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农业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农业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趋势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人类生存和劳动力再生产提供所必需的物质资料,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粮食产量和农副产品。农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上游产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必备的原材料,我国是农业大国,只有农业发展稳步进行,其他各项事业才能稳中求进。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农业投资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面对当前局势,本文以研究1978年以来的农业投资变化趋势来分析农业发展趋势及其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业投资,数据,趋势,财政制度,经济政策,国际局势【正文】: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如日中天。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在中国仍是最基础最根本的产业,中国9亿多的农民,还在依靠土地创造GDP,中国还要大力关注农业的发展。农业是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相互交织的产业,农产品需求弹性小且消费偏好的同一性特征容易导致“消费型陷阱”和“谷贱伤农”,农业部门的社会经济效益大而直接经济效益小,这些特点决定了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要依靠强有力的国家财政投资的支持。
一、自我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农政策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演变的该过程。建国之初,我国经济落后,对农业投入很少。因此农业的发展也比较缓慢。从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主要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的政策,农业作为基础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持。从1978年我国对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对农业的发展重视起来,财政支农体制开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在这个时期,我国加大支农力度,多方筹集资金,完善农业政策,并且开始重视农业项目和科研。改革开放可以说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巨大转折点。
进入1994年,我国财政体制进行了一次较为重要的改革,那就是开始实行分税制。分税制的实施对我国的财政支农体系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上,由于分税制改革将财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将经济大权掌握在中央之后,国家因而有更大的能力对农业支持。从1998年开始,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政府开始着重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其中一项就是加大农业支出。在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之后,要求我国农业财政支持体系符合世贸组织的协议规定,我国的财政支农体制向更加科学和符合国际惯例的公共财政
体制目标迈进。与此同时我国国民经济也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机遇期,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阶段,因此加大农业支持力度,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成为共识。纵观我国财政支农体系的演变过程,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体系经历了一个具有鲜明历史特征的变化过程,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与作用。
二、观察我国各个时期财政农业支出情况。
从以上表格和图表我们观察到在这五个五年计划时期内,随着国家财政总支出的增加,财政支农支出也呈现上升趋势。财政支农支出的绝对数额越来越大,特别是从“七五”时期以来。“五五”到“六五”我国尚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也由于社会动荡,当时社会的思想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等错误所谓路线削弱经济发展,再加上文革等的冲击,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的繁荣对农业投资的力度就不可能加大。然而观察农业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发现有略微的下降趋势。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对农业投入的结构尚不够合理,支持力度有待于加强。再来观察一些数据:
由表2及图一、图二的变动折线图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我国政府农业财政投资占农业GDP的比重整体下降,其中1995年达到最低,95年之后稍有上升。而农业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逐渐下降。由此我们发现经济发展了,而对农业支出的规模却相对减少了。
究其原因,我们得出财政支农总量虽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总量不足,财政支农支出力度减弱,且稳定性差。我国政府农业投资占农业GDP比重平均在5%~6%左右,但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农业发达国家中,政府对农业提供的财政支持相当于农业本身GDP的25%以上,日本、以色列等国甚至更高(45%~95%),即使在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GDP的比重也达到了10%。
从总体上看,我国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78年~1984年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都在10%以上;1999年~2006年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平均比重为6.24%,下降了4个多百分点,这反映出我国地方财政支持农业的力度减弱。
其次,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民的素质不高,技术水平有限,科学种田不能熟练运用等问题也一直阻碍农业的发展。
纵观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全局,我们还是得了一定的成就。现在需要做的是了解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详细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投资法》的制定,2002年的《农业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以及2006年农业税的废除都能够看出我们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以及对农民切身利益的维护。
三、提高我国财政农业投资效果的对策
1.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人总量和相对规模,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要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总量,要建立稳步的增加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机制,严格按照《农业法》的要求实现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促进稳定可靠的财政支农投人保障机制的形成。并吸引社会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2.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首先,要大幅度增加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资金投入比重,即增加财政用于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村救济资金的投入比重,直接为农民创造收益,增加农民收入。
3.增加农村科技的投入比重,大力支持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加强农业实用科学成果推广,提高劳动生产率。
4.完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农业投资占农业GDP 的合理比重。
5.缩小地方政府农业投资差距,以平衡各地农业发展状况。
6制定合理的农业投资预算,针对各地区经济状况和农业发展状况合理分配,适当补贴。
财政1001
郭晶
学号:1401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