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沙漠化 2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沙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沙漠》教案教学目标:1. 知道沙漠的基本概念、分类、成因和分布;2. 了解不同地区的主要沙漠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并掌握沙漠的气候、植被等特点;3. 了解沙漠化现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4. 鼓励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珍惜资源。
教学重点:1. 掌握沙漠的概念、分类、成因和分布;2. 了解沙漠气候、植被特点及主要类型;3. 理解沙漠化现象的产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1. 理解沙漠型风沙的成因和特点;2. 掌握沙漠化的成因、特征、影响和治理。
教学方法:1. 活动教学法;2. 案例分析法;3. 课堂演示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沙漠的定义、分类和成因(10minutes)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沙漠的定义、分类和形成原因。
二、了解沙漠的分布 (10minutes)通过课件、地图等,介绍世界各地主要的沙漠并分析其特点。
三、了解沙漠的气候、植被和主要类型 (20minutes)通过研究资料、图片和视频等,了解沙漠的气候、植被特点及其主要类型。
四、研究沙漠化现象的产生、影响及防治措施 (25minutes)通过案例分析、课件和视频资料等,研究沙漠化现象的成因、特点、影响及防治措施。
五、小结 (5minutes)通过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沙漠的特点、分类和分布,并理解沙漠化的产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教学反思: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沙漠的基本概念、分类、成因和分布,并掌握了沙漠的气候、植被等特点,以及沙漠化现象的产生原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和价值观。
利用测绘技术进行沙漠化与荒漠化监测与治理的实用技巧与方法
利用测绘技术进行沙漠化与荒漠化监测与治理的实用技巧与方法近年来,沙漠化与荒漠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加剧。
这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然而,随着测绘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沙漠化与荒漠化监测与治理中又找到了新的希望和出路。
本文将介绍利用测绘技术进行沙漠化与荒漠化监测与治理的实用技巧与方法。
第一,沙漠化与荒漠化监测。
沙漠化与荒漠化的监测是有效治理的基础,而测绘技术在监测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取的遥感影像可以提供详细的地表信息,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发展过程和范围。
其次,利用激光雷达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地表高程数据,精确绘制地表地貌图,并通过分析图像的比较计算出土地的退化程度。
此外,借助无人机技术,可对沙漠化和荒漠化的地区进行高分辨率影像采集,并实时监测植被状况,以提供更为准确的监测数据。
第二,沙漠化与荒漠化治理。
监测工作的结果为沙漠化和荒漠化的治理提供了指导。
基于测绘技术的信息,制定一系列治理方案成为可能。
首先,通过了解土地退化的原因和特征,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例如,在高度损坏的地区,可以进行人工植被恢复,合理利用水资源,修复土地水土保持功能。
其次,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对不同的治理方案进行评估和比较,找到最佳的方案。
这些方案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环境,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第三,沙漠化与荒漠化监测与治理的挑战。
尽管测绘技术在沙漠化与荒漠化监测和治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由于沙漠化和荒漠化地区常常缺乏基础设施和交通,采集遥感数据以及实地调查往往是困难的。
其次,一些新兴技术和设备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
此外,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复杂性也是一个挑战,需要专业人员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
综上所述,利用测绘技术进行沙漠化与荒漠化监测与治理是一种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卫星遥感、激光雷达和无人机等技术获得的数据提供了监测沙漠化与荒漠化的详细信息,而这些信息为制定有效的治理方案提供了指导。
沙漠化的治理措施(一)
沙漠化的治理措施(一)沙漠化治理的重要性•沙漠化是世界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过度放牧、过度采伐和过度灌溉等人为活动导致土地退化和干旱。
•沙漠化治理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系统和保障人类生计的必要措施。
治理措施一:植被恢复•适量植树造林,增加绿化覆盖面积。
•推广防风固沙植物,如沙柳、沙枣等。
•提倡草地保护和草坪建设,防止水土流失。
•加强湿地保护工作,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治理措施二: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调查和监测,确保合理利用水资源。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溉的水量和频次。
•实行定量用水管理制度,遏制滥用水资源。
•加强水土保持措施,防止土壤水分流失。
治理措施三:土地保护与管理•实行耕地轮作制度,减少连续种植的风险。
•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加强土地整治工程,防止土壤侵蚀和沙丘扩展。
•加强土地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治理措施四:防风治沙工程•建设防护林带,减轻沙尘暴的影响范围。
•修建沙堤,抑制风沙的侵蚀。
•加强风沙监测预警,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推广风沙固定措施,如人工草坪和石堆、草垛等。
治理措施五:社会参与与宣传教育•强化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对沙漠化问题的重视程度。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沙漠化治理项目。
•建立沙漠化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促进经验分享。
结语沙漠化治理工作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我们可以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
只有在持续的治理与保护下,我们才能实现沙漠化问题的最终解决。
治理措施六:国际合作与政策支持•加强国际合作,联合各国共同应对沙漠化问题。
•建立政策支持体系,制定沙漠化治理的法律和政策。
•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沙漠化治理的创新方法。
•建立国际援助和资金支持机制,为沙漠化治理提供资源和支持。
治理措施七:监测与评估•建立沙漠化监测网络,及时掌握沙漠化的发展趋势。
沙漠治理项目策划书3篇
沙漠治理项目策划书3篇篇一沙漠治理项目策划书一、项目背景沙漠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遏制沙漠化的蔓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制定了本沙漠治理项目策划书。
二、项目目标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沙漠治理措施,遏制沙漠化的蔓延,恢复和改善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项目内容1. 沙漠植被恢复:在沙漠边缘地带种植耐旱、抗风沙的植物,如柳树、沙棘、柠条等,形成绿色屏障,阻止沙漠的扩张。
2.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在沙漠地区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建设集水工程,收集雨水和灌溉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防止水资源浪费和过度开采。
3. 防风固沙措施:在沙漠边缘地带设置防风固沙林带,采用草方格、沙障等固沙技术,固定流沙,减少风沙危害。
4. 生态移民与产业发展:对沙漠地区的生态移民进行合理安置,引导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特色养殖等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同时,加强对移民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5. 生态监测与评估:建立沙漠生态监测网络,对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沙漠化动态,调整治理措施。
四、项目执行计划1. 项目启动阶段(第 1-3 个月):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执行团队,开展项目宣传和培训工作。
2. 项目实施阶段(第 4-12 个月):按照项目实施计划,全面开展沙漠治理工作,包括沙漠植被恢复、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防风固沙措施等。
同时,加强项目管理和监督,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
五、项目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和实施。
同时,建立项目执行团队,明确职责分工,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2. 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多渠道筹集项目资金,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3. 强化技术支撑: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开展沙漠治理技术研究和创新,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第二章沙漠的变迁-历史地理之沙漠篇
3、定霸县“本扶余府强师县民”,阿保机攻下扶余后,“迁其 人于京西,与汉人杂处,分地耕种。”
4、保和县“本渤海国富利县民”,阿保机攻克龙州后,“尽徙 富利县人散居京南”。
5、潞县“本幽州潞县民”,天赞元年(922)阿保机攻“破蓟 州,掠潞县民,布于京东,与渤海人杂处。”
景爱研究,清末科尔沁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67人/平方 公里,总人口达130万余,为辽金人口密度的11倍;辽金 时期的垦荒主要集中在州县附近,多呈零星插花状,而清 代的垦荒则是大面积覆盖,能够种植的草场多数未能辛免, 由此使大面积草场退化为沙漠化土地,且清代垦荒越早的 地方,沙漠化越严重。
二、毛乌素沙地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7: 天禧五年(1021)九月宋朝使者宋绶出使辽国,
“七十里至香山子馆,前倚土山,依小河,其东北三十里 即长泊也,涉沙碛,过白马淀,九十里至水泊馆,渡土河, 亦云撞撞水,聚沙成墩。”
(《中国历史地图集》将长泊淀定在今奈曼旗西北20km处, 在科尔沁沙地边缘地带,再往北即沙地。)
朱震达、刘恕 《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区划》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年。 该文全面地对沙漠化的自然与人为因素、沙漠化 的特征与演变趋势、沙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 开发与治途径等进行了研究,对历史时期的草原 与荒漠草原地带一些沙漠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荒 漠地带一些沙漠的扩大进行全面简明的论述。
破其民居京之南”。
另外还有一个县,名兴仁县,只说辽圣宗开泰二年(1013)
科尔沁沙地上得辽代古城
资料来源:景爱《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
1068年和1075年,宋神宗派陈襄、沈括使辽,陈襄《使辽语录》、 沈括《熙宁使契丹图抄》中,都记载了沿途所见流沙的情况。金人 王寂《辽东行部志》记,韩州(今科左后旗境内)“改城在辽水之 侧,常苦风沙,移于白塔寨。”风沙灾害的严重迫使其不得不举城 而迁。
国内外沙漠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概述_王葆芳
100 多个国家生态环境的全球性问 沙质地表条件下, 由于人为过度的
题。沙漠化已成为世界生态环境问 土地利用, 破坏了脆弱的平衡, 在原
题之首。
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
/ 沙漠化0一词, 是首先由法国 环境退化过程0。虽然这个定义基 植物地理学家 A . Aubreville[ 3] 在研 本上为国内广大群众所接受, 但是,
2. 出现大小不等的灌丛沙堆, 灌丛生长茂密; 3. 地面显现薄层覆沙或砂石棵露; 4. 春季 耕垅有 明显的 风蚀痕迹, 垅 间有积 沙, 土 壤腐殖 层风蚀 损失
不超过 50% , 产量为开垦初期的 50% ~ 80% ; 5. 细土深厚的地方有风蚀坑, 仍有一定植被覆盖, 坑沿无明显陡坎。
辆侵蚀面积、工程沙盖面积、各类道 路长度。
<1 <2 < 1. 5 <5
1~ 2
2~ 5 > 50
2~ 3. 5 3. 5~ 5 > 5
1. 5~ 3. 5 3. 5~ 7. 5 > 7. 5
5~ 10 10~ 20 > 20
沙壤土, 粉 砂, 沙粘壤土
<2 <5 <5
其它
2~ 3. 5 5~ 20 5~ 15
壤质沙土 沙土
3. 5~ 4. 5 > 4. 5 20~ 33 > 33 15~ 25 > 25
就国内外研究现状抛砖引玉, 供林 一致。实质上这是荒漠化概念, 可
业工作者在工作中借鉴。
理解为广义沙漠化。
1 沙漠化定义
国内所指沙漠化是以狭义沙漠
沙漠化首先在非洲干旱和半干 化定义为主体的。根据我国实际状
旱地区发生, 随即在大陆其它地方 况, 1981 年中国兰州沙漠研究所朱
新教材高中地理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__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1.结合实例,分析荒漠化生态脆弱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简述其危害,并说明区域防治荒漠化的措施,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2.结合实例,分析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原因和治理措施。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生态脆弱区也称① 生态交错区 ,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② 交接过渡区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的③ 自我修复能力低、④ 系统稳定性差的地区。
我国荒漠化地区面积广大,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出现各种环境问题,是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
一、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1.概念(1)荒漠化:指由于⑤ 气候变化和⑥ 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⑦ 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导致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⑧ 生产能力下降。
2.荒漠化的类型(1)风蚀、水蚀和冻融等⑨ 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
(2)人类⑩ 滥垦滥牧导致的⑪水土流失和土壤盐渍化等。
概念辨析沙漠化不同于荒漠化,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
沙漠化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作用,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干旱的气候,原有绿地逐渐演化成类似沙漠景观的过程。
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包括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等,因此荒漠化并不仅仅是出现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区,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也存在。
二、荒漠化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1.危害范围大荒漠化是⑫全球性的灾难,涉及范围广。
2.危害程度深(1)经济危害: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⑬风沙的威胁,经济损失巨大。
(2)生态危害: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生产危害:导致了⑭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这些成为荒漠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
沙漠生态治理实施方案
沙漠生态治理实施方案沙漠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它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还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破坏。
为了有效治理沙漠,改善生态环境,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治理目标短期目标(1-3 年):遏制沙漠化扩展趋势,通过种植防风固沙植被,初步建立起一定规模的防护体系,减少风沙对周边地区的侵害。
中期目标(3-5 年):逐步恢复沙漠地区的生态功能,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壤质量,增加生物多样性。
长期目标(5-10 年):实现沙漠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使沙漠地区成为生态稳定、经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区域。
二、治理原则1、因地制宜根据沙漠地区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治理措施和植物品种,提高治理效果。
2、综合治理采取生物、工程、农业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治理体系。
3、生态优先以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任务,注重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可持续发展在治理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确保治理成果能够长期维持。
三、治理措施1、植被恢复(1)选择适合沙漠生长的植物,如梭梭、沙棘、柠条等,进行大规模种植。
(2)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如容器育苗、滴灌等,提高植物成活率。
(3)建立苗圃基地,培育优质种苗,为植被恢复提供充足的种苗供应。
2、水利工程(1)修建蓄水池、水井等水利设施,收集和储存雨水、地下水,为植被灌溉提供水源。
(2)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土壤改良(1)施加有机肥料,增加土壤肥力。
(2)种植绿肥植物,改善土壤结构。
(3)采用土壤保水剂,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4、防风固沙工程(1)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沙障、沙袋沙障等,固定流沙。
(2)建设防风林带,阻挡风沙侵袭。
5、生态农业发展(1)推广耐旱作物种植,如小麦、玉米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发展畜牧业,合理控制养殖规模,实行轮牧制度,保护草原生态。
6、生态移民对于生态环境极度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减轻沙漠地区的人口压力。
(2024版)2024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成因和治理措施分析思路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分析思路一、知识讲解1.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2.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二、经典高考试题1.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解析第(1)题,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
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
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储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储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
故选C。
第(2)题,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
故选B。
第(3)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
故选D。
答案(1)C(2)B(3)D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标定向】◆◆学习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提示与建议1.从成因角度认识荒漠化的类型。
2.理解干旱与荒漠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3.分析人口压力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荒漠化的过程。
【互动探究】◆◆知识梳理一、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地区的土地退化。
2.原因:等自然因素与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
3.主要表现:退化、退化、退化而引起的土地、石质荒漠化和次生。
4.分布:地区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二、中国西北地区概况1.位置范围:以西,昆仑山一一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宁夏、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西部山脉和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了以、为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为界,以东属草原地带,以西属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5.生态环境(1)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微弱,物理风化和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2)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沉积物。
(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干旱的季节。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根本原因(1)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对利用不合理。
2.直接原因(1)过度,占32.7%(2)过度,占30.1%(3)过度,占26.9%(4)利用不当,占9.6%(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占0.7%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1.古代:,大量破坏固沙植被,大部分古绿洲被迫放弃。
2.近代:大规模,人口剧增,直接加剧了荒漠化。
3.现代:、管理失误,荒漠化趋于严重,总体上看,特别是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日渐丧失,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严重威胁人们的。
生态敏感性分析法、重要性评价方法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生态敏感性分析法、重要性评价方法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HYPERLINK"/luspa/archive/2008/0 8/19/1271674.html"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之一:生态敏感性分析法文中内容多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定义: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可以以此确定生态环境影响最敏感的地区和最具有保护价值的地区,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依据。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要求:(1)敏感性评价应明确区域可能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类型与可能性大小。
(2)敏感性评价应根据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
(3)敏感性评价首先针对特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评价,然后对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征。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内容(1)土壤侵蚀敏感性(2)沙漠化敏感性(3)盐渍化敏感性(4)石漠化敏感性(5)酸雨敏感性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方法:敏感性一般分为5级,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
如有必要,可适当增加敏感性级数。
应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绘制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空间分布图。
制图中,应对所评价的生态环境问题划分出不同级别的敏感区,并在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敏感性分布的基础上,进行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分区。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可以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在评价中应利用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空间模拟等先进的方法与技术手段。
第五章 历史时期沙漠的变迁
(一)原有沙漠存在地区的沙漠扩展
• 这种类型主要在我国西部荒漠地带, 沙漠中的或沙漠边缘的河流沿岸的绿洲。 由于气候变干,降雨集中,以及人类活动 的影响,使沙区扩大,沙漠边缘沙漠化。
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于地质时代,但历史时 期以来干旱化在不断加剧。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古城分布示意图
•
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多为西北风,东部 多为东北风,在南部的民丰一带汇合,故 沙随风向南推移。从历史时期来看,人类 活动造成河流改道仅是局部的,不足以影 响一个区域,关键还是自然界本身的客观 变化,故人们常称西北地区沙漠化有一种 不可逆转性和不可回归性。
• 临广泽而带清流。
《太平御览》卷五五五。
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
【唐】许棠《登夏州城官送行人》
中国中部之沙漠
• 6. 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内蒙古南部,历史 上曾是黄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为一大草原, 是人类活动较多的地区。西汉时代是重要 的农垦区。 7. 毛乌素沙地,位于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 原南部与陕北一带,也是历史上变化较明 显的沙地。曾有“水草丰美”之称,为重 要的农牧业地区。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居 住。
古尔班 通古特 沙漠
巴丹吉林沙 漠 乌 兰 布 和 沙 漠 毛乌 苏沙 地
呼伦贝 尔沙地
科尔 沁沙 地
柴达木 沙漠
腾格 里沙 漠
三、历史时期沙漠化趋势
• 我国历史时期的沙漠化趋势总的来看是越来 越严重,其趋势是荒漠地区的沙漠扩大,草原地 区的沙漠化加快。 • 荒漠地区的沙漠主要是指塔克拉玛干沙漠、 腾格里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柴达木盆地沙 漠、巴丹吉林沙漠,历史时期荒漠地带的沙漠化 进程在不断扩展。 • 草原地区的沙漠主要是呼伦贝尔沙地、科尔 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历史上草 原地区的沙漠化在不断加快。
沙漠化
视频
用方格沙障控制沙漠化
方格沙障
亚州中部荒漠区 北美洲 非洲撒哈拉沙漠
澳大利亚
沙漠正以每年20米的速度向东南推移 每年以1000平方公里的总面积在扩展
点我 的们 被的 吞家 噬园 !就 这 样 一 点 一
4.沙漠化的危害
(1)破坏土地资源,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 ,土地载畜力下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降 低。 (2)引起草场退化,适于牲畜食用的优势 草种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 (3)造成河流、水库、水渠堵塞。 (4) 造成铁路路基、桥梁、涵洞损坏,使 公路路基、路面积沙,迫使公路交通中断, 甚至使公路废弃。
③形成阶段:地表广泛分布着密集的 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面积 占土地面积50%以上
2.沙漠化形成原因
(1)自然因素
• • • • 气候干燥 雨水稀少 植被覆盖度低 地表松散沙土受大风吹扬
(2)人为因素
• 过度放牧:超过草场所能承受的载畜量, 是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 过度农垦:超负种植,土壤肥力下降, 作物产量较少,牧民其耕 • 过度樵采:人们樵采天然植被作燃料; 大量采挖药材发菜等 • 不适当利用水资源:引起绿洲荒漠化, 此生盐渍化,最后导致沙漠化
主要内容
1.沙漠化的涵义 2.沙漠化形成的原因 3.沙漠化现状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漠化的危害 5.沙漠化的防治措施
1.沙漠化的涵义
(1)沙漠化的概念:干旱半干旱和 部分半湿润地带在干旱多风和疏松 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人为强度利 用土地等因素,破坏了脆弱的生态 平衡,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 风沙活动的土地退化过程。
(2)沙漠化的实质:沙漠化是 环境退化的现象,是一种逐步导 致生物性生产力下降的过程,包 括发生、发展和形成三个阶段。
2.4课时1荒漠化及其成因学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学习目标】1.结合材料,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形成过程。
(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分析荒漠化的成因。
(综合思维)3.以西北荒漠化地区为例,掌握荒漠化的危害和具体防治措施。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第1课时荒漠化及其成因【自主预习】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接过渡区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低、系统稳定性差的地区。
1.荒漠化的概念(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①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2.荒漠化的类型(1)③、水蚀和冻融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
(2)人类④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土壤盐渍化等。
如黄土高原在历史时期属于森林草原地带,但由于人类剧烈的活动,如今到处千沟万壑,成为地球上⑤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影响因素(1)位置因素(2)植被因素(3)人类活动因素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垂直节理发育,遇水崩解;降水集中在7~9月,暴雨过多;地势起伏过;荒山秃岭造成雨水和风力直接侵蚀。
(2)人为原因:长期开垦、过度放牧和樵采,导致土壤侵蚀加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促使环境进一步恶化。
【答案】①人类活动②生产③风蚀④滥垦滥牧⑤水土流失⑥降水强度⑦东南⑧西北⑨地表裸露⑩过度放牧疏松大【合作探究】情境导入荒漠化是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2022年6月17日是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国际主题是“携手抗旱共同成长”。
中国主题是“携手防治荒漠化共建命运共同体”。
此次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的纪念活动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
主题1 荒漠化的概念及形成过程主题探究情境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下图中A、B、C三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荒漠化。
任务1 判断图中A、B、C三地荒漠化类型。
(提示: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 【答案】A——沙漠化,B——盐渍化,C——石漠化。
茅盾《风景谈》课件_2
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 江桐乡县乌镇人,现代著名作家, 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 一。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 (《幻灭》《动摇》《追求》), 始用笔名茅盾。主要作品:长篇: 《蚀》、《子夜》
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残冬》
短篇:《林家铺子》
散文:《白杨礼赞》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这些画面是否是孤立的?为什么?
❖ 不孤立。六幅画面紧紧扣住一个中心,即对 延安军民的怀念和对延安精神的赞美。因而 是一个整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除猩猩峡的沙漠风光外,其余五幅画 面均描写了延安风光,并非漫无边际。 二是六幅画面都不着眼于表现延安的自然 风光,而是全力讴歌主宰自然的人,这便是 贯穿作品始终的主旋律。
❖ ②起到了领挈全文的作用。
1.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 精神境界,而腥腥峡外一带的沙漠地区当时并不 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 景画”写进来?
❖ 写“沙漠”的好处,可以从两点来考虑:
❖ ①形象地告诉人们,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瘠 的沙漠地区,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完全改观, 这就说明了“人类更伟大”的观点,是层层深入地表现 主题的第一台阶;
总的写法大致相同,即先描绘自然景观,次写人的 活动,最后通过议论揭示“画”旨。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人的活动”的写法上: 第一幅写“人的活动”比较简单,虽然点到了人物的登
场,但未“亮相”,连“人形”也没有出现,而且只是把人 作为“风景”的组成部分,而没有看成主宰大自然的能动者。
❖ 第二、三幅,写“人的活动”比较具体, 不仅“人形”出现了,还可以听到他们的欢 歌笑语,看到他们的动作神情,窥见他们的 内心世界。这两幅虽然也把人作为“风景” 的有机体来写,但更重要的是把人作为改造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大自然的主人来写, 从而突出他们的“崇高精神”。这样写,就 使第二部分的内容比第一部分深化,因而第 二部分末尾的议论“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 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也自 然地比第一部分末尾的议论“自然是伟大的, 然而人类更伟大。”升上了一个台阶。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5 风的作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5 风的作用》教学设计环节一:聚焦,揭示研究主题(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1.观察图片,思考:除了地震和火山喷发,还有什么因素能改变地球表面的样子呢?2.观察风蚀拱门图片,提问:这是风蚀拱门,你觉得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教师活动1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震和火山喷发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样子。
除了地震和火山喷发,还有什么因素能改变地球表面的样子呢?请看这张照片。
2.出示风蚀拱门图片,提问:这是风蚀拱门,你觉得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聚焦改变地球表面的因素,用照片引导学生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引出风的作用。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讨论并记录看法1.思考:风对地球表面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呢?2.小组讨论:结合“风蚀拱门”的图片,讨论分析出合理的信息。
3.小组交流从图片中所获取的信息,并总结观点。
教师活动21.提问:风对地球表面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呢?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结合“风蚀拱门”的图片,讨论分析出合理的信息。
3.组织小组交流汇报从图片中所获取的信息,教师将信息记录在黑板上汇总。
学生活动3: 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1.思考:我们能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吗?2.分组模拟实验:初步探究风的侵蚀作用。
(1)思考:选用砂岩代表自然界中的岩石,砂纸模拟什么呢?思考:怎么模拟被风吹起的沙子磨蚀岩石的过程呢?思考:随意摩擦吗?(3)观看微视频《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明确实验操作方法。
注意先观察砂岩的特征并记录再进行实验。
(4)分组进行模拟实验。
3.说一说:(1)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什么?(2)这个现象与自然界中的风蚀拱门相比明显吗?说明了什么?(3)结合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说说在自然界中观察到的风蚀拱门是怎么形成的?教师活动31.提问:能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吗?2.组织学生分组模拟实验:初步探究风的侵蚀作用。
新疆哈密地区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部编版综合诊断过关卷
新疆哈密地区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部编版综合诊断过关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白萝卜的肉质根埋在土壤中的部分为白色,露出地面的部分通常会变成绿色,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光能使根细胞发生变异B.生物的性状受环境影响C.叶绿素能从叶片转运到根D.地上、地下部分的萝卜基因不同2.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窜向云霄里去了。
体现了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 )①新陈代谢、②生长发育、③适应环境、④应激性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3.下列有关生物圈的范围及其定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球生物生存的全部环境的总称B.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C.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D.生活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影响水稻生存的生物因素是()A.阳光B.空气C.青蛙D.水分5.以下谚语蕴含了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如用食物链表示,正确的是()A.草尽狐兔愁:草→兔→狐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鹬→人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蝉→螳螂→黄雀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植物←虾←小鱼←大鱼6.中科院在生物种类调查中,首次发现了生长在青藏高原的假水生龙胆,其花冠被触碰后,最短闭合时间仅7秒,可称之为世界上闭合速度最快的花。
这种花冠被触碰后闭合的现象体现的生物特征是()A.生物能进行呼吸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C.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D.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7.滇金丝猴生活在海拔4500米左右的山林中,皮毛厚实,在刺骨的寒风中能保温。
这说明了( )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适应生物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8.一个生物兴趣小组进行生物调查,成员A记录有:鲫鱼、沼虾、水蚤、水绵;成员B记录有:蜗牛、蚯蚓、鼠妇、蜘蛛( )A.不同环境中的生物B.不同生物的生长速度C.不同生物的食性D.不同生物与人类的关系9.下列实例不能体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A.风调雨顺,五谷丰登B.向阳花木早逢春C.盐碱地块收成低D.大树底下好乘凉10.下图为某生物兴趣小组在研究草原生态系统时,根据观察和测量等方式得到的信息处理后形成的模型,依据此模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一是食物网中有三条食物链B.图一中的生物获得能量最多的是鹰C.图二中乙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草D.“草→兔→鹰”是图一中最短食物链11.兴趣小组的同学打算给校园的树木挂上标牌,正确的操作步骤是()①给树木挂上标牌②调查校园植物③整理查阅有关资料对树木进行鉴定分类④制作标牌,制作标有树木学名和“科”“属”名称的标牌A.①④②③B.④①②③C.②④①③D.②③④①12.当前我省旱情严重,多地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抗旱保收。
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
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一、概述1、沙漠形成的必要条件(1)干旱的气候:干燥少雨、日照强烈、冷热剧变、风力强大。
(2)丰富的沙物质2、沙漠化的概念沙漠化指的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带在人类历史时期由于人为因素作用并受自然条件影响,在原非沙漠地区产生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中国自然地理·历史地理分册》)3、我国历史时期沙漠化的类型分两类:历史时期内原来不是沙漠的地方形成了沙漠,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原来就有沙漠存在,历史时期内又进一步扩展,主要发生在西部荒漠地带。
二、草原地区沙漠的变迁1、呼伦贝尔沙地的变迁1.1 呼伦贝尔沙地的分布范围呼伦贝尔沙地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贝尔达草原和大兴安岭西山麓地带。
具体在呼伦湖以东,大兴安岭以西,海拉尔河以南,新巴尔虎左旗以北的地域内。
面积87.63万公顷。
1.2 呼伦贝尔地区的气候条件呼伦贝尔草原年平均降雨量在300毫米。
年平均气温在零下2摄氏度左右。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是我国东北部气候最干旱的地区。
1.3 呼伦贝尔沙地的变迁(1)汉代以前的呼伦贝尔地区汉代以前呼伦贝尔草原保持原始自然状态。
石器时代呼伦贝尔草原就有人类居住,根据考古发现,在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的遗物显示,当地的居民经济活动以游牧为主,兼营渔猎。
这种经济结构对呼伦贝尔草原草地植被的破坏极小,因此当时的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良好。
(2)汉代的呼伦贝尔地区海拉尔河和伊敏河沿岸草场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但整体面貌变化不大。
汉代鲜卑人迁入,砍伐桦树、从事垦殖,海拉尔河和伊敏河沿岸草场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
在呼伦湖、海拉尔河、伊敏河等地鲜卑族墓葬群中,墓葬中的最常见器物为桦皮器。
呼伦湖鲜卑墓中多次发现粮食的残迹。
鲜卑人砍伐桦树和有限的农耕对呼伦湖、海拉尔河、伊敏河等地的桦树林、草地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到鲜卑人南迁时“此土荒遐”(《魏书·序纪》),说明经过鲜卑人近200年开发后,这里生态环境已不是初来时水草丰茂的情况了。
水土保持各种分级标准表及指标
水土保持各种分级标准表及指标(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SL190-96)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指标次霜的侵蚀程度。
风蚀强度分级表法侵蚀程度。
风蚀沙漠化程度分级指标法命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土壤盐溃化分级指标石漠化程度评价表降水酸度(酸雨)分级标准注中每次降水的pH值换算H+浓度后,再以雨量加权求其平均值,得到pH年均值。
以氢离子浓度来划分降水酸度等级。
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的分级各因素权重确定专家调查表注子i 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比较重要时,Xi 为1 ;当因子I 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明显重要 时,Xi 为3 ;当因子i 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绝对重要时,Xi 为5。
沙漠化敏感性分级指标临界水位深度评价中,首先应用地下水临界深度(即在一年中蒸发最强烈季节不致引起土壤表层开始积盐的最浅地下水埋藏深度),划分敏感与不敏感地区。
盐溃化敏感性评价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指标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相对敏感性分级指标注:1、生态系统对酸雨的敏感性,是整个生态系统对酸雨的反应程度,是指生态系统对酸雨间接影响的相对敏感性,即酸雨的间接影响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相对难易程度,它主要依赖于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特性,与地区的气候、土壤、母质、植被及土地利用方式等自然条件都有关系。
生态系统的敏感性特征可由生态系统的气候特性、土壤特性、地质特性以及植被与土地利用特性来综合描述。
本标准选用周修萍建立的等权指标体系,该体系反映了亚热带生态系统的特点,对我国酸雨区基本适用。
2、P为降水量,PE为最大可蒸发量。
3、A组岩石:花岗岩、正长岩、花岗片麻岩(及其变质岩)和其他硅质岩、粗砂岩、正石英砾岩、去钙砂岩、某些第四纪砂/漂积物;B组岩石:砂岩、页岩、碎屑岩、高度变质长英岩到中性火成岩、不含游离碳酸盐的钙硅片麻岩、含游离碳酸盐的沉积岩、煤系、弱钙质岩、轻度中性盐到超基性火山岩、玻璃体火山岩、基性和超基性岩石、石灰砂岩、多数湖相漂积沉积物、泥石岩、灰泥岩、含大量化石的沉积物(及其同质变质地层)、石灰岩、白云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此之外,还有所谓的二次人为因素:如 灌溉过剩使得渠道漏水,造成地下水位上升; 或因汲取高盐度地下水灌溉,待水分蒸发后, 盐类残留聚积,形成农地沙漠化。而在土地 基盘脆弱的干燥区进行耕作,会导致地面呈 裸地状态,干燥时易遭风蚀,雨季时则易遭 水蚀引起土壤流失,使沙漠化加剧。 草原上 的风沙
人为因素:固定半固定沙丘地区由于工 矿开发导致植被破坏,流沙开始蔓延
呼伦贝尔沙地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浑善达克沙地 科尔沁沙地 柴达木沙漠 巴丹吉林 塔克拉玛干
毛乌素沙地
腾格里沙漠
正逆演化
我国沙漠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正逆演
化,才形成现今的地貌景观。在其演 化过程中,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 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全新世晚期,是 我国沙漠、沙地发生、发展的重要时 期,其发生过程也是沙漠化作用较为 强烈而又广泛的时期。
4.沙漠化
所谓沙漠化,就是指原本湿润、具养份,可以生长植 物的土地,改变成干燥、贫瘠、没有生产力的不毛之 地。某些地区的沙漠化,是自然的现象,例如某些沙 漠的边缘渐渐也变成沙漠;但目前沙漠化的生态危机 却是因为人类对土地的不当开发所造成的。 沙漠化是环境退化的现象,它就好像一种会蚕蚀人 的细菌般可怕。随人口急剧上升,粮食自然供不应求, 于是大量开垦耕地,而不理会那地方是否适宜开垦。 日子久了,土地的养分无法补充,竭泽而渔之下,变 成完全不能恢复农作用途的旱地,我们叫这种现象做 「沙漠化现象」。
人为因素:过渡放牧导致草原沙漠化
4.2沙漠化过程:草原固定沙地的活化与风蚀
沙漠化过程之一:草地退化
沙漠化过程之一——地表粗化
4.3沙漠化古城遗址:安迪尔古城
固定沙丘被破坏以后流沙入侵、危害雅布赖盐池
楼兰遗址
沙漠古遗址
※※※※※※※※※※※※※※※※※※※※※※※※※※※※※※※※※※※※※※※
巴丹吉林沙漠有许多内陆小湖,湖泊 四周芦苇丛生,湖水碧波荡漾,水鸟 嬉戏,确有“漠中江南”之奇景,高 大的沙山和晶莹的海子相映成趣,湖 光沙色,叫人心静神怡,是游客放松 身心的绝好去处。
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发现了驼鸟和古动 物化石,包括恐龙化石。在沙漠腹地 的湖泊周围还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和 旧石器,其中大量石器碎片和色粗陶 片。经考古分析,是3000-5000年前 人类活动的遗迹,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腾格里沙漠[面积4.27万]
腾格里沙漠
腾格里沙漠是中国第四大沙漠,跨甘肃、宁夏、内 蒙古三省区,东西宽180公里,南北长240公里,总 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 左旗西南部和甘肃省中部边境。南越长城,东抵 贺兰山,西至雅布赖山。海拔1200~1400米左 右。腾格里蒙古语为天,意为茫茫流沙如渺无边 际的天空,故名。沙漠内部,沙丘、湖盆、盐沼、 草滩、山地及平原交错分布。沙丘占71%,其中 7%属于固定 、半固定沙丘。
的古风沙堆积的范围和规模均发生了 重大的变化。当时,全球性气候趋于 干冷、洋面大幅度下降,古海岸线最 远退至现代大陆架的外缘,使我国北 部,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内陆干旱气候 得到进一步加强,造成大量湖泊消亡, 河流干涸。
在干旱多风和富沙的条件下,使塔里木
(塔克拉玛干)、准噶尔盆地(古尔班 通古特沙漠地区)、祁连山以北(巴丹吉 林、腾格里沙漠地区)、贺兰山附近(现 乌兰布和、库布其沙漠地区)、鄂尔多 斯高原(现毛乌素沙地地区)、内蒙古高 原南东部(现浑善达克沙地地区)、西辽 河(现科尔沁沙地地区)及呼伦贝尔高原 (现呼伦贝尔沙地地区)等地,形成了大 面积和沙质荒漠景观。
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第三大沙漠,地处内蒙古阿 拉善盟境内,总面积4.43万平方公里,其中西北 部还有1万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至今没有人类的足 迹.巴丹吉林沙漠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间, 沙山相对高度可达500多米,堪称”沙漠珠穆玛 峰”.巴丹吉林沙漠集合了沙漠的瑰丽,以其高、 陡、险、俊著称于世。其奇峰、鸣沙,湖泊、 神泉号称巴丹吉林沙漠“四绝”。
腾格里沙漠
腾格里沙漠中还分布着数百个存留数千万年的原 生态湖泊。有大小湖盆422个,其中有251个积 水,主要为泉水补给和临时集水,大部分为第三 纪残留湖,是居民的主要集居地。腾格里达来· 月 亮湖长3公里,宽2公里,月亮湖一半是淡水湖,一 半是咸水湖,湖水含硒、氧化铁等10余种矿物质微 量元素,且极具净化能力,湖水存留千百万年却毫 不混浊,虽然年降水量仅有220毫米,但湖水不但没 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科学家在经过实地考察后,提出了一个
新观点—“风成说”。实际上“魔鬼城” 就是一个“风都城”,并没有什么鬼怪 在兴风作浪,而是肆虐的风在中间发挥 着作用。“魔鬼城”的种种现象都可以 由地球科学的“风蚀地貌”来解释。在 气流的作用下,狂风将地面上的沙粒吹 起,不断冲击、磨擦着岩石,于是各种 软硬不同的岩石在风的作用下便被雕琢 成各种各样奇怪的形状
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76万]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
位于准噶尔盆地的中央,面积4.88万 平方公里。准噶尔盆地属温带干旱荒 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 年降水 量70~150毫米,冬季有积雪。降水 春季和初夏略多,年中分配较均匀。
沙漠内部绝大部分为固定和半固
位于昌吉州奇台县将军戈壁深处隐藏着一座神 神秘莫测的魔鬼城 秘莫测的古老城廓。这座城的面积大约八十平 方公里。每当夜间风起时,城内就会发出凄恻 阴森的声音,听起来好像神话中魔鬼的叫声, 所以,人们称此地为魔鬼城。据测定这是距今 2.5-2.7亿年前,二迭纪时期形成的地貌现象, 魔鬼城方圆约10平方公里,地面海拨350米左 右,是赭红与灰绿相间的白垩纪水平沙、泥岩, 遭流水侵蚀与风力旋磨、雕刻形成的各类风蚀 地貌形态的组合,在起伏的山坡地上,布满着 血红、湛蓝、洁白、橙黄的各色石子,宛如魔 女遗珠。
2.5 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沙漠和沙漠化
1.
中国沙漠概况
沙漠形成于第四纪时期,经过漫长地质历
史时期(近300万年以来)的演化,才形成 今日沙波浩渺的沙漠景观。各种研究资料 表明,早在中、早更新世时期,塔里木盆 地中就已形成了面积较大的风沙堆积,在 毛乌素沙地也发现有中更新世的古风沙堆 积,等等。
至晚更新世晚期一全新世早期,我国
柴达木沙漠[面积3.49万]
柴达木沙漠
柴达木沙漠是我国第五大沙漠,面积3.49万 平方公里。柴达木沙漠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的一个巨大的内陆盆地柴达木盆地的腹地。 海拔2500米-3000米,是我国沙漠分布最高 的地区。干旱程度由东向西增大,东部年降 水量在50~170毫米,干燥度2.1~9.0;西 部年降水量仅10~25毫米,干燥度在9.0~ 20.0。盆地中呈现出风蚀地、沙丘、戈壁、 盐湖及盐土平原相互交错分布的景观。
近年来,素有“中国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水 位急剧下降,其水域面积已由原来24亩锐减到 7.8亩,平均水深也由原来10米下降到1.1米。 为拯救沙水共生的自然奇观——月牙泉,甘肃 省敦煌市采取补水、节水、引水等措施进行遏 制. 2002年,敦煌启动封井工作,关闭月牙泉周 边的所有自备机井;2006年,敦煌开始“引 哈济党”工程,总投资约11.6亿元人民币; 2007年,甘肃斥巨资4009万建设月牙泉水位 应急治理工程。
冀北坝上高原的沙漠化
◎
民勤西沙窝
水资源利用不当下游植被生长衰退,沙 质地表流动、沙丘形成-----民勤
红柳灌丛沙堆----白刺灌丛沙堆
4.4治理措施-----以灌木为主的植被沙障固定沙 丘
武威长城乡的沙漠公园
月牙泉
图为位于甘肃敦煌市南5公里处的“沙海明珠”月牙 泉。举世闻名的甘肃敦煌月牙泉在上世纪70年代占地 22亩,水最深处达9米。由于地表水减少、地下水下 降,月牙泉如今水面仅有8亩,水深不足3米。
肉苁蓉
胡
杨
红柳
8.黄土高原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 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旱亚 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在耕地退 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 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环县、华池古耕地
古耕地
环县荒漠化
环县位于马莲河上游环河河段,这 里大部分地区地处农牧交错带,由于风力、 水力、重力的侵蚀和人为影响,水土流失严 重,土地质量退化,生产力下降及可利用土 地面积减少,造成生态系统恶化,出现了大 量的水蚀荒漠化土地。我们根据荒漠化的 程度,将这一本区域分为2个区:环县山 城堡以北风蚀沙化区;环县南部强烈水蚀 荒漠化区。
4.1造成沙漠化的原因:
1. 氣候因素:因為地球大氣循環產生變化,導致 乾燥地區移動,這屬於氣候因素。氣流下降或經年 缺雨,造成持續乾旱的現象,因而引起土地沙漠化。 此外,全球性的氣候變化也加速了沙漠化的進行。 2. 人為因素:過度的伐木和放牧,令到樹木和草 原迅速消失,泥土失去了天然屏障,被雨水直接沖 刷,造成土壤流失。在惡性循環之下,降雨量驟減, 繼而出現一片沙漠。
5沙漠的危害
6. 沙 漠 的 治 理
陕西榆林综合治理
樟子松
逆转的沙漠化土地
东胜市治理:植物与工程相结合
草格固沙
乔灌草结合
林网护田
衬膜水稻
7.沙生植物
新疆矮沙冬青 Ammopiptanthus nanus
白刺 Nitraria tangutorum
沙葱 Allium mongolicum
定沙丘,固定沙丘上植被覆盖度 40~50%,半固定沙丘达15~ 25%,为优良的冬季牧场。沙漠 内植物种类较丰富,可达百余种。 如白梭梭、苦艾蒿、白蒿、囊果 苔草和多种短命植物等;古尔班 通古特沙漠的梭梭分布面积达 100万公顷,在古湖积平原和河流 下游三角洲上形成“荒漠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