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之间如何进行情感交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生之间如何进行情感交流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育教学活动是以师生交往为基本前提的,因而它总是和情感相连的。

良好的师生交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情感内驱力,使之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阀门”。

尤其是课堂之外的师生良性交往,更容易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师生之间情感交融,增进学生自觉向上、奋发进取的信念,激发学生的集体向心力、凝聚力。

作为班主任更要注重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与学生心与心的接触沟通,以达到“不教为教,以情导教”的效果。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相互的。

假如说一个老师和学生只是简单的教和学的关系的话,那这个老师肯定是个不成功的老师。

师生关系涉及好几个方面。

最主要的是学习和生活。

曾经听到过学生这样的言谈:“我不喜欢某某老师,他不关心我们的学习。

上完课就算了,我喜欢某某老师,他上课时耐心地指导我,下课有时间尽量帮我解答难题,他很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

……”实际上学生的这些话,就是指师生之间有了情感交流。

我想,后者上课的课堂效率会高于前者。

因为他注意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假如你在上课时能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师生交流,比如你一个赞许的动作,一句表扬的话,一个微笑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都是在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我感觉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有这些交流的老师,都喜欢上这样的课。

这样的老师上课,有哪些学生不愿听呢?这也无形中吸引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课堂效率也就高了。

在师生日常交往中,我们可以通过谈心、游戏、家访等途径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调动学生“我要学,我能行”的积极性。

学生的“向师性”与“畏师性”这两种心理总是共同存在的。

有些班主任认为要让学生“乖乖听话”,就得和学生保持一定距离,并称之为“距离产生美”。

孰不知这样除了让学生“怕”你之外,没有其它益处。

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并不是一个“怕”字就能实现的。

学生是一个个有情感的个体,他们需要教师爱的浇灌,用行动让他们获得信服的理由,才会在他们心目中建立起教师的威信。

一般情况下,学生非常渴望老师能与他们共同开展游戏活动,却又不敢直接邀请老师参加。

因此,教师的主动参与会给学生带来惊喜与兴奋,让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更愿意与这样的老师接触,完成该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记得一堂体育活动课上,学生们在操场上打篮球,玩着玩着,我发现孩子们都用目光看着我,互相之间还做着小动作,于是,我笑着问:“你们想不想让老师也加入你们的游戏呀?”“哇!”“好呀!”孩子们都欢呼起来。

在游戏中,孩子们和我的心贴得更近了。

从那以后,我常和学生们一起活动。

学生们都愿意和我亲近,并告诉我一些小秘密,有的学生和朋友闹别扭了,还请我来当和事佬。

正是在这些游戏中,我接近了学生的心,使他们对我产生了信
任。

在游戏中,我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赞扬和肯定,使他们更具上进心了。

适时地接近学生,融入学生当中,更能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不甘落后,也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意见与指导,因为其中渗入了“爱”的滋润。

教师行为学在研究教师与学生沟通时认为:使用批评或非批评的方式,两者后果不相同,前者可能引起反感,后者可能导致合作。

可是,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批评又是教育的必备手段。

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注意策略。

首先要缓解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易于接受批评,易于和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可以营造出轻松聊天的氛围,先让学生戒备的心理松懈下来,再对其进行教育。

像有一位学生干部,在舞蹈、写字两项比赛同时举行时都想参加,为了让她能专心地练好字,也为了让其他同学能有参与比赛的机会,我就指定她只参加写字比赛。

对此,她很不理解,不高兴都摆到了脸上。

于是,趁她单独练字的机会,我坐在她身边看她练字,并与她一同分析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她说:“要把每个字的一笔一划放到恰当的位置上真难啊!”我借题发挥,说:“是呀,做事就像这写字一样,要做到绝对公正,真难啊!”她听了,心中若有所动。

我又笑着说:“你的能力太强了,每个机会都让你得到了,其他同学心里会怎么想呢,他们也是多么想展示一下自己呀!”她听后,心悦诚服地点头说:“老师,我太自私了,老想着表现自己,却忘了给其他同学机会,想想真不应该。


利用这聊天的机会,以景触情,让学生体会到老师这样安排的良苦用心,终于打开了她心中的一个结。

如果我在她闹情绪时直接地批评一通,她肯定不会接受,甚至还会与老师产生隔阂,那对今后班级工作的开展是极其有害的。

要想让学生认同教师的看法或接受教师的批评,首先要想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尽量做到正面引导,让学生容易接受,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聊天恰好可让学生不会预先产生防备心理,易于工作的开展。

如今的学生一听老师要“家访”,就马上和告状划上了等号。

因此教师首先要在“家访”的方式上有所改变,不要真的变成“告状”,那只会把学生推得更远更不能接受教育。

“家访”不一定就是去访问家长,也可以是访问学生。

因为在家中,学生有一种自我受保护感,心理也不易紧张,更容易与之真诚地交换意见,沟通思想。

我觉得一个老师在平时如果注意和学生加强交流,使学生感到这位老师很关心学生,那么这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就具有亲和力,师生关系融洽了,他上课时学生就会更容易接受这位老师,更容易积极参与这堂课的教学。

正因为有了平时这些情感交流作为基础,此时课堂的氛围一定会很融洽,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很浓,热情会很高,注意力怎会不高度集中呢?这是教改带来的效果,我会在教改这条路上继续探究,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进步。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

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我
们应当时刻对学生充满爱心,始终坚持不懈地鼓励,多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

少年儿童都是有积极的自尊心和上进心的,希望表现自己,获得老师同学的认可,渴望老师的鼓励表扬和肯定来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因而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时时事事留心学生心理发展的某些缺陷,做到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心中有数,切忌对学生横加责难,更不能以其某一弱点或缺点错误而全盘否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坚持正面的鼓励及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弥补缺陷,克服心理障碍,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使学生获得一种“我要学”的激情,是一个班级团结奋进的动力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