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课外古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八下课外古诗词赏析精修版2

八下课外古诗词赏析精修版2

京城的街道上下了细雨,像乳汁一样滋润。小草 稀疏矮小、若有若无,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什 么都没有。
赏析名句
2、赏析“天街....却无”。(修辞角度)
运用比喻修辞,把春雨比作乳汁,生动形象地写 出春雨的滋润和小草的可贵稀疏矮小、若有若无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赏析名句
3、赏析“天街....却无”。(哲理角度)
赏析题
1、分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表面意思: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 看得清、看得远。 深层含义:有成就大事业的胸怀,才能不畏惧谗佞小人 或其他消极事物。
赏析题
2、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哲理或情感角度)
哲理角度:作者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借景 抒怀,阐述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 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 折。) 情感角度: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 想感情。
走近作者
相见欢,词牌名,又名“乌夜啼” 等。此阙《相见欢》,应是后主被掳 之后所写,就一个丧国的君主而言, 内心的苦楚与怅惘,时时刻刻如影随 形,尤其是在萧瑟的秋夜。
思考题
1、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上片写景,写了深秋月夜庭院中的清幽景色; 下片抒情,抒发诗人的离愁。
2、这首词上片中的词语“清秋”有何作用? 既点明了时令,又写出了词人孤独、寂寞、凄凉 的心绪。
走近作者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 唐国君,汉族,字重光,初名从嘉, 号钟隐、莲峰居士。世称李后主。国 破降宋,俘至汴京,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 凡。李煜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 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 最高。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四首赏析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四首赏析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四首赏析(一)《式微》1、“式微,胡不归?”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使诗篇显得宛转面有情致,同时引人注意,发人深思,达到“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旨。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二)《子衿》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3、“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赏析。

末尾的内心独白,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心上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首联中的“五津”是指蜀州岷江的五个渡口,诗人在长安是无法望见五津的,这里却说“风烟望五津”,为什么?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充满深情厚意。

2、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表现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

一改送别诗的悲戚情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八月秋高,湖水涨满,与堤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2、请自选角度,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①这一联从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描绘了洞庭湖博大的气势,写得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②一个“蒸”字显示出了洞庭湖丰富的积蓄,一个“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代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理解记忆】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正如诗中所言: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难点化解,美点追踪: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后附录古诗词理解赏析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后附录古诗词理解赏析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后附录古诗词理解赏析八年级下册课后附录古诗词理解赏析1赠从弟(其二)刘桢(汉末诗人)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意】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注释】①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

刘桢(?--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这是第二首。

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从(zòng)弟,堂弟。

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②亭亭:高耸的样子。

③瑟瑟:形容风声。

④一何:多么。

⑤罹(lí)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凝寒,严寒。

【赏析】本诗以松来比喻堂弟的品性,有赞美和勉励两重意思,希望堂弟在政治上能坚持理想,不同于流俗,实在也是自况。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墨客赞美了松柏的凛然正气,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并勉励弟弟要有松柏一样坚忍的品质。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言语,描绘“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所展示的画面。

隆冬季节,那凛冽的风霜冰雪一齐向轻松袭来,轻松巍然挺立,绝不动摇。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初墨客)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1之:到,去。

2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3悠悠:渺远的模样。

3怆然:悲伤苍凉。

4泪:眼泪。

5“初唐四杰”:五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诗意】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

我与你都充溢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仕进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相识自己的人,天涯天涯好似亲密近邻。

八年级语文下册全部13首古诗词赏析汇总

八年级语文下册全部13首古诗词赏析汇总

八年级下册全部古诗词(13首)(注音、注释、赏析)汇总1[先秦]诗经《关雎》2[先秦]诗经《蒹葭》3[宋]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4[先秦]诗经《式微》5[先秦]诗经《子衿》6[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7[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8[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9[唐]白居易《卖炭翁》10[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11[唐]李白《送友人》12[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13[宋]陆游《卜算子·咏梅》关ɡu ān 雎j ū[先秦] 诗经关ɡu ān 关ɡu ān 雎j ū鸠ji ū,在z ài 河h é之zh ī洲zh ōu。

窈y ǎo 窕ti ǎo 淑sh ū女n ǚ,君j ūn 子z ǐ好h ǎo 逑qi ú。

参c ēn 差c ī荇x ìn ɡ菜c ài ,左zu ǒ右y òu 流li ú之zh ī。

窈y ǎo 窕ti ǎo 淑sh ū女n ǚ,寤w ù寐m èi 求qi ú之zh ī。

求qi ú之zh ī不b ù得d é,寤w ù寐m èi 思s ī服f ú。

悠y ōu 哉z āi 悠y ōu 哉z āi ,辗zh ǎn 转zhu ǎn 反f ǎn 侧c è。

参c ēn 差c ī荇x ìn ɡ菜c ài ,左zu ǒ右y òu 采c ǎi 之zh ī。

窈y ǎo 窕ti ǎo 淑sh ū女n ǚ,琴q ín 瑟s è友y ǒu 之zh ī。

参c ēn 差c ī荇x ìn ɡ菜c ài ,左zu ǒ右y òu 芼p à之zh ī。

窈y ǎo 窕ti ǎo 淑sh ū女n ǚ,钟zh ōn ɡ鼓ɡǔ乐l è之zh ī。

八下课内古诗词赏析十首

八下课内古诗词赏析十首

八下古诗词赏析课内十首25 《诗词曲五首》【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本诗的作者是(朝代)著名的诗人。

2. 分析本诗的主旨。

3.分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表达效果。

4.分析“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字刻画了诗人怎样的精神风貌?5.分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所运用的典故,以及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本诗的作者是(朝代)著名的诗人。

2.杜牧在《赤壁》中借物抒怀有何用意?3.《赤壁》这首绝句,立意新奇,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3】《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本诗的作者是(朝代)著名的诗人。

2. 分析本诗的主旨。

3. 赏析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的表达效果。

4.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被誉为“诗史上的绝唱”,试对该句进行赏析。

5.赏析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表达效果。

【4】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本词的作者是(朝代)著名的派词人。

2.分析本词的主旨。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请分析一下这句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5】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本曲的作者是(朝代)著名的散曲作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新人教版

必背古诗词关雎先秦《诗经·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翻译: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作者简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主题思想:《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

重点赏析:《诗经》中常用托物起兴的手法来抒发情感。

《关雎》开头就用了兴的手法,以雎鸟和鸣的情景起兴,渲染了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爱慕的情调,将主人公对女子的思念、追慕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蒹葭先秦《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八下10首课外古诗词赏析

八下10首课外古诗词赏析

赠从弟(其二)刘祯(汉代)一、理解意思: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高高的山上,苍翠的青松傲然挺立,迎着山谷中瑟瑟的秋风,毫不动摇。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声是多么的猛烈啊,而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啊。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任凭满天冰霜凄凄惨惨,而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难道是松柏没有遭受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就有耐寒的本性。

二、表达的思想感情:勉励从弟面对困难,坚韧不拔,坚持理想,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不从于流俗,也有自勉的意思。

三、思考题:1、展现首联的画面。

2、这首诗运用哪些技巧来写松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对比、反衬,把青松与寒风放在一起对比,以寒风的凛冽反衬出青松的坚韧不拔,2.标题《赠从弟》与诗的内容“松”是否有联系,为什么?有。

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借此表达希望从弟能向松柏那样坚韧不拔,坚持理想,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不从于流俗,也有自勉的意思。

1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朝诗人)一、理解意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长安城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拱卫,自长安遥望蜀州,视线被迷蒙的风烟所遮。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与你握手作别时,你我情意浓浓,心心相印,我们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的朋友,即使相隔千里万里,也都像近邻一般。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没有必要在分手的路口,哭哭啼啼,泪沾衣巾。

二、表达的思想感情:抒发了离别的情怀,表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

三、思考题:1、展现首联的画面。

2、赏析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诗句的意思是……。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的真挚情意,又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态度值得称道。

3、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与名著导读(整理版)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与名著导读(整理版)

情感提升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 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 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 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 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 适情趣。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品味名句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 看近却无”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 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 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 春的草色。远远望去,隐有绿意;可 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 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 传神。
情感提升
《赠从弟》是一首咏物诗。诗人把 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是通过 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风霜逼迫愈 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诗 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 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 地的人。
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千古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走近作者
王勃(650—676) ,字子安,绛 (jiàng)州龙门人。有《王子安集》。与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 唐四杰”,一起倡导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 就最大。
走近作者
这首诗是王勃初仕于长安时期的作品, 格调高昂,情感浓烈,充满着青春勃发的 活力。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 种主题。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 再会难期,所以在诗中,难免染上凄凉、 伤感的色彩。本诗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 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 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 的友情。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10首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10首

无题 李商隐
抒情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wè i探看kà n。
原文翻译
你我的相见是多么的难得,犹如百花盛开须得期遇着 春风一度;你我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好似东风无力想要 挽留住百花凋残。 我对你的思念啊,就像那春蚕吐丝,不死则绵延无尽、 哪有绝期?我想你的泪流啊,就像那蜡炬燃烧,不灭则长 流不止、怎会停息?
原文翻译
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 形如钩,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着梧桐, 也锁住了寂寞。 心中的思绪,想要剪断,却怎样也剪不断, 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乡思乡 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主题
此词是后主被掳之后所写,对于一个丧国的君 主而言,内心的苦楚与怅惘,时时刻刻如影随 形,尤其是在萧瑟的秋夜。
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点明季节,写离别之难。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千古名句,运用比喻、对偶、双关。表现 爱情的坚贞。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借用神话典故,表达思念之情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 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 般滋味在心头。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别诗 què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原文翻译
• (即将告别)由三秦护卫的长安城,风烟迷 漫怎么也不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 (我)同您(此时)都充满离愁别绪,(因 为我们)都是离乡在外做官的人。 • (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朋友,(即使) 远隔万里(也)如近在咫尺。 •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地方,像青年男女一 样哭哭啼啼,沾湿佩巾。

八年级(初二)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含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初二)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含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初二)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含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要点梳理(一)古诗词目录1.《诗经·蒹葭》《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歌赏析: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

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

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

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

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

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

在《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

八下课外古诗词赏析

八下课外古诗词赏析

八下课外古诗词赏析一、《赠从弟其二》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首联中松树的形象..----高高的山上;苍翠的轻松傲然挺立;迎着山谷中瑟瑟的寒风;毫不动摇..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答:这首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调;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3、这首诗通篇赞美松树不畏风霜冰雪、傲然挺立的高贵品格的目的是什么----旨在劝勉从弟勇敢面对一切困难;坚忍不拔;保持自己的操守.. 这里;松树实际上也是作者自况..4、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5、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6、这首诗运用哪些技巧来写松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对比、反衬;把青松与寒风放在一起对比;以寒风的凛冽反衬出青松的坚韧不拔;7、标题《赠从弟》与诗的内容“松”是否有联系;为什么----有..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二、《送杜少府之任力蜀州》1.感悟诗人的情怀;说出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了开朗、乐观、豪迈的情怀;在劝慰和鼓励之中用充满了真挚而深沉的友谊..2.体会“风烟望五津”中望的含义..----望;远远地看见..表明诗人时刻关注着友人所达的目的地;说明诗人对友人极为关切..3.这首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全无伤悲之情;写得昂扬乐观;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4.高适的《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本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风格基本相近;而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的格调却截然不同..5、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6、诗中表达诗人旷达胸襟;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诗句:海内存己知;天涯若比邻..三、《登幽州台歌》1、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2、“古人”和“来者”具体指的什么人-----指的是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3、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4、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孤独封建士大夫形象..5、诗中俯仰古今;暗示自己怀才不遇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6、诗中写登楼远眺;表现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情绪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四、终南别业王维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2、赏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3、体会尾联中“偶然”二字的妙处..-----尾联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大特色..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4、终南别业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写了作者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5、“空”字体现了诗人追求怎样的理想境界-----“空”字写出了心灵感受;万物自生自灭;不受外界的纷扰;这正是诗人追求内心的空寂清净的理想境界..诗人借游览山景的逍遥与安适来传达内心的那种闲适与恬淡;同时创造了寂静、空灵、自如的诗意..6、诗中哪句话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身心无所束缚;自由自在感受..五、《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1.这首诗题为“饯别”;但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2.赏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运用比喻说明好比用刀切断水流;结果水反而流的更急;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反而更能引发内心的愁苦、愤懑..形象的写出了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激起满心的苦闷;似水难断..3.赏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人生在世多磨难总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明天就散开头发泛舟江湖;避世隐居..既表现了诗人因怀才不遇;准备退居山林的消极的一面;又表现了诗人不愿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清高放纵的性格..4、诗中用比兴的手法表现作者绵绵无尽愁情的语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5、试描绘激起诗人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的万里秋空图..-----秋高气爽;长空万里无云;一群群大雁排着整齐的队列;向南方飞去..6、诗中诗人的心理变化历程是什么-----愁苦烦忧—振奋—更加愁苦..7、有人认为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8、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示例一:逸兴、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示例二: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六、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2.全诗表达式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3. 诗中写了什么景其特点是什么-----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4.诗人为什么说初春的草色“绝胜烟柳满皇都”-----因为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是早春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是“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5. 此诗中写早春美景的句子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请你作简要赏析..-----用“如酥”作比喻;形象描写小雨滋润大地;小草萌动出芽;让人看到春雨的可贵..“遥看近却无”生动地写出了草因雨而绿;初始时不是一片惹眼的草绿;则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恰当地描绘了早春时节;大地回春的淡远清香;实在精彩极了..6.选出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CA、诗中真正写景的是一、二两句;作者抓住早春特有的景物:小雨中的草色来写;富有诗情画意..B、“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全诗中最精彩的一句;草色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萌动着无限的生机;以此景写早春最为恰当..C、后两句转入议论、对比手法;指出满城烟柳之景是早春最迷人的景象..D 、作者将此诗送给好友张籍是希望他能走出家门去感受一下早春气息;“最是一年春好处”也隐含着激励人们珍惜早春这一美好时光的意思..七、无题李商隐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如何理解注: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难啊离别更难;何况正值暮春时节;东风懒洋洋的;百花也凋残了;此情此景;人何以堪2.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舍不得的意思..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意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现在多用来表现什么-----这两句诗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 “丝”巧用“思”的谐音;指相思之意..“泪”原指蜡烛燃烧时熔化下来的蜡液..这时指“相思泪”..诗人借春蚕吐丝和蜡烛燃烧比喻对恋人的思念将持续到死..表达了青年男女坚贞不渝的爱情..现在常用来比喻对事业执著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4.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两句话是作者想象离别之后女主人公晓来对镜梳妆;夜来吟月怀远的情景;女主人公愁的是什么为何会觉“月光寒”-----“晓镜但愁云鬓改”;是想象离别后;那位姑娘也和自己一样无休止的思念着对方;晓来对镜梳妆恍惚觉得自己秀发不同于往常了;也许很快就会衰老了吧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夜吟应觉月光寒”;月光的凄清和寒冷实际上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和悲凉..5、理解“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6、“东风无力百花残”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有什么作用------描写的是暮春时节的景物;因为“东风”是指春风;“百花残”是百花凋零的意思..作用是为恋人之间的分别渲染了一种伤感凄凉的气氛..7、请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赏析..------内容、情感:此联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现用来比输默默的无私奉献精神..语言、写法:此联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谐音的方法..“丝”与“思”谐音;暗指“相思”;下句写蜡炬燃烧时流下的蜡汁喻“相思泪”;两句诗比喻对爱的人思恋到死才能停止;表达对爱情的无比坚贞..8、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根据诗的内容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别等..八、相见欢李煜1、词中点明伤情的地点是西楼;时间是夜晚;季节是秋天..诗中写景简练而有序..“月如钩”一句写仰望之景;“寂寞梧桐、锁清秋”一句写俯视之景..2、“剪不断;理还乱”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现在人们运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作者把离愁比作丝的千头万绪;以千丝万缕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绪之纷繁难解..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形容人内心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3、“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被认为是绝妙之笔;妙在何处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受------表现了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微妙的感受;实是包含心酸、极其沉痛的伤心之语..4、本文用比喻手法写离愁的句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作为被囚之人;词人表达了忘家失国的旧时国君的孤独寂寞之情..5、本词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月如钩”、“梧桐”、“深院”、“清秋”描绘了一种寂寞的凄凉的境界;反应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6、如何理解“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句用“寂寞”“深”“锁”呼应上句的“独”字..作为被囚之人;词人表达了亡家失国的旧时国君的孤独寂寞之情..7、请你写出你所喜爱的古诗词中与“剪不断;理还乱”一样;运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无限愁绪的名句..并标明作者或出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九、登飞来峰王安石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借景抒情..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4、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见日升”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5、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6、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7、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怎么揭示的-----哲理是从具体的情景中自然提炼出来的;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既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十、苏幕遮范冲淹1、上片所描写的秋天景色有什么特点-----寥廓苍茫;迷蒙凄清;萧索冷落..2、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的含义是什么这样表情达意的特点是什么-----除非好梦才能使诗人入睡;否则乡思旅愁萦绕在心头无法入眠..这里的“好梦”是指梦中返乡与亲人团聚..体现了范仲淹词含蓄委婉的特点..3、这首词上片的写景和下片的写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4、上片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起过渡作用..因芳草延伸到极远处而触动别恨;无情正体现了感情的深浓;同时也带出了“情”;由写景转入抒情..5、下片的“好梦”指什么为什么说“明月楼高休独倚”-----“好梦”指梦中返乡和家人聚会的情事..回应上片所写的景色都是登楼远眺所见;独自登楼会增添怅惘之情;不能消愁..。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翻译及赏析

赠从弟(其二)——【东汉】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译文: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有是多么劲挺!冰与霜正下得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赏析:开头第一句描写出全诗的主体——松数的形象:亭亭立与山上。

第二句采取对立的方式写亭亭之松所处的环境(背景):瑟瑟谷中风。

在瑟瑟的山谷风声中,松树高耸的立在山上,这一形象,可以称得上“雄伟”。

三、四两句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它们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

以上写的是“亭亭山上松”在风中的形象,以下四句写松树在冰霜严寒中的形象。

“冰霜正惨凄”,先渲染环境的严酷,再写松树的表现:“终岁常端正”。

为什么松树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能够“终岁常端正”?诗人先以反诘句写出疑问:“岂不罹凝寒”,然后从容回答:“松柏有本性”。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上形象的话,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质。

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

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劲挺的风格写出了松树的鲜明形象,其实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诗中因此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青年男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佩巾。

鉴赏: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八下课外古诗词与名著导读

八下课外古诗词与名著导读

---------------------------------------------------------------最新资料推荐------------------------------------------------------八下课外古诗词与名著导读初二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与名著导读一、古诗词赏析一、古诗词赏析 1.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参考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

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2、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

1 / 3这里用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

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

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1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赞美了松柏能够挺立风中不倒,经严寒不凋。

勉励弟弟要像松柏一样坚贞。

2 、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一句进行画面描写。

那笔直耸立在高山上的青松,傲然面对瑟瑟袭来的山谷寒风。

部编版八下期末考试课外古诗词鉴赏

部编版八下期末考试课外古诗词鉴赏

八下期末考试课外古诗词鉴赏(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三、四句写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怎样的特点:清幽(或清静、幽静)。

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或宁静、安详)的心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3)“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

为什么?答: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

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4)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5)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了诗人: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向往之情。

(6)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7)颈联中“悦”和“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答:“悦”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快乐,实际上,鸟的快乐也是诗人愉悦心情的反映;“空”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身处幽静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种种烦恼除去,变得宁静、平和、心胸开阔。

(二)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意: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像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友人骑的那匹载他远离的马,好像不忍离去,萧萧的嘶叫着,增加了我的离愁别绪。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

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古诗词鉴赏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以下是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些古诗词及其鉴赏:1. 《宿建德江》--王之涣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

这首诗描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景象。

王之涣通过细腻的描写,打造了一个幽美的意境。

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神秘。

2.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为题材,通过描绘山川河流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卓越、不断超越的精神追求。

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写给自己在外地闯荡的兄弟的,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写诗人在节日时怀念家乡和兄弟的情感,突出了家国情怀。

4.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通过描绘大自然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向往和对人生追求的呼唤。

5.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描绘了早春时分的自然景色,通过诗人敏锐的观察和抒写,将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脆弱结合起来,给人以深深的启示。

以上是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些古诗词鉴赏内容,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一、原文呈现。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二、解析。

1. 字词解释。

- “式微”: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微,昏暗。

这里指国家或世族衰落。

- “胡”:为什么。

- “微君”:如果不是君主。

“微”在这里有“非、不是”的意思。

- “中露”:露中,在露水里。

- “躬”:身体。

2. 诗句翻译与赏析。

- 诗的开头反复说“式微,式微,胡不归?”就像是在不断地抱怨或者是无奈地叹息:“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呢?”这种反复的手法很有趣,就像一个人在碎碎念一样。

- 然后回答说“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意思是要不是为了君主啊,我怎么会在露水里呢!这就像是一个打工人,心里想着要不是为了老板的那些事儿,我才不愿意大晚上还在外面加班,在露水地里受这个苦呢。

- 下一章又重复前面的问句,再回答“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要不是为了君主您的贵体啊,我怎么会在泥地里呢!这里把那种为君主奔波,又满心抱怨的情绪表现得很生动。

整体上这首诗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劳动者辛苦劳作却不得归家的哀怨情绪。

一、原文呈现。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二、解析。

1. 字词解释。

- “子衿”:你的衣领。

衿,衣领。

- “悠悠”:形容思念的悠长。

- “宁”:难道。

- “嗣音”:传音讯。

嗣,继续,这里指传递。

- “挑兮达兮”:形容走来走去的样子。

- “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2. 诗句翻译与赏析。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让我心里思念悠长。

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你难道就不能给我传个音信吗?这里用“青青子衿”来代指那个思念的对象,很含蓄又很形象。

就好像是看到对方衣服的某个部分,就满脑子都是他了。

而且这个姑娘很有个性呢,她觉得就算自己没主动去找对方,对方也应该主动联系自己呀。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以下是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些古诗词鉴赏:
1.《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望岳》 -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长恨歌》 -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荣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缺乏。

渔阳鼙煽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这只是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的一小局部,假如您还需要其他古诗词的鉴赏,请告诉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下课外古诗词赏析一、《赠从弟(其二)》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首联中松树的形象。

----高高的山上,苍翠的轻松傲然挺立,迎着山谷中瑟瑟的寒风,毫不动摇。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答:这首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调;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3、这首诗通篇赞美松树不畏风霜冰雪、傲然挺立的高贵品格的目的是什么----旨在劝勉从弟勇敢面对一切困难,坚忍不拔,保持自己的操守。

这里,松树实际上也是作者自况。

4、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5、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象征手法。

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6、这首诗运用哪些技巧来写松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对比、反衬,把青松与寒风放在一起对比,以寒风的凛冽反衬出青松的坚韧不拔;7、标题《赠从弟》与诗的内容“松”是否有联系,为什么----有。

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

二、《送杜少府之任力蜀州》1.感悟诗人的情怀,说出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了开朗、乐观、豪迈的情怀,在劝慰和鼓励之中用充满了真挚而深沉的友谊。

2.体会“风烟望五津”中望的含义。

----望,远远地看见。

表明诗人时刻关注着友人所达的目的地,说明诗人对友人极为关切。

3.这首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全无伤悲之情,写得昂扬乐观,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4.高适的《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与本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风格基本相近,而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的格调却截然不同。

5、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6、诗中表达诗人旷达胸襟,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诗句:海内存己知,天涯若比邻。

三、《登幽州台歌》1、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2、“古人”和“来者”具体指的什么人-----指的是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3、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4、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孤独封建士大夫形象。

5、诗中俯仰古今,暗示自己怀才不遇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6、诗中写登楼远眺,表现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情绪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四、终南别业王维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2、赏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

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

3、体会尾联中“偶然”二字的妙处。

-----尾联突出了“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

“偶然”二字实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大特色。

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4、终南别业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写了作者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

5、“空”字体现了诗人追求怎样的理想境界-----“空”字写出了心灵感受,万物自生自灭,不受外界的纷扰,这正是诗人追求内心的空寂清净的理想境界。

诗人借游览山景的逍遥与安适来传达内心的那种闲适与恬淡,同时创造了寂静、空灵、自如的诗意。

6、诗中哪句话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身心无所束缚,自由自在感受。

五、《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1.这首诗题为“饯别”,但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2.赏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运用比喻说明好比用刀切断水流,结果水反而流的更急,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反而更能引发内心的愁苦、愤懑。

形象的写出了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激起满心的苦闷,似水难断。

3.赏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人生在世多磨难总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明天就散开头发泛舟江湖,避世隐居。

既表现了诗人因怀才不遇,准备退居山林的消极的一面,又表现了诗人不愿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清高放纵的性格。

4、诗中用比兴的手法表现作者绵绵无尽愁情的语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5、试描绘激起诗人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的万里秋空图。

-----秋高气爽,长空万里无云,一群群大雁排着整齐的队列,向南方飞去。

6、诗中诗人的心理变化历程是什么-----愁苦烦忧—振奋—更加愁苦。

7、有人认为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是无法解决的。

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

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8、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示例一:逸兴、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

示例二: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

六、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2.全诗表达式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3. 诗中写了什么景其特点是什么-----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4.诗人为什么说初春的草色“绝胜烟柳满皇都”-----因为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是早春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是“满”城皆是,不稀罕了。

到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5. 此诗中写早春美景的句子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请你作简要赏析。

-----用“如酥”作比喻,形象描写小雨滋润大地,小草萌动出芽,让人看到春雨的可贵。

“遥看近却无”生动地写出了草因雨而绿,初始时不是一片惹眼的草绿,则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恰当地描绘了早春时节,大地回春的淡远清香,实在精彩极了。

6.选出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C)A、诗中真正写景的是一、二两句,作者抓住早春特有的景物:小雨中的草色来写,富有诗情画意。

B、“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全诗中最精彩的一句,草色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萌动着无限的生机,以此景写早春最为恰当。

C、后两句转入议论、对比手法,指出满城烟柳之景是早春最迷人的景象。

D 、作者将此诗送给好友张籍是希望他能走出家门去感受一下早春气息,“最是一年春好处”也隐含着激励人们珍惜早春这一美好时光的意思。

七、无题李商隐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如何理解(注: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难啊离别更难,何况正值暮春时节,东风懒洋洋的,百花也凋残了,此情此景,人何以堪)2.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舍不得的意思。

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意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现在多用来表现什么-----这两句诗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

“丝”巧用“思”的谐音,指相思之意。

“泪”原指蜡烛燃烧时熔化下来的蜡液。

这时指“相思泪”。

诗人借春蚕吐丝和蜡烛燃烧比喻对恋人的思念将持续到死。

表达了青年男女坚贞不渝的爱情。

现在常用来比喻对事业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

4.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这两句话是作者想象离别之后女主人公晓来对镜梳妆,夜来吟月怀远的情景,女主人公愁的是什么为何会觉“月光寒”-----“晓镜但愁云鬓改”,是想象离别后,那位姑娘也和自己一样无休止的思念着对方,晓来对镜梳妆恍惚觉得自己秀发不同于往常了,也许很快就会衰老了吧! 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

“夜吟应觉月光寒”,月光的凄清和寒冷实际上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和悲凉。

5、理解“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

------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

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6、“东风无力百花残”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有什么作用------描写的是暮春时节的景物,因为“东风”是指春风,“百花残”是百花凋零的意思。

作用是为恋人之间的分别渲染了一种伤感凄凉的气氛。

7、请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赏析。

------内容、情感:此联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现用来比输默默的无私奉献精神。

语言、写法:此联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谐音的方法。

“丝”与“思”谐音,暗指“相思”,下句写蜡炬燃烧时流下的蜡汁喻“相思泪”,两句诗比喻对爱的人思恋到死才能停止,表达对爱情的无比坚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