方式,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二章生态论基本原理
第二章生态论基本原理张国庆本章简要介绍了与生态论相关生态学理论。
第一节生态学概述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惊心动魄的一个世纪,有史以来最长足的科技进步,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最沉重的人口负担、最严峻的环境危机、最空前的生态浩劫,以及世界规模的人类自己自相残杀的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和从未间断的的局部战争,还有频繁的政治浩劫带来惨烈的人祸、极端宗教组织的恐怖活动等等,都发生在这100年里。
经历了一个世纪上下求索的地球人终于意识到,即使拥有强大科技手段,人类并不能逃脱作为其生存环境的地球的种种变化对其前途的影响,人类只不过是地球生物圈大家庭的一个成员,而且只能与这个星球同命运、共存亡。
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不按生态学规律办事,只能带来人类与地球的共同厄运。
可以说,还很少有象生态学这样一门科学与人类的生存在时空尺度,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有如此紧密的联系。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指出:“在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而我们现在则更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在不久以前我们感到国家之间在经济方面相互联系的重要性,而我们现在则感到在国家之间生态学方面相互依赖的重要性。
生态与经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互相紧密地联系在一个互为因果的网络之中。
”进入21世纪,21世纪的人类社会并未像20世纪初人们幻想的那样发达、繁荣与幸福,社会危机、生态危机仍然遏制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尤其是近十余年来,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笼罩着全球,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悬殊,全球仍有12亿人处在极端贫困状态,8.5亿人处在饥饿状态,他们每天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贫穷剥夺了他们发展的权利,饥饿、战争、疾病随时会剥夺他们的生命。
科学技术虽有所发展,但对整个自然而言,我们仍知之甚少,就连我们自身的身体都还未整明白,在猖獗的疾病面前,我们的生命是那么地脆弱,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是那么地渺小,不堪一击。
同样,我们对自己的社会也知之甚少,民主与平等仍然任重道远,压迫与剥削仍未消失,政治谎言与欺诈仍然存在。
植物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概况课程名称:植物生态学(Plant Ecology)课程代码:234010056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学分:54/3(其中理论44学时,实验10学时)需预修课程:植物学、气象学、微生物学、土壤学、遗传学以及相关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适用生态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课程简介:植物生态学产生自人类利用植物和植被资源的实践活动之中,研究植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拓展和强度的深化,对自然的干扰和改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普遍发生并日益扩展,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
植物生态学从整体论出发,以植物和植物群体为对象,提供一条人类认识自然的途径和方法,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系统整合、互动依存、协同发展,注重剖析自然生产力的维持条件和发挥生态功能的过程,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科学保护生态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提供知识储备和理论指导。
植物生态学以群落和种群为基础与核心,着眼于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植根于植物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过程。
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理论、知识目标:掌握植物生态学的基本知识。
重点掌握植物个体生态学、植物种群生态学和植物群落生态学以及植被类型及其分布、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从而为专业课打下扎实的植物生态学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植物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植物生产、植物资源管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生态学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其它生态学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3.达成目标:本课程对应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协作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1.生态学的学科范畴;2.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3.植物生态学的内容体系及研究特点;4.植物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生态学的科学范畴、植物生态学的定义、植物生态学的内容体系和研究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0/3
植物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3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Smith (1935) 曾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 度制约因子两大类。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s):其作用 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具有调节种群数 量、维持种群平衡的作用,如食物、天敌和病害等生 物因子;
这就是说: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 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质完全缺失,植物就不能生长。如果这种 营养物质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这就是李比希著名的“最小因子法则”(law of the minimum)。 不过李比希在提出这一法则的时候,只研究了营养物质对植物生 存、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并没有想到他提出的法则,还能够应用 于其他的生态因子。
三、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
综合性,每个因子都是在与其他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 约中起作用,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引 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如光强变化会引起大气和土壤温湿度 的变化等。
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是非等价的,其 中有1或2个是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改变, 常常会引起许多其他因子发生明显改变或使生物的生长发 育发生明显变化。如水生环境中的光照、沙漠环境中的水 分等。
非密度制约因子( 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s ):其 作用强度不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因此对种群密度 不能起调节作用,如温度、降水和天气变化等非生物 因子。
2020/10/3
植物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4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也有人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程度,将其分为稳定因子 和变动因子两大类。
稳定因子:是指终年恒定的因子,如地磁、地心引力 和太阳辐射常数等,这些因素主要决定生物的分布;
变动因子:出于不断变化之中的生态因子,如季节变 化和潮汐涨落(周期性变动因子),以及刮风、降水、 捕食和寄生等(非周期性变动因子),这些因子主要 影响生物的数量。
2020/10/3
植物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5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
2020/10/3
植物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9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李比希“最小因子法则”
Liebig 之后又有人作了大量研究,发现最小因子法则对于多种多种 生态因子都适用,不过需要对这一法则做以下两点补充:
第一、最小因子法则只能够在稳定条件下应用。如果在一个生态系 统中,捕食处于稳定状态的,那么植物对于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 量就会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李比希的最小因子法则就不能 应用。
植物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
环境(生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 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总是针对某一特定主题或中心而言的,离开了这一特定主体 或中心也就无所谓环境,因此环境只具有相对意义。在环境科学 中,环境的主体或中心限定为人,而在生物科学中,环境的主体 或中心是指生物。
2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气候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降水、风、气压和雷电等。
土壤因子,土壤结构、土壤有机和无机成分、理化性质以及土壤 生物等。 地形因子,地面的起伏、山坡的坡向、坡度等。
生物因子,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竞争以及共生 等。
人为因子,将人为因子从生物因子中分离出来,是为了强调人不 仅具有生物的属性,而且更加具有社会的属性。随着人类社会的 发展,人为因子对自然界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而且 越来越带有全球性。
2020/10/3
植物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
三、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是都不可缺少, 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够由另一因子来替代,即所谓生态因子的不 可替代性。不过当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时,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 的加强而得到调节和补偿,即所谓互补性。如光强降低可以由二 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来得到补偿。 限定性,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 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 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例如春化作用需要一定时期和 强度的低温,但是在其后来的生长发育阶段却是有害的。
植物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10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Shelford(1913) 耐受性法则
Shelford(1913) 耐受性法则认为生物不仅受到生态因 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到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 这就是说,生物对每一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 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 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第二、李比希的最小因子法则对于各种环境因子(如各种营养元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考虑不够。例如,如果有一种一种营养元素 数量很多而且又容易吸收,它就会影响到数量短缺的那种营养元 素的利用率。另外,生物常常可以利用所谓代用元素。例如在缺 钙和富锶的水体中,一些软体动物会以锶代替钙来建造自己的贝 壳。
2020/10/3
2020/10/3
植物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7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一、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
1.李比希“最小因子法则” 2. Shelford 耐受性法则 3.限制因子的概念
2020/10/3
植物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8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李比希“最小因子法则”
Liebig(1840)在《有机化学及其在农业和生理学中应用》一书 中,他仔细分析了土壤表层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并得出结论说, 作物的增产与减产是与植物从土壤中所能获得的矿物营养的多少 成正相关的。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 着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 氧化碳以及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被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有影响的因子,而环境因子 所指可能比生态因子更加广泛一些,环境因子是指生物体外全部 环境要素。
2020/10/3
植物生态学:生物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